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劳资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贾江华 1、哪些人是弱势群体,怎么产生的?2、辨析概念: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社会安全、社会福利、福利国家、社会保障3、结合中外历史,学习什么是社会政策,怎样产生的?世界主要国和地区社会政策分析比较(基础知识问题)4、重点研究的社会问题及相应的社会政策分析: 1)贫困、贫富差距问题; 2)劳资关系问题:罢工、新劳动法、工会新问题、工伤及赔偿、职业病-富士康员工跳楼3)人口与户籍:流动人口与固定人口利益冲突、老龄社会、计划生育政策、4)城乡差距:民工、城中村--社会治安问题5)医疗卫生:看病难看病贵、城乡医疗保障6)住房:补贴、房价(钉子户?旧城改造) 7)教育:就业难、上学难上学贵、普及教育差距、高考制度(省差、潜规则) 8)社会分层:新阶层、社会分层变迁、行业差距、个人所得税(高级阶段:结合中外材料拓展研究问题)1、确定范围:世界?哪一国?中国?省份? (比如世界南北问题?中心-外围关系问题?中国提前老龄化的对策?北京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研究思路:总体基本情况、印象最深的问题、结论和启示3、结果形式不限(研究报告、规范论文、影视作品、ppt)4、尊重知识产权:严禁侵权! 学习方法:基本问题,依次研究学习,拓展问题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自己查阅资料,教师协助引导;自己写出研究成果,课堂讨论争鸣,教师总结。

课程成绩计分:平时作业50+讨论活动10 (组长打分)+期末考试40(基础50+拓展50) 一、社会政策概念二、社会政策意义及相关概念三、什么是社会问题?陈国钧:它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它是专门解决社会问题,或是从事社会改进所采取的基本原则或方针。

所谓社会政策,是经由国家以立法及行政为手段,以提高国民生活,增进利益,促使经济的社会的平衡发展。

白秀雄:一个国家依据立国精神及当前社会需要而制定的一种有系统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革新社会制度与指导社会进步的施政方针,基本原则,具体的行动路线。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866 次) 时间:05/07/16 13:51 来源:江上郎管理运动(1886)在管理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历史上,美国"管理运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管理人员碰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碰到过的问题,于是研究新的管理理论、规则和方法形成一个社会性潮流,直接导致Tailor制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出现。

因此,"管理运动"是现代管理的前奏,是古代管理走向现代管理的标志。

回顾现代管理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能不从美国的"管理运动"开始。

历史上,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又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这种如影随形的互动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的根本动力。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处于手工劳动阶段,技术水平低,交通、通讯不便,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成本高、有效性低,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规模小、结构简单。

因此,那时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尽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管理理论却进展甚微。

工业革命后,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普遍建立,组织规模扩大,北部结构复杂。

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使管理难度空前增大,管理成本大为上升,大量工厂的经营不善和破产倒闭使传统的经验管理遇到了挑战,改进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以小瓦特、欧文、亚当.斯密、巴贝奇等人为代表,人们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从此生产计划、技术和劳动分工、设备的合理使用、劳资关系等成为管理者的研究专题,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较系统的研究。

但在此之后,尽管工厂制度极其管理经验从英国推广到其他国家,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技术和组织创新动力,因此管理理论没有大的进展。

