大千老师讲五脏五味及其体用

合集下载

五味入五脏

五味入五脏

五味入五脏
TIPS:五味的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曰:酸收,入肝。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曰:苦坚、燥,入心。

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曰:甘缓,入脾。

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曰:辛散、润,入肺。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曰:咸耎(音软,有平息躁动上炎之势的意思),入肾。

其实,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

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五行

五行

我学习大千老师讲的气道中医对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五段论的整理:黄帝内经把整团气用脏腑的方式(机理)分成五份,每份气道的机理和状态不一样;整个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多样式产生了一个平衡,平衡就是一个中道,但完全中道亦不行,任何事物没有发展变化就死掉了;所以分成了五个部分,产生了五种变化,也是五种状态,这五种状态相生相克,就形成了我们生机盎然的整个气机。

亦可以分成四、八、九部分,本五段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段落,核心中的核心,此五种状态指导临床。

第一段: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东方生风,通过左旋理论,事物的生机是产生于东方(气团左旋旋转),太阳东升西落,风是有太阳产生的,没有太阳就没有风,风吹万物,长养万物,说明风带来了阳气,带来了生命,它能把种子播散到四方;阳气从东方发起后流布到全世界,所以说,东方(产生)生(机之)风。

风生起来是阳气发越的表现。

风生木,风不是自然之风,是生机之风。

这种生机产生了木这种生机向上的事态(木是五行中的木,不是自然界中的木)。

借助树木生长的象来解释这个生机从下而上发生的特证。

木生酸,这种生机从下而上,如人创业学习皆是从下而上的,都是生长的象征,酸里面孕含着生机,就向酸果一样,(体会一下酸,未成熟的果实皆酸,成熟后就不酸了)木生酸体现了药物之理,用舌尝一下醋木瓜的味道,对舌的影响命名为酸,酸对气团的影响,用味揣摩药物的机理,药物“形味气神”把握药性关键,用于药物的指导。

木生酸,奠定了药物之理,如白芍是酸的,白芍就有东方生机的特点(酸以补之是用之体,酸以泻之是用之用)。

酸生肝,“生”是互通;酸的生长之气,在脏腑当中形成了肝气(气机化而成形);肝主开,主生长,生也柔弱,物生也柔弱,人生也柔弱。

大千老师讲中医理念下的饮食之三分吃七分养、五味调和与自我感觉

大千老师讲中医理念下的饮食之三分吃七分养、五味调和与自我感觉

大千老师讲中医理念下的饮食之三分吃七分养、五味调和与自我感觉在我治病的过程当中,不断有病人问我怎么食疗,吃什么东西好,那么一个一个回答我觉得非常费精力。

所以在这里咱们集中讲一下关于传统中饮食这个话题。

三分吃,七分养我们的饮食和食疗虽然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但是可以这样告诉大家,仍然不占主要的成分。

三分治七分养,改一下,三分吃七分养,吃饭、饮食只占身体健康因素的20%—30%。

大家想一想,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吃的饮食很差,可能几天吃不到一顿肉,肚子里面油水很少,但是每天身体仍然很好。

皇帝每天山珍海味,什么都能吃到,但是皇帝短命的非常多。

城里人饮食质量很高,什么都能吃到,冬天也能吃到夏天的瓜果梨桃,身体普遍不如农村的人,农村人可能很多东西吃不到,只能吃当地产的。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身体的健康与否与饮食没有必然关系,但是有连带关系。

就是刚才我跟大家说的,三分治七分养,也就是在我讲饮食之前,郑重告诉大家,不要把饮食看得太重。

不断的有人问,我应该吃点什么能快一些补身体。

一个人身体好坏跟饮食没有决定性的关系,现在的人吃得很好,但是他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在这个大前提下,我给大家讲饮食。

毕竟饮食是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源远流长,饮食在我们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天三餐。

但是饮食对我们的健康不起决定性的影响。

五味调和现在接着给大家讲饮食,中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衍生出的中国饮食文化。

有一本书叫《齐民要术》,里面有大量介绍饮食的食谱,建议有机会大家买一本读一读,非常简单,但是里面体现出来的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的渊源。

现在随着历史长河不断的演化,到现在哪些对,哪些不对,哪些路走错了,都要通过我们从中医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中去梳理。

在中医里,药和食是不分家的,吃的丸药在古代是和食物掺杂在一起的,性味平和的能够长期吃的叫食物,性味有偏的,或热或寒或苦或辣,能够纠身体的偏的叫做药。

食和药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它整个的指导思想,用方原则与做饭原则也是相通的,一个好的中医同时应该是一个好的厨子。

如何利用养生的五味理论来调理身体

如何利用养生的五味理论来调理身体

如何利用养生的五味理论来调理身体在中医养生理论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不同的味道。

每种味道都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地调配五味,能够帮助我们调理身体,保持健康。

那么,究竟如何利用养生的五味理论来为我们的身体保驾护航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这意味着不同的味道对不同的脏腑有着特定的滋养和调节作用。

