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帕克教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导读

• 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界限分明,各安其职 ,符合乡土社会稳定的需要。
• 反之:如果张三老是惦记着与他有更多话题 的李四的老婆,可想而知,结果是灾难性的 。
第8章
• 礼治是常年累积而形成的合式的行为规范。
•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 前提。
第5章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克己修身 、孝悌、忠信)
• 团体格局——契约,法律(平等、公道)
•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
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
,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
为什么要读?
(一)它是高中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 的必读书目。
教育部统编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增加了“整本书阅读”单元 ,学生必须阅读整本《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和《红楼梦》 。
(二)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了解中国乡 村社会的面貌,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 和文化精神。
不能不同时加强它对内的压力,费用更大,陈涉、吴广之流,揭竿而起,天下
大乱了。人民死亡遍地,人口减少了,于是乱久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
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养到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
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
• 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 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
《乡土中国》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
如何理解书中最重要的一些核心概 念?
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上册课件课时优案费孝通

汇报人:XX 20XX-01-25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 考试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高中新教材改革背景
01
02
03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 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
与同事合作,开展教学研讨和互 评互议,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 深入探究,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 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探索
多媒体教学
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图像、声音 等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 的教学内容。
网络教学
借助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开展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教 学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 便捷的学习方式。
06 教师专业素养提 升计划
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
参加由教育部门或学术机构组 织的语文教师培训,学习新的 教学理念和方法。
积极参加语文教育研讨会,与 同行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
参观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观 摩他们的教学实践,取长补短 。
阅读专业书籍,更新知识结构
阅读语文教育领域的 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 成果,了解学科前沿 动态。
给予反馈和指导。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创设交际情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 的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技巧指导
教授学生有效的口语交际技巧,如倾听、表达、应对等,提高口 语交际能力。
费孝通乡土中国

2 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
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该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
3 男女有别则揭示了性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家族则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血缘和地缘则是农村
费孝通《乡土中国》
r
xxxxx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不仅是一 部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特征的经典之 作,也是一部探讨社会学、人类学、 历史学等领域的著作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 待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 时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一 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致谢词
感谢XXX提供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感谢团队,特别感谢XXX给予的耐心指导
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学经典
0
费孝通《乡土中国》
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乡土中国》还探讨了其他一些重要议题,如礼治秩序、无讼、无 为政治等
礼治秩序:费孝通在书中指出,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是相对于法治秩序而言 的。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往往是通过传统的习俗、惯例 和礼仪来维系和规范的。这种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约束 力,人们往往自觉遵守并维护这种秩序
迁 此外,《乡土中国》的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无 论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乡土中国》都是一 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乡土中国》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学术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乡土 中国》所揭示的乡土性特征仍然普遍存在。因此,《乡土中国》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
抓住核心,将厚书薄读解读《乡土中国》之钥匙

抓住核心,将厚书薄读解读《乡土中国》之钥匙内容提要:《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重、时间紧。
