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经典实用)

合集下载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 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 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换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 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 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 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 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 明时被称为“亚圣”。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所领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
禀告
30斤为一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到,往 宾前,牛之何
省略句,以(之)衅钟
● 文本解析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吗?” (孟子)说:“可以。” (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肯定善心取得信任。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第二部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通“悦”
揣测,估量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
宾前,谓夫子也 这样
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思考
概括第二部分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文本解析
【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牵 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 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 行祭。 ’您说: ‘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 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 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您说:‘怎么可以 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 思考
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 “霸道”开端,而孟子 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 “王道”。
● 思考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已:通“矣”,表确定语气及:等到于:在.....中从:紧接着而:表修饰罔:通 “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牛何之:宾语前置,即“牛之何”。(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舍:释放。 若:这样。就:走向 废:停止、中止。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固:本来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仁者无敌、浩然之气、舍我其谁、反求诸己、杯水车薪、出类拔萃、独善其身、出尔反尔、箪食壶浆、当务之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向善,养气,立人格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高超说服技巧「齐桓晋文之事」。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挟: 用胳膊夹着。以:表承接超:跳过是:这诚:真的折枝:“枝”,通“肢”肢体
作者简介:
孟子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到元、明时称为“亚圣”。
性善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仁政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理散文
战国中后期是先秦文学的大盛时期,其主要成就是诸子 散文,代表作品是《孟子》和《庄子》。
说理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 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 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 都会阐述一个道理。
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 1.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2.长于譬喻,寓言说理,善抓典型 3.语言明畅,精炼准确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 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 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 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 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 为上、下。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 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 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 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 材依据。
表因果,才
这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式
对于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
没有妨害(关系)
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庖厨:厨房
远:形作动, 远离
齐宣王
孟子 不忍
舍之 以羊易之
保 民

