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皮肤及其衍生物

合集下载

皮肤及其衍生物(共51张PPT)

 皮肤及其衍生物(共51张PPT)

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靠半桥粒连接,表皮 半桥粒与真皮之间靠基底膜带连接。
基底层
半桥粒 基底膜带
真皮
透明层(板层素) 致密层(Ⅳ型胶原)
致密下层(Ⅶ型胶原)
基底层具有防紫外线损伤、吸收、代谢及免 疫作用。
表皮
• SC: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 SL: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一、皮肤的结构
二、表皮的结构及功能: 表皮(epidermis):主要来源于外胚叶层
角质形成细胞:分为4~5层细胞

黑素细胞
树枝状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组成
默克尔细胞
皮肤组织切片
(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产生角蛋白,细胞间
有细胞间桥(桥粒),依其分化的不同阶段与特 点,光镜下分为5层:
(Hair follicles)
漏斗部:毛囊口 脂腺开口处
乳头层:与表皮突呈犬牙交错样相接, 同一个人的面、乳晕、腋、外阴部黑素小体数目较多。
1、来源于中胚层,不同部位厚薄不一,眼睑
头发生长速度约0. 毛基质:是毛发和毛节的生
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游
皮脂腺内寄生菌(棒状杆菌、糠秕孢子菌)的脂酶,将皮脂中的甘油三酸脂分解成脂肪酸,能抑制部分细菌和真菌。
颗粒细胞层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表皮最外一层为5~20层已死亡的、无核无细胞器 的、扁平细胞。其上部的桥粒消失而易脱落,而 下方角质细胞间尚可见桥粒。此层于掌跖处最厚 ;眼睑、额部、四肢屈侧、包皮最薄。具有对机 械性刺激、物理、化学因素的防护作用。
透明层
透明层
(二)非角质生成细胞

2.皮肤及其衍生物

2.皮肤及其衍生物

大黄鱼侧线鳞结构

多数鱼类每侧有侧线1条 鲽形目中,有些种类有 侧线有3条 攀鲈、鹦嘴鱼侧线在近 尾柄处中断为2条 鰕虎鱼科完全不见侧线


侧线鳞的数目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鳞 式

鳞式:把鱼类侧线鳞数、侧线上鳞及侧线下鳞的数目按一
定的格式记录下来的式子。
骨鳞的构造
1.骨鳞横切面分:
上层:骨质层或骨片层 下层:基板或纤维层
2.骨鳞表面分为四个区域:
基区(前区):向着头部,埋在皮肤里的部分。
顶区(后区):露在皮肤外面的部分。 上侧区:位于鳞片上侧的部分。 下侧区:位于鳞片下侧的部分。

骨鳞表面结构
起,形似山嵴,称之为鳞嵴或称 为环片。其排列方式视种而异, 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 但也有横列的。

鲇形目鳞片退化为皮状突起


箱鲀鳞片转化为六角形骨板
棱鳞:鲹科鱼类侧线鳞,红 娘鱼,绿鳍鱼背鳍基部 绿鳍鱼

鲹科鱼类侧线鳞—棱鳞
蓝圆鲹
竹筴鱼
舒氏海龙
松球鱼

海龙目的鳞片易为环状骨片 刺鲀的鳞片转化为骨刺 腋鳞,鲥鱼在胸鳍或腹鳍的 基部有小刀状鳞片
刺鲀
几种鱼的鳞片变异
侧线鳞


侧线:指鳞片上许多小孔所 普 排列的线,常见于鱼体两侧。 通 侧线鳞:排列在侧线上,有 鳞 小孔穿过的鳞片。
骨 鳞

圆鳞
呈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包括埋入部(前部)和露出部(后部)
根据露出部边缘构造可分为:
圆鳞:露出部边缘光滑整齐,如鲤形目 栉鳞:露出部边缘密生细齿,如鲈形目 栉鳞

栉鳞细齿排列的方式因种而异:

被皮系统

被皮系统
汗腺(Glandulae sudoriferae)为单管状腺,分 泌部位于真皮,导管长而扭曲,多开口于毛囊, 少数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汗腺分泌汗液,起 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3.2皮 脂 腺 皮脂腺(Glandulae sebaceae)为分枝泡状 腺,位于真皮内,毛囊和立毛肌之间。在 有毛的部位,其导管开口于毛囊;在无毛 部位,则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皮脂腺分 泌脂肪,有润滑皮肤和被毛的作用 。


