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后支痛的射频治疗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有效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通过椎间孔镜技术将射频探头引入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附近的神经后支区域,通过高频电波的作用将这一区域的神经组织进行消融,从而阻断痛觉传导,减轻疼痛症状。
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备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的疗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治疗方法在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针对100例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患者的研究显示,经过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后,80%的患者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而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有效率高达90%以上,且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还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椎间孔镜技术使得手术创伤极小,仅需几个毫米的切口就可以完成治疗,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射频消融术不需要开放手术,避免了组织的切割和大量出血,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射频消融术的局部麻醉方式对于一些无法承受全麻的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也并非完美无缺,术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风险。
研究发现,椎间孔镜下射频消融术术后局部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是存在的,但由于术后创口极小,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术后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复发的情况,这往往与术中手术方法选择不当、术后注意事项未遵守等相关。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慢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背痛、下肢疼痛和活动受限。
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而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则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其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本文中,将探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的原理与技术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治疗脊柱疾病的技术,主要通过椎间孔镜引导下,将电极置入病变部位,利用高频电波热能作用于神经组织,达到减轻疼痛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过程中,医生将检查患者的疼痛部位并确定需要处理的关节。
接着,通过椎间孔镜将电极导入患者体内,精确捕捉并神经后支,然后给予射频消融治疗,达到神经损伤、减少疼痛的效果。
整个过程微创、精确,对患者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迅速。
近年来,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备受关注。
多项研究证实,该技术在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1. 缓解疼痛: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神经组织,疼痛细胞在高温下被破坏,消除了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疼痛。
研究表明,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疗效稳定长久。
2. 提高生活质量: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身体活动受限、心理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等。
而经过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之后,患者的活动能力得到改善,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睡眠质量有所提升。
3. 术后并发症少: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研究显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远远低于传统开放手术。
三、临床案例分析1. 患者张某,男,45岁,患有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多年,疼痛难忍,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背根神经节射频治疗步骤
背根神经节射频治疗步骤出现了背根神经节疾病以后,就会对自己的背部的健康构成伤害,所以这是很多人不愿接受的,因此,对于很多患者,当出现了这种疾病以后,想通过射频治疗,让自己尽快的康复,射频治疗这种疾病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就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吧。
射频治疗方法常规心电监测,开放静脉通路,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2U苏灵,预防出血。
患者俯卧于CT床上,双手抱于头上,胸廓下垫薄枕,在CT快速定位标尺下选择定位拟施手术的椎体节段1.25mm薄层CT扫描,选择椎间孔上缘、避开横突设定穿刺路径,体表标记激光投射平面及进针点,消毒、敷无菌巾,局麻后,使用Bayl?isPMF21-100-5射频穿刺针,严格按照进针平面路径,向椎间孔方向穿刺,遵循进针、扫描、再进针、再扫描规则,避免穿刺针偏离设定路径发生气胸的风险,针尖到达预定椎间孔处,连接射频电极,进行感觉及运动觉测试50Hz、0.3V 的电刺激诱发出支配区疼痛反应2Hz、1V的电刺激未出现肋间肌肉收缩,证实针尖到达DRG。
若脊神经后支支配的多裂肌纤维收缩引起单纯背部节律性肌肉跳动感,证实位置正确若测试不理想则设定刺激电极参数50Hz、0.3V,轻柔的向前或向后寻找,或将穿刺针尖进一步偏向头侧,即椎间孔上缘位置,一般均会顺利寻找到DRG。
1%利多卡因1mL局麻后,开始连续射频,温度从60℃开始,逐渐升温至70、80、85℃,每温度点持续时间75s,注入倍他米松1mg后退针。
若有多节段或对侧神经痛,则按照同样方法操作,术毕,返回病房,平卧12h。
1.2.2观察指标在术前、术后1、7、30d分别随访观察镇痛效果、术前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镇痛效果采用NRS患者用010共11个点来描述疼痛强度。
0为无疼痛疼痛较强时增加点数10为最剧烈的疼痛。
2疼痛程度缓解评定与术前比较0级为疼痛无缓解Ⅰ级为疼痛缓解幅度2550Ⅱ级为疼痛中度缓解5175Ⅲ级为疼痛缓解幅度为76以上Ⅳ级为术后完全无痛。