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柠檬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对于肝阴虚、肝血不足的人来说,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滋养肝脏。

比如,在感到疲劳、眼睛干涩的时候,喝一杯柠檬水,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酸味食物也不能过量食用,否则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苦味食物,像苦瓜、莲子心、苦苣等,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与心相应。

在炎热的夏季,或者是出现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等症状时,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清心降火。

然而,苦味食物大多性寒,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

甘味食物,常见的有山药、大枣、蜂蜜等,能补养气血、调和脾胃。

对于脾胃虚弱、身体消瘦的人,多吃甘味食物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但需要注意的是,甘味食物也不能毫无节制地食用,过量可能会导致痰湿内生,引发肥胖、糖尿病等问题。

辛味食物,例如生姜、大蒜、辣椒等,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与肺相通。

在感冒初期,喝一碗姜汤可以帮助驱散风寒;气滞血瘀的人,食用一些辛味食物能够促进气血运行。

不过,辛味食物性多温热,容易助火伤津,阴虚火旺的人应谨慎食用。

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虾等,具有软坚散结、补肾的作用。

对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适量食用咸味食物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但过食咸味则会损伤肾脏,导致血压升高、水肿等问题。

了解了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后,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来合理选择食物。

体质偏热的人,应少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多吃一些苦味、酸味的食物,以清热泻火、收敛阳气。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五脏主治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人体是由心、肝、肺、脾、肾五大功能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气血阴阳,是提供这五大功能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物质根底。

所以对于五脏的治疗,一是必须理解五脏的常态和病变;二是必须理解气血阴阳,以及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情之五志和五脏之间的相关联系。

对于上述的相关问题,?经?“宣明五气篇〞已经讲得很明了,再经过?难经?的补充使之完整化,后来历代名医都有所发挥。

现代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根底理论?教材,更是把这些根底上的知识进展了系统的整理,再通过白话文的讲解,形成一本相对独立的教材。

治病要用到中药,学中药必要理解地之五味和五脏的关系,?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另外,?经?针对五脏为病的用药治疗法那么也进展了讲解。

后来元素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五脏补泻主治例〞把上述的治疗法那么进展了具体化,元素的学生东垣又在原来的根底上进展了些补充,使之完善。

这些治疗法那么,可以说是五脏论治的总纲,如果这个根底法那么不掌握,还是机械的去套学什么药治什么病,学中医一辈子,也是一个庸医。

五脏所欲欲是想要、需要、希望的意思。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肝主疏泄,辛药主行、主发散,所以肝以发散为补。

肝为风脏,所以风药是辛味,也就是说一切风药都可以疏肝,因为肝主升发,风药有升发之性,所以可以疏肝,比方麻黄、生、柴胡、叶等都可以疏肝散邪。

肝主疏泄,调节一身之气机,所以理气药是辛味能散能行。

肝藏血,所以活血药也是辛味,也能散能行;酸药主收敛,所以对于肝来说,酸反而是泄。

但从临床上来说,肝阴血是肝疏泄的物质根底,没有足够的物质根底,肝是不能进展有效的疏泄的,所以真正要养肝,还是在于收敛肝的阴血,而不是辛药的发散。

中医五行五脏五味用药

中医五行五脏五味用药

中医五行五脏五味用药中医临床用药一般应先了解其气味,形色。

明确其所入何脏腑,何经络。

掌握其主治功用。

体会其治病原理。

(一):五味之用凡酸属木、入肝。

苦属火、入心。

甘属土、入脾。

辛属金、入肺。

咸属水、入肾。

凡青属木、入肝。

赤属火、入心。

黄属土、入脾。

白属金、入肺。

黑属水、入肾。

凡酸者:能涩、能收。

苦者:能泻、能燥、能降、能坚。

甘者:能补、能和、能缓。

辛者:能散、能润、能宣通、能横行。

咸者:能下、能软坚。

谈者:能利窍、能渗泄。

(二):阴阳分类凡寒热温凉,为气也。

酸苦甘辛咸淡,为味也。

气为阳,味为阴。

(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

)气厚者、为纯阳。

薄为阳中之阴。

味厚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

气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

(阳气上行、故气薄也、能泄于表、厚者能发热。

)味厚则泄。

薄则通。

(阴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辛散、甘缓、故发肌表。

酸收、苦泄、故为吐泻)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

轻清升浮为阳。

重浊沉降为阴。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

(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

凡轻虚者浮而升。

重实者沉而降。

味薄者升而生(象春)。

气薄者降而收(象秋)。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

味厚者沉而藏(象冬)。

味平者化而成(象土)。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

味厚气薄者沉而降。

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

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

一般寒无浮,热无沉。

凡质之轻者上入心肺。

重者下入肝肾。

中空者发表。

内实者攻里。

为枝者达四肢。

为皮者达皮肤。

为心为杆者,内行藏腑。

枯燥者入气分。

润泽者入血分。

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丛也。

(三):五行相生,子母相应凡色青、味酸、气燥、(燥为木气所化)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

