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常识

合集下载

上古音简说教学课件

上古音简说教学课件

3.從韻腳的距離來看,大致可以分爲三種: (1)句句押韻。《詩經》押韻一般都很密, 句句押韻的不少。 • 《靜女》第一章:“靜女其姝,俟我於 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侯部) • 《碩鼠》第一章:“碩鼠碩鼠,無食我 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 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魚部)
(2)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 句押韻。這是《詩經》裏最常見的押韻方 式。 • 《關雎》第三章:“參差荇菜,左右采 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之部) • 《關雎》第一章:“關關雎鳩,在河之 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幽部)
2.上古無舌上音 •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舌頭舌上 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 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①店(端):占(知)
篤(端):竹(知)
②《周禮·師氏》:“掌王中失之事。”“中” (知)通“得”(端)。
3.“娘”“日”二母歸“泥” •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 “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別之,則 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 於古皆‘泥’紐也。”
(幽): (侵)
上古聲調研究
• 段玉裁:古無去聲 • 江有誥:古有四聲 • 黃 侃:古有平、入二聲 • 王 力:古有長平、短平、長入、字的中古音 • 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2.查詢漢字的上古音 •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 •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
陽聲韻 蒸[ əŋ ] 冬[ u ŋ ] 東[ ɔŋ ] 陽[ a ŋ ] 耕[ e ŋ ] 真[ en ] 文[ ən ] 元[ an ] 侵[ əm ] 談[ am ]
1.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 • 左邊豎行都是沒有韻尾或元音結尾,稱 “陰聲韻”; • 右邊豎行都是鼻音結尾,稱“陽聲韻”; (以[-m]、[-n]、[- ŋ]結尾) • 中間豎行都是塞音結尾,稱“入聲韻”。 ([-p]、[-t]、[-k]都是塞音,中古入聲字 就是指以這三種輔音結尾的字。現在南方不 少方言仍保留著入聲)。

古代汉语 上古音简说

古代汉语 上古音简说

4、孔广森认为古无入声,有平、上、去三 声;
5、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 声。
谢谢
THE END
3.上古时期无“喻”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于母)归匣 母,喻四(喻母)归定母。 如:古音“援”读如“换”, 读“营”为“环”, 读“于”如 “乎”;“夷”读如“弟”,“也” 读如“它”。 《春秋》“楚公子圍”,《漢書·古今人表》“楚 靈王圍”,《史記·楚世家》作“回”(匣)。
四、上无颇,尊王之义”, 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陂”。
3、古人韵缓: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出 的。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像中古时那么严格, 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二、正确的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 明代陈第第一次批判“叶音说”, 提出了历史音变的观点.认为“时有 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 移。”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上古音简说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 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 的。 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 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 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 的做法。
1.“叶音说” 人们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时不押韵的韵脚 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 音的混乱。押韵的音,即为“叶音”。朱熹《诗集传》 大倡叶音说,所犯错误相同。
三、上古音的声类
1.上古时期无轻唇(清· 钱大昕) 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 並、明,即上古没有f ,读如 b或p.
如:“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bāo)又作“桴”(fú);“父”古读如 “爸”。“潘、播、蹯、藩”都从“番”取声。

上古音发音方法

上古音发音方法

上古音发音方法
摘要:
一、上古音的定义与特点
二、上古音的发音方法
1.声母方面
2.韵母方面
3.声调方面
三、与现代汉语发音的异同
四、练习上古音发音的建议
正文:
练习上古音发音的建议
1.学习上古音发音时,首先要了解上古音的发音特点,掌握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规律。

2.多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熟悉古代汉语的语境,培养对上古音的感知。

3.结合现代汉语的发音,对比古今发音的异同,加深对上古音的理解。

4.反复练习,逐步提高上古音发音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练习上古音发音。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上古音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更是为了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课资类别)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课资类别)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目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二)上古声母系统(三)上古声母小结二上古声调三上古音知识运用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1)材料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第三节上古音第四节近古音

