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文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第一节《尚书·尧典》1、“诗言志”(理解)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识记)3、诗乐舞三为一体(理解)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萌芽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或“文学”是文化学术的总称。

2、《尚书》、《诗经》是儒家经典,其所体现的“诗言志”和“美刺”观是古代诗论的起始,朱自清曾给予“诗言志”以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纲领”的高度评价。

3、孔子的文学观点大多与《诗经》和乐舞有关,他认为诗有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

《诗经》的内容和核心是“无邪”,强调文学作品要归于雅正,合于中和,达到“尽善”,要求“尽善”与“尽美”兼顾。

孔子重视“质”也不忽视“文”,强调“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即所谓“文质彬彬”。

4、孟子在思想修养和言语关系上提出“知言养气”,主张“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对阅读文章,强调理解原意,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

5、荀子提出“明道”、“征圣”、“宗经”的观念,对文章著作的内容、文辞、作用作了具体的阐述。

他的《乐论》,论述了“乐”(音乐,包括诗)的情感特征,强调“乐”的社会内容、认识作用。

强调“乐”的教化作用。

6、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强调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诗和音乐通过其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为政治教化服务。

7、墨家对文学的要求是“尚用”与“尚质”。

“尚用”即发挥文学言论的政治作用,强调著文立言与历史、现实、国家、人民的关系,贬斥脱空无效用之言,有积极意义。

主张“非乐”,即主张取消文艺。

认为文艺对统治者和百姓都没好处。

这是以狭隘功利主义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8、道家代表下层知识分子他们明确反对言辞、文采,反对礼乐,否定文艺。

但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的思想对后世文艺家提倡自然美、反对过度雕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9、法家提出耕战政策和法治主张,把包括《诗》、乐在内的种种思想文化,称之为“六虱”,不承认文艺的教化作用。

上部 第一章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 第一、二节

上部 第一章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 第一、二节

确认:修身、言辞、交往、政治。
6.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师挚:鲁国一个叫挚的乐师。 乱:乐曲的卒章。 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
8.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
也。”谓《武》,“尽美矣,未尽 善也。”(《八佾》)

诸子百家之学本质 上都是救世的药方。 那么如何才能救世 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就是为这个混乱无序的世界制定法则。所以 诸子百家实际上人人都在扮演立法者的角色。 儒家学说是要在西周文化遗留的基础上改造 原有的社会法则。那么,他们凭什么认为自 己是立法者呢?或者说,他们是如何将自己 塑造为立法者这样一种社会角色的? 儒家的策略是自我神圣化。我们知道,儒家 是在继承西周文化的基础上来建构自己的学 说的,商人重鬼神,周人重德行,所以他们 就抓住了一个“德”字来为自己的立法者角 色确立合法性。
二、《论语》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2.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 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讲诗的修身功能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4.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讲诗的政治功能。
5.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第二节 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
一、孔子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政治上主张礼乐治国、 仁政,哲学上倡导中庸之道。他首开私人撰史、私 人办学的先河,在整理保存传播古典文献方面也有 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普遍而 深远影响的人物。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古代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教案模版

古代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教案模版
(二)论诗、乐的标准:思无邪。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他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淫邪狎曲的东西。’”(一是思想内容的纯正无邪;二是创作心境的审美化;三是诗歌效果的净化。)
邢昺《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诵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2、早期的文艺观从“文”这个字的创造来看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乐记》“五色成文。”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文”。
3、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
“文”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如《论语》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先秦时期所说的“文学”,也是文化的意思。如《墨子•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今天所说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学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3、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程中,先秦诸子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长河之源。
第二节儒家的文艺思想儒家文学思想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以孔子、孟子的文艺观为代表,此外,还有荀子的文艺思想。一、孔子的文艺思想

第一章 先秦文论2

第一章 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第一节儒家的文学思想1、孔子文学思想;2、孟子文学思想;3、荀子文学思想;4、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说: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2、“诗言志”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言志”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3、诗乐舞三位一体《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

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

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战国中期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第一章先秦文论1

