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查体
面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图片
•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睑裂以上的面部表情肌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支配
位听神经
• 功能:包括耳蜗神经司听觉和前庭神经司平衡 • 感受器:位于内耳 中枢:位于大脑颞叶 • 检查方法:
–林尼Rinne试验
–韦伯Weber试验
–前庭神经功能检查:病人直立;两足并拢;两手向前平伸; 观察病人睁眼 闭眼时能否站稳
• 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为桥脑腹侧面病变 导致锥体束受损;除I II III颅神经外其余颅神经 功能障碍四肢和桥脑及其以下脑神经均瘫痪;患者 意识清楚;但仅能通过眼球运动和外界交流;
言语障碍
• 言语障碍 1 构音障碍:常由于软腭 唇 舌活动障碍;不自主
运动;肌张力异常;舌肌萎缩等;
2 失语:
结核性 真菌性脑膜
炎等;
颅神经检查
1 嗅神经 2 视神经 3 动眼神经 4 滑车神经 5 三叉神经 6 外展神经 7 面神经 8 位听神经 9 舌咽神经 10 迷走神经 11 副神经 12 舌下神经
颅神经检查
一 嗅神经
嗅觉程度改变:鼻炎 嗅觉性质改变:鼻咽部肿瘤或额部肿瘤
二 视神经
•功能:司视觉 感受器:位于视网膜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枕叶 •检查方法:包括视力 视野 眼底 •视力:视力表
病史如何引导检查
• 虽然你必须为每一个患者做最基本的神经系统检查;但病 史和初步观察最后会集中在特定系统:运动或感觉系统 脑神经或大脑功能; 如果病史提示脊髓水平的病变;后续 的感觉检查就要确定每一个皮节的感觉水平和检查肛周 区骶部感觉丧失或保留的情况;如果病史提示脑损害;就 要关注记忆检查;如失语失用和失认;
–异常表现: • 肌张力高: – 折刀样: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典型:脑血管病 – 铅管样: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如帕金森病 – 齿轮样:见于帕金森病 • 肌张力低:常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小脑病变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脑神经共12对.单纯感.
一、脑神经检查 脑神经共12对。 单感觉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 单纯运动神经 :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 神经和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还含有副 交感神经纤维。
(一)嗅神经
嗅神经传导嗅觉,嗅觉感受器在鼻粘膜,嗅觉 中枢位于大脑颞叶。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 1.功能。 2.检查法。
3 .临床意义 ①动眼神经麻痹时出现眼睑下 垂,眼球向内、向上及向下活动受限而出现外斜视 和复视,并有瞳孔散大,调节和聚合反射消失。② 滑车神经单独麻痹很少见,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 弱,向下看时出现复视,但患者多无斜视。③展神 经受损时眼球不能外展,出现内斜视和复视。多见 于脑肿瘤、结核性脑膜炎、脑出血、脑疝等。
鼻粘膜——嗅神经————嗅球——嗅束——颞叶中枢 脑膜颅底 蝶鞍
1.检查法
2.临床意义 ①一侧嗅觉丧失,提示同侧嗅 球或嗅丝的病变,多见于创伤、蝶鞍附近的占位性 病变等。两侧嗅觉丧失多见于颅底脑膜结核、鼻粘 膜病变,如感冒、萎缩性鼻炎等。②嗅幻觉多见于 颞叶肿瘤或癫痫的先兆期。③嗅觉过敏见于癔症。
(二)视神经 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检查。 1.视野 周边视力。 (1)检查法: (2)临床意义:凡视觉通路的某一部位遭受损害 都可引起视野缺损。 2.眼底 (1)检查法:主要观察视神经乳头、视网膜血管、 黄斑区、视网膜各象限是否有异常改变。 (2)正常眼底:视神经乳头为淡红色,呈圆形或 椭圆形,边界清楚。动脉较细,色鲜红,静脉较粗, 色暗红,动、静脉之比为2∶3。视网膜全部为鲜橘红 色,黄斑位于视乳头颞侧偏下方,呈暗红色,在其中 央有一小反光点。
Rinne试验 气导>骨导 骨导>气导 Weber试验 居中 患侧音响强
CNS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最新课件
30
颅内压监测 (2)
• 正常情况下,在颅腔内,脑脊液、脑组织、脑血流 三者所占容积保持比例相对恒定的关系,以维持正 常的颅内压。
• 颅 腔 容 积 为 1400~1500ml, 其 中 脑 组 织 的 体 积 为 1150~1350ml , 血 容 量 上 下 变 动 较 大 , 约 占 颅 腔 2%~11%,脑脊液量占颅腔容积的10%,约150ml。
• 与此同时颅内压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差反而缩
小(吸收压减少),脑脊液吸收减少。其结
果,颅内保留较多的脑脊液,可填补颅内空
间使颅内压增高恢复正常状态。反之,当颅
内 压 高 于 2.0kPa(15mmHg) 时 , 分 泌 压 减 小 ,
吸收压增加,使颅内脑脊液总量减少以平衡
颅内压。脑脊液量的增加是颅内压增高的主
• 脑脊液、脑组织、脑血流三者在颅内压的调节上起 重要作用。
最新课件
31
颅内压监测(3)
• 脑脊液分泌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平均动脉 压与颅内压的差,其吸收的速度取决于 颅内压与静脉的压差。当颅内压低于 5mmHg时,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的差扩大 (分泌压增加),脑脊液分泌就增加;
最新课件
32
颅内压监测 (4)
的情况。
最新课件
34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 脑血管对CO2反应很敏感,它通过改变血管周 围的pH来改变脑血流时的。当PaCO2下降时, pH上升,脑血流和脑血容量减少,颅内压下 降 ; 反 之 , PaCO2 升 高 , 颅 内 压 就 会 升 高 。 PaCO2 在 2.7~10.7kPa(20~80mmHg) 范 围 内 波 动 , 每 增 减 0.13 kPa, 则 脑 血 流 成 比 例 增 减 2ml/100g.min , 所 以 过 度 换 气 可 以 降 低 颅 内 压。
神经系统检查
2,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软,伸屈其肢体时阻力低,关节 肌张力降低 运动范围扩大-周围神经炎,前角灰质炎和小脑病变等.
不随意运动
不随意运动-系随意肌收缩所产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多数 不随意运动 为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1,震颤 震颤(tremor)-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可有以 震颤 下几种类型: ①静止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静止时表现明显,而在作意向性动作时则减轻或消 静止性震颤 失,常伴肌张力增高,见于震颤麻痹. ②动作性震颤 动作性震颤:系动作时发生,愈近目的物愈明显,见于小脑疾患. 动作性震颤 ③老年性震颤 老年性震颤:与震颤麻痹类似,为静止性震颐,发生于老年人, 老年性震颤 常表现为点头或手抖,通常肌张力不高. 2,舞蹈样运动 舞蹈样运动(chorea)-肢体大关节的快速,无目的,不对称的运 舞蹈样运动 动,类似舞蹈,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该运动也可发生在面部,犹 如作鬼脸,多见于儿童期脑风湿病变. 3,手足徐动 手足徐动-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 手足徐动 手足搐搦- 手足搐搦-低钙血症等.
神经反射检查
