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与风湿骨痛灵搽剂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0例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https://img.taocdn.com/s3/m/18d664c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f.png)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黄煌经方医话》“不可思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作者/黄煌今天孙老来我办公室复诊,他告诉我,自从服用汤药以后,体温一直正常,3个月来,从未出现那恼人的高热。
孙老今年已经年近90高龄,虽然有糖尿病、帕金森、房颤、前列腺肥大等病,但脑子不糊涂,身板还硬朗。
但是,去年春天开始,竟然不明原因发高热,发作时寒战,继而汗出而退,几乎每月一发,连续住院多次。
医院先前查不出原因,后来血培养诊断是菌血症,使用了不少抗生素,有效,但好好坏坏,医院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建议请中医调理。
去年冬天他来诊时,手抖、腿颤,舌苔厚干,舌质暗淡,下肢浮肿,脉缓,时有歇止。
确实是元气大伤。
我用的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生黄芪60克、桂枝10克、肉桂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葛根60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
水煎,每剂服用2-3天。
老人服药很认真,坚持服药近三月。
望着老人欢快的神情,我也很高兴。
当我为他诊脉时,老人又告诉我,他本来非常严重的灰指甲也没有了。
他骄傲地伸出那十个指头,指甲居然红润完好。
效果真是不可思议!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我经常用此方治疗身体臃肿龙钟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其身体特征是面色黄暗或暗红,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
此方服用后大多患者气力增进,浮肿消退。
所以,我将黄芪桂枝五物汤看做是一种调体方。
孙老恼人的发热,应该与其年老体质下降有关,黄芪桂枝五物汤不是退热方,也不识血中的细菌为何物,也不知灰指甲是真菌作祟,但此方能够增强体质,是治本方。
难怪孙老服用此方以后,许多症状消失了。
他还告诉我,现在每天能写字半小时,手抖也大大好转了。
治病必求其本,这是古训。
本在哪?对慢性病来说,本在体质。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https://img.taocdn.com/s3/m/e6d1ab7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5.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风寒湿痹: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麻木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或冷痛剧烈或关节酸痛,重着,舌淡红或淡,脉浮或缓或紧,病程在几个月或数年以上。
方法:黄芪15~30g,桂枝12~20g,白芍10~30g,生姜4~6片,大枣3~5枚,附子6~12g,桑寄生15~30g,麻黄3~6g,当归8~15g,川芎10~15g,红花10~15g,威灵仙10~15g,细辛3~8g,独活12~20g。
加减:风痹加防风、羌活,并加重独活、桂枝用量,以祛风解表;寒痹加制川草乌或加重附子用量,以散寒止痛;湿痹加苍术、防己、薏苡仁以祛湿邪;久痹痰瘀互结者加白芥子;痛甚关节屈伸不利者加全蝎、蜈蚣。
病在上肢加桑枝,病在下肢加牛膝,病在腰部加杜仲。
用法:每日1剂,每日服3次。
疗效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如肢体关节、肌肉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恢复正常。
②好转: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重着明显好转。
③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服药3个疗程后无明显改善。
结果:治愈5例,显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3%。
一般服药1疗程即有疗效,2~3疗程即可痊愈。
讨论方中以麻黄、桂枝、独活、威灵仙、生姜辛温发散肌表风寒,祛风湿而通经络。
附子、细辛辛热,温经止痛而除盘骨之阴寒,有通达十二经脉之功效。
当归、黄芪、大枣补气益血,合用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
白芍养血和营,配桂枝则调营卫而和表里。
血遇寒则易瘀滞,故配川芎、红花活血而温通血脉,血行则风寒湿易散。
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甘草以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则肝。
肾得补,气血得充,风寒湿之痹痛得止。
您阅读完后分享、点赞是最好的支持。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三则(中风先兆、产后身痛、面神经麻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三则(中风先兆、产后身痛、面神经麻痹)](https://img.taocdn.com/s3/m/ed4eacf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5.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三则(中风先兆、产后身痛、面神经麻痹)黄芪桂枝五物汤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是一首治疗阳气不足、血行不畅,兼以外感风邪,以肌肉麻木为特征之血痹证的有效方剂。
本方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常用该方化裁治疗多种病症,疗效满意。
今择验案三则。
1、中风先兆金某某,男,51岁,朝鲜族,2004年10月13日就诊。
患者二周前头目眩晕,时觉脑中昏聩,语言现一过性不利,呕吐多痰涎,继而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左半身肢体麻木,肢冷,头重脚轻。
当地卫生院诊为“脑血栓形成”,经输液用药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
患者经门诊介绍入院治疗。
症见形体肥胖,皮缓肉松,口角流涎,口眼歪斜,左半身肢体麻木,肢冷,纳少肢倦。
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略腻,脉沉缓滑。
脑CT提示颅内未见确切异常。
证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络,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5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生姜七片,大枣10枚,半夏15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胆南星15克,石菖蒲15克,远志15克,丹参15克,地龙15克,全虫3克(冲服),蝉蜕15克。
