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制改革简史及发展方向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改革历史初探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 大部制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含义:大部制(Large department system)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二)特点: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中国大部制改革历史发展概述
(一)简述: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应对社会各种复杂的局面与挑战,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始)到2013年(12届全国人大),共进行7次大部门体制改革。从最初的100个部门,精简、整合为现在拟设置的25个部门。
(二)各阶段中国大部门体制改革
1.1982年改革
核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内容: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改革
核心:转变政府职能
内容: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改革
核心: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内容: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中
革。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
4.1998年改革
核心: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内容: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
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5.2003年改革
1.核心: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
2. 内容: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
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6.2008年改革
核心: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内容: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7个。
7.2013年改革
核心: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内容: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5个.
(三)历史上中国大部制改革的规律
从以上7次(包括准备实施的2013年新出台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显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每一次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密切相关。如1982年的改革方案,便是针对当时官位的终身制、“子承父荫”等的普遍政治现象下提出的。又如1993年的改革与当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任务密切相关。如果改革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政府机构及人员编制、任职机制等的变革便难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部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从基本上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改革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从最初的国家干部年轻化,有限任期制等依法组织政府机构的最基本要求的提出,到提出要以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改革关键,再到实行政企分开,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等等,都无可争辩地说明大部制改革正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越做越好。但是,应该同样地看到,大部制改革只能稳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且从改革目标到改革效果的转化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从1993年提出的要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到1998年的下一次改革才基本完成,足以说明新政策的实施是要受到当时的其他因素所制约的,必须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行。
3.从部门性质的设置上看,经历了计划经济性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转变;经历了由重视工业发展为主,逐步转变为重视国家社会民生的职能上来。直到1998年改革以前,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等一直是部门中的“主力”,1998年后,开始出现了宏观调控部门如国资委、银监会,商务部、安监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监督部门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充分反映了我国行政职能的稳步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
4. 从部门数量看,中央各部的数量基本呈由迅速减少到稳步减少的趋势。虽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如英国部门数量维持在18个左右),我国行政部门存在的机构臃肿、层次重叠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但作为一个奉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机构设计,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经验。精简机构是一个触及多方利益的举措,必须有强有力的权力与制度作为执行的手段与保障,而从31年前的100精简到现在的25个部门,不得不说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大跨跃。
三、中国大部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初步了解了我国大部制改革发展的历程并摸索了几条简单的规律后,结合行政管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便可尝试对未来国家部门的改革方向经行一些探讨。总的来说,未来我国的大部制改革会呈现以下一些基本的特点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