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界的回归_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_黄墙纸_中的疯女人
欲望伦理学视域下《庭院中的女人》“情欲救赎”主题书写
![欲望伦理学视域下《庭院中的女人》“情欲救赎”主题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c691ec7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2.png)
DOI :10.19867/ki.writing.2023.02.013第2期2023年4月No.2Apr.2023欲望伦理学视域下《庭院中的女人》“情欲救赎”主题书写田荣昌摘要:以20世纪60年代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欲望伦理学”为依据,通过文本细读法,深入剖析美国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庭院中的女人》中主人公吴太太所历经的“情欲救赎”的复杂心理历程,即“情欲萌芽”“情欲升华”和“情欲至臻”。
三个层次的逐次推进,使吴太太的“主体欲望”得以完全实现,个体价值达于“至善”,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我者”。
关键词:拉康;欲望伦理学;《庭院中的女人》;写作主题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23)02-0101-12美国文本主义批评论的代表性人物艾略特(T.S.Eliot ,1888—1965)、瑞恰兹(I.A.Richards ,1883—1981)等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通过作品本身的“自足性”“独立性”来实现的,意即考察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切实的文字分析,要做细读式批评,而不需要考虑太多外在因素,如作者身份和背景、作品生成的时代、社会、宗教、伦理、政治等附庸性因素①。
这种观点无疑会割裂文学作品与其赖以生成和传世的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文学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
特殊的社会环境往往赋予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文学价值或文化意义。
因此,要对一部文学作品做出较为可靠合理的解读,也许有必要综合考量以上所述的看似外在的、不重要的或游离于作品之外的隐性要素。
这些因素也是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被合理解读的重要条件。
《庭院中的女人》(Pavilion of Women )是一部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叙事小说,反映了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历史背景下江南封建家族吴府的兴衰起落,以及在新旧交替的重大社会转型期,吴府每一位家庭成员个体命运何去何从。
拉康的著作
![拉康的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b8a93c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3.png)
拉康的著作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他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拉康的一些重要著作:
1. 《精神分析与心理疾病》(Écrits,1966年):这是拉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包括了他的一些重要演讲和论文,阐述了他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的突破性观点。
2. 《精神分析的倒错》(Le Séminaire,书号XX),是拉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系列,记录了他在巴黎精神分析研讨会上的一系列演讲。
在这些演讲中,拉康通过解读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引入了一系列概念,如“真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3. 《精神疾病与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 1965年):这本书是拉康对于精神疾病和精神分析的探讨,他在书中提出了“象征秩序”和“想象秩序”的概念,并解释了它们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4. 《关于爱情》(Le Séminaire, 书号VII):这本书是拉康在1970年代关于爱情的一系列演讲的记录,他在其中探讨了爱情的本质、欲望的起源以及精神分析对于爱情的研究。
这些都只是拉康众多著作中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和理论涉及广泛,对于精神分析学和哲学都有重要影响。
真实界的回归——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黄墙纸》中的疯女人
![真实界的回归——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黄墙纸》中的疯女人](https://img.taocdn.com/s3/m/11c5dd69ddccda38376baff5.png)
狂 的意义何在 ?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 理论讨 论叙述者 的疯狂
过程 , 旨在揭 示叙 述者为 回归真实界而疯狂 , 从而得 出结论认为叙
述 者的疯 狂不仅 是对象征界 的脱离 ,更是 觉醒的妇女对父权社会
的 反抗 。
依 照拉康 的理 论 , 类的精神 发展有三个 阶段 : 人 真实 界 、 象 想
界和象征界 。 从婴儿的出生到 8 个月是真实 界。 在真实界里 “ 没有 语 言, 因为那里没有缺失 s 没有 缺乏oc)也没有缺席( s c ) , ak , 8 e 咄 b n 只有完整 , 需要和需要的满足 。 ( k s 在这个阶段 , K ) 婴儿愉悦 地
在父亲的法律 的统治下 ,男人 能够主宰一切而女人命 中注定 只能是虚弱和顺从 。从 小说 中不难 发现丈夫拥有一个 名字 :约翰
与母 亲融 为一体 , 接受母乳和母亲 的关怀与照料。这是人类最接近
自然和纯物质存在 的时期。 第 二个阶段想象界也 就是镜像阶段 ,发生在婴儿 8 个月到 l 8
个月——婴儿 “ 终于能够在镜子中认出 自己的形象”。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I cnM 8
( 意为上帝的礼物 ) 而作 为叙述者 的妻子却连名字也没有 。在语言 中, 拥有名字就拥有了权 利 , 了菲勒斯 。在象征界 的等级里 , 拥有 男
现 了从黄墙纸图案的篱笆中爬 出的女人 , 叙述者的完美 自我。只要
与墙纸 中的女 人认 同 , 她就能 回归到真实界 , 而唯一的做法就是放 弃语言变成疯 女人。以下的分析将进一步解 释叙 述者从象征界 回
归到真实界 的疯狂过程 。
1 象 征 界 : 尽 的 压 迫 无
故 事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浓烈 的男权社 会氛围。叙述者在一所 租用的老房子接受她 医生丈夫 的治疗 。从女性观点 看来 , “ 幢 这 一 闹鬼的房子” “ , 一份祖 传的房产” 是象 征界里继 承了父亲的法律 和妇女在其压迫下被禁锢在家庭 的象 征。 由叙述者丈夫决定 的卧 室: 育婴室也同样具有禁锢 的意味 。更为重要 的是 当其丈夫扮演了 照看者 的角色时 ,困身育婴室 的叙述 者陷入了一个无助 婴儿 的地
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疯”女人形象解读
![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疯”女人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6e390d7aa00b52acfc7ca39.png)
