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补泻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胀满者加煨诃子、肉豆蔻、炮姜;便秘难下,腹满痛者加槟榔、大黄、全瓜蒌;便下夹有黏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发作,舌苔黄腻者加黄连、藿香、佩兰、砂仁、薏苡仁等;若腹痛日久,部位固定,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者当考虑气病及血,久痛入络,可酌加丹参、失笑散、桃仁、片姜黄、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瘀血较重且夹积滞甚者可用三棱、莪术等行气、破血、消积之品;肝郁失疏,中焦壅滞,脾运失健者,多有湿滞内阻,治疗应兼燥脾湿,常加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等;若脾虚日久殃及肾脏,损及肾阳,治疗必须健脾与疏肝温肾并顾,可选用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加减;若出现泄泻伴腹中不舒,口干欲饮,食少纳呆,心烦神倦,唇红干裂,肌肤干燥,舌红少苔,甚则红绛光剥,脉细数等脾阴虚的症状,则可选加怀山药、太子参、扁豆、莲子等以滋补脾阴,若脾胃之阴俱虚者可酌加沙参、麦门冬、石斛、乌梅等甘凉柔润之品;若阴虚有郁热者,酌配蒲公英、石见穿等清泻郁热而又不致过于苦寒伤脾败胃之品。

4 辅以心身疏导治疗

IBS 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疾病,有研究表明,心

理压力、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极易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应激能力低下,而表现具有精神因素的IBS 躯体症状,故治疗IBS 时,应辅以适当的心理疏导和运动锻炼。临诊时向患者耐心解释所患疾病的性质、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预后,说明本病属良性疾病,同时充分以X 线钡灌肠、内窥镜检查无阳性发现及大便多次培养阴性、潜血检查阴性等辅助检查结果作依据,为患者解释其临床意义及鉴别诊断,使患者解除多虑多疑的心理障碍,在服药时亦可作适当的药后某些症状缓解暗示,使患者建立对医生的信任和治疗信心,帮助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心理矛盾和情绪紊乱,此时用药往往事半功倍。对于有可能引起症状的过敏食物,如海鲜及产气食品、高脂肪食品等嘱患者尽量避免,以减少病情复发。有条件情况下,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生活规律及良好的心境,增强体质,整体调理以利于疾病痊愈。◆

收稿日期:2005-03-16

作者简介:张永臣(1968-),男,江苏丰县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工作。

灸法补泻探讨

张永臣1,张晓立2,指导:吴富东1

(1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1枣庄市中心血站,山东枣庄277101)

摘 要:根据有关文献从灸法补泻的操作、机理、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灸法补泻作一探讨。结论:达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应用灵活掌指。

关键词:灸法;补泻

中图分类号:R2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31(2005)05-0445-02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故灸火芮者,亦从北方来。”据此说明灸法可能起源于北方寒冷地带,以后向其他地方传播。《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记载了外感病、脏病灸法,《素问・骨空论篇》记载了内伤、寒热的灸法,《灵枢・痈疽》、《素问・病能论篇》记载了痈疽的灸法,后世《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治秘要》、《扁鹊新书》等书中对灸法也有较多记载,《灵枢・背俞》还记载了灸法的补泻操作。现就历代有关文献对灸法补泻作一探讨。

1 灸法补泻的操作

111 灸法徐疾补泻 《灵枢・背俞》云:“气盛则泻

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操作为:将

艾炷点燃后,使艾炷自燃燃烧,慢慢自灭,为灸法补法;点燃艾炷后,快速吹艾火,使艾炷快燃,为灸法泻法。

112 灸法深浅补泻 《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

有补泻火者,若补火,火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

扫除之,用口吹之,风主散故也。”其操作为:点燃艾炷后,让其自燃自灭,使艾火之力透达肌肉为补法;点燃艾炷后,待艾炷燃过一半后即移去,另换艾炷,使艾火之力不至肌肉为泻法。

113 灸法开合补泻 《针灸大成》云:“以火补者,毋

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其操作为:将艾炷点燃后,让其自燃自灭,灸后快速按压旋灸部位,为补法;将艾炷点燃后,使其快燃快灭,灸后不按压穴位,为泻法。

114 灸法呼吸补泻 邵良谱[1]认为,以物垫灸,如

有3壮之后,病人必须气热,然觉之时,艾炷已经燃

尽,正可施补泻手法,即以大拇指用薄纸包齐,紧按垫灸物上,行补法,令病人鼻吸进气;行泻法,令病人口呼出气。115 灸法奇偶补泻 以《周易》书中所提到的以奇数1,3,5,7……等属阳数,定作艾灸的壮数为补法;

第7卷 第5期

2005年9月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L IAONING COLLEGE OF TCM

V ol.7 N o.5

Sep.,2005

445

以偶数2,4,6,8……等属阴数,定作艾灸的壮数为泻法。

116 灸法贴膏补泻 《类经图翼》云:“凡用火补者,勿吹其火,须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其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用火泻者,可吹其火,传其艾,易于迅速,待灸疮溃发,然复贴膏。此补泻之法也。”

