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心理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你准备好了吗?
一、就业的心理准备
案例一:
我叫王××,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4年,自觉学有所成,然而却在就业上处处碰壁。

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

毕业已经快一个月了,我还未与一家单位签约。

时下,我处在焦虑、忧郁、自卑、不满、无法决断的状态,内心十分矛盾、痛苦。

我该怎麽办?
讨论:
小王在向心理咨询师伸出求助之手,他为什麽如此苦恼?
――应聘受挫
――梦想破灭
――心理失衡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缺乏应聘、面试的技巧。

“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职业的自我定位过高。

一句话:缺乏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是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你自己
小活动1:自画像
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你自己,可以是真实的你,也可以用象征的手法画某种东西代表你,还可以用任何图形、线条代表你。

虽然你不是一个画家,但是相信你能用手中的笔画出你自己……
分析与思考:
描述一下你的自画像,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自己?
在自画像里,你看到自己平时不曾意识到的特点或问题了吗?那是什麽?
与周围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自画像,别人从你的自画像中看到了什麽?你对此怎麽看?
小活动2:“我是谁?”
请在一张白纸上,以“我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写出20条最能反映自己的特点的自我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凭直觉写出来。

分析与思考:
在这20条中,反映你的优点的是几条?反映你的缺点的是几条?你的优缺点的比例大约是……
如果有机会,请同学和父母帮你写出“同学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对比一下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有什麽不同?
提示:以上两个小活动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使你审视一下自己。

如果认真做了,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了解了自己的优缺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扬长避短,能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

(二)了解自己的职业意向
小活动:我的职业梦
根据你目前的专业、学业等自身发展情况,结合社会现实,你认为自己最想选择的职业是什麽?在白纸上写下你的1-3个职业梦想……
分析与思考:
写出确定每一个职业梦想的5种理由,以10分为最高分,评估每一个“理由”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看自己内心里倾向于哪一种职业,为什麽?
要想实现这个梦想,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把它一一列在纸上。

对你需要努力的每个方面做出具体的、毕业前的规划。

提示:
职业意向是一个人从事某个职业的心理准备和行为趋向。

从现实出发考察自己的职业意向,能够提醒自己对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明确近期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途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脚踏实地地努力!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做一个有关职业与性格的心理测试,看看你的性格特点是否支持你从事那梦寐以求的职业?
二、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案例二:
我这个人性格十分内向,一到人多的场合就脸红。

最初的时候,一听说要去面试了,心里就打鼓,底气不足,一与考官们谈话舌头就发僵,思维就停滞,平时的机敏慧黠全不见了。

尽管每次我都跟自己说:“要自信,要放松,我比他们都强”,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准没用,该忘的还是忘,不该忘的也想不起来。

为此在最初的三个月里,我没有找到一家合适的单位。

我心灰意冷,不抱任何希望地去试最后一次。

心里说,就这样吧,面试完了就回老家山东,不再在这里混了。

由于已经预知了这次也不会成功,倒很随意,我和那个人事经理聊得很投机,反正不过是一个路人而已,就当聊聊闲天吧。

一放松下来,思路就特别清晰,海阔天空地足足谈了三个小时,最后走出来的时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回去后稍微收拾了一下简单的行李,来到火车站买票。

看着广场上人流涌动,心中感慨万千,想自己好歹也是个本科生,未料到竟在北京无一立足之地,看来我是无缘留在这方热土了。

正当我准备踏上东去的火车时,呼机却突然响了起来……
于是,我与那位人事经理成了同事。

讨论:
当事人在最初的三个月里为什麽没有找到工作?
――性格内向
――情绪过于紧张
――缺乏自信
――临场发挥欠佳
最后一次应聘为什麽会成功?
――不过分看重这次应聘
――保持平常心
――有放松的心态
一句话:抱着“必败”之心去面试,压力消解,轻松过关。

(一)保持积极的心态
积极心态来自于积极理念(看房子的故事、ABC理论)
缓释心理压力,摆脱情绪困扰
行家支招――
认知调节法
投入做事法
宣泄法
想象法
放松法
(二)知己知彼,客观选择
对将要应聘的职业及招聘单位作初步的调查了解
将自己的职业期望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起来,选择适当的目标
思考后回答:选择这份工作的客观理由是什麽?
如果得到这份工作,我最满意的是什麽?最不满意的是什麽?孰轻孰重?
如果放弃这份工作,我最遗憾的是什麽?最欣慰的是什麽?孰轻孰重?
(三)从容应对面试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面试能不能成功,也许在你踏进大门后的最初3秒钟就被决定了。

面试首先考核的就是应聘者的外在气质,应聘者的衣着、发型、走姿,以及与面试人员打招呼、接送文件的举止,这些不经意间完成的动作,正是公司对他们外在气质的考察过程。

” 作为“财富500强”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三井物产(中国)业务副总经理王维岭先生如是说。