第一章先秦文论1
王菲《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一 、孔子的文论思想
学习思路 • 文论思想的逻辑背景:仁 • 文论思想的历史背景:诗以言志 • 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中心,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 朝 唐宋
有机发展
内在精神 外在形态
文论精神基因的 确立 (未发)
走向自觉
(已发、萌芽)
文论自觉(枝叶)
原始儒、道 (子学)
儒学为主 (两汉经学) 玄学盛行
诸子著作、言 论片断 短篇论文
专篇论文 、系统 专著、选本
成熟期 (开花) 儒释道并行 诗话、词话
明清 近代
总结期 (结果) 融合、发展
(注:详细可参见朱自清:《诗言志辨》)
• 1)春秋时期(《国语》《左传》)出现的文论思想 用诗:断章取义,赋诗言志。 “献诗讽谏说” 和 “观诗知政说” 郑伯享赵孟(诗以言志)、季札观乐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 2)《诗经》中诗论观念的萌芽 作诗:言志与美刺的特点。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 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 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 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
季札观乐(《左传》) :
先秦最早关于音乐的批评标准与方法:将歌 乐舞当作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通过乐声来观 看政治的兴衰。
“诗言志”
《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 温(正直而温良),宽而栗(坚毅),刚而无虐(暴虐), 简而无傲(傲慢无礼)。诗言志,歌永(延长)言,声依永 (配合延长声音的需要),律和(调和)声。八音克(能够) 谐,无相夺伦(不要互相扰乱秩序),神人以和。夔曰:於!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第一章-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第一节儒家的文学思想1、孔子文学思想;2、孟子文学思想;3、荀子文学思想;4、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说: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2、“诗言志”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言志”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3、诗乐舞三位一体《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

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

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战国中期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第一章先秦道家

第一章先秦道家

(二)虚静与物化的创作论:
在创作上,庄子强调虚静和物化的境界。作
者要达到与自然合一,在创作心态上首先必 须保持虚静的状态,使心理调整到空灵,宁 静,无知无欲,达到“物化”的境界。虚静 就指心灵的空明宁静,不受外物干挠。 “心斋、坐忘”

“虚静”和“物化”,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 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们都是讲艺术 创作特别是艺术构思过程中主体心态的。这两个理 论的基础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 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 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大“道”时, 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利 禄、情爱、死生等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 放,心灵世界应作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老子》一书中已经有此思想苗头:
后代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 以庄子人生哲学处世。老子则对儒家的道德 观进行了批判,主张一种原始朴素主义。
政治影响
道家在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
煌,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 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艺术影响 老子、庄子本身从未谈过关于艺术的问题,也没 有表述过艺术是否具有价值的观点。老子、庄子对 于后代艺术的影响在于他们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 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尤其以庄子的人生哲学为 甚)。道家思想主要通过魏晋玄学对中国艺术产生 了实质性影响。 绘画上的影响 在人物绘画上,改变了以描写人物道德的主题, 而是以个人风采个性代之,顾恺之主张的“传神写 照”的画风兴起。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 十六章》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正式 提出了“虚静 ”这个理论范畴: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 本也。 ——《庄子· 天道》

先秦文论(上)

先秦文论(上)

g、荀子主张对一切有不正确的思想倾向的音 乐要加以修正,所谓
“修其形,正其乐。” 回到雅颂之声的轨道上来。他这样描述雅颂之声的 音乐境界: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 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h、荀子还明确说过音乐言志的话,他说: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2、社会思想文化概况
(1)夏以前的情况很不清楚,因为甲骨文的 发现,殷商的情况清楚一点。武王克商,西周开始。 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建立完善。厉王、幽王以后,国 势衰败,西周灭亡,诸侯兴起。春秋以来,社会动 荡,战乱频仍。最终秦灭六国,实现短暂统一。
(2)商以后是一个中国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 的时期。从甲骨文可见,殷商时期,汉字已基本定 型。商末周初,许多经典得以创制。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
再说“刺”。《诗经》篇章流露出作诗是为 了讽刺的比较多。《大雅•桑柔》说: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复 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小雅•节南山》说: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 邦。”
《小雅•巷伯》说: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彼豺虎。 豺虎不食,投彼有北。有北不受,投彼有昊……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2)伯有赋《鹑之贲贲》(鄘风,“鹊之 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赵 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得 闻也。”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单单。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丕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 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烝民》说: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