《神灸经论》亦宗张景岳之说。其操作为:点燃艾炷后,让其自燃自灭,可灸多炷,灸毕后用膏药贴于施灸部位为补法;点燃艾炷后,使其快燃快灭,待灸疮发后即用药膏贴施灸部位为泻法。

117 现代医家补泻方法 在古代灸法补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功能,把艾条温和灸、温针灸、温灸盒灸、隔附子灸、丁香敷灸、五倍子敷灸、隔盐灸列为灸法之补法,把艾条雀啄灸、回旋灸、隔姜灸、白胡椒敷灸、灯芯草灸、线香灸、斑蝥敷灸、毛莨敷灸、龙芮敷灸、威灵仙敷灸、板蓝根敷灸、甘遂敷灸、薄荷敷灸、天灸、黄蜡灸列为泻法。而隔姜灸、化脓灸既扶正气、又祛邪气,补泻功能均有。

2 灸法补泻的机理探讨

211 灸法有疏风散寒温经的功能 艾叶性辛,辛能发散,火属阳热,故能祛寒。《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指出寒邪阻滞经络所致之痛痹,可用温法,即用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指出风寒中脏腑可用有温通散寒之功的灸法治之。《卫生宝鉴・中风灸法》记载:“凡治风莫若续命汤,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须火艾为主。”又“素有风人,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指出艾灸有较好的疏风作用。

212 灸法有清热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 《灵枢・痈疽》云:“痈发于胁,名曰败疒此,败疵者,女子病也,灸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劳汗当风,寒薄为而

大,

郁乃痤,”王冰注:“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而

大攻之,大甚火芮出之。”

《圣济总录》:“凡痈疽发背初生,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多,凡灸后却似火欣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炎而也出。”由上述记载可知,灸法可借艾火之热,使气血运行通畅,热邪随之而去,肿痛随之而消,郁结壅滞随之而散,故收到清热活血、消瘀散结之功。

213 灸法有引热外泄引邪外出的功用 《外台秘要》引《古今验方》曰:“疗热结不利小便方,取盐填满脐中,作大艾炷,令灸热为良度”。《太平圣惠方》云:“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各拳尖也”,《针灸聚英》引《明堂古经》:“热病汗不出,灸孔最三壮。”

《红炉点雪》云:“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理瀹骈文》云:“若夫热病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以上记述说明邪热偏盛时,施灸法可以引热邪从里透达肌表而散之,或引

热邪从小便而解。通过灸法可以产生灸疮,使邪从灸处而出,达到泄邪气的目的。如《针灸资生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214 灸法有扶正补虚温阳济阴的功用 如《灵枢・官能》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指温补的大法,也包括灸法。《灵枢・禁服》指出:“隐下则徒灸之”,即阳气虚陷宜用灸法。《灵枢・刺节真邪》也指出:“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火之调,弗能取之”,即气虚引起的血瘀证,必须用灸法治之,以灸益气而畅血行。《丹溪心法》:“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针灸问对》:“虚者灸之,是火气以助元气也。”

3 灸法补泻的临床应用

灸法的临床应用古今文献均有大量记载,其应用范围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科,但具体指出灸法补泻的不多。如宋代《针灸资生经》载张仲文疗腰痛谓:“腰重痛不可转,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不可屈伸,灸曲足秋两纹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每灸一脚,二火齐下,烧才到至肉初觉痛,便用二人两边齐吹至火灭。”这是泻法的应用。余震渠[2]取肾俞、关元、太溪等穴,运用艾灸补法(毋吹其火)治疗体弱阳痿病人,运用艾灸泻法(疾吹其火)治疗带状疱疹病人,均收到良好效果。叶成鸽[3]对84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艾灸泻法组,一组为针刺组。结果艾灸组43例中治愈40例,好转3例;针刺组41例中治愈31例,好转9例,无效1例。同时观察结果表明艾灸对本病的总体疗效改善、即时效果、持续效果均优于针刺组。陈大中[4]用艾灸泻法(疾吹其火)治疗高血压病32例,结果灸后26例血压下降,6例灸后血压稍升高。用艾灸补法(毋吹其火)治疗26例低血压患者,结果灸后血压均上升。黄建章[5]用隔姜灸治疗脚底脓肿症67例,60例痊愈。王达[6]用温和灸治疗腮腺炎,取肩井、乳根为主穴,手三里为配穴,疗效满意。

4 结 语

综上所述,艾灸补泻是针对病情的虚实而言,并要结合腧穴特性及具体操作,以达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应用上要灵活掌握。今后应在艾灸补泻的理论、实验和临床应用扩大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使灸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良谱.艾灸探微[J].针灸杂志,1934,(2):70

[2] 余震渠.灸法补泻初探[J].浙江中医杂志,1981,16(9):48

[3] 叶成鸽.艾灸治疗蛇串疮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1,11(1):

36

[4] 陈大中.漫谈艾灸疗法的补和泻[J].中医杂志,1984,25(10):

428

[5] 黄建章.介绍用灸法治疗脚底脓肿症的初步经验[J].福建中医

药,1957,2(4):18

[6] 王达.灸治乳痈经验简介[J].广东中医,1962,7(10):27

辽 宁 中 医 学 院 学 报7卷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