2毛和毛囊
毛(Pilus):由表皮演化而来,起保护作用。毛 露于皮肤表面的部分称毛干(Scapus pili),埋 在皮肤内的部分称毛根(Radix pili),毛根末 端膨大呈球状为毛球(Bulbus pili) 。毛球的 顶端内陷呈杯状,真皮结缔组织伸人其内形成 毛乳头(Papilapili),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毛囊(Folliculus pili):包围于毛根 周围,可分成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层 是皮肤表皮向真皮内陷入,包围于毛根 之外,称根鞘;真皮层构成结缔组织鞘, 包于根鞘之外,在毛囊的一侧有一束斜 行的平滑肌,称为立毛肌,受交感神经 支配,收缩时使毛竖立。



3皮肤腺
皮肤腺包括乳腺、汗腺和皮脂腺。 3.1汗 腺

表皮





真皮
皮 脂 腺
竖 毛 肌 汗 腺 囊
皮下 组织



3.3乳房
乳腺(Glandulae lactiferae)属复管泡状腺, 为哺乳动物所特有。在雌雄两性动物虽都有乳 腺,但只有雌性的能充分发育并具有泌乳能力。 雌性动物的乳腺均形成较发达的乳房。 3.3.1乳房的结构:乳房的最外面是薄而柔 软的皮肤,其深面为一浅筋膜和一深筋膜。深 筋膜的结缔组织伸人乳腺实质内,构成乳腺的 间质,将腺实质分隔成许多腺叶和腺小叶 乳腺实质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分泌部包括 腺泡和分泌小管,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导管部由许多小的输乳管汇合成较大的输乳管, 较大的输乳管再汇合成乳道,开口于乳头上方 的乳池。乳池为不规则的腔体,经乳头管向外 开口。

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及其衍生物
第2章 皮肤及其衍生物
The integment and its derivatives 配合CAI课件材料
第1节 皮肤的机能及其基本构造
• 保护 • 感觉 • 分泌 • 呼吸
一.机能
二、基本构造 • 表皮、真皮及其附属结构
二、基本构造
1、表皮 • 特点: • 无角质层 • 文昌鱼为单层 • 其他为多层,可分生发层和腺层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1 2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分13秒 上午12 时11分0 0:11:13 20.12.1 8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2. 1820.1 2.1800:1100:11 :1300:1 1:13De c-20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0 年12月1 8日星 期五12 时11分1 3秒Friday , December 18, 2020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2.18 20.12.1 800:11:1300:1 1:13De cember 18,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2 月18日 上午12 时11分2 0.12.18 20.12.1 8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 0年12 月18日 星期五 上午12 时11分1 3秒00:11:1320 .12.18
• 具二核,色素颗粒小,在光线透射时呈橙黄 色或深橙色,由叶黄素组成,属脂色素族,可 溶于纯酒精、乙醚及其他脂肪溶剂中,因此浸 制标本黄色消失,

