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制改革简史及发展方向初探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第一篇: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公管院 09 行政管理03090223陈明新中国建国已逾60年,值此祖国花甲有余之际,我仅以一学生的角度浅析一下祖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并就“党政分开”这一政策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还望老师批评和指正!一、新中国建国以来政治制度改革侧重点回眸(一)党政关系改革虽然十二大提出了党政分开,但党政关系改革正式启动应该是在十三大以后。
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
政治领导亦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三大以后,开始试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各级党委撤销了与同级政府部门重叠对口的职能部门,大量事务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开始由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承担。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运用西方多党制条例下的党政关系来理解党政分开的改革,看不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先发规定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认为实行平党政分开哦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看不到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这两种倾向都表明雪球符合我国国情的党政分开的运行机制是个尚需继续探索的课题,同时还应看到,党政分开阻力重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这待会儿再详细阐述。
(二)关于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和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大部制体制改革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门体制改革主要问题初探
片化的模 式 , 当今时代政府 正逐渐 走向治 理, 而 构建 的是一 种“ 大
目前学术 界关于 “ 部制 ” 多种理 解 , 现 为从 管理职 能、 部 门、 大 有 表 大服 务” 的行政 管理模 式, 将有 效克服传统 政府职 能的不 完 组织体制 、 责任 范 围等 方面 对大部 门体制 下 定义 。 北京 大学周 志 整性 和非 连续性 。
的一整套 实施方 案的 出台 , 更具现 实意义 。 同时大 部制 改革的 不 效率 , 使行 政信息 的传 达更 为通畅和 便捷 。
断推进 也是服 务型政 府建 设 的必经之 路 。苏州 大学 范广 垠老 师 信息技术 的高速 发展促进 了社会经济 自由化 , 同时 对政府 管
认为大部制 是指 国家为推 进政府综 合事 务管理与 协调 , 政府综 理方式 带来 了冲 击 , 按 网络 的普及 和其 对社会 生活产 生的重 大变迁 合管理职 能合并 政府部 门 , 组成 超大 部的政 府组 织 体制 。 综合 以 使政府 各 公共组 织加快 建设信 息网络 平 台, 建设 电子政 府 。 全球 上观 点笔者认 为, 大部制 改革是 中国行政 管理体制 不断深 入发展 化 时代 引 发的世 界公共 管理 改革运 动推 进 了政府 社会 管理 和公
是 同一机 构 内部的职 责归属 问题 。中 国人 民大学 毛寿 龙教授 则 效 , 同时造 成政 府 自身行政 效率低 下, 有悖 于服 务型政 府建 设的 把理顺 与解 决政府职 能交 叉重叠 问题看 做 “ 部制 ” 大 改革 的重 要 宗 旨。传 统行 政管理 体制 中出现 的相互 扯皮 、 能交 叉 、 职 部分 管 内容 。南 开大学 朱光磊 教授 认为大 部 门体制 是重 新调整 职 能接 理 事务无 人 问津等 问题 , 在大部制 改革 中都将 得到解 决 。 并部 合 近、 业务 范围趋 同的部 门 , 实行统 一管理 。中国政 法大 学马怀 德 分 管理业 务相近 重合 的部 门, 大大减 少 了无 作为 的办事 机构 , 增 教授分析 了大部制 改革的显 著特点 , 即推进机 构重组 理念基础 上 大 了行政 管理 幅度 , 小了行政 管理 层次 , 高 了行 政管 理沟 通 缩 提
大部制改革:历史回顾与路径前瞻
大部制改革:历史回顾与路径前瞻
陈科霖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制改革逐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大部制改革的成效往往不大,甚至还走向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深水区”,并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必然要求,这就更加凸显了大部制改革的重要性.回顾我国中央政府(国务院)机构设置变迁的历史,分析总结我国大部制改革目前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部制改革应当具有的特点,并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出较为合理的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设想,是有现实意义的.