色赤、味苦、气焦(焦为火气所化)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

养五脏,调五味

养五脏,调五味

养五脏,调五味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对饮食五味的调节,若药食五味过偏,将成为致病因素之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饮食五味对人体的作用提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可以通俗解释一下:咸、甜、酸、苦、辣各有其特殊的作用。

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但是如果五味过量,就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器,招致疾病。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黄帝内经》中也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1、酸多伤脾酸味可以补肝,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

由于脾主肌肉,其华在唇,酸味的东西吃得过多,就会使肌肉角质变厚,即“肉胝皱”,嘴唇也会失去光泽,并往外翻,即“唇揭”。

同时还常出现饭量减少,饭后胃胀,大便稀,言语低微等脾气虚的症状。

2、甘多伤肾甘味可以补脾,过多的甘味食物会引起脾气偏胜,就会克伐肾脏(土克水)。

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因此甜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脱落。

同时还常出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精虚的症状。

3、咸多伤心咸味可以补肾,过多的咸味食物会引起肾气偏胜,就会克伐心脏(水克火)。

由于心主血,咸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影响气血的生发和运行,使血脉凝滞,脸色变黑。

同时还常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

4、苦多伤肺苦味可以补心,过多的苦味食物会引起心气偏胜,就会克伐肺脏(火克金)。

由于肺主皮毛,苦味的东西吃多了皮肤就会枯槁,毛发就会脱落,即“皮槁而毛拔”。

同时还常出现咳嗽、咳痰等肺气虚的症状。

5、辛多伤肝辛味可以补肺,过多的辛味食物会引起肺气偏胜,就会克伐肝脏(金克木)。

由于肝藏血,主筋,辛味的东西吃多了,会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血,爪甲失荣。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湿病的病机 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 湿热体质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湿病的病机 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 湿热体质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2012-11-12 09:26:00|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

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五味和五脏

五味和五脏

五味与五脏 五味养生之道 来源:寻医问药网社区 时间:2012-11-20中医理论中有五行的说法,其中就有五味对应保养五脏的说法,中医专家介绍时候不同的味道对应的 脏器是不一样的,因而保养的脏器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是中医专家的具体介绍: 五味与五脏 五味归属于五脏,都是因它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

五脏与筋、气、血、骨、肉五体有直按联系,五味随 之归属五体。

《灵枢九针论》说:“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脏又与 鼻、舌、目、口、耳五官有直按联系,五味也随之归属五官。

《灵枢营气》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 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 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由于五脏与形体各部位之间具有特定的联系,所以,五味也与人体的各个部位相对应地存在亲和关系。

因 此,所有入口的食物,以其辛、酸、甘、苦、咸的五味,分别养护五脏,并分别循行于经脉养护相应的形 体部位,使人健康 。

甜味 科学研究证实,糖类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祖国医学认为甜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补养气血、补充热量、 解除肌肉疲劳、调和脾胃、缓解疼痛、解除毒素等作用。

但是过食甜腻之食品,则会壅塞、泄气,不仅使 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还会引起身体缺钙及维生素 B1 不足。

酸味 酸味是由有机酸产生的,如醋酸、乳酸、柠檬酸等。

中医药学专家认为酸味入肝。

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吃些 酸味食品,可促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功,还有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并能提高钙、磷等元素的吸收。

醋 酸还具有消毒之功效。

但过量服食可引起胃肠道痉挛及消化功能紊乱,故脾胃有病者宜少食。

辣味 辣味由辣味素构成。

中医认为,辣入肺,可发散、行气、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祛风散寒、解表止痛。

但食之过量会刺激胃黏膜,并可使肺气过盛。

故 患有痔疮、肛裂、消化道溃疡、便秘以及神经衰弱的患者,以不食或少食为好。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文章来源网络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味对应五脏,一起来看看五味如何调节脏器

五味对应五脏,一起来看看五味如何调节脏器

五味对应五脏,一起来看看五味如何调节脏器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五味不仅是脏器的营养来源,还能够调节脏器。

酸入肝:酸味对应肝脏,酸具有收敛的作用,故而归于肝经。

调理饮食:乌梅、枸杞、山楂、李子等酸味食物可以养肝。

苦入心:苦味对应心,苦具有清泻心火的作用,因而认为与心相对。

调理饮食:苦瓜、莲子心、苦菊、蒲公英等苦味食物可以养心。

甘入脾:甘味对应脾脏,甘具有调和中气、补益脾胃的作用,因此归于脾。

调理饮食:山药、南瓜、米饭、红薯等食物可以养脾。

辛入肺:辛味对应肺脏,辛具有宣发通利肺气的作用,因此与肺相对。

调理饮食:葱、姜、蒜、辣椒、胡椒等食物可以养肺。

咸入肾:咸对应肾脏,咸能够滋补肾阴,因此与肾脏相对。

调理饮食:海带、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咸鲜'的食物可以养肾。

⚠️但是五味过嗜也会导致人体的疾病,不要过量食用。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酸多伤脾酸能补肝,但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因此,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虚症状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辛多伤肝过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气偏胜,导致血运受影响。