第三节上古音第四节近古音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年; 《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年。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1年。
5.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提出
喻三归匣:
其实,从先秦到《切韵》时代,喻三都未从匣母里 分化出来。在中古,喻三与出现在一二四等韵的匣 母互补,因而可以归为一个音位。由此推论,上古 “喻三归匣”是完全可信的。
喻四归定:
依据:谐声字:“怡饴贻”(中古喻四)与“台” (定母)谐声;再如偷-俞,由-迪笛
庄组归精:
黄侃提出(P268):中古的庄组(照二)的庄 初崇生四母,在上古与精清从心四母读音相同
依据谐声:
宗(精母):崇(崇母) 足(精母):捉(庄母) 仓(清母):疮(初母) 叟(心母):瘦(生母) 秦(从母):臻(庄母) 相(心母):霜(生母)
看法:
在《广韵》中,精组出现在一三四等韵前,庄组出 现在二三等韵前,这样,它们同样是在三等韵前为 什么会分化为精庄两组,也需要解释。 ☆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比较
有闭口韵[m];有[iai][io],无[er][ə ][y]等。 ☆
第四节 近古音
四、近古声调 四个调类:平声阴(阴平) 平声阳(阳
平) 上声 去声 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第四节 近古音
小结: 近古声母:21个声母 近古韵母:19韵部 46个韵母 近古声调:四声:阴平、阳平、上声、
结论:中古四十六类韵母系统(P286) ☆
与《切韵》音系比较
(1)入声韵母全部变成了阴声韵母
(2)很多阴声韵部和阳声韵部发生合并。 结果有的原来一个韵摄就成为一个韵部。如 通摄成为东钟韵,遇摄成为鱼模韵。

音韵学课件2015版5章4节 上古音知识的运用

音韵学课件2015版5章4节 上古音知识的运用

第五章上古音系第一節上古韻系第二節上古聲系第三節上古調系第四節上古音知識的運用一.普通話學習二.上古韻文押韻分析三.形聲字讀音演變分析四.其他語音現象分析一.普通話學習1.分辨平舌音和翹舌音2.分辨鼻音和邊音方法和原因⑴:兆桃♦終冬♦湯♦暢♦▪翹♦▪翹♦▪ 翹澄母定母章母端母透母徹母方法和原因⑵:上古:①舌上(知組)歸舌頭(端組)②照三(章組)近舌音(端組)澄母d=定母d徹母♦=透母♦方法和原因⑴:内芮 匿若壤曩n 鼻n 鼻n 鼻泥母日母娘母日母日母泥母方法和原因⑵:上古:娘日二紐歸泥(娘母同泥,日母近泥)娘母n=泥母n日母 ≈泥母n一.普通話學習二.上古韻文押韻分析三.形聲字讀音演變分析四.其他語音現象分析二.上古韻文押韻分析1.《詩經》押韻分析2.《詩經》韻例説略1.《詩經》押韻分析(一) 《魏風·碩鼠》第一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魚部上聲《魏風·碩鼠》第二章: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嵗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職部《魏風·碩鼠》第三章: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平聲宵部第四節上古音知識的運用二.上古韻文押韻分析1.《詩經》押韻分析2.《詩經》韻例説略句句韻:《陳風·東門之枌》第二章: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緝其麻,市也婆娑。

∆∆∆∆歌元對轉歌部元部歌部歌部隔句韻:《大雅·瞻卬》第七章: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藐藐昊天,無不克鞏。

無忝爾祖,式救爾後。

∆∆∆侯東對轉侯部東部侯部虛詞不入韻:《小雅·正月》第八章:心之憂矣,如或結之。

今玆之正,胡然厲矣。

燎之方揚,寧或滅之。

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質月旁轉質部月部月部月部虛詞入韻:《大雅·抑》第九章: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3.娘日归泥(上古“ 3.娘日归泥(上古“泥、娘、日”三声母不分) 娘日归泥 三声母不分)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古音有舌头泥纽, 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泥(泥),尼声(娘); ),尼声( 尼声 仍(日),乃声(泥) ),乃声( 乃声
(二十六) 上古音简说史的分期 1.上古音 1.上古音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文献材料反映出来的 语音为代表。 语音为代表。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五、上古的声调问题
1.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 :《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如:《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伐檀 第一章韵字“檀、干、涟、廛、貆、餐”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一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二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二章韵字“辐、侧、直、亿、特、食”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三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三章韵字“轮、漘、沦、囷、鹑、飧”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上声字与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第六章上古音