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临床疗效分析
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治疗腰小关节源性源性腰痛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通过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间本院临床诊断为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患者166例,随机分为两组:射频组82例,保守组84例;评价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优良率,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或治疗顺利,患者的VAS及ODI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 ) ,射频组优良率高于保守组。
结论: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射频消融术引言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椎退化性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加重,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数量也越来越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作者对本院2016年9月-2020年9月本院住院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的腰痛168名患者,分别采取了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和保守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取本院2016年9月-2020年9月确诊为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患者168人,其中男性68名,女性100名,年龄25-80岁,平均59.6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9.73年。
随组机分为两组:A组为射频消融治疗组共83名患者,B组为保守治疗组共85名患者。
保守治疗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理治疗、针灸及针刀、脊神经后支阻滞等治疗。
纳入标准:①急慢性腰痛,可伴臀部和大腿痛,痛不过膝;②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③脊柱x线、CT、MRI检查正常;④下腰主诉痛区上方2—3个脊柱节段的横突根部有压痛点。
排除标准:( 1 ) 恶性肿瘤;( 2 ) 精神障碍;( 3 ) 腰部手术史;( 4 ) 腰椎肿瘤、外伤、感染以及先天性畸形;( 5 ) 合并颈痛或胸背痛;( 6 ) 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神经源性腰腿痛;( 7 ) 妊娠或哺乳期;( 8 ) 糖尿病;( 9 )严重心肺疾病;( 10 ) 凝血功能异常;( 11 ) 对局麻药过敏。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摘要】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手术操作步骤、临床疗效观察、并发症及处理、注意事项和术后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对患者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发现,该方法具有明显的疗效,能显著缓解患者的腰腿痛症状。
还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指出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关节突相关疾病中的潜在优势。
总结指出,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疗效、手术操作、临床观察、并发症、注意事项、术后康复、疗效评估、展望未来、总结。
1. 引言1.1 疾病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腰椎间盘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
病因可能是腰椎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变化,如关节面变窄、关节囊增厚等,导致关节间的压力增加和关节周围的炎症反应。
腰椎间盘脱出、椎间盘退变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外科手术,但疗效不尽如人意,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1.2 治疗目的治疗目的是通过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来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
这种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腰腿痛症状,恢复患者正常的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通过镜下手术操作,可以精准地定位到病变的位置,对腰椎关节突进行神经后支的射频消融处理,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2. 正文2.1 手术操作步骤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手术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好身体和麻醉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相关化验检查,确保手术前身体状况良好。
麻醉师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2. 定位和消毒在患者处于适当麻醉状态下,医生会通过椎间孔镜准确定位腰椎关节突,并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临床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重点评价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基本原
临床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重点评价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疗效总结概述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与脊柱退变和/或椎旁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相关。
根据病变位置不同(颈、胸、腰、舐段脊柱),表现为头面部、颈肩背、腰能臀部的疼痛及围绕脊柱区的放射痛/牵涉痛。
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椎小关节病变引起相关疼痛的发病率:腰部10%〜15%,胸背部40%〜5096,颈部45%〜55%,但未查阅到整体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发病率的文献报道。
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慢性疼痛常用的有效临床治疗手段。
脊神经后支解剖学特点脊神经后支共31对,属于混合性神经纤维。
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至相邻横突间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CKS4〜5及尾神经除外)。
通常后内侧支走行于小关节连线与后正中线之间,后外侧支走行于小关节连线外侧。
