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 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的平等,而不是讲立 法的平等。 解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 是讲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我国的法律只能反映和体现工人阶 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 益,所以,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讲平等。否则,法律 就不能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改革开放的有力武 器。但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而言都是平等的。
电话用户邓成和因查询41.65元长途电话费,先被营 业员无端指责,后又被包头市邮电局推上被告席。 他不服判决,经过长达两年的上访,最终胜诉。这 种上访行为属于公民行使( ) A、批评控告权 B、申诉权 C、控告检举权 D、揭发、举报权
B
(二)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公民应该如何做)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这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 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在我国以“人民”命名的事物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人民政协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人民军队 人民警察 人民解放军 人民文学 人民日报 人民文学 人民画报 人民银行 人民大学 人民公社 人民剧院 人民广场 人民医院
辨一辨
权利---法律概念。一般指法律赋予人们的的权力和 利益,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指有支配他人的强制 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它有两层含义:一 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二是职责范围内 的支配力量。
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1.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2. 政治权利和自由:这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3. 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权选择和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
4. 人身与人格权:这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 监督权: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并依法取得赔偿。
6. 社会经济权利:这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以及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
7. 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 妇女保护权: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
9.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这意味着国家为这些群体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支持。
10. 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这是为了确保海外华人和归国华人及其家属的权益不受侵犯。
法国人和公民权利宣言
法国人和公民权利宣言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又称《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于1789年8月26日通过的法国宪法性文件。
该宣言是对人权和公民权利的普遍宣告,标志着法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全球人权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的主要内容要点:
1. 平等权利:宣言确认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贵贱、出身或职业。
2. 自由权利:宣言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出版自由等。
3. 财产权:宣言认为财产是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权利,并禁止未经合法判决的财产剥夺。
4. 公共权力:宣言界定了公共权力的来源,宣称公共权力的来源在于国民。
5. 分立的行政机构:宣言建立了一个分立的行政机构,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互相制约。
6. 限制税收:宣言规定了对税收的限制,要求税收应当公平分摊。
7. 法治原则:宣言强调法律应当明确、公平,并且对每个公民都应当是公认的。
《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被誉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先驱,它宣布了人权的普遍价值,并对后世的人权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宣言在后来的法国宪法和其他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都有所体现,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权文件之一。
什么是法律?如何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什么是法律?如何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理论阐释】《标准》中的前言部分,讲课程的设计思路时提到“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法律便是中学生在处理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重要依据。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提到“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在知识目标中,提到“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在内容标准中,提到“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意义。
”而且建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我国劳动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些都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体现了法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其特殊性在于三点: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是制定主体的特殊性;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这是法律在保障机制方面的特殊性;第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法律在适用范围上的特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其基本精神就是禁止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信仰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原因享有特权或遭到歧视,禁止将这些因素作为法律区别对待的分类标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再认识
作者: 焦洪昌
作者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出版物刊名: 中国法学
页码: 14-16页
主题词: 平等权利;人权保障体系;权利;公民;适用;法律;削弱;原则;事项;价值理念
摘要:平等应该是权利,还是保障各种人权的原则,一直是平等理论探讨中的争点。
主张平等是原则的学说认为,平等应该是对应各种人权时的基准,也是客观处理各种与人权相关问题的原则,为此平等才能广泛适用于各层面,成为一种崇高的价值理念。
此说认为,平等如果只是一种权利,则会被局限于法律、政治、性别等条文明示的范围,只能要求这些相关事项的平等权利,反而削弱了平等在人权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法效果:。
法宣在线宪法知识在线答题试题及答案
法宣在线宪法知识在线答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我国现行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A 1954 年B 1975 年C 1978 年D 1982 年答案:D解析:我国现行宪法是 1982 年颁布的。
1982 年 12 月 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
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A 人民B 公民C 国家D 政府答案:A解析: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由人民赋予。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的原则。
A 民主集中制B 三权分立C 权力制衡D 首长负责制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
A 核心内容B 重要内容C 一般内容D 次要内容答案:A解析: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
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同时规定公民应尽的义务。
6、下列哪项权利不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言论自由C 出版自由D 劳动权答案:D解析:劳动权属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而非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体现了公民的()。
A 政治权利B 人身自由C 社会经济权利D 文化教育权利答案:A解析: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和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