只有抓住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核心应用,才能纲举目张,举一反三,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任务重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核心应用一问题与背景自2022年秋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语文教学开始采用统编版教材,《乡土中国》纳入教学要求。
一般要求两至三个星期完成。
由于以往教材并没有整本书阅读,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不少问题:第一,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本书的语言和论述逻辑”,“深入研读作家作品”①等,比较有难度。
第二,《乡土中国》概念众多,逻辑严密,理解难度大。
第三,学生刚入高中,缺乏相应整本书阅读经验支撑。
第四,就教师而言,很多教师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不少老师甚至没有阅读过《乡土中国》。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显著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不容易看懂,教师也不好安排教学;另一方面,看书时间又短。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提出了“抓住核心,将厚书薄读”的阅读主张。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是根本,应用则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最好说明。
因此,抓核心,就是要牢牢抓住《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核心应用,通过阅读、反思、笔记、调查等手段,将厚书薄读!二抓住核心概念所谓核心概念,就是作者着重阐释的,与乡土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的概念。
在《重刊序言》中,费孝通认为“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注:认识乡土社会),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指出了概念对于认知事物的重要性。
《乡土中国》提出运用了很多概念。
据有的资料统计,全书涉及的概念有土气、礼俗社会、愚、面对面的社群、文化、传统等近四十个。
②其中,仅《家族》一篇,就涉及社群、社会圈子、家庭、家族、氏族等概念。
我们阅读时,是否要将这些概念都一一弄清楚呢?时间有限,难完成!怎么办?聚焦核心概念!谁是核心概念呢?家族!社群、社会圈子等其他概念,是为论述家族服务的。
关于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
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
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
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
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
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
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
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
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
美国社会学家。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
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作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 为土地所束缚。
礼俗社会
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法理社会
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 制制约。
自读第一章《乡土本色》,并思考以下问题,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更广义的特殊语言包括表情、动作等) • 文字 • 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人类用来交流的符号系统,是记录思想
和事件的书写形式,具有超越时空的记录与传承之作用。文字表意具有间接性与情感性 • 自我主义 • 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第二章《文字下乡》
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 是多余的。
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 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 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 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重要概念
• 文字下乡 • 乡下人不识字,是“文盲” ,需要将文字教给他们,来帮助他们改造生活。 • 面对面社群 • 由于人们终日面对面相处而形成直接交流会意有时甚至无需语言这一媒介的社区形态。 • 特殊语言 • 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如“行话”等。它可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 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 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人生跨越了两个世纪、三个“政权”。作为 清王朝终结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费孝通幼年 既受西式教育,又浸染于乡土志家学传统中。青 年时期,因学潮波及,他中断东吴大学医学预科 的学习,北上燕京大学,投入中国社会学先锋吴 文藻先生门下。本科毕业以后,由吴文藻力荐, 费孝通进入清华,师从俄国流亡来华的人类学家 史禄国,在他指导下学习体质人类学与社会人类 学。两年后,费孝通远赴英伦,在伦敦经济政治 学院师从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攻读人类学博 士学位。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单元任务设计——以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一、单元内容及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分析《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根据自己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的《乡村社会学》课程讲义整理成专题,连载发表于当时的《世纪评论》,后集结成书的。
在本书中,费孝通试图回答,“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在对中国社会深入考察基础上,费孝通针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特征,总结与提炼了一系列简洁精到的概念与术语,精巧地钩织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肌理体系。
本书语句通俗、篇幅不长,内容兼具文学性、通识性与学术性,是社会学本土理论化的最杰出成就之一。
(二)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紧随“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这一安排旨在希望学生经由专业的社科书籍的阅读,对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等,能够作出分析和解释,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关于整本书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本任务群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与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水平需逐渐从初中的基础知识积累过渡到对文本深层次理解和分析。
然而,由于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对于这一单元的学习可能会出现分化现象:学习方法方面,学生要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感到吃力。