【总页数】6页(P17-22)
【作者】陈科霖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英法美大部制改革路径借鉴--大部制改革路径探析 [J], 许耀桐
2.大部制改革后的完善路径探析——兼以重庆市大部制改革为研究个案 [J], 傅广宛
3.地方版大部制改革前瞻 [J], 颜昌武
4.英法美大部制改革路径借鉴——大部制改革路径探析 [J], 许耀桐
5.与其零敲碎打,不如通盘规划英法美大部制改革路径借鉴——大部制改革路径探析 [J], 许耀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_大部制_改革及其难点分析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及其难点分析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引起各方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部制”,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什么是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应该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部制呢?笔者认为,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类同的事务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市场化国家之所以普遍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主要在于它有一些明显的优越性。
首先,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降低行政成本;其次,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机构之间由于职能分工过细,导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引发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再次,由于实行相近业务的统一管理,因此可以防止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等政府经常会遇到的通病。
改革开放40年国务院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40年国务院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回顾与思考作者:陈强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务院8次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历程,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新时代的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要时刻服务于国家战略、转变政府职能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始终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等理念,以此更好地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基于此,笔者认为只有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解决“政出多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才能让改革开放成果的红利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关键词:改革开放;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630;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9.02.03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陈强.改革开放40年国务院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回顾与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9(2)16-21.一、改革开放40年国务院8次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一)1982-2018年国务院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学术界一般认为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实施肇始于2008年党的十七大。
因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机制”。
然而,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文献得知,1982年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已然开启了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
其大背景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1]。
基于此,大部制改革势在必行。
截至2018年第8次行政体制改革(如表1所示),从第一次的“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第二次的“转变政府职能”再到第五次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制度”最后到第八次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而不断调整。
(二)1982-2018年国务院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机构变动情况1.1982-2018年国务院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的部委变动情况戴维·奥斯本和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指出,“要想让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对官僚制和官僚组织进行改革”[3]27。
新时期我国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
新时期我国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稍显不足,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日渐突显。
大部制改革顺势而生,从改革伊始至今,学界和政府都努力发现并解决了许多困难,但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想象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文章从大部制的理论背景及其基本含义入手,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部制;大部门体制;改革;对策1大部制改革的发展现状1.1大部制改革的源起大部制改革就是调整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把那些职能、业务性质相近的政府部门,经过合并重构,整合为一个更大的机构,使其管辖范围变宽,更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避免和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这是一种政务综合管理组织的调整,是现代公共服务政府理念下的产物,与我国以往实行的小部门体制相比,其特征是以民生为本、职能大、领域宽、机构精简、效能高,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类似于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源于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迅速在90年代扩展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并波及到经济转型中的原苏东国家和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行政体制改革浪潮。
1.2国内外大部制改革的现状为适应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后我国陆续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以机构和大量领导职数精简为主的1982年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缩减约25%。
1988年为转变职能,国务院工作机构从72个精简为68个,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人员编制精简约20%。
1993年围绕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1998年精简了很多与计划经济相关的经济部门,国务院有15个部委不再保留,新组建部委4个,更名部委3个。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第一篇:浅谈大部制改革浅谈大部制改革一、“大部制改革”基本概述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大部制改革”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历数我国近代维新的各项举措,不难发现中国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曾对大部制有过试验。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急切,机构改革缺少事前筹划和事后补救,缺乏对裁撤官员的安置方案。
改革的效果如何还不能确定。