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学派
雇员和雇主是利益共同体(有效管理) 工会是外在麻烦制造者(阻碍合作) 推崇向雇员“授权”和雇员参与决策(有限参 与) 反对雇员真正享有独立发言权
产业关系学派
组织和社会都是由不同利益集团组成 工会是雇员利益的合法代表 劳资冲突是正常的(集体谈判) 主张通过改革来解决市场失灵、提高公平和加强 员工发言权 通过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保护雇员的权利 用最低工资法、禁止童工和禁止雇佣歧视来规范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关系的基本问题: 劳动力是不是商品? 雇员和雇主是否是自律的劳动力竞争的市场的真正平 等主体? 雇员和雇主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利益冲突? 雇员发言权是否重要?
新古典经济学派 产业关系学派
学派
人力资源管理学派 激进产业关系学派/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古典经济学派
强调市场的力量和完全竞争带来的效率 劳动力就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商品(供求关系决 定了雇佣条件) 雇主和雇员完全平等,利益一致 强调供求关系和当事人的自由选择 反对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 反对政府对企业实行管制(工会) 反对最低工资制及失业保险
在劳动关系模型中加入了“战略选择”这一动态因素, 指出劳动关系变化是环境压力与组织应对战略的产物 行为主体的选择和判断对劳动关系系统的方向和结构有 重要影响
李孝秀劳动关系模型中的影响因素
提出PDR模型 认为劳动关系的决定因素:环境、主体、PDR系 统的内容和交互作用及产出绩效
劳动关系的流派及政策主张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劳动关系的概念与主体 2. 3. 4.
劳动关系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劳动关系的类型
劳动关系的系统模型 劳动关系的流派及政策主张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模拟测试2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模拟测试2

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 劳动关系受劳动法调整,从宏观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个别劳动关系和()以及社会劳动关系或产业关系。

单选题(2 分)A.个体工商户劳动关系B.雇主或雇主组织劳动关系C.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D.劳动组织关系2. 在劳资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社会和()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和影响劳资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单选题(2 分)A.社会环境B.文化因素C.意识形态D.劳动者3.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庇谷在其()一书中建立了一种短期工资决定模型,讨论了劳资双方关于工资的集体谈判范围。

单选题(2 分)A.《福利经济学》B.《劳动关系系统》C.《经济与社会》D.《工会运动史》4. 世界劳工联合会成立于1921年,总部设在()。

单选题(2 分)A.比利时B.法国C.英国D.美国5. 劳资协议自治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是()。

单选题(2 分)A.日本B.德国C.美国D.瑞士6. 公共政策的构建策略:保护企业()与劳权。

单选题(2 分)A.刚性B.柔性C.灵活性D.创新性7. 三方协商机制是三方权利制衡与利益求同的博弈组织,其三方必须遵守利益均衡原则和补偿原则、许诺与期待原则以及()原则。

单选题(2 分)A.平等维权B.信息共享C.信息开放D.均衡获利8. 社会保险在实践中的最低追求目标是()。

单选题(2 分)A.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B.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C.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D.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9. 当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入中断时,能够得到一定比例的补偿,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这体现了社会保险的()。

单选题(2 分)A.普遍性B.互济性C.储蓄性D.补偿性10.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

单选题(2 分)A. 3个月B.6个月C.1年D.2年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里。

简答题题库

简答题题库

简答题题库: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①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⑴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⑵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⑷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⑵唯物主义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含义:①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关系:①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②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

③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5、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⑵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⑶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⑷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⑸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企业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企业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企业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 总体目标:本课程面向负责任的管理教育, 致力于探索企业中的伦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课程通过全面解读企业伦理的基本理论, 探索企业经营中的伦理问题, 解析企业伦理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开辟有效的伦理项目, 匡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加强伦理 意识, 提高伦理决策能力, 领略企业作为道德主体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他们成为未来商业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缔造者。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首先论述了企业伦理学基础理论, 包括企业伦理概论和企业社会责任;其次从企 业经营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会计、环境保护和国际经营五个方面对其中存在的伦理 问题深入剖析;继而给出企业伦理决策的框架,并重点从个人和组织两个视角探讨影响决策 的若干因素;最后提出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实行有效的企业伦理项目的建设和审计。

通过本课 程学习,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企业伦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清晰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伦 理问题,掌握企业伦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能匡助企业做出合乎伦理的决策。

课程目标 1:掌握企业伦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企业伦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阐述,明晰伦理和道德、伦理相关行为、利益相关 者、企业伦理等的含义,深刻理解企业伦理学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性观 点的述评,掌握企业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 社会创业等概念, 并进一步理解企业伦理责任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这一观点。

课程目标 2:识别企业经营中的伦理问题从描述性分析入手,通过对企业经营中伦理问题的剖析, 提高学生伦理意识。

具体包括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保护和国际经营五个企业经营的重要领域。

课程目标 3:提高企业伦理决策能力Business Ethics专业选修课程32022.6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 年第四版英文名称课程性质学 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HURM4109管理科学系学生54 课程代码授课对象学 时修订日期从解释性分析入手, 引入企业伦理决策框架。

