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念珠菌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念珠菌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念珠菌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念珠菌病概述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可侵犯皮肤、黏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

近年来念珠菌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

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则预后不佳。

英文名称:candidiasi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感染性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皮疹、黏膜糜烂、发热、咳嗽、咳痰、腹泻、腹胀、尿频、尿急、头痛、谵妄主要病因:各种致病性念珠菌感染所致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直接镜检、培养检查、念珠菌抗原检测、念珠菌特异抗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查、病理检查、X 线、B 超、CT、MRI重要提醒:念珠感染科引起机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病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侵犯部位分类:1、皮肤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念珠菌性间擦疹、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念珠菌性肉芽肿、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2、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包皮炎。

3、系统性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呼吸系念珠菌病、消化系念珠菌病、泌尿系念珠菌病、中枢神经系念珠菌病、念珠菌菌血症、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念珠菌所致变态反应等。

二、念珠菌病的发病特点三、念珠菌病的病因病因总述: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医院环境、各种用品表面及水果、乳制品等食品上,同时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通常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及阴道等部位黏膜上。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念珠菌有完善的防御系统,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引起菌群失调和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念珠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扩散,并通过血液循环进一步播散至全身各器官,从而致病。

2009IDSA念珠菌指南中文版

2009IDSA念珠菌指南中文版

IDSA2009念珠菌病治疗指南美国抗感染疾病协会专家组制定了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和粘膜念珠菌感染患者的指南。

这个最新的指南取代了之前于2004年1月15日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指南,并且也将被医疗工作者使用来指导治疗已经有此类感染或者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

从2004年以来,很多抗真菌药物不断涌现出来,很多针对念珠菌治疗的文献也都不断被发表出来,其中也包括各种部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及口咽部的粘膜感染。

同样也有最新针对预防具高危因素的婴儿和成年人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及经验性治疗疑似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前瞻性的研究。

这些最新的信息都包括在以下的文献中。

内容提要与2004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针对念珠菌病的治疗有了很多显著的变化。

绝大多数的变化与在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部位侵袭真菌感染和粘膜念珠菌感染时合适的应用棘白菌素类和广谱三唑类药物相关。

对于一些不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例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念珠菌骨髓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自2004年以来,相关的研究数据并不多,只有通过零星的经验、病例报告或小样本的研究来提供证据以支持新的治疗方法。

指南的每个章节都会以一个明确的临床问题开头,随后会有推荐信息以及支持这些信息的最相关的证据。

最重要的变化会在以下的内容提要中描述。

其余的题目将会在指南的主体部分中详尽的讨论。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念珠菌血症·氟康唑(首剂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400mg[6mg/kg] 每日,或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70mg,维持50mg每日;米卡芬净:100mg每日;阿尼芬净:首剂200mg,维持100mg每日)推荐作为绝大部分成年患者初始治疗选择(A-i)。

专家小组主张对于中重度患者或近期使用过三唑类药物的患者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

氟康唑推荐用于感染程度较轻的患者以及近期未使用过三唑类药物的患者(A-III)。

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口腔念珠菌病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指导
保持口腔卫生: 勤刷牙、漱口, 使用漱口水
饮食调整:避免 辛辣、刺激性食 物,多吃蔬菜水 果
药物治疗:遵医 嘱使用抗真菌药 物,如氟康唑、 伊曲康唑等
定期复查:定期 到医院复查,观 察病情变化,调 整治疗方案
家庭护理
保持口腔卫生: 勤刷牙、漱口, 使用抗真菌漱口 水
YOUR LOGO
口腔念珠菌病诊断 与治疗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口腔念珠菌 病的诊断
口腔念珠菌 病的治疗
口腔念珠菌 病的预防
口腔念珠菌 病的康复与 护理
P单A击R护T理1人员:XX医院-
XX科室-XX
PART 2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红斑、溃疡、 疼痛
饮食调整:避免 摄入高糖、高脂 肪食物,多吃蔬 菜水果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戒烟限酒, 保持充足的睡眠
定期复查:定期 到医院复查,了 解病情变化,调 整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避免过度担忧和恐惧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和症 状
口腔念珠菌病的实验室检查和 诊断方法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和效 果评估
辅助检查
口腔黏膜活检:观察口腔黏膜是 否有念珠菌感染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是否存 在念珠菌抗体
唾液培养:检测唾液中是否存在 念珠菌
影像学检查:观察口腔黏膜是否 有念珠菌感染迹象
PART 3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病情,念珠菌繁殖在口腔黏膜、舌头和牙齿表面,引起口腔疼痛、瘙痒和感染。

