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疹伤寒
班级:2011电科微电—2班姓名:XXX 学号:XXXXXXX
摘要: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高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状为特点。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伤寒两种,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为媒介传播的。后者又称蚤型或鼠型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通过蚤而传播的。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发生于冬春季3~4月份,地方性斑疹伤寒四季散在发生,以夏秋季8~9份多见。
关键词:斑疹伤寒预防治疗误诊比较
1、斑疹伤寒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原因分析
1.1误诊原因分析
1.1.1临床表现酷似出血热。早期均有发热、头痛、腰痛及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充血,部分病人有腋下出血点及尿量减少倾向,与出血热的“三红”、“三痛”以及出血点、少尿特征酷似;有的病例血小板减少,出现尿蛋白、异常淋巴细胞,与出血热类同。但发热时间均相对较长,精神状态较好,脏器损伤较轻,此点不支持出血热。出血热皮肤可见出血点,不会出现皮疹[1]。
1.1.2 对病情缺乏综合分析。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不适等症状,为热性病早期常见的症状,血小板减少、尿蛋白的出现也并非出血热特有,部分医生对于发热的病人,只要检查血小板减少,有蛋白尿,不作综合分析,就考虑为出血热。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热性疾病除出血热外,还可有斑疹伤寒、伤寒等疾病。
1.1.3对病情缺乏综合分析。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不适等症状,为热性病早期常见的症状,血小板减少、尿蛋白的出现也并非出血热特有,部分医生对于发热的病人,只要检查血小板减少,有蛋白尿,不作综合分析,就考虑为出血热。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热性疾病除出血热外,还可有斑疹伤寒、伤寒等疾病。尿量有减少倾向,主要与病程中食欲差、高热消耗、补液不足等因素所致的有效血容量不足有关。
1.2减少误诊的措施
1.2.1临床上对于发热超过5~7天,尤其伴有明显头痛者,即便缺乏斑疹伤寒明显的全身毒血症症状以及所特有的皮疹,亦应想到斑疹伤寒的可能。发热患者在病程的第4~5天时出现皮疹,且多为充血性斑丘疹,少数也可能为出血性,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1.2.2注意与出血热鉴别。出血热一般发热期为3~7天,如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患者精神
越差,多脏器损伤越重。在出血热疫区,在高度警惕出血热的同时,仍需注意和其他疾病相鉴别,尤其是在病情不能完全用出血热来解释时,应想到斑疹伤寒的可能。
2、地方性斑疹伤寒后遗症状“头昏、头痛”的临床分析
2.1 一般资料56例患者均为近10年间门诊或住院诊断的病例,且即往均无慢性头昏、头痛病史。其中外斐试验OX191:160+的5例,OX191:80+的有20例;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来自于流行区域,OX19阴性病例,经强力霉素诊断性治疗12~36h有效的21例。56个病例中女53例,男3例,病程在1~2个月的11例,3~6个月的36例,6~12个月的9例。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65岁,40岁以上49例。复发因素:午后气候炎热、情绪不佳、睡眠不足、劳累、“感冒”等均可作诱发因素[2]。
2.2 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在斑疹伤寒治愈后1~3个月内均在外院或本院的传染病专科门诊多次复诊,再次接受时间长短不等的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药物治疗,最短的5天,最长的3个月,然后再到本门诊复诊。这56例患者中,有12例作脑血流图(TCD)检查,全部被诊断为“脑供血不足”,另有6例作颈椎正侧位片及左右前斜位片有2例显示有锥间孔狭窄,这14例检查结果阳性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56例患者均按“头昏、头痛-脑供血不足”予以用药,病情较重或病情较轻而经济状况较好者予5%~10%葡萄糖250ml+香丹40ml,5%~10%葡萄糖250ml+654-2 10~20mg或维脑路通0.4~0.6g分组静滴,饮食欠佳者加重能量合剂,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同时予口服盐酸氟桂嗪10mg,Qn首剂加倍,谷维素4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0mg,Tid,输液前均了解有无糖尿病史,必要时查空腹血糖。病情好转后,停止静脉用药,继续服药2周;单纯口服给药以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若有效,继续服用2~3周。
3、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和斑疹伤寒临床特征比较。
3.1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5例伴有皮疹,3例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6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6例伴有消化道出血,8例斑疹伤寒采用米诺环素治疗有效;7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重症病例早期使用利巴韦林联合静脉丙球治疗,其中治疗有效3例。死亡4人,均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两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3]
3.2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与斑疹伤寒在有皮疹,CPK升高、TT延长、尿蛋白、尿隐血阳性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斑疹伤寒治疗有效率高于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P<0.05)。两者具有以下相同点: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血ALT、AST、LDH、CPK等升高,尿常规中常有尿蛋白和尿隐血出现。因此,对于有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
有被蜱或蚊等叮咬史,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出现以上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在血清学检测尚未出来时,应考虑特殊病原体如新型布尼亚病毒、立克次体感染可能[4]。如患者未出现皮疹,且CPK升高、TT延长、尿蛋白、尿隐血阳性,应考虑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可能,在治疗早期应用利巴韦林,对于重症病例,早期使用静脉丙球可以改善预后。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可加用米诺环素,如1~3 d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缓解,则立克次体感染可能性很大。由于本研究病例数有限,在临床随机收集标本时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以后会继续关注类似病例,并可以尝试增大样本量,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君平,米润昭,王法印,孙晓云.临床误诊误治2002年2月迪15卷第一期.
[2]张增《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5月8卷5期> 论著.
[3]苏倩, 李旭《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年7月16卷7期>
[4]何似,谢忠杭,陈阳,等. 福建省2006-2009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2):123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