因此,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虚症状者,应少吃辣。

苦多伤肺过多的苦可能造成心火太旺,进而克制肺气。

有肺气虚表现的人,如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等,要适当控制苦味食品的摄入。

咸多伤心咸味吃多可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损伤心的功能。

因此,有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的人,一定要少吃咸。

甘多伤肾过多的甜食会引起脾气偏胜,克伐肾脏。

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甜味吃多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掉发,引起骨伤疼痛等。

有肾虚症状如经常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的人,甜食要适当控制。

五脏五味

五脏五味
同样,五行相克的关系也用于五脏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肺(金)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可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此即火克金。
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可用五行相生来阐明。如肾(水)藏精,肝(木)藏血,肾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脉,又主神志,脾(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金),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土)主气,职司清肃,肾(水)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五行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五味入五脏,五色对五脏

五味入五脏,五色对五脏

五味入五脏,五色对五脏人有五脏六腑,自然界中有五味杂陈,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五脏有心、肝、脾、肺、肾。

自然界中的五味有酸、甘、苦、辛、咸。

中医的五行学说讲,五味与五脏有这一定的联系。

《黄帝内经》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因此,常食五味,可调和五脏的健康。

五味和五脏的关系酸入肝酸性的食物具有收敛的功效,对肝脏有收敛的作用,尤其是肝火过旺,可以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平肝火,补肝阴虚的作用。

并且酸味的食物有促进消化,增加身体代谢的作用,保护肝脏,酸性的食物:山楂、酸橙、酸梅,甚至是老陈醋等等。

酸多则伤脾!酸味食用过多,会导致肝气太旺,反而抑制脾胃的功能,中医五行理论相生相克,木肝克土脾。

辛入肺辛既是我们常说的辣,而辛辣的食物都有理气,通气的作用,而五脏中主气的器官就是肺脏。

并且辛有发汗,发热的作用,所以可去除风寒,防止感冒,并且一旦感冒就容易伤及肺脏。

辛味的食物:姜,蒜、葱、辣椒等食物。

辛多则伤肝!辛辣的食物吃的过多,导致肺气过多,从而克制肝气的疏通,伤及肝掌,金肺克木肝。

苦入心苦味的食物:苦瓜、百合、苦杏仁等物质苦多则伤肺!苦味吃的多,反而导致心气不疏,心火过旺,容易伤害肺脏,而五行理论中,火心克金肺。

甘入脾甘就是是甜味,也包括淡味。

甘味的食物,有润燥,补气血养血,健脾的作用,可调节脾脏的代谢,排毒等作用,适当的食用养脾胃的功效。

甘味的食物:糖、蜂蜜、桂圆、西瓜、红枣等物质。

甘多则伤肾!甘味过多,导致脾脏功能过旺,从而抑制肾气,导致肾脏的疾病。

土脾克水肾。

咸入肾咸是五味之冠,是至阴之味,可与肾脏相通,并且咸味有散结,滋补阴血,可调节血液细胞渗透,增加身体的代谢。

咸味的食物:盐、紫菜、海带等海产品。

咸多则伤心。

咸吃的多损伤肾脏,导致肾气过盛,从而克制心气,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水肾克火心。

五脏最“忌讳”的事1堵肝是人体的“将军之官”,主疏泄,代谢,喜条达。

肝脏最怕“堵”,肝气不疏,百病生,一旦肝脏堵,加工、代谢、疏通的能力都会减慢,引发肝脏郁结、肝火过旺、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中医五味学说如何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五味学说如何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五味学说如何调理脏腑功能中医五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食物和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而这五味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合理地运用五味,可以有效地调理脏腑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酸入肝,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对于肝来说,酸味能够收敛肝气,防止肝气过度疏泄。

比如,五味子就是一味酸味的中药,常用于治疗因肝虚导致的自汗、盗汗等症状。

在日常饮食中,山楂、乌梅等酸味食物适量食用,也有助于滋养肝脏。

但酸味食物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的流通。

苦入心,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

心主火,炎热的夏季容易导致心火亢盛,此时食用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能够清心泻火,缓解烦躁、失眠等症状。

黄连是苦味的中药代表,常用于治疗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等病症。

然而,苦味食物过量食用,可能会损伤心气,导致心气不足。

甘入脾,甘味具有补虚、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甘味食物能够滋养脾胃,增强脾胃的功能。

像大枣、山药、蜂蜜等甘味食物,是健脾益胃的佳品。

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甘草等甘味药物,能够补中益气,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但过多食用甘味食物,容易导致脾胃气滞,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辛入肺,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辛味食物能够宣发肺气,促进肺气的宣通。

生姜、葱、蒜等辛味食物,在感冒初期,适量食用可以帮助驱散风寒,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麻黄、桂枝等辛味中药,常用于治疗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病症。

然而,辛味食物食用过量,可能会耗气伤津,损伤肺气。

咸入肾,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肾主水,藏精,适量食用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有助于滋养肾阴。

芒硝等咸味中药,常用于治疗便秘等病症。

但过食咸味,则会损伤肾阴,导致肾的功能失调。

在实际的调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以及季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老中医:五色五味五脏理论是什么意思?

