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花色素-天然药物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天然药物化学
成绩:
教师签名:
2017年06月02日
原花色素的性质与应用综述
摘要:本文对原花色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简述了原花色素的发现史,同时对原花色素
的结构性质也做了一定的讲解。
接下来本文着重对原花色素的生理活性进行了描述和介绍,
并结合生理活性举实例对原花色素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总结。
关键词:原花色素;多酚类化合物;红粉;抗氧化活性
1原花色素简介及发现史
1.1原花色素简介
原花色素又叫原花青素,原花青定,是一种可水溶的色素,并且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
如果细胞液呈现酸性那么花色素就呈现偏红的颜色,如果细胞液呈现碱性那么花色素就呈现偏蓝的颜色。
花色素无毒,并且不会致敏,有很高的安全性。
它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同时常见于花、果实的组织中及茎叶的表皮细胞与下表皮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次生代谢产物。
1.2原花色素发现史
在19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许多高等植物的叶、果、花的内部都有一种无色物质,几十年之后,科学家Rosehnenim把这种无色物质命名为“无色花色昔”。
1954年,Bate-Smith使用色谱系统研究无色牧场植物的分布。
发现无色糕点主要是存在于植物木质素及其分布被称为“单宁”材料的分布非常相似。
这是第一次“单宁”和花青素物质联系在一起。
后来发现,多数植物体内的能转化为花色素的物质不是黄烷-3,4-二醇,而是黄烷醇的二聚体,三聚体或低聚体。
为了纠正名称上的混乱,1960年Freudenbery与weinges提出“原花色素”一词。
原花色素是指从植物分离得到的一切无色的,在热酸处理下能产生花色素的物质。
8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针对下列植物中的原花色素进行了研究:葡萄,英国山植,单子山植,花生,银杏,日本罗汉柏,北美崖柏,土耳其侧柏,花旗松,白桦树,野生刺葵,番荔枝,野草葛,苹果,日本莽草,高粱,可可豆,海岸松和大黄等等。
发现这些植物中都
含有丰富的原花色素,而在葡萄籽中含量尤为丰富。
占葡萄总质量的3%-4%的葡萄籽是葡萄酒与葡萄汁生产的副产物,据统计,全世界年产葡萄籽208.2万吨,我国仅酿酒业的葡萄籽也有4.2万吨,这就给原花色素的提取提供了很大的原料来源。
2原花色素的结构及性质
2.1原花色素的结构
花色素是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天然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衍生于黄烷类化合物,分子骨架为C6C3C6,属生物类黄酮。
C6C3C6实际上是原花色素中的一个核心分子结构,同时也因其分子中所含的苯环结构,使它在紫外光区有很强的吸收,还可起到“紫外光过滤器”的作用。
按照分子量大小,原花色素又可分为黄烷醇单体及聚合体。
我们习惯上会将分子量为500-3000的聚合体称为缩合单宁,同时将分子量更大的聚合体称为红粉和酚酸。
而按聚合度的大小,我们通常将二-四聚体称为低聚体,而将五聚体以上的称为高聚体。
“红粉”广泛地指缩合单宁水溶液在酸或在氧的作用下生成的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沉淀,也指植物体内与缩合单宁伴存的不溶于水但溶于如甲醇之类的有机溶剂的红色酚类物质。
一部分红粉可用亚硫酸盐溶解。
聚合度更大的聚合原花色素不溶于中性水溶液,但溶于碱性水溶液,习惯上又称为“酚酸”。
原花色素能发生多种化学反应。
文献中说,原花色素的化学反应主要是组成单元的A 环的芳环亲电取代反应、B环的氧化反应、络合反应、以及单元间连接键的裂解反应(酸催化裂解,碱催化裂解)等等。
原花色素在正丁醇一浓盐酸(95:5)的环境下95℃处理40mni生成花色素。
原花色素的花色素反应除了生成花色素外,还生成其它未知色素及红粉。
使紫外图谱在45n0m区域出现肩峰。
花色素反应是鉴别原花色素的简便方法,但不能鉴别延伸单元的构型。
随着聚合度增加,原花色素上部单元的比例增加,所生成的花色素也相应地增多。
2.2原花色素的生理活性
原花色素有多种生理活性,首先它可以与蛋白质发生结合反应,其次它与生物碱、花色昔以及多糖、核酸等多种天然化合物都能进行复合,此外它还能接受无机盐的作用,除了化学物质以外,酶和微生物也能对花青素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2.2.1原花色素与蛋白质结合
原花色素能与蛋白质发生结合。
一般情况下,结合是可逆的。
原花色素一蛋白质结合反应是其最具特征性的反应之一。
单宁最初的定义就来自于它具有沉淀蛋白质的能力。