5剂。
药尽5剂,肢体知温,口角流涎明显减少,药已中的,黄芪更为50克,加木耳25克,继服10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消失,半身麻木、上下肢萎软无力明显改善。
仍以上方略予增减,药尽37剂,诸症消失,握持、步履已如常人,其病告愈。
嘱其以丸剂,以善其后。
按:本案系因阳气不足,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又因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为痰,气血痰浊阻滞,脉络不畅,诸症乃作。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行气活血,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涤痰化饮,开窍醒神,丹参、地龙、全虫、蝉蜕活血化瘀,解痉通络,更佐以木耳祛风通络,解痉柔筋。
诸药相伍,共凑益气温阳、涤痰醒神、活血化瘀之效。
2、产后身痛赵某某,女,32岁,汉族,2003年7月19日初诊。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病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病证](https://img.taocdn.com/s3/m/bfedfa1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e.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病证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20,桂枝15,白芍15,生姜15(克),大枣5枚。
功能主治:气血虚弱引起的血痹。
肌肤麻木不仁,或肢节疼痛,或出汗怕风。
对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脑血栓、颈椎病和后背酸麻等具有调治作用。
1、上肢酸麻,抬举困难:出汗时受风得病,平时怕冷,手臂抬举困难。
黄芪30,桂枝10,白芍10,生姜15,大枣7枚,制附子10(克)。
由于方中含有制附子,所以不要自己熬,上药店熬,制附子先入锅熬50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2、颈椎病:症状为头痛、后背发紧不舒、记忆减退。
黄芪20,桂枝15,白芍15,生姜15,大枣5枚,当归12,川芎12,桃仁15,红花20,姜黄15(克)熬10付,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同时吃金匮肾气丸和后爱暖参茶。
如果颈椎病较重,桂枝的的调为20克,炙甘草15克,白术50,葛根50,生姜50,大枣12枚,制附子15(克)。
3、肩周炎:黄芪20,桂枝15,白芍15,生姜15,大枣5枚,苍术30,木香15,香附12,姜黄15,秦艽12(克)。
同时吃金匮肾气丸和后爱暖参茶。
4、坐骨神经痛:黄芪20,桂枝15,白芍15,生姜15,大枣5枚,丹参15,当归12,川牛膝15,炙甘草10(克)。
5、中风后遗症:脑血栓后遗症,手脚无力,肢体麻木不仁。
黄芪50,桂枝15,白芍15,生姜15,大枣5枚,丹参15,党参20,桃仁12,甘草10,茯苓15,丹皮15,干姜15,制首乌10(克)。
6、心绞痛:黄芪20,桂枝15,白芍15,生姜15,大枣5枚,加瓜蒌壳10,薤白15,红花20,三七粉6(冲服)(克)来自:古道岐黄《课堂笔记》。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https://img.taocdn.com/s3/m/11374b1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0.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
丛日波;唐其春;曲卓锋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12g、芍药9g、桂枝9g、生姜12g、大枣4枚组成.除出血性卒中早期(4周内)外,其余病例皆加用虫类药:地龙1g、全蝎5~10g、蜈蚣1~2条、僵蚕8~10g、乌梢蛇8~10g、水蛭3~5g,剂量根据病人体质盛衰酌情加减.若伴肝火者加天麻、钩藤,伴痰浊者加胆星、菖蒲、瓜萎、半夏,伴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总页数】1页(P56)
【作者】丛日波;唐其春;曲卓锋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牟平中医院,;山东省烟台牟平中医院,;山东省烟台牟平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
【相关文献】
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病人的效果分析 [J], 邓增荣
2.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的临床观察 [J], 周爱梅
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病人的效果分析 [J], 邓增荣
4.刺络放血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 [J], 李婧
5.陈以国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经验 [J], 郑亚杰;陈以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帮助
![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帮助](https://img.taocdn.com/s3/m/c0d9f20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3.png)
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帮助现代患有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的人越来越多,西医临床多以调脂、抗血小板和营养神经为主,但效果确实一般般。
中医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管这类病统称为络病。
在跟师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经过中医辩证论治后治疗一段时间有些可以恢复蛮好的。
今天小刘药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外证身体不仁的。
实际上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也是属于身体不仁,但并不是所有的身体不仁都可以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想了解哪些情况比较适合?继续往下看!1.来源出处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大概意思是说,肢体疼痛麻木的同时伴有外证时就可以选择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效为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2.药物组成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主要是由桂枝汤加上了黄芪,去掉了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肢体麻木属于血痹证,是由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所致,肌肤血行痹阻。
