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白塞病32例

合集下载

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三诊 , 8月 6日, 服药后视物 已渐变 清晰 , 口腔溃疡 及下 肢红斑较 复诊 时亦有好 转。继用上方 , 7剂 。用法 同前 。
英3 0 g , 伴 口干 明显者减干姜用量为 3 g 或者去干姜 ; 外 阴溃 疡 者加苦参 1 5 g 、 土茯苓 2 0 g 、 蛇床子 1 5 g ; 眼炎者加 谷精草 1 5 g 、 夏枯草 1 5 g ; 偏湿者加藿香 1 2 g 、 佩兰 1 2 g 、 薏苡仁 3 0 g ; 有瘀者 加赤芍 2 0 g 、 当归 1 2 g ; 有郁者加佛手 1 0 g 。
已逐渐停 用 ,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2 结 论
按 白塞氏综合 征 , 属于中医“ 狐惑病 ” 范畴 , 是 由湿热蕴 结, 毒气腐蚀气血所造成 。是 以口、 眼及外 阴溃 疡为 临床特 征的一种病变 , 易反 复发作 , 缠绵难 愈。本 病 多因心 胃之火
炽盛 , 肝胆湿热蕴结 , 火毒湿 热之邪上 注于 目, 侵 淫 于 口腔 ,
法 同前 。
基本方 药及加减 如下 : 生甘草 1 2 g , 清半夏 9 g , 黄芩 1 2
g , 黄连 6 g , 干姜 5 g , 党参 1 5 g , 大枣 4枚 。1 剂/ d , 水煎 2次 ,
早 晚各 服 1次。加减 : 口腔 溃疡 为主者 加金银 花 1 2 g 、 蒲公
者 口腔 及外 阴部 溃疡 2月余 , 反复发作 , 时轻时重 , 曾在某省 级 医院就诊 , 诊 为 白塞 氏综 合 征 , 实验 室检 查结 果 有 : A N A 阳性 , 血沉 3 6 mm / h , I g M 偏高 , 经西医治疗效果差 , 来 中医门
诊就诊 。症 象 : 口腔溃 疡两 处 , 疼痛, 患者 述外 阴部 亦 有一 处, 纳差 , 睡 眠可 , 大小便 尚可 , 舌质 暗红苔薄黄 , 脉细 。诊 为 白塞氏综 合征 , 中医诊断 : 狐惑病 , 湿热瘀 阻。治以清热利湿 解 毒。方 用 H ‘ 草泻心 汤加减 : 生甘草 1 2 g , 清半夏 9 g , 炒 黄 芩1 2 g , 黄连 6 g , 干姜 5 g , 党参 1 5 g , 蒲公英 3 0 g , 苦参 1 5 g ,

大医张仲景名方——甘草泻心汤,泻心火,镇肝火,熄肺火,疗效确切

大医张仲景名方——甘草泻心汤,泻心火,镇肝火,熄肺火,疗效确切

大医张仲景名方——甘草泻心汤,泻心火,镇肝火,熄肺火,疗效确切刘阿姨有多年的失眠症,一直得不到好转。

平时易心烦,吃完饭胃胀,口腔也经常溃疡。

观舌,苔白,略黄。

找到医生,医生用上《金匮要略》名方:甘草泻心汤,不仅胃胀、失眠好了,连多年的白塞氏综合征也好了一大半。

肠胃炎可引起失眠,胃胀也属于急慢性胃肠炎的范畴。

所以甘草泻心汤,可治急慢性胃肠炎症。

那它为啥又能治白塞氏综合症,白塞氏综合症是个啥病?白塞氏综合症,类似中医狐惑病。

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不想说话只想睡,却无论如何睡不着,一会坐起,一会卧下,精神恍惚不安。

既不想吃东西,又不想闻气味,面部与眼睛的色泽也是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

还有咽喉和下部私处溃烂之表现,若咽喉溃烂,会引起声音粗嘎,讲不了话。

狐惑之名,是指溃烂于喉为惑,溃烂于下部为狐。

而且反复再犯,如狐魅般幽隐柔害难摆脱,引起精神不安。

归纳要点:此证初得病,状如伤寒,寒症热症交替出现(比如刘阿姨苔白又略黄),伤肺,肺气不利,不能上行于咽,引起声音粗嘎。

病后肠胃虚弱,既不想吃东西,又不想闻气味。

加之胃主面,胃不好,脸便无定色,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

肺与肠胃均伤,气机难运转,以至热毒蕴结,气血凝滞,让心行不了血,心火旺盛。

让肝藏血的功能受损,引起肝火旺盛。

心开窍于舌与咽,若被湿热攻击,易引起咽干舌生疮。

口腔溃疡也在其影响范围。

心还藏神。

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狐惑病之不想说话只想睡(原文:默默不欲言)精神恍惚不安,以及脸色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等,也属于此范围。