三、红色素细胞
• 大多见于热带鱼类,核一个,内含红色 素,也系脂色素族,极易溶解于酒精和 乙醚中。

鱼类学02皮肤及其衍生物

鱼类学02皮肤及其衍生物
橙黄色或深橙色,由叶黄素组成,属脂色素族,可 溶于纯酒精、乙醚及其他脂肪溶剂中,因此浸制标 本黄色消失。
3、红色素细胞 大多见于热带鱼类,核一个,内含红色素,也系
脂色素族,极易溶解于酒精和乙醚中。
4、虹彩细胞(反光体) 具一细胞核,内含乌粪素颗粒。 不溶于水、酒精、乙醚及醋酸中,有强折光性,
因此能反射出一种闪光的银白色彩,一般分布于鱼 体腹面较多。
(三)骨鳞 种类:为真骨鱼类特有; 发生:真皮、呈覆瓦状; 形态:扁簿,由上层和下层构成: 上层(骨质层或骨片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使
鳞片坚固。 下层(基板或纤维层):由纤维结缔组织交错排列而
成,使鳞片富有柔软性,便于活动。 生长特点:骨质层由内往外长,纤维层由上往下长
变异鳞:棱鳞、腋鳞、骨板、骨环、骨刺、绒毛状 鳞、尾鳞、甲壳状鳞。
二、仔鱼黏附器
某些鱼类在孵化出膜后数天内,头部表皮形成一 种临时性构造。它由皮肤的许多黏液腺组成,分泌 黏液,便于黏附其他物体。
三、毒腺 表皮细胞衍生而来,单细胞或多细胞
分布: 存于口腔:海鳝 存于体表:七鳃鳗 存于鳍棘:虎鲨、鳐等
四、发光器 皮肤衍生而来,表皮生发层细胞向真皮层伸展形
成。一个典型的发光器包括发光腺体、晶状体、反 射层和色素罩四部分。
(一)盾鳞 种类:为软骨鱼类特有,成对角线排列 ; 发生: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与牙齿同源也称皮齿; 生长:盾鳞一经形成,大小不变,但可再生,且鳞
数随鱼体生长而增加; 外形:分为基板和鳞棘二个部分。
(二)硬鳞 种类:为软骨硬鳞类和全骨类(雀鳝)特有; 发生:由真皮构成; 排列:成行,不呈覆瓦状; 特点:坚厚,鳞间以凹突关节面嵌合; 类型:标准式、科司美式、雀鳝式。
悬浮于水中的泥沙污物迅速沉淀。

简述皮肤的衍生物及种类。

简述皮肤的衍生物及种类。

简述皮肤的衍生物及种类。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它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

皮肤的衍生物是指由皮肤细胞分化而来的不同类型的细胞或结构,包括毛发、指甲、汗腺、皮脂腺和乳头等。

毛发是皮肤的一种衍生物,它生长在皮肤的毛囊中,由角化细胞构成。

毛发的生长和维护主要依赖于毛囊周围的毛乳头和毛囊壁的毛细血管。

毛发的生长周期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三个阶段,不同部位的毛发生长周期不同。

毛发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皮肤和调节体温。

指甲也是皮肤的一种衍生物,它由角化细胞构成,主要分为指甲板、指甲床和指甲根三部分。

指甲的生长和维护主要依赖于指甲床下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

指甲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手指和增加手指的敏感度。

汗腺是皮肤的一种分泌性腺体,主要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两种。

大汗腺分布在全身,特别是在腋窝、手掌和脚底等部位,主要分泌无色透明的汗液,可以调节体温和排泄体内废物。

小汗腺分布在全身皮肤表面,主要分泌含有少量脂肪和蛋白质的汗液,可以保持皮肤的湿润。

皮脂腺是皮肤的一种分泌性腺体,主要分泌皮脂,可以保持皮肤的湿润和防止细菌感染。

皮脂腺分为两种,一种是毛囊皮脂腺,分布
在头部和脸部等部位;另一种是皮脂腺,分布在全身皮肤表面。

乳头是皮肤的一种结构,主要分布在乳房和男性乳头周围。

乳头的功能是分泌乳汁,供给婴儿营养。

皮肤的衍生物种类繁多,每种衍生物都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和生命。

第二章被皮ppt课件

第二章被皮ppt课件
衰退期(catagen):生长期后毛球细胞增殖减弱、最后停 止,毛球的残留部分都变成脆弱的、瓦解的细胞柱的过 程称。
静止期( telogen):衰退期后毛囊进入一个休止的时期。
脱落期( exogen):静止期后毛球细胞有丝分裂和角质 化重新开始,形成一根新毛。在新毛生长的同时,旧毛 的毛根逐渐移向表面,最终脱落的过程。
(四)影响毛被生长的其他环境因素
1.温度 低温能刺激毛的生长,加速换毛过程。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况下,高纬度地区的动物
比低纬度地区的同种动物有较长、较密的毛被。 2.湿度
湿度大的地区,环境的色调较深,动物的毛色也加深以适应环境色调。可 能的原因是湿度大,酪氨酸酶活性高,使色素形成的数量多,致使毛色加深; 反之亦然。 3食物
角质层是电的不良导体,对低电压电流有一定的阻抗能力。 角质层细胞的主要成分为角蛋白,对弱酸、弱碱的腐蚀有一定的抵抗力,
皮肤表面的氢离子对酸、碱也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毛能保护机体不受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感染,皮肤角质层对微生物有良好 的屏障作用,皮肤表面呈弱酸性,对寄生菌的生长是不利的。
皮脂腺能分泌皮脂,汗腺分泌汗液,两者混合,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 乳化膜,它可以滋润角质层,肪止皮肤干裂,阻止体内水分被蒸发和 体外水分的透入。
8.免疫功能 皮肤既是免疫反应的效应器官,又是免疫反应的执行器官。
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塞于纤维 束间及细胞间,为皮肤各种成分提供物质支持,并为物质 代谢提供场所。
(三)细 胞
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
第二节 皮肤腺及其功能
哺乳动物的皮肤腺特别发达,皮肤的许多功能通过皮肤腺 实现,皮肤腺为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运输到体表。
(一)皮脂腺