小说 中的叙 述 者 将 墙 纸 撕 下 是 对 自身 身 份 的捍 卫, 最终爬 行 的 动作 是 女 权 主义 准 备 抗 争 的第 一 个 阶段 _ 1 』 。吉 尔 曼 在 该 短 篇 小 说 中 的描 述 是 对
女 主人公 精 神活 动 夸 张 式 的扭 曲 , 从 而 制 造 让人
式获 得 了梦想 中的 自由。女主 人公 的幻 想其 实是
[ 收稿 日期 ]2 0 1 3—1 2—1 0
[ 基金项 目]奉研究受到教育部 人文社科 青年基金项 E t “ 信 息技术环境 下大学英 语教学 的动 态评价研 究——理 论 、 模式及实践 ” ( 1 1 Y J C 7 4 0 1 5 0) 的资助 。 [ 作者简 介]韩艳丽 ( 1 9 8 4一) , 女, 硕士, 助教 。研究方 向 : 英美文学 。
8 8
韩艳丽: 吉 尔曼《 黄 色 墙 纸 》中的 “ 疯” 女 人 形 象 解 读
女 性需 要 的是 精 神 上 的 坚 强 和独 立 , 这 是 赢 得 女
性 自由最 坚 固最后 的壁 垒 。
很容 易就 会 演 变 成 独 裁 。在 这个 意义 上 , 女 主人 公 的 自主 身份 以 一 种 看 似 合 理 的方 式 被 他 人 忽
韩 艳 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洛 阳师范学院公 共外语教研 部 ,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2 )
摘
要: 《 黄 色墙 纸》以夸张怪诞 式的描 写揭 示 了男权社 会下女性 的悲惨境地 和拼命反 抗。女主人 公 由
开始 的轻微精神 衰弱发展 到最后 的精神分 裂, 这个过程是 悲壮 的, 展现 了一个女人 的奋 斗历 程。她的行 动 自 由甚 至精神 活动都受到压抑 和限 制, 自主 身份 的丧失 和强烈 的 不安 导致她 最终抛 弃 了真 实的 自我 , 不 惜 以 “ 爬” 如此卑微 的方 式获得虚假 的 自由的 自我。吉 尔曼通过 这部作 品警 示社会 关注女性 的 需求 , 以期 营造和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fa9c6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d.png)
拉康三界理论拉康三界理论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将人类心理分为三个界限: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本文将探讨拉康三界理论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对人类心理发展的意义。
实在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一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与自身感知到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实在界主要涉及感官经验和直接经验,它是个体感知外部世界的媒介。
在实在界中,个体通过感知和互动来认识和理解客观存在,它包括了个体的五官感受、身体感受以及与外界的交互作用。
象征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二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与社会符号之间的关系。
象征界主要涉及语言、符号和文化等社会交往的媒介。
在象征界中,个体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运用来传达和接收信息,进而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欲望、情感和认知。
象征界的形成是个体进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使得个体能够通过符号系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
想象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三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内心世界的幻想与想象。
想象界主要涉及无意识、幻想和欲望等个体内心的媒介。
在想象界中,个体通过幻想和想象来解释和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它是个体内部意义的创造和表达的场所。
想象界的发展与个体的情感经历和欲望满足密切相关,它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内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拉康三界理论强调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社会符号和内心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不仅是被动地感知和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也能主动地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解释和塑造自身的内心体验。
同时,拉康的理论也强调了潜意识和幻想对个体心理的重要性,个体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在潜意识中得到表达和满足。
通过对拉康三界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
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语言和符号的运用以及内心世界的幻想和欲望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心理发展也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解个体心理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黄色糊墙纸》中女性话语分析
![《黄色糊墙纸》中女性话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e51fce8bd63186bcebbc2e.png)
《黄色糊墙纸》中的女性话语分析(南京炮兵学院语言教研室江苏南京 211132)摘要: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兼女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在她自传式作品《黄色糊墙纸》中从第一人称视角将“疯女”形象引入文本中心,深度刻画了其在宗法父权社会中艰难的生存过程,赋予了其充分的话语权。
主人公“我”的话语—“疯癫”突破了以“菲勒斯”为中心的男性化传统文学框架和视角,以颠覆“他者”为目标,在追求女性话语权过程中创建了全新的叙述策略,即以“疯癫”这种独特的女性话语挑战男性话语中心体系。
关键词:菲勒斯;疯癫;女性话语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2一、引言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女性接受了男性所界定的他者性、次等性、非本质性和客体性,然而这种性别上的从属使女性长期陷于內囿、压抑和失语的状态。
19世纪末的西方女性文学反映了女性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呼吁女性之平等与主体身份,质疑传统话语权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美国妇女运动先驱者—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1860-1935),充分利用文学形式有意识地探索符合女性本质的话语方式。
作家以自身经历为背景,在《黄色糊墙纸》中描述了“我”,一位白人中产阶级妇女,被认为有病而被迫接受“休息疗法”的过程,从而走向疯狂,同时走向觉醒的心理过程。
女主人公从失语到发疯的过程也是她追求话语权利的过程。
文中“令人血液凝固”的“疯女”的歇斯底里话语和疯狂,开辟了独特而又全新的女性文学叙述策略。
二、女性话语之突破话语“有时指所有陈述的一般领域,有时用作可以个体化的一组陈述,有时则作为一种有序的包括一定数量的陈述的实践”(汪民安,2002:97)。
女性主义者同时也把“声音”看成女性拥有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
