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果和蔬菜的知识,对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的概念和平衡力的判断,他们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

2.难点:平衡力的判断,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实例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力的作用实验套件,包括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玩具、推动小车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汇报,给予评价和指导。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感知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应用力与运动关系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概括等方法,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力和运动的相关教具,如小车、气球、绳子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小车、彩纸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如吹气球,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力和运动的相关概念,如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推小车、拉气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全面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科学探究:提升学生分析运动和力关系的能力,理解力如何影响物体运动。

3.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将运动和力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入1.1教师行为:通过播放物体运动的视频,如自由落体、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思考。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视频,讨论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1.3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观察,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概念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复习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力的相关知识,并参与课堂提问。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2.4 教师行为: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等。

2.5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参与课堂讨论,尝试解释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

2.6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7 教师行为: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如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和力的问题。

2.8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例题,尝试自己解答,并讨论解题方法。

2.9 过程点评: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解题,提高学生解决运动和力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分类、合成与分解。

•牛顿运动定律:o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o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o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例题分析:展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和力问题的典型题目和解题步骤。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并尝试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释。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现象,分析并尝试解释,准备课堂分享。

3.3 过程点评:通过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运动和力复习 》课件

《运动和力复习 》课件

势能与动能
势能
势能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可以释放 为动能。常见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 能和电势能等。
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 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动能公式为E=1/2mv² ,其中m为质量,v为速度。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一个没有外力做功或者外力做功之和为零 的孤立系统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 转化,但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应用场景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许多物理问题中都有应用 ,如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单摆等。通 过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简化问题,方
便求解。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
牛顿第一定律
总结词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详细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物体会保持 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牛顿第二定律
总结词
描述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 反比。公式表示为F=ma。
动量性质
动量是矢量,具有方向性,遵循 平行四边形定则;动量是相对量 ,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
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内容
物体所受力的冲量等于其动量的变化 量。数学表达式为:Ft = Δp。
动量定理应用
用于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力的作用效 果,特别是碰撞、冲击等瞬时作用的 情况。
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内容
在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相互抵消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数学表达式为: m1v1 + m2v2 = m1v1' + m2v2'。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教案一、认识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一)拉力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实验步骤: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现:(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垫圈的重力(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材料:小车、气球实验步骤: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022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2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2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掌握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但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理解。

2.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3.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小车、木块、斜面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被拉伸、小车被推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的伸长、小车的运动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多样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如推动小车需要力,停止运动需要阻力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运动和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理解和运用力的概念上,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掌握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重力实验器材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布置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展示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如运动、力、摩擦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感受和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理解和运用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2.使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木板、滑轮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小车滑坡实验,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一些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滑轮、摩擦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小车滑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运动和力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如为什么物体会在滑轮上上升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优秀教案(共9份)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优秀教案(共9份)

根据2020年教科版四上新教材制定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教案(共9份)学校:姓名:日期: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是现已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停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讨就是从这个问题开端的。

本课共规划了2个首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查询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历;二是探究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求拉力巨细与小车运动的联系,包含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巨细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改变。

然后引导学生知道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停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学情剖析】学生现已见过并体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必定的了解。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开始知道过“力”,开始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可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试验的角度研讨小车运动与力巨细之间的联系。

【教育方针】科学概念方针1.力可以使停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停止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科学探求方针1.查询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2.会装置用重力拉动的小车3.会研讨拉力巨细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4.能用试验数据证明自己的估测科学态度方针1.发展进一步研讨运动和力之间的爱好2.意识到要用试验数据作为依据科学、技能、社会与环境方针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五光十色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教育重难点】重点:经过试验探求拉力巨细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难点:有序地进行合作探求,并用试验数据阐明拉力巨细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教育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车、垫圈,棉绳、秒表、班级活动记载单小组:小车、垫圈,棉绳、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育进程】一、聚焦:提醒课题(预设5分钟)1.出示划艇图片发问:怎样让停止的划艇运动起来?怎样让划艇运动更快?怎样让它停下?(预设:学生关注到是力影响了物体的运动)2.图片一次展现马车、推车、火车、轿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发问: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发问: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车?都是怎样动起来的?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载在班级记载表中3.出示小车,设问:你能让它动起来吗?提醒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二、探究: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巨细之间的联系(预设20分钟)[材料预备:小车、棉绳、垫圈、挂钩、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小车、绳子、垫圈,设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吗?2.学生交流想法教师适时诘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才适宜?(并演示小车的绳子太长或太短会怎样)3.设问: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拉力是怎样发生的?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是垫圈的重力发生了拉力。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是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分析问题。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小车、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进行巩固。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运动和力》教案《运动和力》教案(精选2篇)《运动和力》教案篇1一、基础知识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小学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