本文将介绍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口腔念珠菌病症状相似于其他口腔炎症,因此需要通过检查和实验室测试来诊断。

以下是诊断口腔念珠菌病的几个常用方法。

1. 看病人的口腔通过观察病人的口腔,可以发现口腔念珠菌病的症状。

通常,病人的舌头和内颊有白色、糊状和薄的透明病变。

这些病变可以很容易地被刮掉。

2. 实验室检查口腔念珠菌病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医生可以使用唾液、口腔拭子或刮痕进行细菌培养。

培养出来的细菌可以进行快速检测,这种检测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检测出念珠菌感染。

3. 炎症反应指标检查在患有口腔念珠菌病的患者,一种叫做白细胞介素的物质会被释放出来。

医生可以使用血液检查来检测白细胞介素的含量,如果高于正常值,就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口腔念珠菌病通常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治疗。

以下是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

1. 外用药物外用药物通常是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第一步。

医生会给患者开具抗真菌口腔喷雾、药膏或口腔洗液,用于局部治疗。

一些人还会使用漱口水,以帮助减缓炎症和症状。

2. 内服药物在外用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医生会推荐内服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念珠菌,从而防止病情恶化。

抗真菌药物通常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副作用较大,需谨慎使用。

3. 调整饮食习惯饮食和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为了加速治疗,患者应避免食用油腻、难以消化、含有糖分高的食物,减少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4. 必要的手术治疗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例如,病情严重并且无法用其他方法治疗时,医生可能推荐切除部分或全部舌头。

结论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

通过观察病人的口腔、实验室检查和炎症反应指标检查等多种方式可以准确诊断。

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内服药物和调整饮食习惯等。

念珠菌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念珠菌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念珠菌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或内脏器官的真菌病。

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肿瘤、移植、艾滋病等高危人群的逐年增多,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目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

中医文献中对本病的记载较早,对本病的最早描述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鹅口疮”、“燕口疮”。

《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症状做了进一步论述,《外科正宗》详尽描述了本病的症状,并指出其病机与心脾两经之火热有关。

本病属中医的“湿温”范畴。

一、病原学念珠菌是一种以出芽方式繁殖的酵母状真菌,又称芽生孢子。

多数芽生孢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比较大的假菌丝,少数形成厚膜孢子和真菌丝,但光滑念珠菌不形成菌丝。

念珠菌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4~6 μm,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良好,最适温度是25~37 ℃。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目前已发现300余种。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临床上最常见,约占念珠菌感染的50%~70%,毒力也最强,可引起全身各种感染。

但是,近年来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比例和耐药现象也在不断上升。

热带念珠菌能引起侵袭或播散性念珠菌病,近平滑念珠菌易引起心内膜炎。

克柔念珠菌对多种吡咯类药物天然耐药,光滑念珠菌也易对吡咯类药物耐药,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也降低;葡萄牙念珠菌则对两性霉素B不敏感。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医院等环境贮源是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多数念珠菌病可能是内源性感染引起的。

主要是由定植体内的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增殖并侵袭周围组织引起自身感染,常见部位为消化道。

外源性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外界菌体而致病,如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亲水性作业等;也可从医院环境获得感染,如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

