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而不泣,沉郁典雅的悲秋诗——明代回族作家马文升独特的悲秋情结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高考重点题型及易错点提醒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古诗词赏析陆游《悲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悲秋陆游病后支离不自持,湖边萧瑟早寒时。
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①悲。
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
丈夫几许襟怀事,天地无情似不知。
(注)宋玉:楚国辞赋作家,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后人常以宋玉为悲秋悯志的代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叙述自己病后身体虚弱,因此对湖边萧瑟的寒意更有感知。
B.颔联连用冯唐和宋玉两个典故,借古人遭际之酒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C.颈联写景一动一静,视听结合,虚实相间,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D.尾联抒情作结,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不被理解而产生的愤意。
16.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悲情。
五、混合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杜甫《登高》中把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登高抒怀的处境概括为“雄阔高浑,实大声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15.C16.①大病之后身体虚弱、不能自持的生理上的悲伤;②秋景萧瑟、灯下残局组成的景象造成的悲伤;③心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悲伤。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虚实相间”分析错误。
“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一句是作者的耳闻目睹,都是实写。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首联“病后支离不自持,湖边萧瑟早寒时”,从中可知诗人清秋时节,大病之后,身体疲弱不堪,病体首先感受到了湖边的寒气,流露出作者不能自持的生理之悲。
颈联“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中,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动静结合,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的悲伤。
宁夏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宁夏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备受读者敬重的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后,希望地坛公园塑起了史铁生的雕像,让史铁生的骨灰长眠地坛的提议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B . 药家鑫的行为让人惋惜,当理智不在,弹钢琴的手指也变得冰冷而缺乏人性。
有才华的大学生和可怕的杀人犯之间仅仅是一念之差。
C . 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口若悬河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D .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将节俭举办,不花国家一分钱”。
清华大学近日启动百年校庆系列活动。
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表示,校庆将厉行节约,所有花销均是来自校友和社会的捐赠。
2. (2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近期《流浪地球》《烈火英雄》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
B .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C .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D . 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3. (2分) (2019高二下·牡丹江开学考)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高强思维”限制了古代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①________丝绸之路的开通的目地,②________希望在这条路上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③________出于军事和政治的考量。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六 九日齐山登高 Word版含答案推荐
专题导语随着晚唐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晚唐诗歌。
他们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爱情。
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
不过,晚唐诗人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
因此,学习本专题,主要是学习“小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他们二人的诗风,能就李之无题诗或杜之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李诗善用意象和典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
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
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
杜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
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
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回到湖州做刺史。
到任后,马上派人去找这个姑娘。
找到后才发现,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并已有了两个孩子。
杜牧大为惆怅,写了一首《怅别》诗:自去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三、文题背景1.本诗是杜牧在池州时的作品。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新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解析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新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纳兰性德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
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
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
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
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
(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训练(答案)汇总
maning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1、《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旅居异乡、疾病缠身而流浪孤单的诗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登高》中表现诗人鹤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困难而孤傲悲凉的诗句是:困难苦恨繁霜鬓,落魄新停浊酒杯。
