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统编语文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二课时)

统编语文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二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秦王谓唐雎曰(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0),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1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1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1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14),而君逆寡人者(15),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16)。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7)?”【注释】(9)谓:告诉。

(10)欲:想。

以:用,介词。

(11)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12)之:的,助词。

(1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错意,置意。

错,通“措”,安放,安置。

(14)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扩充。

(15)逆:违背。

(16)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

非,不是。

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17)直:只,仅仅。

【翻译】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2.提问: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明确: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二)导读第3自然段。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献县现代私立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主备人:贾宝元重点:1、复习巩固文言词语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说话技巧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一、预习导学1、下列各句中对划横线的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B、且秦灭韩亡魏且:况且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虽然D、寡人谕矣谕:明白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受/地于先王B、愿/终守之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非/士之怒也3、读课文,总结一下秦王与安陵国有几次交锋,从这几次交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二、合作探究(一)在上一堂课梳理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本文的结构,完成下列填空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秦国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交代唐雎出使秦国险恶背景。

第二部分(2——3段)写唐雎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第一层(2段)写唐雎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面对狡诈的秦王沉着应战,态度鲜明,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

第二层(3段)写唐雎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精神。

第三部分:(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道歉。

(二)问题探究1、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以什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借此骗取安陵。

安陵“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2文中秦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面对秦王的态度,唐雎有怎样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1)秦王的态度变化:骗——威胁——屈服——道歉2)面对秦王的狡诈唐雎态度鲜明,沉着应战不给对方留余地。

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3)秦王是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君王。

唐雎是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智勇双全、不强暴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外交家。

3、唐雎让秦王打消了吞并安陵的想法,除了他有胆有识之外,还在于他高超的说话技巧,讨论唐雎的说话技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1)、言之有“节”例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2)言之有“据”例如“士之怒”“而将四矣”3)言之有“力”例如:“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三、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故事的主要矛盾是秦王提出要“”,安陵君却以“”来拒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文意。

2.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3.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唐雎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势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二、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主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主要的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进行简要复习。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大家能简要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吗?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进行学习和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句式和语法,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四、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讨论成果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

2. 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C4. D5. A二、简答题1. 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是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2. 课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有描述、对话、叙述等。

三、论述题1. 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那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2. 课文中的对话和叙述方式,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编号:主备人:初审人:复审人:授课人:第周星期第组预习评价:整理评价:22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阳光参与,激情展示。

【自主学习】一、自读并背诵课文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合作探究】1、面对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和唐雎的理由各是什么?何异同?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面对唐雎列举哪几个典故?目的是什么?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5、本文主要通过什么刻画人物形象?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

【拓展延伸】唐雎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安陵一时,却保不住安陵一世,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我的疑问】【总结反思】【当堂测验】一、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项燕为楚将贤能为之用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2.《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22.《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
第二十二课唐雎不辱使命(第二学时导学案)(设计者:谢意如)
学习目标
1.抓住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
3.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使命感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学习程序
课程导航
1.结合故事情节,在文中找出描写唐雎和秦王语言、动作和神情的语句,并说说唐雎和秦王各是怎样的人,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
我看到了一个的秦王。读“”,
我看到了一个的唐雎。
参考答案:
2.作者写人物对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着举例说明。
3.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欢乐谷
阅读全文,回答: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潜台词:
(2)与臣而将四矣。
潜台词:
2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合作探究】思维碰碰车
4.从唐雎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展示提升】展示显风采
颂扬勇士唱响正义之歌
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布衣之士或给布衣之士这个群体写颁奖词。
【当堂检测】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回顾反馈(5分钟)
默写词语含义及翻译句子。
●自主学习(10分钟)
秦王凭借强盛的国力而盛气凌人,不可一世,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安陵,可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了解,安陵外交官唐雎是如何与秦王展开争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交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 理解文中人物说话的技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简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人物形象及个性化的语言。
四、学会一点说话技巧
1.秦王是怎样“辱”唐雎的?
2. 唐雎是怎样折服秦王的?
3.说话技巧小结。
学生交流、发言
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
五、认识一群特殊的历史人物
1.出示关于“士阶层”的资料。
2.请说学生几个“士人”的故事。
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关于“士”这个特殊的阶层。
二、了解一段历史故事
1.速读课文,感知情节。
2.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互动交流。
2.学生读文思考、概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是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
三、点评两个文中人物
1.融入角色,想像对话。
2.点评人物,理解形象。
1. 学生合作探讨,对人物进行个性点评。
2.同桌合作对话。并当堂演示。其他同学点评。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唐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理解大意,找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2. 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重点内容:分析唐雎的言行举止,阐述其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

2. 解析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唐雎的形象特点。

但在课堂上,对于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还不够深入,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课后习题答案:1. 唐雎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背景?答:唐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外交家。

他曾出使秦国,成功地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魏国的计划,被后人称为“不辱使命”。

2. 唐雎在课文中展现了哪些品质?答:唐雎展现了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忠诚爱国等品质。

3. 课文中的唐雎是如何说服秦王的?答:唐雎运用了智慧与勇气,先是自残以示忠诚,以理服人,最终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魏国的计划。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教学设想《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