念珠菌病处理临床实践指南_美国感染病学会2009年更新

念珠菌病处理临床实践指南_美国感染病学会2009年更新
两性霉素 B 含脂制剂每日 3~ 5 mg/ kg, 联合或不联合氟 胞嘧啶每日 4 次, 每次 25 m g/ kg, 治疗数周, 序贯氟康唑 每日 400~ 800 mg( 6~ 12 m g/ kg) ( B- Ó )
棘白菌素类a, 或两 性 霉素 B 去氧 胆 酸 盐每 日 0. 5 ~ 1 mg/ kg, 治疗数周后, 继 续氟康 唑每 日 400 mg 治疗 6~ 12 个月( B- Ó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年 5 月 20 日第 9 卷第 3 期 Chin J Inf ect Chemot her, M ay1 2009, V ol1 9, N o1 3
161
# 编译 #
编者按: 为了帮助医师在治疗念珠菌病时正确选用抗真菌药,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 2004 年念珠菌病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该指南发表在 Clinical Infect ious Disease, 2009, 48: 503- 535。由于该指南的更新乃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证据, 因此对指导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念珠菌病具 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将其主要内容编译供临床参考。
心血管系统念珠菌感染
两性霉素 B 含脂制剂( 每日 3~ 5 mg/ kg) ; 伏立康唑首日 6 mg/ kg, 每日 2 次, 以后 3 ~ 4 mg/ kg, 每日 2 次) ; 或棘 白菌素a 类( B- Ó)
心内膜炎
两性霉素 B 含脂制剂, 每日 3 ~ 5 mg/ kg, 联合或 不联合 氟胞嘧啶, 每日 4 次, 每次 25 m g/ kg( B- Ó ) ; 或 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 0. 6~ 1 m g/ kg, 联合或不联 合氟胞嘧 啶每日 4 次, 每次 25 mg/ kg; 或棘白菌素类b( B- Ó )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二、临床表现——黏膜念珠菌病
(三)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candidal balanoposthitis) 1.好发人群 包皮过长或包茎的男性。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3.典型皮损及症状 (1)包皮内侧及龟头弥漫性潮红,附着乳 白色斑片,可有多发性针帽大的红色小丘疹。 (2)自觉瘙痒或无明显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黏膜念珠菌病
(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1.好发人群 育龄期妇女。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3.典型皮损及症状 (1)外阴及阴道黏膜红肿,白带增多,呈豆渣样、 凝乳块状或水样,带有腥臭味。 (2)自觉瘙痒剧烈或灼痛。 (3)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妊娠、糖尿病、长期 应用广谱抗生素等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四、治疗及预防
治疗原则:祛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给予支持疗法。 1.外用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皮肤黏膜浅部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可外用1%~3%克霉唑液、制霉菌素溶液或1%~2%甲紫溶液。 皮肤间擦疹和念珠菌性龟头炎:可外用抗真菌溶液或霜剂。 阴道念珠菌病:制霉菌素、克霉唑或咪康唑栓剂。
(二)发病机制
皮肤黏膜屏障作用↓ 长期、滥用药物
内分泌紊乱 免疫功能↓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宿主因素 真菌毒力
条件致病菌 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病
二、临床表现
皮肤念珠菌病 黏膜念珠菌病 系统念珠菌病
念珠菌性间擦疹 念珠菌性甲沟炎 其他皮肤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及口角炎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二、临床表现——皮肤念珠菌病
(一)念珠菌性间擦疹(candidal intertrigo) 1.好发人群 婴幼儿、肥胖多汗者和糖尿病。 2.好发部位 腹股沟、会阴、腋窝、乳房下等皱 褶部位。 3.典型皮损及症状 (1)局部潮红、浸渍、糜烂,界限清楚,边缘附 着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炎性丘疹、丘疱疹及脓疱。 (2)自觉瘙痒或疼痛。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解读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解读
56. Thaler F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5; 39:1154–6. 57. Tod M. Clin Microbiol Infect 1997; 3:379A. 58. Tucker RM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88; 32:369–73.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e1-e50.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409-17.
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在院内具有重要地位
• 念珠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皮肤感染、黏膜感染到侵袭性感染,是一系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念珠菌血症流行
US医院中最常见的护理相关血流感染 念珠菌也是最常见的血流感染致病菌。
念珠菌血症危害
临床归因死亡率高达47%,在脓毒 性休克患者中比例更高。 死亡率与治疗起始时间和病因控制 密切相关。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e1-e50.
侵袭性念珠菌病
通常指的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与念珠菌基 本特点,侵犯部位,侵袭力、抗菌敏感性有关。
真菌感染的诊断
血培养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并不敏感。 非培养技术的应用,同样值得临床关注。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常用方法举隅
• 培养技术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主要是三种类型:不伴随深部念珠菌感染的念珠菌血症、伴深部念珠菌感染的 念珠菌血症、不伴有念珠菌血症的深部念珠菌病
血培养
血培养是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血培养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总体敏感性约为50%

