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一文中的叙事线索与“酒”的关系
孔乙己叙事视角
小伙计视角的意义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由《孔乙己》说开去孔乙己的视角与主题解析作者的这一“叙述者”的选择后面的“意味”。
大概鲁迅要用最简要的方法,把孔乙已的活动的范围限制在酒店里,只从孔乙已到酒店喝酒这件事上表现孔乙己。
那么,能在篇中充当‘我’的唯有在场的人,在场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当篇中的‘我’,但是都不合鲁迅的需要,因为他们都是被观察被描写的对象。
对于这些对象,须有一个观察他们的人,可以假托一个在场的小伙计,让他来说孔乙己的故事。
”按叶老的分析,鲁迅原可以有四种选择:“孔乙己”、“掌柜、酒客”、“小伙计”与作者自己,都可以充当故事的叙述者“我”。
现在,我们就用“排除法”来逐一讨论鲁迅为什么“不”那样选,这与他的追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首先,鲁迅没有选择“孔乙己”自己作故事的“叙述者”。
这涉及鲁迅所特有的观察(世事与人)方式与艺术构思特点:鲁迅从来不孤立地观察、描写“人”、而是把“人”置于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首先是“思想关系”)中来观察与表现。
鲁迅在具体考察、描写中国社会时,他有一个重大的艺术发现:在中国,不仅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吃人”,而且千百年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更在无时无刻地制造着“吃人”的悲剧;这在鲁迅看来,后者是更为普遍,更不露痕迹,因而是更为可怕的。
因此,他总是要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置一群“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氛围,或者说,把他的主人公置于“社会”(群众)的“众目睽睽”之中,在与“社会”(群众)的“关系”中来展现他的悲剧性格与命运,从而形成“看/被看”的叙述模式。
这样艺术构思就决定了鲁迅不可能选择孔乙己自己作“叙述者”,那将是一个单一的视点与视角,是鲁迅所不取的;而必得从孔乙己周围的人中选取一人来作为叙述者,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视点与视角,这就是小说所一再描写、反复渲染的孔乙已的自我审视、主观评价与“周围的人”(社会群众)对他的观察、评价的巨大反差。
余映潮《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余映潮《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1. 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等方面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
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
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情绪,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
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目光深深地进入课文,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的内容: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
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
④在酒店里,他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都只是一种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
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2. 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的“偷”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孔乙己与‘偷’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视点集中,内蕴深厚。
这个问题及课堂教学要求的出现,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多讲多问、处处落实、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
教师此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讲解而是着眼于学生自己确有必得的“谈谈”,同学们就能在深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继续保持着长久的注意,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着整体性理解阅读。
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之中,同学们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1) 由“偷”引出“酒”。
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
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
《孔乙己》与酒的不解之缘
《孔乙己》与酒的不解之缘作者:曹利红来源:《商情》2012年第01期[摘要]鲁迅先生虽在一些小说里写到了酒,但没有一篇像《孔乙己》一样,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情节的铺演,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叙说紧紧地同酒关联起来。
可以说,整部小说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键词]《孔乙己》酒人物性格一、酝酿在酒中的生存环境一般说来,故事的发生往往紧傍着浓厚的的社会背景,但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里似乎有意淡化了这一点。
事实上小说写的是一个破落小文人命运,其命运的滑落虽然与社会的变化,尤其是旧学驰废,新学开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与其生活的具体环境却有着更为重要的关系。
小说正是抓住这一样,撇开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叙述,而在生活中攫取一个小的片段,以展示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的具体环境。
小说一开篇即写到:“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菜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
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是社会的一角,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贫富悬殊等级森严都通过酒店这个小小的角落展露了出来。