文本内容方面,由于学术著作可能相对枯燥或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乡土中国》的文本内容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学术概念、观点等,各章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在这些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第五单元复习课件精品(考点串讲)-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上册)

识 重点基础知识——成语
三、《再论文字下乡》中的成语 1、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形容必不可少非常重要。 2、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不重视。 3、鸡犬相闻:鸡和狗的叫声都可以相互听见。比喻住家相近,人烟稠密。 4、开天辟地:指开辟天地,艰苦创业,多形容创造了空前宏伟的事业。又指以前从未有过,有史以来第一次。作 谓语、定语。 5、荒诞不经: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 6、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循、蹈:遵照,遵守。 四、《差序格局》中的成语 1、树倒猢狲散: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一哄而散了。 2、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 3、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后引申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也说“推己及物”,主要作谓语、 宾语、定语。 4、犯上作乱:封建时代指违抗尊长君上、悖逆或叛乱的行为,统治者多用来指人民的反抗、起义。犯上:冒犯长 辈上级。作乱:叛乱。现多指冒犯尊长。 5、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6、以德报怨:用恩德回报仇恨,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7、以直报怨:指用公道正直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直:正直,公平。
识 重点基础知识——成语
七、《男女有别》 1.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它以新的面目出现(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2、摇摇欲坠:形容建筑物基础动摇,即将倒塌。比喻情势危急,就要崩溃或垮台。 3、授受不亲: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送接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授:给予。受:接受。亲:亲自。 八、《礼治秩序》中的成语 1、望文生义:指阅读时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或来源缘由,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文: 文字,词句。义:意义。 2、无法无天: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形容人目无法纪、肆意妄为,不受管束。 3、返璞归真:指除去外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形容恢复淳朴的本性。璞:没有雕琢过的玉石。 4、小国寡民:国家小,人民少。本为春秋时期老子的政治理想,后常用作谦词。 5、相安无事: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6、文质彬彬:原义是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有礼貌)。充当谓语、定语、 补语;含褒义。 7、穷凶极恶:形容极端残暴凶恶。 8、恻隐之心: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 9、衣食住行:穿衣、吃饭、住宿、行路。泛指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10、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11、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12、不能自已:不能控制或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

成过程(即城市人的社会进化过程) (2)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表 现形式——生活方式(如居民职业生活、消费生 活、人际交往、精神生活) (3)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功 能单位——群体、组织。(家庭、单位、非政府 组织、民间组织等)
2.城市社区研究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范畴,是地区性社会生活共
韦伯考察了欧洲和中东历史上的城市,并将它们 与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加以比较。 在《城市》一文中,韦伯提出了完全城市社区的 定义:一个聚居地要成为完全的城市社区,它必 须在贸易—商业关系中占有相对优势。这个聚居 地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下列特征: (1)防卫力量; (2)市场; (3)有自己的法院; (4)相关的社团组织; (5)至少享有部分的政治自由。
神生活的特点。
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特点是: 个人主义、个性、自由、非人性、理性和非情感化。
韦伯(Max Weber)
(4)韦伯(Max Weber) 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 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 的奠基人。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 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 哲学课程。 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弗 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 (1896~1898、1902~1919)和慕 尼黑大(1919~1920)任教。1903年 与桑巴城市发生的作用。 他对城市的研究相对系统。
(二)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 芝 芝加哥(Chicago),位于密歇根湖畔、 加 芝加哥河两岸,同时拥有静谧与华丽的 哥 湖光艳影、时尚与都市的河流景观。有 人将它列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不仅如 学 此,更让人惊诧的是在众多学术领域执 派 牛耳的各“芝加哥学派”,它们分布于 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心理学等各个领域。
费孝通经典作品集(套装共8种12册)

3
五家庭调查
4
六小城镇调查
5
七知识分子和 智力资源调查
八社会学的重 建和发展
出版后记
总序一个重读费孝通 时代的开启
留英记
重访英伦 《工党一年》译者序
行前瞩望 途中 拉斯基教授没有败诉 英雄和特权 煤荒 为了下一代 悼爱玲·魏金生 访堪村话农业 不愁疾病
出版后记
旧著重刊前言
总序一个重读费孝 通时代的开启
江村五十年
5
《怎样办好乡 镇企业》序言
为了实现终身的理 想——寄语《家庭》
读者
一段文字因缘——我 和《新观察》
谈写作答客问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 自记
甘南行
港行漫笔
闽江口速写
01
英伦曲
02
洞庭纪游
03
保安三庄
04
游青海湖
06
闻香已醉未 品先酣—— 洋河写酒
05
温州一瞥
盐城藕粉丸子 撒拉餐单
访日记吃
《生育制度》 日译本序
《重访英伦》重刊前 言
朱著《乡村工业与小 城镇》序言
旧话相应——《柳无 忌散文选》书后
迎新枝
1
善本·名 画·集邮册
小测验——对 2
教育改革的意 见
3
速不忘稳
4
挖穷根破迷信
5
港胞三愿
1
群言集锦:工 资和物价
2
“重放光彩”
3
认识政协
4
清明寄语
5
实现民族事实 上的平等
1
办学要讲效益
调查——迈开 社会学研究的 新的一步
4
南行感赋
5
后记
访日杂咏纪实
武夷曲
能登三日记
02 教学课件_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1课时)