当今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当今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建华方炳鸽 2010-04-02 19:14:03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和谐社会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研究。

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研究历来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

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也逐步形成。

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化会不会导致社会不同群体的对立和冲突,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学界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一般社会学的理论从古典学者那里开始,一直研究有限的几个基本问题:社会秩序是如何维持的?部的和外部的变迁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成员如何为其生存和人类再生产获取资源?社会变迁理论就试图研究并确定社会的部与外部变迁,社会变迁的实体、动力、规律、单元、层面,社会变迁的初始动因、基本前提、一般形式、实际过程、具体途径等。

社会变迁理论还试图研究、确定社会变迁的维度,如速度、深度、方向和可控制性,以与能够改变原有制度的外部和部的变革力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联。

近几年,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较多的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国家和区域发展、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增长收益的分享、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等。

一些中青年学者还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如从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角度、非常规行动视域、社会化小生产理论框架建构等研究分析了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问题。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的特有机制对这一论题的探讨,相关研究在理论取向和解释逻辑上呈现出基于不同学术式背景的差异。

学者强引入国家政策变量分析它对分层机制的作用,认为影响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有三个层次,依次是“基调理论”、“大的政策原则”、落实具体的政策。

路路认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由“决定性”转向“交易性”。

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综述

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综述

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综述内容摘要:劳资关系系统理论是在二战后为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而产生的。

它将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劳资关系研究领域,为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

它首次将劳资关系的主体确定为雇主与雇主组织、雇员与雇员组织和政府三方,并强调规则在劳资冲突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自邓洛普于1958年首先提出劳资关系系统理论起,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并成为西方劳资关系领域的主流理论,为西方劳资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劳资关系系统理论规则劳资关系系统理论提出背景劳资关系学是在人们对社会劳动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劳动问题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雇主和雇员两大集团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罢工、暴力行动和社会动乱。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社会劳动问题层出不穷,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迫使西方国家相继废除禁止结社的法律,工会组织获得空前发展,劳资关系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西方各国逐渐改变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放任或纵容资方的政策,转而采取建设性的干预政策。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劳资关系系统理论应运而生。

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的提出最早提出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的是美国学者邓洛普。

1958年,他出版了《劳资关系系统》(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一书。

在这部著作中,邓洛普将劳资关系系统定义为“管理者、工人和政府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体”。

在这一综合体里,“不同的部分和要素相互依存,每一要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系统的产出”。

邓洛普设计的劳资关系系统包括四个构成要素。

第一个构成要素是主体,即政府、雇员与雇员组织、雇主与雇主组织。

这些主体被一种共同的理念连接在一起。

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产业关系系统中工作场所和社会的“规则网络”。

第二个构成要素是环境,包括工作场所和社区的技术特征;劳资关系主体所受到的市场和财政预算方面的制约;系统外部社会中的权利重心和分布。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一:填空题1.系统的管理思想史是关于系统的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历史性学科。

2.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就是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或居支配地位的管理观点、管理思想和管理学说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历史。

3.柏拉图的著作甚丰,其中最主要的是《理想国》。

4.在某种意义上揭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的是亚里士多德。

5.首先提出经济管理研究对象的是色诺芬。

6.封建社会维系其统治关系的生产资料是土地。

7.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

8.阿奎那在中世纪被奉为神学之父。

9.工业革命跟不上发展要求的一大瓶颈是管理人员问题。

10.实现工业的过程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其中资本和技术是最主要的。

11.美国的工业化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业先行发展。

12.首先承认管理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的人是萨伊。

13.泰罗进行的科学管理实验始终依据两个基本原理,即作研究原理和时间研究原理。

14.泰罗为组织管理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是例外原则。

15.提出管理中80/20原则的经济学家是朱兰。

16.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的是厄威克和吉利克17.法约尔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称之为管理的要素。

18.行为科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合,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人际关系说的创始人是梅奥和罗特列斯伯格。