有了自己的声音,女性似乎在男权中心的社会权利关系中就占有了一席之地。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https://img.taocdn.com/s3/m/ce828c2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3.png)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导言:拉康的镜像理论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镜像阶段建立自我概念,并探讨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理解和探索个体发展的观察窗口。
本文将以经典音乐爱情电影《雨中曲》中的主人公唐为例,通过分析他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过程,来解读其如何在拉康的镜像阶段寻找到真实的自我。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概述拉康的镜像理论是指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通过镜像阶段的体验来建立自我认同。
拉康认为,婴儿在镜像阶段首次看到自己的镜像,将其误认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自我,而非碎片化的存在。
这一镜像体验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电影《雨中曲》中的唐《雨中曲》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音乐界为背景的音乐爱情片。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唐在音乐事业和爱情之间的追逐与挣扎。
唐这个角色是一个年轻的音乐才子,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
然而,由于家庭的压力和自身的短处,他在音乐道路上屡屡受挫。
唐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自我怀疑,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直到遇见了女主角雨,唐被她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开始想要成为她的伴奏。
三、唐的自我认同拉康认为,在镜像阶段,婴儿看到自己的镜像后,开始对自己产生认同感。
然而,这种自我认同实质上是建立在他者的认同基础上的。
在《雨中曲》中,唐以自己为中心,追随自己的音乐梦想。
然而,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功,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四、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拉康认为,他者的认同是个体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因素。
在《雨中曲》中,唐受到了雨这位优秀音乐家的认同和赞赏。
唐开始试图改变自己,追求与她的平等。
他渴望通过与雨的关系,找回自己的自信和自我认同。
然而,这种他者认同实质上并不能帮助唐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
五、真实的自我寻求拉康指出,个体必须超越他者的认同,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从拉康哲学的视角看元宇宙
![从拉康哲学的视角看元宇宙](https://img.taocdn.com/s3/m/3556620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c.png)
从拉康哲学的视角看元宇宙作者:曾文勇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13期摘要: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视角,结合其“实在界、象征界、想象界”的“三界”理论和拓扑学的观点,分析了元宇宙的超越性问题、结构问题、主体性问题,认为元宇宙是人类在自己生存环境中嵌入的一个独特的空间维度。
元宇宙中的主体不再纯粹依赖现实世界,伴随着大他者的退隐,主体获得了一种不被大他者所掌控的“自由感”。
然而数字大他者在元宇宙中的返场,预示着主体实现真正的回归终究只是一种幻想。
通过探讨主体在元宇宙的存在状况,为在哲学层面上思考分析元宇宙提出了思想进路。
关键词:雅克·拉康;元宇宙;“三界”;主体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3-0030-04The Metave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canian PhilosophyZeng Wenyong(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Abstract: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Lacan, combined with his theory of the “three orders” of the “real, symbolic realm,and imaginary”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opology, we analyze the transcendence, structure, and subjectivity of the Metaverse, and believe that the Metaverse is a unique spatial dimension embedded in the environment of mankind’s own existence. The subject in the Metaverse is no longer purely dependent on the real world, and with the retreat of the Big Other, the subject gains a sense of freedom that is not controlled by the Other. However, the return of the Big Digital Other in the metaverse indicates that the true return of the subject is ultimately just a fantasy. By explor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subject’s existence in the Metaverse, it suggests a way forward for thinking about and analyzing the Metaverse on a philosophical level.Keywords:Jacques Lacan; Metaverse; “three orders”; subject關于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出自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
压迫、疯癫和"胜利" ——解读《黄色墙纸》中的女性主义
![压迫、疯癫和"胜利" ——解读《黄色墙纸》中的女性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7e55e5aef8941ea76e0591.png)
后 得 了产 后 忧 郁症 ,当时 著名 的精 神 科专 家 塞 拉 斯・ 维尔 ・ 米 切 尔对 她 进行 了 “ 休 息 疗法 ” :让她 休
息, 停 止一 切脑 力 劳动 和社交 活 动 。结 果这 种与 世 隔绝 的治疗 方法 , 差 点让 她崩 溃 , 因此 , 吉尔曼 不 得
样 地 俯视 她 。 操纵 着 她 的 生活 轨 迹 , 并 习 惯在 她