酒店是贵贱聚合和割裂的场所,他们虽也都能到酒店喝酒,但:短衣帮是每每花四文铜钱“站”着喝;长衫则是要酒要菜去“坐喝”短衣帮往往是“热热的”喝,长衫则是“慢慢的”喝;短衣帮快快地喝是为了“休息”,以便快快的解乏除困,再去辛勤劳作以养家糊口;长衫则是慢“踱”碎步,闲情万种,借酒消遣,打发日子。
可以说,作者是用“酒”巧妙地把这些短衣长衫招引到酒店,并使之在酒店里外站喝坐饮。
这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的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忙碌穷愁和长衫的懒散悠闲,富裕阔绰,从一个角度展示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小说常见的11种叙事结构
一、线索结构:(1)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等。
(3)以空间或环境为线索。
如《祝福》“鲁镇”。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即以“卖米”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二、结构构思:(1)单线型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小说情节由发端、展开到结局乃至尾声,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
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展开叙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
(2)复线型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运用明暗或主副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更丰满地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采用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模式。
故事的外壳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小说双线结构的作用1、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2、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使小说主题得到更深挖掘。
(表现主旨暗示主旨深化主旨)4、拓展了作品的广度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丰富小说的内容)5、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6、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3)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
其结构形式线索是心理流程。
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
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
第5课《孔乙己》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 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 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 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尚有劳动能力但营养不良 饱受生活折磨,常受欺凌
年岁已高但穷苦潦倒、四体不勤。
语言 描写
初读完课文,孔乙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 不懂”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 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 人的事,能算偷么?’”
……
小组合作任务
第一环节 :前25分钟阅读《阿Q正传》的剩余部分;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完成“阿Q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两个任务;
提示:“阿Q人物形象”可包括:阿Q的人物形象、其他人物的 形象、横向链接鲁迅其他作品中的相似人物;
3.读插图五、六、七,品读课文第三部分。
3.孔乙己的长衫被丁举人打掉了,在笑声 里走向死亡,如何理解这一悲剧?
一个人最沉痛的悲剧不是他已经陷 入一种悲剧的处境之中,而是他在自己 悲剧的处境里已经丧失了反抗自己悲剧 命运的精神意志。
任务三:
背景介绍 归纳主题
写
作
本文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继《狂人日记》
社会环境:1.交待……的社会背景。 2.突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传记VS小说
人物传记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文体。
小说 洞见人生
遇见人生 思考人生 国计民生
孔乙己
鲁迅
• 1.以下汉字的读音。 阔绰 侍候 羼水 绽出 间或 不屑置辩 • 2.“孔乙己”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吗?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他? • 3.初读完课文,孔乙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孔乙己课文赏析
孔乙己课文赏析《孔乙己》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孔乙己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赏析一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初中课文中的传统名篇,不论什么版本都必选,这篇小说历年来常读常新,经久不衰,其艺术价值自然不可小觑。
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流毒甚深,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精巧含蓄的布局(一)第一人称的叙述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
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
补叙和插叙、伏笔和铺垫的区别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
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事件。
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片断,并非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
