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语文阅读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与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是培养人、训练人、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事业。教育是培养人、训练人、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事业。只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是影响学生的主导因素。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了。

阅读教学不仅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中心环节的地位。因为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它既是认识语言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是积累、理解、运用信息的过程。

“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的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合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①可见,阅读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是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心智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讲,它是由感觉到知觉再到思维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也是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的阅读要求和高考语文能力层级的要求相吻合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知识学习的心理素质可以分为两大类②:一类是心理的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类是心理的意向因素(动机、注意、情感、意志等)。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心理的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在同一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和效率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阅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知识学习的过程,阅读必然也要受到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影响。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有必要有意识地从这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素质。

既然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素质又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那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心理素质呢?笔者认为也可以从参与教学活动的两类心理因素中来寻求答案。

首先从心理的认知因素来看。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形式发展成为一种结构过程,这种结构和过程也就被称为认知结构、认知过程。阅读是读者对文字符号感知后再进行心理活动来理解消化阅读内容的思维过程。所以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透视学生阅读心理过程:

信息过程:接收→加工→输出

心理过程:感知→理解(记忆、思维)→加深理解(联想、想象)

以上所述信息、心理过程,无论是接收、加工、还是感知、理解出了纰漏,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输出和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进行积极引导,提高阅读心理素质。

1、重视教材,发掘教材潜力

尽管现行高中语文课本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绝大多数课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在布局谋篇上都堪称佳作,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叶圣陶先生说:“教课文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它类似的文章。③”比如邓拓先生的杂文《不求甚解》,它既是杂文写作的典范作品,同时又可以为阅读方法提供借鉴。比如文章有这样一段:“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些经验之谈对于阅读大有裨益,当然关于“不求甚解”还有许多值得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在此不再赘述。

2、指导读法,培养自学能力

德国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愿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进行读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从心理学认知角度介绍“整体阅读法”、“剖析法”、“缘读求解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法指导,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3、拓展教材,丰富第二课堂

由于教材内容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许多学生在阅读一些现代高科技、政治、经济活动方面的文章时,知识面上有一定的陌生感,如有的学生一看到“基因”、“克隆”、“异化”之类的词语,在心理上就“虚”了,造成一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阅读效能。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教材,丰富第二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科普文艺等书刊,开展读报、演讲等比赛活动。

以上是从心理认知因素角度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下面再从心理意向因素角度来进行分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④这都表明意向因素在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育心理学表明,动机、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意向方面的因素与学习者的积极状态相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激励学生情感等在阅读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1、爱护学生,营造民主气氛

爱护学生,不仅表现在生活上对学生关心和爱护,而且表现在对学生情感心理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气氛。所以应力求避免态度生硬、教学方法死板单一,或者空洞、不切实际的说教,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讨论结果,积极引导学生向认识目标靠拢。

2、重视教材,发掘意向因素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高中语文课本里绝大部分文章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因此意向因素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如学《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就可先从历史文化角度介绍泰山这座名胜大山,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泰山的向往,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教材发掘意向因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找准结合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个性心理,提高阅读心理素质。

3、明确地位,摆正师生位置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是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争论的焦点。教学理应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向传授活动。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位置。学生的主体位置也就是说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蕴藏着巨大认知潜能的实践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概括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只能是主导而不是主宰。现在还有较多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被动的吸收知识,只是学习活动中的“容器”;有的教师对学生也放心不下,采取“满堂灌”。这样学生很难从主动学习中取得成功获得满足,这样很容易失去阅读兴趣,经年累月,造成学生阅读心理的偏差。

语文学科作为最富有生命力的信息载体,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将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乃至生产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和其它学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作为语文教学一部分的阅读教学正呼唤心理科学,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各种心理因素和谐统一,使各种因素互相配合,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质,达到总体最佳效能。

主要参考资料:

①、《奥地利阅读教学途径》,《北京教育》1990年第11期。

②、《心理学》(张世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90页。

③、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第736页。

④、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