老中医:五色五味五脏理论是什么意思?

中医“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其相对应的颜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五色,相对的脏腑分别是肝、心、脾、肺、肾五脏,相对应的气味分别是酸、苦、甘、辛、咸五味。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的关系是:“白色、辛味与肺相合;赤色、苦味与心相合,青色、酸味与肝相合,黄色、甘味与脾相合,黑色、咸味与肾相合。

”可见,根据五色五味五脏的理论,可知某种颜色和气味的食物与药物可以有益于某脏器的健康或治疗该脏器的疾病。

白色食物-润肺白色在五行中属金,入肺经,偏重于益气行气。

白色食物可使人体获得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十余种营养素,有助于呼吸系统。

对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脂肪肝等患者,食用白色食物会更有益健康。

白色食物的典型代表是:大米、面粉、牛奶、银耳、茭白、冬瓜、白萝卜、大蒜。

其中牛奶中的乳脂还含有能阻止各种癌肿生长的结合亚油酸,而且它还是最为安全和优质的钙源。

红色食物-养心红色在五行中属火,入心经,红色食物是优质蛋白、糖类、膳食纤维和多种无机盐的重要来源。

红色食物一般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它们富含番茄红素、单宁酸等,可以保护细胞,具有消炎泻火、清热解毒的作用。

诸如红薯、番茄、草莓、枸杞子、杨梅、山楂等都是常见的红色食物。

除此之外,红色食物大多含有丰富的铁,能够起到补血的作用。

如各种畜禽肉类、鱼虾、红豆、红枣等食物。

是优质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来源,具有补血活血及补阳的功效,可保护心血管、延缓衰老。

黄色食物-健脾黄色在五行中属土,入脾经。

黄色食物含有大量植物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中佳品。

最适合高血压、高血脂等人群食用。

除此之外,黄色食物所含有的维生素E,能够减少皮肤色斑、延缓衰老,对脾、胰等脏器大有益处,并且能够调节胃肠消化功能。

常见的黄色食物有玉米、花生、黄豆、南瓜、橙子、胡萝卜、香蕉等食物。

含有大量植物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可提升人体免疫力。

黑色食物-补肾五行中黑色主水,入肾经,经常吃一些黑色食物可以补肾。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上)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上)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上)大自然里食物以及各种中草药外形都是多彩多姿的,气味分为五种:辛味、苦味、酸味、甘味和咸味,五味分别归入五脏。

今天咱们来详细讲一下,五味分别归属于哪一脏哪一腑,对身体各有什么利弊。

生病了需要怎样搞好食物忌口。

饮食和药物五种气味和人体五脏的关系人体有五大主要脏器:肺、心脏、肝脏、脾脏、肾脏。

五大脏器有各自的功能,分别和五腑相表里:肺脏与大肠相表里,心脏与小肠相表里,肝脏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肺主皮毛即人体的皮毛与肺关系密切;心主血脉,心脏主持着全身的血液循环,血管、血液和心脏是相统一的;肝主筋,肝脏和人体的筋脉也就是人体的周围神经系统密不可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也需要肝脏来主持;脾脏和人体的肌肉组织密不可分,脾主肌肉;肾脏和人体的骨骼、骨髓、脊髓、大脑密不可分,脊髓在脑部形成髓海,主骨生髓是肾的一大功能。

肺、大肠、皮毛可以看成人体的一个系统,主管人体的呼吸、体温的调节。

心脏、小肠、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的第二个系统,主持人体的血液循环。

肝、胆及全身的神经系统是人体的第三大部分。

第四部分是脾脏、胃、全身的肌肉。

第五部分是肾脏,膀胱,脊髓和脑,还包括人体的骨骼运动系统。

脑是人体核心,人体阳气的发源地。

食物和药物的五种味觉感受五种气味分别走人体的五大系统,通过肠道的吸收,气味主要归属于各自的经络。

辛味食品入肺经走皮毛,特点是鼓舞阳气发散,作用是可以把人体内的血气、阳气透发到体表到达肌肤,辛味食品和药物会发散人体的血液,有透表发汗的功能。

过食辛辣味食品会导致肺阴空虚、发汗过多会导致血液耗损大,胸中发空。

辛味食物包括大葱、生姜、大蒜、香菜、辣椒、虾等等。

可以透达人体的肌肤,走肺经,可以鼓舞肺气,适量食用有助于肺功能的提高。

随着肺功能的提高,人体的血液会透达肌表。

过量食辛辣味的食品会耗散血气,导致人体阴虚。

辛味的药品有干姜,它归肺经、心经、脾经、胃经,有温中回阳、温肺化痰、温暖子宫的功能,但是干姜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体内血液耗散。