有的插叙是为了充实内容,刻画人物,用的是回忆往事追述过去的方法。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接着便插叙了一段30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刻画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这与眼前所见的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的插叙交代事物的来历或人物的身世、性格。
如《红军鞋》,在写到红军为翻越大雪山准备鞋子的时候,插叙了“红军鞋”的来历和“红军鞋”在以往战斗中发挥的作用。
再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写包身工烧饭时插叙了“芦柴棒”名字的由来:“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有的插叙对所提及的事情或情况作某些解释,表明今昔情况的变化。
如《孔乙己》中写酒价的上涨:傍午傍晚放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插叙是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插叙的分量不能超过中心事件,不可喧宾奇主。
运用插叙,有助于展开主要事件,丰富文章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使叙述曲折有致,结构富于变比。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健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洞,令人不解。
如《水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唱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下药的经过。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作者:张卫中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4年第06期《孔乙己》的主题以往一直被定义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其次是揭示了阶级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冷酷。
然而细加辨析就能看出,其实这两点都很难成立。
科举制度兼有利弊,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阶层的流动,一个身份贫寒的学子,通过考试能够进入上层。
封建时代进学不成的人很多,但是未必就成为孔乙己式的人物。
其次,对弱者的冷漠与虐杀在社会的各阶段都存在,并非孔乙己所处的社会就特别冷漠。
从今天的眼光看,鲁迅在小说中一方面讥笑了旧式文人的虚荣,另一方面也抨击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势利与冷漠,表现了对弱者、失败者的同情与怜悯。
当然,在中外文学史上,对人类势利本性的谴责,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事实上,新文学史上很多作品都表现了类似的主题。
而在对《孔乙己》的解读中其实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相当常见的故事,鲁迅如何使它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换言之,它其实更多的不是“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样写”的问题。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弱者形象,其特点主要是善良和可怜。
善良表现在,他已经穷途末路到靠偷窃为生,然而买了茴香豆,还能分给孩子,告诉“我”一个“茴”的四种写法。
其次是可怜。
孔乙己是所有人的笑料,他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没有能力进入成人世界,他不能理解世界和人际关系的复杂。
因此,在别人调笑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幼稚的。
但是要写出这样一个人物,并不容易。
生活中并没有一个“本来”的孔乙己,从不同角度讲这个人物,就能讲出不同的孔乙己的故事。
在塑造这个人物时,鲁迅遇到的问题是,直接让孔乙己成为叙事人,即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显然并不合适,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更多地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出来的,如果让孔乙己自己讲自己的故事,他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悲剧性、包括导致悲剧的原因,从而降低作品的思想意义。
试论《孔乙己》叙事模式与线索
试论《孔乙己》叙事模式与线索作者:郭淑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3期摘要:《孔乙己》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之一,其体现了鲁迅的重要的小说叙事模式。
其对于鲁迅的叙事模式也有深化之处,并且其双线线索增加了叙事模式的表现力,使这篇小说成为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鲁迅;孔乙己;看与被看作者简介:郭淑亭(1997-),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看与被看”,一直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模式,而鲁迅便是通过这“看与被看”来讽刺国民性。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主要是用三层“看与被看”来体现孔乙己生存的荒谬性。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已十年如一日的参加科举,在自己心中必然抱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也一定认为“士农工商”,是在社会处于第一位,自然而然的有着“读书人”的优越感;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君子”,而孔乙己在抱有这样的观念的同时,社会对他的评价又是如何?“孔乙己一到,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你一定有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
这些话却真实了反映了孔乙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这种巨大的心理预期与现实评价的反差,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这也构成了第一层“看与被看”。
而这些故事的叙述,都是由“小伙计”完成的,小伙记忆一个旁观的视角,清楚的记录了孔乙己的迂腐,描绘了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在文章最后,“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请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孔乙己在被封建势力摧残成这般模样时,掌柜和酒客们却没有同情,依旧拿他开玩笑,作为自己生活的笑料,这里的看客们像极了《药》的庸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孔乙己》中“酒”的深度解析