小学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

小学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运动和力教案【引言】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让我们了解身边世界的有趣现象,揭示自然背后的规律。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动和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运动和力,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和力的作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和相关原理。

【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认识不同力的种类及其作用。

3.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运动和力的实际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让他们回答一个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请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记录。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请大家做好记录。

”Step 2: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教师用教学投影仪展示运动和力的定义,并解释每个词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什么,它与运动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讨论。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简洁明了的解释:力是使物体运动或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原因。

Step 3:介绍不同力的种类及其作用(2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让学生辨认不同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向下掉落?为什么滑动物体会逐渐减慢停下来?请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记录答案。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相关实验。

Step 4:实验操作(30分钟)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分发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给每个小组,并给出实验操作步骤。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教案第三单元运动和⼒1.让⼩车运动起来教学⽬标1、了解车的发明历史,知道这些车是怎样运动的。

2、知道什么是重⼒,了解重⼒的作⽤。

3、能够利⽤垫圈和绳⼦,想办法让静⽌的⼩车动起来,再想办法让运动的⼩车静⽌下来。

4、通过实验,研究⼩车运动快慢与拉⼒⼤⼩的关系。

5、培养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让静⽌的⼩车动起来,让运动的⼩车静⽌下来的⽅法。

研究⼩车运动快慢与拉⼒⼤⼩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索⼩车运动快慢与拉⼒⼤⼩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册的实验记录表、让⼩车动起来的实验材料、探究⼩车运动快慢与拉⼒⼤⼩关系的实验材料等等教学过程⼀、聚焦1、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他们有的是静⽌的,有的是运动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哪些物体是静⽌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学⽣观察教室⾥的物体,列举出静⽌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

2、有的物体⼀开始是静⽌的,后来就运动起来了,有的物体⼀开始是运动的,后来就静⽌下来了。

那么,怎样使静⽌的物体运动起来,⼜怎样使运动的物体静⽌下来呢?今天我们以⼩车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让⼩车运动起来3、⼈类早在⼏千年前就发明了车,在我们⽇常⽣活中,也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车。

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呢?他们⼜是怎样动起来的?出⽰课本41页的“车的类型和动⼒记录表”。

学⽣分⼩组活动,讨论交流车的类型和动⼒,并填写好这张记录表。

全班交流,分别说⼀说车的类型和动⼒。

4、教师相机出⽰相应的车⼦图⽚,引导学⽣进⼀步了解这些车的外形特点。

预设:车的类型和动⼒⼆、探索教师引导:我们怎样才能使⼩车运动起来呢,下⾯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活动⼀:想办法让⼩车动起来1、出⽰垫圈、⼩车和绳⼦三样实验材料,提出要求:利⽤垫圈和绳⼦,想办法让⼩车动起来。

2、全班交流,讨论让⼩车动起来的⽅法。

出⽰课本42页的中间⼀幅图⽚,引导学⽣看⼀看,了解实验⽅法及要求。

运动和力 教案及教学反思

运动和力 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三节重力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日常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分析,知道重力的存在,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2.通过实验探究确定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培养收集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能运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4.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通过探究实验确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通过生活实物引导学生合理猜想,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图像等手段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方向和作用点在生活中不太引人注意,往往会忽略。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重力的方向。

