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重点知识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学课程重点知识整理

1;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设置形式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分利课程:又称作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也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视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湿杜威。

隐性课程已成为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2、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1,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理论课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都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教学内容应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又不头部供血可对应设置课程,用过分科教学,是学生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论:幼教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及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成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主张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

3、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

第二节课程组织

1、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

课程计划又称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和不同类型的教育任务,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个哦诶的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学年来确定学科的课程,这是指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课程计划的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概念: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及结构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模式。只显示教科书结构使各种只是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螺旋式结构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捉急深化

4、课程评价;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评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评价专家泰勒提出。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的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为课程计划世纪的结果上来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

课程开发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泰勒原理::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

(3)内容联系观、

(4)学习方式观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会促进学习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可信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觅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么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得到的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的改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善课程评价过分桥店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我国指出教育改革的状况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小学阶段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