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病学概论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概论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精神神经系统本章学习特点请跟我来!!!先看考试内容神经系统大纲(一)神经病学概论(八)脑疝(二)周围神经病(九)帕金森病(三)脊髓病变(十)阿尔茨海默病(四)颅脑损伤(十一)偏头痛(五)脑血管疾病(十二)单纯疱疹性脑炎(六)颅内肿瘤(十三)癫痫(七)颅内压增高(十四)神经-肌接头与肌肉疾病神经病学概论大纲1.运动系统(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3)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4)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2.感觉系统(1)浅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2)深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3.脑神经第Ⅱ、Ⅲ、Ⅴ、Ⅵ、Ⅶ、Ⅸ、Ⅹ、Ⅻ对脑神经的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4.皮质与脑功能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5.脑室系统与脑脊液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6.脑血管解剖生理特点和临床相关性先来认识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神经元长这么长,这么多干啥?What are you干啥呢?接受信息和传递命令接受信息和传递命令皮质脊髓束具体有什么路啦?两感四路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和四肢肌肉通路:皮质脊髓束支配面部肌肉(表情肌)运动:皮质核束浅感觉:痛觉,温觉,触觉;皮肤/黏膜脊髓丘脑束深感觉:关节腔周围组织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薄束/楔束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考点汇集浅感觉:痛觉、温觉和触觉皮肤/黏膜脊髓丘脑束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关节腔周围组织薄束/楔束反射弧内囊出血所致的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偏瘫),主要是损伤了A.皮质脊髓束B.皮质红核束C.顶枕颞桥束D.皮质核束E.额桥束『正确答案』A回眸一笑考点汇集:四条路两种感觉我们一起看看沿路的风景!记地名出发!神经系统的划分:大城市(中枢)胼胝体内囊※前肢和膝部:皮质延髓束(面部运动)※后肢:皮质脊髓束和丘脑皮质束及视、听辐射纤维通过小城市(周围神经)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12对脊神经 31对自主神经(内脏)脑?脑神经?怎么区别?按功能分:感觉神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前庭蜗神经平衡-听觉运动神经:Ⅲ动眼神经:眼球Ⅳ滑车神经:眼球Ⅵ外展神经:眼球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1副舌下全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混合神经: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1副舌下全请找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回眸一笑神经系统如何管理人体?前面管运动,后面传感觉前回、前根运动,后回、后根感觉(前面运动,后面赶)内囊※前肢和膝部:皮质延髓束(面部运动)※后肢:皮质脊髓束和丘脑皮质束及视、听辐射纤维通过考点汇集(前面运动,后面赶)回眸一笑皮质和脑功能额叶颞叶考点:※额叶: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颞叶:Wernicke失语※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损伤。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运动系统)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运动系统)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 2. A3/A4型题 3. B1型题 4. A1型题 5. A2型题男,40岁,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2个月,反复发作,与劳累有关,咳嗽、用力排便时可加重疼痛。
查体右直腿抬高试验40度阳性,加强试验阳性,X线片示:L4~5椎间隙变窄。
1.其最可能的诊断为A.急性腰扭伤B.腰3横突综合征C.腰椎管狭窄症D.腰椎问盘突出症E.梨状肌综合征正确答案:D解析:疼痛为放射痛,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直至足跟部,可因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使疼痛加重。
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减退,患肢麻木,肌瘫痪,或出现会阴部麻木。
排便、排尿无力等马尾综合征。
知识模块:运动系统2.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A.腰椎结核B.腰肌劳损C.腰椎肿瘤D.脊椎滑脱症E.腰椎管狭窄症正确答案:B解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例如腰肌劳损和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此类为最常见的腰痛原因)、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椎弓根峡部裂与脊椎滑脱症、腰椎结核或肿瘤等。