重心是一个等效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通过学生动手做一做,引入重心概念。

最后,通过大量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清楚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重力情境1:教师演示下落的物体、上抛的物体、斜抛的物体。

引出: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

进一步引出:这些物体由于力的作用,才使物体最终落向地面,这个力把地球上的物体都吸引在地球上。

过渡:为得出重力概念做一个铺垫。

2.“知识点”教学情景2:小故事《牛顿和苹果树》。

通过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引出:重力的概念。

情景3:小游戏《看谁转的快?》用绳子拴住橡皮,让橡皮做圆周运动。

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1: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手会有什么感受?通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出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需要力的作用。

问题2:我们松开手后物体会怎样运动?这又是为什么?这个拉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需要力来拉着,这个力使物体不断地改变方向,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力的作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物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物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目标要求 1.理解实验的原理,明确实验过程并能进行数据处理.2.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会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3.能用创新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技能储备1.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掌握利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2.实验器材小车、槽码、细绳、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纸带、天平、刻度尺、坐标纸等.3.实验原理(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作出a-F图像和a-1m图像,确定a与F、m的关系.4.实验过程(1)测量:用天平测量槽码的质量m′和小车的质量m.(2)安装:按照如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槽码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3)补偿阻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使小车能匀速下滑.(4)操作:①槽码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断开电源,取下纸带,编号码.②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槽码的质量m′,重复步骤①.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计算加速度a.④描点作图,作a-F的图像.⑤保持槽码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①和③,作a-1m图像.5.数据处理(1)利用逐差法或v-t图像法求a.(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描点、画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F成正比.(3)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描点、画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a与m成反比.6.注意事项(1)开始实验前首先补偿阻力:适当垫高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补偿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补偿阻力时,不要把悬挂槽码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2)实验过程中不用重复补偿阻力.(3)实验必须保证的条件:m≫m′.(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或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7.误差分析(1)实验原理不完善:本实验用槽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槽码的总重力.(2)补偿阻力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离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考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2023·浙江上虞市模拟)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1)在图甲中轨道上安装的水平仪,在补偿小车受到的阻力时,能不能用于判断阻力是否补偿?________(填“能”或“不能”);当水平仪的气泡处于图示位置时,假设要调节a端螺母,则应使a端螺母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2)图乙为实验中打出的纸带,图中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 Hz,则打点计时器在打下计数点5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得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如图丙中实线所示,虚线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为减小实验误差,细线下端所挂重物的质量不超过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A.10 g B.22 gC.40 g D.50 g答案(1)不能降低(2)(3)B解析(1)水平仪只能判断轨道是否是水平的,不能用于判断阻力是否补偿;当水平仪的气泡处于题图所示位置时,应使a端螺母降低;(2)打点计时器在打下计数点5时,小车的速度为v5=x462T=(-)×10-2m/s=m/s;(3)由图像可知,当重物的重力大于N时图线出现了弯曲,则实验时应该使得细线下端所挂重物的质量不超过22 g,故选B.例2(2023·浙江Z20联盟联考)如图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源.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①补偿小车所受的阻力:去掉绳子和小吊盘,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________的点.