神经反射是由反射弧的形成而体现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 效应器等.反射弧中任一环节有病变都可影响反射,使 其减弱或消失 反射又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如锥体束以上病变,可使 反射活动失去抑制而出现反射亢进. 包括: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Lasegue征.
舌咽(glossopharygeal nerve),迷走神经(vagus nerve)-两 者在解剖与功能上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 1,运动 发音是否低哑或带鼻音,是否呛咳,有无吞咽 运动 困难.嘱病人张口,观察腭垂是否居中,两侧软腭高度 是否一致,患者发"啊"音时两侧软腭上抬是否对称, 腭垂有无偏斜.当一侧神经受损时,该侧软腭上提减弱, 腭垂偏向健侧.检查咽反射时,用压舌板轻压左侧或右 侧咽后壁,正常者可有恶心反应,有神经损害者则反射 迟钝或消失. 2,感觉 舌后1/3的味觉减退为舌咽神经损害,检查方法 感觉 同面神经.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结果临床意义PPT课件
血钙水平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异常,进而诱发癫痫发作,化验检查中如发现血钙 水平异常,可能提示癫痫的风险增加。
帕金森病与化验检查结果关联
帕金森病与血清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可能与帕金森病的 发生有关,化验检查中如发现血清铁蛋 白水平降低,可能提示帕金森病的风险 增加。
VS
帕金森病与甲状腺功能
尿常规检查对神经内科疾病诊断的意义
尿糖
用于筛查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周围神经病 变和脑血管并发症。
尿蛋白
反映肾脏功能,与脑血管疾病预后相关。
生化检查对神经内科疾病诊断的意义
要点一
血糖、血脂
要点二
肝肾功能
评估脑血管疾病风险,高血糖、高血脂可加速动脉粥样硬 化。
了解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对药物使用和疾病预后有指导意 义。
05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结 果临床意义总结
化验检查结果在神经内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血常规检查
脑脊液检查
通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 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症状,有助于诊断 脑膜炎、脑梗塞等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脑脊液的压力、常规和生化检查,有 助于诊断脑膜炎、脑瘤、脑出血等神经系 统疾病。
肌电图检查
详细描述
生化检查中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代谢和 排泄功能,对于调整药物剂量和预防药物中毒具有指导意 义。
总结词
评估营养状况
总结词
检测电解质平衡
详细描述
生化检查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营 养状况,对于指导营养支持和评估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免疫学检查对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意义
02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与化验 检查结果关联
脑梗塞与化验检查结果关联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通过化验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评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面将就神经内科常用的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血常规:血常规是评估炎症、感染及贫血等情况的重要指标。
在神经内科中,一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颅内肿瘤、中风等,可以通过血常规来检测是否存在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及其他炎症反应等。
2.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
在神经内科中,CRP常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脓肿等。
3.红细胞沉降率(ESR):ESR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指标,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沉降速度。
在神经内科中,ESR可以帮助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如脑膜炎、脑炎等炎症性疾病。
4.血糖:神经内科中的一些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等,都与血糖水平有关。
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诊断这些疾病,并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
5.电解质:电解质的平衡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指标,如钠、钾、钙、镁等,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
6.肝功能指标:肝脏在机体内有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在神经内科中,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是否受损,并辅助判断一些疾病的程度和预后,如肝性脑病、药物性肝损伤等。
7.肾功能指标:大脑对肾功能的要求较高,肾脏的异常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可以评估肾脏的过滤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肾脏疾病。
8.血脂指标:一些疾病,如脑卒中、脑血流灌注不足等,与血脂异常有关。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脂指标,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可以评估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相关风险因素。
9.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神经系统功能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微量元素指标,如锌、铜、铁等,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相应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情况,及时进行调节和治疗。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血液标本
红细胞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红细胞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
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红细胞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肺气肿等。
