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教案资料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教案:王崧舟《长相思》一、教学目标:1. 掌握诗歌《长相思》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2.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欢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简要介绍王崧舟和《长相思》的背景。
2. 诗词赏析:阅读整首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分析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与诗歌产生共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4. 创作接龙:鼓励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复习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王崧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课堂导引:介绍《长相思》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诗词赏析: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诗歌,分段解读并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5. 情感体会:提问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有何感受,鼓励他们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感触进行思考和细腻的表达。
6. 创作接龙: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他们按照《长相思》的形式,继续写下去,丰富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7. 朗诵演练:挑选几首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诵和分享,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状况,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创作:针对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表达的情感真实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歌的整体效果。
3. 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进步。
五、拓展延伸:1. 阅读更多王崧舟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2. 学习其他古典诗词的欣赏和解读,培养对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的喜爱和理解。
3. 参观相关文化展览和演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反思:《长相思》是王崧舟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之情。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案例评析
学习语用与诗意语文的典范——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
案例评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王崧舟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去年的树》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2.学习诗歌语用与意象,学会理解和分析诗意。
3.了解诗意语文的运用方式与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相关诗歌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纸笔等学习工具。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去年的树》中的句子进行解析,例如:古道晨钟暮鼓,柳暗花明又一村。
2.知识讲解
相关的背景知识:王崧舟及其创作背景。
诗歌语用的学习:掌握诗的意象,并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语用关系。
3.示范分析
比如:天涯共此时,绿树村边合,竹筒斟酒,共我同窗老。
4.练习应用
让学生作文,运用《去年的树》中的意象与情感写一篇短文。
5.总结反思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四、教学注意事项:
1.让学生进行多次课内外的反复朗读和分析。
2.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积累。
3.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在诗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4.在进行练习应用时,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论,提高写作的质量。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案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大家之前有读过吗?
生:有的读过,有的没读过。
师:那好,咱们先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
师:读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给你什么感觉呀?
生:感觉有点忧伤。
师:嗯,说得很好,那从诗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这种忧伤呢?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对,这句描写的景象确实让人感觉有点凄凉。
那还有吗?
生: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没错,那这句又怎么体现出愁呢?
生:诗人对着江枫和渔火,睡不着觉,肯定是心里有愁事。
师:非常棒!那后两句呢?
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觉很安静,钟声更显得孤单。
师:大家理解得真不错。
那咱们再来仔细品一品每一句诗的意思。
(逐句讲解诗意)
师:现在大家对这首诗是不是理解得更深刻了?那咱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再次朗读)
五、教学反思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
但在教学中,对于一些难点的讲解还可以更细致,比如钟声在诗中的作用,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长相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长相思》这首宋代杨万里的词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于宋代词作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学习和分析这首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思发尽已成灰烬千山万山如火焰,天山西山望瀚海一身也,两靥人长久,天涯天外送云归。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或板书展示《长相思》这首词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词的大致主题,并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对于“相思”这个词的理解。
2.朗读和讲解(10分钟):教师朗读《长相思》,分段讲解其中的生词和词语,并说明宋代词的特点和格律,与其他时代的词作进行比较。
3.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自行阅读《长相思》这首词,并回答下列问题:词的背景是什么?人物的思绪和情感是如何描写的?思念和相思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什么?试着找出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和词句。