又肝主宗筋,阴部为宗筋之汇。

肝之湿热下注,会引起外阴溃疡。

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会引起眼色改变,红黑白转换。

加之肝主疏泄、调节人体一身之气机,声带的开合运动正是肝调节喉气的一种形式,故而声音粗嘎。

由上可见,肺、肠胃、心肝几个部门看似各自为阵,却又相互关联。

连病之表现,都不能由一方撇清,是你有责任,我有责任。

胡希恕治疗口腔溃疡案例--甘草泻心汤

胡希恕治疗口腔溃疡案例--甘草泻心汤

上热下寒为病本?苦辛开降除其根?一般老百姓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谓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湿热,如《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指出:“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

《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

临床确实有为上热者,以法治之当然有效,但有不少患者为上热下寒,如囿于上热,必医有不周,使不少人含冤受苦。

胡老在讲解甘草泻心汤方证时,讲述了他1952年治验病例。

??【例1】患者36岁,是五个孩子的妈妈,家住北铁匠营。

患口舌糜烂已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

视其方皆为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

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

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已无。

难以哺乳双胞胎,孩子将饿死。

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及乎看不到正常粘膜。

脉沉细。

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胡老讲道:本患者来诊时已处危急关头,如投药再错,胃气大败,则危及三条人命,若投药正确,则使患者出现生机。

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分析患者症状特点:上火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舌,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

方中以半夏、干姜驱饮和胃,以党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用黄芩、黄连清上热,井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

因其标热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因其阴伤而虐,故加入阿胶养阴生津。

因方药对证,故见效也迅速。

?胡老常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糜、口腔溃疡,跟其实习和进修者也多仿用,但一位实习生开了甘草泻心汤,胡老却改为三物黄芩汤。

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疗白塞氏病

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疗白塞氏病
按:白塞氏病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痛,病因由湿热内蕴心经引起,治以甘草泻心汤,方中生甘草为主药,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据有关资料报道: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且无激素的副作用,但用时要注意加大剂量,每剂30~50g,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中医医院(252000)
笔者应用原方治疗白塞氏病,效果并不理想。根据临床实际,反复探讨,对原方做了多次修改,减去干姜、半夏、党参、大枣,将炙甘草改为生甘草并加大剂量,合导赤散而组成变通甘草泻心汤:生甘草30g,黄芩、木通各9g,黄连、升麻、竹叶各6g,生地、银花、土茯苓各15g。本方以生甘草为主药清心泻火解毒,辅以黄芩、黄连、银花、土茯苓,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佐以生地、木通、淡竹叶以凉血、泻热、引热下行;以升麻为使,宣发阳明、肌腠之邪,共奏清心利湿、凉血解毒之效。
例1:张某,女,28岁,1997年3月10日就诊。自述右眼疼痛,视物不清10天。病史:患口腔及阴部溃疡已1年余。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1.2,右眼睫状充血(++),角膜后光斑(++),KP(+),虹膜纹理不清,瞳孔小,对光反射迟钝,即予1%阿托品散瞳,连续点眼3次,半小时后瞳孔散大约5mm直径。查眼底见视盘略充血,静脉充盈、纡曲、黄斑中心反光不清,后极部网膜水肿明显。嘱其以1%阿托品散瞳,每日3次,结膜下注射氟美松2mg,隔日1次,内服中药变通甘草泻心汤,另用生甘草、苦参各12g水煎外洗阴部,每日各1剂,经治疗9天后,睫状充血基本消退,口腔及阴部溃疡消失,视力提高到0.5,停用结膜注射及外洗中药,继续内服中药15剂,眼底水肿消退,黄斑中心反光隐隐可见,视力提高到0.8。半年后复诊,未见病情反复。
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疗白塞氏病.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 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 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

『白塞氏病』甘草泻心汤

『白塞氏病』甘草泻心汤

『白塞氏病』甘草泻心汤
[处方名称]甘草泻心汤
[功能主治]功能泻火解毒,益气化湿。

主治白塞氏病。

[处方组成]生甘草30克、生地30克、党参18克、黄芩9克,半夏12克、生姜6克、黄连6克、干姜3克、大枣7枚,水煎服。

[辨证加减]溃疡严重,可用生甘草12克、苦参12克,煎汤外洗溃疡处;目赤加赤小豆20克、丹参12克;下肢浮肿加冬瓜皮20克、茯苓皮12克。

[疗程疗效]临床应用多例,总有效率在80%以上。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赵锡武。

