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作业)
专题四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四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B.推翻专制统治C.建立民主政治D.实现民族独立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主张()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共和主义3.《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的主要目的是()A. 提倡民主自由B. 宣传排满革命C. 倡导个人崇拜D. 反对帝国主义4.《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母亲李萍避走大漠,时蒙古人称汉人为“阿其那”(狗),“塞斯黑”(猪),到满人统治时期,汉人的情绪爆发最激烈的体现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5.“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6.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
……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
”由上文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是()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古为今用D.一分为二7.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实业救国思想8.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扶助农工9.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各时期的著作
时期 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萌芽)(1921-1927) 井冈山时期(形成) (1927-1935)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井冈山的斗争》、《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 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
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
理论成果
发展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主 要 内 容
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 政治保证 战略步骤 党的领导 依靠力量 祖国统一
改革
和平与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步走战略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全体人民 一国两制
这一理论还将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三次历史性巨变
三位伟人
三大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和 第一次 中华民国成 孙中山 立 新中国成立 第二次 和社会主义 毛泽东 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和 第三次 社会主义现 邓小平 代化建设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A、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C、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D、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பைடு நூலகம்
③局限性 A、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主张
B、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根源: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合作探究:怎样全面认识三民主义? 纲领 内容 革命暴力推 翻清王朝的统 治,争取实现 民族的独立自 主。 推翻封建 帝制,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 涨价归公,由 国民共享;后 又提出“土地 国有”,用赎 买来实现。 内涵 地位(关系) 民 族 革 命 政治 革命 影响 利:不盲目 排满;有反帝 意愿; 弊:没有明 确提出反帝。 没有将整个 封建地主阶级 作为斗争对象 弊:是不彻 利:是资 底的土地革命 产阶级比较 纲领,不废除 封建土地所有 完整的土地 制,缺乏群众 革命纲领; 基础。
•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
【典型题例】:(2010〃江苏南扬泰三 市高三二模)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 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
•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
【典型题例】:(2010〃绍兴高三调测)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 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 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 • •
夯实基础:国民党一大 1、时间:1924年1月; 2、地点:广州; 3、中心: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4、内容: ①通过《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②实际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政策; ③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5、意义: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练习卷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练习卷1. 当二十世纪初, 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 所谓种姓革命已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 孙中山则强调指出, “兄弟听见人说, 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 这话大错。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 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
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B. 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C. 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D. 反对盲目排外2. 1905年春, 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 严复认为“为今之计, 惟急从教育上著手, 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 “俟河之清, 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 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说明A. 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B.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 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D. 严复主张君主立宪3.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 不是政治哲学, 完全是物质文明, 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 侵入了新文化, 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 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 便可以不要旧道德。
这表明孙中山A. 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B. 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C. 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D. 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4.有学者认为: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 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 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
因此, 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
材料表明革命派A. 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B.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 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D. 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5.孙中山提出: 按照“人类生活的程度, 在文明生活进化中可以分作三级。
第一级是需要。
人生不得需要, 固然不能生活, 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 也是不能充分生活, 可说是半死半活。
所以第一级的需要, 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
第二级叫作“安适”, 第三级是“奢侈”。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
第32页
返回导航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3.理论内容 (1)社会性质:中国是 半殖民地 (2)革命步骤:第一步是 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性质 ①五四运动以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区分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 领导权 问题。
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
辛亥革命
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革命斗
争的理论旗帜。
第14页
返回导航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
中山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2)孙中山接受 共产国际 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 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历史条件 (1)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 陕北 (2)毛泽东长期参加中国 革命斗争 (3) 。
的实践经历。
抗日战争
时期,延安相对稳定的环境。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2.理论著作 (1)《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 (2)《第页返回导航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它们对新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党的重要意义。
第3页
返回导航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二、考纲解析 1. 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背景和内容, 认识其对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2.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认识其对近现 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3. 概述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及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作用。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总结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易错点1.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 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易混点1. 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2.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
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3. 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 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022—2022年新课标全国卷: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2022·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解析】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1923年底”的时间信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吸取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并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加强了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鉴俄国革命经验,并没有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C2.(2022·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路线。群众路线是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 的中’共产党人创造 的、具有中’特色的 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重大发展
独立自主
从中国实 际出发,主 要依靠自己 的力量发展 革命和建设 事业,是我 们立国、建 国的一个根 本方针
诗中描绘的中国 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甲午战争-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设议院,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想一想 “邓小平理论”是怎么样形成的?
建国以来党和人民的实践(主要是建 实践基础: 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 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
邓小平 理论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创立的 基础 国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歌词: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我们国父,首创革命,革 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 设了共和,产生了民主中 华 .民国新成,国事如麻, 国父详加计划 重新改造中 华。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真 理细推求一世的辛劳,半 生的奔走,为国家牺牲奋 斗.国父精神,永垂不朽, 如同青天白日 千秋万世长 留。 神州鼎沸,国步艰难,祸 患犹未已莫散了团体,休 灰了志气,大家要互相勉 励.国父遗言,不要忘记,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三 大
联 俄
通过政治革 民权 命,推翻封 主义 建帝制,建 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作业时间:月日1.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答案:C解析:孙中山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是社会主义者,故A项错误;1905年的孙中山并未彻底认清中国国情,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未明确提出反帝纲领,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句话可知孙中山已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但不能说明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故D项错误。
2.1894年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追求建立类似于美国的政治体制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3.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答案:D解析:据材料“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以知道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项正确。
4.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反映出三民主义()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对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有指导意义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三民主义不但指导中国的反侵略,也指导反封建,故D项正确。
5.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表明孙中山()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答案:C解析:材料未涉及“无偿分地”,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节制资本”,故B项错误;1905年的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只提出“平均地权”而不具体,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之具体为“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6.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得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可以看到武装湖南并北上,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
7.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
”这反映了毛泽东() A.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B.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C.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得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革命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是在1927年井冈山道路开辟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此时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肯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1927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8.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革命时期);B项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项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全面抗日战争时期);D项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故选C项。
9.下表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发表的几部代表性作品。
其内容反映毛泽东的思想出发点是()C.武装斗争D.批评与自我批评答案:B解析:“独立自主”的内容在主要活动或思想观念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对农民运动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可知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故B项正确。
10.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道:“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C.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
材料中邓小平主张“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表明邓小平重视市场的作用,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只是初步酝酿,还未深入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没有反映出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1.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两次谈话都()A.完成了拨乱反正B.打破了思想束缚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深化了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1992年“南方谈话”与拨乱反正无关,故A项错误;两次谈话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故B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前一次谈话的影响,故C项错误;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具体的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1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
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
面对这一局面()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答案:B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
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
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材料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
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
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答案:(1)差异:①分权内容不同:洛克主张两权分立;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②分权形式不同:洛克主张阶级分权;孟德斯鸠主张机构分权。
③分权目的不同:洛克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孟德斯鸠是为实现政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
④权力制衡方式不同:洛克主张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执行权、对外权);孟德斯鸠主张三种权力互相独立、相互制衡。
⑤理论的成熟度不同:洛克认为权力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制约与平衡;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更加成熟,更具可操作性。
主要原因: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法国的专制王权统治较英国更深重,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要求较英国更迫切;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洛克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早期,孟德斯鸠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孟德斯鸠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合理成分。
(2)创新: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
评价:进步性,①实现了政府职能权力的有效分工。
②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文官系统的独立性,免受政党干预。
③监督政府机关的行为,防止权力腐化,保障民权。
④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发展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