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概述.

合集下载

盛唐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

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 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 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或遣责穷兵黩武, 申述向往和平的愿望,或描绘边塞风光、风俗,既 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 追求。内容所及颇为广泛,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燕 歌行》。
4、高適边塞诗歌的艺术点
4、高適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 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 5、高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岑诗瑰奇峭拔,有浪漫主 义色彩。
四、边塞诗派的其他诗人
一)王昌龄 二)李 颀
三)王之涣
四)王 翰
五)崔

一)、王昌龄(698-757) 京北长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义重要 作家,也是边塞诗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长七绝, 现存诗 177 首,其中七绝有 75 首,五言绝句有 14首,占总数一半。在诗歌内容方面写边塞诗, 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有人认为 他诗超过高、参,在七绝方面这一点也不过分, 被标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唐代七绝 数王昌龄写得最好。
王昌龄的边塞诗我们可以把他分为几类: 1)那些为清除边患而英勇善战,立功报国的将士们热 情讴歌: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反映边事所带来的弊端,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昏 庸:《塞下曲》:纷纷几万人,去者无生还。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3)对戍边寒卒同情寄予深切: 《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万里绝烽烟。”
一朝得成功。” 战骨成埃尘。”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对士兵寄予深切同情:“边兵如刍狗,
不光如此,他还反映农民疾苦:“去岁虽薄熟,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 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 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 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 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 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 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 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 敢与子争论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 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 则曰‘黄沙直上白云间……’。之涣即揶揄二子曰: ‘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旗亭画壁故事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开元 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 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 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 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 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 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擅写边塞 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多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 最高成就。高适有两次出塞的经历,其边塞诗以 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战争的冷静观察为基础,诗 中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充满慷慨奋发的时代 精神,抒发了他建功立业的志向,同时也对战争 中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地揭露和理性的思考, 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刻,代表作有《燕歌行》、 《塞下曲》、《信安王幕府诗》、《塞上》等。
岑参的边塞诗取景生动,想象奇特,色彩丰 富,画面瑰丽,意境高远,情景交融,形成奇壮 瑰丽的艺术风貌。奇丽是岑参诗歌的主要特点。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开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开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白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局部.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蹴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参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痈恨庸将无能的悲慨.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佥叭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硕、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局部.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参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翩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启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一“葡萄美洒夜光杯〞,犹如忽然问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余,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洒佳肴盛宴的非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痈饮,使已经热烈的气余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穿.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乂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痈〞.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消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活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舰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由于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 你斟我酌,一阵痈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余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冲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白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参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参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参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乂渲染了环境气余,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余.“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宵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乂显示出帅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余.一个“绕〞字,乂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衬托.“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吼叫,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鼓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剧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剧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乂是怎样辞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开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乂展示了剧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乂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洁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参军行〔其八〕【唐】王昌龄白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白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白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白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刚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乂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参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局局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乂?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由于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旬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曲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乂怕听,乂爱听, 永远动情.这是诗中乂一次曲折,乂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贝U 乂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乂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乔芬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开展〔换新声一一旧别情——听不尽〕后,至u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盘旋.“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由于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参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余,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宵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 只有这座白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乂逢黄昏,“鸡栖于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启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启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宵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乂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限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乂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有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有:01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风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

盛唐边塞诗的产生,与大唐的国力有关。

大唐将势力拓展到西域,在那里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很多诗人都有过边塞经历,或出使西域,或从军西征,军旅生涯、边塞风光给了诗人无尽的素材与灵感。

0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曾跟着主将封长清屯兵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一说乌鲁木齐),故多边塞之作,我们所熟知的名作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与那些没到过边塞的诗人的作品相比,岑诗真实地刻画了边塞风光,展现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环境,当然了也展示了大唐的军威。

03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是盛唐豪侠型诗人。

这是给他带来较大声誉的边塞诗。

诗中缺乏鲜亮的色调,铺天盖地的野云,纷纷雨雪、哀鸣胡雁等阴冷的意象,蕴含着狂生陌路的郁勃不平之气,透出一种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在盛唐诗人群中,有一批不是边塞诗人的诗人,写出了刚健而具有骨力的边塞诗:04《从军行》/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盛唐边塞诗的创作