4.讨论和分析(1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长相思》的理解和感受,并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探讨这些手法和意象所起到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杨万里在《长相思》中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感情。
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仿照《长相思》的写作风格,写一首自己的相思之词。
鼓励学生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意象的描写。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创作的相思之词,与同学分享各自的作品,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反馈和评价。
7.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复习《长相思》的主题和思想,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逐渐培养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并主动提出问题与意见。
2.阅读理解评估:收集学生对于《长相思》的回答和讨论,评估他们对于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3.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相思之词的质量,主要考察他们是否注意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一)教学科目: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课文的意境描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尝试解释它们的意思。
三、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
四、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课文的意境描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后学习的重点。
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二)教学科目: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2. 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词。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诵读等方式,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身向榆关那畔行,心却在故园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诗词,叫《长相思》。
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老师去旅行,离开了家好多天。
晚上住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外面刮着大风,听着呼呼的风声,老师心里突然特别想家,想家里温暖的灯光,想妈妈做的热乎饭菜。
这种想家的感觉啊,真的是特别难受。
相信大家也都有过离开家想念家人的时候吧。
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长相思》,也是作者在远离家乡的时候写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三)理解词意,想象画面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的题目,“长相思”,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意思呀?(引导学生理解题目)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4、想象画面:同学们,读着这首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描述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画面)(四)深入感悟,体会情感1、作者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从词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身向榆关那畔行,心却在故园”)2、作者在行军途中,经历了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他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作者的辛苦和思乡之情)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除了这首《长相思》,还有很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你们能想到哪些呢?(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思乡诗词)2、教师补充一些思乡诗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不同诗人的思乡之情。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要:一、王崧舟简介1.王崧舟个人背景2.王崧舟在语文教育领域的成就二、诗意语文的内涵1.诗意语文的定义2.诗意语文的核心理念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实践1.以诗歌教学为例2.引导学生体验诗歌魅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成果1.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2.社会对诗意语文的认可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1.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2.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正文:王崧舟,一位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教育家。
他独创了一种名为“诗意语文”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们开启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
诗意语文,并非字面上的理解,而是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一种深化。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因此,他倡导在教学中融入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王崧舟老师的教育实践中,他常常以诗歌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他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品味诗句、探讨意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诗歌的美。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经过王崧舟老师的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阅读、写作和表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也使得王崧舟诗意语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教育成果,更在于它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灵魂的火炬。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他提出“诗意语文”教育理念,一直深受广大教育工
作者和家长的推崇。
他认为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感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一、语文教育应该以情感为重,而非知识为主。
通过情感的净化和提升,无形中就提
高了语文学习和使用的质量。
二、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感受,而非语言的掌握。
只有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所传递的含
义和情感,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语言。
三、诗意语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的诗歌和文学名著,来陶冶情操,丰
富内涵。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品位。