因脊神经后支多走行于脊柱后方的骨骼、肌肉、韧带和筋膜之间的骨纤维管中,这是其容易受到刺激、卡压/损伤,进而产生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
1.颈脊神经后支分布至颈项区、顶枕部皮肤和深层肌。
C2后内侧支为枕大神经,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部的皮肤。
如图1所示,枕大神经在其分出起始处、走行中及穿出上项线时,均易受到痉挛的肌肉或腱膜卡压,此为C2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
2.胸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胸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经上下两横突之间、肋横突前韧带及横突间肌之间,分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支配椎旁肌群的运动和背部皮肤的感觉在胸段,脊神经后支分支及走行解剖变化较多,后内侧支不但支配该神经所在的小关节,还支配它下方的一个小关节。
但是后内侧支在胸椎椎板中点偏外侧处位置较为固定,可以作为治疗靶点。
3.腰脊神经后支分布至腰区、臀区的皮肤和深层肌,1.1~1.3后外侧支参与组成臀上皮神经,跨越潞靖后部达臀区上部;舐、尾脊神经后支分布至能骨背面和臀区的皮肤。
CT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对慢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CT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对慢性腰痛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
方法将120例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行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治疗,评估2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及疼痛缓解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能缓解疼痛,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射频热凝脊神经后支非特异性腰痛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近来研究发现椎管外伤害性刺激是引起腰痛的重要致痛因素之一,腰脊神经后支是疼痛的主要传导通路,随着对慢性腰痛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腰脊神经后支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类发病率高,约占非特异性要痛的80%,并且疼痛性质,分布区域不像脊神经前支那样明确,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常规的针灸、局部热敷、物理治疗(如神经电刺激、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等)治疗效果较差,治疗时间长,且病情易反复发作,而我科应用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的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征60例,止痛效果好,安全、副反应少。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20例,随机分组,射频治疗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78岁(平均54.6);病程6月-5年,平均60个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0-75岁(平均58.5);病程6月-4年,平均60个月;疼痛部位主要分布于腰骶部、椎旁、臀部,和骶髂部,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中频电刺激+微波治疗,同时静脉β七叶皂苷钠消肿止痛连续10天,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同时,行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镜下显像技术对腰椎关节突进行消融治疗的微创手术。
该手术通过准确定位和精确治疗,可以有效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就此方面展开介绍。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它是通过使用椎间孔镜和射频技术,直接消融腰椎关节突的神经末梢,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该手术可以减少创伤、缩短恢复时间,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
我们来了解一下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是如何产生的。
腰椎关节突是连接相邻腰椎的关节,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活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退行性变、损伤等,会导致腰椎关节突关节变性,引起炎症和疼痛。
这种疼痛通常会表现为腰痛、臀部痛以及下肢痛,甚至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接着,我们来看看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如何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过程中使用椎间孔镜直视下进行切口,直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大大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手术中,医生通过椎间孔镜看到腰椎关节突,精确定位并进入关节突内进行治疗,采用射频技术对腰椎关节突进行神经末梢的消融,切断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并缓解疼痛。
该手术不仅能够减轻疼痛症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腰椎关节突的功能,避免了传统手术常见的融合术后的后遗症。
那么,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如何呢?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及相关研究数据来看,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是显著的。
术后患者通常可以迅速缓解疼痛,腰痛、臀部痛以及下肢痛明显减轻,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由于采用了微创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期缩短,能够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围术期护理
支持治疗 ; 尿量 <1 m/ 7 lh时 , 血容量 充足 的基 础上 给予 在 大剂 量袢利尿剂速 尿 10~ 0 m 0 2 0 g静 脉推 注 ,h内如果 尿 2
使用连续性 肾替代 疗法 ( R T 治疗 , C R) 取得 了较好 效果 。
量无 增多 , 则判 定为 急性 肾功 能衰竭 , 始行 C R 开 R T治疗 。 采用 经皮作 中心静脉穿 刺置人 单针双 腔导管 , 立体外 循 建 环 ,2例股静脉 置管 , 3 8例颈 内静 脉置管 。应用 法国 Pi a rm s 公司生产 的 P s a系统及其 配套 滤器管 路 , 用 C R i fm 采 R T中
人卫 生 , 特别是腰背 部皮肤保持清洁 、 无破损 。指 导患者 床
上练习俯卧位至少 1 , h 以保 证 手 术 顺 利 进 行 。
3 2 术 中护理 .
