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018年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2018年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2018年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中学]》重点和高频考点归纳[汇总版]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中学]》重点和高频考点归纳[汇总版]

完美 WORD 格式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 》重点及考点归纳 ( 汇总版 )说明: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章节习题集及高频考点归纳 ( 小抄版 ) ,内容详实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范文范例学习参考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错误!错误!◆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1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

受教育者(主体) 3。

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错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归纳(中学)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归纳(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5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4)没有独立形态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1.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庠”、“序”、“校”的施教机构;2.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1.春秋: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2.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隋唐: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如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明清: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西方教育发展:1.古希腊:雅典,培养综合能力;斯巴达,培养军人和勇士,体格教育2.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3.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最典型特征4.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培养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士古代教育的特征:(1)产生了学校;(2)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非生产性;(3)具有阶级性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完整word版)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完整word版)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中国
夏、商、西周
奴 学校名称
庠序校
隶社会 教育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备注 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
外国 中国 西方
古印度
古埃及
古希腊
斯巴达 雅典
观 点 : 学 校 教 育 的 经 济 和 社 会 价 值 在 于 它 所 具 有 的 “ 社 会 化 功 能 ”。 ◆考点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简 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6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 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孟禄
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类的交往活动
叶澜
※ 巧 记 :“ 本 能 生 利 息 ( 西 ), 心 源 美 梦 ( 孟 ) ,劳 动 没 ( 米 ) 懦 夫 ”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 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 无等级性(阶级性);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專題一教育の產生和發展○单○辨◆考點 1:“教育”一詞の由來:“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

◆考點 2:教育の概念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の社會要求,有目の、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對受教育者の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の方向變化の活動。

◆考點 3:學校教育の三要素1.教育者(主導)--學校教師是教育者主體2.受教育者(主體)3.教育影響(中介)--教育內容和教育措施◆考點 4:教育の屬性1.教育の本質屬性○辨教育是一種有目の地培養人の社會活動。

它有以下四方面の特點:(1)教育是人類所特有の一種有意識の社會活動,是個體在社會の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の培養為直接目標の社會實踐活動。

(3)教育是有意識、有目の、自覺地傳遞社會經驗の活動。

(4) 在教育這種培養人の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の矛盾活動。

2.教育の社會屬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類特有の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

(2)曆史性——不同の社會或同社會の不同曆史階段,教育の性質,目の,內容各不相同。

(3)相對獨立性○辨—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の影響(教育內容和教育觀點會不同)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後)◆考點 5:教育の起源○单※巧記:“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夢(孟),勞動沒(米)懦夫”◆考點 6:原始社會教育の特點(1)具有目の性,但無嚴密計劃。

(2)無等級性(階級性);(3)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4)教育目の一致,教育權利平等。

(5)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洽在一起----緊密集合;◆考點 7:古代社會の教育古代學校教育の基本特征是:(1)產生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專門職能。

(2)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3)是以古代政治與經濟の發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の學校還具有等級性。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1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

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

受教育者(主体) 3。

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错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错误!※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重点:主要(zhǔyào)是记忆性的东西,多看多背第一章教育(jiàoy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jiàoyù)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jiàoyù)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huó dòng)。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shēngwù)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xīnlǐ)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完整word)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完整word)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一.辨析题1。

学校教育就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影响人思想品德的活动。

该说法错误.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才是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2。

教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在国家产生之前已经有教育活动。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该说法错误。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正面的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该说法正确.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5。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所以最重要的是改变教育形式。

该说法错误。

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理想。

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该说法正确。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错误!错误!◆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1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

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

受教育者(主体) 3。

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错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错误!※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考点5:教育的起源※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

♦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 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最新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最新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2018 版2018年1月20日《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点1: “教育” 一词的由来:“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考点2 :教育的概念1.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 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 :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 1 — 1 1 - - 1 - - ■ _ 1 IB Bill i" —— - - - _ - - - - - - * - - - - - - *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辨一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 :教育的起源(单)♦考点6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 :古代社会的教育(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错误!◆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

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错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2018版2018年1月15日《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

◆考点9:20 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单○简(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专题二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单◆考点 1:教育学的概念○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考点 10:教育学的萌芽★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

--并没有专门论述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A.中国(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墨翟——兼爱、非攻B.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考点 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巧记:1.“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2. “级智夸大独立”(夸美纽斯):级:班级授课制;智:泛智教育;大:《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3.“一、二、三、四+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一:一本书《普通教育学》;二“学”: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民主威新分三、四、五步走”(杜威):民主:《明主主义与教育》;威:杜威;新三: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考点 1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巧记:木(姆)有目标,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

专题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考点 1: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相对的)◆考点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2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补充:(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

(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

◆考点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简○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考点4: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简(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5: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考点 6: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专题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单很重要的内容◆考点 1:人的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考点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简○辨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因材施教)◆考点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简答题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考点4: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铄论——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简○辨○材内部因素①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辨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②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外部因素③环境——现实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④学校教育★1.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概念】(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辨(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专题五教育制度○单○辩○简◆考点 1: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2.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单◆考点 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