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药可更有效减少念珠菌病的发作次数,推荐应
用氟康唑200 mg/d或伊曲康唑100—200 mg/d 口服,长期维持。对氟康唑耐药的病例,64%一
吸收或部分吸收的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或 氟康唑等)能预防口咽念珠菌病发生。2004年 的l篇META分析的文章表明,酮康唑、伊曲康 唑、氟康唑均可显著降低肿瘤放疗或化疗患者 口咽念珠菌病的发生率,部分吸收的药物如咪 康唑、克霉唑亦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但不吸收 的药物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与安慰剂的
candidiasis,
t血l,
VVC)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累及外阴及阴道,表
RCT)研究分别比较了咪康唑凝胶、制霉菌素混 悬液和制霉菌素凝胶以及氟康唑和制霉菌素的 疗效。研究表明,与制霉菌素(10万u,4次/d)
现为外阴瘙痒和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感染性疾病。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幽s,RVVC)指1 a发作VVC4次以上。 VVC为常见的外阴阴道炎之一。大约10%的
si8 in 1167.
oral
s吣pensio璐f曲tre砒ment 0f oral c们did*
iIlf如协[J].Pedia仃I商嘲Dis J,2002,2l(12):1165-
nylln附,Cu彻jn咖锄CK,KerkeriIIg T,et a1.0I叩11aryll曾eal
c鲫didiasi8 iIl inm枷noc埘Hp∞ndeed child地n:
卫生或晚间摘掉义齿能否降低口咽念珠菌病的 万方数据
・234・
起,宿主免疫状态正常。而复杂性wc症状通常
较重,多为复发性,可由非白念珠菌引起,可伴有免 疫状态的异常,如糖尿病等;或伴发淋病、非淋等感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护理课件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护理课件
护理的目标是防止疾病扩散和复发,缓 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个体 差异、遵守医嘱和及时联系医 生等事项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慢性黏膜皮肤 念珠菌病护理
课件
目录 课前准备 念珠菌病概述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护理效果评估 护理注意事项 总结
好所 需药物和护理用品 清洁课堂,保持室内卫生
课前准备
确保课件内容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念珠菌病概述
念珠菌病概述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 的一种皮肤疾病 病症包括慢性黏膜和皮肤感染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注意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念珠菌病的 症状和治疗反应可能有所不同 遵守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要求 执行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
联系医生:发现治疗无效或出 现其他严重情况时,及时与医 生沟通
总结
总结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皮 肤疾病,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清洁、用药 、营养、个人卫生和健康宣讲等方面
念珠菌病概述
常见症状有瘙痒、灼热感、红斑等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
防止念珠菌病的扩散和复发 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目标
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护理意识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清洁: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 免湿润环境滋生细菌 用药: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真菌 药物,如口服药物、外用药物 等
护理措施
营养:建议患者增加维生素C和蛋白质 摄入,提高免疫力
个人卫生:患者应保持身体清洁,勤换 衣物和内衣,避免与他人共用洗浴用具
护理措施
健康宣讲:为患者提供关于念 珠菌病的知识,教授正确的护 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护理效果评估
护理效果评估

皮肤病:念珠菌病

皮肤病:念珠菌病

预防和治疗
治疗原则:去除诱因、清洁干燥、治疗 基础病,必要时应加强支持疗法。 1.外用药物治疗:用于浅部感染。 ①口腔念珠菌病可外用1%龙胆紫溶液或制 霉菌素溶液(10万U/m1),也可用1%— 3%克霉唑液含漱; ②皮肤间擦疹和念珠菌性龟头炎可外用抗 真菌溶液或霜剂; ③阴道念珠菌病根据病情选用制霉菌素、 克霉唑或咪康唑栓剂。
(2)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少见、慢性、复发 性、有基础病。 好发于头皮、颜面及 四肢。 肉芽增生性斑块或疣 状结 节, 蛎壳状 粘着污 褐色 痂, 周围有 暗红色 炎性 浸润 ,掌跖 损害呈 弥漫 性角 质增厚 。黏膜 损害 表现 为口角 糜烂、 口腔 黏膜 白斑, 偶可累 及咽 喉、 食管黏 膜,影 响吞 咽。 甲、阴 部亦可 受累。
Hale Waihona Puke 易感因素: 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皮肤黏膜屏障保护作 用降低; ②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失 调; ③内分泌紊乱造成机体内环境变化; ④原发和继发的免疫功能下降。
临床表现 1.皮肤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间擦疹 肥胖多汗、糖尿病及 水中作业者易感 好发于皱褶部位,指 间(尤其3、4指间)。 局部潮红、浸渍、糜 烂,界限清楚,边缘附 着鳞屑,外周常有散在 炎性丘疹、丘疱疹及脓 疱。自觉瘙痒或疼痛。
发病机理
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发生 取决于真菌毒性和机体抵抗力两方面。 毒力: ①寄居状态下念珠菌呈孢子相,条件适宜时 可转变为菌丝相,后者可分泌一些胞外蛋白 酶,促进其对上皮的粘附能力; ②白念珠菌分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还可降解 皮肤角蛋白、抑制宿主的SIgA,促进菌体对组 织的入侵和扩散。
第八节 念珠菌病
概念
念珠菌病(candidiasis) 是由念珠菌属的一些 致病菌种引起的感 染,可引起皮肤黏膜 的浅表感染,也可引 起内脏器官的深部感 染。