三、内容概览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 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 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 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 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中国乡 土社会的结构。
整本书阅读,可以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在明确阅读预期的前提下,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梳理纲目,把握内容提要; 第二步,勾画圈点,读懂文本精髓; 第三步,交流分享,撰写读书笔记。
具体方法如下。 1.连滚带爬地读 “连滚带爬”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得开心,二是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 较真,借用陶渊明的话,那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包括浏览、快读、猜 读、跳读。
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 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 实的分离》三章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 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 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 力。
3.挖空心思地用 温儒敏先生曾说过,“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对于泛读而言, 确乎如此;但若是精读,尝试着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资源,“读以致用” 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用”可以反作用于“读”,阅读可由此走向深入。“用” 不局限于写作,日常说话、交际和生活中都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 “挖空心思”所强调的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尝试性地“转化”。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 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 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 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 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 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费老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

费老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费孝通先生是一名享誉海内外的闻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又是一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思想家。
他一生阅历丰硕,思想灵敏、深邃,对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和进展倾尽心力,奉献卓著。
费老的生活实践,和反映他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的论著,很值得咱们下大力认真地学习。
渗透了费老重建中国社会学一个重要思想的《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1],即为其中之一。
以下,简单谈谈我学习该文后的一些体会。
一、费老什么缘故想到和大力呼吁“补课”费老终生致力于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和进展,但是中国社会学的进展历程,却充满了荆棘和艰巨曲折。
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社会学如此一门学科。
20世纪初,社会学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潮中,从西方传到了中国。
开始时,只是将西方社会学书籍译介出版,继之在大学设系开课。
至1930年,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学系。
只是,这些学校的社会学系开始时差不多都西化了:教师是外国人,理论抄自西方,教材是外国的,连课堂讲课也是外语,后来虽有中国教师讲课,但所用教材、引证资料均离开不掉“舶来物”。
自费老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系学习时,闻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在课堂里开始用中文教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大学里“吹响了中国学术改革的号角”。
从此以后,中国社会学界开始用中国已有的书本资料,专门是历史资料,填进西方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同时又运用流行于英美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调查”方式,编撰中国社会学的论著和谋求成立中国化的社会学。
这期间,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林耀华先生均作出了重大的令人注视的奉献。
从抗战成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期间,中国社会学的进展在国民党黑色恐怖弥漫的气氛中受到了专门大制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按理说,中国的社会学也应随之进入一个新的进展时期。
但是,就在费老提出愿以自已的学术工作为中国“在我有生之年赶上现代化的西方”作出奉献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变迁的一大主题是“思想改造”,改造的要紧对象是知识分子。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135页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 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 存事实。
——《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134页
温故知不同,知新明方向
• 思考:《乡土中国》与之前所读文学类著作有何不同?
《乡土中国》概要示例:
《乡土中国》是当代学者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的社会学论著,是由 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 的课程内容 辑录而成。 在中国社会新旧转换之际,对社会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引领年轻人推 进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 费孝通基于实地的社区研究,运用比较法,以简洁生动 的文字,从语言文字、人际关系、道德、男女情感、政治法律、社会发展等方面分 析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这本书对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现象及人 们的思想特征具有深远的意义。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 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 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 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 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 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四个主题
这四个主题,涵盖了传统中国社会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传统中国的生活状态。
4.梳理整本书的论述逻辑。
你能用150字左右介绍《乡土中国》这本书吗?