四、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走向文学殿堂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和分数发放者。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而非仅仅进行知识灌输。
五、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审美情感、语感和表达能力。
只有在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世界中,才会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
中更加灵动和有智慧。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提倡语文教育要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诗意的艺术。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长相思》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诗歌中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学生自己的诗歌创作。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学生自己的诗歌创作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背景和作者王崧舟。
引导学生思考“长相思”是什么,有哪些表现形式。
第二课时:课文解读分析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创作实践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长相思”,并尝试用诗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如词语搭配、修辞手法等。
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诗歌,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课时:总结回顾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总结所学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更多的诗歌创作和阅读方法。
教学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符合诗歌的基本要求和修辞规律。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长相思》诗歌原文和翻译。
课件或板书,包括诗歌的基本情节、主题、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等。
学生自己的诗歌创作。
诗歌欣赏和分析的教学素材。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解读诗歌,分析诗歌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诗歌创作和相互分享,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达潜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案例式教学法: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课堂演讲、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拓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长相思》。
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3、通过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长相思》。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起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词,注意读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正音。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
(三)理解词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的意思。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山一程,水一程:走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山水水。
身向榆关那畔行: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深千帐灯:夜晚营帐中灯火通明。
风一更,雪一更:刮了一更的风,下了一更的雪。
聒碎乡心梦不成:风雪声嘈杂,打碎了思乡的心,让人难以入眠。
(四)想象画面1、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教师适当补充。
如:行军途中的艰难跋涉,夜晚营帐中的景象,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等。
(五)体会情感1、提问:从这首词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征途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六)朗读升华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语调、重音的处理。
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要读得缓慢、沉重,突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聒碎乡心梦不成”要读得低沉、哀怨,表现作者的思乡之苦。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
王崧舟《长相思》教案王崧舟的《长相思》是一首具有深情和思念之情的古代词曲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首词曲的多个方面,包括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动机、词曲的结构和形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我也将分享自己对这首《长相思》的观点和理解。
【导读】《长相思》是王崧舟创作于南宋时期的一首描绘思念之情的词曲作品。
王崧舟以其细腻的描写和饱含深情的表达,使得《长相思》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词曲中,王崧舟借助虚实相生的手法,将爱情的甜蜜与思念的苦涩相融合,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与创作背景】王崧舟,字子安,生于南宋,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也是南宋文化繁荣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崧舟曾担任过官职,但更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古代文学的贡献。
他以其精湛的词曲创作和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而广为人知。
《长相思》是王崧舟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爱情词曲。
根据研究者的观点,这首词曲是王崧舟在离乡背井、远离家乡的时候写下的。
这种背景使得《长相思》充满了对家乡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同时也突显了作者的孤独和失落感。
【词曲的结构和形式】《长相思》以七言绝句的形式组成,每句词由四个字构成。
这样的结构使得整首词曲呈现出简洁而有力的形象。
作者在词曲中运用了平仄、押韵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词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更加突出。
这样的艺术手法为词曲赋予了一种流畅和饱满的音韵美。
【情感与意义】《长相思》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念之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抒发,将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词曲中的描写以朦胧、隐晦的形式呈现,同时也蕴含着作者衷心的思念之情。
除了表达思念之情外,《长相思》还蕴含着对离别和人生的反思。
词曲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描写,折射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以及个体对时光流转的无力感。