传 统 的手 法 , 在 叙 述者 逐 步迈 向疯 癫 的过程 中叙 述其 不 断 变化 的 心理 状 态 , 借助 一 个疯 癫 女人 之 口 , 表 达 了女性 追求独 立和 自由的 愿望 . 为后人 对 女性 主义 的探 索开辟 了道 路 。 关键 词 : 《 黄 色墙 纸》 ; 压迫; 疯癫 ; 胜利 ; 女性 主 义 ; 父权 制 中 图分类 号 : I 7 1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6 ) 1 1 - 0 1 3 7 — 0 3 正如西蒙 ・ 德・ 波 伏 娃所 说 : “ 女 人 并 非 生来 就 是女 人 , 而是 后天才 成 了女人 。” I l l 这句话 的意思 表
不放 弃 了这 种治 疗 , 积 极 参 加社 交 活 动 , 反 而 渐 渐
痊 愈 了。
的称 呼前加 个 “ 小” . 比如 “ 幸福 的 小鹅 ” “ 小 宝 贝” 等
等。 这 些称 呼表 明 了丈 夫 把她置 于如 同弱 者 的从 属 位置, 并 没有 把她看 成 一个 有 自己独立 想法 的成 年 人 ,不但 对她 内心 的 真实感 受 及想 法充 耳 不 闻 , 而
且 对 她写作 的才华及 愿 望也 是 置若 罔 闻。然 而 , 对 于叙 述者来 说 , 起初 , 她 的一 半 意识 知道 丈夫 的 “ 休
《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6764a9a5e9856a561260e3.png)
《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_外国文学论文《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摘要: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描写了一个处在自我创造过程中的疯女人形象。
疯女人对黄色墙纸所产生的幻觉成为她重塑自我的依托。
这一自我重构的过程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提出的人在实现自我创造时痛苦,孤独,绝望三个的必经过程不谋而合,该小说正是借此来传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呐喊。
关键词:存在主义《黄色墙纸》女性自我重构现代美国女作家夏洛特•佩金斯•吉尔曼(1860-1935)创作的《黄色墙纸》是一部有关女权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它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一位患精神病的疯女人在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房子里度过的三个月梦幻般的人生经历。
该小说是一部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作品,研究者们多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认为小说中的女人是“作者的替身,兼具与作者相同的双重身份,她的疯癫并非纯粹的精神错乱,而是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反抗社会的不公,并从女性角度反映了19 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1](P82),指出该小说“注重反映妇女结婚后的经历和个人发展与照顾家庭之间的冲突,甚至对19世纪的婚姻和生育观提出大胆质疑”[2](P431)。
实际上,小说《黄色墙纸》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也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之处。
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存在是‘先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一切规定的无规定,作为绝对出发点的不被规定的东西’”,[3](P40) 而“本质,是人的实在在自身中作为已经是的东西来把握的一切”[3](P65)。
“人之初是无法定义的,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的。
人只有存在露面,出场,才能表明其自身。
人在此后要成为某种东西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造就的,世界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界并无设定的人类本性的上帝”[4](P34)。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我选择,自我构建,是因为并没有什么既定规范来限制人所应该具有的特性。
矛盾与监视下的疯癫--《黄色壁纸》中夫妻关系解读
![矛盾与监视下的疯癫--《黄色壁纸》中夫妻关系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a4a622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4c.png)
矛盾与监视下的疯癫———枟黄色壁纸枠中夫妻关系解读赵琳琳作者简介:赵琳琳(1990—),女,汉族,吉林四平人,硕士,吉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摘 要:吉尔曼的枟黄色壁纸枠历来是女权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本文从研究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夫妻关系着手,着重剖析不平等的夫妻关系下二人无处不在的矛盾、男主人公无时无刻的监视和女主人公逐渐走向疯癫的心路历程,以此体现婚姻中男权对女性的压迫和女性丧失思想、自由,最终陷入疯癫的不幸遭遇。
关键词:吉尔曼;枟黄色壁纸枠;夫妻关系;监视;疯癫夏绿蒂·吉尔曼出生于美国一个大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不乏大名鼎鼎的作家和社会改革家,著名的枟汤姆叔叔的小屋枠作者哈莉叶·斯托便是其中一员。
独特的家庭背景使她深受文学熏陶,自幼遍览群书,一生著作颇丰,在女权主义等社会改革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吉尔曼的女权主义乌托邦三部曲枟移山枠、枟她乡枠、枟与她同游我乡枠更是构思新颖,极具颠覆性,奠定了她在美国女性主义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其作品大都源于自身生活经历,枟黄色壁纸枠亦不例外。
吉尔曼历经两次婚姻,在与第一任丈夫生下孩子后患上产后抑郁,丈夫是一位典型的男权主义者,希望妻子温婉持家,剥夺了她写作和工作的权力,还将她送去一位严苛的精神病医生处接受治疗,这段不幸的婚姻和不堪回首的治疗经历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尔后,吉尔曼不堪婚姻之苦毅然离婚,却在第二段婚姻期间患上乳癌,万不得已下选择了服毒自杀来维护作为女人的荣耀与尊严。
吉尔曼声明,在面对可怕漫长的死亡时,个人应有选择死亡的基本权利。
枟黄色壁纸枠是吉尔曼婚姻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中不平等的婚姻关系、男权的监视与压迫,最终造成了女主人公陷入疯癫、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
一、无处不在,矛盾丛生枟黄色壁纸枠中的男女主人公看似婚姻和睦、生活富足,实则二人对生活、信仰、工作、追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无一相同,夫妻间矛盾丛生。
然而,由于婚姻中不平等的夫妻关系和男权的压迫,女主人公的声音被无情镇压,二人的矛盾常常不了了之。
吉尔曼《黄色墙纸》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吉尔曼《黄色墙纸》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01edecfad6195f302ba6ed.png)
吉尔曼《黄色墙纸》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故事梗概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是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社会学家、作家,她是一个式的女权主义者。
在她所在的时代,她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