使明胶溶液浑浊也可作为一种基本的单宁定性试验。
原花色素与口腔唾液蛋白的结合,使人感觉到涩味,因此原花色素与蛋白质结合的这个性质又称为涩性或收敛性。
2.2.2原花色素与天然化合物复合
与原花色素一蛋白质结合类似,原花色素还可与生物碱、花色普以及多糖、核酸等多种天然化合物发生复合。
这些反应都属于分子识别的结合机制,要求原花色素和各种底物(蛋白质、生物碱、花色昔以及多糖)在结构上互相适应和互相吻合,通过氢键一疏水键形成复合产物,多数情况下这种复合反应是可逆的。
2.2.3原花色素与脂类和核酸复合
原花色素与脂类和核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复合。
对于蛋白质和脂类,所表现出的亲和性也与其酸碱性有关,中性或碱性分子的复合趋势较酸性分子高。
在原花色素的分离和应用中,往往需要考虑无机盐的影响。
原花色素对无机盐是高度敏感的,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电作用,二络合反应。
前者主要是一个物理过程,通过无机盐的脱水和盐析促进多酚溶液或胶体的沉淀;后者主要是一个化学过程,原花色素以邻位二酚轻基与金属离子形成五元环鳌合,可能同时还发生氧化还原和水解配位聚合等其它反应。
原花色素对于大多数金属离子都可以发生显著的络合,特别是单宁,其络合能力较小分子酚高得多。
这一特性不仅可用于原花色素的定性定量检测,而且是原花色素在选矿、水处理、防锈涂料、染料和颜料微量金属肥料、木材防腐等多种应用方向上的化学基础。
原花色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这些生物活性最本质的方面体现在原花色素对酶的抑制作用上。
原花色素是多种酶促反应有效的抑制剂,原花色素对酶的选择具有专一性。
虽然原花色素对多种酶普遍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于一种原花色素或一种酶,抑制是有选择性的。
原花色素一蛋白质结合反应本身是一种分子识别反应,两种反应物之间互相具有选择性。
抑菌性与酶抑制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主要原因也在于单宁所特有的分子结构和蛋白质结合能力。
2.2.4原花色素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
除了以上的和蛋白质等的反应和作用,花色素还是一种天然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酚轻基的还原性是酚类化合物的共性之一。
这一性质在原花色素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原花色素分子中的多个酚轻基可以作为H供体,连苯三酚(例如桔酸)或邻苯二酚(例如儿茶素的B环)的结构进一步加强了其还原性,使原花色素不仅可被重铬酸盐、氯酸盐等强
氧化剂氧化,而且可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酚类的氧化机理,存在两条途径,一是通过酚轻基的离解,二是通过自亩基途径。
原花色素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特别是在水溶液状态下和有原花色素氧化酶存在的条件下。
酚轻基通过离解,生成氧负离子,再进一步失去氢,生成具有颜色的邻醒,使多酚的颜色加深。
而醒很易被还原为酚。
原花色素在氯酸钾、高锰酸钾、双氧水和重铬酸钾等强氧化剂作用下,不仅酚经基受到氧化,而且糖环、杂环甚至苯环同时开裂,被氧化降解。
原花色素的抗氧化特性是通过几种途径综合体现出来的。
原花色素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消除各种活性氧自由基,抑制氧化酶,络合对氧化反应起催化作用的金属离子Fe离子和Cu离子。
多酚以大量的酚轻基作为氢供体,对多种活性氧具有清除作用,可将单线态氧还原成活性较低的三线态氧,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同时也清除各种自由基,生成活性较可氏的原花色素自由基,打断自由基氧化的链反应;其次,原花色素可以邻位二酚轻基与金属离子鳌合,减少金属离子对氧化反应的催化;再者,对于有氧化酶存在的体系,原花色素对其有显著的抑制能力;原花色素还能与VC和VE等抗氧化剂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具有增效剂的作用。
3原花色素的应用分析
由于酚羟基具有还原性,原花色素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这是酚类化合物所有的共性之一。
原花色素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特别是在有原花色素氧化酶的条件下和在水溶液的状态下。
酚羟基能够通过离解而生成氧负离子,然后失去氢,得到具有颜色的邻醌,使得多酚的颜色加深,而醌又很容易还原为酚。
Provost等通过酶法研究了原花色素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用免疫化学法研究了原花色素对羟基诱导的DNA损伤的清除活性。