何由
牛 将以衅xìn钟 百姓

为什么孟子和百姓从齐宣王的 王 这个行为中解读出不同的内容?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四、作业布置
“孟子的言论,往往有不刊之论,这是其不朽之处。但这也 是他的障眼法。他的正大之论,往往和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不构成对应关系:他的哲理,或不能从他摆出的事实中推理出 来,或不能解答他要论证的问题。所以,他的文章,徒以气势 胜,而缺乏内在逻辑。……总之,孟子用正义的原则来代替逻 辑的原则,又用他那半通不通的逻辑推理代替事实,正如同用 复仇行为代替法律审判,又用推理来断案。”
一、话中识“图”
3.孟子真正想谈论的是什么?
意图:孟子想避开武力征伐的话题,想 向齐宣王宣扬如何行王道。
二、掌握“话语权”
(一)“牛羊”之说,投其所好。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 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施政措施
一是“制民之产”(富民),二是“谨庠序之 教”(教民)。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这是“王道之始”; 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问:从“齐桓之说”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眼中的理想 社会是什么样的?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 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社会。首先, 这个社会的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 商者、行者欲来,天下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 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 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 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苦难。总之,国泰民安,天 下太平。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 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 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以:认为 爱:吝啬 固:本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忍:忍心 然:是 诚:的确 褊:狭小 即:就是 故:所以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 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 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 换它。”
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
1.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5.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
下之通义也
创作背景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 (zhǎng)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 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 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 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 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 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 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 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 居下了。
孟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居
孟子家墓
走进作者
孟子
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 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 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 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王夫差。 清代《鲒jié崎qí亭集外编》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民国1934年出版的《辞通》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⑦ 曰:“何由知吾可也?” ⑧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
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⑨ 曰:“有之。” ⑩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⑪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 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不能”和“不为”有什么区别? “不能”:没有做的实力。 “不为”:有实力却不做。
5、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说明齐宣王想要通过实行霸道来统治天下是不 可能有结果的,甚至是相当危险的。
6.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 的小农经济社会。
21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2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23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24 王笑而不言。 25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
听于耳与?便嬖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 哉?” 26 曰:“否,吾不为是也。”
《孟子》是记载孟子的思想言论,政治活动的书,相传为孟子及其弟 子所著,到南宋时朱熹将之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8. 孟子认为,君主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是什么? A. 无关紧要 B. 至关重要 C. 可有可无 D. 轻微影响 答案:B 解析:孟子认为君主的德行对百姓至关重要,他强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 义”。
19. 孟子在文中提到的“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什么意思? A. 老年人不需要在路上背负重物 B. 老年人不需要在路上工作 C. 老年人不需要在路上乞讨 D. 老年人不需要在路上行走 答案:A 解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意味着老年人不需要在路上背负重物,体现了 孟子对老年人的关怀。
20.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 A. 忽视 B. 掩盖 C. 改正 D. 推卸责任 答案:C 解析: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他强调“过而能改,善莫大 焉”。
21. 孟子在文中提到的“黎民不饥不寒”是什么意思? A. 百姓不饥饿不寒冷 B. 百姓不贫穷不困苦 C. 百姓不劳累不疲惫 D. 百姓不疾病不痛苦 答案:A 解析:“黎民不饥不寒”意味着百姓不饥饿不寒冷,体现了孟子对民生的关怀。
14.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哪些条件? A. 军事和经济 B. 德行和仁爱 C. 权谋和策略 D. 法律和制度 答案:B 解析: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君主的德行和仁爱,他强调“以德服人”。
15. 孟子在文中提到的“谨庠序之教”是什么意思? A. 重视教育 B. 重视文化 C. 重视宗教 D. 重视法律 答案:A 解析:“谨庠序之教”意味着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然,诚有百姓者。齐国 •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
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 •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无罪却走向死地,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因此用羊去换它。”
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解读】: 就近取譬,循循善诱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 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 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 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 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 “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 提出“性善论”。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 ⑤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⑥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 ⑦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助词,的
谈论
流传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不得已,“以”,通 “已”,止。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是”,这。“以”是介词, 因、由于。“是以”宾语前 置,“以是”因此。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 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交流讨论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 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 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 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 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商贾(ɡǔ) 颁(bān)白
惛(hūn)
放辟(pì) 邪侈(chǐ)
畜(xù)妻子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自主学习
梳理全文的字词音义和句子意义。 总结语气助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达。
交流讨论
有一天,同学们突然穿越了,成了齐宣王的“秘书长”。在这次对 话后,齐宣王要求你整理对话内容——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以及 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文章分为哪几部分)。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 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 其被发左衽矣。”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 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
侯束牲载书而不歃(shà)血。” ——《孟子·告子》
齐王实问“霸道” 孟子转谈“王道”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 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 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 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 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而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 “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且要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 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62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62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王道”与“霸道”
“王道”
以仁义治天下
以德服人
“霸道”
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 权势等进行统治
以力服人
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当时以功伐取胜的霸道,施 行王道,而从阐述了他的行政主张,描绘了一副“保 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 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异:对....感到奇怪 若:如果 隐:痛惜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你的想法
呢? 恶:怎么 那里 择:区别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 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 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 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 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 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 呢?”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 3、归纳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4、分析论证逻辑 5、赏析论辩技巧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
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 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 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44岁时 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 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 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 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的头顶原 本没有光环,直到唐朝韩愈才把他 发现出来。宋朝真正受到重视,从 此儒家从“周孔”变成了孔孟。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 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 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疑问代词,怎么,那里 哀怜
什么区别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重要词句讲解
(15—20)段
1.夫子之谓也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之谓:说的就是……
内心有所触动
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表被动
3.请找出在谈话过程中出现的三个波折,孟子是如何
因势利导一步步打动齐宣王的?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避而不答 转移话题
掌握聊天主动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欲擒故纵 缩短距离
树立齐王信心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由小及大 由此及彼
打消畏难情绪
孟子:“……王请度之。” 齐王:……
3.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
之:提宾标志。又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重要词句讲解
(21—33)段
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险,与各诸侯国
难道
使……危险 结怨,然后才心里痛快吗?
三、第三部分(34—35)详细地分析 如何实行王道 , 可 从 两 个 方 面 概 括 。 第 一 :
制民之产(富民)
谨庠序之教(教民)
任务二 品读、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
1. 齐宣王一开始本来想要听孟子讲述什么?孟子和齐宣王这次谈 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齐宣王与孟子的政治理念,两者根本差异 在何处?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孟子的为政主张。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解析:流亡期间,晋文公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 慧和领导能力,通过结交贤才和制定策略,最 终实现复国目标。
例题3 问题:《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 过记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想要表达什 么样的政治理念? 答案:孟子通过记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 表达了贤君治国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智慧在国 家兴盛中的关键作用。 解析:孟子通过历史事例,强调了贤明君主 和政治改革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倡导道德 与智慧结合的治国理念。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课件
1. 孟子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 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 发展者,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是由孟子的言论 和思想汇编而成,是儒家重要 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
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分析齐桓公与晋文公的政治智慧及其对后世的 影响。
难点 1. 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 2. 将历史人物的智慧与现代社会治理进行对 比和应用。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齐桓公的功业 孟子肯定了齐桓公"合诸侯,设盟坛,治禄属" 的功业,但也指出这只是"以力假仁者也",并 非真正的仁德之君。 第二部分:晋文公的德行 孟子高度评价了晋文公恭俭治国、不厌弊事的 美德,认为他比齐桓公更有德行,但也指出晋 文公未尽君道,未能成就王业。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齐桓晋文之事》的基本内容,理解齐桓:分析文本中的叙事技巧、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语 言特色,理解其在表达思想中的作用。
3. 了解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齐桓公、晋文公在 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理解《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及其政治智慧。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8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8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仰慕桓文,关心霸道。
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
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
面对宣王只关心“霸道”的询问, 孟子怎么回答?
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 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者”“臣未之闻也”呢?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1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2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疏通文意, 把握文本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孟子及《孟子》,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孟子迂回曲折、逻辑严密的论辩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孟子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体悟孟子的民本 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则王矣 (wàng) 畜妻子 (xù)
忖度 (cǔn duó) 辟土地 (pì)
褊小
(biǎn)
吾惛 (hūn)
商贾 (gǔ)
彼恶知之 (wū)
走入这场对话,走近对话主角:
齐宣王,名“辟疆”,乃开辟疆土 之意。 理想:“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以武力伐天下,建桓文之霸业!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 如何展开这场对话?
(12-14)段 ★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 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转移话题 避实就虚 化被动为主动

