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拉康的三界理论解读《灿烂千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拉康的三界理论解读《灿烂千阳》中的女性形象
中文1111 杨怡2011510006 摘要:《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位女性主体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社会和家庭的重压下逐渐缔结母女般的情意和怀抱希望,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本文以拉康三界理论对她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解读。两位女主人公从真实界到想象界,最终到象征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以及在她们主体性建构进程中他者的作用。
关键词:《灿烂千阳》女性主体三界理论
故事的两位女主人公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经历却命运的转弯处相遇。从懵懂到坚毅,她们用自己的血和泪完成了主体的确立。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的主体三界理论分析她们是如何于家庭及民族的苦难中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主体自我的。
三界说是拉康关于主体理论的核心内容。拉康认为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可分为三界,即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灿烂千阳》中主人公玛丽雅姆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贫寒艰辛,玛丽雅姆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而只能每周与父亲见上一面。可是她喜欢父亲,父亲每次都会带给她没见过的东西,她喜欢父亲陪她唱歌、陪她钓鱼、总是高高地把她举过头顶,好像她是他的公主。真实界中的玛丽雅姆并没有完整的自我概念,只有需要支配她的意念。玛丽雅姆作为小孩子需要的亲情和温暖都被父亲所满足。所以,父亲是她最尊敬最喜欢的人。母亲娜娜虽与玛丽雅姆日日相见,抚养她长大,可是玛丽雅姆却并不与母亲那么亲近。
故事的另一主角莱拉也在她混沌不清的真实界中,父亲很重视莱拉,从不疏忽对她的培养和教育。莱拉在同学中是最有天赋的,朋友们都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成为大人物。所以,莱拉亲近她的父亲,也珍爱她的朋友。塔里克是莱拉青梅竹马的朋友和爱人,在莱拉受委屈时,为她挺身而出,塔里克的父母亲也视莱拉为儿媳妇一样处处疼爱和照顾。母亲则将感情都投注在莱拉的两个哥哥身上,因为儿子远赴前线战场而整日活在忧郁的气氛里,完全无暇顾及莱拉。母亲的固执和对莱拉的忽视让莱拉在经历战乱的同时,心理也遭受重创。所以,她不与母亲亲近,甚至有的时候怨恨母亲。在两个主人公在真实界中,她们都对于自己一无所知。她们如婴儿般只满足自己的需要。
想象界是虚幻的世界,当婴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镜中之像的时候她把自己的镜中之像等同于自己,建立起虚幻的想象自我。玛丽雅姆在母亲自杀后被迫嫁给和父亲一样年龄的拉希德之前,她被母亲称为哈拉米,被父亲所抛弃,而相对于他们的对待,最初的拉希德在一些事上会问及她的感想,会给她买布卡、丝巾、冰淇淋,那是她为人女儿时不曾得到的,她认为她终于获得了幸福,这成为她自恋的最好证明。但那实际上是拉希德男权的一种体现,在玛丽雅姆第一次怀孕却最终流产的现实面前,拉希德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对玛丽雅姆极尽侮辱之能事这使得拉希德彰的责难更变本加厉。玛丽雅姆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认为的幸福不过是过眼云!她自恋的镜中之像注定无法见光。至此,她的完美自我即镜中之像破灭。
莱拉十四岁便因为战争失去双亲和朋友,爱人客死异乡,也被迫
嫁给年过六旬的拉希德。她的生命应是一片灰烬之色,可是与塔里克的孩子的出生,与玛丽雅姆冰释前嫌却让莱拉的生活重新充满阳光和希望!让她的镜中之像呈现完美之势,但镜像中的完美自我毕竟只是虚幻的假象,出逃的失败、再一次怀孕,让莱拉的完美自我几近破碎。她想象界中的自恋之像随着与拉希德的儿子的出生,以及与塔里克的女儿被迫送离而彻底毁灭。
玛丽雅姆保护莱拉把对拉希德的反抗从思想上转移到了行动上,亲手杀死拉希德在一定程度上这象征着玛丽雅姆终于与自己的想象自我告别,认同于希望与爱。即象征界中的大他者,并通过自我实现将自己注册到象征秩序中去。玛丽雅姆的一生可以用悲剧来概括,直到莱拉的出现、阿兹莎的出生才让她又燃起希望,渐渐从自己的想象界里走出来,,从意识觉醒开始,渐渐完成主体人格的确立。她一人扛下杀死拉希德的责任,放莱拉去找寻幸福。
莱拉也在经历虚幻的想象界后终于认同父亲之名进入她的象征界。莱拉虽然出逃成功了,但是却并没有感到真正的幸福。因为那是玛丽雅姆牺牲自己换来的。她逐渐意识到,只有自己幸福是不够的。还有更多的事需要自己去完成。她开办学校!帮助那些战争幸存下来的人寻找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用希望与爱包容一切的莱拉!至此也完成了自己的主体确立。
玛丽雅姆和莱拉主体确立过程殊途同归。他者眼中的自我是想象界中虚幻的存在。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所以,玛丽雅姆坦然赴死。莱拉去而复返,都是因为她们不再想成为别人欲望的菲勒斯。而希望
成为独立的主体为自己而活。想象界与象征界的交界处是爱。正因为心中有爱。才不能自溺于虚幻的自我。人间大爱、至情至性都成为她们认同的大他者,从而走出想象界进入象征界。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时贵仁.后殖民语境中的女性书写.辽宁大学学报,2011
[3]刘锋杰.文学批评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