[处方备注]方中黄芩、黄连能泻上、中焦之火,但易伤胃伤津,因此又加生地、干姜、生姜、大枣以和胃养阴生律;党参益气;半夏燥湿;而大剂量的甘草(也有用生甘草9克,炙甘草9克,旨在用生甘草以解毒,炙甘草以和中)可使中气运而湿自化。

因而对本病所致的眼目红肿、口舌糜烂、躯干皮损均有较好的疗效。

(秦万章秦立模)。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四)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滋阴法治愈狐惑病案:杨某,男,36岁。

初诊:1972年11月24日。

主诉及病史:7年来反复发作口腔粘膜及舌体溃疡,甚至龟头亦有溃疡。

西医诊为白塞综合征,应用激素治疗,效不显著。

故转中医诊治。

诊查:口舌生疳,有时龟头亦发。

脉滑数,苔白腻,质红。

辨证:此为狐惑,乃湿热为患,久延成毒,蚀皮腐肉而致。

治法:治宜清热解毒滋阴。

处方:生地黄12g 败龟板12g 肥知母9g 川黄柏9g 鲜茅根30g 金银花12g 蒲公英30g 京赤芍9g 芦荟1.8g 生甘草3g 7剂二诊:12月14日。

服上方药7剂后病不见轻。

狐惑之疾,虽以热毒为患,而其肾必亏,蚀于阴,是肾不足之明证;肾气足何以蚀之?!当加补肾之品,取肾为先天之本也。

处方:生地黄12g 败龟板12g 川黄柏9g 肥知母9g 仙灵脾18g 仙茅18g 全当归9g 京赤芍9g 芦荟3g 粉丹皮9g 紫草9g 人中黄4.5g(包)另用:薄荷6g煎水洗患处;锡类散0.6g吹敷患处。

1三诊:1973年1月10日。

服上方药及用洗敷法后,疳疮痊愈。

按语《金匮要略》指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徐灵胎加以发挥说:“蚀于喉为惑,谓热淫于上,如惑乱之气感而生域;蚀于阴为狐,谓热淫于下,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

”狐惑为患,虽以热毒为主,但其肾必虚,蚀于阴者即肾不足之明证也。

故临床治疗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必须滋养肾阴,扶其肾气。

《金匮要略》曾提出用甘草泻心汤内服,苦参汤外洗,雄黄熏治,此乃治邪实之方,而非治本之举。

张老先生治疗本症,强调补肾,以二仙汤合清热解毒药同治,先后治疗5例,均获显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538-539,张羹梅医案。

张羹梅,字鼐,生于1905年。

主任中医师。

上海市川沙县人。

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从川沙名医凌秀千先生学习中医内科,跟陈行镇名医陈雪生公学习中医外科,于1933年独立开业。

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研末外敷治疗腺周口疮的临床观察

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研末外敷治疗腺周口疮的临床观察
响 [J].中 国现 代 医 生 ,2016,54(29):141 143. [7] 尹 晓 .中 医保 健 干 预 对 脾 虚 体 质 儿 童 生 长 发育 的效 果 评 价 [J].中
国继 续 医学 教 育 ,2017,9(31):130—131. [8] 袁 君 茹 ,白东 林 ,张 新 建 .张 新 建 教 授 治疗 脾 虚 痰 聚 证 小 儿 多 发 性
抽 动症 经验 探 微 [J].光 明 中 医 ,2015,30(10):2082-2083. (本 文 校 对 :王 艳 芬 收 稿 13期 :2018—03—12)
甘 草 泻 心 汤 内服联 合 苦 参 研 末 外 敷 治 疗 腺 周 口疮 的临 床 观察
王 静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评判内服甘草泻心汤联合苦参研末外敷对腺周 口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腺 周 口疮患者76例,依照随机对照表的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2.5%醋酸泼尼松龙局部封 闭治疗,观察组则使用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加味苦参汤外用治疗。结果 2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溃疡缺损情况和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18个月、24个月复发率比较,P<0.O1,有显著差异。结论 内服甘草泻心汤联合苦参研末外敷外洗对腺周 口疮疗效显著,复发 率低 。
疗 效 观 察 [J].光 明 中 医 ,2016,31(7):975-977. [3] 苏 银 玲 .中 医保 健 干预 在 促 进 脾 虚 体 质 儿 童 生长 发 育 及 体 质 转 变
中的 效 果 观 察 [J],中 国妇 幼 保 健 ,2016,31(10):2105-2107. [4] 孔令 霞 .中 医保 健 干预 在 促 进 脾 虚 体 质 儿 童生 长发 育 及 体 质 转 变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皮肤病的相关治疗中医通方+皮肤病中医治疗浅谈

