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合肥等地考察的调研报告
赴合肥等地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合肥、长沙、武汉三地支持工业的考察报告近年来,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工业竞相发展,各有特色,其中武汉工业总量最大,合肥工业增速最快,长沙工业特色明显,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支持工业发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我市重点企业壮大工程,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合肥、武汉、长沙三地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合肥市初步形成以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体系。
2009年,总产值超3亿的工业企业126户,超10亿元的36户,超50亿元的9户,超100亿元的2户。
完成工业总产值2749.2亿元,年均增长34.4%;实现增加值767.5亿元,年均增长25.4%;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816.5亿元,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0.5%。
今年1-8月,全市共新增规上企业274户,规上企业已达1998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72.3亿元,同比增长35.5%;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62亿元,同比增长23.2%;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23.8亿元,同比增长52.3%。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将重点发展新能源、光伏、新型平板显示、通讯等产业,计划投资6000亿元,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型平板显示、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6个千亿元产业,打造化工、冶金、新材料、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10个500亿元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0亿元,力争达到15000亿元。
武汉市推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汽车及机电产业、食品产业、电子信息及生物医疗产业、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等四个产业集聚区。
2009年全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752亿元,完成增加值1772亿元,利税637亿元。
全市过3亿元的企业178户,过10亿元的企业50户,过50亿元的企业14户,过100亿元的企业8户。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将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到2015年,计划工业投资6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0户,20户企业过百亿,3户企业过千亿。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出行前我并没有很多对合肥的了解。
然而在这次学习考察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活力和朝气。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机遇的城市,同时也展现了发展的后劲和信心,让我对它充满敬意和期待。
一方面,从乘坐地铁到走入科创园区,我发现这里都充满了现代气息,处处都在展现时代的前进。
在科创园区,我所看到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新型技术无不令人惊叹。
每一个企业都极具特色,承载了不同的梦想和追求,在它们的背后,更展现了合肥市整体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我则深刻感受到了合肥市的热情。
事实上,在每一次与企业家、专家的交流中,我都能够充分体会到他们对拥有和改善整个城市的热爱和责任。
由此可见,作为一座新兴城市,合肥市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群优秀的企业家在引领,更在领导方针的作用下,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工作机会。
总的来说,在这次合肥学习的旅途中,我还是受益匪浅。
对于我这样刚刚出校门的毕业生,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这样的前沿技术和企业,真是一份莫大的财富。
同时,我也从这里深刻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但无论是怎么样的未来,我都有信心相信自己,相信我将在这座城市,在这段人生旅途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说到思辨,在旅途中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一些新型科技虽然听上去很激进、很前卫,但实际上却还需要依靠大规模的产业链和基础设施的建立。
此外,变革也同样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及强有力的领导方针的制定。
同时,我也相信,我们能够秉持对新技术和这个新框架的认识和准确判断,唯此能够真正走向一个真正的创新和发展的未来。
此行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合肥市的活力、诱人之处和前进的方向,在此,也深切期待着我们在未来的一起努力、一起创造和创新的举动。
教科院赴合肥市包河区南园社区新信息技术调研团队调研报告
教科院赴合肥市包河区南园社区新信息技术调研团队报告张强,张玲,朱永媛(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随着电脑知识的迅速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学生群体有了更多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和途径。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杰出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为了深入调研新形势下网络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情况,教科院学生深入学生群体中,组成调研小组、自主开展调研、自主组织活动、自主分析信息、自主提出倡议,取得了一定的调研成果,为初步分析网络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问卷调查一、调研背景及目的1.调研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来说,网络无疑是把双刃剑。
因此,如何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来方便学习生活就成了一个需要关注并深入调研的问题。
2.调研目的通过深入调研合肥市包河区南园社区中网络对于社区中学生群体的影响情况,进而初步分析出网络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大致影响情况。
具体目的:(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初步了解社区中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
(2)分析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社区中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网络对于学生生活地影响情况。
(3)以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社区中学生家长对于网络的利弊认知情况。
(4)综合调查结果和访谈情况,初步得出网络对于社区中学生群体的影响情况。
(5)初步分析网络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大致影响情况。
二、调研内容1、学生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
2、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学生对于网络的了解及使用情况。
