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1911.11.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历史。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一、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1919年)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

3)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斗争对象相同: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旧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指导思想不同:旧是三民主义;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

4)革命前途不同:旧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以建立人民

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

5)结果不同:旧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取得胜利,结

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6)所属时代不同:旧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1.产生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受外

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近代民族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早期维新派产生;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

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 短暂春天:(1912~1919年民国时期、一战时期)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群众性的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③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表现:新建厂矿企业、投资额增加;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影响: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准备了阶级条件。

4. 较快发展:(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

国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表现: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5.日益萎缩:(1937~1945年抗日战争)原因:①沦陷区:日本的经济掠夺②国统区:国

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官僚资本垄断压制。表现: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

6.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原因:①美国的经济掠夺②官僚资本的垄断挤压③国民政府

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924 1937)

1.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

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更是首倡者。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与共产党的

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原则区别,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国共两党的分歧日益显

露;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来约束双方,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必然面临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

4)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为夺取民

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2.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第一次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历史

背景下实现的;第二次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的历史

背景下实现的。

2)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

具体形式,即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

织上的独立性。

3)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

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4)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

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

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国民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

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

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