20.麦格雷戈认为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

21.奥尔德弗认为人的基本需求不是五种而是三种,即生存、关系和发展。

22.把现代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管理学家是孔茨。

23.经理角色学派认为一般情况下都担任10种角色。

24.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超Y理论。

25.事实上,管理过程理论的开山鼻祖是法约尔,后来又经过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管理丛林中的一个主流学派。

26.管理过程学派的研究对象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27.决策理论学派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决策。

28.圣吉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马原九大基本问题(思维导图)

马原九大基本问题(思维导图)

马原九大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问题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联系的定义和特点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都处于普遍联系、交叉作用之中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

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定义以及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定义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原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他已经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因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变化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是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两者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情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劳动关系学-常凯

劳动关系学-常凯

简答1、劳动关系定义、特点、实质、层级、相关概念分析、研究内容定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特点:①基本特点:雇佣制②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私人雇佣制、市场化调节③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国家雇佣制、行政化调节实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劳动者与资本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解决人与物的关系。

层级:①个别劳动关系:在具体的企业或者劳动单位中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人身性)②集体劳动关系:指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核心构成;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③社会劳动关系:指一个大的产业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劳动关系(总体构成;政府介入)相关概念:集体层面①劳资关系:一般指私有制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所体现的是雇佣工人和雇主的关系。

特点:突出劳资的区别,主体明确,关系清晰,但对抗性较强。

②劳工关系:突出劳动关系是劳工为重点的核心的关系,强调劳工地位特别是劳工团体,更注重集体的劳动关系,也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

③劳使关系:日本创造,意味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的关系个体层面④劳雇关系: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主要指个别的劳动关系,一般不赞成工会的学者用此概念⑤员工关系:强调是以企业为中心,劳动者是企业的雇员,其出发点是企业内部的惯例关系,排斥工会。

是从人力资源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个取代劳资关系的概念,和谐与合作是这一概念所蕴含的精神。

宏观、社会层面⑥产业关系:狭义同于劳资关系,广义则指产业及社区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

更多研究组织之间的关系、宏观的劳动关系。

⑦劳动关系:最宽泛和适应性最强,概括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不同所有制以及政治立场而导致的差异。

研究内容:①环境:政治、经济、社会②主体:政府、劳动者与劳动者组织、雇主与雇主组织③运行协调④矛盾处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产业行为制度、不当劳动行为救济制度2、核心劳工标准的概念、特点概念:指已经被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确认的,不论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为保护工作中的人权而应遵守的八个最基本的国际劳工公约。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 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马原35道问答题

马原35道问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答: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3.简述唯心主义及其存在形态?答:唯心主义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劳工关系(台湾地区、海外华人学者):
这一概念在于突出劳动关系是劳工为重点和核 心的关系,强调劳工的地位特别是劳工团体,更注 重集体的劳动关系,也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 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协商的过程。我国台湾地区 和海外华人学者,更多使用这一概念。
劳使关系(日本)
是日本人所创造的一个日语汉字名词,意为劳动者和劳 动力使用者的关系。就字义而言,劳使关系更能准确地表述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的关系的内涵。这一新概 念的用意并不是只从语义的准确性考虑,而且还有用一个中 性的、更温和的名词来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 念的意义。在日本的劳动法学著述的具体行文中,劳使关系 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指集体的或团体的劳动关系。
争议处理制度 和机制
矛盾处理方式和 程序
授课方式
• 内容研究 • 案例分析 • 课堂讨论
课程要求
• 保证上课出勤 • 提前准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 认真及时完成作业
• 关注相关新闻
课程时间分布
• 课程时间分布:
本学期17周
参考书:
• [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动与雇主》(第5版)李丽 林 李俊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
政府援助型劳动关系
政府主导型劳动关系 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
不同的经济体制
划分劳动关系的主要标准及类型
1.2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
在国外,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 五大学派,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保守到激进的顺序依次为:
• 新保守派 • 管理主义学派 • 正统多元论学派 •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劳动关系的相关概念
劳资关系:突出劳资区别
一般是指私有制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所 体现的是雇佣工人和企业主(雇主)的关系。 这一关系即包括劳动者个人与雇主的关系,也 包括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团体的关系。这是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最为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其特 点是突出劳资的区别,主体明确,关系清晰, 但具有某种对抗的意义。