吉尔曼非正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为后代的女权主义者树立了榜样。
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她在产后抑郁症后写下的半自传体短篇小说《黄色壁纸》。
吉尔曼写这个故事是为了改变人们对女性的社会作用的观念,说明缺乏自主对于女性的心灵、情感,甚至于身体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黄色墙纸》描述了一个女人在社会压力下最终精神的故事。
主人公必须做她的丈夫,同时也是她的医生,要求她做的事,虽然这与她真正的需求心灵的刺激和灵魂的自由相悖。
故事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主人公令人窒息的困境。
她的丈夫约翰医生为了让她从产后抑郁症中康复过来,把她带到乡村疗养。
他把她隔离在一个楼上的婴儿房里,房间的墙上贴着令人厌恶的黄色墙纸。
约翰按照疗养的理念,禁止她写任何东西。
被在这样的一个房间里,主人公渐渐对墙上的黄色墙纸着了迷。
黄色墙纸激发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促使她战胜了社会的和婚姻的限制。
作者通过运用黄色墙纸这一意象巧妙地传达了这一切。
黄色的墙纸不仅是故事场景的一部分,也象征着主人公身心所受的压抑,象征着她的困境。
二、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的从属地位源于古代,男性垄断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女性则被局限在母亲的角色和家庭的职责中。
即使到了19 世纪,这样的社会观念依旧强加在女性身上。
在19 世纪,女性的职责还是局限于每天晚上为归来的丈夫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避风港。
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女性置身于传统的婚姻当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而男性则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男性拥有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
男性不仅扮演掌控的角色,而且他们的观点也不容置疑。
故事的主人公在她的婚姻中是一个无力和被动的角色,她的丈夫发挥主导和控制的作用。
局限于房间之中,主人公只能保持沉默或掩饰她的想法。
镜子、父亲、女人与疯子:拉康的精神分析世界
![镜子、父亲、女人与疯子:拉康的精神分析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52f7995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0.png)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来自疯子拓扑女人女人
法则
欲望
镜子
拉康
女性
拉康 逻辑
父亲
疯子
镜像
神话
女人
除权
圣状
疯子
内容摘要
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最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与米歇尔·福 柯齐名。他的思想波及深远,不仅启蒙了雅克·阿兰米勒、齐泽克在内的数代分析家与学者,还广泛地影响了文 学、电影、性别理论等领域。在拉康的课堂上,他不会用“阴茎嫉羡”来形容女性学员的野心和抱负,也从不认 为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在于让一位女性明确自己的欲望,从而在是否生育这 一问题上获得选择的自由。他教人们直视欲望。他说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要忍受关系中另一方的不满足。 因为当需求被无条件满足时,欲望便被杀死了,而不再有任何欲望的空间,终将导致一段关系的艰难。他观察到 幼年时的照料者如镜子一般映射出我们的自我形象,照料者的混乱与爱的匮乏,会导致一个人在自我认知上的紊 乱和自我发展的困难。镜子、父亲、女人、疯子这四个关键词,分别对应了拉康的想象界、符号界、实在界,以 及他晚年对症状的重新理解。作者拆解了拉康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以通俗化的解读,借拉康之口回答了自我、 欲望、女性、疯子与正常人之间的界限等大众感兴趣的话题。
读书笔记
这是《镜子、父亲、女人与疯子:拉康的精神分析世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镜子、父亲、女人与疯子:拉康的精神分析世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
![《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f8046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c.png)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文学经典研究的理论创新及其文本阐释(14SSD012)。
[作者简介]魏家文,男,湖北枝江市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陈思,女,贵州安顺市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
《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魏家文1 陈思2(1.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 美国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中,描写了一个自我创造的疯女人形象。
疯女人对黄色墙纸所产生的幻觉成为她重塑自我的依托。
这一自我重构的过程暗含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提出的人在实现自我创造时必须经历的痛苦,孤独,绝望三个阶段的理论,小说借此传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呐喊。
[关键词] 存在主义; 《黄色墙纸》; 女性;自我重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8-0042-03 由现代美国女作家夏洛特·佩金斯·吉尔曼(1860-1935)所创作的《黄色墙纸》是一部有关女权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了一位患精神病的疯女人在一座“鬼魂”出没、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房子里度过的短短三个月梦幻般的人生经历。
该小说是一部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小说中的女人是“作者的替身,兼具与作者相同的双重身份,她的疯癫并非纯粹的精神错乱,而是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反抗社会的不公,并从女性角度反映了19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1]82。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通常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认为该小说“注重反映妇女结婚后的经历和个人发展与照顾家庭之间的冲突,甚至对19世纪的婚姻和生育观提出大胆质疑”[2]431。
实际上,小说《黄色墙纸》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之处。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
从拉康“三界学说”角度剖析《榆树下的欲望》中伊本的自我建构
![从拉康“三界学说”角度剖析《榆树下的欲望》中伊本的自我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a0c40e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b.png)
从拉康“三界学说”角度剖析《榆树下的欲望》中伊本的自我
建构
