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千秋功过荣辱一生

张学良其人,唐德刚评论他,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他并非像教科书所写的一样功成名就,民族英雄,反而被讽为千古罪人,不抵抗将军,大抵除了国共两党的政治之争外还有其本身行为的缘故。

张学良自讲武堂毕业后就参与了两次直奉战争,在战争中崭露头角,展示了其出色的军事才能。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带领的部队是奉军唯一取胜的队伍,而第二次直奉战争经过整军精武后奉系逐渐强大,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主力击败直系军队。战后张作霖成为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达到顶点,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戍卫总司令。

1928年6月4口晨5点30分,皇姑屯事件发生。张学良之父东北王张作霖从北京乘专列到奉天,途径皇姑屯被炸死。此后,张学良接替其父掌控东北地区,后因日本干涉决定放弃北洋军阀的五色旗改举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只是蒋介石形式上的统一,而事实上依然是由张学良来统治东北。张学良在当时成为和蒋介石并肩的中国两个巨头。

对于东北易帜事件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易帜是统一于蒋介石,是明确的“反共”。也有人认为易帜是张学良“成长为一个伟大爱国者的重要标志,是他为祖国为民族建树的一大功勋”。张学良在他的杂忆随感漫录中写道他曾为张伯苓的演讲震惊,“我为什么不凭借着这个来献身于社会国家哪?!这是使我决心抛弃了那安享的公子生活,投身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途径。”《国闻周报》中亦有张学良语“日方欺我甚,我誓死易帜,即死于青白旗下,吾亦甘心”,很容易得出张学良东北易帜是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1929年“中东路事件”武装冲突爆发。苏联政权与张作霖之间围绕权力一直在明争暗斗,尤其在张学良独掌东北军政大权后,奉苏关系骤然紧张。1923年张作霖被迫签订《奉俄协定》,出租中东路六十年。张作霖和张学良一直为挽回国家主权而努力,却不见成效。

张学良为收回中东路主权而发起中东路事件,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被苏军击溃,被迫签订羞辱条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值

得注意的是,蒋介石并没有给与任何支援。张学良空怀一腔爱国之心,却无法保卫国家。

紧接着中东路事件的是中原大战。北伐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在东北易帜后仍存在大量军阀,蒋介石欲削弱军阀势力,而另一方面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为保护自身权利联合起来。张学良当时选择了站在蒋介石的一方。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大获全胜为结局,张学良为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下定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被日本占领,建立起满洲国傀儡政权。而事实上在事变前他早与蒋介石协商决定“避免冲突”。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固守锦州,但他却弃守锦州退入关内。日军很快就侵占了东三省全境。

“九一八”事变是评价张学良功过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张学良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罪人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在“九一八”事件中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所致。对于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所作所为,学术界一向持有不同观点。之前学术界一直认为张学良是因蒋介石的命令才采取如此行动,但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完善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研究发现,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并非出自蒋介石的命令而是他自身的判断。张学良亲自承认道“通令东北军政,凡事慎重,凡有日方挑衅之事,竭力避免,不可与其冲突,以免扩大事端。此即为不抵抗命令,致为国人攻击我之口实。”他在晚年承认是由于自己判断时势错误和过于相信国联,料想不到日本会大肆攻打中国,才会错失先机,没有力量反抗日军。当年《国闻周刊》曾发表一篇文章认为“假如东北负责当局不是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任何人十分之九也是不抵抗。在民国十九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不是抵抗了吗,闹了个损兵折将,大为失败,内外责言,这是促成张学良不抵抗决心之远因也”。张学良的不抵抗固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蒋介石对他的影响外他自身也占很大部分的罪责,他错误的判断使大片东北土地沦丧,百姓流离失所,造成巨大损失的事实确凿无疑。

热河失守后张学良被派往意大利考察,在那里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回来后发动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张学良就曾经和共产党人见面,表示了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西安事变是国共两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甚至

可以说没有西安事变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模样,共产党对此事件高度赞赏。

西安事变在当时是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的。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合谋,扣留总司令蒋介石。事变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自然对此事大加批评,蒋介石也声称早有备战计划。但张学良亲口对唐德刚先生说:历史如走回头路的话,西安事变他还是要发动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台湾,后半生都在幽禁生活中度过。2001年10月15日8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以上为张学良的生平事迹。

历史上对张学良褒贬不一,但无疑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张学良在晚年认为自己年轻时虽有一腔热血爱国之情,但过于鲁莽冲撞,犯下许多过错。思想。在《西安事变反省录》中,张学良提到自己“关于中国之礼教殊少承受,热情豪放,浪漫狂爽,忿事急躁,有一勇无义,此种熏陶,如今思来,恐受之西方师友者为多也”。这里他认为自己的个性很大一部分受到来自于西方师友的影响,但他的热情豪放浪漫狂爽不过是其得自父亲英雄豪气性格的外化与放大,而忿事急躁,有勇无义又是其得自母亲傲气自负,急躁鲁莽倾向的进一步发展罢了。他为中国统一果断的易帜,“在新年前一日,我令被服厂厂长,连夜赶制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六千面”,“分发与沈阳市民,立即悬挂”,可见张学良的大智大勇。同样是为了统一,中原战争中他站在军阀的反面为蒋介石战斗,是国家统一的一大功臣。张学良一生都在为热河失陷而愧疚,他认为失去热河很大部分是自己的责任。1939年秋,听闻长沙大捷,他顿时挥毫提笔写出《鹧鸪天》:欣闻长沙传捷报,敌骑难越旧山河,关军能继先哲志,碧血黄沙把敌却。民欢庆,我亦乐。乘胜直捣长白山,松花江盘奏凯乐。

在早期张学良受南开校长张伯苓先生的一次关于“中国前途之希望”的演讲影响,“乃奋志读书,痛改前非,将素日之悲观,忽一变而为乐观”。张伯苓称赞其是可以改善中国前途的那个人时,张学良真正的感觉到了“中国不亡有我”的使命感。如此看来张学良早期爱国思想的产生很可能带着一种骄傲心。

张学良曾作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他平生分流事迹颇多,和情妇赵四小姐的爱情最为出名。曹长青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