在国外,“大部制改革”也是近几十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的长期的摸索、探索的过程,比较成功的是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他们的内阁核心部门的数量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如说美国是15个,法国15个,德国14个。
“大部制”实行顺畅的这些国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发达,同时政府的主要职能基本覆盖到了社会各领域,但政府不是什么都管,主要负责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以核心机构数量相应较少。
从国外几十年的改革成果不难看出,“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部门相加,关键是要出台行政组织法确定好每一部门的职责权限,并且尽可能使其职责权限相互不发生冲突,这样以来,不管大部门体制的运行有多复杂,它还是可以顺利地履行好政府的职责。
然后,随着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机制逐渐在每一级政府内部和每一个大部门内部形成,不仅能使行政管理告别过去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扯皮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而且使管理水平不断向科学、民主、法治的目标迈进。
从1982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
中国大部制改革简史及发展方向初探
从改革历史初探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一,. 大部制的含义及其特点(一)含义:大部制(Large department system)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二)特点: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中国大部制改革历史发展概述(一)简述: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应对社会各种复杂的局面与挑战,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始)到2013年(12届全国人大),共进行7次大部门体制改革。
从最初的100个部门,精简、整合为现在拟设置的25个部门。
(二)各阶段中国大部门体制改革1.1982年改革核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内容: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改革核心:转变政府职能内容: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改革核心: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内容: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中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一)
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一)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如此重要的报告中出现“大部门体制”这一提法还是首次,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许多热议和争论。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该体制的一些探索,同时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大部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期待已久的“大部制”,在今年“两会”上终于开始了破冰之旅。
尽管这个方案并没有大家所预期的那么彻底,但五个新的大部,足以显示国家改革的决心。
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改革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根据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应当做到一下四点:一、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求政府担负起服务公民、服务社会的责任。
服务型政府坚持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政府只有有效地提供了公共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
为了符合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大部制改革应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以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目标。
首先,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伴随着市场经济完善的进程,政府必须减少管制层面,强化服务功能,在政府管理上进一步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其次,打造透明务实型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
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公告制度,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管权。
再次,强化危机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政府要有危机管理的意识,建立预防、预警、反映、救助和社区参与等危机机制。
中国大部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治机制 , 有效承接了政府职能在转变和整合过程中 的让渡 ,为政府推行职能整合 的大部制奠定 了基
础。再次 , 配套改革的实施为大部制提供了制度保 障。 在英 国, 为了推进大部制 , 置了大量的执行机 设
构和专 门的协调机构 ,大部负责宏观决策性 的职 能, 而把具体执行工作交 由这些下属机构 , 从而保 证了大部功能的综合性 和稳定性 。圜 另外 , 西方 国 家大部制的成功还得益于 良好的组织和法律保障。 2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大部制改革的政 、
1西方 大部制溯 源— — 大部 制改革的经验参照 、
2 O济和社会的干预程度 , 但是强 政府的发展伴随着 7 年代石油危机 、O 0 8 年代债务 危机 、 福利制度弊端丛生等问题 的显露 , 改革呼声
四起 , 从而出现了新公共管理等流派 。强调政府的 公共服务功能 , 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 改善政府的 服务质量 , 构建以“ 小政府 , 大社会 ” 为模式 的公共 服务型政府。由此 , 大部制改革在西方应运而生。 美国、 加拿大等多数 国家的大部制属于原发的
的不同需要而决定的 , 大致呈现 出三个不 同时期的
作者 简介 : 曦亮(9 5 )女 , 蔡 1 8一 , 北京大学政府 管理 学院 2 0 级硕 士研 究生。 08
一
3 9—
《 北京行政 学院学报) 0 9年第 3 )0 2 期
●政 治・ 行政
改革 内容 : 一是精简机构 , 以处理机构内部部门数 量 与 人员 数量 的关 系 ; 是转 变 职 能 , 二 以调 整 政 府 与社会 、 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理顺 中央与地方之间及条与块之间的关系; 三是政府职 能整合 , 以理顺政府经济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之间 的关系 , 理顺政府部 门之间的关系。 在这三个阶段 的改革内容中, 前三次政府机构
大部制改革_历史回顾与路径前瞻_陈科霖
1. 1982 年改革———摸索阶段 1982 年改革的出发点是 1978 年召开的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且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 而由 于 安 置 老 干 部 以 及 经 济 恢 复 工 作 等 原
作者简介: 陈科霖( 1991 ~ ) ,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又将走向何 方? 何为适合于中国的理想的大部制模式? 本文在 回顾我国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变迁历史进行纵向比较 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外的横向比较,提出大部制改革 的三项原则,并就我国大部制改革的理想目标作出 了前瞻性讨论。
一、我国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变迁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机构已经历了七 次改革,分别是 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8 年、 2003 年、2008 年和 2013 年。通过回顾这段改革的 历史,我们可以对大部制改革产生的背景以及现实 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17 2014.03
大部制改革: 历史回顾与路径前瞻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课件
大部制改革的历史
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历 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深 化改革和加强治理的重要需求 和新挑战。
大部制改革的历史进 程
大部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 不断深化和完善,取得了显著 成果。