3、学生家长对于学生使用网络络的态度和建议。
4、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多方面影响。
三、调研基本情况1、调研时间地点2012年6月29日至7月5日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南园社区2、调研人员周孟,陆雅蓉,高慧君,朱永媛,张玲,张强,方远,林炳,王琪,何红霞,劳娟,丁婷婷,白倩,郑权,王银萍。
合肥考察调研报告
合肥考察调研报告合肥考察调研报告一、引言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在中国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
本次考察旨在了解合肥的经济发展现状、城市规划及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明确合肥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二、经济发展现状1.工业发展:合肥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许多知名企业和产业园区,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等。
工业发展始终是合肥经济的支柱。
2.高新技术产业:合肥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拥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团队。
合肥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硅谷城市之一,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3.城市规划:合肥城市规划相对较新,许多新兴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正在建设中。
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保和人文景观,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城市规划1.新四季广场:新四季广场是合肥市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商业资源和完善的运输设施而受到赞誉。
广场上有许多高档商店、餐厅和娱乐设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消费者。
2.生态园区:合肥大力发展生态园区,通过种植绿化、建设公园等方式,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休闲空间。
生态园区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还提供了机会让市民与自然亲近,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人文环境1.教育:合肥拥有许多优秀的高等学府,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还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文化艺术:合肥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设有许多博物馆、画廊和音乐厅等文化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展示了合肥的文化遗产,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3.生活便利:合肥的交通发达,地铁和公交系统覆盖范围广、节奏快。
此外,购物中心、餐厅和医疗场所等生活设施齐全,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结论通过本次考察调研,我们对合肥的经济发展现状、城市规划及人文环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总体上,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
肥西码头调研报告范文
肥西码头调研报告范文一、背景介绍肥西码头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是该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肥西码头在物流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肥西码头的运行情况及潜在问题,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对肥西码头的运行情况、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以便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设计了一份问卷,包括了对肥西码头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仓储能力、装卸效率、设备状况、运输安全等。
然后,调研人员对肥西码头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了其实际运营情况和管理方式。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结果,我们对肥西码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仓储能力不足调研发现,由于肥西码头的仓储能力有限,很多企业在码头仓储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不得不转移到其他码头。
这不仅影响了肥西码头的业务发展,也给其他码头带来了机会。
4.2 装卸效率低肥西码头的装卸效率相比其他地区的码头较低,主要原因是装卸设备老化,操作方式不够高效。
调研人员建议加强设备更新和操作培训,以提高装卸效率。
4.3 运输安全问题对于运输安全问题,肥西码头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
虽然有安检措施,但监管不够严格,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调研人员强调增加安全监管力度,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运输安全水平。
五、改进建议根据以上分析,针对肥西码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5.1 扩大仓储能力肥西码头应增加货物仓储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
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集装箱堆放设备,充分利用码头空地资源。
5.2 提高装卸效率对于装卸效率低的问题,肥西码头可以加大对装卸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力度,采用先进的装卸技术和设备,提高操作效率。
5.3 加强运输安全监管为了提高运输安全水平,肥西码头应加强现有的安检措施,完善安全监管制度。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
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合肥的区域变迁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城市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合肥历史区域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为合肥的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内容1.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合肥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合肥地区居住有大量的先民,这些先民通过农耕生产逐渐形成了聚居点,为合肥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2. 城市扩张与壮大在秦朝和汉朝时期,合肥逐渐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沿淮水流经南北的重要城市之一。
3. 城市衰落与复兴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合肥相对衰落,并于1275年被元朝纳入管辖。
此后,合肥的发展相对滞后,直到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合肥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 现代化建设与城市规划20世纪以来,合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区不断建设。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的经济腾飞和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新的区域不断崛起。