盛唐边塞诗的创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王昌龄)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 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4、边塞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一、盛唐边塞诗盛行的原因
一、唐代国势的强盛,民族自信心的提高, 引起诗人们对边塞生活的新鲜感,鼓舞他 们从军、出使或漫游塞上,亲身体验到战 争生活和边塞风光,开阔了视野,锤炼了 诗风。 二、从军出塞还是当时知识分子进身的一 条重要途径,为诗人体验边塞生活提供了 机会。
1、自然环境恶劣
3、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顾贪图享乐,
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3、三读诗歌,体会情感 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并 划出每种情感分别对应的诗句。
(1)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 (2)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对 边将的讥讽嘲弄。 (3)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 家庭的深切同情。
4、深入鉴赏 整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 诗句加以分析。 对比:
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 李将军 骁勇善战 足智多谋 身先士卒
本诗的将军 恃勇轻敌 好大喜功 远离前线 景物烘托: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高适诗歌内容分析
首先,高适的边塞诗不停留于描写塞上风光, 而是着力表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行为和爱国精 神。如:《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麒麟阁十一功臣是十一名中国西汉名臣的总称, 后世简称麟阁。 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 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 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他们和 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画 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 最。

盛唐边塞诗人介绍和作品赏析

盛唐边塞诗人介绍和作品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别董大
比较有名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王之涣、 王翰、李颀 高适、岑参
还有哪些写过边塞诗的诗人?
王维、陈陶、祖咏、 金昌绪、沈佺期等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 边塞诗 的风格
景象奇丽 意境阔大 慷慨雄壮
关于盛唐边塞诗的评价:
唐代边塞诗人有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人生上 积极进取的,而不是消极退却的,他们都具有不 同程度的乐观情绪何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和爱 国热情,他们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兵都有深厚得同 情,他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都 反对战争。他们的作品色彩强烈,情调高昂,显 示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他们的风格 :一般是豪放悲壮,能够振奋人心的,他们善于 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气氛,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 离愁别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 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 是更为合适的,他们的缺点是个人功名思想较重 ,有时混淆了战争的界限。
盛唐时边塞诗人群体
边塞诗的概念:
产生时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主要内容:反映边塞风光和边界战争生活为 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 “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 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例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接防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八折杨柳》、《落下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不虚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主中原。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比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存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著玉鞍。

愿意将腰下剑,授侍斩杀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接防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无人知晓何处吹起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言道黄龙戍,频年疑惑兵。

心疼闺里月,短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存有整体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出征的残暴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反感[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交。

崭新鬼愁冤枉旧有乌鲁潘,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洗匈奴罔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心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4、注意: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

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

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表达以身许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二)表现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刘湾的《云南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

盛唐边塞诗——精选推荐

盛唐边塞诗——精选推荐

盛唐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指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派诗人群创作的边塞诗。

新边塞诗指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的一批诗人,继承古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传统,用现代汉语创作的再现和表现西北边塞生活题材而又具有边塞气质和风骨的白话自由诗。

本文从时代地域和诗人诗风等方面,将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间的继承与突破超越的关系。

一、时代与地域的可比较性从整体上看,唐代承隋而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于是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

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耸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新边塞诗产生发展繁荣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中国的政权体制、阶级关系、政治思想、文化意识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有力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精神的禁锢初步打破。

国门启开,八面风来,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渐趋多元、活跃。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与唐代尤其是盛唐时代确有某种相似性和可比性。

在这样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民族成员尤其是知识分子大都具有开阔的襟怀与兼容并包的气派,面对无限的可能性鼓荡起开拓进取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对远大新奇之物充满渴望神往的激情,具有以深刻现实性为理性内核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浪漫精神,表现出气势宏大地吸收外来、融汇古今的魄力。

这一切由时代决定的创作主体的思想、心理、情感、气质,正是构成盛唐边塞诗和80年代新边塞诗的共同审美特质的基本内涵。

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主要描写了唐朝时期在西北、边疆、戍边地区战事频繁的军民生活,反映了边疆人民的艰苦生存和坚守。

这些诗歌所表现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题材:反映唐代在戍边地区的抗击外侮的战争,充分表现了唐朝军人的英勇顽强、忠诚爱国,以及军民共同抗击外敌的伟大精神。

2. 自然景观:描述了边塞的岩峰、雪山、戈壁和草原等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这些美丽的自然美景中,诗人则用自我感受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思想。

3. 情感抒发:边塞诗歌感情表现丰富,多为怀念亲人、爱情乡愁、愁绪感伤等,反映了边塞人民的生活所寄托的情感。

4. 人民生活:通过对人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唐代边塞地区的生产生活、文化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也反映了边塞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士人风情。

这些内容在唐朝时期的边疆生活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反映,使得边塞诗成为唐代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