发现了这些多酚类的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与它们的化学性质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原花色素的分子结构赋予它一系列独特的化学活性和生理活性,使其不仅在制革、泥浆稀释、粘合剂、金属络合材料、矿石浮选、水处理、天然色素等传统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原花色素制品也有不俗表现,原花色素具有防癌抗癌、防止心血管疾病、调节免疫活性、抗疲劳、抗过敏与改善视觉功能与皮肤保健与美容等功效。
3.1原花色素在化妆品方面
在化妆品方面,原花色素具有的特殊抗氧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为其在化妆品领域中
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环境对皮肤、粘膜和毛发的刺激引起的脂质、蛋白质与核酸的损伤过程均与自由基分不开。
法国己开发出由arkushstruc原花色素低聚体制成的脂质体微胶囊的晚霜、发乳和嗽口水。
为了使活性成分便于通过皮肤角质层,意大利Indena公司用了5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以磷脂(天然磷脂或合成磷脂)为载体的功能化妆品,商品名为Phytosome。
此产品含5%银杏原花色素二聚体,用于皮肤消炎和改善微循环。
经18名健康受试者试验(这些人因紫外线照射已出现皮肤炎症和红斑)。
表明该化妆品有较好的防护紫外线伤害作用。
1990年,日本Yamaskosh研制了含1%原花色素低聚体的可使皮肤亮洁的油性化妆品。
日本Ariga等,还开发了用作药品、食品和化妆品抗氧剂的原花色素,并获专利保护。
3.2原花色素在药用方面
原花色素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抗氧化活性作用方面、酶抑制活性方面、抗致突变方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方面、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杭病毒与抗真菌方面的研究、杭腹泻方面的研究、杭腹泻方面的研究共九个方面都有非常卓越的效果。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研究,我对医药方面的药用价值有以下总结。
3.2.1抗氧化活性方面
葡萄籽原花色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很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剂。
1989年,Meuneir等测试了葡萄籽原花色素抑制吩嚓甲基硫酸盐在辅酶I(NADH)和分子氧存在下大鼠肝微粒体内产生自由基的活性及抑制ADP/Fe+与抗坏血酸盐诱发的脂质过氧化活性,并与来自地中海柏木的缩合靴质、来自葡萄、黑果越桔及茶子的花青试进行了对照。
结果表明,葡萄籽原花色素对抗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最强。
1990年Elstner 用模拟局部缺血、炎症和糖尿病状况的体外生化模型证实了原花色素分子中的黄烷-3,4-二醇是捕获氧自由基的基本结构。
1994年,Maeffi等用不同实验模型确证了平均分子量为1800的葡萄籽原花色素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Fe2+离子催化的卵磷脂脂质体的过氧化,其作用明显强于对照的儿茶素。
在超声波诱发PLC过氧化模型中,该原花色素不仅可明显减少诱导期中的共辘双烯的形成,而且在增殖期中对呈进行性增长的共扼双烯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抑制,明显强于阳性对照品生育酚。
电子自旋共(ESR)分析表明,上述作用是通过与O 环直接反应介导的。
在增殖期末,加入0.5pmol/L的原花色素,还可明显推迟共扼双烯的消失,以抑制有毒衍生物的生成,此外,该原花色素还可非竞争性地抑制能促进自由基形成的黄嗓吟氧化酶,强于对照的别嗦吟醉。
1994年,法国vennat等用洋委陵菜根茎水提物分离的原花色素进行的抗过氧自由基对照研究显示,其中的五聚体和六聚体活性最强。
1992年,
法国Cheynier等研究了原花色素二聚体捕获氧自由基的构效关系,认为酞化可使二聚体捕获自由基的能力增强。
3.2.2酶抑制活性方面
1995年,韩国AnMongJeun等研究了可可豆原花色素对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原花色素BI和BZ对此酶均有非竞争性抑制活性,其中Bl在0.3mM时,抑制率达50%。
实验还表明,由表儿茶素形成的二聚体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在此之前,日本Konihs 等的研究表明原花色素高聚体对NADH脱氢酶(NDH-1和NFH-2)有较强抑制活性,而二聚体无此活性。
3.2.3抗致突变方面