②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为了保证在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带点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 . ④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③.⑤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求出与不同m 相对应的加速度a .⑥以砝码的质量m 为横坐标,1a 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出1a -m 关系图线.(2)根据上述操作完成下列填空:①由图甲中的数据求得小车加速度的大小a =________ m/s 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②图乙中直线的斜率为k ,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 ,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均用k 、b 表示)答案 (1)①间距相等 ②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 (2)①(~均可) ②1k bk解析 (1)①当纸带上打出间距相等的点时,说明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②以整体为研究对象:m 物g =(M 车+m 物)a ,以小车及车上砝码为研究对象:F 拉=M 车a ,联立解得 F 拉=M 车m 物gM 车+m 物=m 物g 1+m 物M 车.为保证小车所受拉力近似不变,应满足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2)①由Δx =aT 2可知,a =s 2-s 1(Δt )2=( 5- 5)-( 5- 5) m/s 2= m/s 2.②对小车和砝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M +m )a ,变形为1a =m F +M F ,故1a 与m 为一次函数关系,根据题意可知:k =1F ,b =MF ,解得:F =1k ,M =Fb =bk.考点二 探索创新实验考向1 实验器材的创新例3 (2023·浙江舟山市舟山中学模拟)某同学利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器材测量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如图甲所示,带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力传感器固定在墙上,轻绳分别跨过固定在滑块和长木板末端的滑轮,与力传感器和砂桶连接.在砂桶重力作用下滑块沿长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滑块右侧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点迹,轻绳拉力可由传感器直接读出.若轻绳与长木板平行,且不计轻绳与各滑轮之间的摩擦,试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A .将长木板右端垫高以补偿阻力 B .使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质量 C .将打点计时器接交流电源 D .用天平测砂和砂桶的总质量(2)实验获得的纸带如图乙所示,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接交流电源的频率为f ,则滑块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力传感器示数为F ,滑块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用a 表示滑块的加速度,则滑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为μ=________________;(4)若s 1= cm ,s 2= cm ,s 3= cm ,s 4= cm ,s 5= cm ,s 6= cm ,f =50 Hz ,F = N ,m = kg ,g = m/s 2,则动摩擦因数大小为____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C (2)(s 4+s 5+s 6-s 1-s 2-s 3)f 2225 (3)2F -mamg(4)解析 (1)测量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需要将长木板右端垫高以补偿阻力,故A 错误;绳子的拉力可以通过力传感器测出,不需要满足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质量,故B 错误;打点计时器应接交流电源,故C 正确;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拉力传感器测出,不需要用天平测砂和砂桶的总质量,故D 错误. (2)用逐差法求滑块加速度得a =(s 4+s 5+s 6)-(s 1+s 2+s 3)9T 2,又T 5=1f ,即T =5f,联立解得a =(s 4+s 5+s 6-s 1-s 2-s 3)f 2225(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2F -μmg =ma , 解得μ=2F -mamg(4)代入数据,解得滑块加速度为 a =(s 4+s 5+s 6-s 1-s 2-s 3)f 2225≈0.501 m/s 2则动摩擦因数大小为μ=2F -mamg=2×-××9.8≈0.23. 例4 (2021·湖南卷·11)某实验小组利用图(a)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关系.主要实验步骤如下:(1)用游标卡尺测量垫块厚度h,示数如图(b)所示,h=________ cm;(2)接通气泵,将滑块轻放在气垫导轨上,调节导轨至水平;(3)在右支点下放一垫块,改变气垫导轨的倾斜角度;(4)在气垫导轨合适位置释放滑块,记录垫块个数n和滑块对应的加速度a;(5)在右支点下增加垫块个数(垫块完全相同),重复步骤(4),记录数据如下表:n123456a/(m·s-2)根据表中数据在图(c)上描点,绘制图线.如果表中缺少的第4组数据是正确的,其应该是__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1)(5)见解析图(~均可)解析(1)垫块的厚度为h=1 cm+2× mm=cm(5)绘制图线如图;根据mg·nhl=ma可知a与n成正比关系,则根据图像可知,斜率k=7=a4 4解得a4≈ m/s2.考向2实验方案的创新例5(2020·浙江7月选考·17(1))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图甲是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图乙是拓展方案,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ⅰ)挂上托盘和砝码,改变木板的倾角,使质量为M的小车拖着纸带沿木板匀速下滑;(ⅱ)取下托盘和砝码,测出其总质量为m,让小车沿木板下滑,测出加速度a;(ⅲ)改变砝码质量和木板倾角,多次测量,通过作图可得到a-F的关系.(1)实验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计数点a、b、c、d、e、f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 d=________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需要满足条件M≫m的方案是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和乙”);在作a-F图像时,把mg作为F值的是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和乙”).答案(1)(~均可)(2)甲甲和乙解析(1)由题意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v d=x ce2T,将x ce=(-) cm=cm,T=s,代入得v d ≈ m/s ;(2)甲实验方案中:绳的拉力F 满足:F =Ma ,且mg -F =ma ,则F =mg1+m M ,只有m ≪M 时,F 才近似等于mg ,故以托盘与砝码的重力表示小车的合外力,需满足m ≪M .