() 1 介入 室要 求 : 入室 每 日空气 消毒 , 介
20 B射频控温热 凝器 , 00 首先 连接 好射 频装 置 。患者 取俯 卧位 , 腹下垫 薄枕 , 依患 者主诉 疼痛部位 向上 2 3个 脊椎节 、 段, 于小关节外 缘寻找邵 氏压痛点 , 采用双侧椎 弓根测量定
通过早期直腿抬高运 动可使 神 经根牵 拉 、 弛 、 松 上下移 动 , 促 进神经根本身 的血液循环 , 减轻炎症 反应 , 同时 避免组织 修复过程的粘连 , 术后第 4天可行腰背活动 锻炼 , 有利 于患
例 、 2例 , 差 总有效率 9 . % 。 33
者术后脊柱 的稳定 , 防止 脊柱不 稳定 及肌 肉 的疲 劳 而产 生 腰腿痛 。术后 3个 月 以休息 为 主 , 配 戴腰 围保 护 腰部 4 应
1 5. 8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摘要;目的:探析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方法:收治60例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与治疗效果。
结果: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可以改善患者疼痛体验,促进整体治疗效果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引言临床中关于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治疗方法相对较多,有药物保守治疗、开放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对于该患者的疾病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基础,但是药物治疗会存在不良反应,影响总体的治疗效果。
从长期疗效来看,患者可能在术后复发,治疗效果较差。
射频消融术是针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一项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针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治疗使用广泛的方法之一。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主要原理是通过腰椎关节突关节受到脊神经后支配作用实现有效治疗,经过该手术治疗可以将患者存在的疼痛感有效缓解,并降低药物的使用频率,可以保证患者关节功能得到有效增强。
本次探析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内容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治60例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范围22-70岁,平均年龄(46.00±15.62)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范围22-71岁,平均年龄(46.52±15.77)岁。
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
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射频治疗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和穿刺针精确输出超高频无线电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起到热凝固、切割或神经调节作用,从而治疗疼痛疾病。
该微创治疗方法分为标准射频(热凝)模式和脉冲射频模式。
自19世纪开始已有使用电流损伤神经系统的动物实验,到20世纪中叶制造出第一台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射频发生器[1],使射频治疗技术付诸临床应用。
1997年荷兰医师Sluijter和工程师Rittman首先提出脉冲射频技术,因其不毁损神经,不出现神经热离断所造成的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和运动障碍,又具有显著疗效,因而在疼痛疾病治疗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是对传统的射频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
经过多年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射频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手段。
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研究发展空间,目前,已在各级医院广为应用。
为明确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应用的特点、优势与不足,进一步规范其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特别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了本共识。
一、射频治疗基本原理射频治疗仪产生射频电流,此电流在置于患处的工作电极尖端与置于其他部位的弥散电极之间通过身体组织构成回路。
射频电流流过组织,产生不断变化的电场,电场对组织中的电解质离子产生作用力,使其以很快的速度前后移动。
离子流在组织内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磁场/热量,在组织内表现为场效应/热效应。
射频电极尖端的温度传感器实时将治疗区域的温度回传给射频治疗仪,当治疗区域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射频仪会自动调节电流强度以保持工作区域的温度,避免产生波动,达到治疗目的。
在射频治疗中究竟是射频电流的场效应还是温度的热效应决定了射频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
早期射频使用的是直流电,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源于人体组织电阻耗能而转化的热能。
高频交流射频仪出现之后,治疗区域内的热能主要是由于交流电的作用使工作电极与弥散电极间的组织分子互相撞击而产生。
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腰部软组织疼痛的疗效
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腰部软组织疼痛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腰部软组织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腰部软组织疼痛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实验组,n=90),b组(对照组,n=90);。
