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俾斯麦的均势体系(1871-1894)

合集下载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摘要:德国走上统一之路后,素有“铁血宰相”之称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运用其政治、外交和军事才能为德国在欧洲列强之中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建立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结束了欧洲制衡的均势格局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欧洲均势[中图分类号]k51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59-02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传统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

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

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

鉴此,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陆同盟体系”,建立起欧洲新秩序。

一、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建立的背景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在欧洲传统均势中,法国占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它绝对不能容忍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的出现,所以它千方百计地企图阻碍德国统一。

普奥战争结束后,法皇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

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通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恐惧法国的心理。

利用南德的这种心态,俾斯麦遂与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

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普法战争是德国为完成统一及争夺欧洲霸权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在战争爆发之前,俾斯麦使用了外交手段,诱使拿破仑三世主动挑起战争。

色当战役后,法国已败阵,第二帝国又被推翻,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已不复存在。

而普军却继续向法国推进,包围巴黎,并迫使法国签订了割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朗的条约。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PPT课件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PPT课件

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③武力:他精心策划三次王朝战争,来实现 统一德意志的战略目标。
12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
三、统一战争(“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13
三、 统一战争
❖ 普丹战争(1864年2-8月)
5
一、统一的背景 二、两大派别和两条道路 三、统一的经过
1、普隆比埃协定 2、法、撒、奥战争(1859、4—9月) 3、对中意大利的归并 4、对南意大利的归并 5、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6、意大利的最终统一
6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一、统一的背景 二、两大派别和两条道路 三、统一的经过 四、统一的影响和特点
17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 三、统一战争(“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四、德国统一的影响
18
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 结束分裂 统一的市场
❖ 打败法国,得到50亿法郎的 战争赔款 资本
❖ 阿尔萨斯、洛林的矿藏
资本
❖ 打败法国,奥地利,改变欧 洲国际格局, 成为新兴的 强国
不利 ❖ 普鲁士的旧制度依然
存在,保留了一定的 封建残余 ❖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 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 富侵略性的国家
19
类别
德意志统一
意大利统一
背同 景异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外族压迫

经 过

①一个邦国为核心,通过外交、战争相结合的手段, 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统一 ②一位核心人物来领导 ③共同的敌人奥地利,最后排除法国干扰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改变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改变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改变1875年的德法战争危机使俾斯麦遭到了上任后的最大的外交失败,这次失败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表明如果德国再想削弱法国,其他大国必然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危险的国家”。

这导致了俾斯麦的外交战略的变化,他不再用维也纳体系时期的传统手段来建构和维持同盟,而是根据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来建构他的均势体系。

1.1871年后欧洲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俾斯麦的应对之策1.1.政治格局的改变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这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就德法而言,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使法国始终想要报一箭之仇,而《法兰克福和约》使法国将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给德国,给这股怨气找到一个具体的焦点。

可以说,法国第三共和国从成立之初起,其首要目标就是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德国也认识到《法兰克福和约》只是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两国的矛盾并没有缓和反而更加尖锐了。

因此,法国新共和国的迅速恢复以及民族仇恨的积蓄不得不使德国时刻为自己的安全担忧。

法国在普法战争后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事实是,它已经无力与德国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基辛格所言:“在缅怀过去及未死的野心两相煎熬之下,法国将其挫折感升华为以近五十年的时间一心一意如今法国凭一己之力已难以对付德国:只想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因此永远都需要与他国结盟始得自保。

同样的,法国也随时准备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

”就欧洲其他大国而言,德国的统一也并没有使它们感到更加安全。

普法战争后,沙俄对于军国主义的德国在欧洲的出现和发展抱有极大的戒心,为确保其在西部边境的安全,它把相当一部分兵力调到西部,以防范德国。

奥匈帝国对于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失败以及普鲁士强加给它的耻辱难以忘却。

英国虽执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但它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过分强大的国家,危及均势。

总的看来,法国虽然已经被削弱到无力报复德国,但它组成反德同盟的潜在盟友还是存在的。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摘要: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后,维也纳体系随之土崩瓦解,欧洲大陆上的国际新格局逐渐浮出水面。