这种对生命和离别的思考,让《长相思》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和启迪意义的词曲作品。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一)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感受课文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合作探究,解决生字词读音和写法的问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魅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风格,进行小练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二)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1. 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谈读书王崧舟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王崧舟教学设计这是古人谈读书王崧舟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人谈读书王崧舟教学设计第1篇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
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
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读、思、悟相结合。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
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
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
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古人谈读书王崧舟教学设计第2篇[成功之处]1、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可见背诵不但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
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前提是“读”。
本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名读、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在“熟读”的最后就是“成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王崧舟搭石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王崧舟搭石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王崧舟搭石》一文,了解作者王崧舟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课文《王崧舟搭石》,引导学生读题并提问:“你们知道‘搭石’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怎样搭石。
”1.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搭石是一种传统技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搭石。
”2. 自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2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指导并总结。
3. 学习课文3.1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朗读感悟4.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5. 总结拓展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提问:“我们学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5.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强调:“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搭石的理解。
2. 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写一篇以“生活中的搭石”为主题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对本次教学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王崧舟《墨梅》四下教案
《墨梅》简案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材版本: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砚、冕、乾、坤”四个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满乾坤”的意思。
2.能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的品性和意象。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及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的品性和意象。
教学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通读分类、整体感知。
1.读好题目和作者。
2.读好诗中的两个新词洗砚、乾坤。
3.读好整首诗。
4.发现诗中隐藏的三种不同的梅花。
5.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一题。
二、引经据典、品读家中梅。
1.品读家中梅:我家洗砚池边树。
2.为什么种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不是种在花圃,而是重在洗砚池边?借助注释理解内涵。
3.读好家中梅?三、知人论世,品读画中梅。
1.品读画中梅:朵朵花开淡墨痕。
王冕是大画家,很善于用色,怎么不给梅花添点儿颜色呢?补充王冕生平资料,理解内涵。
2.读好画中梅四、互文比较、品读心中梅。
1.品读心中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写梅花通常会写它的香气,补充一组写梅香的诗句。
3.王冕这首诗写的不是香气,而是清气,是为什么?4.小组讨论,然后完成课堂练习第二大题。
5、拓展王冕描写梅花的诗句,深入理解清气的内涵。
6、读好整首诗。
五、托物言志、整体提升。
1.发现墨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创设问题情境,深入感悟并熟记整首诗。
3.集体背诵整首诗。
评析:王老师用“心中梅”、“话中梅”和“心中梅”引导孩子们理解、体悟整首诗,他对教材挖掘之深、把握之准让人叹服。
他的三个“诗意语文”策略:知人论世、想象对话(生当洗砚池,师作王冕模拟古时的情景对话)、复沓回环让我受益匪浅。
他在讲座《古诗教学的文化守望》中提出:古诗教学到底该以什么为重?王老师说:“价值观的思考永远排第一位。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例
文言四课:文化的感染和感动《秋声赋》《爱莲说》《湖心亭赏月》《记承天寺夜游》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习目标】1.熟读并美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感受描写月光的句子,体悟情境与心境的合一。
3.结合写作背景和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初步理解“闲人”的意蕴。
【教学过程】1、触摸“记游”意脉,借“月”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与月的相似之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写爱情,体会断肠,何时断肠)——[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写友情,月如琉璃,写出友情之纯洁干净)——[宋]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这样跟“月”有关的诗词苏轼一共写了570多首,几乎占了他全部诗词的五分之一。
这说明了什么?(月亮记录着苏轼的悲欢离合)打开课文纸,自读课文。
2、读解四字词语课文很短,才1个自然段、5句话、85个字,但是四个字的词语却不少。
(读解以下四字词语)何夜无月但少闲人(但,什么意思?)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洒入?进入?)无与为乐步于中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空明,清澈,澄清……有二十个以上的意思。
