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选择
作物育种学总论 第十一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可育株经后代鉴定,选择优良株系中优良 单株,一半混合作为下一轮互交群体中 的授粉者,另一半纳入常规育种试验。
第六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一.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4个以上亲本杂交形成的杂种群体 第一种方法:
A1 × B1 F1× A1 BC3F1 A2 × B2 F1× A2 BC3F1 A3 × B3 F1× A3 BC3F1
aa ×
B C D
第一季 种植每个群体的F2,从中分别选择 具有目标性状的不育和可育株, 不育株与其它群体的可育株杂交, 混收杂交种子。 第二季 将所有F1杂交种子混播,不选择, 混收种子。 第三季 种植F2,选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
2.改良基础群体 从基础群体中,根据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对 不育株进行表型混合选择,对可育株进 行单株选择。 选择的不育株与可育株互交的种子,产生 第一轮杂交群体(C1)。 单株选择的可育株种子可供后代鉴定 不育株上的种子产生第二轮杂种群体。
第十一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第十一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原理 第三节 基础群体的建立 第四节 轮回选择法 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 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第六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三.群体改良的途径: 轮回选择 利用雄性不育性 形成不同的变异类型群体
第一季 将入选的基因型,保留部分种子,其余 的种植在隔离区内,自由授粉,分别收 获天然多交的种子。 第二季 测定配合力,选出配合力最高的基因型 5-10个。 第三季 中选材料相应的原始个体或系统的自交 后代,种植在隔离区内自由授粉,这一 世代称综合-0(s
BC3F1互交,以后选择优良个体随机杂交
一.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第二种方法:
小麦轮回选择的程序和方法

小麦轮回选择的程序和方法
小麦轮回选择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种植方法,它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来促进土壤的肥沃度和植物的生长。
这种方法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并且可以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
小麦轮回选择的程序和方法如下:
1. 选择合适的作物:小麦轮回选择的重点是选择合适的作物,这些作物应该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营养,并且能够增加土壤中重要营养元素的浓度。
例如,一年可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2. 轮流种植:根据计划,每个季节都种植不同的作物。
例如,在一年中的第一季度种植小麦,第二季度种植玉米,第三季度种植大豆。
每个季度结束后,留下的植物残渣会在土壤中分解,为下一个季节的作物提供营养。
3. 加入有机物:在轮作作物期间,应该经常添加有机物质,例如堆肥、骨粉、石灰等。
这些有机物质能够促进土壤的健康,为作物提供营养,从而增加产量和品质。
4. 控制草木害:小麦轮回选择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也可以控制草木害的生长。
可以用有机的方法(例如除草剂和茶叶水)来控制草木害的生长。
总之,小麦轮回选择是一种能够增加土壤肥沃度和作物品质的
传统农业种植方法,通过适时选择不同的作物来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营养,控制草木害的生长,最终获得更加丰收的农产品。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教学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群体改良的概念与原理 • 轮回选择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教学的结合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群体改良是一种通过选择和繁殖 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来改善整个 群体的方法。
02
轮回选择是一种常用的群体改良 技术,通过连续多代的选育和繁 殖,逐步提高群体的整体性能。