8、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
A 人权B 物权C 知识产权D 债权答案:A解析: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拓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023年宪法要点
2023年宪法要点
2023年宪法的主要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①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受任何歧视,无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应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制度不断完善,保障选举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公民能够通过选举表达自己的意愿,选出能为人民谋福祉的代表。
③言论自由:公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但需在法律框架内行使,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④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
⑤义务:公民需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依法纳税、服兵役等,这些义务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2、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代表人民的意志,制定法律,决定国家重大事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
②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和决定,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
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分别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3、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
①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行政、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等。
4、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②基本原则包括:一切国家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义务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等。
法律案例辩论赛一辩稿(3篇)
第1篇我是今天的正方一辩,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正方就本次辩论赛的辩题“在法律面前,个人权益是否应当优先于公共利益”进行辩论。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正方观点。
一、引言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最高形式,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正方认为,在法律面前,个人权益应当优先于公共利益。
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1. 保障人权个人权益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在法律面前,个人权益的优先保障,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法律面前,个人权益的优先保障,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正义。
3. 增强社会凝聚力个人权益的优先保障,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当公民感受到法律对自身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时,会更加信任政府、支持社会制度,从而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
三、公共利益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在法律面前,公共利益的优先保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2. 促进社会进步公共利益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法律面前,公共利益的优先保障,有利于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 保障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在法律面前,公共利益的优先保障,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四、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1. 法律原则的指导我国法律体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在处理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应当遵循这些原则,力求实现二者的平衡。
2. 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为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均对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进行了明确规定。
3. 法律实施的有效性法律实施是保障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关键。
初中宪法相关试题及答案
初中宪法相关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体现了宪法的哪一项基本原则?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B. 人民主权原则C. 民主集中制原则D.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答案:A2. 根据我国宪法,下列哪项不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A. 言论自由B. 宗教信仰自由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 财产权答案:D3.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里的“人权”主要是指:A. 公民的个人权利B. 公民的政治权利C. 公民的经济权利D. 公民的社会权利答案:A4.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体现了宪法的哪一项基本原则?A. 人民主权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D. 民主集中制原则答案:A5. 根据我国宪法,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体现了宪法的哪一项基本原则?A. 人民主权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D. 教育权原则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以下哪些基本权利?A. 劳动权B. 休息权C. 财产权D. 受教育权答案:A, B, C, D7. 根据我国宪法,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下列哪些利益?A. 国家利益B. 社会公共利益C. 集体利益D. 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答案:A, B, C, D8.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以下哪些基本义务?A. 遵守宪法和法律B. 保守国家秘密C.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D. 依法纳税答案:A, B, C, D9.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做到:A. 为人民服务B. 接受人民监督C. 公正执法D. 廉洁奉公答案:A, B, C, D10. 根据我国宪法,下列哪些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A. 言论自由B. 宗教信仰自由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 劳动权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
平等权简谈平等权在我国宪法中有着相对详尽的、完备的规范内容。
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一种一般性的规定。
除此之外,我国宪法第4条第1款、第36条第2款和第48条第1款还分别强调了民族平等、信仰平等和男女平等,我国宪法第34条还规定了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选举权,其中也含有相应的平等权内容。
这些条款虽然由于宪法体系的内在需要分散于宪法规范体系的各个部分,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宪法有关平等权规定的一个完整的规范系统。
一、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现实社会中的人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区别:身份、地位、相貌、体型、身材、性格特征等等。
尽管人与人之间具有这么多的先天性差别,可是每个人在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宪法上都是人,都具有人格尊严,在自由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是平等权,在我国历史上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这在宪法上被称为形式上的平等。
宪法上的平等,是种应然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事实上的平等。
这种平等是将每个人作为抽象的人,忽略这些客观的不同,他们此刻是均质化和抽象化的,不问职业、不问所存在的先天性的差异和后天性的差异,一律平等对待。
所有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宪法只是规定在规范上应该达到一种平等的状态。
然而,同等对待不一定意味着平等,差别对待也不一定意味着不平等。
到了现代社会,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平等原理,即“实质上的平等”。