5. 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合肥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这些建筑和遗产是合肥历史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
合肥市政府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
四、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搜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合肥历史区域的变迁。
同时,对合肥的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现状和规划情况。
此外,还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合肥历史区域变迁的看法和建议。
五、调研结果通过对合肥历史区域变迁的调研,我们发现合肥作为一个发展较早的城市,其历史区域变迁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历程。
从最初的聚居点到现代科技城市,合肥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在现代化建设与城市规划方面,合肥的发展相对较快,新的城区不断涌现。
合肥钢材市场考察与市场分析报告
合肥钢材市场考察与市场分析报告一、市场考察合肥钢材市场是合肥市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对整个合肥市的建筑工程、制造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本次市场考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合肥钢材市场的最新动态,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和分析报告。
1. 市场规模合肥钢材市场总体规模较大,市场内各类钢材品种丰富,涵盖建筑钢材、工业用钢、钢板等多个领域。
市场供应紧缺的现象不多见,总体来说,市场供大于求。
据统计,合肥钢材市场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2. 市场竞争合肥钢材市场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市场内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宝钢等,品牌竞争激烈。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经销商和中小型钢材企业,它们通过价格、品质、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争夺市场份额。
3. 市场需求合肥作为建设中的新兴城市,其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这直接带动了钢材市场的需求。
同时,合肥还拥有众多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对钢材的需求也相对较高。
随着合肥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预计合肥钢材市场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二、市场分析1. 供应与需求关系合肥钢材市场的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供应较为充足。
当前市场上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和经销商提供各类钢材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小型钢材企业,它们通过价格和服务的竞争,增加了供应的多样性。
2. 价格走势合肥钢材市场的价格走势受到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市场上钢材价格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新建钢材生产厂商的增加,未来可能会对价格走势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市场前景随着合肥城市的不断发展,合肥钢材市场的前景值得期待。
合肥市政府对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合肥市的制造业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钢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因此,合肥钢材市场的前景乐观,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结论:综上所述,合肥钢材市场供应充足,市场规模较大,市场竞争激烈。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考察,我们不仅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维,振奋了精神,激励了斗志,而且还亲身感受到了“合肥速度”,领略到了“合肥风采”,深切地感受到合肥思想观念之新、发展速度之快、工作效果之显,为合肥的大发展、大建设的速度所震撼,为合肥“决策准”、“行动快”、“措施硬”、“方法活”的工作作风所折服。
作为新加入大合肥的成员,我们既倍感荣耀又深感责任重大。
这次合肥考察学习之行,边看边学,边对比边思考,合肥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结合城东新区实际,为快速对接和融入合肥,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等高对接,高起点完善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力按照省会城市的标准,树立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水平,体现时代性、超前性和城市发展特色,重新审视和完善庐城城东新区规划。
充分发挥好规划的统领作用,加强规划的管理。
大到新区开发,小到生态绿化、道路修建、重点标志性建筑的设计都要科学制定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同时切实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做精做美庐城城东新区。
二、坚持“四个优先”,打造精品,凝聚人气,展示新区新形象始终坚持“四个优先”的原则,即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聚集人气优先,以主要承担居住、行政办公、文化、商贸服务等为新区功能定位,统筹安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并快速推进。
近期着重抓好:(一)紧抓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已建成“两横一纵”三条骨干路网和两条次干道基础上,继续抓好道路建设,着重抓好内环东路拓宽改造、纬二路(东段)、经五路、经三路(双石路至东山路)、纬一路、东山路等道路建设;适时启动外环路、城东大道和晨光路向西延伸工程。
继续抓好供水加压泵站、垃圾转运中转中心等城市配套工程建设。
(二)紧抓文化教育等公益项目建设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庐江中学新校区、县医院城东分院、广电中心、大剧院、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晨光小学等社会事业公益项目建设,加快城东中央水体公园建设,加强奎星楼后续建设和管理,适时启动体育中心、文化艺术馆、名人馆、沿山沿水(舒庐干渠庐东支渠)休闲公园等项目。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合肥市位列安徽省省会,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合肥市的城市发展,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转型,必须深入了解合肥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合肥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从而为合肥市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调研内容包括:1. 合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