内容
作者
特色
写作 背景
整书简介
体裁
价值
《乡土中国》概况介绍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
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者
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 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 的课程内容。最 初他以美国教材为参考授课,后利用自己的社 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农村为对象进行研究。应《世纪评论》之约 分期连载14篇文章后辑录而成。回答“作为中 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是个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 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 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如何理解生活在别处的边缘人 帕克社会学思想2

“浙江村”或者“温州村” 现象——边际人的联合。
“浙江村”或者“温州村”以经营者身份进入城市聚 集而处,形成既有一定生活情感的沟通交流,又有生 产经营的分工协作以及广泛社会联系的“准社区”。 这一独特性,既为我们研究在中国特殊的户籍管理和 人口流动政策以及制度背景下,农村人口如何进入城 市提供了理想的个案类型,也为我们探讨城乡社会流 动中社会关系如何运用和重组,社会结构如何分化和 演变给予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2019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纽 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这位本世纪中 国最优秀、最惊恐不安,也最沉静的 女性作家,为其传奇般的一生画下了 一个诡异的句号。
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 成的社会”,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与陌生人发生交往,但他们就在我们 身边,因为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陌生人不断地涌人 我们的生活,人们要花费大量时间与他们打交道。而这些陌生人,与 我们的利益休戚相关,关乎我们的情感投向并构成生活意义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现代生活要持续下去,就必须保持和培养陌生关系 (Strangehood)。近年来,在欧美社会广泛流行的“Freehugs”(抱抱团) 一词,主要是针对陌生人所发生的伦理态度——“拥抱陌生人”
“生活的本质,如果说不是固定在社会环境的某一个 地域空间的位置上,那么它就固定在社会环境的某一 个思想的位置上。” (齐美尔)
“只要他自己感到是外乡人,那么,在其他人的眼里, 他就不是‘土地所有者’” (齐美尔)
学术生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
1. 1887-1912年的早年阶段,作为记者在中西部及纽约 为不同的报纸工作,在哈佛、柏林、海德堡及斯特拉 斯堡学习,作为布克·T.·华盛顿的影子写手和文书匿 名工作;
帕克那里,典型的“边际人”是黑白混血儿。帕克认为, 边际人因处于不同群体之间而通常具有烦躁不安、敏 感好斗、拘束自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该术语后来为 社会心理学所采用。
费孝通先生作品目录[宝典]
![费孝通先生作品目录[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d8d6a8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79.png)
费孝通先生作品作品集著作名出版社出版时间《Peasant Lif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 1939年《禄村农田》商务印书馆1943年《内地农村》生活书店1946年《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47年《乡土中国》三联书店[6] 1948年《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Chinese Village Close-up》新世界出版社1983年《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小城镇四记》新华出版社1985年《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Small Towns in China》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出版社1989年《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书籍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社会变迁重庆》,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初访美国》上海:生活书店《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上海:生活书店《工党一年》上海:生活书店《美国人的性格》上海:生活书店费孝通(图5)《皇权与绅权》上海:上海观察社《兄弟民族在贵州》北京:三联书店《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世界史》(上、中、下)北京:三联书店《访美掠影》北京:三联书店《民族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物的简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美国与美国人》北京:三联书店《社会调查自白》北京:知识出版社《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杂写丙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农村四细密画》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杂写丁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沿海六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乡镇经济比较模式》重庆:重庆出版社《山水·人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费孝通外访杂写》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芳草天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言以助味》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士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费孝通(图6)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1-1-93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5 期个人、群体、社会——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1-1-94略谈中国的社会学《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关于人类学在中国《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读书》1995年第8 期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瞭望》1995年第5 期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 期4-1-95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 期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 期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一《读书》1997年第9 期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读书》1997年第10期。
《乡土中国》费孝通-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一是可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二是比较阅读法。可以比较篇内相关概念或观点、章节间的概念或 观点、本书与其他社会学书籍概念或观点之间的对比。
1.确定主体 ⑴核心词:如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等 ⑵框架关系:并列、总分、对比、流程等 2.确定分支:包括分支的数量及图表样式 3.确定分支的内容 4.适当改变图形位置,使整体和谐协调。
壹
PART ONE
走进“费孝通”
一、费孝通简介
费孝通(1910 年 11 月 2 日 - 2005 年 4 月 24 日),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的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就读于苏州振华女 校、东吴大学附属一中,后转入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深造。
费孝通的学术生涯成就斐然。他曾深入中国多地进行社会调查,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为其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代表作品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 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 “马林诺 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 “赫胥黎纪念奖章” 和 “大英百科全书奖” 等。
(9)
总结: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名义上是“专 制、独裁”,实际上是“无为”政治(11)
11
第》
章 :思 《维 长导 老图 统 治
12
第地 缘
章》 :思 《维 血导 缘图 和
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 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 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 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 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 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温儒敏