3、《登高》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绘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悲凉之感的诗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登高》中描绘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触的诗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
1、《锦瑟》一诗由锦瑟起兴,象征着自己的悲凉的一世,惹起对华年旧事的追想的诗句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发生者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没法实现的悲痛的诗句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锦瑟》一诗运用梦化为蝶和魂化杜鹃的典故,发泄诗人一世政治生活和恋爱失落的忧愤和难过的诗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想往昔,表现迷惘难过心情的诗句是:此情可待成追想?不过当时已怅惘。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绘赤壁雄奇壮阔的光景的语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当青春年少的英豪形象的语句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沉着娴雅,沉稳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采形象的词句是:羽扇纶巾,说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豪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豪好汉都被长江(历史)浪淘冲刷掉的词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赤壁赋》中描绘作者驾扁舟行驶江面,像架风飞翔而飘飘欲仙的神情,抒发生者神清气爽之情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词(其一) 采桑子 重阳 登高《登高》杜甫简介 北师大版(2021年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登高》杜甫简介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登高》杜甫简介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登高》杜甫简介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
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蜀,在这里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240余首,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
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本人一直以为,杜甫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关注百姓疾苦,最有平民情结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作中反映的很多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不是依然存在吗?原文作者: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垂老别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悲秋的诗句大全
悲秋的诗句大全“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结,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
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
古代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
所以,见到秋风起、黄叶落、万物枯,不免悲从中来。
大约自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句起,便开启了文人悲秋的传统。
古代悲秋诗词不计其数,下面十首著名诗词,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吧。
1、秋风辞汉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解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
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
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
草木黄落2、古歌两汉佚名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解析】《古歌》是一首汉乐府诗歌,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
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
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
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
树木何修修3、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诗,诗人一反悲秋的腔调,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诗,诗人一反悲秋的腔调,读来让人肃然起敬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宋玉在《九辩》中,把秋季草木零落、景象萧瑟的自然现象,与诗人失意漫游、心绪飘浮的悲怆开创性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
在《九辩》中,宋玉将人的感情投放到自然界,外契于草木摇落的悲秋之气,使得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缠绵低徊的悲伤气息,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从而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
自宋玉第一次哀叹草木之秋,中国古代文人便开启了悲秋传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可以说,宋玉开创的悲秋调,为后人提供了抒情的风格,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正因为如此,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摇落深知宋玉悲”的感同身受。
历代诗人之所以自觉地认同诗歌史上悲秋的首创之作,是因为忧患意识与摇落之悲不仅是作为创作范例而具有参考价值,而且是作为抒情主体的人格理想的显现而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枯萎的植被和萧瑟的山川,让人比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无声地感受到季节的更替是如何在秋天带走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生命。
秋天,人的生命意识更容易投射到山川、植被等外物上,在万物衰败的景象中反射回人们的内心。
草木的凋零使人突然意识到生命之光的消逝。
诗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
唐代有个诗人叫刘禹锡,他一生写了很多与悲秋有关的诗,但与悲秋心境完全不同,那是稍纵即逝,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离愁别绪。
刘禹锡反对传统的悲秋主题。
他的秋诗充满了乐观的精神,反映了激越和英雄主义的气氛。
这也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刘禹锡深刻体悟出,古人“悲秋”只不过是借季节抒发个人生活中的种种不尽人意之感,如仕途的失落感,人生的顿挫感,前途的不明朗等感慨。
所以刘禹锡在诗中反其意而行之,他在《秋词》一诗中就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明确指出“秋日胜春朝”,秋天虽有草木凋零,秋风萧瑟,但自然物候不会影响有斗志的人。
宁夏吴忠市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①。
湘东一目诚堪死②,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
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