)3、梳理行文脉络,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思考并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
四组词语怎么提序(课件呈现下列内容,生默读并完成练习。
)起(起因)何夜无月但少闲人承(过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念、寻、步)转(转折)无与为乐步于中庭(前面写事,后面写景)合(议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这就叫“节奏”!来!(师生合作朗读课文)4、品味“空明”意境1、品味“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有着怎样心境的人称得上是一“闲人”?(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诗意语文——王崧舟
她总是在情境中,但对游离于语言文字的 种种渲染和演绎,她说——不! 她复活语言的内在之气,但声音的表现倘 若只被加以机械的操练和刻板的模塑,她 说——不! 她是文化的,但对文化所作的任何形式的 宏大叙事和过度诠释,她还说一个字—— 不!
谢谢观看!
找资料:朱晓秋、陈慧芳 教案批注:朱勤 吴小红 教案模仿: 邓潇婷 课件设计:罗思思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
精彩片段 教学方法
教学特色
诗 书 半 斋 随 意 读
明 月 一 帘 无 心 照
教案模仿设计
《一夜的工作》视频
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
第一:“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 越风格的范畴,自然,诗意语文也 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 学现象。
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 境、心境。比如何语言
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 情味和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子 《我的战友邱少云》
④会意:所谓会意,就是在特定的情
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 蕴和意趣。比如《草船借箭》
⑤求气:所谓求气,在特定的情境中,
第二,“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 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对 “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诗意语文 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 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 自觉和回归。
精彩片段
教学方法
(一)用洋溢的激情带动孩子们学习的 热情 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从一 首描写周总理的小诗出发,引导学生走 进作者。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 了孩子们,带给孩子们美的享受,引领 孩子们进入学习的天堂。
三、重点语句的诵读
教案模仿设计
《万年牢》仿写片段 《詹天佑》仿写片段
《钓鱼的启示》仿写片段
诗意是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王崧舟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王崧舟教案教案标题:《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王崧舟教案》教案目标:1. 熟悉并掌握《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王崧舟的相关内容;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王崧舟的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1. 理解王崧舟作品中的深层含义;2. 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2. 王崧舟的相关作品资料;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4.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王崧舟的相关作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王崧舟作品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王崧舟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展示与讲解(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王崧舟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等。
2. 通过阅读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王崧舟作品中的某一篇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就作品中的主题、情感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个性化拓展(15分钟)1.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拓展活动。
2.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相关作品,如诗歌、故事等。
3.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崧舟的作品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知识和体会。
2. 鼓励学生表达对王崧舟作品的喜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
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
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
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
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王国维语)的言语个性、言语智慧和言语创造,就是文本的美之所在。
发现、开掘文本秘妙,无疑是在为诗意语文这潭活水正本清源。
七节观摩课,在文本秘妙的确立和处理上,是高度自觉、一以贯之的。
文本秘妙,在精致的构思技巧上。
《与象共舞》一课,紧扣课题逐一展开。
教学指向的是文本的“双关”写法,其实,双关在这里更多是作者的一种创作思路。
就全文的构思看,与象共舞既有“和大象一起跳舞”的表层意思,更有“和大象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深层意蕴,而且,这深层意蕴才是文本的主旨所在。
所以,作者真正着墨“和大象一起跳舞”的文字比例并不大,相反,在近五分之四的篇幅中所写的内容均与大象跳舞无关。
但是,在领悟了“与象共舞”的深层意蕴后,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精致、精巧的构思而拍案叫绝。
原来,文本的一字一句无不在写“与象共舞”,那种人象合一的天地奇观、天作之合。
双关构思,正是文本最深刻的诗意所在。
文本秘妙,在不朽的精神母题上。
《诗经·采薇》一课,抓住“杨柳依依”这一经典意象,一唱三叹、层层递升,力图进入我们民族性格中最凄美、最柔软、最精微的精神寄托。
显然,《采薇》一诗,“杨柳依依”这一意象的创造、传承、并最终化为“送别”这一精神母题,无疑是其最大的文本秘妙。
是的,自《采薇》始,这“杨柳依依”的动态意象以及意象所蕴涵的那种送别的忧伤和盼归的期待,成了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约定俗成的心理记忆和诗性寄托。
文本秘妙,在深邃的哲理境界上。
《游山西村》一课,毫无悬念却别出心裁的演绎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思意蕴和人生境界。
说毫无悬念,是因为这两句诗的象征性哲理早已家喻户晓,因此,将文本秘妙锁定于此,是意料之中的事。
说别出心裁,是对哲理意蕴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是充满诗性的,在置身意境中感悟、在知人论世中感悟、在联系类比中感悟、在切记体察中感悟,诗意融化了高深、坚硬的哲理。
文本秘妙,在出乎意料的章法上。
《刷子李》一课,经过二度设计、二度演绎后,学习目标的指向变得非常明晰了。
舍弃了“侧面烘托”,舍弃了“细节描写”,全课紧紧围绕“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抓住“果然、轰然、悠然、居然、竟然、忽然、恍然”等表现心理变化轨迹的词语线索,巧妙而自然地揭示了“一波三折讲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一文本的核心秘妙。
