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情书
《情书》评析
2、场面调度——与自己面对面相遇却 宛不相识的宿命色彩。 读解片段:博子与树(女)马路上相逢 另参看《两生花》 3、镜头运动——富有强烈的表现力 读解片段:树(女)医院就诊 4、色彩设计
《情书》评析
十大青春片: • 《情书》 • 《阳光灿烂的日子》 • 《NANA》 •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 《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 《十七岁的单车》 • 《猜火车》 • 《独自等待》 • 《坏孩子的天空》 • 《蓝色大门》
《情书》评析
二、主题读解—“追忆逝水年华” • 青春片:青春残酷物语,表达青春 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 挫败和伤痛。
• 青春偶像剧:对青春神话的不断复 制和再造。
附:十大青春片
《情书》评析
1、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含蓄
优美; 通过忘却与记忆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2、对死亡的表现,感而不伤,强调 生命意义的可贵,珍惜有限的生 命和宝贵的爱情
LOVE
LETTER
《情书》评析
一、相关资料 1、主创及获奖: • 编剧/导演:岩井俊二 • 摄影:条田升 主演:中山美穗 丰川悦司 酒井美纪 柏原崇 • 日本富士电视1995年出品 • 获得1995年日本yokohama最佳 导演和最佳影片奖
《情书》评析
2、关于导演 • 岩井俊二——“日本新电影的旗 手” • 代表作品: 《爱的捆绑》(电视电影) 《情书》 《梦旅人》 《燕尾蝶》 《四月物语》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花与爱丽丝》
3、人类的他恋与自恋,精神分析。
《情书》评析
三、视听语言读解 1、浓郁的诗意与淡淡的哀愁 • 影调风格上采用明亮、温暖的高调加柔设计; 读解片段:对初中生活的回忆 • 采样mv式的剪辑节奏营造出特殊的 、绚丽轻柔的舞蹈班的韵律和节奏; 读解片段:片头、博子寻找笔、少女 藤井树发现蜻蜓 • 光线设计——分区布》评析
电影《情书》的结构和镜头赏析
电影《情书》的结构和镜头赏析摘要:《情书》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唯美含蓄的爱情故事。
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的结构和镜头分析来探讨隐含在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情书;结构;镜头一、影片内容《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周年祭日上看到了他中学时的地址,便给天国的他寄了一封情书,想不到却收到一名藤井树小姐的回信。
两个人因此展开书信往来,渐渐发觉了一段中学时期的美好爱情,唯美、含蓄、感而不伤的初恋。
而同时,博子小姐也要必须忘记过去,重新面对新的情感,需要死去的藤井树给她加油。
影片其实是在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是博子怀念死去的未婚夫藤井树,又要面对善良的老师的追求,她处于失去爱和被爱的矛盾境地,只好借助死去的未婚夫来寄托哀思;另一个故事是讲述的中学时期的暗恋,通过一场书信的误会,渐渐发觉了同名男女生之间的爱情,这个暗恋是在影片最后才揭示出来的,死去的藤井树因为暗恋才爱上了博子小姐。
影片成功地让一个演员扮演两个角色,而这两个角色是揭示影片主题的关键。
通过成年女藤井树和博子小姐长得相似,表现了中学时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暗恋。
这一点女藤井树一直不知道,直到影片结束在一本书才找到了证据。
这部影片之所以在亚洲获得广泛成功,与影片中的青春、暗恋主题很有关系,会让观众对中学时代产生美好的回忆。
影片中所有的情感和事件都掩藏在暗恋的背后,显得格外美丽。
而中学的种种描写和人物青春的刻画,把这种暗恋推到了成年的爱情之中。
而优美的书信语言,更为影片里的爱情增添了几分含蓄和唯美,其中又带有几分的伤感情绪把暗恋描写的超凡动人。
二、影片结构电影的结构是根据麦茨的大组合段分类及其关系的阐释,可以看出《情书》一片大体上采用的是时序列性交替叙事组合段。
它表现两个或三个事件序列,在每一系列中时间关系均为连续的,但在几个当成整体的系列之间其时间关系是同时性的(形象的交替相当于事件的同时性)。
《情书》结构比较复杂,就是由两条线索来贯穿整部影片。
电影《情书》镜头剧情细细品评
好的电影就像一本好书一样,可以重复地看很多遍,可以认真地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而且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喜欢,每一次看都有会不同的感受和心情。
第一次看《情书》的时候还是高中,当时在贵港石羊塘市场附近的一个混乱拥挤的网吧看的,那个有点炎热的下午,阳光照进来,空气中充满了看得见的灰尘,有点痒,有点热,有点困,更有点烦躁,于是竟然连最基本的剧情也没看懂,看完也不知道影片说了什么东西,唯一记得的场景就是博子对着雪山大声喊着“你好吗,我很好”,还觉得女藤井树的毛衣样式很好看,很温暖。
第二次是前些日子,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偶然间就看着了,当时的心情也许比现在更加激动吧,当时的心情也比现在更加满怀想说的话吧。
今晚第三次看完,心中却仿佛无话可说,或者说有话说不出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写一些东西纪念一下的,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感情冲动,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情感共鸣,而且这是要作为自己以后有空回忆起来的印记,这更是一个珍贵的回忆吧,是值得珍惜和记忆的。
也许手写的会更好吧,清晰的字迹一笔笔写在淡黄色的便签上,写完再夹上一片枫叶,以后回想起来会更美吧。
那是当然的,那会增加了很多画面感,色彩感以及历史感,但是我的字很潦草,所以还是打字吧。