治疗应以温阳行痹,活血通络,故选用黄芪、桂枝、白芍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营卫调和,气血得行,络通痹除。
简单说,桂枝汤可以调节体表的津液与气血,中医叫调和营卫,使我们体表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来排出体表的毒素。
黄芪可以帮助人体输送营养物质,同时还可以祛除一些体表的水湿。
为啥去掉了甘草?中医用甘草一般为调和诸药,让整体比较平和,现在需要快速祛除邪气,去掉甘草使整个方子作用比较迅速。
3.使用要点(1)表虚的症状:特别怕风,同时伴有容易汗出(2)身体不仁症状:半身不遂,活动不自如,身体四肢麻木、疼痛,且身体以乏力为主(3)脉的表现:我们自己也可以感受一下脉,无论是轻按还是重按都感觉脉搏很弱以上三点均具有那就适合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了。
温馨提示:。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临床观察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f3a52dda49649b6648d7472f.png)
“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治疗中风后 痉挛性瘫痪 3 0例临床观察
柳迎 春
( 北京 市顺 义 区 中医院 , 京 1 10 ) 北 0 3 0
痉 挛 性 瘫 痪 加 味 黄 芪桂 枝 五 物 汤 R7 33 5 4. 0 文献 标 识 码 A
中西 医 结合 疗 法 1 7 —3 7 2 1 ) 5 0 3 — 3 6 2 9 X( 0 0 0 — 0 1 0
近 年来 .笔 者运 用 自拟 加 味黄 芪桂 枝 五物 汤 治 而起 到镇 咳平 喘 的作 用【 3 】 上述 两 药联 合甘 草 . 成 组 三拗 汤 , 能降泻 上 逆之 肺 气 。 而起 到 平喘 的作 用 。方 疗 中风 后 痉挛 性 瘫 痪 3 0例 , 得 较满 意 疗 效 . 取 现报
要 表现 。哮 喘急性发 作是指 喘息 、 促 、 气 咳嗽 、 闷等 胸
上 皮 细 胞 S A 1信 号 影 响 . 西 部 医 学 ,0 8 2 5 : TT 20 ,0( )
93 1
症 状突 然发 生 .或原 有症 状急 剧加 重 .常 有 呼 吸 困 【】 高 雪敏 . 3 中药 学. 京 : 国 中 医药 出版 社 ,0 2 4 1 北 中 2 0 :3 难. 以呼 气流 量 降低 为其 特 征 , 因接触 变 应 原 、 常 刺 [】 谢 鸣 . 剂 学.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24 5 4 方 北 人 2 0 : 1 激 物或 呼 吸 道感 染 诱 发 [ 本 病 属 中医 学 “ 证 ” 1 1 哮 范 『1 付 洁. 龙 液 即 刻 平 喘 的 临床 和 实 验研 究 . 海 中 医 药杂 5 地 上 畴, 因伏 痰遇感 而 发 , 作 时痰 随气 升 , 因痰 阻 , 发 气 相 志 ,9 1 2 2) 2 1 9 ,5( :4 互搏 结 , 壅塞气 道 致肺 失宣 降 , 气 上逆 , 肺 清气 难 入 , 第 一 作 者 : 高 华 ( 9 0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任 中 医 师 , 冯 17一 , 副 浊气难 出 。本病 的病 因以痰为 主 , 然而 痰 的产生 不外 从 事 中 西 医结 合 呼 吸 内科 临床 工 作 收 稿 日期 :0 0 O 一 9 2 1一 3O 肺、 、 脾 肾三脏 功能 失调 , 不能 布散 津液 , 不 能转 肺 脾 输精 微 , 肾不 能蒸 化 水 液 , 以致 津 液凝 聚成 痰 , 藏 伏 于肺 。 为发病 的 宿根 哮证 辨证 总 属邪 实正 虚 , 成 急 性发作 的以邪实 为主 . 未发作 的 以正虚 为主 。邪 实 当 分寒痰 、 痰 的不 同 。l 热 临床症 见 呼吸 急促 , 中 哮鸣 喉 有声 , 咳嗽 不 甚 , 口不 渴 . 冷 或受 寒 易 发 , 寒 怕 天 形 冷, 舌苔 白滑 , 弦紧或 浮紧 , 脉 辨证 属寒 哮 。症见气 粗 息 涌 , 中痰 鸣 如 吼 , 痰 色 黄 或 白 , 浊 稠 厚 , 喉 咯 黏 面 赤, 口苦 , 口渴喜 热 饮 , 质 红 , 黄 腻 , 滑 数 或 弦 舌 苔 脉 滑, 辨证 属热 哮 。治疗 当根据 “ 时治标 , 时 治本 ” 发 平 的原 则 。寒痰 当温肺 散寒 , 痰平 喘。热哮 当清热 宣 化 肺 . 痰定喘 化 自拟平 喘 汤 主要 用 于 哮 证发 作 期 . 合 中 医学 符 “ 者 治其 标 ” 的 组方 理 念 平 喘汤 方 中麻 黄人 肺 急 经, 可外 开皮 毛 之 郁 闭 , 通 肺 气 , 于 平 喘 。 代 畅 善 现 药 理研 究 证 明其 所 含 麻 黄 碱 和 伪 麻 黄 碱 均 有 缓 解 平滑 肌痉 挛 的作 用f 2 1 杏仁 味苦 降 泻 . 能肃 降 兼宣 发 肺 气 而 能止 咳平 喘 . 含 的苦 杏 仁 苷 E 服 后 . 下 所 l 在 消化 道 分解 后 产 生少 量 氢 氰 酸 .能 抑 制 咳 嗽 中枢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中风邪在经络之体会(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家珍)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中风邪在经络之体会(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家珍)](https://img.taocdn.com/s3/m/bede3e9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4f.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中风邪在经络之体会(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家珍)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临床从1971年至1984年间用此方加味治疗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突见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之中风在经络者二十余例,疗效较为满意。
黄芪20g,桂枝9g,白芍9g,川芎6g,防风9g,当归12g,生姜10g,党参12g,地龙6g,姜虫10g,熟附片9g,炙甘草6g,大枣10g加减: 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 食少便溏者加白术,茯苓; 痰湿壅盛者去当归、党参、甘草、大枣,加法半夏、陈皮、胆星、白芥子等; 痰热过盛者,去附片、党参、甘草、大枣、生姜,加胆草、黄柏、勾藤、菊花; 右半身不遂者,黄芪用至30g; 左半身不遂者当归用至30g。
另用蜈蚣6条,甘草30g,两药各研末过筛,混匀分装成12包,每日2次,每次一包,用汤药或白开水吞服。
病案举例张xx,男,76岁。
素患眩晕于1979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住入本院内科,经西医救治后,神志已清,右下肢瘫痪亦愈。
余留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右上肢难举而来本科就诊。
刻诊: 体态丰肥、步履蹒跚,面红目赤,鼻头泛红有粉刺,脉滑数,舌红苔黄腻。
自觉头昏眼花,汗出而烦,腹胀臆气,大便臭秽,小便色黄,此素嗜肥甘助湿生痰,痰郁化热,肝火夹痰热上逆,蒙蔽清窍,流走经络而致是证。
拟基础方去附片,当归、党参、大枣、甘草,加法夏12g,胆星6g,白芥子9g,胆草12g,菊花9g,勾藤9g,并加服蜈蚣甘草散剂,一月而告愈。