a组患者在ct 直视下行疼痛区域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
b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口服止痛药物及针灸理疗治疗。
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两周后的疼痛程度;疼痛程度测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结果:a组在治疗后有81例疼痛消失,9例疼痛缓解。
b组疼痛消失的有45例,疼痛缓解的有24例,无效的有21例。
治疗后vas评分,a组显著优于b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组患者在ct监视下行疼痛支配区域的脊神经后者穿插,穿插成功后行射频热凝治疗(射频仪为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r-2000b型射频控温热凝器)。
具体方法:①患者俯卧位于ct 检查床,腹部垫薄枕;ct做正位平扫。
②选择支配疼痛区的脊神经后支为靶点射频支;其对应的椎体横突基底部上缘在体表的投影即为穿插点,作体表标记。
③常规消毒:以1%的利多卡因作局部侵润麻醉后,用10 cm的射频穿插针由穿插点垂直进针至横突和上关节突结合处。
④逐步调整针的方向至横突上缘,同时滑过横突再向前进针2~3 cm。
⑤ct扫描,确认针尖位置在椎间孔的后下方,即为靶点位置。
⑥拔出针芯,用空注射器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置入射频电极进行穿插针进行穿插,穿插成功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即可置入射频电极进行电刺激试验。
⑦用50 hz、0.5 v电刺激能复制出相应部位疼痛或者窜麻感,用2 hz、1.0 v电刺激能诱导局部竖脊肌等肌肉收缩,说明针尖位置良好。
若出现有下肢放射痛或肌肉抽动,则说明针尖过于向前,影响到脊神经前支,则应将针尖稍退后少许再行电刺激。
⑧测试无误后调节射频参数为75~80℃、60s,进行射频热凝两个周期。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摘要】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方法。
本文从疾病背景和治疗需求入手,介绍了该治疗方法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管理。
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实践,得出了疗效总结,并展望未来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该治疗方法不仅在治疗效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关键词】椎间孔镜, 脊神经后支, 射频消融术, 腰椎关节, 关节突, 腰腿痛,术前准备, 手术过程, 治疗效果评估, 术后护理, 并发症管理, 疗效总结, 展望未来, 临床意义1. 引言1.1 疾病背景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主要由于腰椎关节突关节炎引起的神经根受压或刺激所致。
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和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术式通过椎间孔镜引导下将电极置于脊神经后支位置,利用射频波产生的热量烧灼脊神经后支,达到止痛的目的。
相比传统手术,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详细介绍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管理等内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
1.2 治疗需求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是腰椎关节退行性变或损伤引起的一种疼痛症状,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对于患者来说,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不仅会导致腰部和下肢疼痛,还可能伴随着局部炎症和痉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睡眠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但效果有限,且容易导致药物依赖和手术风险。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患者和医生的共同需求。
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在腰椎术后腰痛治疗中的应用_1
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在腰椎术后腰痛治疗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6-28T11:29:52.46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2月2期作者:陶亮[导读]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在腰椎术后腰痛治疗中的应用陶亮(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132000)【摘要】目的探究腰椎术后腰痛治疗中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损坏的应用效果。
方法样本选取中,从本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间诊治的腰椎术后腰痛治疗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样本,对照组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的方式,研究组采用脊神经后支射频毁损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采用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干预后,患者在4周与12周的V 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腰椎术后腰痛治疗患者通过采用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进行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腰痛;腰椎术后综合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在当前的临床中,患者在腰椎手术后很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腰椎术后腰痛等,患者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臀部疼痛、顽固性腰疼痛等,发生的概率在5%-40%之间,即便是再次手术治疗,有效率不足30%,而在进行保守治疗中,效果并不理想[1]。