知识模块:运动系统3.其右下肢麻木的区域可能为A.小腿外侧或足背B.大腿前侧C.小腿前内侧D.小腿后侧及足底E.臀部及大腿后侧正确答案:A解析:腰5受压对应的感觉障碍分布区位于小腿外侧或足背.知识模块:运动系统4.对诊断有定位定性意义的检查方法是A.X线片B.CTC.心功能检查D.心导管检查E.超声心动图正确答案:B解析:CT检查可显示骨性椎管形态,黄韧带是否增厚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等,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MRI除有CT的优点外.尚可更清晰全面地观察到突出髓核与脊髓、马尾神经、脊神经根之间的关系。
知识模块:运动系统男,重体力劳动_丁人,腰腿痛,并向左下肢放散,咳嗽,喷嚏时加重。
检查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并向左倾斜,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病程中无低热、盗汗、消瘦症状。
5.首先考虑的诊断是A.腰肌劳损B.腰椎管狭窄症C.腰问盘突出症D.强直性脊柱炎E.腰椎结核正确答案:C解析:腰痛伴有坐骨神经痛是腰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为91%。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一般症状:意识与精神活动障碍;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偏瘫;癫痫发作;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等。
定位症状:额叶(P。
187—192);顶叶(P。
192-194);颞叶 (P.194—195);枕叶(P。
195-199);岛叶(P。
119);边缘叶(P.199-);基底神经节(P.199);胼胝体(P.200);内囊(P201-202)。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定位诊断(一)额叶背侧部皮质及皮质下病变的诊断要点:1.运动障碍是主要的症状;2。
瘫痪大都由弛缓性过渡到痉挛性;3.单瘫(皮质病变)或偏瘫(皮质下病变);4.肌张力减低(4区病变)或肌张力增高(6、8区病变);5.早期、剌激性病变→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瘫痪。
(二)运动区病变的定位诊断:1.运动障碍:(1)癫痫发作: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运动区)I.局限性运动性癫痫(I)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局部→全身)(II)不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仅限于局部)II.全身性癫痫大发作(I)无先兆(II)有先兆I) 反转性发作(头眼向对侧转动)继大发作,病变在 6、8 区(头转→全身抽)II)先为头部相继出现身体向对侧旋转,而后扩延为全身大发作,病灶在6区头、身转→全身抽III)先有意识障碍,相继出现全身性癫痫大发作,病灶位于额叶的更前部(额极部)昏迷→全身抽III.瘫痪发作(抑制性发作)(2)瘫痪:上肢单瘫;下肢单瘫;中枢性面瘫;面肌与上肢瘫;皮质性偏瘫;皮质性截瘫(旁中央小叶性截瘫)皮质性三肢瘫(旁中央小叶性三肢瘫)2。
反射异常:即出现所谓的“锥体束征”(1)病理征阳性.自皮质至第五腰髓锥体束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出现(2)病变对侧深反射亢进(急性期减低或消失)(3)病变对侧浅反射减弱或消失(4)出现踝阵挛、髌阵挛、腕阵挛●(三)运动前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1.运动障碍:●特点(1)病变对侧上下肢出现一过性上下肢瘫痪,伴精细运动障碍,粗糙运动保存.●(2)慢性进行性病变者往往先出现肌张力增高以后才出现瘫痪。
神经系统 一嗅二视三动眼
动、支、静,即自上到下左肺根的排列顺序),最后用倒念(志同秦———支、动、静,右肺根从上往下排列顺序)。
双击自动滚屏,单击停止。
1. 运动系统全身骨全身骨头虽难记,抓住要点就容易;头颅躯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开记;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点椎骨外形不规范,各有特点记心间;颈椎体小棘发叉,横突有孔很明显;胸椎两侧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腰椎特点体积大,棘突后伸宽双扁。
胸骨歌诀胸骨形似一把剑,上柄中体下刀尖;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是特点。
颅骨歌诀颅骨二十三块整,脑面颅骨要分清;脑颅八块围颅腔,腔内藏脑很适应;额枕筛蝶各一块,成对有二颞和顶;面颅十五居前下,上颌位居正当中;上方鼻骨各一对,两侧颧骨连颧弓;后腭内甲各一块,犁骨膈于鼻腔中;下颌舌骨各一块,全部颅骨均有名。
鼻旁窦歌诀鼻旁窦骨内藏,都有开口通鼻腔;内含空气减额重,发音共鸣如音箱;上颌窦腔最为大,开口较高引不畅;各窦名称要熟记,开口位置莫遗忘;病人有了鼻窦炎,请你诊断心不慌。
脊柱的韧带歌诀脊柱韧带,三长两短;腰椎穿刺,棘上棘间;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形态歌诀前观脊柱有特点,上细下粗尾部尖;粗粗细细有道理,承受压力密相关;翻过脊柱后面观,棘突连成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点;前后观过侧面观,四个弯曲很明显;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身体直立减震荡,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廓歌诀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容纳保护心肝肺,吸气下降呼气升;各经随着年龄变,肋间增宽有毛病。
肩关节歌诀肩关节有特点,肱骨头大盂较浅;运动灵活欠稳固;脱位最易向下前。
肘关节歌诀肘关节很特殊,一个囊内包三组;肱桡肱尺桡尺近,桡环韧带尺桡付;屈肘三角伸直线,脱位改变能查出。