讨论中风一证,《内经》《金匮要略》及金元四大家皆有独到的见解,但都强调中风的病机乃由于平素将息失调,烦劳思虑过度,以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脉络空虚,偶感外邪发为本病,说明中风的病机,不在外来的中伤,而在内气之先损,何处有损,风即中入何处,其处即当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麻木)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麻木)](https://img.taocdn.com/s3/m/eb8e347e02768e9951e73895.png)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编辑本段
方歌
①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②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四肢麻木面无华,温经通阳此方良。
编辑本段
各家论述
1、《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2、《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型)肢体麻木不仁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型)肢体麻木不仁](https://img.taocdn.com/s3/m/d66961dff78a6529657d5363.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型)肢体麻木不仁发表时间:2016-01-25T15:38:23.7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作者:唐言波[导读] 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中医医院广西桂林中医认为,肢体麻木症临床上属于血痹证,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气虚血瘀,外邪入侵而导致肌肤血行受阻。
唐言波(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中医医院广西桂林 541500)【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4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或华佗再造丸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痊愈9例(45.0%),基本治愈5例(25.0%),总有效率高达9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对于气虚血瘀型中风麻木具有确切疗效【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风;肢体麻木;气虚血瘀【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339-02 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中风病,期基本病机多为气虚血瘀。
肢体麻木不仁是中风较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前臂至手指末端、小腿至趾端部位的麻木,伴有疼痛、针刺、触电、蚁走感等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
祖国医学认为,肢体麻木属血痹证,即气血不足,外邪入侵,肌肤血行受阻。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提到:“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不仅适用于血痹,对于中风后肢体麻木、气短乏力者也有显著疗效。
本研究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后肢体麻木不仁,疗效理想,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由在我院治疗的40例因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而导致的肢体麻木患者,均经影像学及临床诊断确诊。
临床诊断标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舌有齿痕,脉沉细。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配方、医案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配方、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4c7d3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d.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配方、医案【组成】黄芪9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分2次温服,每日1剂。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全身胶原组织病变,一般认为是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周身关节酸胀窜痛,对称累及肩、肘、腕、髋、膝、踝等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阴雨天症状加重。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萎缩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未肯定,具有关节炎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早期有游走性的关节肿痛和运动障碍,晚期有关节僵硬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缩。
一般认为气血营卫内虚是其内因,风寒湿诸邪及外伤是其外因,气候变化,居住环境及过劳体虚常是诱发因素。
本病中医属“历节风”、“痛风”、“痹证”等范畴。
临床可分行痹、着痹、痛痹,临床均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
(1)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5,6:11,覃厚华报道: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痛痹114例。
结果:显效111例,无效3例。
最多服药120剂,最少服药2剂(药酒剂),平均服5.6剂。
处方:黄芪30克,骨碎补30克,白芍30克,当归1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桂枝10克,炙草10克,生姜10克。
加减:若是湿邪偏重,加桃仁15克,防己15克;风邪偏重加防风15克。
文火,水煎服,每日3次,每日1剂。
(2)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5):350,柴可夫等报道: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合中药外洗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
结果:36例中,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薏苡仁15克,鸡血滕15克,雷公藤15克。
加减:上肢痛加桑枝10克,片姜黄10克;下肢痛加川牛膝10克,防己10克;腰膝痛加续断10克,狗脊10克,桑寄生10克;关节肿胀加萆薢10克,木通6克;疼痛严重加川乌10克,草乌10克。