豆瓣和时光上的影评各有千秋,豆瓣更加纯洁,深刻,感性一些,而时光则是华美,有种光与影的交错的美感,那排版,设计,颜色,背景,图片都相当地精美,还有细细地评说。
对于我这个年纪,这个经历不多,感情不深,认识不深刻,思想不深沉的人来说,时光上的影评会好看好理解很多。
我喜欢的影评首先是可以从剧情,人物,故事,场景,镜头,剪切,哲学,音乐,历史,以及导演的审美观等方面综合地详细地分析一部影片,然后再写点自己的深刻感受,或者把自己的感情穿插其中,这种影评是我这个年纪所喜欢的,因为要喜欢一部电影,起码你得看得懂这部电影,理解这部电影。
豆瓣上的影评大都是个人单纯的感受,写得纯洁而深刻,但如果你不能理解电影,你就难以达到共鸣。
影片情书中关于书信的评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影片情书中关于书信的评析篇一:中外电影赏析——情书一封勾起回忆的信情书,一封信勾起一段初恋的回忆。
初恋,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海枯石烂,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只想在每本书后偷偷地画你,只是不敢告诉你我的心意。
这就是日本式的初恋情节,含蓄稳重的日本人,优雅委婉的爱恋。
岩井俊二——日本新电影的旗手,他发挥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力,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日本影片《情书》讲述了一个有着淡淡的忧伤的故事。
两个女孩,一个爱而未得,一个爱而未知。
共同发现了一段关于暗恋的故事的真相和无法得到回应的爱。
淡淡的蓝调,皑皑的白雪以及弥漫其中的忧然的惆怅,处处都散发出一种久久不能释怀的感伤,对往事的无限追念。
悠扬的音乐拉开了电影的帷幕,也是一段动人爱情故事的开场。
一个极其唯美的雪地俯视镜头,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镜头慢慢切换,一大片白茫茫的雪景,在导演大远景镜头的设置下,她单薄的身影在黑白分明的强烈对比下缓慢前行,直至消失在那片巨大的白色世界里。
这样的镜头处理和空间画面的设置交待了博子所处的环境背景,呈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孤凉气氛,为纵穿整个影片的情感基调买下伏笔。
博子无意中发现去世男友藤井树的地址,萌生写信的念头,患重感冒的女藤井树收到博子莫名其妙的一封信,女藤井树出于好奇便回了信,两个陌生人自此就结下了缘,频繁地书信往来,唤起了双方一连串的回忆。
影片中不断运用远景、近景的切换,将观众的思绪带到电影中,随主人公一起跌宕起伏,去拉开记忆的大门。
女藤井树在医院等候就诊时,由于患重感冒依靠在长椅上休憩,此时画面过度曝光,人脸和环境对切,将人物的主观感受带入情景,通过光影的超现实处理从现实走向幻觉。
走廊的全景,小全景与人物近景进行对切。
剪辑,曝光的效果也是影片的一大特点。
通过镜头的变焦,进行了现实与幻觉的变换。
藤井树打开医院的急诊大门,开门这个动作似乎暗示她终于打开了自己的记忆之门。
《情书》中的镜像理论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78作者简介:魏辰,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情书》中的镜像理论魏辰(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摘要:《情书》讲述了,两个相同相貌的女子,两个同名同姓的男女,因一封寄往天国的情书串联起来,三人在不同时间地点产生的交集。
看似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其中运用到了法国精神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讲述了一个自恋的故事或者说寻找自我的故事。
镜像理论是法国精神学家雅克·拉康针对6-18个月的婴儿从镜子里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从自我意识的产生到对镜子里的自己的终身迷恋,镜像理论解释了婴儿见到镜子的开心又被延伸到情侣间奇妙的爱恋。
关键词:镜像理论;《情书》;视听语言;岩井俊二前言《情书》是导演岩井俊二第一次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在亚洲掀起了评议热潮,是九十年代最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
一、镜像理论与情书的结合镜像理论是由雅克·拉康针对6-18个月的婴儿从镜子里面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实验总结出来的,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现实和想象混为一谈的意识为镜像体验的理论。
我们可以从镜像理论的三个阶段来解释情书中的自恋或他恋。
(一)第一阶段:认知阶段。
还没有形成自己意识的婴儿被抱到镜子前面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镜字里面的像是自己。
将“自我”认成“他人”。
其实男树对于女树的暗恋就可以被解释为这一阶段。
男树和女树因为同名同姓,所以男树对于女树疯狂的暗恋可以被解释为对镜中的自己疯狂的自恋,男树只是把自己当作女树,而男树还意识不到女树是自己的影子,也就是男树没有意识到女树是自己。
(二)第二阶段:镜像阶段。
认出了自己的镜像,但是他误认为这样的“镜像”是真实存在的。
女树是真实存在的,但男树只把她当作影子。
男树与渡边博子的爱恋就是男树喜欢自己的影子女藤井树,但是爱而不得。
因为女树和渡边博子长相相似所以男树对于自己的影子的影子的喜爱。
男树对于女树疯狂的暗恋或是与渡边博子的爱恋都是对自己的极度自恋。
关于情书电影
关于情书电影《情书》〔Love letter〕,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被誉为“韩国的流行制造机”、综艺节目中的“大长今”,由搞笑才能一流的韩国闻名主持人姜虎东担纲主持。
该节目于20xx年~20xx年间,每周六17:40在韩国SBS电视台播出,200,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书电影3篇, 供大家参考选择。