近10年来,为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有害细胞增生等慢性转化性疾病,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污染,尤其是周围的致突变物质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些学者建议用天然抗致突变物质抵御致突变物质的侵袭。
近年来,一些与线粒体和细胞核有关的体外实验表明葡萄籽原花色素在这方面有着令人振奋的潜力。
1994年,意大利Livier等的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籽原花色素可使啤酒酵母5288C菌株线粒体的自发性基因突变比对照组减少65%,用相同菌株进行的实验还观察到原花色素可抑制细胞核由对刀豆氨酸敏感到耐刀豆氨酸的自发性突变。
此外,日本Sugimot。
证实葡萄籽原花色素低聚体对竹pp-2(一种来自食品的致突变剂)的抑制率达94%。
这为其用于预防慢性转化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3.2.4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方面
原花色素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早已为人所熟知。
1984年,匈牙利Gbaor等就曾发现大鼠口服原花色素10-15mg体重(下同),30min后再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可预防水肿的发生。
1989年,Barbier等发现原花色素可降低因静脉注射组胺、缓激肚等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1990年,Robert等以静脉注射胶原酶使大鼠脑、主动脉和心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为模型,以萤光素异硫氰酸酷(FITC)-葡聚糖过氧化酶图像分析法为检测手段进行定量测试,结果显示,大鼠预先口服500mg/kg•d原花色素21天后,可完全预防胶原酶造成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保加利亚Zafiorv等也进行了类似实验,结果为大鼠口服葡萄籽原花色素可消除角叉菜胶和葡萄糖引起的爪水肿。
1995年,罗马尼亚Kontke等用葡萄籽原花色素制成的制剂“Endoleton”与浓缩的葡萄籽提取物成功的降低了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抑制了爪水肿。
1994年,匈牙利Blazos等用海岸松树皮中的原花色素给小鼠腹腔注射后明显抑制了巴豆油引起的耳水肿并呈量效关系。
此作用应与原花色素捕获自由基活性密切相关。
此外,DoutermPeuihc等在1991年研究了原花青素对大鼠后肢实验性淋巴水肿的影响。
手术切断后
肢可导致末梢性水肿,手术前7天与淋巴水肿形成后7天口服原花青素,可使后肢体积减小50%,此结果意味着原花青素有可能减轻或预防术后急性水肿。
3.2.5心血管方面的研究
匈牙利Gabor等于1897年就已发现原花青素可治疗大鼠的自发性高血压并呈量效关系。
Mounier等也发现原花青素在体外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兔静脉注射5mg/kg原花色素可减轻血压对血管紧张素I和II的应答。
对有中风倾向的自发高血压大鼠长期给予原花色素可延长它们的寿命,所以,长期应用原花青素以影响动脉压调节系统一直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课题。
1991年,德国Melzer等测试了贯叶金丝桃原花色素对猪离体冠状动脉的作用,结果显示,原花色素可拮抗组胺诱导的动脉收缩,但对氯化钾所致的收缩无明显作用,高聚合度的原花色素对后者才有作用,提示原花色素的血管舒张作用取决于它们的分子量。
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了细胞中的磷酸二脂酶。
1992年,德国Wagner等测试了头状胡枝子中的5种原花色素对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的抑制作用,均显示中等以上的活性,作用机理是原花色素单体中富含电子的杂环氧和轻基同ACE分子中的Zn原子形成鳌合物,以至使酶失活。
1993年西班牙Snaz发现粘胶乳香树原花色素高聚体可降低大鼠自发性、肾性或ACE引起的高血压,但不影响心率。
1984年,wegrowksi曾报道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兔口服原花色素50mg/kg•d,10周,可减少胆澎琳与动脉弹性硬蛋白的结合。
1994年,法国介Tebib等用高胆固醇食物(l%)喂养大鼠9周,同时加入葡萄籽原花色素(2%)并与不加原花色素的大鼠对照,结果表明,不摄入原花色素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而给药组无此变化;同样,肝脏重量、肝脏脂舫和肝胆固醇水平亦随摄入的胆固醇的增加而增加,随摄入的原花色素而被抑制。
