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动系统的定位诊断1--锥体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位颈髓病变(C1-4)
脊髓半离段
① ② ③ ④
同侧上、下肢中枢性瘫 同侧病灶以下深感觉障碍 对侧病灶以下浅感觉障碍 双侧病灶以下触觉障碍
(1)高位颈髓病变(C1-4)
横断性损害
运动、感觉、二便障碍
① ②
四肢中枢性瘫痪
病灶以下所有感觉都障碍
③
二便障碍
(2)颈膨大病变(C5-T1)
半离段
① ②
第三章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孙忠人
运动系统的组成
1. 锥体外系统
2. 锥体系统
3. 小脑系统
第一节
锥体系统
一.解剖生理基础
1.锥体系的两级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左右交叉 上下颠倒
面积大小与 机能精细程 度成正比
2.锥体束的传导路 (1)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
因病变部位不同,症状体征各异:
(1)中脑病变
韦伯尔(Weber)氏
综合征
动眼神经交叉瘫、大脑脚综合征 病位:中脑基底部、大脑脚及动眼神 经受损 表现:病灶同侧的动眼神经瘫,对侧 核上性面神经瘫、舌下神经瘫及上、 下肢瘫痪。 病因:栓塞、动脉瘤、肿瘤
班内迪克(Benedikt 氏综合征)
病位:中脑被盖部,侵及红核、动眼神经及 内侧丘系 表现: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 运动过度(如震颤、舞蹈、手足徐动症); 小脑性共济失调;并有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同侧上肢下单位瘫、下肢上单位瘫 同侧病灶以下深感觉障碍
③
④
对侧病灶以下浅感觉障碍
双侧病灶以下触觉障碍
横断性
① ②
同侧上肢下单位瘫、下肢上单位瘫 病灶以下所有感觉及二便障碍
(3)胸髓病变
横贯性病变产生中枢性截瘫
不完全性横贯性损害产生痉挛性截瘫
完全性横贯性损害产生屈曲性截瘫
(4)腰髓病变(L2-S2)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 脚底中3/5
皮质脑干束:(图)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源自文库神经运 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 嚼肌、面部肌、咽喉肌、胸 锁乳突肌、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 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 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肌。
(2)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 内囊后肢前2/3 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 细胞 躯干、四肢骨骼肌 注:皮质脊髓前束主要支配颈部、躯干部 横纹肌(该束仅存颈胸髓)
⑥面神经核、面神经根、面神经损伤: 同侧面肌核下瘫 ⑦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 同侧舌肌核下瘫 ⑧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 对侧面、舌肌核上瘫
皮质脊髓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 前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 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85~90%的纤维交叉至 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 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
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 髓前束,大部分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 干肌。
束、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及
副外展神经核 表现:同侧面神经核下性瘫, 同侧侧视瘫痪(两眼注视瘫 痪侧),对侧舌及上、下肢
中枢性瘫。
富威尔(Foville氏综合征)
(3)延髓病变
舌下神经交叉瘫
病位:延髓上部、损伤 同侧舌下神经、锥体束 表现:同侧舌下神经麻 痹,对侧上、下肢上运 动元性瘫痪。
4.脊髓病变
较少见。
下肢周围性瘫
病灶以下各感觉障碍
二便障碍
(5)马尾、圆锥综合征(L5-Co1)
① 双下肢弛缓性瘫
② 马鞍区(会阴部)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
失
③ 二便障碍、性机能障碍
(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定位诊断
1.前角细胞病变
节段性、弛缓性瘫 肌萎缩、肌纤维震颤
如病变侵及前角细胞内侧群,则身体近端的肌肉出现症 状 如病变侵及前角细胞外侧群,则身体远端的肌肉出现症
病因:出血、栓塞、肿瘤
(2)桥脑病变
米拉尔德-葛布勒(Millard-Gubler)综合征
面神经交叉瘫
病位:桥脑腹侧部,累及锥体束、面神经及外展神