管理思想史简答复习

管理思想史简答复习

管理思想史(简答)1管理的概念。

21.广义的管理概念:哈罗德~孔茨《管理学》: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

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的活动。

2.狭义的管理概念:推法约尔为代表。

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活动,去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促进管理思想演变的主要原因6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

而文化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遗产,它包含着与人类行为相联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种形式。

1文化的经济内容2文化的社会内容3文化的政治内容3.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现实原因。

361、劳资关系及激励问题;2、管理人才的缺乏;3、工人掌握技能及工人的劳动效率问题;4、政府机关如何提高管理效率。

4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原因。

381、管理问题;2、工人的认识问题;3、工人的传统习惯问题。

5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前提假设。

401)科学管理能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劳资问题;2)工人是“经济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物质收益;3)单个人可以取得最大效率,集体行动反而导致效率下降。

6简述法约尔的管理职能。

47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2、简述法约尔关于企业需要进行协调工作的依据。

491各部门不了解而且也不想了解其他部门,在进行工作时好像它本身就是工作的目的和理由,不关心整个企业,也不关心毗邻的部门。

2在一个部门内部的各科室之间,与不同部门之间一样存在着一堵墙,互不通气,各自最关心的就是使自己的职责置于公文命令和通告的保护之下。

3谁也不考虑企业整体利益,企业里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7韦伯对权力的分类。

56合理的法定权利;传统的权利;神授的权利。

8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621政治背景:工人开始有组织的与雇主进行斗争,工会组织蓬勃发展;2经济背景: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频繁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增多,经济体系混乱。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doc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doc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依以旋转的轴心”(恩格斯,1867),如何认识、对待和调整劳资关系并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发达国家为此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探索和改进,特别是在二战以后,以邓洛普(1958)、克雷格(1967)、安德森(1987)和寇肯等(1986)等为代表的产业关系学派对劳资关系调整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的研究均试图证明,作为经济社会关系之一的劳资关系调整需要包括劳、资、政等主体在内的多方参与,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有助于一国经济社会目标达成的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

雇员作为劳资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在劳资关系调整中的参与问题也广受关注。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雇员参与的概念界定,美国学者撒拉忙(1992)认为,雇员参与是一种组织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实质是由雇员参与决策和决绝雇佣组织内的问题;而英国学者科顿(1993)则将雇员参与定义为一种充分利用雇员能力的行为,目的是鼓励雇员为组织的成功做出贡献的过程;二是有关雇员参与的制度依据,德国学者克努森(1995)认为,雇员参与的制度依据分为法律法规、集体合同和雇主决定三个,国家不同,雇员参与的制度依据也存在差异;三是雇员参与内容,包括:(1)职业生活质量项目(quality of work life programs),卡曼和勒德福特(1985)将该项目归纳为计划、实施和成果考察(包括工作条件改善方面的成果和组织效率提升方面的成果两个方面);(2)质量管理圈(Quality Circles)项目,香港学者谢家驹和冯培漳(1986)认为,雇员参与质量管理圈,其目的是在帮助资方改善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有利于雇主与雇员的沟通,以减少雇主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摩擦成本;(3)收益分享计划(gain sharing plan),正如科顿(1993)所指出,收益分享计划的实质是雇主变相地基于雇员某种激励的薪酬计划,特别是哪些对提出有助于改善雇佣组织福利的雇员。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作者:张行高琰张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1期摘要: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是西方管理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探究了管理的相关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行为科学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实现了经验性的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变、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变。

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发现,行为科学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研究内容的超越,实现了人性研究、管理原则等方面的超越。

基于此,本文从这两种管理理论的基本概述出发,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西方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比较分析一、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概述(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概述古典管理理论于19世纪末期出现,是西方管理理论的总称。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以及韦伯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管理和组织理论,这些理论被厄威克和古立克整理之后形成了当前所使用的古典管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组织管理过程当中的八项原则和七种职能。