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患者 为无 症 状 , 报 告 女 性 1生 至 少 有 1次 V C 有 V
治愈率 ; 而氟康唑悬液 ( g k , 次/ , 3m / g 1 d 连续 7 d 与制 霉 菌素 ( 0万 u, ) 1 4次/ , 续 1 ) d连 0 d 相
比, 可显 著 提 高 治 愈 率 。 对 于 免 疫 缺 陷 婴 儿 , 有
的 随 机 对 照 试 验 ( a d mi d c nrl d t a, rn o z o t l r l e oe i
2 1 易感 因 素与 临床表 现 .
外 阴 阴道 念 珠 菌 病 ( uv vg a cn ii i, v l ai l a dda s o n s V C) 一种 由念珠 菌 引起 的 累及 外 阴 及 阴 道 , V 是 表
RC ) 究 分 别 比 较 了 咪 康 唑 凝 胶 、 霉 菌 素 混 T研 制 悬 液 和 制 霉 菌 素 凝 胶 以 及 氟 康 唑 和 制 霉 菌 素 的 疗 效 。研 究 表 明 , 与制 霉 菌 素 ( 0万 u, 1 4次/ ) d 相 比 , 康 唑 ( 5mg 4次 / ) 显 著 提 高 临 床 咪 2 , d可
C i clA g s2 1 , o6, o4 hnJMyo, uut 0 1 V l N .
治 疗为 : 霉菌 素 2 4 制 0~ 0万 u, 5次/ ; 性 霉素 B d两 ( % ) L 次 , 3 1m / 4次/ d含 服 。对 于 顽 固或 复 发 性 病例 , 可选 择两 性 霉 素 B0 1~0 3m k~ ・ . . g・ g d
性霉 素 B 口服液 。② 在免 疫 缺 陷 的婴 幼 儿 中 , 有 明确的循 证 医学 证据 表 明 , 口服 氟 康 唑 比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疗规范·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真菌学组【关键词】念珠菌病;黏膜;治疗【中图分类号】R7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3827(2011)04-0232-04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咽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上述3种病症各自有不同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特点。

1口咽念珠菌病1.1易感因素与临床表现口咽念珠菌病是主要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机会性黏膜感染性疾病,也可由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等引起。

根据其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和好发部位,主要分为以下4型:假膜型(鹅口疮),红斑型,增生型,义齿性口炎。

念珠菌属是消化道的正常菌群,所以口咽部念珠菌病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偶有新生儿的感染可为外源性,可能与直接接触其他患者如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有关。

在发达国家正常人群中念珠菌的口腔定植率为18% 60%。

在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HIV阳性人群中的定植率与健康人群的定植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与念珠菌有关的义齿性口炎可见于65%的义齿佩戴者中。

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阶段,口咽念珠菌病发病率约为15% 60%。

在HIV感染的患者中,其发病率为7% 48%,进入AIDS阶段时,口咽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通常高达90%以上。

在严重的免疫缺陷人群中,该病的复发率很高,约为30% 50%,且通常在停止治疗的2周内复发。

口咽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包括:局部或系统的免疫抑制、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血液疾病、干燥综合征、糖尿病、佩戴义齿、牙齿充填、执笔人:刘维达,吕雪莲审校专家(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金学洙,赖维,李春阳,李若瑜,冉玉平,王爱平,温海,席丽艳,郑岳臣正畸及吸烟等。

有研究显示,吸烟可使口腔内念珠菌的定植率增加,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固有免疫的损伤、局部细胞因子变化、上皮细胞介导的抗念珠菌作用减弱等有关。

HIV感染患者中,口腔内念珠菌的定植量与临床症状出现与否没有相关性。

引起感染的念珠菌菌株与其定植的菌株没有差别,且绝大多数患者感染的菌株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AIDS患者中,体外药敏显示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引起的口咽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大约为5%,其耐药机制可能与严重免疫抑制、抗真菌药物间断应用以及系统性唑类药物应用间隔过长有关。