它是根据不同主体不同的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各个主体的人格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护。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公正不仅在于同类同等对待之,而且在于不同类不同等对待之。
运用实质上的平等原理,就需要对人群进行分类,以此做到“相同的人相同对待,不同的人不同对待”。
在分类过程中就涉及到“合理分类理论”。
如果法律或者政策对不同主体分类的目的是正当的,而且分类手段也是实现这一目的所必需的,则该分类就具是合理的,即使形成一些差异,也可以认为是符合平等原则的。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论法律⾯前⼈⼈平等题⽬:论法律⾯前⼈⼈平等摘要:要不要和能不能实⾏“法律⾯前⼈⼈平等”,是⼴⼤⼈民群众普遍关⼼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事。
⽬前,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不同观点,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诸如怎样评价资产阶级的“法律⾯前⼈⼈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的“法律⾯前⼈⼈平等”的含义是什么,实⾏“法律⾯前⼈⼈平等”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已经消失等等。
本⽂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法律、平等、法治社会、事实平等正⽂:法律⾯前⼈⼈平等。
法律⾯前⼈⼈平等是现代法制的⼀项重要原则。
我国1954年宪法曾经庄严地规定了这⼀原则。
但从50年代中期,这⼀原则被当作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东西遭到批判,成为⽆⼈敢于问津的禁区。
“⽂化⼤⾰命”中,这⼀原则⼜最终被从宪法中删除。
1978年12⽉6⽇《⼈民⽇报》发表了《坚持公民在法律上⼀律平等》的署名⽂章,12⽉22⽇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届三中全会公报庄严宣布要保障⼈民在法律⾯前⼈⼈平等。
从此开始了法律⾯前⼈⼈平等的⼤讨论。
这是⽂化⼤⾰命结束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法学界所开展的第⼀次冲破禁区的⼤讨论。
讨论⼀直延续到1981年。
尽管在讨论中对如何理解法律⾯前⼈⼈平等以及法律平等适⽤的范围,学者们有不同理解,但在⼀些基本问题上⼤家的认识是⼀致的。
1.法律⾯前⼈⼈平等虽然是资产阶级⾸先提出、并以宪法加以规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但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在资产阶级民主⾰命中,⽆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道,为废除封建特权、争取法律平等⽽浴⾎奋战,法律⾯前⼈⼈平等的旗帜上凝结着⽆产阶级的鲜⾎;在⽆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法律⾯前⼈⼈平等更是⼀个贯彻始终的最低纲领。
2.社会主义⽣产资料公有制和⼈民民主专政的建⽴,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为真正实现法律⾯前⼈⼈平等创造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前提。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法律⾯前⼈⼈平等原则,每个公民都应当既是权利主体,⼜是义务主体,既不容许存在“⽆义务的权利”(即特权),也不容许存在“⽆权利的义务”(即役使)。
谈政治生活中的“平等”
谈政治生活中的“平等”在《政治生活》中我们学习了“平等”原则。
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③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有几处讲到“平等”,这里“平等”等于“平均”吗?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①该原则的表现: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这里所讲的“平等”既不是立法上的平等(因为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讲平等),也不意味着“平均”或“均等”。
②该原则是要求法律赋予每一公民平等的法律地位,而平均主义则是要求取消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行绝对均等,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如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但这并不是公民之间的不平等,而是由于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一定的能力。
③该原则反对一切特权。
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
④该原则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平等,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不平等。
如: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男女之间、民族之间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中的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①在我国各民族平等权利已真正得到实现。
表现在: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②这里的平等是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但这并不否认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存在。
③虽然各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总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差别。
④现实中由于历史原因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将会长期存在,它们所享有的权利也不是平均的、均等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学习目标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什么意义?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08—112页的内容,根据自学目标找出问题答案,注意勾画知识点,边读表思考边记忆(二)自学检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重要性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
”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一项。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现1.平等地享有权利(1)在我国,公民不分、种族、、家庭出身、文化程度、财产数量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和自由。
(2)我国法律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歧视任何公民。
(3)未成年人同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和自由。
2.平等地履行义务(1)我国宪法和法律在规定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的。
(2)所有公民,都应平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依法履行义务,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在我国,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公民存在。
3.平等地适用法律(1)法律面前谁也没有特权。
(2)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每个公民都要在和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功劳有多大,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一旦违了法,犯了罪,无论是谁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之上,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二、合作探究1、材料一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材料二2016年6月1日,被执行人曾某、莫某就因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被柳江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处以罚款。
材料三我国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问题探究】(1)我国公民,不受哪些条件的限制,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2)材料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每个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律平等辨析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律平等辨析题
以下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律平等的辨析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律平等是指什么?
A. 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权利和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
B. 所有公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待遇。
C. 所有公民在政治选举和公共职位上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D. 所有公民在户籍、工作和居住地等方面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待遇。
答案: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律平等是指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权利和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一个人的性别、种族、信仰、财富、社会地位或其他因素,他们在法律面前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律平等的实现需要依靠什么?