手腕骨歌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钩骨;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掌骨底体头,指骨近中远。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双眼视力下降,双侧视乳头苍白,定位于双侧视神经;根据双下肢肌力差,定位于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左胸4、右胸6以下痛觉减退,定位于双侧脊髓丘脑束;根据左胸4、右胸6以下音叉震动觉减退,定位于双侧脊髓后索。
综合定位于双侧视神经及脊髓。
定位诊断:左额纹明显变浅,左眼闭合无力,左鼻唇沟明显变浅,定位于左侧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定位诊断:根据咽反射减弱,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定位于疑核及其联系纤维;左侧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定位于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脊束及脊髓丘脑束,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无力,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病程中曾有站立不稳、查体水平眼震定位于小脑,左侧Hornor定位于延髓交感神经及其联系纤维。
初步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
定位诊断:右眼外展露白3mm,定位于右侧外展神经。
定位诊断:患者远近记忆力差,计算力差,言语缓慢,反应迟钝定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白质。
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3-4级,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四肢肌张力增高,双手不自主震颤,共济运动差定位于锥体外系,小脑及其联系纤维受损。
结合影像学,患者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均有点状高信号(DWI),广泛的脑室周围稍长T1稍长T2信号,脑萎缩明显,各脑室明显扩大。
定位诊断: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及脊髓丘脑束,一过性意识不清定位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广泛大脑皮层,综合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系统及颈动脉供血系统。
定位诊断:该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无力、跌到,无耳鸣、复视,无饮水呛咳、面部麻木、肢体瘫痪等症状,可自行迅速好转,好转后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定位于脑干椎-基底动脉系统。
定位诊断:根据患者双侧眼睑下垂、有易疲劳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口服溴吡斯的明有效,定位于双眼眼外肌及神经肌肉接头。
2.定位诊断:胸12水平以下痛觉、触觉、音叉震动觉减退以左下肢为重,定位于双侧脊髓后索、双侧脊髓丘脑束、双侧跟腱反射,双侧腹壁反射消失,病损节段在腰段以上。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一侧肢体的感觉是由传入的感觉通路上行传递到对侧大脑半球,其经历的途径要较下行的运动系统更复杂。
感觉系统的损害也较运动系统的损害复杂得多。
【病因、分类与检查要点】1.痛、温觉的损害脊髓丘脑束负责痛觉、温觉和一部分触觉的传导。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出现对侧躯体的痛、温觉障碍,若损害的平面位于脊髓时,则临床表现较实际病变的部位要低2~3个节段平面,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外向内分别按骶、腰、胸和颈的顺序。
(1)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痛、温觉障碍。
(2)脊髓丘脑前束受损则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的轻触觉和温度觉消失。
(3)脊髓痨为梅毒所致,其选择性地损及后根进入脊髓处的神经纤维,尤其是下胸部及腰胝部。
(4)脊髓空洞症是脊髓中央管不正常发育所产生,并常伴有神经胶质增生及脊髓颈段和脑干中空洞的形成。
这种状态可累及脊髓丘脑侧束及脊髓丘脑前束。
在受损的脊髓节段中,痛觉及温度觉消失;两点辨别觉、振动觉及本体觉正常;支配手部小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无力,随着空洞的扩大,其他的神经束及神经细胞也将受累,尤其是前角细胞;出现双下肢痉挛性麻痹及Homer征。
2.深感觉和精细感觉的损害负责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与精细觉(两点辨别觉,形态、质量辨别觉)的排列与脊髓丘脑束相反。
自外向内分别按颈、胸、腰和骶顺序,组成脊髓后索的薄束、楔束。
内侧为薄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下的后根纤维,外侧为楔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上的后根纤维。
薄束、楔束向上延续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后者神经元的轴突交叉到对侧中线旁上升组成内侧丘系,再经脑干止于丘脑外核,交换后的神经轴突经内囊上升止于中央前回(深感觉)、中央后回。
当这个传导路损害时,则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深感觉、精细觉障碍。
3.面部感觉的损害面部感觉更为复杂。
触觉和角膜反射的传入是通过三叉神经入桥脑,在桥脑后交叉过中线,然后上行经中脑到达对侧丘脑,最后到大脑感觉皮层的面区。
诊断学课本八大系统
诊断学课本八大系统八大系统是指人体八大系统。
人体八大系统指的是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这些系统构成了人体和动物体,并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
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
