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知识点详解

合集下载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提纲)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⑶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积极:局限:(见下面)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补充发展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4、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①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三民主义实践及结果:⑴实践: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③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教版必修三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课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1、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鞍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10在《民报·发刊词》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2、三民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鞍虏,恢复中华"把矛头指向清王朝。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缺陷: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l4、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内容:要不要实行民族革命,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

意义:通过论战,三民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有力的的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5、三民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实践:辛亥革命6、三民主义理论指导的宪法实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7、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标链接】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要点】一、孙中山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剧;(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出现。

2.提出:1905年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4.评价:(1)积极意义: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

(2)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1.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促进了三民主义的传播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制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1)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口号;(2)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3)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

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1)两者若干原则基本一致;(2)缺少纲领的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

二、毛泽东思想(一)诞生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革命实践及总结。

(二)诞生1.中共创建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斗争。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

高考历史考点3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考点3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1.历史条件(1)政治上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不断碰壁。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理论上孙中山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实践,并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三民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又将其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4.实践(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5.意义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二、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决定寻找新的出路。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同孙中山合作。

(4)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网(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作用(1)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三、毛泽东思想1.形成过程(1)发端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极为关注,先后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高中历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3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3
谢谢欣赏!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4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 排除
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
B项
排除
合社会民众的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
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可知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
C项
正确
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
D项 孙传芳标榜的“三爱”不是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本课结束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高二历史]必修3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课件

高二历史]必修3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课件

精髓
• 毛思::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 立自主 • 邓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三个代表”:实事求是、解放 思想、与时俱进
• 1 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 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 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 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 3、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 和 长远的指 导作用。
NO5--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发展动力:改革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战略步骤:三步走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 依靠力量:爱国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 4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人民民主 革命理论形成 • •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 权”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 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 5 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 a“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 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 2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8-1937.7) • • (1)著作:《井冈山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 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 形成

3 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2)思想:a 人民战争理论+“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 b中国革命的两步论—“新民主主义革 命”+“社会主义革命”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 党的指导思想

人民版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8页PPT精选全文

人民版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8页PPT精选全文

Hale Waihona Puke ※题组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例1】《民报》创刊号刊登黄 帝黄人偉大義主族民之一第界世 帝像(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B D.反对帝国主义 (祖始之國開族民國中) 【例2】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 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 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人民版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人民版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马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马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夸美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马克思人民版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 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 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中国经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分别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 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三次巨变:即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为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 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 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 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 践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 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必修必修三专题四 20C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必修必修三专题四 20C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新三民主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了解“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新增)邓小平理论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点一: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考点二:理解新三民主义——考点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提出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内容思想内涵局限思想内涵民族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主支持清朝封建统治没有明确反帝民族: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民权:指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实践1911指导辛亥革命;结束帝制;1912建立中国民国;191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的展开评价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三某某义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某某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背景:① 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X均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某某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作用:①三某某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某某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某某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某某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三某某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某某革命任务。

2.新三某某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其历史作用?
背景:①孙某某的挫折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某某看到了希望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某某重新解释三某某义。

内容:“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主义”强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作用: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某某义的核心②新三某某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概述其主要内容、思想精髓和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科学内涵:①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
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主要内容:一是新某某主义革命的理论
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③“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④中国革命分新某某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①由新某某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②创立了人民某某专政
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三是其它方面的理论
①各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②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
③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④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某某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
②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③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4.理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科学内涵:
(1)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是对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主要内容:
(1)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真理标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关于发展阶段,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4)关于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6)关于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7)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某某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8)关于发展战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

(9)关于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10)关于教育发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1)关于科技地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关于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3)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5.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①(提供思想基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提供经验条件)它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经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及发达国家的态度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③(推动事业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其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根本原则,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问题。

③进一步指明了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方向和途径,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要求。

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

②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③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由先进生产力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并得以实现。

7.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