针对新形势,宰相俾斯麦构建一个以孤立法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使得欧洲大陆保持均势局面。

关键词:德国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正文: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指统一后的德国将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欧洲大陆上,针对德国本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国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利用这些国家的突出矛盾采取自制政策,大陆均势,孤立法国等方式,为其之后的发展扫清道路。

普法战争之后的俾斯麦实行的外交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

他力图遏制法国,为此拉拢俄国,挑起法俄之间的矛盾,并且拉拢奥匈帝国,防范俄国的向欧洲西部与南部扩张,加剧英国与俄国在世界各地的对抗。

大陆政策在保证德国的安全稳定,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推行是成功的。

这里所要说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分析德国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欧洲国际局势、地理政治环境,以及俾斯麦的个性对这一体系的影响。

1、大陆联盟体系的客观背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在外交上匠心独运地筹划了三次王朝战争,利用丹麦政府不顾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传统历史地位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与奥地利进行合作挑起丹麦战争,成为德国统一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普奥联合在三公国(两公国与劳恩堡公国)的管理上的矛盾成为普奥战争的发难借口,同时拉拢俄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德意志的统一前进了一大步。

这两次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德国统一的问题,只有解决法国的阻碍并寻找可为英俄两国接受的时机。

普鲁士推行媚俄政策,不失时机地利用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孤立法国。

最后再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普法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普法战争爆发后,准备充分的普鲁士很快便击败了腐朽孤立无援的法国。

战争的胜利使得德国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此时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

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

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

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

本文拟就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外交政策的目标、策略的演变、作用以及弱点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兴起的,因此,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

德国统一后,国势与日俱增,边缘地区的列强所感受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加重,因而列强互相接近结盟对付新生德国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大。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

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

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

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注: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德国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1987,第168页。

)俄国外交官彼得·舒瓦洛夫伯爵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因德国地位易受威胁而忧虑,不断受到敌对列强“结盟的恶梦”(注:赫沃斯托夫编《外交史》(中译本),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的纠缠。

显而易见,如何设法消除敌对同盟围堵的潜在危险,便成为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中心课题。

1870年,普鲁士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国,但是,翌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并未能与法国真正达成和解。