《孔乙己》中“酒”的深度解析《孔乙己》作为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其思想性艺术性堪称经典。
钱理群、刘再复等诸多名家从不同角度作过精到解读。
但对小说中“酒”的作用,关注者较少。
如深入分析,可发现,无论是对小说的整体还是局部,“酒”均具至关重要的意义,可谓“无酒不成《孔乙已》”。
“酒”的作用大致有四。
一、酒是构建社会环境的中心事物美学家王富仁说:“把环境的展现放在小说创作的首要位置,是《呐喊》、《彷徨》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见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综论》)《孔乙己》中,作者巧妙地选用并借助“酒”这一中心事物,以酒具、酒事、酒品来展现社会环境,以卖酒、喝酒、看酒来联结人物关系,简约自然,匠心独运。
1.以酒店为场景搭建中心舞台,集中展示人生悲剧。
作者从小说开篇“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开始,就一直把叙事镜头固定聚焦在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的场景中,让孔乙己这一中心人物,在酒店这个中心舞台上,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上演了一出发人深思的悲剧。
并通过酒店这一概览社会风气、洞察众生百态的窗口,展现酒店之外的丁举人的凶残、大众的麻木和世态的炎凉,具有极高的艺术概括力与表现力。
选取以“酒”为中心的酒店作为始终不变的背景来叙事,达到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2.以酒为缘由聚集各色人等,巧妙交待人物关系。
在简要的环境勾勒后,酒客、伙计、掌柜、小孩各色人等便在酒的“感召”之下,一一粉墨登场:掌柜以卖酒为业,唯利是图,对长衫主顾唯恐招待不周(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对短衣帮能欺则欺(卖酒羼水);众人以喝酒为乐,无论长衫短衣,对孔乙己均极尽嘲笑侮辱之能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伙计则以温酒为职,跟随众人一起旁观发笑。
在小说中,人物均与酒相关,酒当之无愧地成为构建小说环境的“中心事物”。
如下图所示。
小说“三中心”示意图(中心环境——咸亨酒店,中心人物——孔乙己,中心事物——酒):二、酒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载体英国小说家艾略特说:“什么样的人便决定了做什么样的事。
解读《孔乙已》的叙事艺术
解读《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 内容摘要:《孔乙己》是公认的经典文本。
小说的内容与精采的论述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
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不仅讲述了孔乙己的故事,且具有叙事的艺术功能。
文本无论是在散文化的细节描写还是文字的选用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通过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民群众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关键词:孔乙己;叙事;艺术;绪论:鲁迅精致的短篇小说,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语言特色和艺术力量的文学创作小说。
严家炎在研究鲁迅小说的讨论中,提出“复调小说”的说法,认为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不仅思想复杂,而且情感深切。
那么从文本细读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有进一步的分析。
因为具体到一个文本,小说叙事的这种意义恰恰源自作品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
从根本上说,一个成熟的叙事文本,一定是一个蕴藉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完整圆润的叙事结构在向读者开放。
鲁迅的文字确实有一种语言独特的叙事力量,但这种力量除了语言的独特和简洁外,还有文本叙事的深层结构。
这既是鲁迅在长期的杂学积累以及文艺实践的多种修养基础上,将小说的现代性技巧与传统叙事相结合而进行艺术创造的高超能力,也是具体文本叙事力量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叙述人的选择是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复杂的叙事学现象。
《孔乙己》无疑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个案。
这篇小说以短短的篇幅看似简单的叙述竟达到异常复杂而深刻的艺术效果,这与叙述人的选择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于是,《孔乙己》的叙述人到底是谁?作者为什么选择他作为叙述人?这个叙述人是怎么叙述的?他叙述出了什么?……等等,就成了值得探究的问题了。
[2] 《孔乙己》是公认的经典文本。
小说的内容与精采的论述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第一人称“我”,以及散文化的描写的细节描写、文字的选用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孔乙己》原文+赏析
《孔乙己》原文+赏析原文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 )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PPT《孔乙己》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神态描写】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 青筋条条绽出。
【赏析】
这是孔乙己为自己的偷窃作辩解时的神态描写。可以想象, “涨红了脸”,既是酒客的讥笑戳痛了他内心的伤疤,也是他极力为 自己争辩的最好表现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他的内心中仍 旧有着文人的一丝尊严,对该行为有不屑,也有羞愧。由此神态 描写,我们可知此人此时的复杂心理。
【赏析】
出场时运用了肖像描写,青白脸色、乱蓬蓬的胡子, 都揭露着孔乙己的生活条件相当差;穿着长衫却又脏又破, 这是他自命清高的有力铺垫,又是他穷困潦倒,生活无法 自理的有力表现,简单的几句描写,都已明显地暗示着他 的性格。
【像描写】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 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 挂住。