经纤维 表现:同侧面神经及外展神经的核下瘫,对侧舌及 上、下肢中枢性瘫痪。 病因:出血、栓塞、肿瘤
富威尔(Foville氏综合征)
病位:脑桥背侧,侵及锥体
(一)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1.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 刺激性病变---局限性癫痫
破坏性病变---单瘫
(1)局限性癫痫
皮层局部刺激性病变:
从身体的某一点开始,具体部位视病变位置
刺激兴奋波扩散,则半身或全身抽搐,可出 现连续性癫痫,称为局限性癫痫持续状态。 如局限性癫痫反复多次出现,则发生癫痫的 肢体发生暂时性轻瘫,称为陶德(Todd)氏 瘫痪。
中央前回下1/3
大脑脚底
内囊膝部
中脑
中脑、桥脑、延髓颅神经运
动核 眼外肌、咀嚼肌、表情肌、咽 喉肌、舌肌
注:
① 只有面神经下核、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② 一侧锥体束病变时有些肌群可不发生运 动障碍。 ③皮质脑干束在脑干内一直位于皮质脊髓 束的背内侧。
皮质脑干束:(图)
①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 锥体细胞
3.瘫痪的分类
(1)按瘫痪原因分: 神经源性 肌肉源性 N-M接头性 (2)按瘫痪程度分: 完全性瘫痪 不完全性瘫痪 (5)按神经元类型分: 上运动神经元瘫 下运动神经元瘫
(3)按肌张力状态分: 弛缓性瘫痪 痉挛性瘫痪 (4)按瘫痪分布分: 偏瘫 交叉性瘫 截瘫 四肢瘫 单瘫
二、锥体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2)单瘫
皮层破坏性病变
常伴有感觉障碍、硬瘫的特点
2.内囊病变 :
三偏征
对侧中枢性面、舌、肢体瘫(均等性瘫)
常伴有半身感觉障碍
常伴有偏盲
如果累及眼球同向运动中枢的下降纤维时,则 头眼看病灶侧(破坏性病变)
3.脑干病变 :
交叉性瘫痪
① 病灶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
② 病灶对侧上下肢中枢性瘫
③ 伴有或不伴有对侧颅神经中枢性瘫痪。
状
2.前根病变
症状、体征与前角受损相似
特点:
① 常有根性痛和感觉障碍 ② 常出现肌束性震颤
3.周围神经病变
特点
① 下单位瘫
② 全部感觉障碍
③ 植物神经障碍
锥体系损伤及表现:
①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 同侧节段性软瘫
②脊髓外侧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 ③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硬瘫 ④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 内囊后肢损伤: 对侧上、下肢硬瘫 ⑤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硬瘫
脊髓半离段
① ② ③ ④
同侧上、下肢中枢性瘫 同侧病灶以下深感觉障碍 对侧病灶以下浅感觉障碍 双侧病灶以下触觉障碍
(1)高位颈髓病变(C1-4)
横断性损害
运动、感觉、二便障碍
① ②
四肢中枢性瘫痪
病灶以下所有感觉都障碍
③
二便障碍
(2)颈膨大病变(C5-T1)
半离段
① ②
第三章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孙忠人
运动系统的组成
1. 锥体外系统
2. 锥体系统
3. 小脑系统
第一节
锥体系统
一.解剖生理基础
1.锥体系的两级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左右交叉 上下颠倒
面积大小与 机能精细程 度成正比
2.锥体束的传导路 (1)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
因病变部位不同,症状体征各异:
(1)中脑病变
韦伯尔(Weber)氏
综合征
动眼神经交叉瘫、大脑脚综合征 病位:中脑基底部、大脑脚及动眼神 经受损 表现:病灶同侧的动眼神经瘫,对侧 核上性面神经瘫、舌下神经瘫及上、 下肢瘫痪。 病因:栓塞、动脉瘤、肿瘤
班内迪克(Benedikt 氏综合征)
病位:中脑被盖部,侵及红核、动眼神经及 内侧丘系 表现: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 运动过度(如震颤、舞蹈、手足徐动症); 小脑性共济失调;并有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同侧上肢下单位瘫、下肢上单位瘫 同侧病灶以下深感觉障碍
③
④
对侧病灶以下浅感觉障碍
双侧病灶以下触觉障碍
横断性
① ②
同侧上肢下单位瘫、下肢上单位瘫 病灶以下所有感觉及二便障碍
(3)胸髓病变
横贯性病变产生中枢性截瘫
不完全性横贯性损害产生痉挛性截瘫
完全性横贯性损害产生屈曲性截瘫
(4)腰髓病变(L2-S2)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 脚底中3/5
皮质脑干束:(图)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源自文库神经运 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 嚼肌、面部肌、咽喉肌、胸 锁乳突肌、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 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 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肌。