第三,唐孔颖达《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中 云:"此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 也." 所以说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大家公认最早说 明诗的来源的"诗言志"的志,乃是以感情为基 底的志,而非普通所说的意志的志.普通所说的 意志的志,可以发而为行,并不一定发而为诗. 发而为诗的志,乃是由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情, 蓄积于衷,自然要求以一发快的情的动向.情才 是诗的真正来源,才是诗的真正血脉.
法家虽没有完全否定文艺,但将文艺视为无用之 物,认为文艺是供消遣的玩物.如《韩非子五 蠹》: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 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 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 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 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 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 法."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中国上古文字的象征功能. 第二,《易》中的八封象喻之义. 第三,《诗经》中的文学理论思想. 正如美国文艺理论家布鲁克斯所说:"自始以来 的诗人,多喜欢谈论自己的作品,把文学见解写 入自己的诗篇.所以,人类自有了诗歌,雏形的 文学理论便相偕出现.荷马在他的史诗卷首,向 缪斯女神呼求灵感.这种行为便暗示一种诗的创 作理论----即是诗篇的形式乃是神赐灵感的结果. 这种看法对于后世诗歌理论史,有其重大的影 响".(《西洋文学批评史》)
》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 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11)!大风也哉!表东海者, 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 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 "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 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 "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 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I之衰乎?犹有先王 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 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 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 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 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 所同也!"

第一章-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第一节儒家的文学思想❖1、孔子文学思想;❖2、孟子文学思想;❖3、荀子文学思想;❖4、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说:❖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2、“诗言志”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言志”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3、诗乐舞三位一体《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

❖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

❖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战国中期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第1章 第2节 孔子孟子的文艺观

第1章 第2节 孔子孟子的文艺观

C、诗、乐的教育作用。在上古时期,通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艺术创作的长期实践,人们认识到诗 乐等文艺形式的社会教育作用。所以,舜 命令夔“典乐,教胄子”,有目的地运用 文艺手段,发挥文艺感染人心,陶冶性情 的作用,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 符合理想的思想和情操。诗教和乐教在我 国教育史上源远流长。
2《诗经》——美刺
(1)《魏风·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 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2)《陈风·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 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 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3)《小雅· 巷伯》
(二)围绕“诗教”展开的文艺观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提出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修身要学诗,立身要学礼,陶冶性情要学 乐。 兴于诗——人的道德修养要从具体、感性 的榜样学起,《诗》提供了许多典范,使 人们的言谈身行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义的依 据。
立于礼——从道德修养过程来说,是比“兴
于诗”要更深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仁” 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可 以区别上下贵贱,匡正名分,使不同的等 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从 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 原则规定,是认识的提高和进步。
成于乐——道德的修养到“立于礼”并没有
完成,还要通过音乐陶染,来改造自己的 情性,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从本 能出发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所说的乐是 雅乐,非一般的乐。
4)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 观、群、怨”说;

第一章先秦儒家

第一章先秦儒家

先秦的文学观念
文史哲不分
诗乐舞合一
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
先秦“诗言志”的提出




最早见于《尚书· 尧典》说: 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 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舜所指之乐,是正 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2、“诗言志” 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 作者的情志的。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诗言志”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 奠基之石,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 3、诗乐舞三位一体 《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 的特征。