大部制改革取得的成 果和经验
大部制改革推动了政府职能转 变,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促 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大部制改革的实践
大部制改革未来的发 展方向
大部制改革将继续推进政府职 能转变、深化改革创新、提高 治理现代化水平。
大部制改革对中国现 代化建设的影响
大部制改革是推进中国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大部制改革对世界的 启示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经验为其他 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总结
大部制改革的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成就
大部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改革经验。
大部制改革的实践路径和 思路
大部制改革包括组织机构改革、 职能转变、权力下放等方面的实 践。
大部制改革的组织形式与 机制
大部制改革采取了分级管理、专 业化机构、信息化管理等多种组 织形式和机制。
大部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 问题
大部制改革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完 善、利益关系复杂等挑战和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展望
未来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对于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是指通过改变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以实现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初步认识
什么是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是指通过调整政府组织和职能,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
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挑战
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挑战党的十七大闭幕之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思路进一步理清,中央政府部门设置“大部制”,它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次大动作。
通过贯彻实施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更加高效廉洁、办事得力、服务到位的人民政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进程入手,探讨了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根源及意义,分析了“大部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信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向前进,国家的体制机制必将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必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标签:行政机构改革;大部制;政府职能;“三定”1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国“大部制”改革,是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不断深入。
从1982年至今,我国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如今进行了第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通过了实行“大部制”。
具体内容包括:(1)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2)加强能源管理机构。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
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3)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4)组建交通运输部;(5)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组建环境保护部。
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7)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不再保留建设部;(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此次改革相比在整体思路上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强调建立起行政管理体制框架,建立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制约的权力机构。
改革的目标明确定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强调反映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理念和宗旨。
2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意义2.1较好解决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问题“大部门制”改革中加入了“决策、执行、监督” 的分立,使“三权”进行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把职能相近部门合并。
第七专题 我国“大部制”改革探讨
(三)行政改革思路的演变
1、由单纯的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转变
2、由重意识形态向重发展效果转变
3、由重权力向重服务转变
四、大部制改革的原因和好处
(一)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大量事实证明,政府机构职能交叉、重叠引发的政府管理问题,是人们 普遍都能感受得到的。 与过去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比,200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 着三个方面的较大压力:
三、中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 (一)历次改革的回顾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大致每隔年进行一次大 的改革和调整, 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正好进行了六次 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和调整。 第一次机构改革时间是1982年,这次改革的要点和主要 成就: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大幅度精简 了机构、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 的步伐。 第二次机构改革时间是1988年。这次机构改革首次提 出了“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的命题,改革的目 标是精简机构和转变职能。
第七专题 我国“大部制”改革探 讨
一、“大部制”的涵义
(一)“大部制”的产生与发展
大部制发轫于中国。我国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三公 列卿制,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执行机构则 为列卿,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大部制的雏形。到隋唐时 期,大部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成熟的六部 制。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总称,是中央 政府最重要的机构。
(1)修改和完善民间组织登记注册相关条例,尽可能降低民间组织注册成立门 槛。 (2)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财政危机,保持民间组织的独立性。 (3)出台一整套针对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四)破除利益阻力 (1)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
(2)破除改革的旧主导格局。
略论我国大部门行政体制改革
略论我国大部门行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部门体制出台的背景、意义等的分析,剖析了实行大部门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大部门体制改革。
关键词:大部门体制;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近来在我国政坛上最受世人瞩目的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8年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总体上看,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15个机构调整变动,正部级机构减少四个。
1我国大部门行政体制实施面临的问题1.1部门之间的利益化问题这次大部门体制改革看是以合为主的,但在机构改革方案真正推出来之前,一些媒体猜测或者是人们有所期待的,像大农业、大金融、大文化,这样的合都没有出现。