文本秘妙,在细致入微的线索上。
《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充分感受到“不教而教”的教育智慧的同时,也集中挖掘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言语表达秘妙。
纵观全文,“我”的心理变化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十分沮丧”——“充满神圣感”——“又沮丧起来”——充满歉意——“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样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写得曲曲折折、委婉细腻,不难发现,“我”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受到老人的默默鼓励与呵护,以致后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成了“我”终身的老师、心灵的导师。
文本秘妙,在鲜明的语言节奏上。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通篇洋溢着的是一种“慢”的节奏、“慢”的情调、“慢”的话语风格和生命回忆。
于是,“慢”成了文本的一大秘妙。
这“慢”,既是一种降低速度的缓慢,也是一种放宽心理的舒慢,更是一种细细回味的闲慢。
表现在话语节奏上,就有了“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的复沓句式和“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的回环语势。
文本秘妙,在匠心独具的表达手法上。
《夜莺的歌声》一课,环境描写是其重要的文本秘妙,我们在这里能发现并确认着环境描写的种种作用和意义。
譬如,“大道两旁”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增加真实性;譬如,“树林深处”的描写渲染着紧张、危险的故事气氛,引人入胜;譬如,“林中空地”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期待高潮;譬如,“围墙旁边”的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余音绕梁。
这些,不正是文本诗意之所在吗?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如果说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那么,教师的诗意教学则是诗意语文的关键和互通点。
教师的诗意教学,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和贯通文本诗意和学生诗意的桥梁和纽带。
诗意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往往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生而异,但在表面不一致的背后,则是某种更内在、更本质的同构一致。
这里,诗意语文课堂上的“气场”则是一种本质的同构。
没有气场的课,不是诗意语文的课。
课堂气场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有气场的课,有教学魅力,有精神吸引力,有浓浓的氛围和情调,它是一堂课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的集中诠释和高度表达,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濡染。
不知不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深入骨髓地浸润,这一切,正是课堂气场对学生生命气场的诗意教化。
营造气场,就是要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情感基调。
作为文本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是温馨、平静的;作为课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一样也是温馨、平静的。
整堂课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感张力,有的只是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般的温婉和淡定,林珊的教学语言如拉家常般的自然平和,典型语段的朗读从从容容、不徐不疾,对老教授的形象气质也紧扣文中三次出现的“平静”二字,于“平静”中学生慢慢体悟“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智慧和境界。
正是和谐统一的情感氛围,营造出一种柔美、感人的气场。
营造气场,就是要艺术构建一堂课的教学节奏。
课堂节奏是一种合于规律的变化,起承转合是一种节奏,前后对比是一种节奏,螺旋递进是一种节奏。
有节奏就有气场,有气场就有诗意。
《诗经·采薇》一课,所呈现的是一种回环复沓、盘旋而上的课堂节奏。
课的第一乐章是对“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直观凝视,感受到的是一种优美的意境;第二乐章引入诗的后半部分及历史背景,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中感受到诗的凄美意境,节奏为之一变,境界为之一升;第三乐章以“杨柳”为线索,拈出一长串含有“折柳”意象的古典诗词,于送别的忧伤中感受盼归的守望之情,课堂节奏再次一变,进入一种醇美的境界。
营造气场,就是要高度整合一堂课的多种元素。
课堂元素,包括文本、语言、媒体、环境、手段等。
每一种元素,既有认知的功能、又有启示的作用、还有审美的价值。
诗意语文对课堂元素的关注,不仅指向认知的、启示的,尤为重视审美的。
对于各种课堂元素的选择和使用,都力求在审美这一维度上得到整合。
《冬阳·童年·骆驼队》在音乐这一媒体元素的使用上,可谓苦心孤诣、水乳交融。
无论是在《禅诗》的背景音乐下悠然朗读“学咀嚼”的语段,还是在《风之语》的背景音乐下怡然想象驼铃声的弦外之音,都让人心旌摇曳、心驰神往。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文本诗意和教师诗意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诗意上来,学生的诗意无疑是诗意语文的归宿和落脚点。
在这里,学生的诗意包含着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从过程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的学习”,诗意的学习不同于简单的理性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它是体验的学习、直觉的学习、顿悟的学习、审美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切近语文学习的本真和规律。
从结果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生命”,通过诗意的学习,最终成就和成全学生的诗意生命。
诗意生命是一种言语生命,是一种美善相谐、至诚至真的生命,成就学生的诗意生命乃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语言抒写诗意生命。
诗意语言是诗意生命的外化和某种确证,反之,诗意生命需要通过诗意语言来加以内化和成全。
《与象共舞》一文是赵丽宏先生诗意生命的某种显化,借由《与象共舞》一文,学生和赵丽宏的诗意生命进行着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沟通,其中“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的话语节奏、“与象共舞”在各种新语境中的简约类化,更是浓浓诗意生命抒写的典范的美的语言。
学生在品读、咀嚼和迁移这些美的语言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广化、美化、深化、敏化着自己的诗意生命。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形象塑造诗意生命。
《刷子李》一文中的主人公“刷子李”,谁能否认他是一位充满人生诗意的奇人呢?他的人生,与其说是功利的,毋宁说是审美的。
他干的是俗而又俗的粉刷匠,但是,他干活的规矩奇得美妙、干活的打扮奇得美妙、干活的动作奇得美妙、干活的质量奇得美妙,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职业境界,更是一种审美的表现。
当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时,这种进入,不正是一个诗意生命对另一个诗意生命的召唤和澄明吗?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情感陶冶诗意生命。
战争是残酷和残忍的,但战争也在另一种意义上洗涤和洗礼着人性,《夜莺的歌声》借由主人公“夜莺”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不屈的意志、镇定的品质和过人的机智等美好人性的赞美。
直面惨淡的战争,“夜莺”们无畏无惧、智勇双全,在战争的废墟和瓦砾中绽放的依然是璀璨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