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经济活动聚集在城市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城市内各种 交易活动的效率比农村分散居住情况下的交易效率高得多。分工 的演进主要取决于交易效率,交易效率越高,分工水平也就越高 ,而分工水平越高,产业部门越多,生产的产品种类也就越多。 当产业部门越多、产品种类越多时,为了降低由于不同部门、不 同企业之间的直接交易而扩大的交易成本,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 交易的中间交易商,因此城市的商业化程度也高于农村。由于城 市内的交易效率大大高于农村分散居住情况下的效率,城市内的 分工水平也大大高于农村分散居住情况下的分工水平,因此城市 和农村之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商业化程度等方面就会出现差距 ,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及商业化水平远高于农村水平。同时,城市 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总是比农村增加得快。可以看出,经济从自 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进时,就会出现用生产力水平和商业化水 平来表示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必然过程。
劳动力 转移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劳动力 转移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发展历程 形成原因
改善对策
萌生阶段(1840年一1949年) 加强阶段(1958年一1978年) 形成阶段(1949年一1958年) 新时期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变 化(1978年至今)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经济活 动强度
(三)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 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 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 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 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 。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 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 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 。
2 课题总结 4 实验进度 3 实验方案
发展历程 形成原因 改善对策
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现实条件 (1)西方列强殖民统治 (2)计划经济体系实施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深层原因 (1)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等级制度和等级 观 念——二元结构的本源 (2)被统治阶层向往成为统治阶层——经 济 理性人效用最大化的梦 (3)路径依赖——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资料编辑:李芳芳、盛叶芳 PPT制作:戴腊颖、陈静
PPT展示:俞燕红
主要内容
1 区域空间结构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4 相关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 3 中国的二元结 2 二元结构理论4 案例分析 3 中国的二元结构理论 1 区域空间结构 论 构理论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4 案例分析
区域空间结构
实质
指社会客体在区域空间中的相互作用 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 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
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问题。 实质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经济活 动强度 (一)佩鲁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首先提出来的,佩 鲁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 )称为增长极。作为经济空间的增长极,它不是一个空间区位, 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它本身 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 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增长。因此,作为经济单位的增长极是与 主导产业相联系的。该理论从两个方面打破了经济均衡分析的新 古典传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反对 均衡增长的自由主义观念,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 ,通过引入空间变量丰富抽象经济学分析的内容。 增长极理论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国家从城市与周围地区相互联系 的角度出发,把增长极看成是加快区域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 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但大多数国家的实践,不是导致失 败就是收效不明显。如我国“三线”建设中,从内地迁至三线的 一些现代化企业与当地无法形成产业链,出现产业结构联系中断 ,各种资源要素无法扩散,只能形成“孤岛经济”。其实,增长 极理论的应用是需要一定区位条件的。然而这些条件对经济落后 地区来说是缺乏的,正因为这样,增长极模式不能作为这些地区 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模型也称作“两部门模型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 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 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 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1、传统部门 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 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 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产业 2、现代部门 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 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
构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经济活 动强度 (二)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缪尔达尔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所采用的传统的静 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 以使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他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来说明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 原因及其如何消除的问题。他认为,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 ,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 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 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 元结构。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 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
交易 效率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交易 效率
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农村居民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生产力水 平和商业化程度也较低,因而从商业化水平和从市场中得到的收 入也低,出现了城乡差异。一旦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商业化程度 较高,则在较长时间内社会资本就会向城市集中,进而使城乡联 系中的各种要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向城市集中,进一步加 大城乡差异。如果能够把城乡之间的交易效率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则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将逐渐收敛,从市场中得到的收入 、商业化程度,以及生产水平都将趋于均衡。如果无法提高城乡 之间的交易效率,则这种二元性将继续存在,并会出现类似于目 前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信用市场分割,以及商品市场的分 割等诸多市场的分割现象。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式经济发展 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存在这种二元结构的原因在于城乡之间交易 效率的差距 。
• 第二产业(24%)
• 第三产业(24%)
Any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give some questions
• 中心城区建设
• 人口集聚 • 经济特区
• 鸡毛换糖 • 兴商建市 • 国际超市
就业 格局
产业 格局
• 第一产业仅6% (7亿元)
• 城市: • 第一产业(1%)
• 第二产业(14%) • 第三产业(85%) • 农村: • 第一产业(52%)
• 第二产业占51% (60亿元)
• 第三产业占43% (52亿元)
Fra Baidu bibliotek
2 课题总结 4 实验进度 3 实验方案
发展历程 形成原因 改善对策
1国家政策上继续向农村倾斜 2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3建立统筹的公共财政体制 4统筹政策制定,实现城乡制度 一体化
1 区域空间结构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4 案例分析
意义
义乌小商 品市场简 介
城市 化
劳动力 转移
1 区域空间结构 4 案例分析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 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 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 基本保持不变。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 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 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于 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 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