脑的寄生虫感染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脑脊液标本
蛋白质:
正常人CSF蛋白质含量为150~ 450mg/L。
脑脊液标本
CSF蛋白明显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 核性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管梗阻等, 尤以椎管梗阻时增高显著。
脑脊液标本
Pandy试验临床意义: 正常脑脊液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其中 以白蛋白为主,潘氏试验为阴性反应。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颅内出 血等,均见蛋白质增加,且多为球蛋白 增加,潘氏试验呈阳性反应。
血液标本
高氯血症患者其CSF的氯化物含量也可增高。
脂蛋白A : <300mg/L
血细胞分析的正常值 大量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加为主,多为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4)血小板:(100-300)X109/L。
血液标本
白细胞包括:中性白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 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 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 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 血常 规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 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神经科全脑征临床意义及观察
神经科全脑征临床意义及观察神经科全脑征是一种临床表现,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
本文将讨论全脑征的定义、临床意义以及观察方法。
一、全脑征定义全脑征是指一组症状和体征,涉及大脑各个区域的功能异常。
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记忆障碍、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多种症状。
全脑征往往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如脑血管病、痴呆症、脑肿瘤等。
二、全脑征的临床意义全脑征的出现常常与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全脑征的程度和范围可以反映患者疾病的发展和进展情况。
通过观察和评估全脑征,医生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全脑征的观察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三、全脑征的观察方法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询问病史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2. 智能测试:通过进行认知测验、记忆测验等评估患者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功能。
3.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活动情况等。
4.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大脑结构及功能异常情况。
5. 实验室检查:通过进行血液、尿液和脑脊液等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生化指标、代谢功能等。
四、全脑征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全脑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例如,通过研究脑功能连接与全脑征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探索治疗全脑征的方法。
此外,研究新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和生物标记物也有助于提高对全脑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总结:全脑征作为一种临床表现,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智能测试、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观察方法,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进一步研究全脑征的机制和治疗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神经内科体格检查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简约工作汇报模板
汇报日期
认真仔细,取得病人的充分合作。
对危重病人,根据病情作必要检查后立即抢救。
依次自头部颅神经—上肢—胸—腹—下肢—站立— 步态进行检查。
详细记录:精神状态、颅神经检查、运动、反射、感 觉、病理征、小脑体征。
临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是在系统内科体检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检查者做到以下四点:
脑膜刺激症: 颈项强直 克氏症:Kernig 布氏症:Brudginski 阵挛: 髌阵挛 踝阵挛
随意运动功能检查 定义:随意运动是指受意识支配的动作,由骨骼肌收缩来完成 检查法:分主动法和被动法 主动法是病人做主动运动,以观察其肌力和活动范围 被动法是医师给病人某肢体以适当阻力让其抵抗以测定其肌力 为了了解各肌肉收缩时的强度,便于分析和观察疾病,常用六级分级法以记录肌力大小
运动功能检查
临床意义: 面神经麻痹分中枢型和周围型,中枢型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或炎症等;周围型可由寒冷刺激,耳部或脑膜感染、听神经纤维瘤等引起
面神经
感觉功能检查
感觉要求自身二侧比较,远端和近端比较,在病人较安静配合的情况下仔细检查,检查部位暴露良好 浅感觉 1)痛觉:用大头针轻刺皮肤,每次轻重程度尽量一致。 2)触觉:用棉絮在皮肤上轻轻掠过。 3)温度觉:冷水0-10℃,温水40-50℃交叉地接触病人皮肤。 深感觉 位置觉:检查者以5°左右的幅度,轻轻移动病人的手指和足趾关节,请病人说出移动方向。 振动觉:将128赫的音叉振动后置于骨隆起处,让病人说出振动的感觉和持续时间
肌力检查 检查部位 上肢:三角肌,肱二、三头肌,伸、屈腕肌,握力,对指肌力。 下肢: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腓肠肌,伸、屈趾肌。 六度分级法 0度:无肌肉收缩活动 1度:可看到或触到有肌肉收缩活动,但无关节活动 2度:所产生的动作不能胜过其肢体的重力 3度:可抵抗地心引力而活动 4度:稍能抵抗检查者的阻力 5度:正常肌力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方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观察和测试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应和体征,医生可以获取有关神经系统状况的关键信息。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内容和意义。
引言概述: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一种临床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测试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应和体征,为医生提供了关键的诊断依据。