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的特性
是一个器官, 细胞经常死亡和更替。 • 面积 = 1.5-2m2 • 1 cm2 包含:
70 cm blood vessels, 55 cm nerves, 100 sweat glands, 15 oil glands, 230 sensory receptors • New skin produced in 25-45 days
1、基底层或生发层(stratum basale or germinatum):位于表皮的最下一层立方形或 圆柱状细胞,嗜硷性、核偏下方含有黑素颗粒 分布于细胞核上方。基底层细胞每天约有10% 进行核分裂并有序地渐渐向表面移行。由基底 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日,再移行至角 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日,共约28日,称为表皮 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但无弹性) 网状纤维(嗜艮、幼稚的胶元纤维) 弹力纤维(较细、缠绕在胶元纤维之间) 弹性基质(主要是蛋白糖为成份,形成分
子筛立体结构,可进行物质交换并有 利吞噬)
细胞:含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 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噬色素 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

4、具有:①抵御外界冲击力②支撑皮下组织 ③储存水、电解质及血液④有调节体温的 作用。
颗粒细胞层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表皮最外一层为5~20层已死亡的、无核无 细胞器的、扁平细胞。其上部的桥粒消失而 易脱落,而下方角质细胞间尚可见桥粒。此 层于掌跖处最厚;眼睑、额部、四肢屈侧、 包皮最薄。具有对机械性刺激、物理、化学 因素的防护作用。
透明层
透明层
(二)非角质生成细胞
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靠半桥粒连接,表 皮半桥粒与真皮之间靠基底膜带连接。
基底层 半桥粒 基底膜带

3外皮系统

3外皮系统

竖立。
3 毛发生长与人体激素水平有关。
5
(二) 皮肤腺
由表皮陷入真皮内形成,包括:乳腺、汗腺和皮脂腺。 汗腺
外泌汗腺 单管状腺,分泌部位于真皮,导管长而扭曲, 多开口于毛囊,少数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
汗腺分泌汗液,成分为谁和钾、钠、氯、等, 功能:排泄废物、调节盐水平衡、调节体温等的作用。
大汗腺 分泌物为粘稠度乳状液,含蛋白质、脂肪、糖, 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别气味。
第二章 外皮系统
外皮系统组成:皮肤、皮肤衍生物。 皮肤: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皮肤衍生物:蹄、枕、角、毛、皮肤腺 皮肤腺:汗腺、皮脂腺、乳腺
1
第一节 皮肤
一 皮肤的构造
表皮(Epidermis): 皮肤最表面结构,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特点:没有血管分布,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真皮(Corium):位于表皮深层,厚, 特点: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坚韧且富有弹性。
由浅入深可分成乳头层和网状层,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功能:营养皮肤并感受外界刺激。
真皮内还有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结构。
二 皮下组织(Tela subcutunea):

又称浅筋膜,位于皮肤最深层,
连接皮肤与深部肌肉或骨膜,并使皮肤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2表皮层真皮层皮下 Nhomakorabea织3
三 皮肤衍生物
(一) 毛发
受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
6
7
8
四 外皮系统的生理功能
❖ 防御:机械磨损、微生物侵袭、体液丢失、紫外线、化 学物的屏障作用
❖ 吸收:脂溶性物质,VA 、VD 、VK等 ❖ 合成VD,促进Ca吸收:7-脱氢胆固醇 紫外光 VD ❖ 感觉功能: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 参与体温调节 ❖ 免疫功能 ❖ 再生功能

皮肤及其衍生物(精)

皮肤及其衍生物(精)

皮肤及其衍生物哺乳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的机能较其它各纲更为复杂而多样,具有保护身体避免损伤及失水、感受刺激、调节体温(被毛的保温及皮肤的散热)、分泌(皮脂腺、乳腺)、排泄(汗腺)、储藏养料(皮下脂肪)等机能。