【黄芪桂枝五物汤】43、中风后遗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43、中风后遗症](https://img.taocdn.com/s3/m/17f0c61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72.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43、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
王某,男,65岁,2017年3月28日初诊。
患者患高血压病10年余,3月前因过劳突然出现右侧肢体瘫痪,急于县医院行头部CT检查诊为脑梗死,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遗留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为进一步治疗,求诊于中医。
患者症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上、下肢肌力2级,伴见右侧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气虚血瘀,血脉痹阻。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5g,川芎10g,牛膝10g,天麻10g。
7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功能锻炼。
7剂后自觉右侧肢体麻木有所减轻。
后以初诊方加减,连服15剂后,右侧肢体活动较前好转,麻木不显,言语较前清晰。
又断续服30剂后,右侧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上、下肢肌力4级,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言语较清。
按:中风后之半身不遂,多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所致。
该患年老体虚,复因劳倦因伤,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发为中风。
方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血和血,温阳能脉,川芎、牛膝化瘀通络,天麻平肝熄风祛痰以治其言语不清。
临床上,本方应与补阳还五汤相鉴别,前者治在温补、温通,而后者治在补气以行血。
【黄芪桂枝五物汤】三、中风后遗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三、中风后遗症](https://img.taocdn.com/s3/m/f3b5fe1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4e.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三、中风后遗症三、中风后遗症钟耀奎医案:陈某,62岁,广州江门。
1947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
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
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
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50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750克,桂枝750克,杭白芍750克,生姜750克,大枣100枚,虎胫骨300克,桑寄生300克。
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12碗,每小时服1碗。
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1次,较溏而已。
再服原方,续服7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
续服至第10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
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10天。
三诊:余诊后第20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
改与干金附子散。
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晒党参90克,干姜30克。
服3剂。
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
改与真武汤加味。
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
服10剂。
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
此后以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
服20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750克,桂、芍、生姜亦均用750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
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风后遗症身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风后遗症身痛](https://img.taocdn.com/s3/m/4c6053e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1.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风后遗症身痛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医方剂名。
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
本方为治疗素体营卫不足,外受风邪所致血痹的常用方。
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脉微为辨证要点。
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
血痹病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
治疗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肉桂等,1、《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4]2、《金匮要略论注》:“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
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矣。
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小。
若黄芪之强有力耳。
”腰椎椎管狭窄”“腰椎椎间盘脱出”,要求患者手术治疗,患者因家贫失偶子幼,从经济及家庭皆无手术条件。
脉弦细浮,舌淡红嫩苔薄白腻。
六病辨证:太阴中风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 桂枝30 生白芍30 生姜60 大枣40 水煎服四剂。
二诊:踝已不肿,酸软疼麻皆已大减,诉药后易汗,有怕热感,欲眠思睡。
右脉浮弦滑,左脉浮细略涩,舌淡红嫩苔薄白。
处方:桂枝加黄芪汤黄芪30 桂枝30 生白芍30 炙甘草20因为水饮较为明显,所以选择了黄芪桂枝五物汤。