正文内容:1.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基本方法1.1 神经系统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姿式和步态等,来判断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1.2 神经系统感觉检查:医生通过触摸、针刺和温度感觉等测试,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和神经传导速度。
1.3 神经系统运动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患者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反射等,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传导状态。
2.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临床应用2.1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如帕金森病、脑卒中和多发性硬化等。
2.2 神经系统功能评估:通过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匡助制定治疗计划和监测疾病发展。
2.3 神经系统损伤评估: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可以匡助医生评估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为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3.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常见方法3.1 神经系统观察方法:包括观察面部表情、肢体姿式和步态等。
3.2 神经系统感觉检查方法:包括触摸、针刺和温度感觉测试等。
3.3 神经系统运动检查方法:包括测试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反射等。
4.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注意事项4.1 检查环境:应保持肃静、舒适的环境,以减少干扰和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4.2 患者合作: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示和操作,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4.3 专业技能:神经系统体征检查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确保准确的结果和诊断。
5.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意义和局限性5.1 意义: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匡助医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状态。
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学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抗ds-DNA
• 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 • 本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检出率较低。
抗ENA
• 目前可以检测的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有以下7种 • 抗Sm:是SLE标记抗体,它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高,阳性率达
95%。 • 抗RNP:出现于各种结缔组织中,且是唯一高滴度的抗体,是诊断混
合性结缔组织病(MCrD)的重要依据。还见于多种风湿病,SLE、RA、 进行性全身硬化症、皮肌炎。 • 抗SSA:干燥综合征抗SSA阳性率为50%~65%,也可出现在其他结 缔组织病中。 • 抗SSB:对干燥综合征有较高特异性,阳性率为30%~50%。系统性 红斑狼疮的阳性率为20%~30%。 • 抗JO-1:为多发性肌炎(PM)及皮肌炎(DM)的标记抗体。 • 抗Sd-70:为系统性硬化症,即全身性硬皮病(Pss)的标记抗体。 • 抗核糖体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标记抗体,阳性率为30%。
• GM1是在神经元膜上分布最为丰富的神经节苷酯。 • 高滴度抗GM1抗体对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和MMN
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低滴度抗体无特异性。
P2蛋白及抗体
• 周围神经的髓鞘中含有P0、P1、P2 、X、 Y等蛋白成分。
• P1为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所共有。 • P2分子量较小为周围神经所特有。 • 在AIDP和CIDP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到P2蛋
OB
• 克隆(clone)指一个无性细胞株。 • 寡克隆(oligoclone):两个或多个细胞克隆活化造成
不连续IgG带群。 • 寡克隆区带(al bands, OB)是一电泳用语,是检测
鞘内Ig合成的又一重要方法。 • 测定方法及要点:IEF+银染;CSF与血同时电泳,
蛋白量标化。
• 意义:OB是MS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OB的 存在并非MS病人所特有,在其它神经系统疾病中 也可出现。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标题:神经系统检查引言概述:神经系统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医生可以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一、神经系统检查的方法1.1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姿势、步态等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1.2 神经系统感觉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患者的触觉、疼痛、温度感知等来评估神经系统感觉功能。
1.3 神经系统运动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患者的肌肉力量、协调性等来评估神经系统运动功能。
二、神经系统检查的意义2.1 早期发现神经系统疾病: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助于早期治疗和干预。
2.2 评估治疗效果: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2.3 指导康复训练: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可以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的指导,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功能。
三、神经系统检查的适用人群3.1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已经确诊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可以评估疾病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3.2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3.3 康复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康复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的进行。