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

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唐雎二导学案及答案

唐雎二导学案及答案

第六单元第二课《唐雎不辱使命》(二)【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划分文章段落【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二.再读文章,翻译文章重点句子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5.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6.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新知探究再次朗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概括内容1.故事的开端():2.故事的发展():3.故事的高潮():4.故事的结局():【当堂检测】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学后反思】1.我的收获:2.我的不足:【知识链接】《战国策》故事:百步穿杨“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译文:“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擅长射箭,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我擅长射箭,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调养气息,等一会疲倦了,弓拉不开,箭是歪斜的,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课后精练】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互动探究1、学生自读第二、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思考以下问题:①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②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3、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4、本文段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问题探究:一、把握人物形象1、找出秦、唐说的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可用“从句中,我读出了唐雎或秦王的性格”说话。

秦王:唐雎:二、写作手法本文是怎样刻画唐雎形象的?三、感受人物个性:分角色朗读,体会外交辞令的言外之意。

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

拓展延伸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课堂检测链接中考:读短文做题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2、翻译下列句子。

10《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0《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历史背景,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体会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衬托等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体会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体会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唐雎这一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文中是如何塑造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朗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简要概括。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并进行概括。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唐雎和秦王经过了几个回合的较量?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并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2~4段,先从文中找出两人针锋相对的句子,再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其作用。

2.唐雎所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的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作用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回答。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

3.在这场外交斗争中,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唐雎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朗读文中描写唐雎语言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从矛盾冲突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文中语句揣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发展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四、品味语言【活动内容】赏析下列句子。

教师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

(1)“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范例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认识唐雎的智勇与爱国精神。

学习并欣赏文章中的对话艺术,体会人物性格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唐雎的智勇与爱国精神。

学习和欣赏文章中的对话艺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的塑造,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文章背景,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不懂的词句,教师进行解释。

三、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

分析唐雎和秦王在对话中的表现,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讨论唐雎如何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智勇与爱国精神。

四、欣赏对话艺术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对话艺术,体会人物性格的塑造。

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对话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五、深入理解主旨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认识唐雎的智勇与爱国精神的价值。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扬这种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希望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唐雎的智勇与爱国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

初中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能够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记叙了强大的秦国和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本文塑造了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虽然从历史上看,这种外交胜利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唐雎大义凛然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却永远彪炳青史,令人感佩。

二、学情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篇幅适中。

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较好的文言语感,在字句落实、篇章翻译上困难不大,只需要夯实重点字词,关注特殊语法现象。

在把握、概括人物形象方面有一定训练基础,但本文较为精练,且以对话为主,学生在对人物对话的细致分析上或不到位。

受限于文本展现出来的人物面貌,或难以真切感知人物风采。

三、教学目标1.落实重要文言词语,学会横向积累词汇。

2.细致分析人物对话,真切感受唐雎形象。

3.结合课外补充资料,立体感受人物风采。

四、教学难点在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课外材料了解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活动一:再读文本,落实字词休:休祲降于天(吉祥)行者休于树(休息)然:虽然,受地于先王(如此,这样)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如果)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以君为长者(把)徒以有先生也(因为)(二)教学活动二:拓展阅读,还原秦王1.分析课文中的秦王形象。

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前:秦王不说“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秦王怫然怒“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先生坐!何至于此!”2.分析历史上的秦王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赏析其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文意,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出示课件3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出示课件38)(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言之有“节”,言之有“据”。

这两点是从道义方面的说话技巧。

学生2:言之有“力”,这点体现说话的威力。

教师总结:唐雎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教师追问:对你们有何启示?(学生讨论,讨论回答。

)(出示课件39)预设1: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预设2: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2.同学们思考一下,机智勇敢的唐雎能够永保安陵吗?(出示课件40)(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不能。

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3.你们还知道历史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人物吗?你们能介绍一下他们的故事吗?(出示课件41)(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学生1:晏子使楚(出示课件41)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出使不受辱,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晏子使楚,以狗国才有狗洞、不肖者出使不肖国、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等事,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课后习题答案(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2. 教师讲解课后习题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后习题的解答中,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九年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部编)(第二课时)

九年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部编)(第二课时)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九年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刘玉芳审核人:刘玉芳时间:8.28班级:姓名:课时数:4 领导签字:刘玉芳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识记文学常识。

2、探究本文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识记文学常识2、难点:探究本文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四、导入新课(3分)《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

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

《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五、自主先学(7分)1、分各色朗读课文2、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看待唐雎和秦王的形象?(2)文中是怎样体现秦国的强大和安陵国的弱小的?六、展示交流(7分)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参与评比,比一比,哪组同学的语言流畅,敢于直言,回答恰当,感情真挚。

七、精讲释疑(15分)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节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练习反馈
(一)翻译课文。
(二)读短文做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里百哉?”
⑤长跪而谢之曰()⑥寡人谕矣()
3、本文讲述了的事故,表现了唐雎的精神。
4、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表现了秦王和的特点。
5、翻译句子。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6、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今义: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
③虽千里不敢易也古义:今义:
④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古义:今义:
⑤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今义:
⑥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7、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具体指什么内容?秦王提出“天子之怒”有何用意?
8、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导学案设计
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
课时
2
学校
教者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10、19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
二、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要离之刺庆忌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教与学反思
分析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一是自己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不够透彻,对学生课前的预习能力和效果估计偏高,导致课堂上表现略显冷场,学生思路没有预先相像的顺畅!二是教学设计中没有体现中考的导向,对字词重视的不到位!没有切实体现“怎样考,怎样教”的教学思路;三是教学环节中对新课程理解的还不够深,没有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高度入手!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教改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学实用活!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④非若是也()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2.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分析.
(一)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