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_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 (百度文库

结合一下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一下题目中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石药中润公司的“药厂排污问题” ,其实背后的是联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知名大企业陷入“污染门”的事件,比如紫金矿业、哈药六厂都曾陷入污染门而不能自拔,去年的陆良化工、苹果、江铜再赴后继,公众的神经对此早已不再敏感。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为什么环境污染事故如此频繁的发生呢?很明显,正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事故。其实,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都明了现在的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接二连三的违背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为何?

原因不难发现,之所以频现污染事故,与企业的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污染违法成本低有着很大干系。而最根本的症结,恐怕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明明知晓污染的厉害,却放任那些辖内的企业污染环境而不去严格的惩治。以下是引用腾讯新闻的评论, 很有道理——“由于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而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 GDP 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地方政府扶植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如果居民的住宅楼和企业超标排放废气的烟囱比肩,村民的水源与企业超标排放废水的河道比邻,当企业一边发展壮大,一边污染河流、空气,破坏自然环境,危害民众健康,即使企业上缴利税创造了再高的 GDP ,又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呢?这个悖论是一个困局,走不出这个困局,密集的环境污染事故注定会持续发生下去。”

前几年国家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要求的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绿色主义, 虽然这条路子相当困难, 但是其指向是正确的,之所以成效不大则在于社会的监管力度不足,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监管,我们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当下的矛盾在于,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停留在事后的惩罚上,应当在污染的前阶段,预防为主。“在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地方政府担着更大的责任。…顽症需用猛药医‟ ,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起来,真正从动力机制上入手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 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 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

加大对环境指标的考核,使其成为官员政绩的重要体现,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市场调节的效率, 政府的作用的优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合理定位。我们把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现代市场经济应该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作用有机结合经济模式,而高效的政府调控是市场运作的必要保证。

一、市场失灵现象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一般说来, 导致自由竞争市场机制失灵的原因大体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第一 , 市场主体对利益毫无节制的追求必将使他人或社会付出额外代价。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 其目的在于不

使经济当事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产生消极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假定在许多场合下几乎是不可能成立的。这是因为, 市场

中的经济主体在其生产或经营活动中往往较多考虑个体的成本和收益 , 而较少顾及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第二 , 市场主体所获信息的不充分性和不完备性常常致使自身决策失误。在市场活动的过程中 , 经济

主体得到的信息常常是不充分和不完备的, 有时甚至可能是不真实的。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分散性 ,决定了其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 这就必将导致其自身行为的盲目性 , 而建立在盲目性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 , 往往给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提供了可能。第三 , 独立的和不加干预的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社会成员财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机制之所以有效率, 其原因在于“看不见的手”对各个行为主体的强有力的利益激励。可是, 由于市场主体在资本与技能、天赋与经验等方面的差异 ,即使是在市场发育良好的情况下 , 也必然产生财富日益向少数人倾斜的现象。而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如果持续发展, 必然引发社会的不安与动荡,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或停滞。除此之外 ,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或社会供需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方面 ,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有极为明显的局限性。这一切因素的存在, 均为政府介入经济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现实操作的空间。

二、政府在干预经济中的失灵现象及原因分析

不完整的信息 , 不完全的竞争 , 不完善的市场 , 为政府介入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 , 政府和市场一样 , 有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在一定条件下政府介入也会产生失灵的现象。所谓政府失灵 , 一般是指政府干预经济不当 , 并因自身原因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政府失灵”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

其一 , 政府干预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

其二 , 政府干预虽然达到预期目的但成本过于高昂 ;

其三 , 政府干预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应。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完全造成政府决策失灵。就像信息不完全在自由市场造成了许多问题一样 , 不完整的信息也会给政府这样的公共服务部门带来困惑。尽管政府部门拥有众多的信息人员 , 甚至也设立了计划、统计等信息采集分析机构 , 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面前, 政府仍旧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

第二, 政府角色错位突破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界限。在自由市场面前 ,政府应该扮演的是一个促进其发展完善的角色。但如果出现角色的错位(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及力度不到位或越位 ,就有可能突破政府干预的合理界

限。

第三 , 政府不是全能的 , 政府认识市场有一个过程。从纯粹理

论的角度来讲 ,市场运行有着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而且这一规律又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人们不可能穷尽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政策决策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外 , 还在于

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合体。政府干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公共权力介入经济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特定的行为主体可能受到相关利

益的驱动 ,谋求特定利益集团或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公共权力就背离了自身介入经济的初衷 , 成为一种影响市场公平、收入分

配公正的异化因素。在这个方面 ,近期中纪委查处的几起腐败大案 ,

就给我们提供了现实的例证。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合理定位及职能的发挥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各种经济主体和各种经济关系交织组成的统

一体,各种矛盾与冲突在其中纵横交错。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 要求政府充分发挥其平衡协调职能 , 正确处理诸如积累与消费、公平与效率、速度与

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 优化产业结构 , 缩小地区差别和居民贫富差距 , 最终促使经济健康而有序地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