学习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一)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人如此印象深刻,除了文章记 叙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性外,更得益于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请 你在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说说其运用了哪些人 物描写方法,突出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 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对
比
穿长衫:踱、坐、里(要酒要菜)
“我”(酒店的小伙计)——线索人物
分析事件,把握形象
(一)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 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分析事件,把握形象
(二)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 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 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6)侧面交代孔 乙己被打断腿。
中小学统编版语文课件:《孔乙己》
课堂检测
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 澈,还蕴藏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 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对 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来恁好的 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的葱。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 季都不断,价格也好,便宜。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 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 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店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 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 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 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 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板书设计
开端:交代环境和社会背景
孔 乙 发展和高潮
己
断腿前:酒客取笑其偷东西、 嘲笑其未进学、教小伙计识 字、分茴香豆 断腿后:长久未见、坐着来 酒店、用手走去
精读细研
社会环境
咸亨酒店
酒 座 间
精读细研
咸亨酒店
短衣帮
短
站 外 去寒 解乏
穿着 喝酒方式 喝酒地点 喝酒目的
长
坐 里 消遣 享受
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
长衫客
精读细研
掌柜
对小伙计:“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 对长衫客:极尽奉迎,恭敬、周到。 对短衣帮:千方百计的剥削。
朝花夕拾中值得品味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朝花夕拾中值得品味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所写的许多文章和小品文。
这些作品以纯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内容。
首先,朝花夕拾展示了作者对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推崇。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笔触,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深远。
例如,在《风筝》一文中,他以风筝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普通人追求自由和梦想的故事。
通过叙述风筝艺人和风筝匠人的努力和奋斗,他表达了对技艺、工匠精神和传统价值的敬意。
其次,朝花夕拾中还包含了鲁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他以独特的批判眼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
例如,在《社戏》一文中,他以戏曲演员的角度,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媚俗和势利。
同时,他也用自己独特的文学方式,对这些现象进行批判,为人民争取尊严与平等。
最后,朝花夕拾中融入了鲁迅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情怀。
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疾苦与追求。
他关注生活中的小人物,用文字传递他们的悲喜与哀叹。
他用文字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朝花夕拾中,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和形象,值得我们品味和思考。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作为一部经典的散文集,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采和思想深度。
其中的内容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通过朝花夕拾这本书,我们能够领略到作者对民间文化、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朝花夕拾中的内容是我们应该品味和思考的。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主要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简要介绍,引出下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正文本部分分为三个要点,分别介绍朝花夕拾中值得品味的内容。
2.1 第一个要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朝花夕拾中的第一个值得品味的内容。
通过深入探究相关背景、情节和人物,带领读者进入故事的世界,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2.2 第二个要点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朝花夕拾中的第二个值得品味的内容。
《孔乙己》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孔乙己》分析
《孔乙己》分析
第一部分(1-3):环境描写。
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他活动的舞台。
作品就是通过这个环境来刻画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他的命运的。