实验还表明,原花色素高聚体可明显促进类脂和胆固醇经粪便的排泻,提示葡萄籽原花色素多聚体具有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潜力。
1994年,美国Gali等研究了黄杉树皮的几种原花色素二聚体和由表儿茶素形成的三聚体抑制即A(一种皮肤癌促进剂)的活性,并与(+)-儿茶素和(-)-表儿茶素进行对照。
结果显示,提前15min给予原花色素,即可抑制TAP诱发的小鼠鸟氨酸脱梭酶(ODC)的活性,并呈童效关系。
作用顺序为:三聚体>二聚体>单体。
3.2.6杭病毒与抗真菌方面的研究
原花色素的抗病毒作用己研究了近30年,匈牙利MuCsi等曾报道过原花色素在体外可使包膜病毒失活和抑制其增殖。
1891年,匈牙利Beladi等发现原花色素在体外可抑制单纯疙疹I型病毒。
1986年,印度Rao等发现野生刺葵、番荔枝的原花色素在50、100、200和
4000g/ml时均显示出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活性。
1989年法国Aussenac等发现高粱属植物的原花色素剂量在0.1%以上时可抑制串珠镰抱和大斑病长蠕抱等致病菌的生长;剂量在0.01-0.1%时反而刺激菌丝体的生长。
实验表明,该原花色素中的3-10聚体活性最强,再高则无效。
1990-1992年,英国Borwniee等发现,从可可树嫩枝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的原花色素高聚体可抑制witehe金雀花和可可的病原体抱子的萌发。
其抑菌活性随分子量增高而增高。
3.2.7杭腹泻方面的研究
1993年,西班牙Calvez等研究了selerocarya birrea皮中原花色素的抗腹泻作用。
使用的泻药包括硫酸镁、花生四烯酸、蓖麻油和前列腺素EZ。
原花色素剂量在 2.5-0.64ug/ml 时,对上述4种模型均有效。
3.2.8杭溃疡方面的研究
1989年,法国Vennat等报道,野草墓鞋质发酵后得到的原花色素可与H: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它不仅提高了西咪替丁的溶解度,而且原花色素本身也可预防胃内有害的亚硝胺形成。
参考文献:
[1]徐玲玲,杨阳,王飞.黑荆树愈伤组织培养及其原花色素的分析[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6,(3): 53-59
[2]欧阳燕林,王锋,谭兴和,郭红英,张春艳,张喻,邓洁红.原花色素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15,(4): 1-4
[3]张妤,李澜奇,龚辉,陈士国,叶兴乾.原花色素降血脂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6,(13):220-225
[4]杜睿.黑花生主要品质性状及原花色素提取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5]周晓舟,曹玉敏,孙玉敬,叶兴乾.大孔树脂对杨梅叶原花色素的纯化去糖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6,(2): 154-163
[6]潘俊娴.杨梅叶原花色素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
[7]赵智捷,熊嘉,王飞.黑荆树皮原花色素的精制、降解及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3,第33卷(4): 83-88
[8]欧阳燕林,谭兴和,王锋,郭红英,邓洁红,李林,张春艳,张喻.黑花生衣原花色素和花色苷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15,第34卷(8): 28-34
[9]潘俊娴,李昕,陈士国,叶兴乾.杨梅叶原花色素对猪油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第36卷(20): 111-115
[10]温志英,刘晶,江柳.甜荞麦壳原花色素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第27卷(12): 2020-2026
[11]严倩.棉花棕色纤维基因Lc<sub>1</sub>的图位克隆及原花色素合成和纤维棕色呈色的调控[D].西南大学,2016
[12]常汇琳.水稻花色苷和原花色素含量的QTL分析及与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13]傅瑜.杨梅叶原花色素的结构鉴定以及对黑色素生成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
[14]高翔,惠竹梅,彭小琴,张晖,孟莹.24-表油菜素内酯对酿酒葡萄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94-100
[15]肖俊松,谢笔钧,曹雁平,吴华,王成涛.莲房原花色素的纯化分级和结构鉴定[J].食品科学,2012,第33卷(19): 172-177