情书电影3篇第1篇: 情书电影这部电影此时此刻看来也可以算是一部老电影了。
从11015年到此时此刻,已经经过了10多年的沉淀。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不过那时候对艺术手法什么的一概不知〔当然,此时此刻也只是略知一二〕,再加上时隔已久,对片中的许多细微环节已经全然记不起来了。
在05年的时候,本片发行了十周年纪念版的DVD,并在日本等地举办了重映,不过并没能引起年轻人〔指20岁以下的青少年〕的爱好。
有评论认为是此时此刻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有那种10年前那一代人的情怀,他们太急躁,太浅薄。
或许并非如此,此时此刻的电影手法实在太多,许多桥段10多年前才刚刚出现,特别的时尚,但在此时此刻看来却已犹如陈词滥调一般,所以那些年轻的观众对此不以为然,也无可厚非。
终归他们是在电影开展到此时此刻这个高度后才参加进来的,他们的起点已经不一样了。
比照比照应当说是电影最重要的一种手段,目的便是造成反差。
可以是人物、场景、情节〔影片节奏〕都可以形成比照,其中人物之间的比照是最直观的,而场景的比照却往往被观影者所忽视。
首先就是《情书》里的人物比照。
因为都是由中山美橞来扮演的原因,所以从相貌来区分两人明显是不适宜的。
所以岩井俊二刻意为两人打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
渡边博子的出场基调就是伴随着悲伤,白茫茫的一片雪景,把苍茫、无助、凄冷之意全然呈现。
而女性藤井树的登场却完全不一样,即使生病,却还是带着精灵怪异,那个邮递员的配戏局部那么更是衬托出了这种愉悦的气氛。
须要一提的是,导演为了保持这样一种比照,女性藤井树全片都是带病出场的〔初中场景除外〕。
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情书》
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情书》作者:任铭瑶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3期摘 ;要:岩井俊二的《情书》一直以来被人们奉为爱情片的经典之作,这部略带浪漫和伤感情愫的日本影片曾在亚洲掀起一片热评。
影片的巧思亮点莫过于三个人有两张相同面孔和两个相同的名字,这两两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关系。
本片多处出现镜像元素,镜象理论是拉康理论的起点和核心。
本文主要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结合影片的视听语言和叙事内容对影片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镜像;自恋;他恋一、渡边博子与女藤井树的镜像影片由日本著名女演员中山美穗一人分饰两个性格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深情内敛的渡边博子,另一个是開朗率真的女藤井树。
两人本是陌生人,但因渡边博子的一封寄给已故未婚夫的信或者说“情书”,将二人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博子与女树的来往“情书”为线索,引出女树对男树的回忆。
这里的“情书”为镜像呈现提供了情境。
博子在寄信之初只是不愿相信自己的爱人已离开人世的事实,寄出的信是在否认爱人死亡的事实,但又何尝不是在印证爱人的离世;寄出的信是给死者的,但同时也是给自己的。
可谁知这封信阴差阳错的到了女树的手里,并给予博子回信。
为了再次印证真相,博子跑去女树生活的城市一探究竟。
从这个阶段可以看出,不论男树对博子的感情如何,博子都对男树用情至深。
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展现,对死去男树的爱使博子陷入自己欲望幻想的世界,为了满足自己的幻想,博子专程到小樽的女树家想见一见女树,不巧女树不在家。
紧接着出现一个精巧的情节,先是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中看到坐在后排的博子,说与刚刚那名女乘客长相相似。
随后在喧闹的路口,正打算离开小樽的博子恰好与骑车寄信的女树擦肩而过。
博子尝试性的呼唤了一声“藤井树”,已经骑车驶过的女树停下车回头观望,此时镜头停留在女树身上,在所有观众都以为她们即将相见时,镜头切到全景,人潮扑拥而来,将博子淹没在茫茫人海当中。
这是两人唯一一次出现在同一画框中。
博子看到了在这个陌生城市的另一个“自我”。
意识流电影浅析——《情书》
电影《情书》简析
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
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深刻思考。
因此岩井俊二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通观《情书》这部影片,记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记忆与现实的闪回交叉建构了影片的整体情节。
过往的爱情和青春也便是在主人公的回忆中逐渐清晰、复交错的手法,而使那种本应生硬的时间交替变得痕迹模糊,酣畅自如。
岩井俊二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虚幻与现实组接在一起。
但导演的意识流的手段并没有使得故事变得晦涩。
在《情书》中,飘动的白纱窗帘、男藤井树的若隐若现正与女藤井树记忆的朦胧相合,整部影片就意识流电影浅析
文/半夏
情书 Love Letter 导演:岩井俊二主演: 中山美穗/酒井美纪/柏原崇/丰川悦司/光石研
类型: 剧情/爱情地区: 日本语言: 日语上映日期: 1995片长: 117分钟
——《情书》
91。
东方电影艺术情感意象美学分析——以日本电影《情书》为例
2022/6上传媒新思维视听广角东方电影艺术情感意象美学分析———以日本电影《情书》为例阴李荧荥罗虎摘要:虚静说作为传统中国艺术创作理论,能够阐释电影视听艺术中所构建的艺术意象。