第六章上古音

二、近代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1、黄侃:古有平入而无上去说 黄侃把上古声调分为平入两大类,平声指没有
[-p][-t][-k]韵尾的,也叫舒声;入声指有[-p][-t][-k]韵 尾的,也叫促声。
2、王国维:五声说 古音有五声:阳类一,阴类有平上去入四类。 阳类一,指阳声韵的平声;阴类四,指阴声韵的平 上去入四声。共五个声调。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依据的材料有: 1、异文。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声训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
的训释,如《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注音指古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
顧炎武的功績 顧氏的功績在於開始“離析唐韻”,而不再是簡單的歸併。 離析了支韻(第二、六部) 離析了尤韻(第二、五部) 離析了麻韻(第三、六部) 離析了庚韻(第七、八部)
• (二)段玉裁的古音學 • 《六書音均表》 • 段玉裁的十七部 • 段玉裁的貢獻
段玉裁的十七部(一)
1、之咍 職德
4、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 段玉裁(1735-1815) 音韻學家、經學家。江蘇
金壇人。字若膺,號懋
(茂)堂。戴震弟子。著
有《六書音均表》、《說
文解字注》等。
古无去声说的主要内容:
段玉裁认为中古的去声是魏晋时候才具备的。中古 去声字上古大部分本来读入声,小部分本读平声、 上声。
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 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 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 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 今去者。——《六书音韵表·古四声说》

上古音

上古音
《礼记· 射义》:“《诗》云:‘发彼有的,
以祈尔爵。” • 祈、求,古群母字,双声。
• (2)以叠韵字相通法。 • 《尔雅· 释言》:“流,求也。” • 流、求,古幽部字。 • 《白虎通义· 五行》:“辰,震也。” • 辰、震,皆属文部。
以双声叠韵字相通 • 以双声叠韵音近字相通 •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盗,逃也。 • 盗、逃均属上古定母宵部。
上古声母的几个论断
• • • • • • • 钱大昕: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章炳麟:娘日归泥 黄 侃: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 古无轻唇:谐声材料如,“古读冯为慿,本从 冰得声”,“古读發如撥”,“古读汾如盆”, “敷读如铺”,“方读如旁”,“古音逢如蓬 (薄红切)”。 • 假借如,《左传· 襄公廿四年》:“部娄无松 柏。”《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 《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据《说 文》,“部娄”是“附娄”的假借字,“附” 是正字。 • 经传异文如,《诗经· 邶风· 谷风》“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 “扶伏”。 • 汉人声训如,《说文》:“方,併船也。” 《风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 八卦,以变天下。”
“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证。)
• “彫雕琱鵰皆从周声,调亦从周声,是古读周亦如 雕也。”“古音竹如笃……笃、竺并从竹得声…… (竺)经典多用笃,以其形声同耳。”
• 娘日归泥
• 谐声如,而声有耐;如字从女,女声又有奴;乃声 有仍,日声有涅,等等。而、仍、如、日今读日母, 女今读娘母,耐、奴、涅读泥母。 • 声训如,郑玄注《易》“宜建侯而不宁”,高诱注 《淮南子》“行柔而刚,用弱而强”,皆读“而” 为能,能字读泥母。 • 同源如,古文以入为内。 《释名》:“入,内 也。”内字读泥母。 • 假借如,《庄子· 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李颐 曰:“淖约,柔弱貌。”明古音弱与淖同。弱,日 纽;淖,泥纽。

第四章 上 古 音

第四章   上 古 音
第四章
上古音
重點講授上古音的聲母、上古音的韻 部、上古音的聲調。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 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 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 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 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 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 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 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 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 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 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異文: “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 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 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 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 也。‛ 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 注的音, 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 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 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崔音鳳。 云,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 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 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 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 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 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諧聲字: 凡(奉)—芃(並) 馮(奉)—慿(並)

音韵学常识4(上古音)

音韵学常识4(上古音)