古典管理理论的先进性在于提出了管理要素的重要性,认为管理是任何社会组织当中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也是实现集体协调、目标达成以及成效取得所不可缺少的。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说,古典管理理论认为需要建立起严格的上下级等级制度,将组织看做一个封闭的系统,通过内部合理化的方式来促进组织职能的改善。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社会组织当中劳资关系的解决、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論的基本概述行为科学理论是于上个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人类行为,属于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外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它的特点是通过对人们心理活动的研究来实现对人们行为规律的掌握,并在其中找到了管理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率的新途径。

行为科学利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对人行为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劳资关系的目的及其方法
劳资关系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在两个参与者 ———雇工和雇主之间形成健康的良好关系 。一 个国家的劳资关系的状况与其政治管理的形式 紧密相连 ,一个劳工组织的目的可能会从经济的 变为政治的 。有些西方学者把劳资关系的目的 分为四种 ,即 : 一是改革现存的工业管理和政治 管理的状况中的工人的经济条件 ;二是国家控制 工业以便规范管理生产和调节劳资关系 ;三是用 使国家本身成为雇主的办法促进本国的工业社 会化和国有化 ;四是授予工业产权于工人 。也有 些西方学者把劳资关系的目的分 为 七 个 方 面 , 即 : (1) 确保雇工和雇主双方的利益 ,使双方增进 了解 ; (2) 避免劳资冲突 ,在劳资双方建立和谐的 关系对于工业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最为重 要的 ; (3) 在全日制雇佣阶段减少较高劳动调整 趋势和经常性旷工以提高生产水平 ; (4) 基于劳 动合作关系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组织的所得 ,而且 是为了共同作出决定 ,使参与者的个性被充分认 可 ,同时使其成为文明公民 ,因此必须建立和维 持工业民主 ; (5) 在雇佣双方决定合理的工资水 平 ,改 进 工 人 的 工 作 条 件 , 给 工 人 小 额 的 优 惠 (fringe benefits) 以减少罢工 、封闭工厂 (资本家压 制罢工工人的一种手段) ; (6) 使正在亏损的单位 和工厂以及生产的产品是公共利益的部门变为
综上所述 ,劳资关系可定义为 : 为了改善资 方和劳方的关系 ,为了总体的工业和自然生态关 系的改善 ,关于工业事务管理的各自态度和方法 而产生的工业中特别是劳方和资方之间的关系 与互动 。
一般 来 讲 , 影 响 劳 资 关 系 的 因 素 有 制 度 因 素 、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 。制度因素包括 : 国家 政策 、劳动法 、自愿规则 (Voluntary codes) 、集体协 议 、劳 动 者 工 会 和 雇 主 组 织 以 及 社 区 、种 姓 (caste) 、组合家庭 、纲领 (creed) 、信仰系统等社会 制度 ;工作态 度 、权 力 地 位 系 统 、动 机 和 劳 资 关 系 。经济因素包括 :经济组织 (社会主义 、资本主 义 、共产主义 、个人所有制 、公司所有制 、政府所 有制) 、劳工的权力和雇主的权力 、劳动力的组成 与特征和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技术因 素包括 :生产技术 、现代化 、理性体制 ( rationalisa2 tion schemes) 和资本结构等等 。有时 ,外部因素 也影响一个国家的劳资关系 ,如国际关系 、全球 冲突 、占垄断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国际组 织的运作 (如 ILO) 等等 。
劳资关系的范围及其结构
劳资关系的概念有广泛的意义和深刻的内 涵(connotation) ,狭义的劳资关系意味着雇主和 雇工的关系限定在劳方与资方的日常管理协会 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劳资关系包括一位雇主和一 位雇工之间在企业的运作的过程中的关系 ,也可 能明显地表现其超越质量控制 、市场营销 、价格 决定和利益转让的特点 。通常所说的劳资关系 指狭义的劳资关系 。