文章以日本电影《情书》为分析对象,将其中人物、故事、环境等与电影艺术本身的意象主观意义进行结合阐释,分别论述传统东方艺术创作理念———虚静说的影响、传统中国艺术创作理论对日本电影艺术的影响、日本电影美学创作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反馈意义,希望为后来者研究东方电影艺术情感意象美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艺术理论虚静学说主观意象艺术美学融合传统东方艺术创作理念———虚静说的影响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中所提及的“虚静说”可理解为艺术创作过程中排除客观外在世界的干扰,从而使艺术创作主体进入主观虚空、宁静的精神世界。
其历史可溯源至先秦老庄学派中的“艺而忘我”观点。
虚与静即为一对相互转换的艺术创作状态,“虚”表现为客观世界元素的模糊,“静”表现为主观情感的状态。
先秦学派庄子理论下虚静说对电影美学的影响分析。
先秦时期庄子所呈现出的“虚静”与其主张的思想所代表的是人作为生命本体的虚妄无求,人生无欲所驱使的状态。
[1]对于现代电影美学,“虚”并非代表空白无物的状态,而是指代电影艺术美学所涵盖的元素混沌不应受外在界限划分的约束。
而“静”在现代电影美学中呈现出万物澄明、不受干扰的特质。
虚与静两种艺术创作特质在电影美学中的表达方式主要侧重于理与境,其中“理”所体现的电影美学意指艺术元素按照规律有效整合构建适应环境的结构,即艺术元素与艺术创作的适配性。
而“境”代表的是顺应艺术自然,即主张情感的自由表达。
二者融合传统东方电影美学创作方式,主张电影故事的精神情感不受限制。
虚静说对后世传统美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以庄子等人为代表的先秦思想学派提出的虚与静的艺术创作思想为前提,出现了以陶渊明与李清照等为艺术流派的创作主体代表。
其中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文学艺术诗派,侧重于艺术美学的自我清静,其《归田园居》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追忆似水年华——《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追忆似水年华——《情书》视听语言分析岩井俊二的处女作《情书》一上映便迅速引起轰动,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岩井的作品。
它具有典型的日系风格,画面似乎总是高光、过曝,使得颜色褪去了一部分色彩,显得清新淡雅。
《情书》正是这样一部纯净的有关纯爱、有关死亡、有关追忆的电影。
博子在参加未婚夫男藤井树(以下简称男树)的悼念祭奠时,偶然抄下他中学纪念册上以前的地址。
本来是不抱期望地寄了一封信过去,寥寥数字以寄托哀思,没想到居然收到回信,而且落款正......显示全文岩井俊二的处女作《情书》一上映便迅速引起轰动,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岩井的作品。
它具有典型的日系风格,画面似乎总是高光、过曝,使得颜色褪去了一部分色彩,显得清新淡雅。
《情书》正是这样一部纯净的有关纯爱、有关死亡、有关追忆的电影。
博子在参加未婚夫男藤井树(以下简称男树)的悼念祭奠时,偶然抄下他中学纪念册上以前的地址。
本来是不抱期望地寄了一封信过去,寥寥数字以寄托哀思,没想到居然收到回信,而且落款正是“藤井树”的名字。
于是辗转周折了几番,终于明白,对方是和男树中学同班同名同姓的女孩。
两个女子通过书信,女藤井树(以下简称女树)将封存在记忆深处的有关男树的“美好”回忆一一倾诉,也让博子得以了解未婚夫不为她所知道的一面。
由中山美惠分饰博子和女树这两个虽然相貌相似性格却相距甚远的角色,这就为影片设置了障碍,博子和女树不能够相见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
故事结构和导演的设计巧妙地避免了二人相撞。
博子与女树的通信往来,女树对男树的回忆刻画,加之影片三重线索插叙展开的叙事手法,共同构成了这一稳固而奇妙的三角关系。
片中博子专程到小樽想要见一见女树未果,导演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镜头,在喧闹的路口,博子轻声呼唤了一句“藤井小姐”,已经骑车驶过的女树停下转身回头,此时镜头固定几秒,在所有观众都以为她们就此相见时,镜头切到全景,人潮扑拥过来,将博子淹没。
女树没有看见博子,博子却清楚地看到了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女树,从而得知了男树选择自己的真正原因。
电影作品分析:岩井俊二《情书》 拉片
《情书》影视分析《情书》是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给人一种震慑的美,“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是将“悲哀即美”表现的完美。
《情书》色调淡雅,表现淡淡的哀伤和淡淡的喜悦,以白色等冷色为色彩主调,因为女主角博子小姐带着淡淡的忧伤回忆着去世的爱人,因为是忧伤所以选用冷色,因为只是淡淡的,所以选用白色而不是黑色。
影片一开始以优美的构图唯美而静谧的画面开始,女主人公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她心里强大的孤独感,想走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企盼。
她如同沉默的雪,绵延浩瀚。
在她的神情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希望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
穿着黑色的大衣,感觉笼罩着巨大的悲伤。
“坚强”的站起来,仰望天穹,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错落,白色的山间,整个画面的白茫茫的雪,这是难以言表的沉浸,也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伤。
博子从雪上爬起来,走下雪山的一段,博子身着黑色大衣走在无边的雪地里,对比非常鲜明,在片头产生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非常抓人眼球,并渲染出一种至真至纯,悠扬远静的氛围。
她从白茫茫的雪地走向房屋错落的地方,而且是向左走,表示她在走向回忆,寻找回忆。
走向未知。
在寻找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自我。
之后知道了这是渡边博子在参加男朋友藤井树的周年祭。