维能力。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教学在提高学生成 绩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 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轮回选择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 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和课堂互动性。
的教学方案。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增强学生参与度
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 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 素养和教学能力。
结合应用的案例分析
01
案例一
某高中英语课程中,教师采用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英
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群体改 良和轮回选择教学在不同学科、 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应用效果,
以验证其普适性和有效性。
建议未来研究关注如何将群体改 良和轮回选择教学与现代教育技 术相结合,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习效果。
建议未来研究关注如何将群体改 良和轮回选择教学与其他教学方 法相结合,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
异花授粉轮回选择育种

异花授粉轮回选择育种异花授粉是一种植物繁殖策略,其中花粉从一朵花的雄蕊传递到另一朵花的雌蕊上。
轮回选择育种是指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具有不同花型的父本和母本进行交配,以获得具有更好遗传特性的后代。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1. 异花授粉的优势,异花授粉可以促进基因的多样性,增加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不同花型之间的授粉可以避免自交,减少遗传缺陷的发生。
此外,异花授粉还可以促进物种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例如昆虫通过授粉获得花蜜,而植物则获得传播花粉的服务。
2. 异花授粉的机制,异花授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风媒、昆虫媒介、鸟类媒介等。
不同植物物种的花朵形态和花粉特性也会适应不同的传粉媒介。
例如,一些植物的花朵会产生香气吸引昆虫,而另一些植物的花朵则会产生鲜艳的颜色吸引鸟类。
3. 轮回选择育种的目的,轮回选择育种的目的是通过选择具有不同花型的父本和母本进行交配,以获得具有更好遗传特性的后代。
这种育种方法可以增加遗传多样性,提高植物的抗病性、耐旱性、产量等经济性状。
4. 轮回选择育种的步骤,轮回选择育种通常包括父本选择、授粉、结实、种子收集和后代选择等步骤。
在父本选择中,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作为父本。
然后进行授粉,将花粉从一朵花的雄蕊传递到另一朵花的雌蕊上。
结实后,收集种子并进行后代选择,选择具有目标性状的后代作为下一轮的父本和母本。
5. 异花授粉轮回选择育种的应用,这种育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花卉和果树等植物的改良中。
通过异花授粉轮回选择育种,可以获得更好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花卉的色彩和花期,改善果树的口感和抗病性。
总结起来,异花授粉轮回选择育种是一种利用异花授粉机制和轮回选择的育种方法。
它可以增加遗传多样性,改良植物的性状,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经济价值。
这种育种方法在农业和园艺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轮回选择的名词解释

轮回选择的名词解释深深地坠入沉思之中,我不禁对轮回选择这个概念感到困惑与好奇。
这个命题似乎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引导我们审视生命的意义以及存在的本质。
在我接下来的探索中,我将试图解释轮回选择的含义,并在其探究中探讨人类选择与命运的交织。
在通常的观念中,轮回选择是指个体在经历生死后再次出现于世界上,并重新选择其人生道路的过程。
这个概念融合了宗教、哲学和文化的元素,不同的信仰体系对于轮回选择的解读也有所不同。
在佛教中,轮回选择被认为是众生根据前世的行为和心机而选择今世的命运与境遇。
而在印度教中,轮回选择被视为靠近解脱的途径,通过不断反思和修行,寻求解脱于有情世界的轮回之中。
