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园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塔园报告(A组)
姓名:XXX
班级:XXXX
指导老师:XXX XXX
•第一期:1978年5月到1980年。
北大门和广场部分,并有了挖深草皮和水的概念。
主要工程是征地、迁地、地形改造、迁天后宫
•第二期:1981年到1987年
方塔园在上海松江县。
府志载,松
江商代为扬州域,春秋时吴王寿梦建
华亭,作留宿之所,称松江为茸城,
唐宋以后直至清中叶是这一地区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
今尚存许多珍
贵文物,有唐经幢,宋方塔、石桥,
元清真寺,明砖雕照壁,大仓桥,一·些
厅堂楼阁和明清碑褐等等,多具重要
历史价值。
松江地处淀柳低地,75000
年前是古海岸,后以长江出海淤积为
平原。
这一地区自松江城才渐次出现
岗峦,可称自然风景者有九峰三仰,
具备发展为上海郊区游览点的条件。
松江城镇本身的发展中,园林绿地也
有待大力建设。
宋方塔和明照壁的所
在地段,既近市屋,又较空旷,所以建园条件很好。
建园用地172.73市亩(11.51km2),先后系县府、城隆庙、兴圣教寺及城中心地段的旧址。
几经战乱和变迁原有房屋毁尽,昔日繁华今已荡然,遍地厚积瓦砾土,而方塔尚存塔体砖心原物。
1976年大力修复了9层塔榴和宝顶。
塔为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熙宁至元估年间(1086一l094),承唐代的形制,平面为正方形,砖木结构,总高42.5m。
塔体修长,出搪深远,造型优美。
塔北有明代城隆庙的照壁,建于洪武三年(1370),壁卜“猎”浮雕图案细致生动,是罕见的大型砖雕。
塔东南有宋代石板小桥一座。
附近还百占树八栋和竹林两片。
塔南有横贯东西的小的和一段成丁字形的河汉。
方塔园规划前原貌
方塔园规划总图
冯继忠论方塔园规划
①塔院广场
存在“规整与自然、繁与简的对比”:广场的台子为两层,其他的台子都是单层或四方的,围住树的台子曲折多一点,层次多一点,这是考虑到了树根是慢慢下去的,而且在广场上它的自由度能多一点。
塔院的墙与塔尖形成大约60度的视角。
设计之初,需要及早确定天妃宫的迁入位置,以便尽快施工。
由于宋朝方塔与明代照壁原来所处的位置尽管相距很近,但它们既不平行又不在一条轴线上,所以,只能把清代的天妃宫放在方塔轴线的东北一隅,作为一个独立的展品放在“台座”上。
这样,在方塔和照壁的北面便形成了一个广场。
修方塔的时候,冯继忠先生没有参加,而冯继忠说:“在中国,这样的塔当中应该是白的,不应该是红的,尤其是方塔,宋朝的。
”
②北门
北门顶是错开:一个横着,
一个竖着,它们是错开关
系。
由于门朝北,而太阳从
东边升起,将一个面错开,
一个较亮,一个较暗,使面
的轮廓产生了暗的面。
北门的这个设计,冯继忠
先生原先并没有想到之后
的结果:隐隐约约可以看见
塔——不在当中,而是在边
上。
北门是两片,而且是翘
的,从总体上跟中国的“歇
山顶”相像。
冯继忠先生想让方塔园的甬道不要完全变成一个甬道,要稍微舒畅一点。
一边的曲线延长一点,沿着曲线多一些草皮,或者是很低的植物,后面再是很高的植物。
到广场之前,两边的植物稍微密一点,这里主要是强调一排高的树,底下有些断断续续的、低的东西。
灯,在一条曲线上,而且两边的灯是错开的。
堑道旁边早就有了个五层高的工房,为了挡住这个工房,只好在这里堆土。
堑道的空间变化很丰富。
为了使它最后显得塔高,这个堑不完全平,而是高高低低的,使人模糊这个标高。
⑤植物
⑥旷与奥
方塔园表达了风景的旷、奥。
譬如,甬道表达空间的“奥”,到广场,开阔了,根据空间序列,确定“收”与“放”的关系。
“旷”即敞亮,“奥”即幽。
柳宗元曾说过,最后的问题在“旷、奥之理”,他认为这是风景的主要问题。
而冯继忠先生恰认为“对于方塔园,亦是同样啊。
”
冯继忠论何陋轩设计
①与古为新
“与古为新”大体意思就是“古”的跟“今”的一块呈现出新的味道,但是整
个的味道还是“宋”的味道。
②总体构思
第一期设计时,本来准备在何陋轩这里摆一点建筑的,由于资金缺乏,就根本没动了。
第二期,要开发何陋轩一块。
何陋轩要和天后宫、楠木厅能够比,要有一定得分量。
所以大小是根据天后宫的大小来设计的,台基平面的大小相当于天后宫平面的大小。
何陋轩离天后宫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人走完这个距离,视野需要一个停顿,而这个停顿要和几个大景点的分量相符合。
所以,冯继忠认为何陋轩有一个“篷”在那,就不需要其他人所主张的亭和廊了。
另外,三层台基平面是转动的,把“变换的时间”固定下来。
不同的方向轴线不同,这样的话,整个台基的空间就是变化的,它既能跟宋的味道相呼应,又有一种变动的东西在其中。
“篷”的设计由于经费原因,所以做竹篷。
因为地靠南墙,与外面有呼应,就会使感觉上整体的结构稳定。
而冯继忠先生决定把接点涂黑,把当中的涂白。
这样下来,在暗的屋顶下,暗的地方模糊了,白的地方就跳出来了,白的就游离与结构整体,形成一种“飘动”感。
③时空转换
何陋轩有两个弧墙: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太阳由东到西,因此照到东边墙上它就是完全黑的,西边的墙是最亮的,到下午的时候相反。
当中的影子也一直在变动。
这两个墙的光影不断地变动,组成了一个不断变动的空间。
“总感受量”是指在一定长度的时间里,同样的人,他总的感受。
这里面空间的变化,增加了其丰富性,使一个坐在里面的人,在引线和速度为零的情况下,总感受量增加。
参考资料:1.《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冯继忠1915-2009著,北京东方出版社;
2.访谈“冯继忠先生谈方塔园”,内容由同济大学张遴伟老师按谈话
录音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