这是日本特有的东西,也是雪白的像是新娘子,表现出渡边博子此时内心的悲伤这是男藤井树母亲对渡边博子说的一段话,整个说话过程是从镜子里看见的她的面部,镜子里的物体都是虚的不真实的,在这也表现出她所说的话的不现实与不真实,一切都是虚的。
渡边博子进了男藤井树曾经生活过的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明亮的窗户,外面仍然是皑皑白雪,然后是几幅山的风景画,,让人能够更加了解到男主人公藤井树的性格以及爱好。
相当于间接地介绍了男主人公藤井树这个人物。
她在他家中看到了男友藤井树的毕业纪念册,看到了她最爱的人滕井树的名字,怀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记了下来,她先要将地址写在手掌上,继而改变主意写在手臂内侧,构成可一种写在自己的身体上,写在自己的隐秘中的视觉呈现。
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情书视听语言分析是将情书中的文字以及视频、音频形式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想。
其分析手段包括语言结构分析、语调分析、情绪分析等。
首先,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作者使用的语言结构。
情书中的语言结构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因此需要仔细分析。
其次,要分析语调,仔细观察作者情书中的语气,从而深入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想。
最后,还需要关注情绪,有时候作者会用一些暗示性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通过对情书的视听语言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
《视听语言》课件-第五章-声音和画面
学习目标
了解声音对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和声音的特性。 掌握人声、音响和音乐的分类及功能。
掌握声画同步、声画分离和 声画对位的特点及作用。
目录
01 声音概述 02 影视声音的三种形式 03 声画关系
目录
01 声音概述 02 影视声音的三种形式 03 声画关系
声音概述
一、声音对影视作品的重要性
声音在表情达意方面有很多优势。由于声音传播 具有振频、振幅、声源的变化,因此凭借声音的抑扬 顿挫,既可以传达传播者既定的意思,也可以激发观 众的情绪,还可以蕴含弦外之音。
视听语言
AUDIO-VISUAL LANGUAGE
章前导读
声音和画面是视听语言的两大元素。具 有多义性,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后,会产
生相同、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情绪和意义。 例如,同是人物哭泣的场景,为其配上悲
伤的音乐,可增强这种悲伤;为其配上欢快愉 悦的音乐,可反衬这种悲伤。又如,在小偷入 室抢劫的桥段中,小偷在找东西的同时出现玻 璃瓶被打碎的声音,可突出这种紧张气氛;若 先出现玻璃瓶被打碎的声音,后出现小偷找东 西的画面,反而会缓解这种紧张气氛。
第28页
影视声音的三种形式
2.局外人的客观叙述
局外人的客观叙述一般以第三人称呈现,以上帝般全知 的视角介绍、评说剧中人物的故事。例如,电影《巴陵窃 贼》以明清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众人终于擒住不断偷盗的 蒙面大盗,却发现大盗是县太爷,影片结尾部分出现了一 个低沉的男音旁白:“正义与邪恶,黑白颠倒,善良的百 姓有时很难把它分清……”
第41页
影视声音的三种形式
画外音乐又称功能性音乐或主观音乐,其声源并非来自画面中可见的发声体,如打斗场面中出现的钢)音响可以渲染画面的环境气氛。例如,电影《闪灵》的杀人片段中,空旷别墅的大厅传来了
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情书视听语言分析情书视听语言分析篇一:《情书》影评分析范文电影《情书》的影评分析范文东方式的电影构思——由日本影片《情书》引发的思考近年来,被日本电影评论界称为“日本新电影的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世人瞩目。
特别是1995年他的爱情影片《情书》,不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且获得了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好评。
在同年的横滨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年度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影片《情书》的魅力何在?岩井俊二自己说他只不过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东西。
所谓“个人化”,我以为既是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是民族心理、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艺术构思。
本文拟从《情书》的结构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情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细密的蒙太奇结构在世界各国的许许多多爱情影片中,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形形色色。
有的直率倾情,有的明争暗斗,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夺人所爱,或悲或喜,亦悲亦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故事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是:铺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历程。