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皮肤病的相关治疗中医通方+皮肤病中医治疗浅谈

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皮肤病的相关治疗中医通方+皮肤病中医治疗浅谈《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惑病的主方,狐惑病多认为如今之白塞病,白塞病必具之症状为口腔溃疡。

所以近代经方家多以此方治疗口腔溃疡,如胡希恕、赵锡武、岳美中等前辈多有验案可参,现代也有较多相关的临床报道。

但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却不多见,故现将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治疗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报道如下:1 、黄仕沛老师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经方的使用重在“方证对应”,根据“方证对应”的原则,甘草泻心汤不单可治白塞病、口腔溃疡,黄仕沛老师还将甘草泻心汤应用于治疗各种渗出较多的皮肤粘膜疾病如湿疹、牛皮癣、带状疱疹、结膜炎、痔疮出血等疗效显著。

1.1甘草泻心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是仲景治疗一切澄澈清冷之涎、沫、渗出的主方。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甘草泻心汤是从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衍化过来的,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关键药物是甘草。

甘草用于外科溃疡、渗出性疾病在《证治准绳》以及清代王孟英的医案里面都可见到。

四妙勇安汤里面也有大量的甘草。

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稳定生物膜,减少炎症物质释放,并可以缓解粘膜刺激,保护粘膜,修复粘膜溃疡。

黄师常言甘草为本方之主药,临床常用至30g。

干姜主要针对清稀的分泌物,更有现代研究指出,干姜能调节免疫,故本方能取效,还要取决于干姜。

黄师经验,干姜一般用6g,渗出较多稍加量。

1.2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主要是针对清热燥湿而设,《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导赤泻心汤治愈狐惑病病案:王某,女,32岁。

初诊:1964年9月3日。

主诉及病史:1962年开始,出现口唇溃疡和前阴溃烂,中西药治疗均无显著效果。

诊查:口唇溃烂,大如黄豆,小如绿豆;口苦咽干;前阴溃烂,小如黄豆,大如蚕豆;大便常秘,小便色黄;脉弦细而数,舌苔薄黄。

辨证:病为心火上炎,下移于小肠。

治法:清热解毒,泻心火而利小肠。

处方:生地黄24g 黄连2g 大黄4g 甘草6g 黄芩6g 竹叶10片木通5g 土茯苓30g 银花10g连服5剂,服1剂隔1日再服。

土茯苓3g,银花3g。

开水冲服,日服3次当茶饮。

冰硼散2分,搽上下溃烂处。

二诊:药后口唇溃烂部位缩小,但前阴部溃烂、痛痒未解。

治用原方,加苦参30g、蛇床子30g,煎汤熏洗前阴。

再服药10剂,所有溃疡基本收敛,偶有极轻破溃,近于痊1愈。

将汤剂改为丸剂控制发作。

处方:生地黄120g 大黄60g 甘草90g 玄参90g 竹叶90g 木通90g 土茯苓200g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g,日服2次。

1年后,病者复诊,病状基本控制,有时虽偶有小发,但溃疡极小,时间极短。

久病顽症,非久治缓调难愈,防病反复,嘱仍服原丸方药调治。

按语引起狐惑病的原因,一般认为湿热内蕴于心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上炎则口舌咽破溃,心移热于小肠,则前阴溃烂。

治狐惑病,仲景用甘草泻心汤,方中的甘草、黄连、黄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为治狐惑的主要药物。

但是方中的干姜、半夏辛温,人参、大枣甘温,均有助湿生热作用,难以入选。

本病例用甘草泻心汤与导赤散加减,用甘草、黄连、黄芩清心泻火于上,用竹叶、生地黄、木通清热利湿于下,银花、土茯苓解毒消疮;大黄泻火通便,所以将方名改为导赤泻心汤。

狐惑的外治疗法,仲景用苦参汤熏洗,有一定的解毒消疮止痒等作用。

本病例外用苦参蛇床子散方,熏洗阴部溃烂,用蛇床子助苦参解毒消疮止痒,比单用苦参效果好。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来源】《伤寒论》。

ﻫ【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ﻫ【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与胃,消痞止呕。

ﻫ【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ﻫ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得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得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就是一个比较难得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得发作。

这就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得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得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

《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与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甘露饮子加味治白塞氏病】

【甘露饮子加味治白塞氏病】

【甘露饮子加味治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以口腔、外阴溃疡、眼部病变为主要表现,病理基础主要是血管炎。

此病表现之口腔、外阴溃疡大体与《金匮要略》所记载的“狐惑病”类似,条文用甘草泻心汤内服温脾清湿热,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解毒杀虫。