④《南方都市报》1996 年 9 月 27 日 。 ⑦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 广东人 民 出 版 社 ,1993 年 8 月 。 ⑧参 见《广 东 年 鉴》, 1994 年 ;《经 济 日 报》 1996 年 8 月 1 日 。 ⑨有关啤酒行业的资料分别引自《: 商信报》 1996 年 1 月 2 日《; 广州日报》1995 年 12 月 9 日 ; 《经济日报》1996 年 6 月 20 日 ,1996 年 7 月 2 日 。 λϖ 空调行业资料 ,引自 1996 年 8 月 15 日《羊 城晚报》;1996 年 7 月 11 日 、1996 年 9 月 3 日《经 济日报》。 λξ汽车行业资料引自 1996 年 6 月 28 日《南 方周末》;1996 年 7 月 10 日《经济日报》。 λψ百货零售业的资料引自 1996 年 5 月 9 日 、 1996 年 7 月 25 日 、1996 年 10 月 22 日《经济日 报》;1996 年 9 月 13 日《广州日报》。
尽管中国对外开放时间不长 ,建立市 场机制还在进行中 ,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 , 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并将继 续发展 ,最终形成开放度很高 ,与国际市场 相衔接的市场 。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经 验教训 ,借鉴国外经验 ,抓紧完善有关开放 市场 、引进外资的法规 、政策 ,加强监控 ,更 新管理手段 。特别是在商品进口 、外资进 入已有较大规模 ,并呈现出明显扩大趋势 的情况下更应抓紧上述工作 ,以逐步实行 规范化管理 。在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 时 ,保护国内工业 ,民族工业 。政府有关部 门 ,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产业管理部 门 、工商企业管理部门 、税务 、海关等都应 有明确的计划 ,消除涉外经济管理中的漏 洞 ,提高管理水平 。
作者毛蕴诗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510275)
责任编辑 :郑英隆
西 方 劳 资 关 系 研 究 的 基 本 问 题
周长城
劳资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 劳资关系有两个含义 ,一是劳资关系是工作场所 的工作规则之制度研究 ;二是认为劳资关系仅仅 只是阶级冲突的一个方面 ,必须定位于当代资本 主义的综合分析之上 。对那些强调劳资冲突是 不可改变的人而言 ,阶级不平等 、结构以及权力 分配是劳资关系研究的中心问题 ;对那些持劳资 冲突是工作制度研究的人而言 ,关于产权结构与 控制的研究是偏离主题的 。广义的劳资关系认 为劳资关系是工作中人们的行为和互动关系 。 它研究的是个人 、群体 、组织以及机构是如何做 出规范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决定的 。广义的劳 资关系认为劳资关系包括 : (1) 对工人及其工会 的研究 、雇主及其雇主协会的研究以及规范劳资 双方关系的制度的研究 ; (2) 公共政策和法律框 架在影响雇佣条件方面的作用 ; (3) 了解工作环
①② ③ ⑤ ⑥ ⑩λωλζ 分 别 参 见《经 济 日 报》 1995 年 12 月 29 日 ;1996 年 6 月 21 日 ;1996 年 8 月 5 日 ; 1996 年 8 月 1 日 ; 1996 年 12 月 31 日 ; 1995 年 10 月 20 日 ;1996 年 7 月 10 日 ;1996 年 8 月 15 日 ;1996 年 7 月 14 日 。
学术研究 1997 年第五期| 35
境中雇主与工会的权力关系 ,另外 ,了解政治 、经 济和社会因素形成和制约关系的方法也不可忽 视。
劳资关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劳资关系有以下特点 : (1) 劳资关系是工业 企业中“雇佣关系”(employment relationship) 所产 生的一些关系 。没有雇主和雇工的参与 ,就不可 能有雇主与雇工的这种关系 。正是工业提供了 劳资关系产生并存在的土壤 ; (2) 劳资关系强调 和解的过程 ,靠这种和解 ,参与的双方学会了相 互合作与适应的方法与技能 ; (3) 每一种劳资关 系系统都形成了管理工厂的规则 (rules and regu2 lations) ,同时通过集体的讨价还价而制定的这些 规则在劳动者和资方之间形成了以维护和谐关 系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共同体 ; (4) 政府或者国家 借助于法律 、规则 、协定和奖励制度对劳资关系 起着定位导向等重大影响 。同时 ,政府或国家也 强调习惯 、风俗 、传统 、政策的执行以及通过行政 和司法机构的干涉来对劳资关系进行调节 。