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却独辟蹊径,在众多爱情影片中脱颖而出。
其实,严格地说,《情书》算不上爱情片,因为影片中三个男女主人公都没有真正相爱过,所谓“情书”也不是其中一对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书信,而是通过两个女孩之间的通信唤起回忆的媒介。
那么,《情书》用什么打动了不同国界的千百万观众呢?这正是岩井俊二东方式电影构思的秘密所在。
《情书》的叙事文本很简单: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中学生藤井树深深地暗恋着与自己同姓同名的女孩藤井树。
尽管他这种纯真的感情很强烈、很执着,但却始终不曾向她表白过,只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以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一丝丝内心的隐秘。
而女藤井树全然未觉,根本感受不到他的爱恋。
中学未毕业,男藤井树内心埋藏着那种青春的暗恋情愫转学来到了另一座城市,认识了另一个叫博子的女孩。
博子的相貌、气质与女藤井树几乎一模一样,于是,男藤井树便把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倾注在博子身上。
[精品]《情书》影评分析范文
[精品]《情书》影评分析范文
《情书》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电影,在新生代电影中,它可以说是一部深具震撼力的杰作,也因此拿下了大批评奖。
影片展现了一段真挚浪漫又不失实际的爱情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纯净深远,时而抚今追昔,萦绕头脑,流入心田。
其角色分析最能反映影片本质,影片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尤其值得我们赞赏。
两个故事线得体地讲述了年轻一代的命运和血液里流动的爱情,男主角既是一个坚持信念,勇于担当的成年人,又是一个令人很难抗拒的多情有责任,只有以绝大多数的承认他们的情感,又对对方时刻把握味蕾的心思。
女主角更是代表了一代人的落寞态度,怀着对爱的无尽强迫,因尊重而被苦难压垮,缠绵於表象之下的痛苦,即使是放弃,也存有一份美好的温婉怀抱,尽情地去告白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在拍摄工作中,摄影师完全向画面致意,通过富有表现性的技法,把爱情在教堂、海滩、港口等景物中意境性地表达出来,整部影片在色彩的搭配、灯光的营造等等方面,营造出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带着几分洒脱与层次感的画面,让观众无时无刻感受到它小小的情思。
此外,影片还巧妙地结合了当下年轻人对未来的生活发展和两性之间共存的态度,整部影片给观众带来了惊喜,而男女主角也是历经挣扎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总而言之,《情书》用自然而贴切的故事,精美的景观,及令人感动的音乐,令我们有机会领略到铭记爱情的清新、浪漫的情怀,也提醒观众别忘了一份真诚的爱和互相的理解和尊重,也让大家学会和以往的痛仍温柔以待,整体上,把真挚的爱情抒写得充满美丽与力量。
《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
《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电影是运用连续的镜头画面来叙述故事,镜头脱离不开构图、色彩、光影的组织结构。
影视美术设计离不开对绘画的表现的原则和形式的吸收运用,因而影视美术设计天然地和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影视美术设计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与直观性,但是影视美术设计又不同于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和永固性,影视美术设计包含运动性,是“属于运动着的造型艺术”。
这一特点让影视美术拥有了如音乐一般的流动感,在变化的景别、角度中造型。
正如柏格森所说,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影视美术设计的这种特性,捕捉了世界的瞬息万变,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中,从而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
电影的色彩语言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曾说过:“不是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丽的故事,而是因为讲述了如此美丽的故事,它才成为一种语言。
”电影的语言就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期,电影色彩便成为了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色彩不仅具有还原现实的再现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传达创作者的主观情感。
电影色彩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电影镜头里的色彩,它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电影美术是在运动中造型,同样色彩也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给影片定下总的基调。
电影色彩构成可以分为:基调色、段落色、场景色、具象色、场景色、抽象色。
基调色首先基调色是指电影创作者以最准确的色彩基调,赋予整部影片以代表性的观念特征。
一部电影的色彩基调,是影片主题的外在体现,影响影片的总体风格,也反映电影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色彩思维意识。
岩井俊二的影片《情书》的基调色是白色,白色是光谱的总和。