很多医家介绍治口腔溃疡或者此病经验,皆云甘草泻心汤有神效,可能是我遇到此类病例太少,适合甘草泻心汤的病例可谓寥寥无几。

前阵子接治一年轻女子,因酒吧工作经常熬夜、饮酒,近三月频发口腔溃疡、阴疮,疼痛明显。

某名医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服后未见明显改善,因看我出诊介绍有擅长口腔溃疡一病,故而更医。

面部痤疮多,口苦,小便黄。

情绪急躁。

月经量少,提前。

六脉细弦略数,舌红苔偏于一侧。

此病脉、舌、证饥结合分析,显然阴虚肝郁湿热中阻,虚热与浊气上逆则发口疮,浊气下流则发阴疮。

于是用甘露饮子滋阴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加广藿香、佩兰化湿,蒺藜、郁金、丹皮疏肝清虚热(图2)。

因口疮、阴疮并见十分可疑,嘱其服药同时前往医院检查是否有“白塞氏病”可能。

一周后复诊,云服药期间前往成都某三甲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白塞氏病”,处方外用药并未使用。

口腔溃疡大好,阴疮改善不大,情绪急躁如前,痤疮明显消退。

轻微口苦,小便淡黄。

左寸尺弱,关脉弦数。

右脉弦细数。

舌红苔薄腻。

再用原方加入治疗白塞氏病之土茯苓、板蓝根、槐花(图4)。

上周复诊,反馈口疮、阴疮皆愈,情绪稍缓,其他已无明显不适,再用原方巩固。

甘草泻心汤医案

甘草泻心汤医案

甘草泻心汤医案甘草泻心汤治皮肤病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

擘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书用于痞证,以脾胃虚寒较重,肠中又夹热邪,临床除见心下痞硬外,以下利为主,伴以干呕心烦;后者治疗狐惑病(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属湿热内蕴,虫毒腐蚀所致。

该方组成为: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人参三两(原书脱失)。

方中重用甘草益气和中,清热解毒,配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半夏、干姜燥湿化痰,温中祛湿;人参、大枣扶正补中,益气健脾。

药虽七味,辛开苦降,甘补温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消痞止利,解毒疗疮。

既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又用于湿热蕴毒之狐惑病。

皮肤病中的湿疹、瘾疹、足湿气等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这些病中既有脾胃虚寒,无以运化水湿,属正虚的一面,又有湿热毒邪蕴结肌肤之邪实的表现。

细究之,其病机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与甘草泻心汤的方证病机契合,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借他山之石攻玉,稍事加减,用于上述皮肤病的治疗,取效甚捷。

举例如下。

案1 湿疹赵某,女,62岁。

2010年3月9日初诊。

述其全身散在红丘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余。

经中西药内服、外涂(不详)虽痒减而丘疹未消,且停药又痒。

刻诊:全身散在暗红色丘疹,以躯干、双下肢较密,双小腿外侧皮肤增厚粗糙,抓痕条条,瘙痒剧烈,夜不能寐,伴口不渴,喜热饮,溲清,便溏。

舌质暗,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诊为慢性湿疹。

证属脾阳中虚,湿热内蕴。

方选甘草泻心汤合理中汤加苦参、白鲜皮。

药用:甘草(中药配方颗粒,相当于饮片剂量,以下病例均同)、半夏各18克,黄连6克,党参20克,白术、干姜各9克,黄芩、大枣、苦参、白鲜皮各10克。

5剂,日1剂,开水冲泡后2次分服。

外用苦参、黄柏适量,开水调糊外涂,日1次。

3月16日二诊:药后瘙痒减轻,夜间能眠。

【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狐惑病(白塞病)】

【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狐惑病(白塞病)】

【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狐惑病(白塞病)】某男,40岁。

虑者3个月前出现口腔及阴茎溃疡,日渐加重并出现双眼红肿伴疼痛。

给予西药抗炎、激素、营养等治疗,始有一度好转,后无效果。

症见:目赤肿痛,畏光,口腔黏膜溃疡伴舌出胬物,如重舌。

龟头、阴茎有溃疡,灼热,伴恶风汗出,身热头痛,口干且苦,喜冷饮,纳差,尿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无力。

诊断:狐惑病。

辨证:湿热毒邪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

赤小豆50克,法半夏12克,当归12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生地黄12克,甘草1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淡竹叶10克,牡丹皮10克,大黄(后下)10克,黄芩15克,滑石(先煎)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服7剂药后,目赤减轻,口腔及外阴疡缓解,恶风汗出、身热头痛大减。

效不更方,原方续服6剂,病情明显好转,目赤肿痛轻微,口腔、舌下、外阴溃疡已敛口,肿胀热痛消退,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湿毒渐去。

