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人文性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探析
摘要:自03年《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以来,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人文性教学,即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应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性、人情、人道,应注意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材人文性语文教学
汉代儒学家们早已意识到了语文教学需要以人为本。他们认为“教”是“教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老一辈语文学家夏丏尊在《译者序言》中也说到:“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也好,有人说圆形也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之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到了如今这个喧嚣的年代,语文教学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功能,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应与学生的情感生活贴近。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处处体现人文性正是语文教学的
一个要求。
一、语文教材本身就充满了人文性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是其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其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积淀着深厚的人文美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获取作者的感受,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见解,转化作者的智慧,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的语文教材满足了需要,它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每一位学生
著名教育家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您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说:”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生观。”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并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语文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世界。假如在以语文为对象
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简单地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束缚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就会熄灭学生的思想火花,抹杀学生的创造思维。老师应对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持包容态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每一位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某些想法是幼稚的、稀奇古怪的甚至是错误的。自然错误的老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对;而对于有新意的有创造性的,老师则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许。其实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不做那些不成熟的事,对得起自己和别人。因此,在教学目标中,要以人为本,我们的教学对象中的“人”一个也不能少。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关注对人文精神的挖掘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我们所谈的个体生命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一方面是具体的你我他,另一方面也指向所有的人,这里包含着一种博爱的观念,整个人类的生命都与我有关,甚至扩展到对人类以外的整个宇宙的关怀。”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必须用人文精神的眼光去诠释。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包含了审美的感情,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一生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既能使学生学会知识,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春》)。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就应抓住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所以只有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从人文关怀出发,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上,同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师生之间可以彼此敞开心怀,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师生间的交往活动便会充满尊重、宽容和关爱,教师成为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者、领路人,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开发课堂,互动共赢的场面就会出现,这种场面人文关怀的课堂正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和期盼的。
五、课外阅读应引导学生选择蕴含人文精神的书籍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改交流会上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与其让学生成为机械的答题机器,不如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名家名作,多关注些时事,让学生到“大海”里吸取更丰富的营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只凭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能力,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行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优秀的作品,才能获得一种对善与美的把握与领悟,才能对人类几千年世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有所感受。课外阅读还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积极的心
态。
六、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也需人文性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教师显然不能停留在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上。随着家电下乡,电脑开始走进农民家庭,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广泛,教师必须进步。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让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的人文性相整合,就为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供了活水源头。语文丰富的人文性更多的是需要直接的感受与体验,只有学生通过对语文的感受与体验,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育才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那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感受和体验语文知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的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的今天,语文教师更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正确认识人文素养的内涵,加强自身的学习与研究,这对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升整个民族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振兴民族文化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实施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要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让人文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