皮肤经常象一面镜子一样地反映着动物身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兔被毛浓密,柔软而有润泽;饲养管理不当或家兔患病时被毛蓬乱粗糙,失去光泽,即一般所说的“毛发锈”。

不同种兽类由于所处环境的多样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皮肤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也呈现多样的适应性变化。

人类在哺乳动物的身体上所获得的经济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皮肤及其衍生物,如毛皮、皮下脂肪、乳、香腺、角、蹄等。

(一)皮肤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图9-3)。

表皮可分为内层的生长层(stratum germinativum)(或称马氏层 stratum Malpighii)和外层的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由生长层的活细胞不断分裂增生,细胞逐渐向上顶替,表层细胞不断角化形成角质层,最表面的角质细胞则不断地脱落,即皮屑。

表皮细胞的这种新陈代谢是不断地进行的,而不象变温动物那样形成周期性的“蜕皮”。

兔的表皮层很薄,其生长层只有2—3层细胞。

真皮层较厚,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弹性纤维构成,具有高度坚韧性和弹性。

牛、猪的真皮可鞣制成皮革。

兔的真皮,相对地来说还不够厚,不能用作制革。

真皮又分为两层:靠近表皮的一薄层称为乳头层(stratum papillare),伸入表皮形成圆锥状的乳头,内有大量血管和神经末梢,具有感受外界刺激和供应表皮细胞营养的作用。

乳头层之下为网状层(stratum reticulare)。

皮下组织位于网状层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为皮层和肌肉之间的联系组织。

在皮下组织发达的地方,皮肤松弛容易移动,对机械压力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有些兽类的皮下组织有积蓄脂肪的能力,形成很厚的皮下脂肪层。

水栖兽类(如鲸)和毛稀疏的种类(如猪),厚的皮下脂肪层具有维持体温的作用。

《皮肤及其衍生物》课件

《皮肤及其衍生物》课件

3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含有脂 肪细胞,提供隔离和绝 缘功能。
皮肤的功能
保护功能
皮肤作为身体的外壳,保 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伤害 和感染。
感知功能
皮肤可以感知外界的温度、 压力和触觉,帮助我们与 环境进行互动。
调节功能
皮肤可以调节体温,通过 出汗和血管收缩来维持恒 定的体温。
皮肤的类型与特征
干性皮肤
循环系统
皮肤的血管网络供应养分和氧 气,帮助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皮肤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湿疹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性物质,应用抗炎药物。
痤疮
用温和的洗面奶清洁面部,避免油脂和细菌滋生。
皮炎
保持皮肤湿润,避免过度清洁和过敏原。
色素沉着
使用美白产品,避免阳光暴晒,做好防晒措施。
人种、地理环境和遗传差异导致不同人群的皮肤色素呈现出多样性。
真皮层的组成和生理功能
胶原蛋白 弹力纤维 血管和神经
提供皮肤的弹性和韧性。 使皮肤具有回弹性和张力。 供应血液和神经信号,维持皮肤的健康。
皮肤与其他器官系统的关系
免疫系统
皮肤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
神经系统
皮肤与神经系统密切相连,负 责感知触觉和传递神经信号。
《皮肤及其衍生物》PPT 课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拥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这个课件将带 你深入了解皮肤的组成,功能以及与其他器官系统的关系。
皮肤的结构
1 表皮
由表皮细胞、角质细胞 和色素细胞组成的最外 层,起到保护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真皮
位于表皮下方,包含胶 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提 供皮肤的弹性和支撑。
通常缺乏油脂分泌,容易干 燥和脱皮。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第二章 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讲授重点:1 、鱼类皮肤衍生物的类型、位置和机能2 、骨鳞的构造和鳞式第一节 鱼类的皮肤鱼类的皮肤由外层的表皮和内层的真皮组成。