而对某些在“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条件下享有特殊权力和利益资源的部门及人员而言,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无异于要求他们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如大能源部的呼声最高,但最终没有实现,要整合能源部这么多部门的交叉权力实属不易。
相比较其他大部制的行业,能源行业还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有太多的强势国有企业——包括电力、石油等,这些国有企业不愿意多一个管实事、责权明确的新“婆婆”来管。
这些强势企业、强势部门也在不同场合谏言国家高层,慎行能源部。
1.2权力与制衡的问题第一,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划分极其重要。
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有所进展,但是总的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可能未来应该朝着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央地方关系发展,在明确划分事权的前提下,在解决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前提下,地方机构改革才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第二,部门之间的权利制衡问题。
现今,除中央与地方、大型国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外,已形成庞大的利益团体,机构大分拆、重组,势必将因利益分配带来强大反弹。
大部门体制改革除涉及职能整合与机构合并外,还涉及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涉及到政府部门的组织形式、协调机制、领导层级、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复杂问题。
中国大部制改革
简述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1]随后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8 年3 月15 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高票通过,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大部制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一、大部制的含义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
按照一些专家的提法: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改革不仅包括中央大部制改革和地方大部门改革的内部横向整合,还包括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上下联动的纵向整合。
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部门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实行大部制,另一个着眼点是提高政府效能。
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配置脱节、多头重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性障碍。
例如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实行大部制,从体制上减少职能交叉现象,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责任,无疑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二、大部制实施的背景及意义十七大提出大部制的改革思路,是在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行政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借鉴发达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熟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新举措,因此大部制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
[精编]我国大部制改革研究论文
[精编]我国大部制改革研究论文实行大部制改革是件好事,但重要的不是改革部门设置的“标”,而是要改革部门职能权利的“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制约经济增长的已经不是生产力不足的问题,而是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过6次大的机构改革,最近的一次改革已经在近10年前。
经济生活中生产力和积极性都很充足,但是总有种有形或无形的力量束缚着,根源来至于国家部委改革滞后带来的行政限制方面。
并且一些政府部门职能重叠交叉,政出多门、权责扯皮,办事效率非常低。
因此,近几年推行大部制改革,改革方案今天终于水落石出。
初略看了下改革方案,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大部制改革涉及到撤销机构、精简各级领导,面临很多阻力。
目前在机构精简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还只是改革的开始,还有很多改革需要推进,仍有很多部门需要精简和提升服务水平。
更重要的是,不是单纯地为了机构变动而变动,不是简单地为了精简人员而精简,这只是治标,更重要的是要治本。
如何才算是治本?我认为至少要实现“两升一降”。
一是提升政府办事效率。
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实现大部门体制,主要改革方向是对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机构进行整合归并,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
这一改革的初衷要以提升政府效能为目的,明确各部委的职能界限,避免政出多门、重复审批、多重管理现象,提升办事效率。
在这一改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起到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职责,减少和下放审批事项。
此外,不仅是被动接受老百姓请求的办事效率提升,还要实现主动管理和应急事件处理的效率提升,各部委职能整合清晰之后,才能更好地加强宏观管理,提升事后监管能力。
二是提升政府服务意识。
我国政府机构在行政办事中存在一些问题,经常听到一些官僚做法:当有利可图时,所有相关部门都会主动找上门“要好处”,对微观实体过度干预;当发生风险需承担责任时,所有部门都想方设法踢皮球推卸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改革历史初探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 大部制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含义:大部制(Large department system)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二)特点: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中国大部制改革历史发展概述
(一)简述: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应对社会各种复杂的局面与挑战,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始)到2013年(12届全国人大),共进行7次大部门体制改革。
从最初的100个部门,精简、整合为现在拟设置的25个部门。
(二)各阶段中国大部门体制改革
1.1982年改革
核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内容: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改革
核心:转变政府职能
内容: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改革
核心: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内容: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中
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
4.1998年改革
核心: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内容: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
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
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
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5.2003年改革
1.核心: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
2. 内容: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改革的
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6.2008年改革
核心: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内容: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7个。
7.2013年改革
核心: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内容: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5个.