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神经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冲动,效应器。
消化系统人体内与消化摄食有关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因此称它们为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所有的消化器官的总和称为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具有摄取、转运、消化等功能摄取、转运、消化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负责食物的摄取和消化,使我们获得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
其中,“糖,脂肪,蛋白质”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
糖类最终被消化为葡萄糖;脂肪最终被消化为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
葡萄糖是人体的供能物质,脂肪是储能物质,蛋白质则是修复细胞的物质。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气体交换地有两处,一处是由外界与呼吸器官(如肺、腮)的气体交换,称肺呼吸或腮呼吸(或外呼吸);另一处由血液和组织液与机体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称内呼吸)。
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运动系统精品课件
交叉性瘫痪。
– 脑干运动神经核受损:病灶 同侧的颅神经麻痹。
– 已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受损: 病灶对侧的中枢性瘫痪。
中脑大脑脚 Weber 综合征
– 临床表现为病灶同侧动眼神 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处于 外下斜位、瞳孔散大、对光 反射消失、复视出现),
起源巨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 的神经纤维:直接支配四肢远 端肌的α-运动神经元;与手 精细运动有关。
其它锥体细胞起源神经纤维: 有中间神经元参与,间接控制 运动。
编辑版pptppt
6
半 卵 圆 中 心 和 内 囊
编辑版ppt
7
内囊
编辑版ppt
8
锥体束在中脑
30
2. 前根损害:
瘫痪的分布呈节段型。
腰5前角损害引致胫前肌瘫痪。
临床疾病: 髓外肿瘤,椎骨病变。 但后根也常同时受损---根性 疼痛(后根受损表现)。
编辑版ppt
31
3. 神经丛或周围神经损害:
编辑版ppt
32
四. 锥体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二)上运动神 经元损害的定位诊断
1. 皮层型运动神经损害
1. 皮层型:大脑皮层中央 前回与运动前区(Brodmann第 4,6域) 损毁症状:单肢(上肢,下肢, 或面部的肌肉)瘫痪。对侧性。 刺激症状: Jackson癫痫-从口角或拇指 抽搐开始,扩散至整个肢体 和/或全身。 临床疾病: 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
编辑版ppt
33
2. 内囊型运动神经损害
上肢:内上方,下肢:外下方。
编辑版ppt
23
延髓锥体:上肢:背侧, 下肢:腹侧。
编辑版ppt
24
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前束。
75%~90% 锥体束在锥体下部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支配对侧),
神经病学解析
一.神经病学概论1.运动系统(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A1型题110.高位截瘫病人排尿障碍表现为2002A.尿失禁B.尿潴留C.无尿D.尿崩症E.少尿解析:选B 高位截瘫病人主要症状为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以及括约肌障碍等,括约肌障碍表现为尿潴留;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当病变累及脊髓圆锥时将出现真性尿失禁,故选B。
47.无眩晕.无听力障碍和肌力完好的患者,出现右上肢指鼻试验不正确和轮替动作差.右下肢跟膝胫试验差。
病损部位在2003A.小脑蚓部B.右侧小脑半球C.左侧小脑半球D.左侧脑桥前庭神经核E.右侧脑桥前庭神经核解析:选B 小脑半球损害引起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的病变损害主要引起躯干的共济失调。
该患者无眩晕及听力障碍,说明病变未累及脑桥前庭神经核,该患出现右侧肢体共济失调,说明右侧小脑半球有病变,故选B。
79.只受对侧大脑运动皮层支配的脑神经运动核为2004A.三叉神经运动核B.迷走神经背运动核C.疑核D.舌下神经核E.动眼神经核解析:选D 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其余脑神经均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故选D。
83.急性严重的锥体束损害的断联休克表现为2005A.痉挛性瘫,腱反射消失B.痉挛性瘫,腱反射亢进C.弛缓性瘫,腱反射亢进D.弛缓性瘫,腱反射消失E.完全性瘫,腱反射存在解析:选D 急性严重锥体束损害断联休克表现:损害平面以下呈弛缓性瘫,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故选D。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A1型题120.男,18岁,左下肢跛行15年,查体发现左侧马蹄内翻足畸形,胫前肌有轻度肌收缩,但不能产生关节运动,其肌力为2001A.0级B.1级C.2级D.3级E.5级解析:选B 肌力分为6级,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以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4级能做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5级正常肌力。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三、运动失调的鉴别诊断