周佳佳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13
【摘要】本文运用雅克·拉康的三界学说(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分析美国剧作
家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榆树下的欲望》中男主人公伊本的自我建构。
在想象
界时期,伊本受母亲的影响,虽然外形高大帅气,但内心胆小软弱;进入象征界时期,伊
本在父亲的清教主义及父权主义的潜移默化下,踏实能干,但父子关系不断恶化;继母爱碧带领伊本暂时进入混沌的实在界,帮助伊本正确认识自我,使其成为勇敢、自信、有担当的人。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周佳佳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主体欲望在三界中的轮回——对《洛丽塔》拉康式的解读
2.从拉康的镜像阶段
理论看《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物心理3.当代欲望主体的哲学处境——拉康与萨
特学说中的自我、主体与他者4.谈伊本鲜明的爱与恨——浅析《榆树下的欲望》中伊本的性格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拉康的三界理论
![拉康的三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bcd228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b.png)
拉康的三界理论拉康的三界理论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心理现象和主体性的构成。
拉康认为,人类的主体性并非完全固化和稳定的,而是在不同的主体地位之间不断变动和转换。
这三个主体地位被称为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一、实在界实在界是拉康三界理论的第一个主体地位,主要指的是人类的本质和身体存在。
实在界是一个无法被人类完全理解和捕捉的领域,它超越了语言和符号系统的能力。
在实在界中,个体无法通过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因为语言只是代表和符号化的一种工具。
二、象征界象征界是拉康三界理论的第二个主体地位,它是人类主体性的核心所在。
象征界通过符号系统和语言来建立和传达意义。
拉康认为,个体在象征界中通过语言和符号来理解和表达自己,同时也依靠语言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语言和符号在象征界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们不仅提供了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还承载着文化和社会的规范。
个体通过掌握和运用符号系统,形成了自我的认同和社会角色。
然而,象征界也存在着符号的滞后性,即符号无法完全捕捉和表达个体的真实意义和需求。
三、想象界想象界是拉康三界理论的第三个主体地位,指的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之间的交错区域。
想象界与象征界密切相关,拉康认为,个体在象征界中获得了社会认同和角色,但同时也存在一种非理性的、难以被符号化的自我认同。
这种非理性的自我认同在想象界中得以表达和展现。
想象界中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是多样而模糊的,个体通过想象界来构建自我形象,并与他人进行情感和意义上的互动。
在想象界中,人类的欲望和潜意识得以表达,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和社会规则的限制。
总结拉康的三界理论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主体性和心理现象的视角。
在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三个主体地位之间,人类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转换。
个体在不同的主体地位中经历着自我的塑造和变迁,同时也受到语言、符号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通过对拉康的三界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定位。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茫茫藻海》中的“女人如茶”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茫茫藻海》中的“女人如茶”](https://img.taocdn.com/s3/m/c8de4863e87101f69f319505.png)
2018年第11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性计划,课题名称:《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茫茫藻海”》,项目编号:2018-ZDJH-130。
作者简介:卢静(1982-),女,河南新乡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商务英语。
收稿日期:2018年6月13日。
女人如茶,越品越浓,品茶不仅是在品味一种人生,更是欣赏姿态万千的女人,不同时期的女人、不同性格的女人所散发出来的是不同的味道和茗香。
《茫茫藻海》是简·里斯在72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学术界的关注,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了阐述。
《茫茫藻海》这部小说涉及女性主义和身份认同,小说女主人公长期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时刻面临着黑人身份和白人丈夫身份认同的危机,导致自身性格消极,最终在罗切斯特的设计下一步步走入绝望,走向疯癫,最终在烈火中走向死亡。
文章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对《茫茫藻海》中的女性进行解读。
1小说简介《茫茫藻海》是简·里斯的经典之作,小说主人公是《简·爱》中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安托内万特,讲述的是安托内万特走向毁灭的历程。
安托内万特从小就生活在种族冲突、性别歧视的环境中,无法在白人和黑人之间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份,常常莫名其妙的感到害怕。
安托内万特的母亲年轻漂亮,但安托内万特的父亲却已经去世,留给她们的只有一个破败的庄园以及一群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的奴隶,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煎熬后,母亲嫁给了梅森先生,母女二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尽管母亲和继父的生活很幸福,但母亲经常感到恐惧,希望丈夫能带她离开,但梅森先生对母亲的恐惧和要求不以为然,认为那都是母亲的臆想,认为那些懦弱、胆小的黑人奴隶是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威胁的,但事实却并没有按照梅森先生说的那样走下去,他们生活的庄园被围攻、被一把大火吞噬了。
安托内万特自己被梅森先生送到了修道院,直至17岁。
梅森先生死后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留给了安托内万特,但梅森的儿子将安托内万特嫁给了一个看上安托内万特遗产的英国绅士,但安托内万特却不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虚伪至极的人。
美国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美国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https://img.taocdn.com/s3/m/fd813e88e53a580216fcfea3.png)