四、神经系统检查的注意事项4.1 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应选择有经验、设备齐全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4.2 遵医嘱配合检查:在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应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积极配合检查过程。
4.3 注意检查后的复查和随访:检查后应定期复查和随访,及时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五、神经系统检查的发展趋势5.1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系统检查将更加准确和便捷。
5.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神经系统检查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膝反射检查方法
膝反射检查方法膝反射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肌肉反射,对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诊断一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膝反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是临床常用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膝反射检查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一、检查方法。
1.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放松双腿,保持肌肉松弛。
2. 医生用橡皮榔头或其他适当的敲击器,轻轻敲击患者膝盖下方的膝腱。
3. 观察患者的腿部反应,正常情况下,患者的小腿会迅速向前踢出,形成一种明显的膝反射动作。
二、临床意义。
1. 作为神经系统功能的评估指标,膝反射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2. 膝反射异常可能提示一些疾病的存在,如膝反射亢进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可能是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或脊髓损伤的表现。
3. 在临床诊断中,膝反射检查常常与其他神经系统检查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提高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三、注意事项。
1. 在进行膝反射检查时,医生应该注意使用适当的力度和角度敲击患者的膝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不适或伤害。
2. 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膝反射的正常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医生在判断膝反射是否异常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 对于膝反射异常的患者,医生应该进一步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总结。
膝反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是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诊断一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医生在进行膝反射检查时,需要注意方法的正确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膝反射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诊断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帮助。
以上就是关于膝反射检查方法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大家工作顺利,健康快乐!。
ANCA检测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ANCA检测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ANCA,即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一种自身免疫抗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ANCA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血管炎疾病的诊断中。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ANCA与一些神经疾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为突发性的视觉障碍。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包括眼科检查和神经内科检查,都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
于是,医生建议进行ANCA检测。
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的ANCA水平明显升高。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考虑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导致的神经病变。
随后,医生为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等,最终患者症状得到了缓解。
这个病例充分说明了ANCA检测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ANCA可以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疾病,如脱髓鞘疾病、视神经炎等。
ANCA还与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疾病有关,如多发性硬化症、血管炎性神经病变等。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可以通过ANCA检测,对疑似神经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于ANCA水平升高的患者,医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进行脑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同时,医生还可以根据ANCA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ANCA检测并非万能。
在某些情况下,ANCA检测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这就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ANCA检测在神经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ANCA检测,医生可以对疑似神经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ANCA检测并非万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神经系统检查
Ⅸ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rl nerve) :舌后1/