普法战争和德意志统一

普法战争和德意志统一
第6讲 普法战争和德意志统一 1864-1871
一、普鲁士的崛起 二、普法战争
总体特点
以实力为后盾,普鲁士通过普丹、普奥和普法等三次 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统一 德意志的总设计师。 普法战争以法国割地赔款,蒙受屈辱而结束,使法德 两国成为宿仇。
一、普鲁士的崛起
二、普法战争:1870-1871
1.俾斯麦的外交准备 2.埃姆斯急电 3.战争的结果
1.俾斯麦的外交准备: 孤立法国
对奥战争胜利后,主要由于法国阻挠,普没有将德意 志南部四邦统一。对法战争的准备阶段,是孤立法国。
利用大国矛盾,与英、俄、意发展关系,孤立法国。 英国:与法国争夺海上殖民地矛盾; 俄国:与法国在东方问题上矛盾; 意大利:法国阻挠意大利统一; 奥地利:战败后实力不足,没有斗志。 最后,将法国的秘密的领土要求公之于众,引起国际 社会对法国的不满。
3.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1870年7月战争爆发,9月法国在色当惨败,拿破仑三 世和10万军队被俘,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 色当战役之前,普鲁士是反侵略战争,战役之后,是 侵略战争。11月,普军包围了巴黎,1871年1月18日, 威廉一世在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 5月《法兰克福和约》:(1)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 林;(2)赔款50法郎;(3)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 占领法国领土1/3,由法国负担占领费用;(4)以法 国偿付赔款为条件,德军分期分批撤军。 这个掠夺性屈辱条约使法德从此称为世仇。
当堂作业
(1)俾斯麦的政治远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比较意大利统一和德意志统一的区别。
2. 埃姆斯急电
1868年西班牙女王被推翻,逃往法国,军政府寻找新 的君主。经过俾斯麦的活动,1870年军政府提出将王 位献给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激怒法国。法国驻 柏林大使奉命到埃姆斯温泉疗养院,要求普王承诺永 远不支持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电告俾 斯麦,俾斯麦将电报修改,把和解的意思变成了粗暴 回绝,并公布。法国民族主义情绪激起,对普宣战。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在俾斯麦体系建立之前,欧洲处在梅特涅塑造的维也纳体系之中。1848年革命冲击了正统主义原则,打击了 神圣同盟;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欧洲协调机制;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旧有的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构 建的欧洲秩序宣告瓦解。
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1873年三皇同盟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地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1872年9月6日,德、 俄、奥三皇在柏林会晤。除了一致表示反对社会主义国际的革命运动以外,并未产生一项共用的政治协定。1873 年6月,俄奥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0月,德国加入该政治协定,从而结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建立的外交军事联盟体系
01 产生背景
03 调整体系
目录
02 形成条件 04 体系瓦解
基本信息
俾斯麦体系,又称大陆联盟体系,是素有铁血宰相之称的德意志帝国时任首相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耗时近二十 年在欧洲大陆建立的外交,军事联盟体系。此体系始于1873年,正式终结于1892年。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 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俾斯麦大陆体系的初步形成。《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 斯麦为德国构建安全体系最终形成。随着德皇威廉二世亲政,俾斯麦下台,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同盟标志着俾斯 麦联盟体系的解体。
调整体系
调整体系
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 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压力, 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斯 麦支持俄奥合作。1886年 8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 下对俄进行抵制。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
此外随着民族统一和政治伟大的实现德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两次工业革因此德国的强大容易造成其从世界范围看欧洲是当时世界的政治中心德国命的交替进行赋予德国以资本输出的实力后盾德国逐渐开始参与到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德国开始与世界网络联结在一起
历史学研究
History Research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K516.4
文献标识码:A
Bismarck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Commentary
YU Ningning
(History Department,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After Germany unity in modern times, Bismarck thought about gains and losses and built the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European equilibrium pattern. The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inherited equilibrium features and got its unique diplomatic orientation of geopolitics. Inside the system, there were full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oriness. In 1894, along with the appearance of France-Russia Alliance, the system disintegrated. Key words Bismarck;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commentary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

1999年6月第18卷第3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JU N.1999Vol.18No.3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辜庆志(滁州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讲师, 安徽 滁州 239012) 摘 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欧洲均势结构是欧洲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它建立在欧洲大国彼此牵制、宰割弱小民族和国家的基础之上。

一百年来,均势结构由1793年之前的极为脆弱到19世纪末走向“稳定”,其间经历了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反复历程。

从《彼得堡协定》、《肖蒙条约》,到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再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历程。

关键词:均势结构;近东危机;维也纳体系;光荣孤立分类号:K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1999)03-0059-62 在18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欧洲的体系是相当稳定的。

其均势结构的特点与内容主要为:第一,均势结构极为脆弱,欧洲尚无较稳定的国际关系的中心,大国之间甚至没有形成短暂的同盟,如普奥一会儿结盟攻击法国,刹那间普鲁士又单独与俄国进攻波兰,而此前三国曾共同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

第二,英国似乎游离于欧洲事务之处,只是当它在近东的利益受到俄奥侵害时才表示关注,并导致了1792年由于俄土战争的爆发而酿成的近东危机。

第三,法国仍处在革命后的调整之中,外交政策趋于防御状态,对俄普奥瓜分波兰和近东危机无力干涉。

第四,俄普奥三国以牺牲弱国波兰的利益两次增强了实力,保持了暂时的鼎立状态,但显然俄国获利更多。

波兰被瓜分是本时期关系欧洲均势结构最重要的事件。

一、1793—1815年:从失衡到均势结构的重建 就在法国取得瓦尔密大捷的那一年,法国激进势力急剧蔓延。

它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挑战行动,一方面建立共和国,并决定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另一方面宣称法国愿向希望推翻他们的压迫者的一切民族提供援助,但在普奥联军后撤之后,法国反过来成为侵略者,攻占了美茵茨、斯佩耶尔和布鲁塞尔,兼并了萨伏依和尼斯,并向英国、荷兰和西班牙宣战。