分类
感觉性
小脑性
前庭性
病变部位
眩晕 眼震 言语障碍 深感觉障碍 腱反射 钟摆样反射 闭目难立征 伴随症状
末梢神经、神经根、 小脑、脑干(与小脑 前庭及其
后索、丘脑、顶叶 联络通路)
神经和核
无
轻
明显
无
轻
明显
无
有
无
有
无
无
减弱或消失
21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2、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尾状核、壳核损害时) (1)舞蹈症(chorea):为头面部及肢体迅速的、粗大的、 无目的的、不规律的、不自主运动。常伴肌张力低,腱 反射弱,随意运动时加重,反之减轻,睡眠消失。多见 于风湿性舞蹈病、遗传性舞蹈病和妊娠舞蹈病。 (2)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多见于肢体远端,为缓慢 的手指与足趾的屈伸与分散的运动,蚯蚓样运动,见于 尾状核病变。
1、其纤维下行途中不经过延髓锥体。 2、其作用不直接抵达下运动神经元,经 过一系列神经元转换。 3、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运动,而影响肌 肉活动的协调及准确性。
20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四、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
(一)肌张力改变:增高、减低、游走性增强或减低 1、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征(苍白球、黑质损害时) (1)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 (2)运动:减少或少动症 (3)姿势与表情:呈屈曲状态,面具脸,情感易激动 (4)步态:慌张步态 (5)言语:声音低哑,单调,构音困难 (6)震颤:呈静止性震颤,多发生于手、足及头部。震颤 频率为6-10次/秒,随意运动时减弱或消失,睡眠中消失, 情绪激动时加重。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题目: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内容摘要: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的部位。
定性系统是为了确定疾病的病因,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溃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定位诊断:1、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辨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系统(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是否为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如:脊髓前脚细胞以上的上运动神经元症状主要是:①肌张力②病理反射是否存在③腱反射是否亢进。
一些大脑病变,如右侧上肢瘫痪,考虑左侧大脑深部的中枢病变;大脑中动脉堵塞出现三偏症状;额叶损伤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为优势额叶下回病变引起。
小脑梗塞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外周神经病变如背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坐骨神经的病变,如腰椎椎间盘突出等。
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如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包括: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呈晨轻暮重的波动性变化,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2、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或系统性。
3、通常定位诊断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定位诊断应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有时还可指示病变的性质。
5、定位诊断重应注意的问题: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在相应的病灶;疾病在发病之初或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所在;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性异常;临床上经常遇到无任何病史、体征,但辅助检查确意外的发现确切的脑不病。
二、定性诊断:从病因学上分类1、血管性疾病: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起病急骤,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若年轻人考虑颅内动脉瘤,更年轻的考虑动-静脉畸形。
运动系统的定位诊断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下运动神经元
➢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各方面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 每个前角细胞支配50-200个肌纤维——运动单位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2、患者出现一侧中枢性面舌瘫,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定位在: A、皮质 B、内囊 C、脑干D、脊髓 E、周围神经
3、单瘫可出现于: A、皮质 B、内囊 C、脑干 D、脊髓前角 E、周围神经
4、如何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5、四肢瘫可由哪些部位病变导致?
谢谢!