[16]刘忠松,孙东红,刘显军,官春云.油菜原花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克隆及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第38卷(4)
[17]张伦,刘功骏,何柏球,王飞.毛杨梅树皮原花色素对小鼠急性毒性及抗氧化性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第37卷(4)
[18]蒋云.柿原花色素前体跨膜基因MATE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D].华中农业大学,2014
[19]傅瑜,叶兴乾.原花色素的理化特性及其在酶抑制与微生物调控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3,第34卷(15): 369-372
[20]杨海花.杨梅叶原花色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1]田亚新,王运来,韩晓云,刘继伟,康传红.亚硫酸法降解沙棘籽原花色素的条件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第40卷(1): 108-109,113
[22]刘功骏,周蒙,叶凤霞,熊嘉,姜萍,李迅,张瑜,王飞.黑荆树皮原花色素的提取及美白防晒效果试验[J].林业工程学报,2016,(3): 42-47
[23]陈小鑫.抗氧化剂原花色素对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4]王庆玲,董娟,姬华,颜海燕.花生红衣原花色素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第32卷(4)
[25]李舒婷,卢棉,蓝苑丹,陈椿,黄锁义.杨梅叶原花色素超声提取工艺优选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第33卷(5): 37-38,43
[26]过尘杰,傅瑜.环境因素对杨梅叶原花色素的稳定性影响[J].科技风,2017,(5): 218-220
[27]黄慧.补血草根提取物中的黄酮和原花色素的分离纯化、抗氧化活性及LC-MS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8]李田田,王飞.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荆树皮原花色素工艺优化[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第32卷(5):56-62
[29]卢棉,林梦瑶,李舒婷,蓝苑丹,罗爱月,卢柳拂,农建聃,黄锁义,周世友.大孔树脂纯化杨梅叶原花色素的工艺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7,第34卷(2): 37-39
[30]刘继伟.D.什特紫青霉降解沙棘籽原花色素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31]田亚新,韩晓云,王运来,康传红.联合均匀设计法和Microsoft Excel优化沙棘籽原花色素提取工艺(英文)[J].食品科学,2012,第33卷(16): 91-95
[32]刘志强,张初署,孙杰,于丽娜,张岩,王世清,杨庆利.膜分离技术纯化花生衣中的原花色素[J].食品科学,2010,第31卷(20): 183-186
[33]王庆玲,罗小玲,董娟,颜海燕.花生红衣低聚原花色素抗氧化性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第11卷(2): 91-94
[34]石碧,杜晓.植物原花色素研究利用进展与发展趋势[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6,第38卷(5): 16-24
[35]徐曼,汪咏梅,张亮亮,吴冬梅,陈笳鸿.毛杨梅、余甘子、落叶松树皮原花色素抗氧化能力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第31卷(6): 41-45
[36]陈清.黑莓花青素苷、原花色素的合成代谢及相关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37]孙东红.芥菜型油菜原花色素合成途径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2
[38]李田田.黑荆树皮原花色素提取分离集成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39]朱凤,张初署,禹山林,刘阳,张吉民,宫清轩,杨庆利.微波辅助提取花生衣原花色素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09,第30卷(20): 89-93
[40]苏慧娜,黄卫东,战吉成,王秀芹.高压脉冲电场对干红葡萄酒原花色素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第31卷(3):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