在这种情况下,临床中针对腰椎术后腰痛问题的解决比较关注,急需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认可,临床中的效果比较理想。
因此,本研究在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的基础上,探究腰椎术后腰痛治疗中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损坏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腰椎术后腰痛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的差异,对照组患者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手段,研究组患者则需要应用脊神经后支射频毁损方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微创手术方法。
腰椎关节突是脊柱上的两个相邻椎体之间形成的关节,突向背后,关节内有滑膜囊和半腱状突,关节内衬有软骨。
关节周围有丰富的神经丛及其分支。
当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腰椎关节突的退变、损伤或炎症时,会引起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
而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通过使用镜下手术技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椎间关节的神经支配区,消除腰腿痛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
一、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原理及技术流程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高频交流电场作用于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产生热能,从而达到神经电传导阻断的目的。
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术前定位、麻醉、椎间孔镜插管、脊神经后支穿刺、导丝置入、电极置入及射频消融等步骤。
手术操作主要通过椎间孔镜和X射线造影仪协同进行,能够在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情况下,直接清晰地观察到腰椎关节突关节及其神经支配区域,准确地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该手术是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射频消融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椎间关节的神经支配区,通过破坏神经纤维,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传导。
该手术对于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患者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中,需要注意术前的患者评估、手术适应症的筛查、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
射频消融治疗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潜在损伤,例如局部出血、感染、神经根压迫及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
四、临床案例分析患者李某,男,61岁,因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遂就诊于我科。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一、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原理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椎间孔镜引导,将电极置入腰椎关节突关节后,利用高频电波作用于脊神经后支,破坏病变的神经组织,达到止痛的目的。
该治疗方法不损伤正常组织,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适应症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适用于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患者,特别是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腰椎退行性关节炎、腰椎滑脱症等。
三、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显著。
通过实际临床观察,该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减轻或消除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术后随访中,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活动范围增加,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方法。
四、手术注意事项虽然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但手术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明确病情和手术适应症。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确保手术安全。
术后,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注意休息和康复训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六、术后护理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虽然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但术后护理同样非常重要。