由于对“志”的含义的不同理解,以及相应的文学倾 向的影响,“诗言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支派: (1)重志:要求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 道德规范。志,指规范性的情,要合乎礼义道德。 如,孔子提出“思无邪”,《诗大序》要求“发乎情, 止乎礼义”,要“温柔敦厚”等等;唐韩愈、柳宗元、 元白等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宋代朱熹等理学家的 相关理论等。这一派的观点违背了艺术规律,片面强 调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严重窒息了文学的发展, 影响也不大。 (2)重情:强调诗歌对于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 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沈约《宋 书· 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纬文”,萧刚《答张赞 谢示集书》曰:“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等等。重情 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客观性及其 教育作用,因而对文学创作带来了不良影响;是对诗 言志理论的片面发展。但同时,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总 结贡献较大。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与奠基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与奠基
“思”一作语助词,无意义;一作思想内容
解。“无邪”即“归于正”
“思无邪”即“诗”各篇内容都符合他的政治 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从艺术方面看, 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说, 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 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 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 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1、《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周
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言 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易 ·艮卦》象辞:“言有序,悔亡”, “言有序”即 是要求文学创作具备能正确表达内容的精炼的语言 形式。
2、《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大也),其风肆好(极 好),以赠巷伯。”(《大雅·嵩高》) “家父作诵(作讽),以究王讻(灾祸),式 讹(化)尔心,以畜(安定)万邦。”(《小 雅·节南山》)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通 ‘警’,警戒)而听之。”(《小雅·巷伯》)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24
第二节
孟子及其文论思想
一、孟子的生平及思想
1、生平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 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门人。 2、思想 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 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 民本(“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大丈夫“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诗言志”命题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王室子 孙),直而温,宽而栗(严肃),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 )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二,孔子的文艺思想
1,孔子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泰伯》 《论语 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 季氏》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季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子曰: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子曰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论语 子路》 子路
二,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
1,文学观念的萌芽 2,以儒家诗乐论为中心的功用主义文艺 观的形成 3,道家法天贵真的审美主义思想的确立
1,文学观念的萌芽
(1)《国语》中有"物一无文" ) 国语》中有"物一无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错画也,象交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这是 象形之" 礼记乐记 中说"五色成文" 乐记》 象形之"纹";《礼记 乐记》中说"五色成文",这是 色彩之" 色彩之"文"; 易传系辞 系辞》 物相杂,故曰文" 《易传 系辞》说"物相杂,故曰文" 文心雕龙情采 情采》 形文 形文" 声文" 情文" 《文心雕龙 情采》 "形文","声文","情文" (2)先秦所说的"文",尤其是那些元典著作中的 )先秦所说的" 主要指"文化" 文化典籍" 论语八佾 八佾》 "文",主要指"文化"和"文化典籍".《论语 八佾》 中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中说:"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先进》中,孔子按学生的特点把学习内容分为 论语 先进》 先进 德行" 语言" 政事" 文学" "德行","语言","政事","文学"四科

第一章先秦文论1介绍

第一章先秦文论1介绍

• “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 故举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也。 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 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 情,不徒务于多识也。”
• “多识于鸟兽之名”跟“事父”、“事君”的思路是一致 的:“事父事君”是把仁心推展到社会,“多识于鸟兽之 名”则是把仁心推展到自然。所谓“俯仰之间,万物一体, 鸢飞鱼跃,道无不在”,是说学《诗》之后人们能识别出 天地之性,生发出物我相关的仁义之心,而把大自然的生 命看作自家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万物一体”;同时, 将大自然的种种型态看作自家精神情感的一部分,这就是 所谓“道无不在”。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 朝 唐宋
有机发展
内在精神 外在形态
文论精神基因的 确立 (未发)
走向自觉
(已发、萌芽)
文论自觉(枝叶)
原始儒、道 (子学)
儒学为主 (两汉经学) 玄学盛行
诸子著作、言 论片断 短篇论文
专篇论文 、系统 专著、选本
成熟期 (开花) 儒释道并行 诗话、词话
明清 近代
总结期 (结果) 融合、发展
4、诗的功用:教化
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育理念:诗教(审美)--礼教(立善)--乐教(审美) 过程:感兴(内)---确立(外)---完成(内) 理解: 兴,感,情感诱导,感发志意。以美启善、真。情感
性。 立,立身处世,依于礼,强制性。
“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 成,完成。情感的升华。
• 孝弟为仁之本,是指仁有个发端处,方能生生不息。
《王阳明全集(上)》
• “《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此心之所以能 感者,便是仁,故《诗》教主仁。” 马一浮的意思就 是说,《诗》的本质是兴发感动,能令人感发兴起, 仁心本质的苏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一、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二、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儒家的文艺观一、“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形态:礼乐歌舞,诗乐不分家。