再予健脾养胃生津善后调治1月,身体恢复如初,随访1年余未再发作。

按:孤惑病最早见于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本病主要由湿热虫毒所致。

其病机或血热瘀结不散,或内蕴脾胃,或侵蚀幽隐窍道之处。

面部色泽变化明显,目赤如鸠者,治用赤小豆当归散;蚀于下部者,称为“狐”,前阴溃疡明显者,治用苦参汤外洗;后阴肛周痒痛者,治用雄黄熏之。

内服方主要为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

本患者以此二方为主,加苍术、黄柏、滑石、淡竹叶以增强其清热利湿的作用;加生地黄、牡丹皮以增强其凉血活血的作用;加大黄以增强其泻热通腑,活血解毒的作用。

诸药合用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病。

白塞病虽病因不完全明确,但与感染后自体免疫异常、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血清中纤溶抑制物质有关。

上述组方则可增强机体自身免疫能力,抵抗病邪侵袭而治愈。

(王衍海等2004)。

甘草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治疗白塞病的机理探讨

甘草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治疗白塞病的机理探讨

【临床基础】甘草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治疗白塞病的机理探讨李楠(海南医学院附院中医科,海南海口570102)摘要:甘草泻心汤及赤小豆当归散是治疗狐惑病主方,其方证与白塞病(BD)特征相符,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了甘草泻心汤及赤小豆当归散治疗BD的疗效机理,推广其在BD中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白塞病;机理中图分类号:R256.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250(2010)09-0801-02白塞病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反复的口腔黏膜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并可累及关节、肺、中枢神经和胃肠系统,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本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方法,西医多依赖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多易复发。

早在东汉医圣张仲景就记载了类似的证候,并以“狐惑病”名之,且以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诸多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显著。

本文拟就其治疗白塞病的机理探讨于次。

1方证相符甘草泻心汤及赤小豆当归散之方证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结合论中所述可以确定,张仲景之狐惑病即今之白塞病。

其方证不仅包括口(蚀于上)-眼(目赤如鸠眼)-生殖器(蚀于阴)三联征,还记述了该病的多系统损害,如肠BD之消化系症状(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神经BD 之精神神经症状(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血管BD症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关节损害(状如伤寒),所谓“太阳病,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故状如伤寒,即内含感邪而发之病因,也指出部分患者可有寒热、肢体关节疼痛等症状。

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氏综合征1例心得

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氏综合征1例心得
.
中成药与西药 的相互作 用
1 9 8 9; 9 ( 6 ) : 3 7 5
中药如 青皮
山植
五味
金银 花
乌梅
陈皮


积实


孙保忠等
.
中药大黄与西药的相互作 用
19 9 2 ; 1 2 ( 3 ) : 1 7 8
.
中国 北京 :
中西 医 结合杂志 晓华编著
.
木瓜 丸 酸 等
、 、
五 倍 子 及 中成 药 如 山植 丸
交通 医 学
9 9 1 4 年
,

8卷

2

2 75


至 宝 丹等
因 新霉 素 硫 酸盐 在 胃肠分

谢 后均 熊 使尿 液 酸度 增 加 酸 药如 硫 糖铝 服
, 、
,
因 此 不宜 与 制
解产 生 活量 硫 酸使 安 宫牛 黄丸
, 。
至宝 丹 中
碳 酸氢 钠
,

乐 得 胃片等 同
雄黄所 含之 硫化 砷氧 化 增 加 了 药物 毒 性 内 大 黄及 含 大 黄 的 中成 药 不宜 与 四 环素族 及 红 霉 素 霉 菌素 素

0 克 生晒 参 1
补 》 中精僻 地分 析 了 后 人 误 写传 论 之 缘 :

干姜
,
6

,
5 克 大枣 1
,
每 日一 剂
0
惑字
篆 文似 惑
,
传 写之 误
,



又 同时指
’ .
煎二 次 内 服 煎
0 药渣再 加苦参 1

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汤熏蒸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汤熏蒸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汤熏蒸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胡瑞;张涛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17(035)003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汤熏蒸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中医综合治疗的白塞综合征患者35例,予甘草泻心汤内服、苦参汤熏蒸联合疗法,采取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愈9例(占25.7%),显效13例(占37.1%),有效8例(占22.9%),无效5例(占14.3%),总有效率为85.7%.牯膜溃疡、皮肤病变及针刺试验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汤熏蒸治疗寒热互结、本虚标实证白塞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胡瑞;张涛
【作者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 新疆伊宁 835000;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 新疆伊宁 8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内服联合熏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J], 王群
2.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研末外敷治疗腺周口疮的临床观察 [J], 王静
3.中药内服外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7例临床观察 [J], 周正艳
4.范永升运用甘草泻心汤联合苦参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 [J], 蒋宗虎;范永升
5.中药内服联合熏蒸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 [J], 郭继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草泻心汤加味辨治白塞病30例