然而,轮回选择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是一个现代人在科学发展背景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仍然相信轮回选择的存在,视其为一种赞赏道德与人生选择的方式。
这一信仰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安抚心灵和塑造行为的方式。
对许多人来说,轮回选择的想法只不过是心灵的自我安慰,一种依托于虚幻世界中的信念。
但是,即使轮回选择只是一种信仰,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类选择与命运的思考。
毋庸置疑,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仅影响个人的命运,也塑造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我们是否真的能够选择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是否有超越外在因素的自由意志,这依然是一个困扰着哲学家、科学家和每一个人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面临着诸多影响个人选择的因素,如环境、教育、家庭、文化等等。
这些因素使得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然而,我们是否完全被这些外部因素束缚,或者我们是否有能力超脱这些束缚并做出自主的选择,这取决于我们对“自由意志”的定义。
一些科学研究支持了一种中立观点,即自由意志与因果关系并存。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受到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化学物质的影响,这可能暗示了一种决定论的思维方式。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维和意识能够对这些决定做出反馈和调整,这意味着我们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行动。
14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二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1 轮回选择的意义 轮回选择:从某一群体选择理想个体,进行互
交,实现基因和性状的重组,从而形 成一个新群体的方法。
4
原始群体
选100以上优株(S0 )自交
测验种×S0
室内妥善保存自交种子(S1)
测交种比较试验
互交区
根据测交试验选出10%优系在隔 离区授粉获得第一轮改良群体(C1)
群体。
6
轮回选择的要求: (1)使原始群体得到改良,其平均表现和其中
最优良个体的表现,都超过原始群体。 (2)改良群体的遗传变异不降低。
7
轮回选择模式图
C0
C1
Ci
Cn
X0
X1
性状值
Xi
Xn
8
2 轮回选择的作用 (1)提高群体中数量性状有利基因频率 (2)打破不利的基因连锁,增加有利基因重组的
相互半同胞选择法
注:引自吉林农业大学精品课网站
16
三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 隐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大麦等作物轮回选择 中的应用
2 显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7
四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1 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1)复合杂种群体的意义
复合杂种群体:由4个以上亲本杂交而形 成
的杂种群体。 (2)形成杂种群体的方法
新一轮改良群体
13
c 全同胞轮回选择(full-sib recurrent selection)
基础群体
S0×S0
优良组合混合授粉
比较试验
新一轮改良群体
14
d 双列选择交配体系
亲本双列杂交系列 P1
F1双列杂交系列
F1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
• 但实际上由于群体的数量有限,环境的变化或者人们对
群体施加的选择,以及突变或遗传漂移等因素的作用, 常常会不断打破群体的这种平衡。因此,自然界中群体 的基本进化过程就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断打破群 体原来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的平衡,不断地提高被改良群体内人类所需基因 和基因型的频率。
即选择优良的表现型,淘汰不良的表现型。
•优点: 时间短,费用低,简单易行 •缺点: 由于该方法未控制授粉,不进行后代鉴
定,只根据表型选择,因此,混合选择不易排除 环境的影响和有效淘汰不良基因型,容易误选, 致使改良效率不高和效果不佳。
半分法
新的改良群体
选好的种子 妥善保存 第二年播种
优良的穗行
• 改良混合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环境的影响,故其选