一、表皮( Epidermis )表皮起源于外胚层。

鱼类的表皮都由活细胞组成,通常无连续被覆的角质层。

表皮又分为生发层和腺层。

(一)生发层表皮基部最内面一层是一层呈长柱形的细胞,称为生发层( Stratum germinativum )。

该层细胞具有分生新细胞的能力,由此分生的新细胞代替原来的母细胞的位置,而母细胞则向表层位移。

在此过程中,细胞逐渐变成扁平或鳞片状,直至达到最外面,或因衰老而淘汰,或因机械损伤而脱落。

(二)腺层本层因存在各种腺细胞而得名。

除去生发层,其余都算是腺层,细胞层数不等。

最初的细胞来自生发层,但并不是说本身不能进行细胞的增生。

实际上整个表皮层的细胞都具有分裂增殖新细胞的能力,不过生发层的增殖能力特别旺盛强大而已。

表皮层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系由真皮内的血管供给,并借渗透作用通过细胞基质到达表面的细胞。

鱼类表皮细胞的层数,不仅依种类而异,还依不同部位、不同年龄而异。

板鳃的表皮一般 4 — 6 层上皮细胞,硬骨鱼类通常约有 10 ─ 30 层细胞,底栖鱼类表皮层一般比上层鱼类厚。

鱼类表皮一般无角质层,但有些鱼类的表皮有时能局部角质化,如有些鲤科鱼类的唇部角质化,便于摄食。

还 有些鱼类一到生殖季节,由于受了生殖腺激素的刺激,在头部、鳍等处出现一种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圆锥形突起,称为追星或珠星 ( Pearl organ ),生殖完毕即生行消退。

珠星只限于生殖季节出现,或者在生殖期间变得特别明显,雄性个体一般表现得粗壮,数量也多,雌性个体往往缺如,即使出现,也很微细,数量也非常有限。

主要是生活、产卵在流水或潮间带的一些鱼类,世界上已知有 4 目 115 科中的一些鱼类存在这种结构。

二、真皮( Dermis )位于表皮之下,来自胚胎时期的中胚层起源的间叶细胞。

第二章 被皮系统

第二章 被皮系统
牛、羊、猪的四肢末端均长有四个蹄,分为主蹄(2个,大)和悬 猪的四肢末端均长有四个蹄,分为主蹄( 个 ),主蹄着地 主蹄着地, 的末端。 蹄(2个,小),主蹄着地,为3、4指(趾)的末端。 个 、 指 主蹄的外形可分为蹄缘、蹄冠、蹄壁、蹄底、蹄球 部分 部分。 主蹄的外形可分为蹄缘、蹄冠、蹄壁、蹄底、蹄球5部分。蹄壁下 缘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称为蹄底缘或蹄负面, 缘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称为蹄底缘或蹄负面,蹄负面内蹄壁与蹄底之间的 环行交界线称为蹄白线。 环行交界线称为蹄白线。 指(趾)枕在牛即为蹄球,在马即为蹄叉,内含丰富的皮下组织, 枕在牛即为蹄球,在马即为蹄叉,内含丰富的皮下组织, 为弹性装置。 为弹性装置。
1、毛的结构 : 毛干、毛根,毛球(为毛生长点),毛
乳头(供毛营养)。 毛囊包裹毛根,毛囊一侧有竖毛肌(为平滑肌)。
毛干 毛根
毛球
竖毛肌 毛乳头
2、换毛
换毛的概念:毛具有一定的寿命。 新毛长出,旧毛脱去,此称换毛。 换毛的方式:持续性换毛 季节性换毛 混合性换毛
第三节 皮肤腺 包括汗腺、皮脂腺和乳腺。 包括汗腺、皮脂腺和乳腺。
1.汗腺: 汗腺: 汗腺 为盘曲的单管状腺体,腺导管开口于毛囊或皮肤的表面。汗腺分泌汗液, 为盘曲的单管状腺体,腺导管开口于毛囊或皮肤的表面。汗腺分泌汗液,其分泌受交感 神经支配,汗液(成分似尿液)有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温的作用。禽无汗腺, 神经支配,汗液(成分似尿液)有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温的作用。禽无汗腺,马和绵羊的汗腺 发达。马的汗液呈胶粘状。 发达。马的汗液呈胶粘状。 2.皮脂腺: 皮脂腺: 皮脂腺 为葡萄状腺体,腺导管多开口于毛囊。其分泌的皮脂可滋润皮毛。绵羊的汗腺和皮脂腺发达, 为葡萄状腺体,腺导管多开口于毛囊。其分泌的皮脂可滋润皮毛。绵羊的汗腺和皮脂腺发达, 汗液和皮脂混合形成脂汗,脂汗可维护毛品质(光洁柔软)。 汗液和皮脂混合形成脂汗,脂汗可维护毛品质(光洁柔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皮肤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 皮肤和腺体 第二节 鳞 片 第三节 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1
第一节 皮肤和腺体
一、皮肤(skin)
组成: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表皮:可分为生发层 和腺层
鱼类表皮的特点: 1.薄而柔软,角质化程度
极低 2.具大量单细胞腺
2
真皮:
起源于中胚层,可分为外膜层、疏松层、致密层
1、外膜层
1. 可以减少水和鱼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增加 鱼的游泳速率
2. 可以减少细菌或寄生虫类对鱼体的侵袭 3. 使鱼体润滑,不易被捕捉,或被捕后易于
挣脱滑逃 4. 能协助调节皮肤表面的渗透作用 5. 有些鱼的粘液还具有类似明矾的净水作
用,可使悬浮于水中的泥沙污物迅速沉淀
5
追星或珠星(Pearl organ):
17
骨鳞的类型 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无栉齿 栉鳞:后区边缘密生细齿,为环片的变形物
一般来说,高等硬骨鱼类多具栉鳞,如鲈形目; 低等硬骨鱼类具圆鳞,如鲤形目。但也有两种都有的, 如黄盖鲽,无眼侧圆鳞,有眼侧栉鳞