甘草泻心汤加味辨治白塞病30例

甘草泻心汤加味辨治白塞病30例
赫军;李丽华;孙捷;汤志刚;赫辉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3(0)7
【摘要】白塞病,近年又译为贝赫切特综合征(B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口腔、皮肤、生殖器、
眼和关节为常发部位,病情一般较轻,若心血管、消化道、肺、肾及神经系统受累,则病情严重。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社会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近年该病有明显增多趋势。

尤其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为多。

2010年1月~2012年6月笔者采用甘草泻心汤
加味治疗贝赫切特综合征30例,效果理想,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472-472)
【关键词】白塞病;甘草泻心汤;疗效观察
【作者】赫军;李丽华;孙捷;汤志刚;赫辉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博爱医院;河南风湿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9
【相关文献】
1.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白塞病12例体会 [J], 彭泽深
2.甘草泻心汤加味内服结合外洗药治犬湿疹有特效 [J], 卢天运;单玉兰
3.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白塞病12例体会 [J], 彭泽深
4.甘草泻心汤加减辅助辨治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 [J], 刘晓慧;王艳
5.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白塞病32例 [J], 林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草泻心汤皮肤病心法

甘草泻心汤皮肤病心法

甘草泻心汤皮肤病心法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条论脾胃虚弱,痞利俱甚的证治。

伤寒或中风,为病在表,本当汗解,下之误也,故曰“反”。

下后损伤中气,外邪乘虚内陷,致寒热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升降逆乱遂成痞证。

脾胃气虚,腐熟运化失职,饮食不得消化而下注,故其人腹中雷鸣有声,下利日数十行而有未消化食物;浊阴不降,胃中虚气上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

此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虚弱较甚,水谷不化的甘草泻心汤证。

但医见心下痞之证仍在,误以为心下之实邪未尽,复以下之,以致脾胃之气更虚,中焦升降愈复逆乱,浊气因虚上逆更剧,故心下痞硬更加严重。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是自注句,说明“其痞益甚”之因,治以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

重用炙甘草,并以之名方,取其甘温补中,健脾和胃,为方中主药;佐人参、大枣,更增其补中之功;干姜、半夏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热消痞,合而使脾胃健而中州得复,阴阳调而升降协和,则痞利干呕诸症除。

临床应用1.白塞病【医案】张某,男性,29岁,2014年3月5日初诊。

双眼疼痛,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口腔及外阴部溃疡,苔黄腻,脉濡。

西医查体:右眼视力: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睫状体部压痛(+),角膜水肿(+),虹膜后粘连(+),玻璃体炎性混浊(+),眼底窥视不清,左眼视力:左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内皮皱褶(+),瞳孔呈梅花瓣状,玻璃体炎性混浊(+),眼底窥视不清,眼压Tn。

血液检查结果:免疫功能测定,C 反应蛋白42.8mg/L,补体C3 2.08g/L,补体C4 0.51g/L;生化,前白蛋白192.2mg/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01月第31卷第1期Jan.2011Vol.31No.1现代中医药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1·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白塞病32例林永(南江县中医院,四川南江636600)摘要: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按标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每次200mL,2次/d。

均对照组给予强的松10mg,2次/d,硫唑嘌呤100mg,1次/d,2个月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部分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改善、减少复发次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对白塞病有良好治疗作用。

关键词:白塞病/中医药治疗;甘草泻心汤加味;苦参汤中图分类号:R275.9R75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571(2011)01-0021-02白塞病(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

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过程。

本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为后世诊治该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临床中笔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该病,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将60例B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5 54岁,平均30.2岁;病程15天 30年,平均7.6年。

对照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11 58岁,平均29.6岁;病程1个月 30年,平均8.1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89年国际白塞病研究小组制定的国际分类标准[1]。

(1)反复口腔溃疡:阿弗他溃疡或疤痕,1年内反复发作≥3次;(2)反复生殖器溃疡:生殖器有阿弗他溃疡,尤其是男性;(3)眼病变:前和(或)后色素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可见有细胞浸润或视网膜血管炎;(4)皮肤病变:结节红斑样病变、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痤疮样皮疹(未服糖皮质激素而出现者);(5)针刺反应阳性。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确诊为本病。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湿热毒结:多见于急性发作期,下肢红斑结节,症见高热,心烦汗出,口舌生疮,灼热疼痛,关节酸痛,胸胁闷胀,口苦咽干,妇女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肝肾阴虚:口、眼、外阴部溃疡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低热缠绵,手足心热,头昏目眩,口干咽燥,遗精盗汗,月经不调,腰膝酸软,舌红少津或裂纹舌、光面舌,脉细数。