仪表与外在气质的表现
展示真实、自然、不卑不亢的自我状态
留意自己面试时习惯性的小动作
应聘者最被看重的内在气质――自信
提高自信的方法:
优点列举法
自我暗示法
积累成功体验法
把握面试时的交谈技巧
成功交谈的姿态――SOLER技术(伊根,1999):
S(Squarely)――正面
O(Open)――开放
L(Lean)――倾斜
E(Eye)――目光接触
R(Relax)――轻松状态
把话说好
预期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有所准备
赞扬的话要适当,有真凭实据
尽可能把自己的部分优势展现出来
忌随意抢话、插话……
还有哪些交谈技巧呢?
(四)做好上岗前的准备
对单位的人际关系有初步的了解
考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所从事的工作中运用的情况
尝试做一项社会工作
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吗?
案例:
学习部长
李莎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生,在学校时学习非常认真,各项成绩都不错,还是商贸系学习部部长。

随着毕业的临近,她也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忙碌起来,每次有单位来学校招聘,她都积极去面试,可是每次都是空手而归,看着别的同学甚至有些成绩比她差的都找到了工作,心里不禁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于是本来性格就较内向的她变得越来越自闭,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更不用说去参加面试了。

点评:
像李莎这样的大学生还不乏少数,其实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的就是失落心理,它不仅会涣散人的斗志,影响人的追求,还容易引发其他问题的发生,所以,我们应及早克服。

症状:
有时候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等待就像在黑暗中向情人暗送秋波那样,可是却久久没结果,这是失落;有时候求职期望与现实所得相差太远,这是失落;有时候求职未成,反受欺诈,这又是失落。

一旦失落降临,我们就会体验到不安、不悦、忧郁、无精打采,甚至变得愤怒和不可理喻。

表现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有:影响就业者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增加就业障碍。

小测试
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可以有目的地检查一下失落心理程度,以便心中有数。

仔细回忆一下,近三个月以来,是否经常有下列情况出现:
(1)看到别人工作了,内心是否酸溜溜的?(是)(否)
(2)看到别人有发展,是否感到自己没用了呢?(是)(否)
(3)看到别人家庭条件好,不是滋味了吗?(是)(否)
(4)是否不爱与人交往呢?(是)(否)
(5)感到前途没有希望了吗?(是)(否)
(6)在背后议论人,故意诋毁人吗?(是)(否)
(7)有反感别人的感觉吗?(是)(否)
上述七个问题,建议你在自然的状态下,真实地填写出来。

结果分析:
上述问答,如果出现3个以上“是”的话,说明有了失落心理,应该及时调节,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失落心理的出现,与人的经历与素质有关系。

有些有失落心理倾向的人,外表很懒惰,没有精神,不思进取,无所谓的样子,但内心却非常苦闷,如果不及时、正确地排解,积聚严重的话,任其发展下去,会造成极端行为发生,要引起重视。

案例一:期望值过高
9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

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

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

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

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

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

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
工作的。

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三: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

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分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

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

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案例四: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

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分析:小D 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

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

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浙江大学就业指导处谢红梅李码杭朱慧)
案例五: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我校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某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1)从事财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

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双后再签。

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

笔者曾与该集团人事部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以上条件为什么不能完全答应,该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是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

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

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答应的。

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

案例六:被动等待坐失良机
浙江某单位向学校发布了要来校招聘大量人才的信息,校就业指导中心迅速公布并电话通知了各学院,各学院反应不一,有的学院书记亲自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推荐自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有的则主动邀请对方到学院来选毕业生,有的则用特快专递寄出了学生的推荐材料。

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却在等待面试通知,认为反正该单位要来校招聘,等来了再投材料也不迟。

后来,这家单位真的来了,人事部门负责人却非常抱歉他说:“真对不起,其实,我们几天前就已到贵校,但刚跨进贵校校门,就被贵校某学院盛情‘拦截’而去,晚上住在贵校招待所,闻讯而来的毕业生一拨又一拨,结果我们的计划提前录满了。

”在场的毕业生后悔不已,机会就这样在等待中错过了。

分析: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机会应该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它。

各种招聘人才的信息,每时每刻经过各种渠道在发布、在传递,好比一条河流,信息是一朵朵浪花,你抓住了,就归你所有,你错过了,就无法回头。

因此,只要你认准这条信息对你有用,你感兴趣,就必须主动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发出信息方作出反应,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