水饮在表,则需发越,而伤寒法度,太阳实证者,用麻黄发越,而太阴虚证者,决不可误用麻黄,仲圣遇到此类证型,则以黄芪为主药,以黄芪配伍生姜为方根,黄芪配伍生姜为统治太阴中风病之方根。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生姜是六两,较之桂枝加黄芪汤可以更好的去发越水饮。
所以患者药后易汗,而踝肿即消,症状大减。
而在补养津血方面,黄芪桂枝五物汤不如桂枝加黄芪汤,所以水饮去后黄芪甘温,是太阴病中的麻黄,可以发越表邪表饮,可以益卫补虚;生姜辛温,是发表药和理血药中的水军,可以“出汗,逐风,(除)湿痹”,仲圣凡四十五方用到生姜,皆关乎水血与表之病机。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与风湿骨痛灵搽剂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0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与风湿骨痛灵搽剂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0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b450fc580216fc700afdf9.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与风湿骨痛灵搽剂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0例中风后遗症系指中风病后不同程度地遗留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长期得不到恢复的病症而言。
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为主要特征。
笔者自2006年—2011年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与风湿骨痛灵搽剂配合治疗10例中风后遗症,获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56岁。
经西医有关检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9例,脑溢血1例。
症状体征:左侧完全性瘫痪1例(男性),不全性瘫痪5例(男3女2),右侧不完全性瘫痪4例(男3女1)。
肌力0级者,上肢1例;1级者,上肢2例;下肢4例;2级者,上肢3例,下肢4例;3级者,上肢2例,下肢1例;4级者上肢2例,下肢1例。
从发病到本科就诊,病程在1—2月者3例,2—3月者5例,3月以上者2例。
2 治疗方法2.1基本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2.2辩证施治(1)气虚血瘀,脉络瘀阻:5例。
证见: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偏肢痿软无力,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舌淡暗有瘀斑,苔白,脉沉细涩。
治宜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人参、桂枝、当归、赤芍、川芎、小白附子、丹参、红花、鸡血藤、三七、天麻、大枣)。
(2)肝肾两亏,瘀血阻络:3例。
证见:半身不遂,患肢拘急麻木,或软弱无力,头晕耳鸣,腰痠痛,语言謇涩,舌质淡暗少苔,脉细沉。
治宜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赤芍、大枣、当归、川芎、杜仲、补骨脂、千年健、三七、全蝎、蜈蚣、穿山龙)。
(3)气血两虚,痰瘀阻络:2例。
证见: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倦困乏,气短懒言,偏肢麻木不仁,痿废无力,或瘀肿疼痛,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治宜补气血,活血通络,逐痰,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涤痰汤加减(黄芪、桂枝、赤芍、大枣、半夏、白术、陈皮、胆南星、枳实、石菖蒲、地龙、僵蚕、当归、甲珠)。
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医案
![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8e357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1.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医案⼀、条⽂字眼“⾎痹”、“⾝体不仁”、“如风痹状”。
⾎痹,⾝体不仁,如风痹状,⼤概是感觉⿇⽊,感觉迟钝,知觉⿇⽊不仁。
⼆、组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姜六两⼤枣⼗⼆枚上五味,以⽔六升,煮取⼆升,温服七合,⽇三服。
⼀⽅有⼈参。
三、⽅解桂枝汤去⽢草倍⽣姜加黄芪⽽成。
1、炙⽢草,⽢则缓,太壅滞;2、⽣姜散寒散⽔湿除寒湿,桂枝⽣姜⾛⽽灵动,防⽌黄芪补⽽不⾛;3、黄芪,补虚祛风,益⽓固表同时利⽔,可去在表之⽔湿。
黄芪:《本经》:味⽢、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痛、⼤风癞疾;五痔⿏瘘;补虚;⼩⼉百病。
4、⼤枣帮助黄芪滋补营阴⾎分。
5、⽣姜⼤枣保护脾胃。
6、从药证理解本⽅(1)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2)黄芪:益⽓固表;(3)桂枝芍药黄芪相当于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固表;(4)⽣姜⼤枣⽣津建脾胃;(5)桂枝⽣姜:桂枝⽣姜⾟温⾛串散寒湿⽔饮强卫阳;(6)黄芪芍药⼤枣:益⽓⽣⾎增加营阴的滋养。
四、体质诊断1、桂枝体质(⽩、弱、风)加黄芪体质,(黄芪体质:⾯⾊⽩、浮肿貌、更加怕风、恶风,⽪肤松弛、肚⽪松弛如棉花,容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抵抗⼒差—《红楼梦》中贾母是也。
)现代⼈缺少锻炼,吃的多,长得丰满,虚胖、浮肿貌,⾛不了多久就⽓喘。
五、辨证要点1、怕风,⾃汗⽆⼒,⼿脚⿇⽊为主诉,肢体⿇⽊不仁,如⾍爬甚⾄捏抓⽆感觉,⾆质淡、⾆苔⽩滑有津,⼆便正常。
2、⽤于⿇⽊感和感觉迟钝的病证。
使⽤的指征是多汗、汗出则症状加重以及⽪肤有增厚的感觉,⽪肤⾊⽩⽽软,是含黄芪⽅剂的应⽤指征之⼀。
六、病机辨证营卫不和,⽓⾎虚弱。
七、临床运⽤1、下肢⿇⽊疼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四味健步汤;2、夹瘀⾎: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桂枝茯苓丸;3、浮肿:五苓散加黄芪桂枝五物汤,防⼰黄芪汤加防⼰茯苓汤加黄芪桂枝五物汤;4、⿇⽊: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芍药散;5、上肢疼痛⿇⽊:乌头汤加黄芪桂枝五物汤;6、⼼脑⾎管病: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川芎;7、⾯瘫:黄芪桂枝五物汤;8、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术附:伴⾝体疼痛沉重;9、中风后遗半⾝不遂;10、过敏性⿐痒属属于太阳表虚⽓虚者;11、⽪肤病属于太阳表虚⽓虚者;12、颈椎病属于太阳表虚⽓虚者;13、不安腿综合症:腿夜间⿇⽊,酸胀,如蚂蚁爬⾏,不知将腿放哪⾥;14、⼩⼉舞蹈病;15、⾯神经炎;16、颈椎病;17、荨⿇疹;18、产后腿痛,产后中风。
经方52:黄芪桂枝五物汤|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