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三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1、保加利亚危机 2、三皇同盟的终结
第四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 续约》
第四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 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
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③武力:他精心策划三次王朝战争,来实现 统一德意志的战略目标。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
三、统一战争(“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三、 统一战争
普丹战争(1864年2-8月)
三、 统一战争
普丹战争(1864年2-8月) 普奥战争(1866年6-7月)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战争的原因 俾斯麦的外交准备
三、 统一战争
普丹战争(1864年2-8月)
普奥战争(1866年6-7月)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战争的原因 俾斯麦的外交准备 战争的进程与结果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
1、俾斯麦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把统一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 了客观条件。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剖析共63页文档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剖析共63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剖析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俾斯麦的均势体系介绍

俾斯麦的均势体系介绍
秘密性:同盟条约都是秘密条约。 复杂性:俄国既是同盟体系的成员,又是
德奥潜在的对手。
编辑课件ppt
18
三、保加利亚危机与三皇联盟解体
1881年《三皇联盟条约》的有效期是3年。 1884年续订了一次,但是1887年却未能续 约,原因是保加利亚危机。
编辑课件ppt
19
1. 保加利亚危机
1886年,俄罗斯为了控制保加利亚公国, 策动了一场政变,废黜了当政的亚历山大 大公,派出特使直接统治保加利亚。但是 英、奥两国支持保加利亚人的抵制力量, 最终使俄罗斯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 俄奥关系再次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俄把奥看作在巴尔干 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联盟 不足以遏制俄扩张野心。
编辑课件ppt
30
(一)德国与英、奥、意的关系
德国新政府把争取英国看作“新路线”的 关键,希望英国加强与德国及其盟国的合 作,进一步孤立法国。但是英国坚持均势 政策,使德国的计划落空,只能继续价加 强与奥、意的关系。
编辑课件ppt
31
1.德国新政府的计划
新政府把争取英国看作“新路线”的关键, 希望英国扩大《地中海协定》中的义务, 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扩张。德国的根据是: 英国和法国争夺非洲,和俄国争夺中亚, 因此拉拢英国是可能的。
柏林会议的特点:不是大国战争之后的会议,而是为了防 止大国战争的会议。是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柏林会议与1815年维也纳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并称为 19-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上三大国际会议。
编辑课件ppt
12
二、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柏林会议上俄奥协调陷于破裂,三皇同盟分 崩离析。俾斯麦想做到中庸和不偏不倚, 但是俄国并不满意。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 势,俾斯麦走上了正式结盟的道路,揭开 了19世纪后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秘密 缔结同盟条约的历史。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

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

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在19世纪40年代,俾斯麦政治上属于顽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时,俾斯麦在自己领地上组织军队,准备前往柏林“勤王救驾”,武力镇压革命。

他尖刻地嘲讽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们的清谈阔论,主张用武力把它驱散。

俾斯麦狂热的容克信念和立场赢得国王的赏识,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

因此,他能清楚地了解俄国和法国统治阶层的意愿和图谋。

自19世纪50年代后,俾斯麦的政治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已经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自己的庄园,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容克。

俾斯麦意识到,德国的统一是无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鲁士君主政体和容克利益,只有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

这个领导权不能被德国资产阶级所掌握,更不能被无产阶级所掌握,而必须由普鲁士容克所掌握。

因此,他一方面主张用强力压服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他也清楚,欧洲列强,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都会阻止德国的统一。