2、通假異文 《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 《汗簡》(宋人所著,收集古文字)云: 篤端古文作竺知。
三、上古聲調 • 黃侃認為上古只有平、入兩個聲調。 • 段玉裁主張上古只有平、上、入三個聲調。 • 孔廣森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去三個聲調。 • 王念孫、江有誥認為上古存在平、上、去、 入四個聲調,不過與後代四聲不同。 • 王力認為上古聲調有平、入兩大類,平聲分 長平和短平,入聲分長入和短入,共四類。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 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陳第《毛詩古音考》序言
• 科學的古韻分部開始于清初的古音學家顧炎 武。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 何為? (《鄘風·相鼠》一章)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 委蛇。 (《召南·羔羊》一章) 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朋友攸攝,攝以 威儀。 (《大雅·既醉》)



上古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研究上 古音的主要依據是《詩經》的用韻和漢字 的諧聲系統。
一、上古韻部 • “叶音”說(又稱“叶韻”、“協句”) 所謂“叶音”說,是指臨時改讀字音以求押 韻和諧。例如: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詩經·邶風·燕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家,古胡、古牙二反。) 《詩·周南·桃夭》一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 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家, 叶音穀。) 《詩·召南·行露》二章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 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家, 叶格空反。) 《詩·召南·行露》三章
顧炎武 十部 江永 十三部 段玉裁 十七部 孔廣森 十八部 王念孫、江有誥 二十一部 章炳麟 二十三部
二、上古聲類 對古音聲類研究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清 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錢大昕。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26— 上古音简说
中文系
要求:
了解上古声、韵、调基本情况 掌握诗经押韵情况 掌握上古音声母的分化
复习旧课
指出下列概念的含义及所属字母
唐守温和尚结合梵文拼音原理,制定30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阴声歆、阳声韵、入声韵
叶音说
一、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 汉字的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 “古读猪如都”。可判定“猪、都”古代同 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廛如 坛”。(除-涂)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 “雅,夏也。”“邦,封也”。“法,逼 也。”这些声训,许多情况下声母音应该是 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二、 反切
一、反切产生前的注音方法 (一)譬况法 譬况法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心”“南”为韵 ”“南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的“淇、棋、期、欺、基、箕 、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 丁丈反。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 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 分古韵为十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 箸、褚、堵、睹、赌、都、者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古韵标准》 十三部。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孔广森: 诗声类》 分十八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江有诰: 音学十书》 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音略》 二十八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声类表》 二十五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王念孙: 古韵谱》 二十一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章炳麟: 成均图》 二十三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通过旁转然后再对转的语音变化现象称为旁对转
上古音常识
引子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之间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时间的汉语音 系。 请学生对照自己的方音。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研究概况 上古的声、韵、调,肯定与今天不一样,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 的系统呢?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主要观点: 声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有大量学者从事上古声母的研究,虽 然迄今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系统,但是有价值的观点和发明则越来 越多。 王力先生的三十二/三声母及其拟音。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北风卷地百草折,jiaid 胡天八月即飞雪。siuaid 忽如一夜春风来,lai 千树万树梨花开。kai
(注:用汉语拼音符号大致拟中古音)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kai]
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规律
1、浊声母清化。《广韵》 “并定澄从邪崇神 禅群匣”,普通话都变成了清声母。
2、 “知、庄、章”合流为卷舌音“zh、ch、 sh”。
3、精、见二组分化出 “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如:“喻”母—余
移盐羊盈” ,“匣”母— 于为袁云王, “明”母— 无微晚文亡,“疑”母—鱼吾 宜我颜,都成了零声母字。
《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 证。”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 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3)娘日二纽归泥说,上古时期无“娘、日” 二纽。(章太炎)
娘归泥例:娘 (良):读如囊(泥n)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 泥也。’
工:江虹红缸杠肛荭鸿
儀:歌部,声符“義”。如:義 蟻 議
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 定,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 人难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 生,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 具体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 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 坐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 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 是可信的。
(2)通假异字 如伏羲即庖羲。
《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