乙实验方案中:小车沿木板匀速下滑,小车受绳的拉力及其他力的合力为零,且绳的拉力大小等于托盘与砝码的重力,取下托盘及砝码,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托盘与砝码的重力mg ,不需要满足m ≪M .两个实验方案都可把mg 作为F 值.考向3 实验目的的创新例6 (2019·全国卷Ⅱ·22)如图(a),某同学设计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所用器材有:铁架台、长木板、铁块、米尺、电磁打点计时器、频率50 Hz 的交流电源、纸带等.回答下列问题:(1)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用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重力加速度g 和铁块下滑的加速度a 表示).(2)某次实验时,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使θ=30°.接通电源,开启打点计时器,释放铁块,铁块从静止开始沿木板滑下.多次重复后选择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图中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重力加速度为 m/s 2.可以计算出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结果保留2位小数).答案 (1)g sin θ-ag cos θ(2)解析 (1)对铁块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 ,解得μ=g sin θ-ag cos θ.(2)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T =5×150 s = s ,由逐差法和Δx =aT 2可得a =(x 5+x 6+x 7)-(x 1+x 2+x 3)12T 2≈ m/s 2,代入μ=g sin θ-ag cos θ,解得μ≈0.35.课时精练1.(2023·浙江省联考)小明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1)除了图中已有的小车、电磁打点计时器、钩码、纸带和长木板外,下列实验器材中还需用到的有________; A .天平(含砝码) B .停表 C .刻度尺 D .游标卡尺 E .8 V 的交流电源 F .220 V 的交流电源(2)为了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的关系,小明在正确完成补偿小车所受阻力的操作后挂上钩码开始进行实验,并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一条纸带,已知图乙上的点为实际打下的点,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根据这条纸带上的点迹.指出小明在实验中所存在的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CE(2)小车运动到长木板末端时加速突然变大,说明长木板的前部分和后部分的粗糙程度不同解析(1)实验中需要天平(含砝码)来测量小车以及砂和砂桶的质量,故选A;实验中由于还需测量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故还需必备的器材是刻度尺,故选C;电磁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为8 V的交流电源,故选E.(2)结合题图乙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标号分别有0、1、2、……、13并读数得到相邻两点的位移;根据Δx=x n+1-x n,Δx=aT2,由图知在小车运动到长木板末端时加速度突然变大,说明长木板的前部分和后部分的粗糙程度不同.2.(202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细绳的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用来测量绳对小车的拉力,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1)实验中必须要进行的且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A.小车质量改变时,需要重新补偿阻力B.补偿阻力时要装上纸带并挂上装细砂的桶C.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2)本实验中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细砂和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3)小华同学利用此实验装置,拆除传感器,把细绳直接固定在小车上,重新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小明、小华两位同学分别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各自的a-F图像,其中某位同学所得的a-F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这一a-F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在补偿阻力时斜面倾角过大B.直线部分的斜率表示小车的质量C.这一图像是小华同学作出的图像D.这一图像无法判断是哪位同学作出的答案(1)C(2)不需要(3)C解析(1)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必重新补偿阻力,A错误;补偿阻力时不应挂上装细砂的桶,但是要挂纸带,调节斜面的倾角,给小车一个初速度,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可,B错误;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使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合外力,C正确.(2)本实验中由于已经用传感器测出绳子拉力大小,故不需要满足细砂和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3)由题图乙可看出,当细绳拉力增大到一定值时,小车才有加速度,说明没有补偿阻力或补可知,a-F图像的斜率表示小车质量的倒数,B 偿阻力不足,A错误;由牛顿第二定律a=Fm错误;由于小明同学用力传感器直接测出了拉力大小,他作出的a-F图像应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补偿阻力充分,则是一条通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小华同学用砂和砂桶的总重量近似表示细绳的拉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对小车和砂桶(含砂)分别有F T=Ma,mg-F T=ma,可得F T=Mmg,故只有当M(小车及小车上的传感器总质量)远大于m(砂和砂桶的总质量) M+m时,细绳的拉力才近似等于砂和砂桶的总重量,随着m的增大,实际的绳子拉力将比mg明显小些,所以a-F图像的斜率随着F(即mg)的明显增大而减小,所以这一图像是小华同学作出的,C正确,D错误.3.(2023·浙江省金华十校模拟)用图甲装置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中,用力传感器测量力的大小.(1)若某次实验中得到图乙纸带,已知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对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B.实验前需要补偿阻力C.作出a-F图像,斜率为小车的质量D.