A.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B. 公民自身的奋斗和努力。
C. 社会公正和道德观念的普及。
D. 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均衡分配。
答案: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律平等的实现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够平等地享受法律权利和受到平等对待。
公民自身的努力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普及也是实现公民一律平等的重要因素,但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将难以实现公民一律平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要知道,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
义务、在适用法律方面人人平等,从而树立起平等意识和法 制观念。 【能力目标】:
2.正确把握法律的平等性,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 行义务的能力,反对不平等现象、特权现象和歧视行为。 【知识目标】:
①“那拘留就免了,多罚点款吧!”; ②“对不起,我们必须依法办事!”; ③“原来是局长朋友,下次注意点!”;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局长朋友也不例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名言赏析
名言一: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
名言二:执行法律的人必须不顾到一些个人,而是把所有的人都看
(3)未成年人同样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各 项权利和自由。
探究二 平等地履行义务
阅读漫画《大言不惭》。
谈谈应该如何劝阻漫画中青年男女的行为。
师生共同总结,理解记忆
2、怎样认识平等地履行义务?
(1)我国宪法和法律在规定公民享有权利 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所有 公民,都应平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依法 履行义务,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我国宪法和法律在规定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应该______。所有公 民,都应平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依法履行义务,都会受到法律的_____。
4、在我国,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_____存在。 5、法律面前谁也没有______。_______对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说一说,用横线画出来,并标明序号:
作平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都一样地加以护卫,不羡慕富者,也不蔑
视穷者
--
初一中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初一中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体现了()A. 法律的普遍性B. 法律的平等性C. 法律的权威性D. 法律的强制性答案:B2.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C3.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
这表明()A. 公民可以随意发表任何言论B. 公民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言论C. 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言论自由D. 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绝对的答案:C4.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这包括()A. 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B. 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C. 信仰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D. 信仰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自由答案:D5.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体现了()A. 公民的政治权利B. 公民的经济权利C. 公民的社会权利D. 公民的文化权利答案:A6.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表明()A. 公民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教育B. 公民必须接受教育C. 公民既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有接受教育的义务D. 公民只有接受教育的义务,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答案:C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体现了()A. 公民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劳动B. 公民必须参加劳动C. 公民既有劳动的权利,也有劳动的义务D. 公民只有劳动的义务,没有劳动的权利答案:C8.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休息的权利。
这表明()A. 公民可以随意休息B. 公民必须休息C. 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休息的权利D. 公民的休息权利是绝对的答案:C9.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这包括()A. 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B. 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C. 公民只有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才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D. 公民只有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才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义务答案:A10.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监督权。
常见的宪法原则
常见的宪法原则
1. 平等原则: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等差
异。
2. 权利保障原则:每个公民享有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
宗教自由、财产权等。
3. 法治原则:国家一切行为必须以法律为基础,法律必须公正、明确,适用于所有
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民主原则: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通过投票和公正的选举进行。
5. 政治多元化原则:公民享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和机会,国家鼓励和维护多党制、政治多样性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6. 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关,行使独立裁判权,确保公正和
公正的审判。
7. 社会正义原则:国家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等和贫困,保障基本社会福利,促进社
会公正和全体人民的发展。
8. 人权保护原则:国家保护和维护人权,禁止非正当的拘禁、酷刑和歧视,确保每
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9. 环境保护原则:国家保护环境的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存权,鼓励可持
续发展。
10. 公共利益原则: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全体公民的共
同利益。
这些是常见的宪法原则,它们在维护公民权利、保障社会公正、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
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一、本文概述平等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体现了社会公正和法治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通过对平等权内涵的阐释、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以及平等权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现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公民对平等权的认识和重视,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阐述平等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平等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文章将分析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包括宪法原则、宪法条文以及宪法解释等方面,以揭示宪法对平等权保护的重要性和保障力度。
再次,文章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平等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平等权保护的成就和经验,展望平等权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公民对平等权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增强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共同推动我国平等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平等权的内涵与外延平等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宪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和体现。
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平等,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有何差异,都应受到法律的公正对待,不得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特权。
二是实质上的平等,即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给予必要的帮助和保障,以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平等权的外延则十分广泛,它涉及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权利方面,平等权表现为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
在经济权利方面,平等权要求公民在就业、分配、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分析
(一)公民的概念
(二)法律的准确内涵
(三)人人平等的理解
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规制现状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溯源
(二)国外有关规定
(三)我国相关法规
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难点分析
(一)公民公平意识的淡漠
(二)法律规制问题
(三)社会现状难点
四、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途径
(一)培养并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健全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
(三)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