患者在术后需要遵守医生的指导,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术后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切口的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密切关注身体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神经后支临床定位
后支干─椎间孔处 内侧支─上关节突外侧面或其内下方 外侧支─横突背面
精品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骶神经后支
S1~4后支出骶后孔 S5后支出骶管裂孔 S1~3后支分内、外侧支 S4~5后支无分支
精品课件
骶神经后支
S1~3后支外侧支 在骶骨背面结合成袢,发分支至骶结 节韧带后面,再次形成第2列神经袢 第2列神经袢 发出2~3支皮支构成臀内侧皮神经 分布于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端的臀部 内侧皮肤
脊神经后支及其疼痛的射频治疗
新泰洪强医院 李宁
精品课件
脊神经后支性疼痛
脊神经后支区域 慢性非特异性颈肩腰背痛研究趋势 后支疼痛,受到重视
精品课件
脊神经组成
前支、后支 脊膜返支、交通支
脊神经总计31对
精品课件
前支较粗 后支较细 分支交织成网 保持脊柱活动协调性 定位不精确
精品课件
应用解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颈脊神经后支特点
C1后支─枕下神经 头部作回旋运动 C2后支最粗 外侧支─项肌 内侧支─枕大神经 颈后神经丛 枕大神经、C1、3后精品支课件内侧支
颈脊神经后支特点
C3后内侧支分布项部 第3枕神经至项部、枕外隆凸附近 C4~8后支绕过椎间关节分出内外侧支 C4~5内侧支至项部皮肤 余内、外侧支为肌支
精品课件
骶神经后支
S1~3内侧支较细小,分布于多裂肌 S4~5后支无分叉 S3~S4~5后支及尾神经成袢
分布于尾骨部的皮肤
精品课件
尾神经后支
骶管内分出前、后支 后支经骶管裂孔过骶管下部韧带穿出 后支不分叉 与最末骶神经后支成袢 分支分布于尾骨部皮肤
精品课件
脊神经后支痛的诊断
精品课件
颈神经后支痛─临床表现与诊断
该处是阻滞内侧支最理想部位
精品课件
腰神经后支特点
外侧支沿横突背面下行 沿途向同位及下位小关节发分支 在骶棘肌深面向下、外、背侧穿行 外侧支主干于骶棘肌中间束和外侧 束之间出筋膜
精品课件
腰神经后支特点
外侧支在骶棘肌外侧束表面再下降两个锥体 平面至皮下 L1~3、4外侧支与T12外侧支组成臀上皮神经 ,越过髂嵴抵过臀部皮肤
几个临床特点:
T1 前支入臂丛,肋间小分支分布前胸、腋窝 T2前支部分为感觉神经,连接上臂内侧及挠
精品课件
颈脊神经后支特点
颈部神经皮支
枕大神经-颈2后支 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皮神经-颈2、3 后支 锁骨上神经-颈3、4后支
精品课件
胸神经神经概况
神经干从同序椎骨下方椎间孔发出 出椎间孔后分出前、后支 前支-肋间神经,特点不成丛 后支分内、外侧支
精品课件
胸神经后支特点
T1~6(7)后内侧支 沿正中线两侧穿斜方肌至皮下
软组织或骨及骨关节异常,刺激颈神经后支出 现相应临床症状 头项肩部疼痛与不适,颈椎活动不利,针刺痛 觉减退 疼痛性质
酸麻、僵硬、沉重感,向肩背上肢放散
精品课件
颈神经后支痛─临床表现与诊断
枕大神经痛 神经放电样疼痛 局部压痛(±) 相应脊神经根部、椎间孔附近压痛阳性 局部肌紧张 无上肢感觉运动异常 X-线可有或无颈椎退行性变表现
软组织/骨性改变激惹胸神经后支 疼痛部位
背部、肩胛间,累及前支可向肋间、腹 部等放射,活动、咳嗽、用力可加重 性质 钝痛、酸困、沉重感、烧灼样疼痛, 可有压迫感
精品课件
胸神经后支痛─临床表现与诊断
棘突及椎旁压痛,叩击可出现自发痛,受累区 域痛觉减退或过敏 X-线可有或无胸椎改变,部分有胸椎侧弯、 生理弯曲加深/变直
T1~6(7)外侧支 支配胸髂肋肌、胸最长肌 T2后外侧支最长,沿椎旁降至T6再上 行,可远达肩峰 T7后外侧支沿椎旁降至T11、12,分布于 T11、12肋角内后侧皮肤
精品课件
胸神经后支特点
T(6)7~12后内侧支 分布于多裂肌及胸最长肌 分布于背部正中线附近的皮肤 T(6)7~12后外侧支分布于背部皮肤 T12后外侧支越髂嵴至臀外侧部皮肤
精品课件
腰神经概述
L1-4前支组成腰丛 L4-5前支组成腰骶干参与骶丛 后支较细
精品课件
腰神经后支特点
从脊神经分出部位 上腰段在椎间孔外侧1.5cm 下腰段在椎间孔外侧2.0cm
主干长约0.5~1cm 主干走行
下位椎体横突上缘、上关节突 外侧向后下走行 呈60°角分出内、外侧支
精品课件
腰神经后支特点
内侧支紧贴横突根部骨纤维孔下行,沿 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外缘向下进入乳突与 附突之间的骨纤维管(3mm) 出管后即发出细小分枝,支配同位及下 位下关节、棘肌、迴旋肌、棘间韧带及 棘突 内侧支主干继续向下、内、背侧行走, 下行3个椎体平面后在后正中线附近穿 深筋膜至皮下
精品课件
腰神经后支特点
内侧支前段位置恒定 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侧
脊 神 经 后 支 示 意 图
精品课件
背 部 肌 肉 和 神 经
精品课件
右 侧 头 颈 部 解 剖
精品课件
脊 柱 全 貌
精品课件
颈部脊神经概况
C1~7神经干从上方椎间孔传出 C8神经干于C7下方椎间孔传出 颈神经干较短,出孔即分前、后支 均为混合神经
精品课件
颈脊神经后支
C1无分支 C2~8分内、外侧支 C2~5内侧支支配皮肤 其他后支支配肌肉
精品课件
颈神经后支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诊断注意:
关节疾病为主-上颈段,炎症、滑脱、不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退变增生为主-下颈段,刺激神经(根)
鉴别注意:
疼痛区域无明显神经根分布现象,深浅感觉、腱 反
射正常,肌力正常
前根受刺激→肌痉挛→肢体近端痛,无定位意义
后根受刺激→肢体远端麻痛,有定位意义
小指、掌侧麻痛→①前斜角肌痉挛②颈8神经根受
压
精品课件
颈神经后支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压(激)痛点现象
若存在压(激)痛点,可引发邻近肢体或躯干的 痛性反应,非沿神经根分布区域传导。
• 肩胛提肌止点 上肢、项部、背下方及前胸。 • 斜方肌 肩胛带、项部、球后 • 肩胛冈上区 上臂、拇中指 • 肩胛冈下区 上臂尺侧、小指无名指
精品课件
胸神经后支痛─临床表现与诊断
精品课件
胸神经后支痛─临床表现与诊断
几个临床特点:
胸椎退行性关节炎
多发部位:颈胸段、胸2~4、胸腰段
疼痛表现:棘突(偏斜)、棘间、背部、肩
胛间及前胸痛(与心绞痛鉴别)
肋椎(横突)关节病变
多发部位:胸2~4、6~8、11~12
疼痛表现:胸背不适、胸闷、酸痛、肋间痛、
心前区痛
精品课件
胸神经后支痛─临床表现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