●功能:乐教——教育胄子,表达生命、和合群体、沟通神人●审美理想:和●诗“以声为用”(诗歌生命的功能活力通过声音节奏的起伏变化而发挥体现。

比较:以义为用。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1)《诗经》《楚辞》作者的自述“惟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心之忧兮,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介渺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九章·悲回风》)(2)在先秦,“诗言志”是普遍的观念。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诗言志”的内涵不仅包括作诗明志,还包括朝政上献诗陈志、外交上赋诗言志,官府采诗观风,士大夫观乐观志、讲学教诗明志,著述引诗证志等。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参考书:朱自清《诗言志辨》二、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兴观群怨——论文学功能《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兴”——孔安国注:“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志意”。

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马一浮:兴是“人心的苏醒”,“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论语大义·诗教》)“可以观”——包括观志、观风等,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可以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

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孔安国注),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叹不满。

诗可以怨,不仅是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总结,而且开启了以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传统。

“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兴观群怨——人格建构。

兴发生命、体认生命、调谐生命、表达和提升生命。

●兴与观:既有高远的心志,又有沉潜的智慧,既能超越凡俗的生活,又不失清醒的现实感。

群与怨:既具一份爱心沟通人我,适应大群社会,又不随波逐流,敢于憎恶,伸张不平之声。

——建构健康和谐的内在情感结构。

(胡晓明《仁学是儒家诗学的根本精神》)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论的发展和深化:“于其兴者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者而可兴,其观也审。

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

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姜斋诗话·诗绎》)兴观群怨同源于情,是为“四情”,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功用都由“情”贯穿。

兴观群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诗歌的美感作用(兴)和认识作用(观);诗歌所引发的交流与共鸣的深广度(群),又和诗歌所表达的社会人生批评和怨刺的深广度(怨)都是相辅相成的。

王夫之的论述,富有深刻性和辨证性。

(二)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1.论内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2.论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礼记·表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巧言佞色,鲜矣仁。

‛(《学而》)“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3.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材质体性;文,礼乐文饰。

▲以质为体,以文为用,质本文末,文质调协(不同于墨法的重质轻文)。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末尽善也。

”《八佾》孔子第一次提出了美学批评与社会伦理道德批评相结合的艺术批评原则。

4.论中和之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中和之美是儒家文艺观念的核心和支柱,是中庸之道在文艺上的反映。

它要求并启发文艺创作合理地节制情感,含蓄地表达思想,以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直接导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的建立。

▲诗与政治外交:“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诗与人格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二、孟子的文艺观(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1. 背景——先秦用诗“断章取义”例《左传·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来聘,且拜公之辱,告将用师于郑。

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

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欢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

《诗·小雅》“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2.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我既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

《云汉》之诗曰:‘周初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子·万章上》)汉·赵岐《孟子注疏》:“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

辞,诗人所歌咏之辞。

志,诗人志所欲之事。

……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清·吴琪《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以意逆志”的文学解释学意义——“逆”: 1.迎受、接纳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原意。

2.钩考、探究对释义对象作出主动性的推究和创造性的探索。

3.追溯、反求通过立场和视角的逆向性变化,达成读者心解与作者本意的会通,即“视界交融”。

“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指解释作品时,不能因为文采修辞而妨害对辞句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辞句的表层意义而妨害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要通过揣摩整首诗的诗意,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诗例: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

《小弁》,亲之过大者也。

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孟子·公孙丑》)“以意逆志”的人性论基础——普遍、共通的人性:“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孟子·告子上》)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进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史记·孔子世家》)2.知人论世“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4.中国释义学的开山纲领“以意逆志”从解文到观辞更进到释意,是文本内部研究;“知人论世”从论世到知人再落实到释意,是文本的外部批评。

孟子在先秦用诗“断章取义”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诗歌的文学特性,提出说诗要充分理解诗歌本意、尊重作者意图的诗歌释义方法。

他所确立的批评方法影响深远。

如:诗史互证,诗无达诂,设身处地,涵咏浸渍,参证心悟。

(二)知言养气说“(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Bì)辞(偏颇的言辞)知其所蔽(遮蔽),淫辞(过分的言辞)知其所陷(沉溺),邪辞(违背正道的言词)知其所离(背离),遁词(躲躲闪闪的言辞)知其所穷(理穷)。

”(《孟子·公孙丑上》)“知言”即辨别错误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指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能力。

《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慙,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

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

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