口咽念珠菌病临床上分为4型:①假膜型(鹅口疮):表现为白色、凝乳状、易脱落性斑块,基底为红色浅糜烂面,好发于颊黏膜、咽、舌或齿龈。

②红斑型:表现为硬腭、软腭、舌背或颊黏膜的光滑红色斑片。

③增生型:表现为白色、固着性斑片斑块,剥除较为困难,通常对称分布于颊黏膜、舌或上腭。

④义齿性口炎:表现为光滑或颗粒性红斑,局限于硬腭的假牙附着区,通常与传染性口角炎(口角的红色、皲裂性皮损)伴发。

其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可无自觉症状,也可有溃疡性疼痛;有时可累及舌以至声带,产生舌部烧灼感以及味觉改变等,严重时可影响发声、进食和生活质量。

1.2治疗目的祛除口咽念珠病的症状和损害;预防或延缓免疫缺陷患者的复发;尽可能减少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和副作用的发生。

推荐方案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可选择含服局部唑类药物如克霉唑、口服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或含服多烯类药物(如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等。

推荐的首选治疗为:氟康唑100 200mg/d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或胶囊)200mg/ d口服;克霉唑10mg含片,5次/d。

其他可选择的治疗为:制霉菌素20 40万U,5次/d;两性霉素B (3%)1mL/次,4次/d含服。

对于顽固或复发性病例,可选择两性霉素B0.1 0.3mg·kg-1·d-1静滴;卡泊芬净50mg/d静滴。

还可考虑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的小剂量静脉给药。

治疗疗程通常为临床症状改善后7 14d。

循证医学资料显示口服氟康唑比酮康唑更为有效。

伊曲康唑口服液比胶囊更易吸收,其疗效与氟康唑相近,对>5岁儿童的推荐用量为2.5mg/kg,2次/d,口服。

特殊人群①在进行化疗的肿瘤等免疫缺陷人群中,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应用可吸收或部分吸收的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等)能预防口咽念珠菌病发生。

2004年的1篇META分析的文章表明,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均可显著降低肿瘤放疗或化疗患者口咽念珠菌病的发生率,部分吸收的药物如咪康唑、克霉唑亦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但不吸收的药物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与安慰剂的疗效相似。

伊曲康唑口服液的疗效明显优于两性霉素B口服液。

②在免疫缺陷的婴幼儿中,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口服氟康唑比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在预防口咽念珠菌病中更为有效,与制霉菌素相比,氟康唑和咪康唑能更有效提高治愈率。

对于免疫健全婴儿,有不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分别比较了咪康唑凝胶、制霉菌素混悬液和制霉菌素凝胶以及氟康唑和制霉菌素的疗效。

研究表明,与制霉菌素(10万U,4次/d)相比,咪康唑(25mg,4次/d)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而氟康唑悬液(3mg/kg,1次/d,连续7 d)与制霉菌素(10万U,4次/d,连续10d)相比,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对于免疫缺陷婴儿,有1个多中心RCT研究,比较氟康唑悬液(3mg/ kg,1次/d,连续14d)与制霉菌素(40万U,4次/d,连续14d),结果氟康唑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但2周后2种药物的临床复发率相似。

免疫缺陷儿童推荐使用氟康唑口服以预防口咽念珠菌病,比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用于预防更为有效。

③抗真菌药物可明显改善和治愈佩戴义齿人群中的口咽念珠菌。

氟康唑50mg/d 口服疗效肯定,咪康唑凝胶等局部抗真菌药物可能有效但证据不足。

目前尚不清楚注意义齿卫生或晚间摘掉义齿能否降低口咽念珠菌病的感染风险。

④每天或每周预防性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制霉菌素可降低HIV感染人群中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推荐方案:氟康唑100 200mg/d,口服;伊曲康唑200mg/d,口服;制霉菌素(含片):20万U/d。

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制霉菌素含漱液及硝酸益康唑缓释贴片均能有效改善HIV 感染人群的口咽念珠菌病症状。

⑤和间断用药相比,连续口服抗真菌药物并不增加抗真菌药物耐药的风险,而且在HIV感染人群中,连续用药可更有效减少念珠菌病的发作次数,推荐应用氟康唑200mg/d或伊曲康唑100 200mg/d 口服,长期维持。