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
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且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B.诗中的“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D.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间的不满。
2)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3.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最新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精品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
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
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
与悲秋相对的文学现象是伤春,中国文学史上的伤春主题由《招魂》里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发韧,此后历代文学中“惜春”、“春恨”、“春怨”之类的吟唱始终不绝于缕。
但春与秋由于季节现象的不同,对人的心理刺激也相应有所差异,因而伤春文学与悲秋文学在情感容量和性别色彩上都有区别。
首先,春季万物复苏,色彩明丽,所以文学史上咏春的作品中有相当数量是描写游春、赏春等愉悦之事的,这些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伤春文学。
其次,悲秋文学与人生际遇和生命共感联系起来,可以上升为一种超越时空的“大悲感”和深邃的思考,而伤春文学一般由自然之春与人之青春对照生发,较多局限于一时一景的感慨,其情感的深广度难以与悲秋文学相比。
更为重要的是,二者还呈现着不同的性别倾向。
伤春文学大都呈现出哀怨柔婉的女性情调,表现内容也多为女子在明媚的春光里发出红颜易老的叹喟。
而悲秋文学大多苍凉劲直,即使有哀怨凄楚之作,其间似乎也充斥着凛冽悲壮的气氛,表现为雄浑阔大的意境,呈现出刚劲峭厉的男性风度。
伤春和悲秋文学的不同思想深度和性别倾向,与中国古代的性别分工有关。
从父系社会以来,女性的活动范围便被限制在家庭之内,她们没有权力参与社会生活,也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
生活圈子的狭小和对男性的依附关系制约着女性的文学创作,无缘仕途,便谈不上政治变迁、宦海沉浮的波澜,足不出户,便没有羁旅行役、四海漂泊的悲苦。
她们的作品题材多局限在情爱不得圆满和自身老大的感伤,这些内容在伤春文学传统中较易找到契合点。
马文升传详解和译文共19页文档
Hale Waihona Puke 马文升传详解和译文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全诗翻译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全诗翻译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诗文解释】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
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万里悲秋常作客6.潦倒:衰颓、失意。
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河南省辉县市高级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
河南省辉县市高级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释】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测试题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陆游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①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②。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①豪竹哀丝:指管弦乐。
②篘:滤(酒)。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作铺垫。
B. 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 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D. “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2)请简要赏析尾联。
【答案】(1)B(2)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这里的“惊”字是指夜晚捣衣声惊扰了诗人的梦,让他回到现实之中,对以往生活再生留恋之情,故选项中“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述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中,尾联“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的意思是: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
“清愁”二字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⑴B;⑵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中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知识点和相关练习试题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B(2)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
故选B。
(2)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河南省正阳高中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隽永B. 豪放洒脱C. 简洁明快D. 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C(2)A(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A;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悲而不泣,沉郁典雅的悲秋诗......................................................1-6(一)“雁”、“菊”、“苍穹”组成了寂寥的悲秋意象群 (1)1.“雁”意象的频繁使用 (2)2.“菊”意象的反复颂扬 (3)3.“长空”、“苍穹”意象的多次展示 (5)(二)典型意象群体现寂寥旷达的意境 (6)二、不同的情感主题表现独特的悲秋情结.............................................7-8(一)重阳节——想亲怀友的悲秋情结 (7)(二)思“乡”述“归”——回京伴君的悲秋情结 (8)三、深厚和平,沉郁典雅的独特艺术魅力.............................................9-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谢辞 (13)悲而不泣,沉郁典雅的悲秋诗——明代回族政治家马文升独特的悲秋情结人文学院汉语言师范专业 2007届吴楠摘要:“能以功名全其始终”的明代回族政治家马文升有《马端肃公诗集》行世。
他一生为官,文章也几乎全部与时政有关,奏疏内容多为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但其内心深处也有一方恋土,记录他的愁思与情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悲秋诗。
大量的悲秋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有对岁月易逝的慨叹,有对远离亲人的思念,有对国家纷争的焦虑,有对君王赏识的渴求,有对旅人漂泊的低吟等等。
诗中不乏前人反复借用的秋之意象和传承于世的典故佳句,但陈词之流畅,情感之真挚,为文不饰雕琢,大气又不失典雅的秋诗是让人折服与钦佩的。