古代汉语(下)12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古代汉语(下)12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仓庚(阳)”上古是叠韵,今不是叠 韵(一个韵母为ang,一个韵母为eng), 可用阳阳旁转来说明。 “芣苡(之)”上古是叠韵,今不是 叠韵(一个韵母为ou,一个韵母为i) , 可以用阴阴旁转来说明。
反切,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 的一种注音方法。前人在分析反切时, 有音和切和类隔切的说法。 音和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同声母 的切语,如“郎,鲁当切。”中“鲁” 与“郎” 同为来母字。 类隔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同一 个声母的切语,如“椿,都江 切。”“眉,武悲切。” 中“都”是端 母,“椿”是知母, “武”是微母,“眉”是明母。
《孟子· 梁惠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中“直”以本义“不弯曲”,引申 义 “正直”、“伸”等训释都讲不通,因 声求义,本字当为“特”,是“仅仅”的 意思。 “直” 和“特。” 上古都属定母职部,既双声又叠韵,因 此上古音近能通。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 两汉古书中的通假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 音。而汉代以后,文字的使用规范化了, 社会只承认先秦两汉中的通假字,而不 允许后人再本有其字而依声托事,因此, 古音通假主要出现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 只有学点古音知识,才不难识破和掌握 通假字。 古籍中的通假现象,按借字和本字的 语音关系,可区分为同音通假和近音通 假两大类。
从中古到近古(元明清),这一时期 汉语共同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共同 语的基础方言由洛阳、开封一带的方言 转变为北京话,北京话后来也成为现代 音的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从中古到现代, 汉语共同语声母有了很大变化。
2.上古韵文用韵例说 韵文都讲究押韵。押韵,是在一篇韵文 的某些句子的末一字或倒数第二字或第三 字用同一韵部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上古韵文中有用不同韵部的字互相押韵 的情况,音韵学家称之为合韵,析而言之 则称为通韵和合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音常识
入声。 阴阳对转:“溝、購、構、媾、觏”等字属侯部,“講、 耩”等字属东部。 阴入对转:“是、提、题、缇、醍”等属支部,“寔、湜” 等属锡部,又是阴入对转。 2、旁转 是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 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化。 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的) 关系。 分,文部(帮母);半,元部(帮母)。文元旁转。 幺,宵部(影母);幼,幽部(影母)。宵幽旁转。
上古音常识
异文: 《诗经· 郑风· 清人》:“左旋右抽。”,“抽”,《说文》 引作“搯”。中古时,“抽”;徹母,“搯”,透母。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潮汕、临川等 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头。 借词: 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母, 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上古音常识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涅”从“日”声,中古属泥母;乃,中古属泥母,仍, 中古属日母。 声训: 《释名》:“男,任也”;“尔,昵也。”“男”、 “昵”,中古属泥母;“任”、“尔”,中古属日母。 方言: 现代闽方言、粤方言仍无“日”母。 四、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 出来的。也就是说,喻母三等字(曾运乾称为“於”母,今多 称作“云”母)是从古代的匣母中分化出来的。
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 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见王引之《经义述 闻》)
上古音常识
《左传· 隐公元年》:“庄公寤生”。 唐秦韬玉《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 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俭”,通“险”。 古音通假的原则 课本550页。 古音通假举例 《荀子· 劝学》:“强自取祝,柔自取束。” 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 取也。”王引之《读书杂志》十《荀子第一》:“柱与束相对 成文,则柱非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 „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 ‘祝,断也。’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 戴礼》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
六、照二归精
这是黄侃提出来的。 照系二等字归“精”系。照系二等字来源于“精清从心”。 证明材料: 责、箦、帻,庄母 積,精母 谐声: 梢、捎、稍,山母 消、逍、霄,心母 两读:省:所景切,山母;息井切,心母。参:所今切,山
母;仓含切,清母。
上古音常识
链接
利用古音知识判定上古音同音近字
一、古音相同 一般说来,所谓古音相同是指两个字的声母和韵部都相同, 即具有“同纽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纽: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 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 母在一个字里头是关键,是中心,是声音之枢纽。 二、古音相近 从声、韵的角度看,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 部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部都相近。 (一)声母相近 亦称“旁纽双声”,指的是发音部位相同的同类声母彼此 相近。请参考课本544页。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上古音常识