大千老师讲五官疾病与五脏的关系之口与牙

大千老师讲五官疾病与五脏的关系之口与牙

大千老师讲五官疾病与五脏的关系之口与牙口,主要说口臭,口腔溃疡,口中有异味,包括口甜、口咸、口苦,口淡而无味,口粘,口不爽。

口臭最常见就是口臭和口腔溃疡了,这个口和脾胃直接挂钩,脾胃不调了容易导致口腔的问题。

口臭就是口中很臭,臭味从哪儿来的呢?元凶不在唾液腺上,在脾胃上。

脾胃淤滞,化出臭的元素来,通过脾胃上面的经脉,贯到嘴里,从嘴里吐出来,就像臭大粪一样,发酵了,你开一个口,一闻里面很臭,沤的粪臭,嘴是脾胃的口儿,脾胃臭了,导致口臭,但是脾胃这个臭是一个现象的比喻,脾胃气血淤滞,沤而发臭,熏蒸于口,从口而出,导致你口臭。

一般口臭的都是坐办公室的,不爱活动的,脾胃呆住了,给压住了,不爱伸展,长期不活动、郁闷,导致脾胃性的疾病,中医所谓的湿热上熏的一种口臭。

这种口臭,刷牙也好,吃口香糖也好,喷雾也好,只能掩盖,不能根治,因为病根在脾胃,不在口,只有把脾胃调好了,口臭才能解决。

口臭的人不可能是单纯的口臭,也可能是脾胃不舒服,大便不爽,整个消化道这一条出问题了,局部表现在一张嘴臭。

同样的,腋臭,身臭也都是同理。

大家一定要记住,疾病表现出来的地方,不一定是病灶本身。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主要跟这几个脏腑有关:心、脾胃、肝,也不在嘴上。

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鉴别办法,在舌尖,嘴唇最前面溃疡了,这是心的问题,往往这人有心事,有心火。

明天要考试了,今天舌尖上长了一个溃疡,这叫心火上炎,表现在口腔溃疡上。

那么再往两侧,嘴唇和舌头往两侧走,或者中间走,这是脾胃的问题,脾胃有湿热,往上边走,长出口腔溃疡。

再往两边走,往深部发展,就是你翻开很深的地方往里面看,两边很深的地方有口腔溃疡的话,还有舌头的两边,这是肝火旺,这人生个闷气憋出的口腔溃疡。

再往里面走,底下那个槽有可能是肾火也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溃疡疼起来很疼,往上贴口腔溃疡贴,多吃VC、蔬菜不管用,治标不治本。

治疗,是心火泄一下心火,肝火清一下肝火,脾胃的问题调一下脾胃,火撤下去了,溃疡就好了,你看口腔溃疡多像那个喷发的火山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千老师讲五脏五味及其体用——节选自《大千老师讲气学中医及黄帝内经39讲》第16课今天很高兴请到志一老师跟我一起讲关于五脏五味的体用。

为什么中间会插这么一堂课呢,主要原因是上次看到QQ群里面发了一篇关于五味配五行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对五味配五行啊,表示了一定的怀疑,并且写过自己的根据,这个大家原先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迷惑,我大致把他的文章的观点说一下,如果有感兴趣的,一会我可以发一下这篇文章。

关于《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那一块咱们随后接着讲,今天这堂课由我和志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大家剖析一下,就五脏五味和五行这一块剖析一下体用的关系和体用是如何互用的。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五行的主要属性是辛者散也,金是敛的。

他是这样写的,我给大家念一下吧,就是开头这一段,对传统五味及五行归属关系的疑惑,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

从中药上来看呢,酸味长于收敛,苦味长于泻火,甘味长于补益,辛味长于宣散,咸味长于软坚,但木的特性主升发、主生长,火的特性主化物、炎上、温热,金的特性主收敛、肃杀,土的特性主生化、载物,水的特性主寒凉、滋润、闭藏。

所以除了土的特性较好能说明甘味的功效外,其余的似乎很难用各自特性来说明药味的功效,所以说对这种五味配五行的归属有一定的质疑,那么他这个话咱们用很简单的话大致说一下,他的意思就是酸,这个木性是升达向上的,酸又是收敛的,那么这两个酸和木来配,似乎说不太清楚。