《乡土中国》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 品。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 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 理结集而成,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 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中国精神之“根”
•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 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 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 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 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 贯不再随之更改。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60页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 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 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 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
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 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 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 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 样子。靠种地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 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 ,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134页 •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
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请阅读P21《原著目录》,试着给篇目进行归类。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家族 • 男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费孝通
——学术思想
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到实地里去,到社会生活中去,亲身观察、调查、分析和研究。 (《江村经济》) 类型比较法:按照社区的性质和特点,分类进行典型解剖,然后根据所调查 的对象的属性进行归纳,有个别上升到一般,由微观上升到宏观。(《乡土 中国》)
费孝通凭借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获 得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 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生平
1 费孝通
——学术经历
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 科。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 人类学家吴文藻。
1935年获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硕士学位,师从俄 国人类学家史禄国。
1913~1933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2 罗伯特·帕克
——学术思想
关于城市的研究
确定了美国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方法
帕克极力主张成长中的城市应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应该通过实地研究去 揭示城市问题的根源。
实用主义
借鉴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实地研究首次引进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当中。
《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 (1925年,帕克与伯吉斯、麦 肯齐和沃斯合著)
费孝通与罗伯特·帕克
Reporter:Honggang Qi
报告框架
费孝通
生平 学术经历 学术思想 学术专著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费孝通与文化地理学 罗伯特·帕克
生平 学术经历 学术思想 学术专著
罗伯特·帕克与美国社会学 罗伯特·帕克与中国社会学
1 费孝通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 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 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 副主席。
2 罗伯特·帕克
——学术经历
1887年获密执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师从美国已经很有 名气的实用主义学者J. 杜威博士。
当了11年记者后,1898年帕克攻读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 位。
1903年,帕克获柏林皇家弗里德里克—威廉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 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
2 罗伯特·帕克
——学术思想
关于种族和移民的研究
社会距离
自己在心理上迫切地想融入其中,但由于文化上的隔离等原因, 实际上却缺乏亲近感。
边缘人理论
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世界的人。边缘人处 于劣势、被排斥,具有不稳定性、强大的生命力和反社会倾向等对社 会的不稳定因素。
移民等人都属于边缘人之列。在芝加哥移民不断涌入的时代,社会 无序状态也就自然地伴随于移民过程。
人文主义
提倡文化自觉的思想基础是回归人文主义,不能只顾社会结构的描述 和分析,应重视社会心态的研究。这与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流趋势人 本主义不谋而合。 “见社会不见人”—费孝通
2 罗伯特·帕克
——生平
罗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创建了芝加哥大学社会系, 这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则是 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 1864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 个商人家庭。
2 罗伯特·帕克
——学术思想
同化理论
社区是一些或多或少依附其居住地区的人口,这些人口之间是一种 共生关系(群体关系中个体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
种族关系周期理论
族群之间的互动包括四个阶段:相遇、竞争、适应和同化,每个阶 段与前一阶段相比都是进步。
研究理论:
“差序格局”论 小城镇理论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论 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文化自觉)
1 费孝通
——学术著作
《江村经济》
马林诺斯基在该书序言中称赞它“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地调查和理 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乡土中国》
费老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这在当时的中国社 会学界,是有开创性的。
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 提倡社会学不仅要坚持科学性和实证风格,也要回归人 文主义,强化社会学的人文性的认识,也是中国社会学走 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2 费孝通与文化地理学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 白它的来历, 形成的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 意义和所受其它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的方向。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 境的适应能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加以吸收。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费孝通
《生育制度》 《费孝通文集》 《禄村农田》 《乡土重建》
2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中国早期社会学 费孝通首开早期中国社会学实地研究方法的先河,用西 方社会学方法和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现状,对社会学 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 费孝通作为恢复和重建的领军人物,确定了恢复和重建后 中国社会学的性质和作用,设计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 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蓝图,引导了这一时期社会学经 验的或实证的风格—社会调查。
帕克和伯吉斯共选择了14个主题,其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本性、人类生态学、 人的社会化和集群行为,它规整了1920年代后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发展方向, 其中的“同心圆说”更是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最初地位。
2 罗伯特·帕克
——学术思想
人类生态学
把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考察城市中的方方面面 问题,近而使单个现象脱离抽象和模糊,以达到具体和显 性。
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同机体的相似群体在充满 竞争、冲突的生态环境下不断适应和同化,最终自然的生 活在一起。故城市中无数的人和各种类型但有着明显功能 和种族的区域自然联系在一起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生态过程。
帕克通过仔细观察芝加哥后,认为几乎每一个大城市 都存在着自己的商业中心地区、住宅区、工业区、卫星城 市、贫民窟和移民区的自然生态化的同心圆状城市结构布 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