18
鳞片的变异现象
• 一些鲇形目鱼:鳞片退 化为皮状突起
• 大部分鲹科鱼类:部分 或全部侧线鳞变态为大的 骨质棱鳞(鳞片中央有刺 状突起)
现生的圆口类体均无鳞片,但它们的古生种类, 体外均被有硬甲。现生真骨鱼类大多数体外被有鳞 片,仅少数种类无鳞或少鳞,属于进化中的次生现象
三种基本类型:盾鳞、硬鳞和骨鳞
9
一、盾鳞
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由两部 分构成: 鳞棘:露在皮肤外面、尖端后方的部分 基板:埋在皮肤内的部分 鳞棘外层是类珐琅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类似于牙齿,并与牙齿同源),髓腔内充满结缔 组织、神经、血管,由一孔和真皮相通
多数真骨鱼类致密层较薄
*皮下层:通常也归属于真皮,鱼类不明显,高等脊椎动物积累
脂肪的地方(膘)
3
二、腺体(gland)
鱼类的皮肤腺体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包括单细胞腺 及毒腺。
(一)单细胞腺(unicellular gland) 1.杯状细胞 2.颗粒细胞 3.棒状细胞 4.浆液细胞 5.线细胞
4
粘液的生物学意义
我国约有100多种
7
皮肤的功能
润滑→ 润滑剂,减少摩擦 保护→防止寄生物、病菌和其他微小生物的侵袭 调节渗透压→使扩散、渗透过程变慢,适应盐度的变化 感觉→ 感觉芽、感觉丘、神经未梢 吸收→可能有吸收营养的功能 修补→表面创伤
8
第二节 鳞片
鳞片:大多数鱼类的皮肤中由钙质所组成的外骨骼,
被覆在鱼体的全身或一部分,具有保护作用
鱼类的体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保护自己、攻击对方或迷惑对方、 逃避敌害的作用。 性别色:雌雄鱼体色不同的现象。 警戒色:一些鱼类所具有的具有警戒作用的体色。 拟态: 有些鱼类不仅体色与环境一致,而且体态
也象周围的环境的现象
23
发光器
发光器的原理:海洋中层或深层的一些鱼类有发光现象。 有些鱼类是由于自身组织中具有一种能够发光的细菌与 之共生,另一类是鱼类本身具发光器
生长: 上层:围绕着鳞片中心一环一环的生长,
即从原有部分的边缘再生长出一圈新的
下层:一片一片的从中心向外方生长,
新长出的一片总是叠在原有的一片的下面,
鳞片中央较边缘要厚一些
14
15
骨鳞由真皮产生分区:
(1) 前区(基区):朝着头部,埋在真皮中的部分 (2) 后区(顶区):朝着尾部,未被其它鳞片覆盖的部分 (3) 侧区:前区和后区的两侧,朝着背腹方向
有些鱼类一到生殖季节,由于受了生殖腺激素的刺激, 在头部、鳍等处出现一种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圆锥形突起, 生殖完毕即生行消退。 珠星只限于生殖季节出现,或者在生殖期间变得特别明显, 雄性个体一般表现得粗壮,数量也多 主要是生活、产卵在流水或潮间带的一些鱼类
6
(二)毒腺(poison gland)
表皮细胞的衍生物,包括单细胞毒腺和多细胞毒腺, 有三种类型: 1.因咬伤而使其他动物中毒,如海鳝 2.具有毒性的皮肤粘液腺,如七鳃鳗 3.具毒刺的鱼类,如虎鲨、鳐、蓝子鱼、毒鲉等,
• 红娘鱼、绿鳍鱼:背鳍 基部两侧也有一行粗大的 棱鳞
箱鲀:骨板
海龙目:环状骨片
鲀形目:骨刺
19
四、侧线鳞和鳞式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 侧线上鳞:背鳍起点到侧线鳞的一行鳞 侧线下鳞:臀鳍或腹鳍起点到侧线鳞的一行鳞 鳞式:记录鳞片数目的表达式
一般包括三方面: 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