在德国内部,普鲁士的霸权一定会遇到奥地利的坚决反对。

对于这些障碍,只能用武力作为后盾。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

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1871_1890年东方政策探析_陈勇

俾斯麦1871_1890年东方政策探析_陈勇
首 先 ,俾 斯 麦 不 能 忘 怀 俄 国 在 1875 年“ 战 争 在 望 ”危 机 中 给 予 的 难 堪 ,更 不 能 忘 怀 俄 国 宰 相 哥 尔 查 科夫当时突然跳到“毫无猜忌之心的朋友肩上”“演出 马戏”。[6]35 在他看来,只要哥尔查科夫影响在俄国还 属 于 支 配 地 位 ,那 么 ,小 心 保 护 德 国 与 奥 匈 关 系 就 可 取 。 对 奥 匈 则 不 然 ,只 要 安 德 拉 西 在 台 上 ,奥 匈 就 不 大可能与法国结盟。这种看法使俾斯麦在东方危机 中给了奥匈“特别考虑”,甚至“准备偏向奥匈”。[11]189
二、“联”俄时期:1871-1875 年
(一)统一之初德俄关系 统 一 后 的 德 国 对 俄 国 心 存 感 激 ,正 是 俄 国“ 在 1866 年和 1870 年充当了普鲁士的后备” ,帝 [2]581 国统 一大业才得以完成。 但此时德俄友好关系因互相猜忌而受到影响。 一 方 面 ,德 国 统 一 以 及 力 量 增 强 ,使 俄 德 亲 善 开 始 松 动;另一方面,俄国由于其天然的地缘优势、强大的军 事 力 量 等 因 素 ,始 终 像 一 枚 不 定 时 炸 弹 ,随 时 可 能 给 德国致命一击。德国若想称霸欧陆,俄国是不可回避 的强敌。 虽然双方各有图谋,但德俄传统友谊仍具实际价 值 。 他 们 除 瓜 分 波 兰 时 有 共 同 利 益 ,从 战 略 上 看 ,俄 国对抗英奥,需要德国支持。尽管俄奥在巴尔干有着
收稿日期:2011-09-01 基金项目:2011 年阜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俾斯麦时期德国的东方政策研究(1871-1890)”(2011FSSK06) 作者简介:陈 勇(1980—),男,安徽霍邱人,阜阳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师。
111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1887年2月,《三国同盟续约》在柏林签字。 三部分内容:(1)三国同意继续延长1882年的三
国同盟条约;(2)《德意协定》规定,如果意大
利为了地中海的利益而与法国开战,德国应给予军
事援助;(3)《奥意协定》规定双方将尽可能维
持近东现状。 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
两次《地中海协定》

英意两国在地中海存在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 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的相同立场。
突出的地区。在拜占庭时期,巴尔干被纳入东正教世界,巴 尔干形成多民族并立格局。拜占庭衰落后,巴尔干群雄逐鹿 的唯一结果是为土耳其的入侵创造了条件。古代巴尔干留下 的不仅是半岛南部的希腊、两海峡的土耳其、多瑙河南部的
保加利亚、北部的罗马尼亚和摩尔达维亚、潘诺尼亚平原的
匈牙利、半岛西部的南斯拉夫各族在内的政治格局,而且留 下大量无法化解的民族、宗教“死结”。古代遗产成为近代 巴尔干民族国家对立的基础。
起义蔓延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准
备对土宣战,危机加剧。
《柏林备忘录》
1876年 5月,在卑斯麦的促成下,奥俄在柏
林签订了一个备忘录,两国一致要求土耳其在波黑
两省实行宗教自由的改革,并建议冲突双方停火两
个月谈判。如果停火期满而未达预期目的,大国将 其拒不接受,反而在保加利亚制造了屠杀1.5万居 维亚不久战败。
两国将不寻求缔结新的同 盟。德国随后加入,形成 三皇同盟。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
1875年初,法拟从德国购进1万匹马;3 月,法国议会通过扩充军队法案,法军人 数达到14.4万人。俾斯麦利用这两件事大 造战争舆论,企图发动战争进一步削弱法 国。但遭到了列强的集体反对。
近东危机的历史背景
近代以前巴尔干就是一个民族、宗教、文化多样性极为

俾斯麦体系—欧洲均势的一次重要尝试

俾斯麦体系—欧洲均势的一次重要尝试

俾斯麦体系—欧洲均势的一次重要尝试【摘要】均势思想是起源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

近代欧洲,将均势思想运用于外交最为典型的要数英国、梅特涅时期的奥地利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

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有所不同,而俾斯麦时期的均势思想源于奥地利的梅特涅,只是具体的均势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最具有大陆均势政策的代表性。