(1)皮质型:单瘫,Jackson癫痫 (2)内囊型:完全性偏瘫,三偏征 (3)脑干型:交叉瘫
➢ 中脑Weber syndrom同侧动眼,对侧面、舌下及肢体瘫痪 ➢ 脑桥Millard-Gubler syndrom、病侧展、面,对侧舌下、肢体瘫
locked-in syndrom ➢ 延髓Wallenberg syndrom (4)脊髓:半切、横贯性损害
前根在椎间神经节后与后根结合形成前支和后支,其形成4个 神经丛:
➢ 颈丛C1-C4 ➢ 臂丛C5-T1 ➢ 腰丛L1-L4 ➢ 骶丛L5-S4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临床表现(p77)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 概念 特点:
➢ (1)肌力减弱: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远端重于近端) ➢ (2)肌张力增高:“折刀” ➢ (3)腱反射活跃或亢进:阵挛 ➢ (4)病理反射:Babinski Sign ➢ (5)无明显的肌萎缩,废用性萎缩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的总论部分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的总论部分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
(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2)脊神经后根脊髓前面管运动,后面管感觉(记忆:男人在前面运动,女人在家睡觉),后面出问题了那是感觉障碍,所以表现为剧然的根性疼痛。
(3)脊髓横断后表现为横断面以后什么运动感觉都没有了。
(4)脑干以脑桥为代表,记住交叉瘫。
交叉性瘫痪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的感觉障碍记忆:TMDQQ(tong mian dui);(5)内囊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6)皮质大脑分前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管感觉,受到刺激就表现为感觉性癫痫,如果受到破坏,就会表现为对侧单瘫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周围性瘫痪的典型病:小儿麻痹症。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1)皮层:记住"对侧单瘫" 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刺激性病灶还可以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
想一下杰克逊的舞蹈。
(2)内囊提到内囊想到三偏(3)脑干担到脑干想支交叉瘫。
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4)脊髓脊髓有两个膨大:颈和腰颈膨大以上病变出现四肢硬瘫颈膨大病变出现上肢软瘫瘫、下肢硬瘫。
运动系统记忆口诀要点
运动系统记忆口诀全身骨全身骨头虽难记,抓住要点就容易;头颅躯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开记;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点椎骨外形不规范,各有特点记心间;颈椎体小棘发叉,横突有孔很明显;胸椎两侧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腰椎特点体积大,棘突后伸宽双扁。
胸骨歌诀胸骨形似一把剑,上柄中体下刀尖;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是特点。
颅骨歌诀颅骨二十三块整,脑面颅骨要分清;脑颅八块围颅腔,腔内藏脑很适应;额枕筛蝶各一块,成对有二颞和顶;面颅十五居前下,上颌位居正当中;上方鼻骨各一对,两侧颧骨连颧弓;后腭内甲各一块,犁骨膈于鼻腔中;下颌舌骨各一块,全部颅骨均有名。
鼻旁窦歌诀鼻旁窦骨内藏,都有开口通鼻腔;内含空气减额重,发音共鸣如音箱;上颌窦腔最为大,开口较高引不畅;各窦名称要熟记,开口位置莫遗忘;病人有了鼻窦炎,请你诊断心不慌。
脊柱的韧带歌诀脊柱韧带,三长两短;腰椎穿刺,棘上棘间;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形态歌诀前观脊柱有特点,上细下粗尾部尖;粗粗细细有道理,承受压力密相关;翻过脊柱后面观,棘突连成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点;前后观过侧面观,四个弯曲很明显;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身体直立减震荡,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廓歌诀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容纳保护心肝肺,吸气下降呼气升;各经随着年龄变,肋间增宽有毛病。
肩关节歌诀肩关节有特点,肱骨头大盂较浅;运动灵活欠稳固;脱位最易向下前。
肘关节歌诀肘关节很特殊,一个囊内包三组;肱桡肱尺桡尺近,桡环韧带尺桡付;屈肘三角伸直线,脱位改变能查出。
手腕骨歌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钩骨;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掌骨底体头,指骨近中远。
膝关节歌诀膝关节最复杂,全身关节它最大;内含两块半月板,前后韧带相交叉;下肢运动很重要,能屈能伸实可夸。
跗骨歌诀一二三楔骰内舟,上距下跟后出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肌阵挛(clonus):为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的突然而 迅速的阵挛收缩,间隙性发作,不产生肢体运动,见 于症状对侧的延髓橄榄核与中脑红核病变,以及症状 同侧的小脑齿状核病变。 (5)半身跳跃或一次投掷运动(ballismus):呈大幅度 的跳跃样运动,限于肢体的一侧,以躯干及肢体近端 为主,见于丘脑底核病变。