3 味觉,腮腺分泌,咽喉部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内脏感觉。
Ⅹ迷走神经(vagus nerve):内脏感觉,耳部感觉,
咽喉部运动。
(八)副神经
Ⅺ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躯体运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内脏运动。
(九)舌下神经
Ⅻ舌下神经 (hypoglossal nerve): 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单侧舌下神经麻 痹时伸舌舌尖偏向病侧对侧,病久者不见舌 肌萎缩及舌肌颤动。 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单侧舌下神经麻 痹时伸舌舌尖偏向病侧,两侧麻痹者则不能 伸舌,病久者可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颤动。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
运动包括随意和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由 锥体束司理,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由锥体 外系和小脑司理。 1、肌力:记录采用0~5级的六级分级法。 2、肌张力(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增高:锥体束损害现象—折刀现象(痉挛) 锥体外系损害现象—铅管样强直、齿轮样 增高 降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前角灰质炎
(1)外观:注意是否有上睑下垂,睑裂是否对 称,观察是否有眼球前突或内陷、斜视、同 向偏斜,以及有无眼球震颤。 (2)眼球运动:请病人随检查者的手指向各个 方向移动,而保持头面部不动,仅转动眼球; 最后检查集合动作。 (3)瞳孔及瞳孔反射: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 形状、位置及是否对称,正常人瞳孔直径约 3~4㎜,圆形、边缘整齐、位置居中。
(五)面神经
Ⅶ神经(facial nerve):
面肌运动、舌前2/3味觉、腺体分泌。 周围性麻痹(核和核下性)的特点 中枢性麻痹(核)的特点
(六)位听神经
Ⅷ听神经(auditory nerve)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一、脑神经检查(一)嗅神经嗅觉功能障碍如能排除鼻黏膜病变,常见于同侧嗅神经损害。
(二)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检查和眼底检查。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1.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分别为第3、4、6对脑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
2.如发现眼球运动向内、向上及向下活动受限,以及上睑下垂、调节反射消失均提示有动眼神经麻痹。
3.如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弱,提示滑车神经有损害。
4.眼球向外转动障碍则为展神经受损。
5.瞳孔反射异常可由动眼神经或视神经受损所致。
6.单侧眼球运动神经的麻痹可导致复视。
(四)三叉神经1.三叉神经系第5对脑神经,是混合性神经。
2.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眼、鼻、口腔黏膜。
3.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咀嚼肌、颞肌和翼状内外肌。
4.面部感觉嘱患者闭眼,以针刺检查痛觉、棉絮检查触觉和盛有冷水或热水的试管检查温度觉。
两侧对比,观察患者的感觉反应是否减退、消失或过敏,同时确定感觉障碍区域。
5.角膜反射(1)嘱患者睁眼向内侧注视,以捻成细束的棉絮从患者视野外接近并轻触外侧角膜,避免触及睫毛,正常反应为被刺激侧迅速闭眼,称为直接角膜反射。
(2)如刺激一侧角膜,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3)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见于三叉神经病变(传人障碍);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6.运动功能(1)检查者双手触按患者颞肌、咀嚼肌,嘱患者做咀嚼动作,对比双侧肌力强弱。
(2)再嘱患者做张口运动或露齿,以上下门齿中缝为标准,观察张口时下颌有无偏斜。
(3) 一侧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受损时,病侧咀嚼肌肌力减弱或出现萎缩,张口时由于翼状肌瘫痪,下颌偏向患侧。
(五)面神经1.运动功能(l)首先观察双侧额纹、鼻唇沟、眼裂及口角是否对称。
然后,嘱患者做皱额、闭眼、露齿、微笑、鼓腮或吹哨动作。
(2)面神经受损分类①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核或核下性)损害时,病侧额纹减少、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不能皱额、闭眼,微笑或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临床意义总结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临床意义总结引言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生理学测试方法,可以评估核心和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本文将讨论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包括其用途、优点和局限性。
一、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简介1. 神经传导速度概念神经传导速度是指感觉或运动信号在神经纤维中传播的速率。
它通常通过测量刺激到达感觉器官或肌肉后进行反应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2.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方法常见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方法包括神经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脑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 EP)和多点平均波形分析等。
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1. 确定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通过测量不同部位或不同面积覆盖的区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详细位置和范围内的损伤。
2. 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用于诊断周围神经损伤或炎症等疾病,如腕隧道综合征、坐骨神经损伤和多发性肌肉萎缩。
3. 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测量脑诱发电位,可以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例如,用于帕金森氏病、癫痫和脑血管意外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及监测。
4. 判断感觉异常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感觉异常的原因。
通过测量不同感觉纤维(如Aδ纤维和C纤维)的传导速度,可以区分感觉神经传导异常是否与末梢或中枢感觉通路相关。