女性追求独立和 自我 空间的要求 , 另一方 面它也体现 了 1 纪女作家构建 自己女性文 学传 统的努力。通过疯癫 。 9世 女性得 以反抗社会 的压抑 , 表达 自己的意志, 并且保持其独 立的 身份 。
《 黄色墙纸》 是美 国女权主 义先 驱兼作 家夏 洛特 ・珀金
斯 ・ 吉尔曼 ( 80 16 —— l3 ) 95 的短篇小说 代表作 。现 已成 为 英语世界 国家最受评论 家瞩 目的名篇之一 。 自 19 82年首 次 出版后 , 黄色墙纸》 《 在欧洲各 国 , 包括英 国、 西班牙、 国、 法 瑞 典 和德 国, 共再 版了 2次。吉尔曼 关于女性 应充分参 与社会 的梦想至今还未完全实现。因此 , 尽管现 已是 2 世 纪 , 学 1 文
的过 程 。通 过 疯 癫 , 性 得 以 反 抗 社 会 的 压 抑 , 达 自己 的 女 表
意志, 并且 保持其 独立 的身份 。一方 面 , 映 了女 性追求 独 反 立和 自我空 间的要求 , 另一方面也体 现了 l 9世纪女作 家构
建 自己女性文学传统 的努力 。这 是一部 闪耀 着女 权主义 思 想光芒 的力作 , 堪 的观念, 而且 依然 自行其 是 , 还是写东 西 , 还是充满 了 想象。“ 的病情的 日益严重 实际上是 “ 的反思 的 日益 我” 我” 深入 , 也是 反抗 的 日益加强。写东西是反抗 。 想象亦是反抗 , 乃至发疯也是。“ 最后 终于把 自己幻化成 了那被墙纸 拘 我” 禁的女人。在那 种疯 狂的状态 中 , 生 活变得 比过去更让 人 “
疯癫背后的清醒——浅析《黄色墙纸》
![疯癫背后的清醒——浅析《黄色墙纸》](https://img.taocdn.com/s3/m/2bfb6dcd89eb172ded63b7d9.png)
人 之 一 。 不 仅 看 到 了墙 纸 后 的 女人 , 且 她 而 也 看 见 了路 上 和 树 下 爬 行 的 女 人 。 想 释 她 放墙纸后的女人 , 她把 自己 锁在 育 婴 室 内 ,
段 , 关 注 的 不 再 是 眼 睛 能 看 见 的 墙 纸 的 面 , 用 一 根 绳 索 解 放 了 自己 , 她 她 也撕 碎 了墙 丑 陋 外 形 , 的视 野 中 出现 了幻 觉 “ 她 荒谬 地 纸 , 放 了 墙 纸 后 的 女 人 。 句 话 说 , 分 释 换 她 肉 本 死 盯 着 我 的 眼睛 无 处 不 在 ” 就 像 男 权 社会 中 , 裂 成 了 两 个 部 分 : 体 的 自 己( 身 ) 亡
妇 女 时 刻 受 到 注 视 和 束 缚 一 样 。 意 识 到 她
了 , 代 表 着 反 叛 力 量 的 精 神 部 分 最 后 获 而 墙 纸后 隐藏 了某 种 “ 象 ” 虽 然 看 不 清 楚 , 得 了 自由 。 形 , 但 模 糊 地 感 觉 到 _墙 纸 的 涵义 一一 某 种 束 『 文 中 女 主 人 公疯 癫 的 四个 阶 段 体 现 了 在 文中“ 糕透顶” 糟 清晰 的表 明 了作 者 对 于 墙 缚 的 力 量 , 止 墙 纸 后 无 形 的 东 西 破 墙 而 她 对 男 权 社 会 逐 渐 的 认 识 过 程 , 四 个 阶 禁 纸 的 厌 恶 。 “ 头 周 围 ” 体 现 了 黄 色 墙 出 。 而 床 则 段 中 她 充 分 了 意 识 到 了女 性 在 男 权 社 会 中 纸 的 邪 恶 力 量 一 直 笼 罩 着 女 主 人 公 , 法 无 第 三 阶 段 : 神 紊 乱 —— 获 知 阶 段 。 精 所 受 的 约 束 和 束 缚 , 权 社 会 的 束 缚 是 造 男 逃 避 。 后 主 人 公 接 着描 述 “ 中 那 华 丽 杂 然 其 女 主人公 不断地 注视 和研 究墙纸 , 她 成 她 疯 癫 的 主 要 原 因 。 乱 的 图 式 简 直 就 像 艺 术 中 的 犯 罪 。 看这 习惯 了 呆 在 育 婴 室 内 。 开 始 确 信 墙 纸 后 去 她 让 人 狂 躁 不 安 的 作 品 真 是 十 足 愚 蠢 的 行 确 实 隐 藏 着 东 西 , 弄 清楚 到 底 是 什 么 。 想 她 参考 文 献 1 《 与 J. 为 , 你 从一 定 距离 去 观 察 画 中的 曲线 , 当 会 发 现 “ 图 案表 象 的 背后 , 在 昏暗 的 阴 影 开 始 【]党 明虎 . 黄 墙 纸 》 女 权 解 读 【】 西 安 突 然 发 现 这 些 曲线 在 自杀 : 们 冲 人 尖 锐 、 他 日渐 清 晰 。 状 总是 一 样 的 , 数 量 却不 断 形 但 外 国 语学 院学 报 , 0 4 1 ( ) 7 ~7 . 2 0 , 2 4 : 0 2 粗 野 的 三 角 形 中 , 一 种 未 知 的 矛 盾 中毁 增 加 。 里 仿 佛 有 一 个 女 人 弯 着腰 , 在 图 [】何少 华 . 国 文 学 中 的 疯 女 人 形 象 —— 在 那 躲 2 美 灭 自己。 纸 的 色彩 也 让 人 觉 得 反 胃 , 墙 那是 案 背后 爬 行 … … 我 现 在 确 定 无 误 , 是 个 那 读 吉 尔 曼 的 《 色 墙 纸 》J . 文 学 刊 . 黄 【】语 种 肮 脏 的 焦 油 一 样 的 黄 色 , 缓 缓 倾 斜 女 人 。 这 个 时候 , 面 看 来 , 的 精 神 已 经 在 ” 表 她 高等 教 育版 , 0 9 1 ) 1 6 2 . 2 0 (2 : 2 ~1 8 的 阳光 中 显 出褪 色 的 痕 迹 。 些 地 方 有 笨 紊 乱 , 见 了不 存 在 的 东 西 , 实 质 上 意 识 [】姬 雯华 . 有 看 但 3 疯癫 表象 下两个 抗 争的 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3-12[作者简介]张莉萍(1981-),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职业教育、商务英语教学。
《黄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性批评作家夏洛蒂·吉尔曼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1887年,著名医师希拉斯·威尔·米契尔对吉尔曼采用的疗养法不幸失败促使她写下了《黄墙纸》,———一个描述一名患精神衰弱症的女性如何变得疯狂和如何获得女性意识的悲惨故事。
”(Grade Saver )在故事中,叙述者“我”尝试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规范做斗争,最终走向疯狂。
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叙述者疯狂的意义何在?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讨论叙述者的疯狂过程,笔者旨在揭示叙述者为回归真实界而疯狂,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叙述者的疯狂不仅是对象征界的脱离,更是觉醒的妇女对父权社会的反抗。
依照拉康的理论,人类的精神发展有三个阶段: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从婴儿的出生到8个月是真实界。
在真实界里“没有语言,因为那里没有缺失(loss),没有缺乏(lack),也没有缺席(absence);只有完整,需要和需要的满足。
(Klages )在这个阶段,婴儿愉悦地与母亲融为一体,接受母乳和母亲的关怀与照料。
这是人类最接近自然和纯物质存在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想象界也就是镜像阶段,发生在婴儿8个月到18个月———婴儿“终于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形象”。
(Lacan Mirror 178)此时,婴儿错把镜中的形象当成自身,因此感觉到了意味着缺乏(lack)和缺席(absence)的他者(the other)的存在。
为了满足完整的需要,在错认拉康称为“镜像”(imago)的基础上,婴儿创造了一个“完美自我”(Ideal-I),(—179)一个“没有任何不充足的完美的完整的自我”。
(Klages )对拉康而言,完美自我的幻象是对“已经失去的原有的与母亲一体的完整的代偿”(Lacan Mirror 179),是主体为了进入第三个阶段象征界而故意忽略自身缺失的自然现象。
如果真实界是主体狂喜地与母亲合为一体的天堂,想象界是主体开始分裂的过道,那么象征界就是主体受尽父亲之名符号阉割的折磨的地狱。
“正是父亲之名使我们必须认识到符号功能的支撑在历史的最初就把符号与法律对等起来”。
(Lacan Ecrits,转引自Felluga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建立在缺失和缺席的前提上”(Eagleton 174),进入了象征界就等于进入了语言。
“语言总是先于我们,等待着指定我们在语言中的位置。
”(—174)总的来说,真实界是母亲的,是在父权社会的主体永远不能回归的地方,是“在语言中的人类主体不能到达”(Klages )的地方。
这意味着要回归真实界,主体必须“放弃使自身被识别”(Lacan Symbolic 187)也就是必须放弃语言。