边塞诗

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 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 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 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了六朝以来边塞 诗主要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使之更 富于生气。 历史感之下的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之
岑参与高适
高适与岑参的相似之处 ①经历:投笔从戎,侧身戎幕。 ②诗歌体裁:擅长古体诗尤其七言古体。 ③诗风:充溢感激不平之气,以“风骨”著称。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生平 岑参与封常清 封常清仕履: 罪犯子孙→高仙芝亲随→节度判官→节度留后使 →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 节度事 →代理北庭都护、伊西两镇节度使 →范 阳、平卢两镇节度使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 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凉州: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驻地。 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辖属官。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反思(开边政策)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玉门:《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往来二岁,至敦 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天子闻之,大怒, 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贰师恐,因留屯敦 煌。 轻车:轻车将军的省称。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名词解释盛唐边塞诗派

名词解释盛唐边塞诗派

名词解释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作品以描绘边疆战争、戍边生活和异域风情为主要内容,具有豪放、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

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争的激烈和将士们的英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边塞诗派的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诗歌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意境开阔,富有感染力。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漠孤烟直——唐代边塞诗

大漠孤烟直——唐代边塞诗

第四章大漠孤烟直——唐代边塞诗第一节边塞诗概说一、唐前边塞诗源流对边塞诗渊源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诗经》中表现边塞题材的作品是其渊源。

有学者认为《诗经》是边塞诗的源头,表现战争、行役与怀乡,都是边塞诗的基本内容,也有认为《诗经》中表现征戍题材的作品才对边塞诗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

(一)边塞诗源头——《诗经》学界认为其最基本的主题是爱国精神,描写戍边将士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和豪迈气概,是其边塞诗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亦壮亦悲的格调是其主要的美学追求。

(二)边塞诗的发展建安时期的边塞诗以昂扬乐观的精神改变了此前边塞诗悲凉感伤的面貌,开启了以边塞题材抒写壮志的诗风南北朝时期,许多边塞诗有艳诗色彩,但豪情的抒发仍是这个时期鲜明的特点,北朝文人的心态为唐代边塞诗派的出现做了心理上和艺术上的准备。

总之,学术界对于边塞诗的发展分期大致如下:先秦是萌芽期,特别是《诗经》中已经有不少可称之为边塞诗的作品,如《小雅·采薇》;汉朝是发展定型期;魏晋是其过渡期;到了唐代则达到了高峰、成熟期。

宋后,边塞诗得以继续发展,并且在清代又形成了另一个高峰。

二、唐代边塞诗概述(一)发展脉络1.初唐边塞诗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

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称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并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十首序》),“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执契静三边》)。

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称四杰、陈子昂,而边塞诗创作正是他们从事革新的重要实绩。

特别是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本为贵公子”、“朝入云中郡”诸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从军》,《登幽州台歌》等名篇,都是边塞诗作。

他所高倡的汉魏风骨,在这些诗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现。

陈子昂的出现耐人深思。

当时的社会上升发展和知识分子参政,促成了诗界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的生平:
高适(700—765),汉族。盛唐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 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 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 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 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 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 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 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 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 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 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 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 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 “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 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 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 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 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
边塞诗的内涵与发展
•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 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 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 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 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 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 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 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 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 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 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 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 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 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 李益等。
赏析《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1)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形势,议论 战争得失,以政论笔调表达边防政见。 • (2)风格凝重深沉,苍劲古朴,雄浑悲壮。 他于开元二十六年即738年创作出了极负盛 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便足以说明以 上两点。
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
• 1.以古体为多,尤擅长七言歌行。 保留了初唐诗歌行长于排比铺叙的 特点,但能删去枝蔓,有条不紊。 • 2.语言以整饬凝练中见浑厚质朴。 • 3.追求风骨,多悲壮感慨之音。
《燕歌行》思想内容
•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 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 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 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 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 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 壮。
《燕歌行》艺术特色
边塞诗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 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 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 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 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 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 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 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岑参的生平
• 岑参(cé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 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 却早死,家道衰落。他 岑参 画像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 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 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 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 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 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 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 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 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 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 1.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 • 在清楚叙述事情经过的同时,又不时穿 插一些抒情和描写,使叙事、抒情、描写 三者紧密结合。 • 2.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 • 对偶句大量运用,形式整齐匀称、和谐动 听,而且对表达情感也起了作用。开头押 的是入声韵。接下来四句改押平声韵“关、 间、山”。再下四句押上声余韵“土、雨、 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