•
•
•
国外育种实践的经验(Lonnquist et al,1974)告诉我们,希望 出现有实用价值的基因重组体,至少需要5个世代的随机交配, 然后才开始选株、进行合成种质群体的改良工作。 四川农业大学所做的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研究的结果也表明, 基础群体的重组次数对玉米群体自身产量以及它们配合力的 改良效果均有明显的影响。经4次重组的基础群体,其产量改 良效果优于经2次重组的基础群体。 一般配合力(GCA)的改良进展,经4次重组的基础群体的改良 后代,也明显大于经2次重组的基础群体的改良后代。这就充 分说明建立用于遗传改良的基础群体时,必须进行多次重组 后,才能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利用。
4、自花授粉作物的异交化问题 对自花授粉作物或常异花授粉作物进行群体改良工作的 关键在于实行生殖控制,即将自花授粉作物异交化,或 提高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异交程度。 要实现上述目的,则必须在合成基础群体时导入隐性核 雄性不育基因,建立异交群体。
十二章节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课件

群体改良是创造优良种质的重要方法,它 不仅可改良群体自身的性状,将不同种质的有 利基因集中于一些个体内,提高有利基因和基 因型的频率;而且能改变群体间的配合力和杂 种优势,还可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使之适 应当地的环境条件,成为新的种质资源。同时 还可选育出供生产直接使用的优良综合品种。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原理
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群体改良方 法下,群体改良的有效性取决于群体 中遗传变异的大小及加性遗传效应的 高低。
为此,在选择基础群体时,除应注 意目标性状遗传变异的大小,还应该考 虑其平均数值的高低,加性遗传方差的 大小及杂种优势等问题。只有这样,群 体改良的效果才明显。
(一)基本材料的选择 选择基础材料时应注意:
众所周知:作物的许多性状是数量 性状,它们受制于大量的基因的共同作 用的结果。
例如:对于作物的产量性状而言, 假定控制产量性状的基因20对,那么欲 选取20个基因位点上均呈有利基因且各 位点上均为基因纯合的个体的频率为 (1/4)20,这在一般的育种群体中是不 可能出现的。
另外,各个育种单位在进行新品种选育的 工作中,所利用的种质基本上雷同,使得当前 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的遗传基础单一,并 再进一步以此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群体,如 此循环下去,将不断恶化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使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其危险的灭顶之灾。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看,一般认为有 利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但是从作物 育种上,并不排除有隐性有利基因,即 使是有利基因都为显性基因,要获得许 多显性基因都是纯合的个体也是十分困 难。
根据遗传学的原理,显性纯合个体在一 个随机交配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为(1/4)n, 这里的n为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若性状受1 对基因控制,显性纯合个体在随机交配群体 中出现的频率是1/4,即(1/4)1,若性状受 2对基因控制,显性纯合个体在随机交配群体 中出现的频率是1/16,即(1/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轮回选择的主要方法迄今为止,许多研究者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繁殖方式,不同研究目的和育种目标.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轮回选择方案(Comstock等.1949;Sprague,1952;Hallauer等,1967).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群体内的轮回选择,用于改良单个群体的相关性状,另一类是杂种优势理论引发的现代育种技术—群体间的相互轮回选择,以同时改良两个群体为目标(Hallauer,1985;潘家驹,1994:刘纪麟,2000),2.2.1群体内轮回选择2.2.1.1混合选择(Mass recurrent selection)混合选择法是最基本最常用,也是古老的群体改良方法。
它的工作程序是:按改良的目标性状,从原始群体中根据表型选择个体,中选个体进行互交,收获其籽粒构成下一轮选择起始群体。
其特点是时间短〔完成1轮选择只需1年)、费用低、简单易行。