同时拉康认为放弃语言也是疯狂的一种情形,因此,除了死亡,疯狂是重新进入真实界的唯一途径。
在故事《黄墙纸》中,叙述者尝试在父权社会中寻找出女性的出路,却总是逃不开象征界的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她无法与象征秩序直接对抗。
她所做的是真实界的回归———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黄墙纸》中的疯女人张莉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摘要]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夏洛蒂·吉尔曼《黄墙纸》中的叙述者最终成为了疯女人。
叙述者的疯狂意义何在?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讨论叙述者从真实界到象征界的疯狂过程,本文旨在揭示叙述者为回归真实界而疯狂,从而得出叙述者的疯狂不仅是对象征界的脱离,更是觉醒的妇女对父权社会的反抗。
[关键词]女性批评;精神分析;疯狂;《黄墙纸》71退回到想象界。
在镜像阶段,叙述者发现了从黄墙纸图案的篱笆中爬出的女人。
只要与墙纸中的女人认同,她就能回归到真实界,而唯一的做法就是放弃语言变成疯女人。
以下的分析将进一步解释叙述者从象征界回归到真实界的疯狂过程。
一、象征界:无尽的压迫故事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浓烈的男权社会氛围。
叙述者在一所租用的老房子接受她医生丈夫的治疗。
从女性观点看来,这“一幢闹鬼的房子”,“一份祖传的房产”(1)是象征界里继承了父亲的法律和妇女在其压迫下被禁锢在家庭的象征。
由叙述者丈夫决定的卧室:育婴室也同样具有禁锢的意味。
更为重要的是当其丈夫扮演了照看者的角色时,困身育婴室的叙述者陷入了一个无助婴儿的地位。
在男权的法律的统治下,男人能够主宰一切而女人命中注定只能是虚弱和顺从的。
从小说中不难发现丈夫拥有一个名字:约翰(意为上帝的礼物)而作为叙述者的妻子却连名字也没有。
在语言中,拥有名字就拥有了权利,拥有了菲勒斯。
在象征界的等级里,男人是上帝的礼物,总是在顶端,最接近菲勒斯中心的地方。
约翰,一个“公开嘲笑任何不能被感觉和看见或不能写成数字的东西的”(1)实用的、理性的医生,嘲弄他妻子的想象力。
为了使自己成为家庭的主人和保障父亲的地位,他主宰着妻子的身体和灵魂。
约翰把妻子困在古老的房子里,并无视她想要一间女性化的卧室的意愿,自行把卧室定在育婴室。
他甚至规定妻子每天的食物和食量,每天的睡眠时间和次数,而且从不让妻子工作。
他还物化自己的妻子,称她为“可怜的小鹅”。
可见,约翰并没有把妻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把她当作一个无生命力的玩具。
约翰还想尽办法控制妻子的灵魂,甚至期望妻子根本没有灵魂。
无视妻子的病因是其内心顺从与抵抗男权的法律的斗争,他“劝服亲戚和朋友说他妻子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稍微有点神经压抑的倾向。
”(1)反而,因为害怕写作会唤醒和滋养妻子的灵魂,他禁止妻子通过写作来缓解精神压力。
当妻子发现在他的控制下,她永远也不能康复时,他“站了起来,狠狠地瞪了我(妻子)一眼,吓得我不敢再说一句话”然后说道:“算我求你了,看在我和孩子的份上,还有你自己的,不要再让那种思想进入你的脑子里。
像你那样的性情,没有什么危险和迷惑人的。
这是一个错误和愚蠢的幻觉。
当我跟你说这些的时候,你能不能把我当成一个医生那样信任?”(7)约翰害怕妻子拥有灵魂,害怕妻子发现自己内心中有反抗的一部分。
比起丈夫的压制,妻子显得更加顺从。
当妻子对租用老房子有疑问时,这些问题轻易地被丈夫的一个轻笑打发了。
在丈夫看来,妻子是不应该对丈夫的决定有疑问的。
妻子被动的接受只因为此时她还相信“在婚姻中每个人都期待这样。
”(1)当然,叙述者在这里没有用“我”而是用“每个人”暗示着在她的潜意识中,她已经对现状不满。
但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中反抗的部分,她甚至责备自己对丈夫“不理智的愤怒”(2)。
在象征秩序的统治下,妇女在婚姻中必须服从她的丈夫,否则就会遭到父亲之名的阉割。
因此,在象征界的叙述者是一个尽管受尽重重压迫却仍然顺从、天真、忠实的妻子。
二、镜像阶段:寻找完美自我叙述者被剥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使叙述者不堪压迫,进而产生逃离象征界的念头。
从上文中得知,约翰发觉了叙述者内心反抗的部分,同时,他还拥有父亲之名执行阉割的权利。
为了惩罚妻子无意识的反抗,约翰请来了奶妈玛丽照顾孩子,妹妹珍妮作管家。
尽管叙述者隐藏自己的反抗和不顺从,她还是受到了父亲之名的阉割。
同时失去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使她陷入了恐慌。
绝望之中,为了生存,叙述者决定逃离象征界。
在从象征界回归真实界的过程中,叙述者必须通过镜像阶段,找到她的完美自我。
除了叙述者,在这幢老房子里还有两位女性角色,玛丽和珍妮。
然而叙述者却没有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认同。
与叙述者不同的是,她们从未想过要逃出家庭的牢笼。
玛丽是男权世界中母亲的典范,或者说是圣母玛丽。
珍妮是“一位完美和热情的女管家,而且从不奢望有比这更好的工作”(4)她是在父亲之名统治下的完美妻子的形象。
要逃脱象征界的叙述者当然无法与象征秩序下产生的所谓标准形象认同。
于是叙述者投射向黄墙纸上虚幻的形象。
当叙述者第一次踏入育婴室时,她就留意到了有着混沌图案的黄墙纸。
她不由自主地研究起墙纸上图案。
过了些日子,她发现墙纸上“像摔断的脖子和两个突出的眼球”(6)的图案正盯着她,就和她被约翰和珍妮———象征秩序的代表们监视的感觉一样。
于是,叙述者第一次把墙纸上的图案与象征秩序联系起来,蒙蒙胧胧地在黄墙纸上寻找自己的完美自我。
慢慢的,她发现“在那愚蠢、显眼的前图案之后,有一个奇怪的、挑衅的、形体不明的身影在潜行。
”(5)被这无定形的身影吸引,她甚至开始喜欢上这个限制她的育婴室。
“那个昏暗的形状日渐清晰”(6),“看起来72就像一个女人在图案后面俯身爬行”,(6)然后,“摇晃着图案,就像要从里面出来一样。
”(7)。
叙述者仍然不确定图案后面的身影到底是什么,但她已经意识到那“折磨人的”(8)的图案正是她在象征界的写照。
“你以为你已经驯服了它(图案),但是正当你沿着它的线条走的时候,它突然一个后空翻,你就不知身在何地了。
它就煽你耳光,把你敲倒,还践踏在你身上。
真像一场噩梦!”(8)象征秩序就像图案那样不停的折磨着她。
当她意识到自己在做一场噩梦,就到了梦醒的时候了。
“到了夜晚……它就变成了木栏!我说的是外面的图案。
后面的女人就变得清晰了。
这么久以来我都没有意识到后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昏暗的后图案。
现在我非常肯定,她是一个女人。
”叙述者终于发现那个女人是她在黄墙纸上的镜像。
她骄傲地宣称:“我醒了”!这时候,生命对于她就像“有了更多的东西去期待,去盼望,去守候”。
(9)她希望某一天,越快越好,她能走过想象界,与墙纸内的女人认同。
三、真实界:与完美自我的认同最后一周,叙述者注意到那个女人正努力地从木栏图案中挣脱出来。
但是,父亲之名的力量仍然影响着她———“没有人能够从那图案中爬出来。
”(10)这也是叙述者在找到完美自我之后没有立刻与它认同的原因。
认识到丈夫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假装充满深情和仁慈”(11)的真相促使叙述者与镜像认同。
她不再被动地看着那个女人在夜晚摇晃图案,她也起来帮着摇晃。
随着她的疯狂加深,她完全地与那个女人认同。
育婴室的木栏令她相信她自己就是那个陷在图案里的女人。
“我(叙述者)想当夜幕降临时,我不得不回到图案后面去。
”(12)她把自己的一切与墙纸内的女人等同起来,回归到了真实界。
在归属母亲的真实界里,她有真正的力量与父亲之名抗衡。
当她在留在老房子的最后几天撕掉大部分的墙纸时,她已经彻底逃出约翰禁锢她的墙纸,获得了自由。
“我已经撕下大部分的墙纸,你再也不能抓我回去了!”(12)叙述者在真实界的表达已不是象征界的语言,因为它不是建立在缺席的前提下。
“我”是完整的,没有缺失的。
在文章的结尾中,叙述者发出了最后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个男人现在会晕倒了?”这个问题有多重意义。
首先,无法认出自己的丈夫证明了她的疯狂;其次,抛弃了象征界的语言证实了她最终进入了真实界;最后,拒绝承认男人是女人的管家,脚镣(在古英语中丈夫有管家的意思,而英语husband中的band 又是脚镣,约束的意思)是对男权社会的最彻底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