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 〈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疑核和副神经 核)。
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 面神经核下部(主要支配口周围肌)、舌 下神经核。
◆支配: 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
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Βιβλιοθήκη 支配对侧面下部表情肌和舌肌。
第二节 锥体外系病变的 定位诊断
豆状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对骨骼肌的肌紧张具有 抑制作用
纹状体- 苍白球系
壳核 新纹状体:
尾状核
维持骨骼肌肉的紧张性,各肌 群之间的运动协调
纹状体环路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额叶、顶叶→尾状核→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 前核和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 2.纹状体-黑质环路 纹状体与黑质致密部之间有往返的纤维联系。 3.苍白球-底丘脑核环路 苍白球与底丘脑核之间的往返联系。
(2) 网状脊髓束
同侧
桥脑上部的网状结构
脊髓前角细胞
(3)前庭脊髓束
同侧
前庭外侧核
脊髓前角细胞(与姿势协调有关)
(4)四叠体脊髓束(又称顶盖脊髓束)
视网膜、枕叶皮质 上丘 交叉
听神经 下丘
脊髓前角细胞
三、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
(一)肌张力改变:增高、减低、游走性增强或减低 1、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征(苍白球、黑质损害时) (1)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 (2)运动:减少或少动症 (3)姿势与表情:呈屈曲状态,面具脸,情感易激动 (4)步态:慌张步态 (5)言语:声音低哑,单调,构音困难 (6)震颤:呈静止性震颤,多发生于手、足及头部。震颤 频率为6-10次/秒,随意运动时减弱或消失,睡眠中消失, 情绪激动时加重。
纤维束走行: 下行经放射冠,再经内囊后肢的前部→
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脑桥的 基底部 →延髓的锥体。
★在锥体下端,约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 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行于对侧脊 髓外侧索的后部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约10%的不交叉纤维行于前索的最内侧 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1.皮质脊髓侧束: 在下行过程中逐节止于脊髓前角细胞外侧核。 支配:四肢肌。
(二)皮质核束
◆起始细胞: 大脑皮质初级躯体运动区、初级躯
体感觉区头面部投影区的锥体细胞。 ◆纤维束走行:
下行经内囊膝、中脑大脑脚底中 3/5的内侧部,此后与皮质脊髓束伴 行至脑桥和延髓。
◆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的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
2.皮质脊髓前束: 在下行过程中,大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连合逐节
交叉至对侧,止于对侧前角细胞内侧核,少部分 不交叉纤维止于同侧前角细胞内侧核。
支配:躯干肌。
支配: 四肢肌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 躯干肌受两侧大脑皮质的支配。
◆临床: 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以上受
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的硬瘫,而对 躯干肌的运动没有明显的影响。
中枢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及锥体束
较广泛,常以肢体为主 增高,常呈折刀样 无或废用性萎缩 无 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 有 无
周围性瘫痪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 动核、周围神经 较局限,以肌群为主 减低 明显,早期就可出现 可有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 有
五、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锥体束病变的定位诊断 1、皮质型:单肢瘫 2、皮质下型(放射冠):对侧不完全性偏瘫,可伴对侧 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 3、内囊型:对侧完全性偏瘫,可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对侧同向性偏盲(三偏综合征) 4、脑干型:
半侧病变:病侧脑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偏瘫 双侧病变:病损区脑神经瘫痪,四肢中枢性瘫痪及病损 以下感觉障碍
5、脊髓型: 半侧病变(Brown-Sequard综合征): 病变以下深
感觉障碍及中枢性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横贯性病变:病变以下感觉障碍、瘫痪(中枢性或周
