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_红楼梦评论_的悲剧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12-05

作者简介:邱艳艳(1980-),女,河南唐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

邱艳艳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人类的历史就是悲剧相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不仅外国人开始注目中国的悲剧,中国学者也尝试引进西方观点用以研究中国的悲剧。王国维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悲剧理论开拓了中国近代悲剧美学的新视野。

关键词:悲剧;红楼梦;王国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6)01-0117-02

悲剧最早形成于古希腊,是人类对生命、对灵

魂、对艺术、对世界和宇宙探索的结果。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和西方历史上的悲剧相比,中国古代的悲剧基本上都有完美的结局,属于悲喜相间的混合剧,所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悲剧,更没有出现悲剧理论,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有关悲剧的论述,不仅具有典型意义,且弥补了中国传统悲剧美的空白。

要了解王国维的悲剧理论,就要了解其美学,要了解其美学,就要了解其哲学。而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必有着悲观主义的哲学。王国维生活在时局频繁更替,形势瞬息万变的社会时代,他的哲学就是要探索人生真理,以便对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以及人类未来的前途,获得一种根本的回答。他从叔本华、康德那里所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使他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给他带来了无法解脱的痛苦,也使其一生在思想上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充满着悲观主义。

王国维美学思想受西学与国学的影响。在西学中,主要以康德、席勒、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尤以叔本华的影响最为突出,他的人生哲学建立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观念。人生悲剧的解脱在于拒绝意志,美的本质及作用在于无利害及对人生的解脱,这些思想也即成了他的美学思想和悲剧观念的基础。另一方面,王国维深受老庄哲学的厌世思想和对梦境的追寻的影响,这些又同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主义融合在一起(虽然二者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经过王国维的过滤、熔炼、体验和深刻反思,已成为他自己的思想了。如《红楼梦评论》开篇即写到:《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在有了上述理性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来分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理论了。朱光潜说,“悲剧是具体事物而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认真讨论悲剧问题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也即是以世界上一些悲剧杰作为基础。王国维则是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为基础探究悲剧问题,其《红楼梦评论》从爱欲、美学、伦理上重塑的悲剧理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其一,悲剧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哲学范畴,哲学的最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人的本质,也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觉醒,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更是悲剧的出发点和归宿。王国维说,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其目的在描写人生,故吾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曰《红楼梦》。的确,

《红楼梦》以描写人生为目的,这为王国维的悲剧理论赋予了有血有肉的内容和坚实的基础。

其二,美术之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这里所谓的欲者不观,是说带有欲求之心的人是不能对美作静观的鉴赏的;所谓的观者不欲是说审美的静观状态不能带有欲求。实际上在这里,从悲剧的角度稍加思考,就会发现,悲剧的欣赏主要是一种独立于个人利害之外的审美经验。如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的一段话:让我们简单地回想一个观赏悲剧的情形:你做完一天的工作,准备花一点钱来娱乐,有各种有趣的东西供你挑选,而你最后决定选择看戏,剧场里

7

11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总第79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1,2006(Sum ,79)

文史哲研究

坐无虚席,在两三个小时内,你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你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似乎被剪断了,你不是和朋友聊几句天气如何之类的话,也不是因为买一些食品而和商店老板讨价还价。在你眼前掠过的是英雄人物,恶人奸贼,有时甚至是神仙上帝,是非凡的情境致命的过错,难言的苦痛和可怕的死亡,你亲眼看见阿伽门农献出自己的女儿作牺牲,俄瑞斯忒亲手把短剑刺进他母亲的身上等等,舞台上的场景和情节完全控制了你的意识,你同情地模仿那些遭遇不幸的人物,不由自主地叹息或流泪。

其三,王国维比别人使我们更生动地感受到悲剧悲观的一面。在《红楼梦评论》中王氏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百,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两方在,无往不与生活之欲相联系,即与苦痛相关系。由此认识到人世、生命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因而不值得我们苦苦依恋。红楼梦以最成功之笔展示了由于“生活之欲”“意志自由”而造成的不堪忍受的巨大苦痛,昭示人们看破人生苦痛本质,拒绝生活之欲而走解脱之路。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说人往高处走,人要不断地进取,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种积极的一面恰恰和王国维论说相反。解脱有两种,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前者之解脱非常人之所能,存于观他人之苦痛是观的结果,通过先验的知识使意志欲望破裂而循去,这只有天才可以做到,如惜春、紫鹃之解脱;后者之解脱是通常之解脱,存在于自己之苦痛,彼之于生活之欲,因不得其满足而愈烈,又因愈烈而愈不得其满足,如此循环而陷于失望之境遇,这是悟的产物,由于自己的阅历经验,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失败,直至绝望,而甘愿放弃意志欲望,这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如宝玉之解脱。红楼梦所昭示的是后者之解脱,后者之解脱,自然的也,人类的也,悲剧的也,壮美的也,故文学的也,诗歌的也,小说的也。因此《红楼梦》主人公之所以非惜春、紫鹃,而宝玉者也。宝玉之苦痛,人人之苦痛。而且,《红楼梦》所以成为空前伟大的著作,就在于它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表现常人的悲剧与解脱。常人的悲剧才能使我们认识到普遍性的苦难,普遍性的苦难才能表现更深刻的哲理,才使我们同情,使我们也有他的感觉、情绪和感情。于是,在观看悲剧时我们不断应用你也如此这样一个公式;于是,我们像《麦西纳的新娘》那样感到,生命不是至高无上的神,于是我们也便像她一样,欢欢喜喜地放弃永远不知

足的欲望和徒劳无益的斗争。

其四,王国维深刻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庸俗性、狭隘性,并给予了批判: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西厢记》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有《水浒传》矣,曷为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有《南桃花扇》?有《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曷为而作也?又曷为而有反对《红楼梦》之《儿女英雄传》?这里,也揭露了传统审美心理缺乏正视现实的软弱性。的确,中国的文化崇尚生命优化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不喜欢大毁灭、大悲痛,所以中国悲剧必要加上喜剧的尾巴。另外,中华民族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现世因果,坏人一定要受到惩罚,否则咽不下这口气,故而作家也就必须顺应人们的这种情感,所以中国从春秋战国时到宋末的悲剧基本上都有完美的结局,属于悲喜掺拌的混合剧。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他律的也;《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者,无不与苦痛相始终,《红楼梦》与一切传统悲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所以是悲剧中之悲剧。

其五,悲剧的分类。王国维借助叔本华的悲剧学说,把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于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之悲剧,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由此,王氏认为前两种悲剧属于罕见者,可以避免,而第三种如《红楼梦》,则是以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无时不可坠于面前者。他说: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除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闻黛玉说“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他的祖母,遂酿成金玉合木石离的“悲剧中的悲剧”,“此等(下转第121页)

811

邱艳艳: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 文史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