![经方52:黄芪桂枝五物汤|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https://img.taocdn.com/s3/m/c283e60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2.png)
经方52:黄芪桂枝五物汤|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一书,经典的治疗血痹病的专方,同时也是一张营养过剩致虚胖体质的调理方。
此方药物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方有人参。
黄芪桂枝五物汤推荐量:原方原量:黄芪45,白芍45,桂枝45,生姜90,大枣十二枚。
常规标准量:黄芪9,白芍9,桂枝9,生姜18,大枣9。
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此方证条文出自金匮要略一书之“血痹虚劳篇,原文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从方证条文来看,此方主治“血痹”,我们都知道,痹者阻塞不通也。
所以血痹即是由于血脉阻塞不通而生成的一种疾病。
此病之症状为“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这里说的“不仁”并不是不仁不义的“不仁”,而是指人的感觉障碍,大多为知觉麻痹的症状。
由于本方用了黄芪,所以本方证除了有身体不仁外,还可见有汗出一证,既可以是自汗,也可以是盗汗,并且汗出常见色黄粘衣。
3.根据上述血痹症状的分析可知,此病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病名还是难于一一对应的。
大体而言,西医临床所说的末梢神经炎、颈椎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雷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性等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都可以看做是血痹一病的。
4.此方之用药组成,可以看做是桂枝汤去掉甘草,并且重用生姜,再加上黄芪。
5.从金匮要略原文来看,此方应该是一种关于“尊荣人”的体质调理方。
《金匮要略》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这里所谓的“骨弱肌肤盛”,是指这些人大多肌肉不发达,皮肤缺乏弹性,由于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常疲乏,头晕,气短,一动就气喘,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
汤小虎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风湿病的经验
![汤小虎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风湿病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bca654959eef8c75fbfb3fa.png)
汤小虎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风湿病的经验作者:夏娟王海洋田惠萍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年第09期【摘要】从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效、主治及其加减入手,详细介绍汤小虎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肌痹(风湿性多肌痛)、骨痹(骨关节炎)、脉痹(结节性多动脉炎)的3则典型医案。
3则病案虽然属于不同的风湿病,但其临床表现均有四肢关节疼痛,麻木,或身体不仁等,追溯到其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即气虚血滞、营卫不和,因此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并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风湿病;黄芪桂枝五物汤;风湿性多肌痛;骨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汤小虎汤小虎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风湿病、心脑血管病、肺病等。
他在临床用方时特别注意方药的配伍环境,强调组方时应有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和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1],一首完整的方剂应该包括消除病因、调理脏腑功能、调理气血津精3类的药物。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5味药组成,主治肌肤麻木不仁,或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等。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指出:“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
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
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肠胃亦兼理矣。
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
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在跟师门诊中,汤小虎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的风湿病,疗效可观,现将其经验分享如下。
1 肌痹(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女,55岁,2016年9月29日初诊。
患者诉双肩、颈部肌肉疼痛2年,晨僵持续1 h,右手腕疼痛1周,活动后加重,休息不能缓解,右手中指、环指有肿胀、麻木感,晨僵30 min,自觉神疲乏力,头晕,颈椎僵硬不适,屈伸、转侧不利,曾至多家医院就诊,在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后至本院风湿科就诊。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验二则:中风偏瘫、股骨头坏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验二则:中风偏瘫、股骨头坏死](https://img.taocdn.com/s3/m/da3c42d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0.png)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验二则:中风偏瘫、股骨头坏死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临证治验二则蒋治万关键词:中风偏瘫,股骨头坏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中医药治疗。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炙草,白芍,生姜,大枣六味药组成,主治阴阳气血俱虚的痹症,该方有益气温经通阳,活血逐痹的功能。
笔者应用于临证治疗中风偏瘫,股骨头坏死数10例,疗效较好,现举异病同治验案二则如下:(1)王某女 65岁 2004年6月上旬就诊。
患者偏瘫半年,屡治不效。