围性)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定位诊断 1、前角细胞病变:节段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 肌萎缩、腱反射减低,可有肌纤维震颤,无感觉障碍。 2、前根病变:节段性、迟缓性瘫痪,可伴有根性疼痛 和感觉障碍,常有肌纤维震颤。 3、周围神经病变: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植物神经 功能障碍,与周围神经的支配区相一致。
(6)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由于颈部 肌肉的阵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姿 势。 (二)不随意运动出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震颤、 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等,一般睡眠时停止,情绪激 动时增强。
四、锥体外系与锥体束损害的鉴别诊断
表现
锥体束
肌张力增高的特征 痉挛性(折刀样)
一、锥体外系的解剖生理
锥体外系:锥体束以外的所有运动纤维的通路的 总称。包括:锥体外皮质、有关核团、传导束。主要 功能是调节姿势、肌张力及肌肉运动的协调。
1、锥体外皮质:又称运动前区。除锥体皮质(即 第四区)外。凡能引起躯体运动的皮质均属锥体外皮 质,主要是第6区。
2、基底神经节:纹状体-苍白球系、红核、黑质 及丘脑下核,主要是纹状体-苍白球系。
二、锥体传导路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运动前区、旁中央小叶 等处及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周 围神经
皮质延髓束→脑神经运动核 ↑ 大脑运动皮质 →锥体束→ ↓ 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束
起始细胞
大脑皮质初级躯体运动区(头面部投影 区除外)、运动前区、补充运动区、 初级躯体感觉区(头面部投影区除外) 的锥体细胞。
二、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
1.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 体态姿势、完成习惯性和节律性的动作 等。
如走路时的双臂自然摆动和某些防御 性反应等。
损伤后不出现瘫痪,而出现肌张力、 肌协调和姿势障碍。
2、通过脊髓的主要锥体外系束
(1) 红核脊髓束
交叉
交叉
小脑齿状核
红核
经小脑上脚
脊髓前角细胞(红核脊髓束 与同侧的小脑功能有关)
肌张力增高的分布 上肢为屈肌,
下肢为伸肌
不随意运动
无
瘫痪
有
腱反射
亢进
病理征
阳性
锥体外系
僵硬性(齿轮样或 铅管样) 四肢、躯干的全 部肌肉 有
无或轻度
正常或轻度亢进
阴性
第三节 小脑病变的 定位诊断
一、小脑的解剖生理 1、小脑的组成:
蚓部
上蚓 稳定身体重心,维持平衡
下蚓
小脑
皮质: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颗粒层
(2)旧小脑(蚓部的锥体、悬雍垂和前叶的顶 部):调节肌张力,抑制肌紧张(通过脊髓)
(3)新小脑(小脑半球):加强肌紧张,协调 随意运动(通过大脑半球)
二、小脑病变的症状
(一)特点: 功能障碍表现在损害的同侧,运动时发生和加重 蚓部损害:躯体平衡障碍,半球损害:肢体共济失调 急性病损症状较慢性病损显著
半球
调节肢体共济运动
髓质:齿状核、栓状核、球核、顶核
结合臂:上脚
小脑脚
脑桥臂:中脚 绳状体:下脚
2、小脑的纤维联系: 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各部分间 连合纤维:两侧小脑半球间 投射纤维:经小脑脚传入或传出
3、小脑的功能: 反射性的维持肌张力、姿势的平衡和运动的共济
与协调
4、功能定位
(1)古小脑(绒球小结叶):维持身体平衡 (通过前庭神经核)
三、锥体束纤维在中枢神经系中各部位的排列
1、中 央前回: 倒立的 人字形 (下肢、 上肢、 口、面)
2、内囊区:内囊膝部为皮质延髓束,内囊 后肢前2/3为皮质脊髓束
3、大脑脚:中3/5区为锥体束
4、颈髓:从内到外:头→下肢
四、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比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肌张力 肌萎缩 肌纤维颤动 反射 病理反射 电变性反应
(二)常见的小脑病变临床表现 1、小脑性步态(蹒跚步态) 2、协调运动障碍:闭目难立征 3、共济运动失调:指鼻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 4、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 5、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弱、钟摆样反射、反击试验(+) 6、言语障碍:暴发式语言
三、运动失调的鉴别诊断
感觉性
小脑性
前庭性
病变部位 末梢神经、神经根、 小脑、脑干(与小脑 前庭及其
2、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尾状核、壳核损害时) (1)舞蹈症(chorea):为头面部及肢体迅速的、粗大的、无 目的的、不规律的、不自主运动。常伴肌张力低,腱反射弱, 随意运动时加重,反之减轻,睡眠消失。多见于风湿性舞蹈 病、遗传性舞蹈病和妊娠舞蹈病。 (2)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多见于肢体远端,为缓慢的手 指与足趾的屈伸与分散的运动,蚯蚓样运动,见于尾状核病 变。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主要内容
•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 •锥体外系病变的定位诊断 •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第一节 锥体系病变的 定位诊断
一、运动系统组成
随意运动 运动皮层及锥体束 -- -┑ (上运动神经元) ↓ 锥体外系- ----- -----→下运动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肌肉
不随意运动 ↑ (脑神经核及脊髓前角细胞) 小脑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