2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甘草泻心汤加味,组成:生甘草30g,黄芩25g,人参25g,干姜25g,大枣15g,半夏30g,前阴溃疡者加地肤子,肛门蚀烂加炒槐角,眼部损害加密蒙花、草决明,口腔溃疡外用冰硼散,肝经湿热明显加龙胆草、黄柏、赤小豆,水煎服,1剂/d,每次200mL,2次/d。

同时前后阴蚀烂的用苦参汤熏洗,每日2 3次。

对照组口服强的松10mg,每日2次,硫唑嘌呤100mg每日1次,病情稳定后减量,每两周减5mg,维持量为5mg/d,均2个月为1个疗程。

2.2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和随访4个月时复发次数,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量化评分并结合临床症状的主次自拟结果见表1。

2.3临床疗效标准参考吴之伍制定的疗效标准[3]。

临床治愈:经2个月治疗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显效:经2个月治疗临床症状消失70%以上。

有效:经2个月治疗临床症状消失30%以上。

无效:经2个月治疗临床症状消失30%以下或未减·22·现代中医药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年01月第31卷第1期Jan.2011Vol.31No.1轻。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xʃs)组别时间n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炎皮肤病变针刺反应发热关节病变治疗组治疗前325.90ʃ1.894.87ʃ1.622.23ʃ1.224.34ʃ2.511.51ʃ1.521.56ʃ0.701.48ʃ0.60治疗后321.12ʃ1.60△1.13ʃ1.25△0.57ʃ0.64△0.69ʃ1.23△1.11ʃ1.460.25ʃ0.460.41ʃ0.49对照组治疗前285.35ʃ1.434.54ʃ1.312.89ʃ1.374.89ʃ1.801.61ʃ1.561.39ʃ0.491.79ʃ0.43治疗后282.25ʃ1.81*2.19ʃ1.59*1.49ʃ1.081.89ʃ1.80*1.19ʃ1.490.76ʃ0.45*1.01ʃ0.7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包PEM S3.1fo rW indow s(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研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用(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V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3结果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0%;对照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表1示,在改善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炎、皮肤病变、发热、关节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积分值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两组在改善上述症状、体征方面均有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针刺反应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见表2,治疗后两组ESR、CRP数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降低ESR、CRP方面两组均有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xʃs)组别时间n ESR(mm/h)CRP(mg/L)治疗组治疗前1629.29ʃ4.796.00ʃ4.10治疗后1619.08ʃ4.12*△8.69ʃ3.41*△对照组治疗前1429.01ʃ4.3520.01ʃ4.89治疗后1423.08ʃ4.61*12.25ʃ3.7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两组复发次数比较治疗组无复发者18例,复发1 2次者8例,复发3次者4例,复发>3次者2例,平均复发(0.42ʃ0.76)次;对照组无复发者4例,复发1 2次者6例,复发3次者12例,复发>3次者6例,平均复发(1.69ʃ1.0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白塞病类似于中医狐惑病,早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详细描述了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与湿热化生虫毒有关,与禀赋不足、外感湿热、嗜食辛辣肥甘、情绪不遂、劳倦过度、产后郁热及妇女月经周期等有关[5]。

病机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过食膏粱厚味,辛辣肥甘,醇酒滋腻,或五志过极,肝郁化火,或肝脾不调,导致湿热蕴结,伏藏于内。

遇外感湿热之邪,内外合邪,湿热蕴毒,郁滞血脉,湿热毒瘀上蒸下注于诸窍而发病。

因此脾虚失健是BD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邪气、内外合邪是BD发病的外在条件,湿热毒瘀胶结,耗气伤津,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是BD的病机关键。

因此,治疗上应以清热化湿,安中解毒为主,甘草泻心汤加味方中芩、连苦寒,清热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佐参、枣、甘草以和胃扶正,共成清热化湿,安中解毒之功,临证根据不同的情况,随证施治,结合苦参汤外洗以局部治疗加快症状的缓解,现代药理学研究[6]甘草泻心汤能显著提高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BD病的发病机制在现代医学认为多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故作者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其临床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

参考文献[1]施桂英,栗占国.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472.[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3.[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3-117.[5]曲丽芳,张再良.《金匮》狐惑病证治源流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1):12-14.[6]张守峰,郝莉萍.甘草泻心汤对小鼠的免疫机能和常压缺氧耐受力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 12-13.(收稿日期:2010-0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