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总结]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f3c41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8.png)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我国之所以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历史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1938年,毛泽东在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时至今日,经历了62年,经过几代中国人民的艰苦探索,不断钻研,马克思中国化逐步得出了宝贵的四大理论成果,分别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四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有着各自的特殊的内容和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四者有着相互区别的特征,又由于是对同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四者又相互紧密相连。
首先,我们应该对四个理论成果作一定的了解: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是其形成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是其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条件。
在土地大革命时期萌芽,在遵义会议后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可以说,毛泽东思想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促进了新中国的诞生,如果没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前途将会一片渺茫。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可以说,他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他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而孕育出了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而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这些理论成果是我党在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取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因此其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 引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的思想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三个基本方面,它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因素[2]。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出发,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1911.11.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一、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1919年)1.相同点:1)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3)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斗争对象相同: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旧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2)指导思想不同:旧是三民主义;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4)革命前途不同:旧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5)结果不同:旧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6)所属时代不同:旧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1.产生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近代民族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早期维新派产生;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成果

2007.9.15-22
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十二大
1982.9.1-11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备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三大
1987.10.25-11.1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八大
1956.9.15-27
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大会还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制度。
九大
1969.4.1-24
在左倾思潮和个人崇拜气氛的笼罩下,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十大
1973.8.24-24
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十一大
1977.8.12-18
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但是,大会没有能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进程就是马克思中国化的进程。
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特点,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中,我们产生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导入新课:(运用设问法导入新课)问题:请同学们谈谈对中国这四大理论主要缔造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看法和评价?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热烈,对同学们的观点我先不做评价。
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片《重温历史的瞬间》,这个短片纪录了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跨入21世纪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这期间有屈辱、苦难、探索、抗争,也有新中国诞生后的喜悦、国家腾飞后的自豪。
这让我不由地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民族、国家要生存、发展、强大,要靠什么来作为它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我想这必然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
(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要具备的)指导思想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凝聚着人心。
现时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三句话“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江泽民使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毛泽东使备受屈辱近1个世纪的中国人寻找回了民族、国家的尊严;邓小平指引的改革开放之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贫穷的中国走上了小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尤其是中国经济更是持续20多年的稳健快速增长。
2008年在北京刚刚结束的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盛况空前,中国运动健儿以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争光,中国依靠高科技建设的现代化场馆、近130万的志愿者队伍及规模宏大的奥运仪式为奥运史上最盛大的奥运会完美所以说,中国要强大,要发展,要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就决不能丢掉这面旗帜。
一、导言部分:(一)学习《概论课》的意义那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概论》课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建设需要这些被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大家可知道,现代有许多西方学者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这些理论的创立者。
世界将毛泽东、邓小平誉为20世纪的两大伟人,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崇拜者。
人教版必修三第6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ppt课件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
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 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解析】选B。A当时在新解放区土地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C 材料没有体现;D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对。故答案选B。
3.(2010·山东文综)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
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
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解析】选C。A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B还没有决定,
材料中只是假设;D当时还没有兴起国民大革命。故答案选C。
2.(2012·福建文综)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 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分析能力。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但这并不符合三民主义,排除②。
【备选要点】 一、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五面理论旗帜 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1911.11.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历史。
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一、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1919年)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
3)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斗争对象相同: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旧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指导思想不同:旧是三民主义;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
4)革命前途不同:旧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以建立人民
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
5)结果不同:旧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取得胜利,结
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6)所属时代不同:旧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1.产生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受外
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近代民族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早期维新派产生;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
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 短暂春天:(1912~1919年民国时期、一战时期)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群众性的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③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表现:新建厂矿企业、投资额增加;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准备了阶级条件。
4. 较快发展:(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
国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表现: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5.日益萎缩:(1937~1945年抗日战争)原因:①沦陷区:日本的经济掠夺②国统区:国
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官僚资本垄断压制。
表现: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
6.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原因:①美国的经济掠夺②官僚资本的垄断挤压③国民政府
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924 1937)
1.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
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更是首倡者。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与共产党的
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原则区别,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国共两党的分歧日益显
露;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来约束双方,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必然面临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
4)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为夺取民
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2.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第一次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历史
背景下实现的;第二次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的历史
背景下实现的。
2)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
具体形式,即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
织上的独立性。
3)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
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4)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
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
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国民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
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
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