康定斯基称白色为“一个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作为物质属性的颜色都消失了……白色的魅力犹如生命诞生之间的虚无和地球冰河时期。
”白色是七彩光全部反射的结果,能给人宁静、清洁、光亮、平淡、休止、肃静、倾向等联想。
岩井俊二选用白色作为基调色,主要为了表达一种哀思,白色是一切色彩中最完美的颜色,是象征着哀悼的色彩。
情书情感镜头分析
《情书》情感与镜头分析
《情书》告诉我们:一部电影对一个人可以产生的影响会很大,甚至潜移默化的,习惯也因之改变。
而那些改变,毫无疑问都源自那些经历。
镜头里最直观的则是清新自然地色彩之美,女藤井树开始回忆中学时光的第一幕,一个向后拉的镜头,画面由窗外的雪变成飘飞的粉色樱花,由蓝白的冷色调转换成微黄的暖色调。
再比如身着橘色毛衣的博子在雪山里,橘色和青色的对比充满视觉冲击。
少女藤井树身着黑衣黑鞋,结束了父亲的葬礼,从雪坡上滑下,轻盈婉转,驻足,雪地上一只冰封的蜻蜓。
又是黑与白的组合,生命的主题在这里升华。
忆起扫墓的经历,清明时节,纷纷的雨,纸钱的火在坟前一次次熄灭,又一次次重燃,最终燃成雨中烈火。
于是觉得,生命就当如雨中烈火,烈火如歌。
然而,看到《情书》里的这一幕,又不由得思考,也许生命当如冰封的蜻蜓呢,若是结束在芳华正茂,也就定格了永恒的美丽。
又或许并不矛盾,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我说,生如雨中烈火,死如冰封蜻蜓。
电影《情书》 课件解析
情书导演编剧:岩井俊二演员:中山美穗藤井树/渡边博子丰川悦司秋叶茂柏原崇男藤井树酒井美纪.少女藤井树上映日期:日本 1995 年 3 月 25 日《情书》是岩井俊二指导的第一部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即将在日本等各国引起哄动,至今仍然有着简单纯净的艺术内涵,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
其它作品:《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梦旅人》《烟花》、《爱的捆绑》1.唯美涵蓄的爱情故事。
影片其实是在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是博子怀念死去的未婚夫藤井树,又要面对善良的老师的追求,她处于失去爱喝被爱的矛盾境界,只好借助死去的未婚夫来寄托哀痛;另一个故事时讲述中学时期的暗恋。
通过一场误会,逐渐揭示了三个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将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暗恋呈现出来。
这个暗恋是在影片最后才揭示出来的,也就是那封女藤井树没有勇气寄出的信。
由此导演揭示出男藤井树真爱的是少年女藤井树。
而他对于博子的爱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暗恋的寄托。
两段爱情中,博子的爱浓烈深沉,藤井树却如此内敛羞涩。
影片以以含情眽眽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
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含糊的情感,这两段爱情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通过细腻感人的影象深深地印在心里。
是女藤井树的回顾让博子终于走出了自我情感的深渊,也是博子让藤井树了解到从未深究过的记忆中的自己。
彼此照亮却从未相逢,似乎没有人为她们遗憾。
在影片中两人已然融为了一体,成为爱与记忆的印象。
主题:爱记忆与遗忘孤傲和离丧2.一人饰演两个角色的精妙之处。
影片成功的让一个演员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而这两个角色是结束影片主题的关键。
通过成年女藤井树和博子极其相似的长相,来表现中学时期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暗恋。
3.对岁月的怀念在精心描绘爱情的同时,岩井俊二还着意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尘封的爱情和青春在主人公的回顾中逐渐清晰、复活。
与现实相比,影片中的过去更为明快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忆似水年华——《情书》视听
语言分析
岩井俊二的处女作《情书》一上映便迅速引起轰动,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岩井的作品。
它具有典型的日系风格,画面似乎总是高光、过曝,使得颜色褪去了一部分色彩,显得清新淡雅。
《情书》正是这样一部纯净的有关纯爱、有关死亡、有关追忆的电影。
博子在参加未婚夫男藤井树(以下简称男树)的悼念祭奠时,偶然抄下他中学纪念册上以前的地址。
本来是不抱期望地寄了一封信过去,寥寥数字以寄托哀思,没想到居然收到回信,而且落款正是“藤井树”的名字。
于是辗转周折了几番,终于明白,对方是和男树中学同班同名同姓的女孩。
两个女子通过书信,女藤井树(以下简称女树)将封存在记忆深处的有关男树的“美好”回忆一一倾诉,也让博子得以了解未婚夫不为她所知道的一面。
由中山美惠分饰博子和女树这两个虽然相貌相似性格却相距甚远的角色,这就为影片设置了障碍,博子和女树不能够相见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
故事结构和导演的设计巧妙地避免了二人相撞。
博子与女树的通信往来,女树对男树的回忆刻画,加之影片三重线索插叙展开的叙事手法,共同构成了这一稳固而奇妙的三角关系。
片中博子专程到小樽想要见一见女树未果,导演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镜头,在喧闹的路口,博子轻声呼唤了一句“藤井小姐”,已经骑车驶过的女树停下转身回头,此时镜头固定几秒,在所有观众
都以为她们就此相见时,镜头切到全景,人潮扑拥过来,将博子淹没。
女树没有看见博子,博子却清楚地看到了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女树,从而得知了男树选择自己的真正原因。
她也怨恨过,但是到了最后,博子冲着埋葬着男树的远山一遍一遍撕心裂肺地大喊“你好吗?我很好!”时,一切都释然了,她不再念念不忘,不再怨恨,放下了一切对过往的怀恋,真正地与之告别。