21
第三节 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鱼类的色素细胞由真皮衍生,主要分布于真皮内, 此外还分布于神经和血管周围以及体腔膜上
鱼类的基本色素细胞有四种:即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 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
1-黑色素细胞
2-黄色素细胞
3-虹彩细胞
22
鱼类的体色
鱼类色泽的变化,是由于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 的扩散与集中所致。可因环境、年龄、性别、 健康状况和生殖活动而变化
发光器结构:系由皮肤衍生而来。 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腺体、水晶体、反射器、
色素体 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种类识别信号、照明、引诱
食饵、惊吓敌害。
24
课后思考
名词解释:珠星,圆鳞/栉鳞 1、鱼类的皮肤的结构? 2、鱼类的粘液有何生物学意义? 3、鱼类的鳞片可分为哪几种?各有何特征? 有何特化类型?
25
盾鳞一经形成,大小就不变,盾鳞的数目可随鱼体 的生长而增加
老的盾鳞会不断脱落,新的不断替代,不断进行
10
11
二、硬鳞
只存在于硬鳞类(包括软骨硬鳞类和全骨 类--硬骨硬鳞类),由真皮形成
硬鳞坚厚,成行排列,不作覆瓦状,鳞片 间以凹凸关节面相嵌合,在接合处有稍能 伸缩的余地
硬鳞对鱼类的行动的灵活性很有妨碍
后区
后形成的一圈一圈的隆起, 是骨质层的突起,多呈同心圆排列, 也有横列的
(5) 鳞焦(生长中心):环片所环绕的中心,是鳞片最先 形成的部分
(6) 鳞沟(辐射沟):由鳞焦向四方发出的凹沟,可增加 鳞片柔软程度,可分为两种类型:
a、初级鳞沟:直接从鳞焦发出的辐射沟 b、次级鳞沟:离鳞焦一定距离发出的辐射沟
20
鲤的鳞式:
32 5 6 36 4 V
或5~6/32-36/4–V
式中:32~36 代表侧线本身的鳞片数 5~6 是背鳍起点与侧线之间的鳞片行数 4-V 表示侧线与腹鳍之间的横行鳞数
少数鱼类没有侧线,这些鱼的鳞片数以体侧纵列鳞数和横列 鳞数来记录 纵列鳞:沿身体两侧中线从头部后方到尾部末端的一列鳞 横列鳞:从背鳍起点到腹部正中线的一列鳞片
很薄,由结缔组织纤维均一排列呈片状, 纤维丝可向上伸入生发层,往下深入真皮较深处
2、疏松层
在外膜层内方,也较薄,纤维结缔组织呈海绵状 疏松而不规则的排列,含有色素细胞、成纤维细 胞和变形细胞,血管外丰膜富层
3、致密层
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排列致密而平行, 以胶原纤维为主,通常不含色素细胞。 在鲨鱼身上致密层特别发达,其纤维有数10cm长
硬鳞在其演化过程中向骨鳞方向变化-- 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异鳞鱼证明这一点,前 硬鳞,后部骨鳞
12
13
三、骨鳞
由真皮形成,为真骨鱼类所特有,为最常见的一种 呈覆瓦状排列,有利于身体活动
结构:骨鳞可分为上下二层
上层:骨质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
下层:纤维层,柔软,由交叉错综的纤维结缔组织
组成;是一片一片地从中心向外缘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