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寡助之至,天 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 “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 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⑤之 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⑦亡者,未 之有也。” •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 五霸之一。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 ③贵:以……为贵。④君人者:指国君或皇上。⑤与: 亲附,拥护。⑥非:非难,责怪。⑦遂:终于,最终。
• 传说打胜仗在于团结一致对敌,而不 在于人多。这就是说;天地和顺则万 物滋生,君臣和洽则国家平安,九族 和睦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所以圣 人保持和谐,以面对生存和死亡的问 题. 我,楚国的小人物,而早年没有了 父母,为二兄所护养,使其性情品行 不会随着禄利而堕落。现在不过是贫 而已;贫不是人的灾祸,只有和谐是 宝贵的,你应该在这方面去努力!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 文: •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译文: • 1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 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 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 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 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3分) • 答:
•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 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 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 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 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 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 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诗经》 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 人民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 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 的。”
• • • • • • • • • • • •
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胡不仕乎( ) (4)孔子愀然不容 ( ) 7.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 项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善哉,回之意! 9.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 例。(3分) 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 分别要坚守什么。(3分)
• 三、6. (1)通“向“,从前 (2)停止,放弃(3) 为什么(4)……的样子7.(2分)C • 8. 1)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字1分, 疑问句式1分) (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注意倒装 句的翻译,没有翻译出倒装句式,但表述正确和1分, “意”翻译成志向、观点、意见、想法、心意等相近的 词皆可。)9. (1 [要点与评分:举出一例即可得2分。 (用原文的句子或者概括原文都可以)参考点:①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对比。 (2)(3分)[要点与评分:写出甲文坚守的内 容1分,乙文坚守的内容1分,表达1分。参考点:甲文 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 心,不为名利(高官 厚禄)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 穷而改变。
• 11.C 12. D 13. C14.(4分)(1)(2分)凭着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2)(2分)(而一个国家)在 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 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15.(3分)答:学生只要 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取一个, 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情,并言之有理,即可得 分。
•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委而去之(放弃) B.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 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 加) • 1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D.战必胜矣 必先苦其心志 •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 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 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 添了气势。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 色不少。 • C. 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 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 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传》称师 克在和不在众 克: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 • • • • • • • • • • • • •
百度文库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委而去之( ) (3)桓公仰而视天( ) (4)辅之则强(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寡助之至 礼愈至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百姓为天 D.三里之城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 8.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选 段内容分析。(5分) • 答:
• 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 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 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 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 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 (二)比较阅读文言文(10分) • 12. (2分)每小题1分。(1)以:凭借。(2) 克:战胜,取胜。 • 13. (2分)B • 14. (2分)其中四字必译出——域、以、固、 威。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 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 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5. 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16.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 做到“和”(此题只答后半部分或“以和为贵” 得0.5分;只答前半部分不得分)
•
一、【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 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 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 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 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 ——录自《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 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 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 二、( 16分)5.(1)围 (2)离开 (3)看 (4)辅佐,协 助6.D7.(1)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 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百姓埋怨他们的君 主,最终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投有过的。 8.示例:孟子与管仲在治国上都有民贵思想 (或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 的首要条件,管仲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政权最终 是会灭亡的。 评分意见:第5题4分。(每小题 1分) 第6题3分。 第7题4分。(每小题2 分) 第8题5分。(言之有理即可)
• 【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
• 【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 卑,胡不仕②乎?” 颜回对曰:“不愿仕。 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 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 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 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 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 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 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 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 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 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 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 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 你的愿望!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 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 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 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 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