国家控制 ; (7) 通过劳资关系的改善 ,一个国家努 力在社会秩序与一种需要之间的鸿沟上架设一 座桥梁 ,这种社会秩序是不平衡 、混乱和调节失 控的 ,这种需要即需要靠控制和规 范 其 社 会 成 员 ,调节其冲突利益 ,保护一些同时限制一些 ,使 其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秩序 。
研究劳资关系的社会学理论有三种较有代 表性的观点 ,即认为雇佣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 , 这种和谐只是偶尔被暂时的冲突所中断的所谓 一元论观点 ; 认为冲突是雇佣关系所固有的 ,但 是可以解决的 ,而且能靠适当的规则网络去控制 的多元论观点 ;以及把劳资关系视为资本拥有者 和控制者与劳动力出卖者之间的阶级冲突的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 。
在劳资关系中 ,有三个子系统 ,即技术子系
统 ( technological sub - system) 、经济子系统 (eco2 nomic sub - system) 和政治子系统 (political sub system) 。在技术子系统中 ,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和 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的劳资关系是相当不同的 ,技 术改进提高了对工人技能的期望 ,用现代化技术 的过程和方法减少手工劳动 ,工人获得对其工作 有了更大的控制 ,同时也提高了产量 。随着技能 和教育的上升 ,工人对回报的期望也逐渐上升 。 市场和经济限制也影响劳资关系 ,因为需要劳动 者更加熟悉所生产物品的数量和质量 。随着市 场竞争加剧 ,公司的获利是不确定的 。社会中的 权力平衡以权力为中心的形式存 在 , 如 工 人 组 织 、雇主和政府 ,权力平衡也影响劳资关系 ,在起 始阶段 ,工人和雇主都表现为对各自目标的强烈 要求 ,随着管理性权力的放弃 ,政府在决定劳资 关系的发展时起关键性作用 。
劳资关系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由政府 、商界和劳动者组成 的“规则网”(web of rules) ,它受现有的和潜在的
36 | 学术研究 1997 年第五期
经济制度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劳资 关系系统不是突变 (caprice) 或偏见 (prejudice) 的 结果 ,劳资关系依赖于产生它的社会 。劳资关系 不仅仅是工业变化的结果 ,而是先前社会变迁的 综合反映 。劳资关系的发展和形成取决于既定 社会的主要制度 ,劳资关系与社会的主要制度一 道诞生 、一起繁荣和一并消亡 。劳资关系的过程 与制度力量紧密相关 。一个国家的外显和内显 的标志通常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其政治 、社会哲 学与态度的反射 。
一元论方法 ( Unitary Approach) 其显著的特 点是假定每一工作组织都是有着共同目标的整 合体 。劳资关系被认为是建立在雇主和雇工之 间的合作和利益协调基础上的 ,假定劳资双方的 目的都是为了使组织高效运行 ,劳资的双方没有 根本的利益冲突 。根据这一观点 ,劳资双方事实 上是同一队伍中的成员 ,他们是利润 、生产 、报偿 的享受者 ,是合作伙伴 。根据一元论的观点 ,劳 资冲突只是暂时的异常行为 ,劳资冲突可能是一 些好闹事的人所为 ,也可能是管理不善或沟通渠 道不畅所致 。一元论认为工会是不受欢迎的组 织 ,工会的存在扰乱了合作的整体结构 。一元论 者认为工会是在与资方争夺雇员对其的忠诚 。 持一元论者认为为了取得对工作和对组织的承 诺 ,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 。显然 ,一元论者 主要强调管理 。美国的组织心理学家最早运用 一元论分析劳资关系问题 ,他们试图将组织概念 化作为一个合作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资方的工作 就是将个别工人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整合起来 。 这些理论家不否认组织内部存在着冲突 ,但声称 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 ,而不是由于经济或 组织的缘故 。他们强调履行承诺的管理战略 ,改 进交流 、实行民主领导和职工参与管理 ,一元论 有三种学派 : 科学管理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和新 人际关系学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