《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经典实用)

《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经典实用)
文中句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无伤也, 是乃仁术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道—没有谈论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 未闻之 宾语前置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之能御也—没有人能抵御他
莫能御之 宾前
10、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
11、君子之于禽兽也
取独
12、夫子之谓也
谓夫子
宾前
本文为对话体散文,对话过程基本省略主语,但也有几 处保留主语。请圈划出这几处,思考保留主语和连带动词的 作用。
保留“王”这个主语的几处为齐宣王心理变化的转折点, 也是孟子游说效果越来越见成效的转折点,包含着齐宣王 的思想转变过程。(分析齐宣王心理变化)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一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 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 保民而王。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 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前)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被动)为不用恩焉。故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三个“之”将宾语提前强调,“百姓”前置,尤其体现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三个“不用”强调“不为”的原因, 整散结合,气势凌厉,善用类比,节奏铿锵,可以管窥孟子 散文的力量与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霸道?什么是王道?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 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 霸道,实行王道。
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9、然,诚有百姓者 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固:本来 然:是;诚:的确。
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
第二层(3)
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2小、王、若隐大其:无罪形而就作死地名
13、是诚何心哉 1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恶:何,怎么 诚:真的
隐:恻隐,哀怜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一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 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 保民而王。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 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 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到元、明时期被称为“亚圣”。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 《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 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 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⑤道理,道义、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道:动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
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1、夫子之谓也
宾语前置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这样
所以:表原因
合:符合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作名,视力 末:尖端
5、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第三层(2)
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7、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独:却
宾语前置(之,提宾 ) 第二个“见”:被
情形
第二部分(1)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
抑:还是/难道 危:使动用法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为:因为
肥甘、轻暖:形容词作名词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了。
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辟:开拓 朝:使……朝见。
莅:临,统治 中国:古今异义,中原地区
竟然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 6、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
重点实词:明
1、举头望明月
明亮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3、明以教我 明白地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贤明
5、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照明 公开
重点实词:形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2、视之,形若土狗 形状 3、无案牍之劳形 形体,身形 4、不与,归而形诸梦 显示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孟子思想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有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中食于人,治人者食人, 天下之同义也。() 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 “仁政”主张。
吝啬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
⑤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怜惜,同情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通“薆”,隐蔽,躲藏
重点实词:与
1、然则废衅钟与
同“欤”,吗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孰与君少长

4、蹇叔之子与师
参与
5、与秦而不助六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第一层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谈论 2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句 3、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这个话题) 王: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道:名词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致胜之道也。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思想,学说
觳觫 húsù 畜妻子fàng pì 颁白 xiáng
bān
便嬖 庠序 褊小
邪侈chǐ 则王wàng 胡龁hé 彼恶知之 wū 忖度cǔn duó
pián bì 放辟 xù 孝悌
tì biǎn
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 春秋五霸,成就霸业
人物
齐桓、晋文————春秋霸主 齐宣王——齐国国君 孟子——亚圣,一生周游列国,传扬 学说,最后未被用
1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14、是宜以君:子远应庖厨当也
主谓倒装句
伤:伤害 远:形作动,远离
重点实词:舍
1、舍南舍北皆春水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房屋 建房
放下 停止
重点实词:爱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护 、疼爱
②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宾语前置
老: “尊敬”,后两个是“老人” 及,推及
1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刑:“型”,做榜样 所以:表原因
重点实词:乃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这样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是
3、家祭勿忘告乃翁
你的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第二层(1)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句
3、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
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恐惧而战栗 就:走向
第二层(2)
5、然则废衅钟与 6、不识有诸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与:同“欤”,吗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