对氟康唑耐药的病例,64% 80%应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两性霉素B口服液也可用于氟康唑耐药的治疗。

⑥目前尚不清楚糖尿病患者的口咽念珠菌病的药物治疗和预防效果。

预后对于大多数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去除风险因素,念珠菌病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在新生儿中,口咽念珠菌病通常可在3 8周后自愈。

2外阴阴道念珠菌病2.1易感因素与临床表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累及外阴及阴道,表现为外阴瘙痒和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感染性疾病。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指1a发作VVC4次以上。

VVC为常见的外阴阴道炎之一。

大约10%的患者为无症状,有报告女性1生至少有1次VVC 发作病史的人数高达72%。

VVC中大约85% 90%由白念珠菌引起。

而这些菌原先就定植在阴道且并不引起症状,有症状的VVC是因为酵母细胞的过度繁殖,且转化为菌丝相而致病。

VVC的易感因素包括妊娠、糖尿病和系统性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不同类型避孕药与易感因素的关系尚不确定。

VVC的发病率随性行为的开始而增加。

外阴瘙痒及阴道瘙痒、灼痛感是VVC的主要症状,可伴有排尿或性交时疼痛,VVC的性伴可发生包皮龟头炎。

根据其临床特点、病原学、宿主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可将VVC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

单纯性VVC通常症状较轻,偶发,多由白念珠菌引起,宿主免疫状态正常。

而复杂性VVC症状通常较重,多为复发性,可由非白念珠菌引起,可伴有免疫状态的异常,如糖尿病等;或伴发淋病、非淋等感染疾病。

单纯性VVC自觉症状为外阴瘙痒、疼痛,查体见外阴红肿、皲裂、表皮剥脱及浅灰黄色豆渣样阴道分泌物,阴道pH值通常<4.5。

诊断主要依据:①镜检见分泌物内出芽孢子及假菌丝形成。

②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

复杂性VVC的诱因不清楚;通常应对其进行真菌培养以进一步明确致病菌种,大约10% 20%的复杂性VVC患者由光滑、热带、近平滑等非白念珠菌感染引起。

2.2治疗目的消除症状,防止复发,尽可能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

推荐方案90%的VVC初发患者为单纯性。

短期口服或局部治疗通常效果较好,可选择治疗方案包括:1%克霉唑乳膏,连续7 14d或克霉唑泡腾片100mg/d,连续7d或200mg/d,连续3 d或500mg,单次;2%咪康唑乳膏,连续7d或咪康唑栓100mg/d,连续7d或400mg/d,连续3d 或1200mg,单次;亦可选用制霉菌素(10万U/ d,连续14d)。

口服唑类药物可选择:伊曲康唑胶囊200mg,2次/dˑ1d或200mg/dˑ3d;氟康唑150mg,顿服。

但其他治疗方案,如局部应用硼酸栓剂、茶树油、乳酸菌及阴道冲洗等均缺少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故不推荐使用。

单纯性VVC 通常不需要对性伴进行治疗。

如果性伴存在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症状,则建议采用相应的局部和口服治疗。

复杂性VVC相对少见,但治疗难度大。

首先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

抗真菌治疗疗程通常不少于7d,可采用局部连续外用治疗或伊曲康唑200mg,2次/d,3 7d,或氟康唑每3d口服150mg,连续2次。

在进行规范的2周系统或局部治疗后,推荐维持治疗6个月。

维持治疗方案包括:氟康唑100 200mg/周;伊曲康唑100mg,隔日1次,口服,或局部唑类药物外用(如咪康唑,1 200mg,每周1次或克霉唑200mg,每周2次或500 mg/周)。

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阴道炎感染已见报道。

对于RVVC,要考虑宿主和病原体两方面的原因。

宿主方面要考虑是否有阴道局部的菌群失调或菌体致敏,或有其他未能纠正的易感因素如糖尿病、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或长效避孕药,甚或要考虑性伴因素;病原体方面首先要排查是否是白念珠菌的耐药株或不敏感株,或者是对氟康唑天然不敏感的克柔念珠菌或光滑念珠菌。

对于这些菌株引起的VVC和RVVC,建议使用伊曲康唑(如有条件应先做药敏,以排除交叉耐药)。

特殊人群妊娠妇女不能应用口服药治疗,推荐采用局部7d低剂量唑类治疗方案,如咪康唑栓剂100 200mg或克霉唑片剂100mg,1次/ d,共1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