机会往往就是这样被主动者拥有。

案例七:巧妙回答打开求职之门
在上海某单位组织的一次面试中,主考官先后向两位考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单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集团公司,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凡被录用的人员都要到基层去锻炼,基层条件比较艰苦,请问你们是否有思想准备?”毕业生A(我校)说:“吃苦对我来说不成问题,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早逝,母亲年迈,我很乐意到基层去,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才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毕业生(B)(外校)则回答:“到基层去锻炼我认为很有必要,我会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好好工作,但作为年轻人总希望有发展的机会,不知贵公司安排我们下去的时间多长?还有可能上来吗?”结果前一学生被录用,后一学生被淘汰。

分析: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技巧非常重要。

对有些问题的回答,表面上看来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却令考官反感。

这是因为:考官并不在乎你回答内容的多少,而在于考察你对问题本身的态度,进而了解你对职业的态度等等。

显然,这一案例中,考生A对下基层态度端正、诚恳,令主考官欣赏;而考生B思想上明显有顾虑,尽管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场合下他的回答显然不合时宜。

案例八: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某毕业生赶到杭州某次人才市场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此时,许多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考虑收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自己感兴趣的某单位递了最后一份材料,并诚恳他说明了自己晚来的原因。

谁知刚过两天他就收到了该单位面试通知,一周之后便签定了正式协议,真是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析: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一般来说应赶早不宜迟,但有些客观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要沉着、有耐心。

有时,耐心等到最后,好戏就在后头。

总之,要么赶早,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么耐心等到最后压轴,同样也会给单位以深刻的印象。

案例九:口头协议无效
某单位接收我校某毕业生,当时已通过体检、政审考核等程序,该单位表示同意录用该生,但提出因没有带公章,请学校先盖章签署意见。

他们同意之后再补办有关手续。

校就业提导中心为慎重起见,反复提醒毕业生最好等单位先盖章,学校再盖章。

但单位和学生本人都很急,单位说:“反正我们已同意接收,只要方便同学,简化手续,谁先盖章无所谓。

”学生说:“我体检、政审都通过了,请给我一次机会,我愿写保证,保证因手续不全后果自负。

”且该生所在院领导也打电话为之说情。

鉴于此,学校先盖了章。

谁知刚过两天,该单位将该生协议书退回。

分析:签协议一定要慎重,必须把双方的约定以文字形式写下来盖章签字方生效,“君子协议”、“口头协议”都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一旦发生纠纷,毕业生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毕业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一般来说,毕业生最好是亲自前往单位签约盖章,如果一定要将协议书寄去签,那应该要求单位先出具书面接收函,以确保万无一失。

案例十:附加协议一定要权衡利弊
某毕业生参加了考研,但成绩尚未出来,自己又没有什么把握,于是竭力到某单位应聘,后该单位正式要求签约,且催得很急,否则另考虑人选。

该生担心错过良机,匆忙签约,且未仔细推敲附加内容:即“服务期内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升学、出国、调动等要求,否则,缴违约金若干。

”不久,研究生录取分数出来了,随即该生又收到了某校的录取通知,该生后悔莫及,单位却不答应更改协议;“无奈,只好放弃深造机会,履行协议。

分析:在签约过程中,有不少单位会备注附加一些协议条款,如“必须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体检合格”、“服务期多少年”、“违约金多少……”等等,对这些内容,毕业生应看仔细,并权衡利弊,尤其是服务期和违约金等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案例十一:脚踏两只船,咎由自取
我校某些毕业生用学校发的协议书跟浙江某单位人签了约,又擅自用考取研究生同学的协议书跟广州某单位日签约,B单位协议书已到学校盖章鉴证,该生后反悔又想去A单位,不得已,只好到B 单位谎称学校要其将协议书取回补办手续,并保证什么时间之前一定办好,单位也相信他,将协议书全部还给了他,而他本人一拿到协议书即到学校又谎称是该单位欺骗了他,解决不了户口将其退回,要求学校在A单位协议书上盖章,学校为谨慎起见,出面与B 单位联系,得知该生有不诚实的行为,对其作出严肃批评,并责令其向该单位道歉,请求谅解。

谁知该生以学法律专业自居,声称单位没有任何证据(即协议书不在手),B单位一气之下,一个电话告到学校:状告该生行为太不象话,欺骗单位,又欺骗学校,道德品行败坏,希望学校给予严厉处分,否则将来影响学校的声誉。

最后,该生以“声败名裂”告终。

分析:签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各方一经签字盖章即具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有履行协议的责任和义务,不得随意变更协议。

上述案例中学生违背了诚信原则,知法违法,多头签约,且到处撒谎,逃脱责任。

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既损害自己利益,又败坏学校名声。

案例十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我校经济学院今年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因外出找工作单位,后又在该单位实习,竟然错过了该学期某课程的考试,由于缺考,这门课没有成绩,只好重修,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重修,毕业证、学位还不能按期拿到,由此必须推迟到单位报到,少拿几个月工资不算,还有可能被单位退回学校。

分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一定要正常处理好求职与求知的关系,求职固然重要,但切忌影响正常学习。

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以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