(2)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 内囊后肢前2/3 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 细胞 躯干、四肢骨骼肌 注:皮质脊髓前束主要支配颈部、躯干部 横纹肌(该束仅存颈胸髓)
⑥面神经核、面神经根、面神经损伤: 同侧面肌核下瘫 ⑦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 同侧舌肌核下瘫 ⑧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 对侧面、舌肌核上瘫
皮质脊髓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 前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 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85~90%的纤维交叉至 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 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
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 髓前束,大部分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 干肌。
束、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及
副外展神经核 表现:同侧面神经核下性瘫, 同侧侧视瘫痪(两眼注视瘫 痪侧),对侧舌及上、下肢
中枢性瘫。
富威尔(Foville氏综合征)
(3)延髓病变
舌下神经交叉瘫
病位:延髓上部、损伤 同侧舌下神经、锥体束 表现:同侧舌下神经麻 痹,对侧上、下肢上运 动元性瘫痪。
4.脊髓病变
较少见。
下肢周围性瘫
病灶以下各感觉障碍
二便障碍
(5)马尾、圆锥综合征(L5-Co1)
① 双下肢弛缓性瘫
② 马鞍区(会阴部)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
失
③ 二便障碍、性机能障碍
(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定位诊断
1.前角细胞病变
节段性、弛缓性瘫 肌萎缩、肌纤维震颤
如病变侵及前角细胞内侧群,则身体近端的肌肉出现症 状 如病变侵及前角细胞外侧群,则身体远端的肌肉出现症
病因:出血、栓塞、肿瘤
(2)桥脑病变
米拉尔德-葛布勒(Millard-Gubler)综合征
面神经交叉瘫
病位:桥脑腹侧部,累及锥体束、面神经及外展神
经纤维 表现:同侧面神经及外展神经的核下瘫,对侧舌及 上、下肢中枢性瘫痪。 病因:出血、栓塞、肿瘤
富威尔(Foville氏综合征)
病位:脑桥背侧,侵及锥体
(一)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1.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 刺激性病变---局限性癫痫
破坏性病变---单瘫
(1)局限性癫痫
皮层局部刺激性病变:
从身体的某一点开始,具体部位视病变位置
刺激兴奋波扩散,则半身或全身抽搐,可出 现连续性癫痫,称为局限性癫痫持续状态。 如局限性癫痫反复多次出现,则发生癫痫的 肢体发生暂时性轻瘫,称为陶德(Todd)氏 瘫痪。
中央前回下1/3
大脑脚底
内囊膝部
中脑
中脑、桥脑、延髓颅神经运
动核 眼外肌、咀嚼肌、表情肌、咽 喉肌、舌肌
注:
① 只有面神经下核、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② 一侧锥体束病变时有些肌群可不发生运 动障碍。 ③皮质脑干束在脑干内一直位于皮质脊髓 束的背内侧。
皮质脑干束:(图)
①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 锥体细胞
3.瘫痪的分类
(1)按瘫痪原因分: 神经源性 肌肉源性 N-M接头性 (2)按瘫痪程度分: 完全性瘫痪 不完全性瘫痪 (5)按神经元类型分: 上运动神经元瘫 下运动神经元瘫
(3)按肌张力状态分: 弛缓性瘫痪 痉挛性瘫痪 (4)按瘫痪分布分: 偏瘫 交叉性瘫 截瘫 四肢瘫 单瘫
二、锥体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2)单瘫
皮层破坏性病变
常伴有感觉障碍、硬瘫的特点
2.内囊病变 :
三偏征
对侧中枢性面、舌、肢体瘫(均等性瘫)
常伴有半身感觉障碍
常伴有偏盲
如果累及眼球同向运动中枢的下降纤维时,则 头眼看病灶侧(破坏性病变)
3.脑干病变 :
交叉性瘫痪
① 病灶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
② 病灶对侧上下肢中枢性瘫
③ 伴有或不伴有对侧颅神经中枢性瘫痪。
状
2.前根病变
症状、体征与前角受损相似
特点:
① 常有根性痛和感觉障碍 ② 常出现肌束性震颤
3.周围神经病变
特点
① 下单位瘫
② 全部感觉障碍
③ 植物神经障碍
锥体系损伤及表现:
①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 同侧节段性软瘫
②脊髓外侧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 ③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硬瘫 ④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 内囊后肢损伤: 对侧上、下肢硬瘫 ⑤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硬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