本文试着从体系的建立,体系的运作及最后体系内部存在的问题导致它的解体来分析俾斯麦的大陆均势体系。

【关键词】均势均势政策俾斯麦体系均势外交的思想由来已久,其中近代对这一思想运用最为典型的要数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奥地利和德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及实力等因素,使得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有所不同;而俾斯麦的均势思想其实是借鉴了梅特涅在奥地利的政策。

因此,俾斯麦大陆均势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均势外交的集大成者。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德国统一并且在欧洲大陆中部崛起。

它的崛起使得欧洲旧有的均势格局土崩瓦解。

德国力量的迅速上升,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安,法、奥、俄、英等国纷纷把外交焦点从维护“欧洲协调”转向对付德国,积极扩充军备与之对抗,尤以法国为甚。

1871年5月,法德两国签署了《法兰克福和约》,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可是两国的关系却被置于一个难以调和的基础之上,法德矛盾从此成为欧洲政治的一个焦点。

法国人迫切要求废除屈辱的《法兰克福和约》,因此法国积极地寻找反德同盟,俄国就是潜在的盟友。

而俾斯麦德国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法国,孤立法国,阻止各国联合对付德国,所以他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孤立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也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1]为此,他奉行名为“大陆政策”的均势外交,联合俄奥,拉拢英国,防止任何大国与法国结盟。