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优点1. 非侵入性与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法相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需刺穿皮肤或注射造影剂,对患者无创伤且安全。
2. 可重复性高由于该测试采用电生理学原理进行,因此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多次测试可以提供更可靠的结果,以便跟踪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3. 提供定量评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供的是定量数据,可以客观地评估神经传导功能的异常程度,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
四、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局限性1. 睡眠需要合作部分检查需要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尤其是脑诱发电位测试。
这对于婴儿和智力受损患者可能会有困难。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S,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⑵、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S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⑶、纤维蛋白原(FIB):2-4 g/L。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⑷、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S,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2、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正常值:6.1-7.9mmol/L为标准。
临床意义: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3、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ESR)正常值:<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50岁:男性0~20mm/h,女性0~30mm/h;临床意义:⑴、病理性增快: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或炎症、结核、风湿、心肌炎、组织损伤及坏死(手术、心梗)、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
⑵、生理性改变:12岁以下儿童、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后至分娩后3周及老年人可增快,高原居民可减慢。
4、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正常值:正常空腹血浆总Hcy水平为5~15μmol/L。
临床意义:⑴、同型半胱氨酸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作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硬化和心肌梗塞的危险指标,它的浓度升高程度与疾病的危险性成正比。
⑵、引起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和环境营养两种因素。
环境营养因素指代谢辅助因子如叶酸、维生素B6、B12缺乏,这些因子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反应中为必需因子,均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
5、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3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又称为高敏C反应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一.一般检查一般检查即内科学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常有重要意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特别注意:(一)意识状态:意识是大脑的一种高级活动,是对外界环境和自身产生的信息给予有意义反应的神经过程。
意识障碍有以下几种形式:1.嗜睡:这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
2.意识模糊:表现为意识的清晰度减低,呈朦胧或混浊状态。
3.昏睡状态:处于昏睡中,其意识并未完全丧失。
4.昏迷:为对外环境和自身产生的信息给予有意义反应的神经过程的丧失。
(二)精神状态:在神经疾病中,常见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症状:1.感知障碍:如听、视、嗅幻觉。
2.记忆障碍:常见为记忆减退和遗忘。
3.情感障碍:表现为强哭,强笑,欣快,淡漠及情绪不稳定。
4.智能障碍:检查方法为:常识提问,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智能障碍分轻,中,重度(鲁钝,痴愚,白痴)。
二、语言功能言语障碍,即表现为失语症。
失语症多为混合性,宜分别检查。
1.运动性失语:不能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而保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病变多在优势半球的额叶。
2.感觉性失语:对语气的感受。
鉴别和理解有障碍,而自发语言流利,病变多在优势半球颞叶。
3.命名性失语:能了解事物的特征与用途而丧失称呼人名或物名的能力。
病变多在优势半球颞枕部。
4.全面性失语: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能力全部障碍。
三、颅神经检查十二对颅神经检查,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掌握检查方法的同时,应复习其解剖和生理功能,使能在临床实践中逐步作到准确地定位。
1.嗅神经:为传导嗅觉的感觉神经。
用有气味的非刺激物质,分别测试病员的两个鼻孔意义:一侧嗅觉丧失,应警惕神经病变,如嗅沟脑膜瘤或颅底骨折,双侧嗅觉丧失多为鼻腔病变或无临床意义。
2.视神经:为传导视觉的感觉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色觉,视野及眼底,神经科注重视野及眼底检查。
视野:视野机或对比检查法:注视前方,眼球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
典型的视野改变病例,有助于正确的定位诊断。
眼底:主要观察视神经乳头的色泽及边界,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或消失,提示颅内高压的可能。
3.动眼、滑车、外展神经支配眼内外肌运动的神经,由于眼外肌麻痹,眼球位置变化,外周物象不能落到视网膜对应点上,而出现视物成双(复视)。
眼外肌麻痹多见于颅外伤、颅底动脉瘤。
4.三叉神经:为传导头面部感觉及支配咀嚼肌运动的混合神经。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受刺激时,该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疼痛。
感觉纤维的破坏性症状,表现为该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消失。
三叉神经运动支损害,可出现该侧颞肌、咀嚼肌萎缩无力。
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常由炎症或颅底及桥小脑角肿瘤引起。
三叉神经核性损害,常见于脑干脑炎、脑干肿瘤。
5.面神经:为混合神经,其运动纤维分布于面部表情肌,其感觉纤维传导舌前2/3的味觉冲动。