第一段:描写酒店格局和顾客。
1、为什幺要写酒店格局?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
通过这个小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态人情。
为“我”的最后职务作铺垫。
2、为什幺要花那幺多笔墨描写顾客?通过顾客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顾客分两大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
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两极——贫富差别。
3、这些描写与刻画孔乙己有什幺关系?孔乙己也是酒店的老顾客。
而他与以上顾客都不一样,是个很特殊的顾客,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段:写“我”的身份与职务的变化。
由伺候短衣帮到专管温酒。
与前面相照应。
1、为什幺要写这些?这同样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
往酒里羼水是酒店欺骗穷顾客的一种手段。
2、写这些与刻画孔乙己有何关系?作品是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刻画孔乙己的。
正“我”的特殊性才可能对孔乙己了解得很清楚。
如何他伺候穿长衫的就不可能了。
孔乙己是穷人,所以与孔乙己打交道,才会注意到孔乙己。
第三段:写“我”心理活动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孔乙己与其他顾客不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这也是设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孔乙己》知识点+同步练习+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孔乙己》知识点+同步练习+答案一、作品简介《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知识积累1.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2.读准红色字的音傍午(bàng)踱进(duó)咸亨(xián)侍候(shì)荐头(jiàn)绰号(chuò)3.解词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积累惋惜皱纹不屑置辩颓唐好喝懒做三、难点突破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一文中的叙事线索与“酒”的关系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出场是在咸亨酒店,作者以酒店为背景,以“喝酒”为线索展开叙事,“酒”在《孔乙己》一文中充当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成为文章中有机的一部分。
从写作特点上来看,《孔乙己》有来自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所谓无酒不成事,《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以及《红楼梦》,酒往往成为引发、连缀故事和推进叙事的动因。
《孔乙己》先谈论酒店,引出喝酒,由喝酒,引出喝酒的孔乙己及其他的酒客,又由孔乙己,引出一系列关于他和那个时代的一些事件,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在咸亨酒店,围绕着“喝酒”逐渐展开了,酒是全文的线索。
这篇小说,形式美如中国园林,小巧玲珑,而不失其深致,其背后却是作者在现代启蒙思想下审视、批判和反思的现代意识。
一、喝酒首先引出叙事的对象及因缘
没有咸亨酒店的那一杯酒,作为封建科举制度陪葬品的孔乙己就进入不了读者的视线,咸亨酒店实际上是那个社会的缩影,孔乙己成了里面工笔细描的一个人,他的“这一个”,代表着千千万万相同或相似遭遇的读书人。
描写当时读书人的真实处境、不幸遭遇,以及他们的心灵和人格问题,才是作者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一文中说:“《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
将
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
”《孔乙己》的文章做法,暗含这种美学结构。
写喝酒是闲笔,写孔乙己的社会处境才是目的所在。
看似在喝酒以及酒客闲聊孔乙己的笑话轻松话题上作者从容地展开叙事,但是在它那板着面孔说笑话的讽刺外衣下,却隐含着一个严肃的主题:在一个科举取士,文学崇拜的社会中,文人的实际生活及行为状况,竟与社会对他的期许和他们所自居的位置,颇不相称,只有透过这类市井笑谈,我们才能明白士人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荒谬处境。
这么深刻的思想主题需要选取一个恰当的叙事角度,从喝酒写起,是颇能显示出作者匠心独运的。
二、酒对一落魄文人意味着什么
孔乙己喝酒,一是为了排遣压抑的心情,一生潦倒,喝酒可以使其暂时忘却痛苦;二是孤独,希望借喝酒和大家交流,但是事实上,“断衣帮”也好,老板也好,伙计和小孩子也好,人们并不接纳他、同情他,这是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三从喝酒中可以看出孔乙己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盲目,他的存在,于己无利,于世无补,对别人而言只是饭后茶余的笑料,其蕴含的悲怆之味颇为深刻。
三、从“喝酒”的细节中体会作者的匠心
孔乙己一般情况下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并“排出九文大钱”,吃茴香豆是为了多喝酒,也为了引出下文分豆给孩子吃的内容,这一“酒”一“豆”,在叙事上扮演了必不可少的功能,假若少了这
“一碟茴香豆”,那么孔乙己和孩子们的故事也便无从着笔了。
没有“温两碗酒”的“阔绰”,也便没有“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也便不会引出下文传神的“摸出”四文大钱的动作所具有的深意。
从喝酒的多少,付酒钱的时间上,暗含着孔乙己人生的沉浮变化。
在这种细节性的描写上,体现出一种哀愁和辛酸,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时,没有了“酒”,也便没有了“酒客”,酒客的出现,是补作者个人限知叙事的不足,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从酒客口中说出孔乙己的行状,“只一句两句,正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见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通过酒,将你的、我的、他的,许多人口中的故事一起汇集到咸亨酒店这一个公共的话语环境中,而每一句话,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或者几个大的故事,而这些,都是孔乙己个人经历所必不可少的。
鲁迅先生说过,《孔乙己》是他作品中最为满意一篇。
我想,恐怕与这种结构美、内涵深刻是不无关系的。
《孔乙己》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作品,有了“酒”,这篇文章就“活”了,作者有话说了,孔乙己有话说了,短衣帮有话说了,从而构成了文章独特的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