就诊时昏不识人,口吐涎沫、饮食不能自理、大小二便失禁,面色晦暗无华,舌质淡胖,苔厚腻,脉沉细而弱,证属中气不足,大气下陷阴阳气血俱衰,急投黄芪24g 麦冬15g 桂枝12g 白芍12g 炙草10g 当归15g 赤芍15g 炒白术20g 云苓30g 半夏15g 丹参20g 桃仁(研)12 g 川芎15g 菖蒲15g 郁金13g 生姜片7片枣12个切每日一剂,水煎服,三剂人省能言,七剂后手足微动,十四剂后,饮食可自理,二十一剂后家人扶住可去解大小便,三十五剂后基本能完全自理,又服一月后,基本如常人。
方以黄芪益气,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理气血营卫,麦冬佐黄芪滋阴益气生脉,白术,云苓配黄芪,炙草益气补中,半夏,菖蒲,辛温行气,降逆化痰,川芎,赤芍,丹参,桃仁,郁金疏肝活血化淤,阳气虚脱者急以参附回阳,诸药配伍,切中病机,故达渐渐向愈之目的。
(2)韩某女 69岁 2003年3月下旬来诊:左大腿股骨头疼痛不能坐立,腰两侧酸痛难支,遇阴雨天,疼痛更甚,大小便不能自理,食欲欠佳。
经几家医院检查共认为“股骨头坏死”在北京某医院服中药200多剂,效果不显,后经人推荐,来求我诊,两尺沉细迟涩、面色青黑、舌淡、苔滑、喜热胃寒、手足不温,认为其病机肾阳极需、少阴一派寒象,寒滞肝脉、淤血不通,故疼痛难支。
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药:黄芪20g 当归15g 桂枝12g 白芍30g 炙草10g 云苓18g 炒白术20g 炮附子8g 赤勺13g 研桃仁12g 丹参20g 蜈蚣2条葛根15g 半夏15g 杜仲炭24g 怀牛夕20g 方中黄芪升举大气,大气一转,其痹乃散,伍桂枝,炙草温阳益气,配丹参,当归益气补血,佐赤药,桃仁化淤活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与风湿骨痛灵搽剂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0例
发表时间:2012-07-31T16:41:13.1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陆仕斌[导读] 中风后遗症系指中风病后不同程度地遗留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长期得不到恢复的病症而言。
陆仕斌(云南省麻栗坡县人民医院云南麻栗坡 663600)
中风后遗症系指中风病后不同程度地遗留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长期得不到恢复的病症而言。
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为主要特征。
笔者自2006年—2011年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与风湿骨痛灵搽剂配合治疗10例中风后遗症,获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56岁。
经西医有关检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9例,脑溢血1例。
症状体征:左侧完全性瘫痪1例(男性),不全性瘫痪5例(男3女2),右侧不完全性瘫痪4例(男3女1)。
肌力0级者,上肢1例;1级者,上肢2例;下肢4例;2级者,上肢3例,下肢4例;3级者,上肢2例,下肢1例;4级者上肢2例,下肢1例。
从发病到本科就诊,病程在1—2月者3例,2—3月者5例,3月以上者2例。
2 治疗方法
2.1基本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2.2辩证施治(1)气虚血瘀,脉络瘀阻:5例。
证见: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偏肢痿软无力,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舌淡暗有瘀斑,苔白,脉沉细涩。
治宜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人参、桂枝、当归、赤芍、川芎、小白附子、丹参、红花、鸡血藤、三七、天麻、大枣)。
(2)肝肾两亏,瘀血阻络:3例。
证见:半身不遂,患肢拘急麻木,或软弱无力,头晕耳鸣,腰痠痛,语言謇涩,舌质淡暗少苔,脉细沉。
治宜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赤芍、大枣、当归、川芎、杜仲、补骨脂、千年健、三七、全蝎、蜈蚣、穿山龙)。
(3)气血两虚,痰瘀阻络:2例。
证见: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倦困乏,气短懒言,偏肢麻木不仁,痿废无力,或瘀肿疼痛,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治宜补气血,活血通络,逐痰,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涤痰汤加减(黄芪、桂枝、赤芍、大枣、半夏、白术、陈皮、胆南星、枳实、石菖蒲、地龙、僵蚕、当归、甲珠)。
2.3随症用药口眼歪斜者合用牵正散(小白附子、僵蚕、全蝎);语言謇涩者加石菖蒲化痰开窍;半身不遂者加甲珠、水蛭、穿山龙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上肢偏重者加秦艽、桂枝、防风;下肢偏重者加桑寄生、川续断、淮牛膝、五加皮补肝肾之品;气虚明显者重用炙黄芪、人参;血虚明显者用全归、阿胶、鸡血藤膏。
2.4外用药剂风湿骨痛灵搽剂(本院验方制剂):用大麻药、生草乌、生半夏、雪上一支蒿、八角枫等26味中草药,加白酒泡15天,过滤,澄清分装成每瓶100ml备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2.5用法与疗程(1)用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取汁600ml,分三次服;同时取风湿骨痛灵搽剂外搽,尔后按摩之,每日3次。
(2)疗程:30天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患肢及语言功能恢复正常,能做日常工作。
显效:症状体征及语言功能明显改善,患肢恢复一般活动,可弃杖行走。
进步:症状及体征部分改善,患肢及语言功能有一定好转,但生活仍不能自理。
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愈5例,显效3例,进步2例。
疗程最短60天,最长1年。
治疗后肌改善在原来基础上升2-3级,如治疗前肌力上肢为0级的,治疗后上升为3级。
5 病案举例(略)
6 治疗体会
6.1从统计资料来看,此病多见于年高体弱者,本组10例中,年龄均在50岁以上,年老体衰,素体气血虚弱,肝肾不足,因之生活起居不慎,而患中风病,加之瘫痪日久,正气更伤,气血、肝肾更虚损,以至筋骨、经脉失养;气虚不运则血凝血瘀;气虚不化,则水湿内停,酿湿生痰,痰瘀阻络,故肢体偏废不用。
6.2本证病情复杂,临床有气血俱虚,瘀血阻络者,有兼痰浊者,有兼肝肾两亏者,加之病者体质各异,病气的从化不同,临床须根据病情辩证施治。
因此,用药常以补气养血与活血化瘀同施,补气养血与滋补肝肾药共伍,补气滋阴与活血化瘀、祛痰杂揉。
“气为血帅”,气具有推动、温熙、防御、气化、固摄等功能。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气滞血瘀证,治疗时尤重于补气,黄芪重用至60g以上为佳。
痰瘀交阻者则应注重明辨属热痰、寒痰、或是湿痰,尔后分别施以清化、温化、燥湿祛痰之药。
气血、肝肾俱亏者,滋补不忘活血通络,常可加鸡血藤、甲珠、桃仁、红花等。
同时应注意对于兼症的治疗,血压偏高者,在用补肝肾,益气活血药的同时,加入天麻、决明子、石决明等以加强其降压作用。
肢体冷感者,可加附片、制川乌、细辛等以回阳散寒,温经通络。
若大便干结者,可加肉苁蓉、郁李仁、桃仁等滋润肠道以达通便之目的。
6.3治疗此病应采用内外同治,整体调治与局部外治相结合。
同时重视调摄与功能锻炼,注意引导病人树立正确的思想,坚定治病信心,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从而达到畅通气血,舒通经络,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