同样,金性是收敛的,但是金性所配的辛味,辛味配金嘛,那又是辛辣的,那辛辣它主散,那么和这个金性收敛又是相矛盾的,所以说是南辕北辙嘛。

同理吧,这个很多苦味的药,它有泻下的功能,如大黄啊之类的药,但是我们所说的,拿苦味来配火,火是炎上,是温暖的,那和苦寒之类的大黄之类的药啊完全又是相反的两个方向。

还有这个咸者软坚,水是润下的,但是很多它是怎么说的?水的特性说的是寒凉温润,这个水的特性他没有说清楚,大家可以就这个文章看一下。

但是就这个三个,木性升发而酸味收敛;金性是收敛而这个辛味又是发散;火是炎上的,而苦味又是泻下的,苦寒之药泻下嘛,这个驴唇不对马嘴了,完全相互不一致了。

那么这位作者于是他就思考,这也是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疑惑的,尤其对于初学者。

而且这位作者又看了《辅行诀》,这本书据说是陶弘景写的嘛,短短的也就是一两千字吧。

这《辅行诀》最后有一个关于五味配五行的论述,这个跟经典理论相左,《辅行诀》中间有一段是这样来说的:“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这个正好是一个大顶对,跟这个传统《内经》这一派关于味道配五行正好相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人们的疑惑,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木主升发,配以辛之辛散,这个顺理成章。

金主收敛,配以酸味收敛,也是正好方向一致的。

苦属水主泻下,那么咸主火可能是吃咸了齁着了会上火了。

所以说作者在这儿大胆的做了一个假设,最后的观点就是,我们传统的这个酸配木、金配辛是有问题的这一套,而且又翻出了《辅行诀》,认为《辅行诀》说得对,并且再运用了临床的一些理论来作解释,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但是有一点,《黄帝内经》做为一种经典著作,它既然这样来论述,并且几千年一直这样的延续,如果想推翻想表示质疑应当是慎之又慎,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管是继承还是发扬。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摆出来,我们确实迷糊,那么怎么来解释呢?如果我们对《辅行诀》五味配五行这个方式如果肯定的话,那么可能这个以五味为体系的这个药物学,开方用药的指导思想,以至于五味推演开来的五脏五行相配,那么就会有这个颠覆性的变化出现,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说我原先认识志一老师,跟志一老师商量一下,有必要利用这个讲堂给大家澄清一下,以我们的经验和对经典的理解来告诉大家这里面有什么问题。

可以这样来说,下一个结论,不能叫定论,《黄帝内经》所说的是常法,《辅行诀》所说的是变法,因为原先跟大家说过,这个气道中医基本不涉及到五行,五行它只是一个方法,只是认识背后真实现象一个方法,没有真正的金木水火土,这样大家也好理解。

像上次我记得打了一个比喻啊,就像地球的经纬线一样,经纬线实际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五行也是不存在的。

关于五味配五行只是想说明五味的气机的道理,那么今天这个讲课啊,标题叫“论五脏五味之体用”,其实就想揭示这《辅行诀》和《黄帝内经》关于五味和五行这个解释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的,一个是体,一个是用,这个体用大家要搞清楚,这个是学中医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如果说体用没有认识到的话,那么中医学起来可能非常吃力,甚至会产生很多错误的见解。

那么这样吧,首先我跟大家说一下,再次重申一下什么叫做体用,然后我们结合五脏和五味来说一下它们的体用,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详细的一会儿志一老师跟大家从更深层次的来探讨这五脏五味的体用,可能也会涉及到一些河图方面的生成之数。

这所谓的体和用,古人用这两个字来表示任何一个事物的两面性,即任何事物都是有体和有用的,因为太极生两仪嘛,生到两仪之后就产生了变化,两仪生四相象,有了两仪那么整个的这个气道中医啊这整个的气机就活了,因为气机是阴阳二气在整个气团内部的推演,那么任何事情,任何一个气团只要一立,那么就有一个正面一个反面,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体用,藏在里面的叫体,发在外面的叫用,我给体用做了一个很好理解的一个叫做名词吧,体你可以理解到本体,用叫做发用或是叫做用行。

举一个例子吧,我记得原先也经常跟大家来做这个体用的举例,那么我说一个人站在某一个地方等车,关于这个整个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他的体用,关于一个人站在车站等车这件事情,这个最大的体就是这个人所站的位置叫体,用就是他想坐车这就叫作用,这个用可以含着,因为他没有坐车嘛,是一种想法,这个叫做用没有发用,他的用没有发用,这个体就是他存在于这个汽车站这个状态,这叫体,他脑子里想去做这件事情叫作用,那么他去上车了,这个体用关系又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人呢,他这个上车的过程我们叫做体,上车的目的我们叫作用,就是体也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用可以是想的也可以是做的,一般用来指目的,体来指当时所处的状态,这就是体用嘛。