许多地方优良品种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应用这种方法选育而成。
因为简单,混合选择被用来改良多种作物的不同性状。
如玉米的适应性、穗长、熟期、抗倒伏、C02交换率、产量(Halluaer,1987;C..Mycraua等,1997;赖仲铭等.1983);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吴政卿,雷振生等.2002);苜蓿对枯萎病和害虫的抗性(Lewers等,1997)。
利用混合选择对玉米果穗向长、短两个方向选择的试验表明,经过15个轮次的混合选择.穗长由原始群体的18cm变成了长穗群体的22cm和短穗群体的13cm,可见混合选择对穗长的选择是有效的。
对天然授粉品种Krug 分别进行14轮混合选择,8轮半同胞轮回选择和8轮S1选择,试验表明:经过14轮的混合选择,Krug群体产量没见增加太多,反而伴随着出现了某些农艺性状的不利倾向,半同胞选择和S1选择则不仅提高了群体产量,还改善了群体的农艺性状。
这表明混合选择对遗传简单、遗传力较高的性状,例如穗长、株高、病虫害的抗性、早熟性等的选择是有效的,但对复杂的性状,如产量、配合力等的选择效果就不明显.而且常常伴随着出现不良性状,如植株变高,生育期变晚,倒伏增加等。
早期的混合选择不控制授粉,不进行后裔鉴定,只根据表型选择,因而不易排除环境的影响,致使复杂性状的改良效率不高,效果差。
现在混合选择在两方面得到了改进,一是选择优良单株进行人工控制授粉,达到控制雌雄配子的目的;二是采用了降低环境误差的方法,提高选择准确性。
Gardner(1961)利用栅格式种植,小格内选择的方法来降低环境误差,可以明显地提高选择的准确性。
这些改良的混合选择法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环境影响,把鉴定、选择、重组和控制授粉有机地结合起来,其选择效果比一般混合选择效果好,对产量等性状也有明显的改良效果。
彭泽斌和刘新芝(1993)利用改良的混合选择法对中综3号完成了3个轮次的选择,群体产量获得了平均每轮 4.2%的遗传增益,他们认为混合选择法是玉米群体改良中既省工、省地,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Hallauer(1981)在比较了几种轮回选择法后,认为若是以每季的改良效果来评价,混合选择最有效。
2.2.1.2半同胞轮回选择(fluffsibselection)半同胞轮回选择是一种基因型选择方法。
具体方案如下:第一生长季,根据改良目标,从基础群体中选择若干个体自交.同时每个当选个体分别与一个共同的测验种测交。
侧验种可以是遗传基础比较宽的开放授粉品种(OPV)、综合种和复合品种,也可以是遗传基础狭窄的单交种或纯系品种或自交系。
既可以是有很高配合力,也可以是配合力不高的亲本,测验种的选择取决于育种方案及基因作用类型。
第二生长季,进行测交种比较试脸,选出10%左右表现最优良的测交组合。
第三生长季,将入选的最优测交组合相对应的自交株S1种子(室内保存)各取等量混合均匀,播种于隔离区中,任其自由授粉,使基因重组,形成下一轮的改良群体。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选择过程,以后的选择如此循环反复地进行。
由于测验种的类型很多,选择余地大,半同胞选择比任何其他的群体改良方法更常用。
王铁成等(1996)比较了半同胞与全同胞选择对玉米沈综(旅)C1群体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案都有效地改良了群体产最,半同胞选择较全同胞选择的实际遗传增益大,两者分别为11.72%和7.37%,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尤其是半同胞轮回选择导致群体的遗传变异更趋狭窄。
许多育种资料表明,半同胞选择法不仅提高了群体的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还伴随着群体的其它农艺性状的改良。
Hallauer(1989)对玉米群体Krug进行8轮半同胞轮回选择后,群体的产量明显增加,单株穗数增加,穗位降低,抽丝期缩短。
周发松(1993)用半同胞选择对由十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组成的基础群体进行2轮选择,群体平均株高、主穗粒数、小穗数、主穗结实率、单株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种子产量等性状均得到极显著改良。
2.2.1.3全同胞轮回选择法(Full-sib selection)全同胞轮回选择是在基础群体中选择表型优良个体,进行成对杂交组成全同胞株系,鉴定全同胞株系的选择方法。
具体程序如下:第一生长季,从基础群体中按表型选择个体。
进行成对组配杂交,获得全同胞杂交种子。
将各个组合种子分为两份,一份用于第二季的田间鉴定,一份保留到第三季供当选的全同胞株系间互交之用。
第二生长季,同胞杂种在设重复的试验中进行目标性状的鉴定,选择10%优良的全同胞株系。
第三生长季,根据田间鉴定结果,将第一季保留的当选全同胞株系种子等量混合种植于隔离区中,互交重组形成下一轮的群体。
全同胞轮回选择在组配群体内成对杂交时已经将优良单株的基因重组了一次,所以在一个轮次的改良中,群体基因进行了两次重组。
全同胞选择实际上是对各株系进行特殊配合力的鉴定和选择。