(三)历史上中国大部制改革的规律
从以上7次(包括准备实施的2013年新出台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显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每一次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密切相关。
如1982年的改革方案,便是针对当时官位的终身制、“子承父荫”等的普遍政治现象下提出的。
又如1993年的改革与当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任务密切相关。
如果改革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政府机构及人员编制、任职机制等的变革便难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部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从基本上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改革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从最初的国家干部年轻化,有限任期制等依法组织政府机构的最基本要求的提出,到提出要以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改革关键,再到实行政企分开,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等等,都无可争辩地说明大部制改革正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越做越好。
但是,应该同样地看到,大部制改革只能稳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且从改革目标到改革效果的转化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从1993年提出的要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到1998年的下一次改革才基本完成,足以说明新政策的实施是要受到当时的其他因素所制约的,必须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行。
3.从部门性质的设置上看,经历了计划经济性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转变;经历了由重视工业发展为主,逐步转变为重视国家社会民生的职能上来。
直到1998年改革以前,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等一直是部门中的“主力”,1998年后,开始出现了宏观调控部门如国资委、银监会,商务部、安监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监督部门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充分反映了我国行政职能的稳步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
4. 从部门数量看,中央各部的数量基本呈由迅速减少到稳步减少的趋势。
虽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如英国部门数量维持在18个左右),我国行政部门存在的机构臃肿、层次重叠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但作为一个奉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机构设计,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经验。
精简机构是一个触及多方利益的举措,必须有强有力的权力与制度作为执行的手段与保障,而从31年前的100精简到现在的25个部门,不得不说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大跨跃。
三、中国大部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初步了解了我国大部制改革发展的历程并摸索了几条简单的规律后,结合行政管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便可尝试对未来国家部门的改革方向经行一些探讨。
总的来说,未来我国的大部制改革会呈现以下一些基本的特点与方式:
(一)从部门职能设置的基本内容出发
1. 维护、巩固发挥政治统治职能的机关。
如国家外交部、国防部、司法部、国家安全部、公安部等。
鉴于当前国际领土与主权争端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与我国钓鱼岛、三沙群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应继续把外交部与国防部列为地位极其重要的部门。
2. 继续强化经济职能。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的新要求,表明与经济有关联的行政部门(如发改委)的权力与地位难以动摇。
3. 不断加大对社会职能的转变力度。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崛起与发展,相关社会问题与社会需求也不段显现、发展。
从21世纪后的政府机构改革我们可以发现,政府正着力通过设立一些部门如环境保护部、社会资源与人力保障部等,以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没有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不重视社会的福利制度建设等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问题,人民政府为人民,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积极跟上西方社会的步伐。
(二)从部门职能设置的运行方式出发
未来大部制改革将会不断整合、完善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能。
如十二届全国人大便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管体系存在重大漏洞,这不仅与监管制度本身的欠完善、司法不力有关,更与部门体制下各监管部门设置过多,导致权责关系不清,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屡屡发生有关。
(三)从职能关系的转变上看
1. 中央各国家机构仍将进一步精简,以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行政自主权。
大部制改革不仅能够使各国务院各部门分散的权力得以整合,达到“精简、高效、统一”的目的,还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地方、基层因地制宜,调动地方与基层的积极性。
2. 继续深化、扩展政企分离改革。
最新一轮改革方案显示,国家将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不再保留铁道部。
1998年的改革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要以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为改革重点,消除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12级公共事业管理
12991655 陈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