整部电影就是一场对逝去时光的祭奠——逝去的故人、逝去的青春、逝去的朦胧的爱情。
但是就日本的传统文化来讲,美好的事物中也总隐藏着幽怨和死亡的气息。
日本有着“春日的樱花婀娜多姿,但其根下总埋着尸骨”的典故。
该片虽如一首散文诗一般优美,但其中也处处藏匿着死亡的气息。
男树的祭奠典礼、女树的感冒、女树父亲的过世、冻死在冰雪中的蜻蜓、旧屋搬迁、抢救女树等等这一系列传达着死亡讯息的符号贯穿着影片始终。
几乎在岩井俊二的所有影片中,他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剥开死亡的面纱,《莉莉周》中的斗殴,《梦旅人》中的意外和手枪。
影片中,博子和女树都笼罩在死亡中。
尤其要讲的是女树在医院看病的场景。
她靠在座位上睡着了,依稀听到护士在叫“藤井树”的名字。
走廊的尽头突然被照亮,一辆无人推扶的病床从拐角处驶来,画面快速剪辑了两三次,病车越来越近,女树看到上面躺着的是正在被抢救的父亲,她与父亲站在走廊的两端,此时导演运用了补偿镜头(希区柯克镜头),摄影机一边后退一边使用快速向前变焦镜头,画面突然变形,楼道空间被拉长,树奔跑起来,镜头跟随在她身后,左上右下地来回摇
摆,时不时切换她的侧脸与背影,当女树推开抢救室的门,画面突然切换到少女藤井树与少年藤井树的那次告别和中学开学时点名的情景。
她梦中见到的人都已逝去,她的那段青春记忆也已逝去,现在她开始慢慢回想起来。
然而死去父亲的妹夫忘记大哥的忌日,少女藤井树在父亲的葬礼日轻快地在雪地上滑冰,在忌中见到前来还书的男树露出灿烂的笑容……在这部影片中,岩井俊二将对死亡的写照处理的十分唯美,哀而不伤。
电视台出身的岩井俊二在电影的拍摄上也诸多沿用了拍摄电视的手法,如现场报道式的跟拍、多机位跳切。
从传统上来讲,为了创造电影画幅内,角色之间、场景之间的立体感与空间感,进行角色的走位调度,纵深构图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比如轨道的安排、变焦镜头的细微调整,以及灯光的精巧摆放,都是所谓现场调度所必须明确的工序。
但是岩井俊二另辟蹊径,并不想一味的使用业已成熟的方案,而是大量地使用广角镜头,大量地进行非正常的多主光源布光,大量地进行机位的灵活变换,以一种高效省时省力,但是同时能带来一种莫名的临场感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影片中,导演使用浅景深镜头对中山美惠的表演进行诠释,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人物。
在构图上,既可以看到符合标准构图原则的稳定画面,也可以看到故意打破平衡的画面。
人与景物相呼相应,景物的及时出现总能填补人物语言的短暂缺失,使得画面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在色调的运用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讲述博子的这条线索
时,画面是冷色调,到处充斥着漫无边际的皑皑白雪。
影片的开始,一个长镜头,博子从雪地里起身,从离画面很近一直走到山下看不到人影,画面只有雪白和青黑两种色彩,博子的着装也以冷色系为主。
直到秋叶先生向博子示爱的场景,才出现了桔红的火光;在讲述女树这一线索时,由于是冬季的小樽,处处被大雪覆盖,色调仍然偏冷,但好过博子;只有在回忆少年时期的画面,犹如宫崎骏的动画片一样色彩鲜艳。
此时,配乐也由哀婉的钢琴曲转变成活泼轻快的小提琴曲。
导演用暖色调描摹回忆,用冷色调书写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引导观众对这段回忆更加关注,其对于往昔的留恋和追忆可见一斑。
在用光方面,岩井俊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
高光、逆光拍摄,这种在其他摄影师看来是自杀的行为,却成为他招牌式的电影风格。
这样的手法,在《情书》以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中均有体现。
从摄影角度来看,所谓逆光摄影,是一种有别于正常摄影的技法,因为它所描绘的最终成品并不是人眼正常情况下能够识别的。
一般来说,逆光摄影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剪影,因为往往背景曝光级数高于前景,背景正常曝光,缺少光线的前景就会漆黑一片。
而正常的肉眼观察是看不见这一现象的,因为人眼会自动调节,保证注视区域的亮度信息完整。
岩井俊二所使用的逆光技巧,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统一提高曝光量,从而能够看清人物的面孔,同时让人物的轮廓融化在稍微曝光过度的背景中。
这个是接近肉眼观察的效果,而且是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状况。
一般电影会在电影布光
上下很大功夫,通过4到5个角度的光线,塑造起在美术上十分正确的人物形象,但也因此丧失了真实性。
而逆光,可以很好的充当主光源,同时淡化背景因素,突出演员的存在,真实性也大大增强。
不矫揉造作,体现淳朴的美感,岩井的电影普遍存在这种倾向。
同时,逆光是一种十分内敛的手段,这对于表现片中主角的心绪来说非常合适——男树深沉内敛的性格,最终也没有告白;女树朦胧的好感却也不了了之;博子压抑的情感寄托。
我注意到,《情书》中所有存在窗户、门等会透光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光线效果,是由于高光太过充足而导致的,人物经过也因此而被虚化,轮廓若隐若现变得不那么真实。
最经典的一个画面是,男树靠在窗边看书,身旁白色的窗帘随风舞动,男孩在窗帘旁若隐若现。
此时,光线从窗外打进来,男孩处于逆光的位置。
若是普通拍摄,男孩的面目将会暗淡不清,导演于是做了补光的处理,使男孩的面孔足够清晰而又与窗帘的高光部分形成对比,出现局部光斑的效果,亦真亦梦。
女树不经意地抬起头,注视着沉默的少年,朦胧的情愫暗暗铺开。
影片的最后,女学生们将夹着画有少女藤井树的借书卡的书送到女树手里,书名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女树曾经翻看过借书卡,遗憾的是她没有发现背面的秘密。
那本书是少年藤井树交给她手里,那次是他俩最后一次相见。
女树拿着借书卡,明白了一切,一时间百转千回。
之前进行的一场关于过去的回忆,她以为那是属于博子的,其实那是属于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