1873年,俾斯麦促成了俄、德、奥三皇同盟,阻止俄向西欧、南欧扩张,也设置了一个阻止法俄联合的屏障,使德国免于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俾斯麦体系的调整和加强
三皇联盟条约没有续签,使俾斯麦再次考 虑采取外交行动,来达到牵制法,俄,阻 止法俄接近的战略目的.于是调整政策, 继续加强同盟体系.这次调整的关键是争 取英国的加盟和德俄关系的加强.
(一)两次《地中海协定》 (一)两次《地中海协定》
俾斯麦十分重视英国的作用,试图让英和意,奥 两国接近,达到牵制法,俄两国的战略目标.当 时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法,俄两国,所以乐意 牵制法,俄两国,但是看穿俾斯麦的意图,不愿 意与法,俄两国发生直接冲突. 在俾斯麦的努力下,1887年 月和12月,英,意, 在俾斯麦的努力下,1887年3月和12月,英,意, 奥分别达成两次《地中海协定》 奥分别达成两次《地中海协定》,规定三国共同 维持地中海,黑海和近东的现状.协定只是声明 相互支持,但是没有明确的承诺和义务.从表明 上看,俾斯麦似乎达到了联合英国牵制法,俄的 目的,但是英国没有明确承诺任何义务.英德合 作十分有限.
3. 俄奥关系的基础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奥成仇.但是它们 都希望通过与德国合作,遏制对方.俾斯 麦对俄友好政策,迫使奥只好与俄谅解, 避免陷入孤立.而俄罗斯也希望控制德国 的影响力,需要利用俄奥合作来牵制德国.
4. 三皇联盟的成立
1873年 1873年6月,俄奥两国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 达成了一个政治协定,即《兴勃隆协定》 达成了一个政治协定,即《兴勃隆协定》, 规定两国今后就彼此的分歧展开磋商,确 定合作方针.这个协定深受俾斯麦欢迎, 10月德国也加入该协定,由此形成三皇联 10月德国也加入该协定,由此形成三皇联 盟.这个联盟是个政治联合体.
3. 影响
会议成功修改了《圣斯蒂法诺条约》 会议成功修改了《圣斯蒂法诺条约》,使英,奥,俄在近 东实现了一次权力再分配,暂时缓和了东方问题,避免了 大国战争.但是俄在巴尔干的扩张目标受到遏制,大国地 位和声誉受到损害,因此对会议的结果并不满意,认为之 所以受到这些损失,都是由于俾斯麦这个"掮客" 所以受到这些损失,都是由于俾斯麦这个"掮客"的欺骗 所致,柏林会议是俾斯麦领导的"反俄大联合" 所致,柏林会议是俾斯麦领导的"反俄大联合".对俾斯 麦的调解也十分不满,认为三皇联盟已经毫无价值. 柏林会议的特点:不是大国战争之后的会议,而是为了防 止大国战争的会议.是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柏林会议与1815年维也纳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并称为 柏林会议与1815年维也纳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并称为 19-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上三大国际会议. 19-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上三大国际会议.
2. 柏林会议(1878年6月-7月) 柏林会议(1878年 月-7
近东危机的核心是英奥俄围绕东方问题的矛盾.于是召开 柏林会议(英,德,俄,奥,法,意,土).俾斯麦为会 议主席.英国首相迪斯累里和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同时到 会,是英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迪斯累里不遵循国际惯例 使用法语,而是使用英国发言,以表现强硬态度. 经过俾斯麦协调,英俄都做了一些让步,最后达成《 经过俾斯麦协调,英俄都做了一些让步,最后达成《柏林 条约》:(1)俄放弃建立大保加利亚的计划;(2 条约》:(1)俄放弃建立大保加利亚的计划;(2)由奥 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两省;(3 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两省;(3)俄保留一些土的 领土,土承认塞,门,罗的独立;(4 领土,土承认塞,门,罗的独立;(4)海峡对一切外国 军舰关闭.
(三)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 (三)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 (Triple Alliance) Alliance)
秘密条约. 意大利扩张,与法矛盾,寻求与德奥结盟.1882 意大利扩张,与法矛盾,寻求与德奥结盟.1882 年5月在维也纳订立同盟条约.有效期5年.规定: 月在维也纳订立同盟条约.有效期5 缔约国不参加敌对同盟;意大利在遭到法国进攻 时,德奥提供援助;德遭到法国进攻时,意大利 提供援助;缔约国遭到两个以上非缔约国进攻时, 其余缔约国协同作战;如遭到一个非缔约国进攻 时,其他缔约国中立. 同盟的潜在对手是法,俄. 1887年该条约的续订. 1887年该条约的续订.
第6讲 俾斯麦的均势体系 1871- 1871-1894
一,政治合作:1873年三皇联盟 一,政治合作:1873年三皇联盟 二,军事同盟: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三,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联盟的解体 四,俾斯麦体系的调整和加强 五,德国外交"新路线" 五,德国外交"新路线"和俾斯麦体系的瓦解
概述
德国统一之后,德法矛盾是欧洲政治的焦点.法 国的目标是寻找反德同盟,推翻《 国的目标是寻找反德同盟,推翻《法兰克福和 约》.俾斯麦的目标是巩固德国地位,孤立法国. 俾斯麦建立了一个同盟体系,联合俄奥,拉拢英 国,防止任何大国与法国结盟,维持欧洲均势. 俾斯麦的同盟体系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问题.1890 俾斯麦的同盟体系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问题.1890 年俾斯麦下台,德国出台的外交"新路线" 年俾斯麦下台,德国出台的外交"新路线",导 致1894年法俄结盟,孤立法国的目标化为泡影, 1894年法俄结盟,孤立法国的目标化为泡影, 俾斯麦体系瓦解.