作出a-2F图像,斜率为小车的质量答案(1)(2)B解析(1)由逐差法可知a=x BD-x OB4T2=(--)×10-24×2m/s2=m/s2(2)本实验中由于有力传感器测量拉力,故不需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A错误;实验前需要补偿阻力,B正确;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1m·F,作出a-F图像,斜率为小车质量的倒数,C、D错误.4.在完成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后,某同学想办法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用于进一步验证上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过程如下:A.用天平称出小车质量为M=kg,弹簧测力计质量m=5 kg(重力加速度为g)B.如图所示,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让小车M从一具有一定倾角θ的平整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用纸带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情况,以便求出加速度aC.撤掉打点计时器,在小车尾部用细线与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水桶连接,在水桶中加入适当质量的水,使轻推小车时,能使其沿斜面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到达斜面底部静止后,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D.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以上实验几次,通过几组数据来验证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这条纸带上的点,是在某次实验中得到的计数点(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此时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车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过程中所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_.(用本题中所给的物理量符号表示)(3)在该同学的这个验证实验中,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保证小车质量远大于所挂物体(水、水桶及弹簧测力计)的总质量.答案 (1) m/s 2(~ m/s 2均可)(2)mg +F (3)不需要解析 (1)由题图可知Δx = cm ,而T = s ,则a =Δx T2=×10-22 m/s 2= m/s 2 (2)根据实验步骤可知,小车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过程中所受到的合力为mg +F ;(3)根据实验步骤B 、C 可知,在该同学的这个验证实验中,不需要保证小车质量远大于所挂物体的总质量.5.(2022·山东卷·13)在天宫课堂中、我国航天员演示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受此启发.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力传感器、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轻弹簧和待测物体等器材设计了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如图甲所示.主要步骤如下:①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气垫导轨左端支架上,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滑块上;②接通气源,放上滑块.调平气垫导轨;③将弹簧左端连接力传感器,右端连接滑块.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 点.A 点到O 点的距离为 cm ,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 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④计算机采集获取数据,得到滑块所受弹力F 、加速度a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部分图像如图乙所示.回答以下问题(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2)该同学从图乙中提取某些时刻F 与a 的数据,画出a —F 图像如图丙中 Ⅰ 所示,由此可得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________ kg.(3)该同学在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图丙中画出新的a —F 图像Ⅱ,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 kg.答案 (1)12 (2) (3)解析 (1)由题知,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 点,A 点到O 点的距离为 cm.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 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结合题图乙的F —t 图像有Δx = cm ,F = N根据胡克定律k =F Δx,可得k ≈12 N/m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则a —F 图像的斜率表示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的倒数,根据题图丙中 Ⅰ,则有 1m=-0 kg -1=5 kg -1 则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m = kg(3)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同理,根据题图丙中 Ⅱ,则有1m ′=-0 kg -1=3 kg -1,则滑块、待测物体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m ′≈ kg ,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Δm =m ′-m = 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2012年考纲】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其数学定义式,知道其单位m/s、km/h及其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简单地计算等)。

2.会选用适当的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知道时间的国际单位s,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会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m,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粗略地估测物体的长度。

4.经历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6.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实际情况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能与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分析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