这个最简单的来形容体用就是我们站在那儿叫做体,我想干什么叫作用。

你看一个年轻人,很有志向,想当一个工程师,当然现在他还是上学阶段,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这个上学阶段叫做体,想当工程师叫做用,所以说这个用又叫做性情,又叫做志向,如果志向没有了,用就变成了体了,大家一定要记住啊,像刚才等车一样,我站着叫做体,等车叫作用,车来了我上车了这个叫体,我上车找坐叫做用,用一般都在后半程或者说想达到的目的,如果一旦完成了,这个用就消失了,就又回归到体了,所以说体用是互用的,这个是第一个,体和用不是绝对的,体用不断在变化,用耗尽了变成了体,然后继续产生下一个用。

那么我这个上初中,我在上初中想上高中,这是一个体用,上了高中想念大学又是一个体用,在不断地转换,没有绝对的体用,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啊,体用是多层次的,主要从那个角度来考察。

比如说刚才等车的那个人呢他站在那儿等车,我们可以继续探讨还有哪些体用。

很简单嘛,我是拿脚支撑着我的身体,那么我这个整个的下身呢叫做体,上身叫作用。

那么有人要问了,那么你这个体用怎么表现的我站在那儿和我想要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了,我在那里是本体,我有腿和脚,竖立在那儿干什么了?我支撑我上面的身体,这个不就是一个体和用吗?也就是体我们可以讲是状态,用呢叫神思。

这个神思啊,是生生不已的,不被灭亡,他不会说是突然枯竭了,所以说用永远存在,体也永远存在,也就是体用是互根的嘛。

如果没有了体,那么用啊,这个神思啊无从依附,我在那儿都没有了,怎么会产生我想干什么呢?那么没有用这个状态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所以说古人发明这个体用是非常精深的。

这是第二点,这个体用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出不同的体用,都是一个矛盾体嘛,都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

但是我们看不同呢主要是我们看想要什么了,从中揣摩出它的体用。

那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识大体知大用,像很多层次有大的体用小的体用,一般我们这个事物包括他主要特征的体用,那么在汽车站这个例子我们一般很多人,在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下身支撑上身的体用,这个不是在汽车站的特异性,那么在汽车站大的体用是这个人在这儿去等车,站在这儿是体,等车是用,那么这一个我不知道我这个表述大家是否能够听得懂。

再举一个例子,以后我们讲五味的时候会用到,这个手榴弹,它这个体用怎么来分?你看首先第一你可以说把儿是体,前边那个弹头是用嘛,总之各方面都可以说,但是作为手榴弹它最大的特性会爆炸,手榴弹没爆炸之前药物储存在手榴弹里面这叫体,扔出去爆炸了,这个叫作用。

爆炸完了体用是什么呢?那么就继续往前推,炸开这一状态,弹片四散飞射落下来之后这叫做体,那么什么是用啊,这时候他的用就非常微茫了,这是对一个手榴弹来说,他的用已经炸开了,所以我们说一般的这个体用是有强弱的,有时候体强,有时候用强。

你看我们再举手榴弹这个例子,手榴弹放在弹药库的时候他是体强而用弱,因为用没有显出来嘛,但是没有显出来是不是没有呢?不能这样说,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向前发展的这么一个势态,手榴弹生产出来以后就是由人的意志强加给手榴弹为了以后爆炸之用,手榴弹在战场上拉开弦往前投的过程,这整个一个过程那体用是互显的,炸完了之后,这个体啊,又重新而体强而用弱,用几乎就很微茫了,几乎就没有了,所以说这个手榴弹它就消失掉,因为没有用了嘛。

关于这个手榴弹,下面我们再讲一个五味的时候会专门涉及到。

我记得上几讲给大家讲这个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的时候,主要是讲一下寒暑燥湿风火的气机,它的整体的规律,而并没有论及这个体用的关系,所以说今天借这个讲堂跟大家做一个引子,引出体用的这个概念,然后请志一老师给大家详细讲一下体用在五脏和五味中的体现,并且给大家解释刚才那个疑惑,为什么《内经》中五味是经典的配法,而《辅行诀》当中是另一套配法。

那么好,现在咱们欢迎志一老师给大家做深入的讲解。

这个阴阳体用和这个标本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决不能混淆。

前面首先从这个体用下手,什么叫做体,什么叫做用,上面已经进过了。

体是我在这儿,用时我想干什么。

体是本体,用是性情。

这个差别太大了,这个阴阳和体用完全是两回事,是两个层次。

我可以是体阴而用阳,也可以是体阳而用阴。

我这个本体是阴吧,我想去阳,我本体是阳,我想去是阴,这个就是体用和阴阳的本质的区别,这个不能搞混。

你可以说体用是一对阴阳,但是把这个阴阳当做对立的双方来看,这个体用它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个意思。

因为前面我们记得跟大家说过,这个整个气机啊,气机都是有感觉的,都是有感受的,因为我们说过有一个神的概念嘛,既然有神那就是有灵的,万物有灵啊,石亦有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这里面这个体用它就是把这个神用啊放在上面了,所以说就是生生不已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