(二)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虽然俾斯麦促成了俄奥政治关系改善, 虽然俾斯麦促成了俄奥政治关系改善 , 但 东方问题仍然困扰俄奥关系, 东方问题仍然困扰俄奥关系 , 威胁三皇联 盟的稳定性. 盟的稳定性.
1. 近东危机
1875年 1875年7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起义,塞尔维亚和门的 内哥罗予以支持.土耳其进行镇压. 1877年 1877年3月,英,俄,德,奥,法,意五国介入,要求土 耳其实施改革,确保和平.土拒绝,俄对土宣战.1878年 耳其实施改革,确保和平.土拒绝,俄对土宣战.1878年 4月俄土签《圣斯蒂法诺条约》,土承认塞尔维亚,门的 月俄土签《圣斯蒂法诺条约》 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波,黑两省实行改革;俄取得部 分土领土;两海峡对俄开放. 英,奥两国认为俄得到的太多,英俄关系进展起来,英国 开始调动7000名军队进驻马耳他,加剧了近东危机.各国 开始调动7000名军队进驻马耳他,加剧了近东危机.各国 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修改俄土条约.
二,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柏林会议上俄奥协调陷于破裂, 柏林会议上俄奥协调陷于破裂,三皇同盟分 崩离析. 俾斯麦想做到中庸和不偏不倚 , 崩离析 . 俾斯麦想做到中庸和不偏不倚, 但是俄国并不满意. 但是俄国并不满意 . 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 势 , 俾斯麦走上了正式结盟的道路, 揭开 俾斯麦走上了正式结盟的道路 , 了 19 世纪后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秘密 19世纪后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秘密 缔结同盟条约的历史. 缔结同盟条约的历史.
(二)1881年三皇联盟 (二)1881年三皇联盟 (Three Emperors' League) League)
秘密条约. 德奥接近使俄罗斯担心被孤立,于是主动表示愿 意与德奥订立一个条约.1881年 意与德奥订立一个条约.1881年6月,三国签 《三皇同盟条约》,有效期3年.规定:缔约国之 三皇同盟条约》,有效期3 一与第四国交战时,其他两国采取中立;(2 一与第四国交战时,其他两国采取中立;(2)土 耳其欧洲部分发生领土变更,需经过三国一致同 意;(3 意;(3)承认海峡封闭原则. 三皇同盟使德奥俄再度合作,俾斯麦重新控制了 欧洲局势.
(四)德奥罗同盟(1883) (四)德奥罗同盟(1883)
1883年10月.新独立的罗马尼亚担心俄威 1883年10月.新独立的罗马尼亚担心俄威 胁,寻求奥支持,俾斯麦撮合成为三国同 盟.
(五)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特征
德国中心:俾斯麦在5 德国中心:俾斯麦在5年之内建立起一个包 括了德,奥,意,俄,罗在内的同盟体系, 德国处在同盟体系的核心,俾斯麦的外交 能力是关键. 秘密性:同盟条约都是秘密条约. 复杂性:俄国既是同盟体系的成员,又是 德奥潜在的对手.
一,政治合作:1873年三皇联盟 一,政治合作:1873年三皇联盟
(一)1873年三皇联盟 1873年三皇联盟 (二)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一)1873年三皇联盟 (一)1873年三皇联盟
德国统一之后,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孤立法 国.俾斯麦首先在政治上孤立法国.英国 在一段时间里,对大陆事务持孤立主义政 策.俾斯麦首先争取与俄奥两国进行政治 合作.
2. 三皇联盟解体
为了维系三皇联盟,在保加利亚危机问题 上,俾斯麦采取两面政策,一方面表示支 持俄国在保加利亚的特权和影响,要求奥 国避免与俄冲突,另一方面又鼓励奥国与 英国合作,让英国出面遏制俄国.但是最 终未能防止俄奥关系的恶化.1887年三皇 终未能防止俄奥关系的恶化.1887年三皇 同盟没有续订,俾斯麦同盟体系出现裂痕.
1. 德俄关系的基础
德皇威廉一世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舅甥 关系 俄一直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持中立立场 1871年俾斯麦支持并帮助取消了1856年 1871年俾斯麦支持并帮助取消了1856年 《巴黎条约》关于黑海中立化的规定,恢 巴黎条约》 复了俄在黑海的利益.
2. 德奥关系的基础
普奥战争之后,由于俾斯麦力排众议,宽 容对待战败的奥地利,为德奥和解创造了 条件.而奥地利也主动与德国和好,以便 共同对付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野心.由于 实力有限,奥地利无法获得德国的反俄承 诺,只好接受现实,准备利用奥德关系, 和俄国达成维持巴尔干现状的目标,即尽 力维持巴尔干均势.
三,保加利亚危机与三皇联盟解体
1881年 三皇联盟条约》的有效期是3 1881年《三皇联盟条约》的有效期是3年. 1884年续订了一次,但是1887年却未能续 1884年续订了一次,但是1887年却未能续 约,原因是保加利亚危机.
1. 保加利亚危机
1886年,俄罗斯为了控制保加利亚公国, 1886年,俄罗斯为了控制保加利亚公国, 策动了一场政变,废黜了当政的亚历山大 大公,派出特使直接统治保加利亚.但是 英,奥两国支持保加利亚人的抵制力量, 最终使俄罗斯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 俄奥关系再次恶化,俄把奥看作在巴尔干 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联盟 不足以遏制俄扩张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