检查方法:皱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哨。
味觉检查:伸舌,涂以有味的液体(酸、甜、苦、咸均可),患者用记号表示液体的味道。
面神经麻痹,可分中枢性,周围性两种,临床表现不同。
中枢性损害:多见脑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
周围性损害:病变同侧麻痹,多见于面神经炎。
6.听神经:为感觉神经,由司听觉的耳蜗神经与司平衡的前庭神经组成。
检查:听表或音叉试验(气骨导比)。
正常或者神经耳聋者气导>骨导,传导性耳聋者骨导>气导。
前庭功能损害时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受损后出现闭目直立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椎动脉脑梗及听神经瘤。
眼球震颤可分为跳动,摆动二种。
为向一个方向快速,向另一方向缓慢的不自主往返运动。
多属病理性,眼球震颤以水平性多见,又可见旋转及垂直性眼震,桥小脑肿瘤、椎动脉系脑供血不足可出现。
7.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二者均为混合神经。
舌咽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软腭,感觉纤维支配舌后1/3的味觉。
迷走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咽喉部横纹肌,感觉纤维分布广泛:耳廓、耳道、咽喉、气管、食管及胸腹部的内脏。
检查法:注意发音嘶哑,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观察悬壅垂是否居中,软腭高度是否一致,咽反射是否存在及测舌后1/3的味觉。
意义:一侧受损,表现为饮水呛咳,软腭上抬差,悬壅垂偏健侧。
双侧受损,表现为发音嘶哑、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
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桥小脑角肿瘤及椎基底动脑供血不足等。
8.副神经:为运动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运动,支配转头、耸肩动作。
一侧副神经受损,会出现肩下垂、肌萎缩等,单独的副神经损害少见。
多见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相伴,可见于颈椎骨折、脊髓空洞症患者。
9.舌下神经:为运动神经,支配舌肌运动。
受损一侧出现舌肌萎缩、舌肌震颤,双侧舌下神经麻痹出现舌体不能伸出,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颅底蛛网膜粘连、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
四.运动功能检查1.肌力:即肌收缩力,为判断肌力,采用六级分度。
观察肢体活动情况,以判断有无瘫痪。
检查方法:要求病员作一定动作。
加以相反方向的抗力,以观察肌群的力量。
2.肌张力:即没有随意收缩时,肌肉的紧张度或被动运动时肌肉的阻力,肌张力障碍表现两种形式: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弛,被动活动时阻力小,关节活动度大,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型瘫痪、小脑疾病或深昏迷。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紧张,被动活动阻力大,关节活动度小,多见于椎体系或基底节病变时,前者如中风后遗症,呈折刀样;后者如震颤麻痹,呈铅管样或齿轮状。
3.不自主运动:不能被意识控制的随意肌产生的不自主、无目的的动作。
抽搐:系出现于一定肌群的反复刻板的抽动,常见于基底节病变或癔病。
痉挛:指持续性不随意肌肉收缩。
可为癫痫发作或缺氧、癔病等表现。
舞蹈、手足徐动症:为肢体不规则、无节律、无定型、无目的的运动。
多见于基底节受损的表现。
震颤: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而产生的不自主、节律性抖动。
静止时发生的细小快速震动,称静止性震颤,见于震颤麻痹。
活动肢体时发生的震幅较大的晃动性震颤,称动作性震颤。
4.共济运动:在正常肌力运动的情况下,使运动得以保持准确、协调、平稳。
这种功能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1.指鼻试验:让病员伸直上肢,然后屈肘,以食指触自己的鼻尖。
在接近鼻尖时出现粗大震颤,为小脑受损的表现。
2.轮替试验:让病员用双手作快速旋前、旋后的重复动作。
小脑受损时,患肢笨拙、缓慢、节奏破坏。
3.跟膝胫试验:病员仰卧,令其抬起一腿,再放置另一腿膝盖上,沿胫骨向下滑行至脚背,小脑受损时,动作不协调。
4.直立试验:让病员脚跟、脚尖并拢直立,双手平举,异常时,病员站立不稳,常倒向患侧,为小脑受损的表现。
五、感觉功能检查:神经系统的损害常以感觉障碍的形式反应出来1.浅感觉:为外界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粘膜的感觉。
痛觉:让病员闭目后,用大头针轻刺皮肤温觉:让病员闭目后,用试管盛冷、热水触及要检查的皮肤触觉:让病员闭目后,用棉花轻触要检查的皮肤2.深感觉:为刺激肌肉、关节、肌腱等处本体刺激感受器能引起的感觉位置觉:让病员闭目后,伸屈其远端关节,测试感觉震动觉:将震动的音叉置于接近皮肤的骨突处,测试有无震动的感觉精细感觉:即皮质感觉,须在深、浅感觉基本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皮肤定位、平面觉、形体觉、二点辨别觉感觉障碍的定位:末梢型、神经干型、传导束型六、反射是人体最简单、最基本的神经系统活动浅反射: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腹壁反射:以钝器于腹部上、中、下两侧皮肤由外向内快速动作,引起相应腹肌收缩,锥体束损伤时,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睾反射:由下向上轻划大腿皮肤内侧,引起同侧睾丸收缩,锥体束受损时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肱二头肌:检查者以手指置于其肱二头肌腱上,叩击手指,引起前壁屈曲运动。
反射弧通过肌皮神经及颈5-6节段肱三头肌:叩击尺骨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腱,引起前臂伸直运动。
反射弧通过桡神经及颈6-7节段膝反射:叩击髌韧带,引起小腿呈伸直运动。
反射弧通过股神经及腰2-4节段踝反射:叩击跟腱,引起足蹠曲。
反射弧通过坐骨神经和骶1-2节段在神经科临床上,深反射分类为:消失、减弱、正常、活跃、亢进。
分别以:-,+,++,+++,++++表示。
病理反射:锥体束病变时,出现正常人所不能见到的反射巴宾斯基:以钝器划足底外侧沿皮肤,从足跟至足掌前内侧。
若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扇形分开则为阳性,提示锥体束损害,可见于中风、昏迷、脑膜炎病人。
等位征:查多克:足背外侧沿皮肤,于外踝下划向足背奥本海姆:以食指、中指压胫骨前沿,从上而下推滑戈登:用手捏压腓肠肌等位征阳性,意义同等于巴宾斯基征霍夫曼:以食指、中指夹住病人中指,以拇指叩击病人中指指甲。
病人其余手指屈曲为阳性,为上肢锥体束征。
七、脑膜刺激征是脑膜受刺激的体征。
是脑膜炎最重要的体征,也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高压和脊神经根附近有异物存在时。
1.颈肌抗力试验:下颌不能贴近前胸2.克匿格氏征:屈髋、屈膝各成100O角,然后向上板直小腿,伸屈受阻八、步态在自然步行时或沿直线行走时,观察其步态1.交叉步态:步伐小,两足跟向内,足尖向外。
因股内收肌张力过高,两腿呈交叉状进行。
常见于脑性瘫痪及脊髓不完全性横贯损害时。
2.画圆步态:患侧肌张力增高,屈曲困难,绕向外方呈弧形向前移动,如画圆状。
见于偏瘫时。
3.共济失调步态:步态不稳,跨步大,摇摆不稳呈醉汉状。
小脑病变时可出现。
4.摇摆步态:因骨盆带肌无力,行走时下肢抬举无力,靠扭动骨盆带动步伐,呈鸭步步态,见于假性肌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患者。
5.慌张步态:肌僵直姿位障碍,躯干前倾,上肢摆动消失,步伐小而快,难于立即止步,见于震颤麻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