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理论成果发展

合集下载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
北洋军 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
阀统治 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前期 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2~ (2)文化: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传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中心。
系统介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建立社团
发展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甲午中 日战争 后至辛 亥革命 (1895~ 1912年)
(1)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拓展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拓展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 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实现。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各时期的著作
时期 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萌芽)(1921-1927) 井冈山时期(形成) (1927-1935)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井冈山的斗争》、《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 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
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
理论成果
发展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主 要 内 容
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 政治保证 战略步骤 党的领导 依靠力量 祖国统一
改革
和平与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步走战略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全体人民 一国两制
这一理论还将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三次历史性巨变
三位伟人
三大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和 第一次 中华民国成 孙中山 立 新中国成立 第二次 和社会主义 毛泽东 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和 第三次 社会主义现 邓小平 代化建设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A、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C、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D、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பைடு நூலகம்
③局限性 A、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主张
B、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根源: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国百年思想研究成果总结

中国百年思想研究成果总结

中国百年思想研究成果总结中国百年思想研究成果总结中国百年来的思想研究成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哲学思想研究、文化思想研究、宗教思想研究和社会科学思想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方面,中国学者通过研究和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突出。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在哲学思想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西方哲学研究主要涉及西方哲学史和不同哲学学派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同时,中国学者也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反思和研究,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为中国思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文化思想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大量进行了文化现象的研究,包括文化演变、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等。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特别引人关注,学者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发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观。

在宗教思想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对宗教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信仰体系都存在于中国社会中。

中国学者对这些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宗教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社会科学思想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对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进行了研究,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这些学科研究的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百年来的思想研究成果丰富多样,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哲学思想研究、文化思想研究、宗教思想研究和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的学术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 内容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用革命手段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三 民族 推翻帝国主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

主义 义支持的清 朝封建统治
律平等。

通过政治革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
义 民权 命,推翻封 共有,凡真正反对

主义 建帝制,建 立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的个人及 团体均得享有一切

民主共和国 自由及权利。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运用与拓展
在今天的中国, 我们应将民族、 民权、民生赋予 哪些新的含义?
人类进一步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大踏步迈
进。
a
6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条件
(1)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鸦的一片中步战国发争人以 为展来挽,救先民进族 (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危主机壮张提?大出结了果哪如些何救?国 (3)政治:民族危机加深,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
(4)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5)资产阶级改良方案的失败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
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和
中国前途》
思考:1、同盟会政纲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如何?
2、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三者的关系如何?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
山等人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结 果如何?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民族主义是 民权主义是 民生主义是
前提
夺取政权
核心
建立政权
补充和发展 巩固政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西方启蒙思想) 马克思主义
分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考纲要求
一、三民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试热点
1.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新发展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南巡讲话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2.提出
3.内容 4.评价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
2.提出
3.内容 4.评价
一、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1)列强侵略——加深。 (2)清政府统治——腐朽。 (3)反帝反封革命运动——高涨。 (4)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同盟会 2.提出: (1)1905年8月,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 平均地权 ”。 (2)1905年1.评价: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4)新发展(建国以后)
①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 新民主主义 向 社会主义 过渡和 建设 社会主义 两大问题。 ②主要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3) 《论十大关系》(195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③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1)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 和发展。 2)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农轻重比例适当,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④历史意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二)毛泽东思想 萌芽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形成 成熟 新发展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 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
社会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实践基础: 大革命及“城市中心道路”的失 主观因素: 败 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霹 雳 一 声 暴 动 。
秋 收 时 节 暮 云 愁 ,
农 民 个 个 同 仇 。
地 主 重 重 压 迫 ,
要 向 潇 湘 直 进 。
匡 庐 一 带 不 停 留 ,
旗 号 镰 刀 斧 头 。
军 叫 工 农 革 命 ,
毛 泽 东
西 江 月 秋 收 起 义
·
井冈山会师(1928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35—1945)
民主主 革命性质: 两步走 义革命 表现 社会主 义革命
革命动力: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成广泛 的统一战线 革命前途: 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 社会主义过渡
标志: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 全党的指导地位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
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
关注 1925 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共创建农民 大革命时期 1927年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问题
诞 生: 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国共十年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对峙时期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形成标志 主要文章
1927年的毛泽东
农民在乡里造反……乃 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 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 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 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 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 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 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 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 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毛泽东《湖南农民 运动考察报告》

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1911.11.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一、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1919年)1.相同点:1)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3)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斗争对象相同: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旧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2)指导思想不同:旧是三民主义;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4)革命前途不同:旧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5)结果不同:旧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6)所属时代不同:旧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1.产生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近代民族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早期维新派产生;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高考历史考点3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考点3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1.历史条件(1)政治上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不断碰壁。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理论上孙中山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实践,并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三民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又将其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4.实践(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5.意义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二、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决定寻找新的出路。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同孙中山合作。

(4)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网(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作用(1)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三、毛泽东思想1.形成过程(1)发端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极为关注,先后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⑶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4、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①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三民主义实践及结果:⑴实践: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③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

⑵结果: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都先后失败。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提出原因:⑴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①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1914年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

③护国运动中,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揭露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的罪行。

④护法运动中,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会师北伐,同封建军阀展开斗争。

⑵十月革命和中共的影响,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

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⑷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2、提出标志:1924年,地点:广州,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3、主要内容:新旧三民主义特点之比较:4、重要影响: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5、评价:⑴进步性:①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是他一生中最伟大转变。

⑵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2)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井冈山时期)1、历史条件:⑴现实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⑵阶级基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⑶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⑷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⑸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⑹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思想诞生:⑴萌芽——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21--1927)重要活动:①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

②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农民是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

③1927年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萌芽标志:开始关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⑵形成——井冈山时期(1927年—30年代初)重要活动:①实践:27年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②理论:《中国的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标志: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延安时期)1、成熟条件:⑴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抗战时延安作为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

⑵毛泽东总结革命斗争经验和新的理论探索,先后撰写《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主要思想:⑴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⑴命性质: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⑶革命动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

⑷革命前途: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①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②经济: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企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富农经济存在。

③文化: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成熟标志: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历史意义:它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历史背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

2、发展标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的阐述。

3、主要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理论总结:⑴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⑵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⑶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⑷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四、对毛泽东的评价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3)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一)理论形成: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背景: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人民急切期待迅速摆脱困境。

⑵“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⑶邓小平恢复工作,强调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宣言书:78年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3、开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⑴时地:1978年12月,北京⑵内容:(中心内容:拨乱反正)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对毛评价:正确对待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⑶意义:①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②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理论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邓小平南方谈话⑴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⑵时地: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⑶内容:本质,关系,标准,借鉴,关键①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②关系: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三个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借鉴: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⑤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⑷精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⑸意义: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中共十四大⑴时地:1992年10月,北京。

⑵内容:①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两次会议意义: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⑵它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理论入党章:中共十五大⑴时地:1997年9月,北京。

⑵内容:①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指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③党章规定,邓小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

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背景:⑴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竞争更为激烈。

⑵国内形势: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2、提出时间:2000年3、内容(含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核心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4、地位: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

5、意义: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