我分别从意象群和情感主题来分析马文升秋诗虽是悲从中来却无泪洒之情,深厚和平,沉郁典雅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明代回族作家马文升悲秋情结沉郁典雅Abstract:"All it has always been able to fame" in the Ming Dynasty statesman Marvin Hui rise of "Su-Ma-side public poetry," the World Bank. Official of his life, almost all articles and current affairs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many memorial to the throne for his political thoughts and ideas, but deep down there one love earth, feeling of anxiety and feelings of his record,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is the Qiu Shi. A large number of Qiushi rich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re is the lament of the years goes by, there are thoughts far away from their loved ones, there is anxiety on the state disputes, have appreciated the desire of the king, there are wandering on the traveler's crooning and so on. Borrowed from the poem repeated previous autumn lack the image and heritage of the place known to the world the story of Sentences, but heard the smooth, emotions of sincere, as the text is not decorated with carved, yet elegant atmosphere is the people impressed with Qiushi admiration. I, respectively, and emotional themes from the Image Group to analyze the rise Qiushi Although Marvin is sad but no tears came from a feeling of profound peace, gloomy elegant unique artistic charm.Key words:Ming Dynasty Muslim Writers Ma Wensheng Autumn Complex Sombre elegance马文升(1426-1510年),字负图,别号约斋,晚年先后更号友松道人、三峰居士,世居钧州(今河南禹州)。
高祖伯川、曾祖马献、祖志刚、父马荣,均未入士。
马文升自幼“性颖敏,七岁读书,即通大义”。
正统十二年(1447年)中举人,景泰二年(1451年)中进士。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福建按察使,成化初,巡抚陕西,与总督项中平定满四事件。
期间,马文升曾多日率兵攻山,亲冒矢石,奋不顾身。
曾任漕运总督,弘治中历任兵部、吏部尚书,严肃军纪,罢黜贪懦,屡平西北边塞事端。
正德二年(1507年)权阉刘瑾乱政,被罢官。
归钧州后,于正德五年(1510年)辞世。
帝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端肃。
马文升是经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的元老重臣和明代中叶最杰出的回族政治家。
他早年任职监察御史、司法决案,明察秋毫。
出任福建按察使期间,严惩当地贪暴狂徒冯某。
离开福建时,闽人传唱“马使留来天有眼,冯公布去地无皮”来表示对他的称颂。
[1]马文升做官五六十年,出将入相,为明王朝呕心沥血,史家评他“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而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称其为“一代伟人”。
他的文学作品有《马端肃公诗集》和《马端肃奏议》行世。
他“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
声诗无媟嫚语,皆自忠爱中流出。
海内之士,得其篇章者乐诵之”(李逊学《太师马公行略》)[2]。
《马端肃公诗集》共收律诗293首,绝句33首,古风13篇,“大都揽山川夷险之形胜,酬荐绅交游之赠答,怀君父生成之大德,感古今兴替之异宜” [3],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25首悲秋诗。
马文升在创作这些诗歌时就已熟练的运用古人悲秋的典型意象,如“残蝉寂寞声偏咽,衰柳萧条色渐黄。
”中“残蝉”与“衰柳”;“秋来忽睹雁南飞,几度思乡叹未归。
”中“雁”;“秋雨潇潇不断声,寒蛩唧唧壁间鸣。
”中的“秋雨”“寒蛩”等等。
这些诗大都创作于他边塞征战和监察时期,少了以往悲秋诗的缠绵悱恻,凄凉悲苦的情怀,多了边塞诗的寂寥旷达,加上马文升一生的政治生涯,纵横边庭,横槊西北,他的悲秋诗更增添了一份慷慨和忧国愁边的感叹,情感深厚和平,沉郁典雅。
一、悲而不泣,沉郁典雅的悲秋诗(一)“雁”、“菊”、“苍穹”组成了寂寥的悲秋意象群“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情结,这是文人怀才不遇,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等特殊情感所决定的。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作为时,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接近冬天之时,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四季的意象多姿多彩,每一种意象都有丰富的含义,而秋意象描绘出风雨飘摇、四野荒凉、空山寂寂、万木萧条的颓唐环境,预示着人间沧桑、庙堂易族,大厦将倾、朝代嬗递的社会历史。
朱熹解释:“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阴气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时,有似叔世危邦。
主昏政乱,贤智屏绌,奸凶得志。
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楚辞集注》)[4]。
秋的意象被注入了感情色彩,秋风、秋雨、落叶、蝉鸣等时令节气的嬗变自然就与生命的诞生、勃发、衰败、死亡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诗人从农耕生活经验积淀所形成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观念,自然上升为宇宙永恒而生命短促的感叹。
“宿共青云志,蹉跎白发生。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诗人在惊觉秋风呜咽,木叶萧萧时,常常表现出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对生的哀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借“风”、“天”等六种景物,并以“急”、“高”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人留下的这些典型意象群在马文升的文学创作中皆有自然也不例外的借秋风萧瑟、万木凋零的秋物秋色来表现传统的凄凉悲苦的悲秋情结但在其个人精神气质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悲秋诗意境的塑造独具特色。
1.“雁”意象的频繁使用每到黄叶纷飞的季节,仰视万里霜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飞的鸿雁。
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时“一”字排开,时交叉成“人”,古人常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等。
“雁”自古以来是人们寄托思乡情的鸟类,有“鸿雁传书”的典故。
它们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行动很有规律,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旅途,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
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因此自然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沈如筠《闺怨》)。
“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或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写景物,表现高远廖廓;或代指书信,表现殷切期盼;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乡愁亲情。
意象之盛,表意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在回族文学丛刊记录的《马端肃公诗集》中25首悲秋诗就有8首诗运用了“雁”这一意象,体现出寂寥旷达的意境。
“不堪老去客渝州,况值黄花雁.过秋。
”——《辛丑重阳日有怀时在渝州》“雁.辞北塞秋将暮,霜落东篱菊正香。
”——《重阳登高有感》“秋来忽睹雁.南飞,几度思乡叹未归。
”——《秋思用唐人韵》“长空更听南归雁.,懒把新诗用意裁。
”——《九月八日詠怀次韵》“篱菊故园多北绽,塞鸿.此日任南翔。
”——《乙丑重阳节病中述怀》“那更长穹归雁.呌,令人一夜雪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