秦泰辰等(1989)采用全同胞轮回选择法对M4群体进行了一轮的选择,结果表明改良群体各性状优良个体占总体的比率比C0有明显提高,说明全同胞轮回选择法对M4群体改良是有效的。
杨小平(1995)对沈综(长穗)C1群体进行了半同胞和全同胞轮回选择,并比较了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产量和其它性状的改良效果。
结果表明两种轮回选择的效果都是显著的,半同胞和全同胞轮回选择的产量实际遗传增益分别为7.48%和10.51%,改良后群体内的优良个体频率有了明显增加,群体的穗部性状和植株性状有所改进,性状间更趋于协调。
2.2.1.4自交后代(Sn)选择法(Selfed progeny selection)自交后代选择法是自交至第n代时进行鉴定选择的轮回选择方法,是特别适用于自花授粉作物的有效的群体改良法。
在一个基础群体中,随机地或根据目标性状选择优良单株自交,S1轮回选择是在第二季中即对S1家系进行目标性状的鉴定,选择10% S1家系,第三季将入选优良S1家系的预留种子各取等量均匀混合后,在隔离区播种,实行自由授粉或人工杂交,促进基因重组,完成第一轮的群体改良。
至于Sn轮回选择,则是自交至Sn时进行家系鉴定。
Sn选择的优点是:(1)主要根据表型进行选择,因此对加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改良效果好,可以有效提高群体本身产量和一般配合力;(2)由于自交后代选择可以在S0, S1, S2...... Sn进行多次,多个性状的选择和进行多次基因重组,故也能有效地改良群体的农艺性状;(3)有利于隐性有利基因的选择;(4)有利于将群体改良与选育自交系结合起来。
大量的试验证明,在针对抗螟、抗茎腐病和茎秆强度的选择中,以S1选择的效果最为明显。
但在选择抗病、抗虫性时,往往引起群体产量的下降,所以在进行这类选择时应该采用指数选择,即对多个性状同时进行选择,不能只选择单一性状,而且要比较温和地进行选择,所施加的选择强度不能太大。
S2选择已被证明是玉米育种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提供了多次选择的机会。
用S2选择对群体BSK进行8轮选择后,群体产量由4.87吨每公顷提高到6.01吨每公顷,每轮平均增产2.9%,自交衰退率由C0的43%降低到C8的31%(见Halluaer,1989)。
在多数情况下,S2选择使群体的生育期提早,株高降低,倒伏率下降。
可见S2选择不但提高了群体的产量,同时也改良了其他农艺性状。
但是S2选择容易使等位基因迅速固定,对某些S2选择群体测定,发现其中75%为自交系,再进行3轮选择之后就没有什么遗传增益可言。
要克服这种缺点,应该降低选择强度或者是扩大有效群体的数目,以保持进一步选择所需的遗传变异。
Sn选择的主要的缺点是:(1)完成一轮需要的时间较长、费用较高;(2)由于要连续进行两代或多代的自交,群体内等位基因固定较快,遗传变异方差下降较快;(3)在选择过程中缺乏对决定特殊配合力的非加性基因的选择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改良的方案。
彭泽斌(1993)提出了改良S1选择法。
把S1家系的比较试验与下一轮群体的合成工作结合起来,即在进行S1株行比较时,取参试S1的等量种子混合成为父本,以参试株行为母本,按父母本4:l种植在隔离区内,母本去雄,父本不良株亦去雄,最后从优良家系中选出优良单株,用等量种子混合成下一轮的群体。
该方法完成一轮选择只需2个生长季.而且在重组形成下一轮群体时父本的基因型增多,也改良了S1选择法群体遗传变异方差下降过快的缺点。
他用此方法改良中综3号群体的产量,经过1轮选择后群体产量增加了35.4公斤/亩,遗传增益为10.3%,而产量的变异系数没有很大的变化。
陈彦惠(1994)对中综3号进行2轮改良S1选择,群体产量每轮增益为3.6%,群体测交种产量平均每轮增益为4.8%,群体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有一定的提高。
针对Sn选择都未对当选的优良单株进行配合力测定的问题.陈彦惠(1995)提出了配套或交替使用各种选择方法的育种方案,如半同胞与Sn家系选择结合、半同胞与Sn 家系选择交替、群体改良与选系育种结合等,把配合力(测交种)鉴定与农艺性状鉴定以及加代选系融为一体,既可以更有效地改良群体,也加速了从群体中选系,提高了群体改良为育种服务的目的性。
2.2.2群体间轮回选择群体间的改良技术是Comstock在1949年提出的,由杂种优势理论所引发的现代育种技术,是对两个群体同时进行改良的方法。
它对群体间杂交种产量的直接选择响应一般要大于群体自身产量的间接选择响应。
常用于杂种优势比较重要的异花授粉作物,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两个群体的改良,使它们的优缺点能够相互补充,从而提高两个群体间的杂种优势。
Comstock认为群体间轮回选择可以同时选择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但强调的是特殊配合力。
群体间轮回选择有半同胞和全同胞两种交互轮回选择方法。
2.2.2.1半同胞交互轮回选择以A、B两个群体的交互轮回选择为例,说明群体间半同胞轮回选择的具体步骤(图1.2):第一生长季,从A群体中选200个单株,在自交的同时以B群体为测验种进行测交,A群每株花粉要与B群体的10-12株杂交,收获时从这些测交果穗上各取等量种子混合,称为半同胞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