二、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提出来的。 课本544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舌上音 “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 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母。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敬 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中古 时,田,透母;陈,澄母。
上古音常识
喻世长的七十一声母。 韵母:先秦的韵部系统,在经过了近三百年众多学者的努力后, 已经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这也是上古音研究最为充分的一个领 域。主要的观点如下: 清代学者:顾炎武分为十部;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分 为十七部;戴震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王念 孙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 近代学者:章炳麟开始分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 力先生分为三十部(见教材)。声调:历代学者关于上古声调 的意见一向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近年来主张“古有四声”的 较多。 小结:为什么认识不同?对相同的问题,利用的资料不同, 采取的方法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上古音常识
另外,有些不同类的声母在上古也往往相近、相通,如喉 音和牙音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影”的声符是“景”,属牙音 见母;“匣”的声符“甲”也是牙音见母字。又如“见”字有 两读,一作“见”,属牙音见母;一作“现”,属喉音匣母。 (二)韵部相近 这是重点讲解的内容。 韵部相近主要指两个字所属的韵部具有“阴阳对转”或者“旁 转”、“旁对转”的关系。 1、阴阳对转 在汉语语音的发展中,同一类相配的阴、阳、入三个韵部, 可以互相转化,即在主要元音不变的前提下,阳声或入声可以 失去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而变成同一发音部位的阴声;反之, 阴声也可以加上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而变成相应的阳声或
一、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朝人钱大昕提出来的。见于他的《十驾斋养新录》。 课本544页。所谓“古无轻唇音”,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 微”四个声母,它们是中古时期才从“帮滂并明”四个声母中 分化出来的。
上古音常识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中古时期,“方”属非母,轻唇音;“旁”,属并母,重 唇音;“雱”,属滂母,重唇音。“奉”属奉母,是轻唇音; “琫”,属帮母,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 异文: 《庄子· 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本又作“盆水之 阳”; 《论语· 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文》引作“文质 份份”。 方言验证: 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有重唇痕 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轻唇音。
上古音常识
链接
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的核心,同时 也是等韵学中不太好懂的内容。……清代等韵学家江永是这样 解释“等”的,他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 三四皆细,而四尤细。”(《音学辨微· 八辨等列》)……用现 代语音学来解释,所谓“洪大”是指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后 比较低,如[α]、[ ]、[о]、[u]等元音属之;所谓“细”就是指的 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前比较高,如[i]、[e]、[ε]、[a]等属之。 为什么又有“洪大”、“次大”、“细”和“尤细”的区别呢? 这是因为元音的高、低、前、后也是相对的,如“高”还有高 和半高之分,“低”还有低和半低之别,所以大有洪大、次大, 细有细和尤细的区别。
上古音常识
2、准确理解同义、近义词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往往存在音同音近的 联系。 课本546页的例证。再举一些例证。 “逗留”,叠韵。逗,定母侯部
上古音常识
留,来母侯部
“背”“负”,帮母之部,“负”,并母职部,“背”, 阴入对转。 “焚”“燔”,“焚”并母文部,“燔”并母元部,双 声、旁转。 3、辨析通假 辨析通假的重要性 “柔”“弱”,“柔”,日母幽部,“弱”日母药部, 王念孙:“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而义近者,经传往往 双声、旁对转。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上古音常识
二、对某些特殊的押韵现象认识不同。
对于特殊押韵的,不能机械地运用韵脚系联法。 (解释上节课同学疑问:声母代表字和韵部代表字的发音 问题。比如“见”,拟音为K,不是说“见”在上古时读K, 而是“见”的声母是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韵部代 表字同此。)
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论断
(联系方言中声母的现象。)
上古音常识
3、旁对转 通过旁转然后再对转的语音变化现象称为旁对转。 具有旁对转关系的字,其韵部也是相近的。 柔,幽部日母;弱,药部日母。幽药旁对转。
了解上古音常识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一、准确理解叠韵双声的连绵词
“犹豫”为双声连绵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 “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 “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 犹豫》。 (《汉语大词典》,5/95)另见《郭在贻文集· 一· 534页》)
上古音常识
证明材料:
谐声: 喻母三等字 云 王 匣母字 魂 皇
域 烨
或 华
上古音常识
古读材料 喻母三等字 有 营 於 古读在匣母 或 还 乎
上古音常识
五、喻四归定
即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应属定母。这也是曾运乾提 出来的。 谐声: 喻母四等字 炎 俞 弋 定母字 谈 偷 代
上古音常识
古读:古读“易”为“狄”。“易”,以豉切,喻四;狄, 徒歷切,定母。 声训:《释名· 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 与己妻相长弟也。”“姨”,以脂切,喻四,“弟”,徒礼切, 定母。
四、异文假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