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巨大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史上的璀璨瑰宝——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实验班
201311033001 吴浩男
摘要: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内容瑰丽,而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特别是在天文天象观测、天文仪器的发明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因此知晓并了解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将重点放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具体成就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天文现象和天文仪器两方面以及这些成就带来的影响两大块来阐释,以此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现象成就影响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不断对这未知的宇宙充满好奇,人造卫星,航天器,空间站等的发明也让我们的好奇不断得到满足。而在距今几千年的中国,尽管没有发达的科技没有精确的计算工具,我们伟大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合理推测为中国为世界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正是有了这些瑰丽的宝藏才能使现代的天文学家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深入天文学的研究。
首先,谈及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得知这其中的内容实在丰富。这极可能源于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天有着最崇敬以及虔诚的态度。在古代,由于科技并不发达,所以星象往往跟国家的兴衰、时序的更迭有着密切的关系,星象学家会把每一次能观测到的星象运动详细地记录在册。而各朝各代也设有专门的官员对天文进行观测,因此天文学在古代的地位极重要性可见一斑。且让我们来看一下那些了不起的成就。
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的天学仪器大致可分为三类: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了。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早约60年。浑象又称天体仪,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利用浑象,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了解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天文现象
日月食的观测研究,早在商朝就有研究而这远远遭遇世界其它角落的文明古
国。较可靠的最早日食记录见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这一事件发生于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公元前776年9月6日)。在国外,古巴比伦人拥有最早的日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763年6月15日,比上述记载晚13年。中国古代对于日月食的记录保持了长期的连续性。最系统、最完整的日食记录要属《春秋》中所记录的由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中的37次日食。
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象。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最详细的记录见于《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天琴座流星雨也是我国最早记录的流星雨。中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对看见的流星雨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描述。
哈雷慧星的最早记载在《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76年。从鲁文公十四年起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记录。我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初步统计,从我国古代至清朝末年,对各种彗星的记载,不少于500次。西洋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一般认为最早是在公元66年,但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年,即使这样,仍比我国《春秋》一书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晚了几百年。
太阳黑子的纪录在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中,就有“日中有踆乌”记载。“踆乌”就是黑子的形象。《汉书·五行志》还记载:“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意思是说,在太阳边侧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黑子。还有《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已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都认为是我国古代较早的记录太阳黑子的文献。
新星超新星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记载,大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出现于天蝎座α星附近的一颗新星。《汉书·天文志》中记载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这记录的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一颗新星,这颗新星是中外史书中均有记载的第一颗新星,比起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关的记载,我国的记载不仅写明了时间,还写明了方位,因此法国天文学家比奥在著《新星汇编》时把《汉书》的记载列为首位。18世纪末,蟹状星云被发现。1921年,科学家发现在蟹状星云中有一颗脉冲星,它是已发现的脉冲星中周期最短的一个,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全波脉冲星。根据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推算,这颗星应该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一颗超新星产生的。而这颗超新星在我国的史书《宋会要辑稿》上有详细的记载。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一直发展甚好。一方面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传统农业对“天时”“农时”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影响最大最为深远的当属历法和二十四节气表,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经验积累和超高智慧的结晶。人类早期的天文天象观察远早于耕作和畜牧农业的文明,它是引发或唤起人类的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成为文明延续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