2. 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3.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4. 合肥市的文化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5. 合肥市的社会生态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三、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网络调研和专家访谈。
我们先通过网络调研了解了合肥市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然后组织了走访和实地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了合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并与合肥市相关专家、学者和实践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交流。
四、调研发现和分析1. 合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合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道路、桥梁、交通、市政设施等领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在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未来,合肥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特别是在环保设施、污水处理厂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
2. 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丰富,且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在城市景观、城市环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做好。
未来,合肥市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和景观提升,注重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
3.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合肥市的经济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现在是全球最具开放程度的中国城市之一。
合肥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合肥服装市场调研报告一、背景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消费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服装市场的发展情况,本报告对合肥市的服装市场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市场概况合肥市服装市场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市中心地区的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如合肥市二环路上的商业区、步行街等;二是城市的主要商贸园区,如合肥市滨湖新区、新站综合经济开发区等。
市中心地区以中高档服装品牌和知名服装连锁店为主,而商贸园区则有一些中低档品牌服装店。
在市中心地区,知名服装连锁店如H&M、ZARA、UNIQLO等品牌均设有门店。
这些连锁店在服务和品质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此外,合肥市的服装市场还有一些当地品牌服装店,这些店铺主要以民族服饰和休闲服装为主导。
市场需要各种类型的服装。
与市中心地区相比,商贸园区的服装市场在品牌和规模上较为有限。
商贸园区内的服装店以中低档为主,价格相对较低,吸引力一般。
三、市场竞争分析目前合肥市服装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消费者有多元化的选择。
市中心地区以知名品牌服装连锁店为主的服装市场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口碑,而商贸园区的服装市场则面临着价格竞争和商品差异化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市中心地区的服装市场以知名品牌为主,产品质量有保障,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较高。
此外,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集中度也是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一点。
消费者在这些地方购物时,可以一站式解决各种需求,节省时间和精力。
而商贸园区的服装市场则需要通过降价、促销等策略吸引消费者。
另一方面,商贸园区的服装市场面临着品牌匮乏、商品差异化不足等问题。
相比于市中心地区的知名品牌,这些商贸园区的服装店缺乏品牌效应和知名度,难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此外,商贸园区的服装店大多以中低档为主,与市中心地区的知名品牌形成了差异化,无法满足一部分消费者对品牌和质量的需求。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2)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2)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一、几点感受(一)快。
首先发展的速度快。
短短五年左右的时间合肥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提升并跻身于中部省市前列,其中肥西县已跨入全国百强县系列;其次工作节奏快。
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催生了合肥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欣欣向荣的新合肥。
(二)高。
高端顶层设计,高起点的城市和园区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带动了合肥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
大气魄的折违、大手笔的规划、大规模的建设、大开放大力度的招商,营造了大发展的浓厚气氛。
(四)好。
统筹和谐好,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老百姓指标快速上升,群众积极支持发展,社会反映好。
二、几点体会(一)解放思想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永恒主题。
“解放思想黄金万两”。
合肥市斥资90亿引进京东方,引来了企业航母,活了一方经济;多渠道投资近20亿开通水运航道,引来了溶安动力,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从中我们深感解放思想对经济发展巨大推动作用,合肥经验告诉我们思想解放和开放程度越高,发展的就越快,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解放思想。
合肥在发展领先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展思路,寻求更高更远更快。
(二)园区建设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合肥市的各县区都十分重视开发区(园区)的规划建设,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引进项目,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遥相呼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为长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合肥市无论是在硬环境还是在软环境建设上都做的十分出色,“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吸引力”深深地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他们坚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环境的竞争”。
(四)人才机制是加快发展的关键。
实现跨越发展一靠人才,二靠机制。
合肥的发展不仅仅有高层科学决策,强力推进的因素,更有一批敢想敢干、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的人才干部队伍,他们保持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斗志,同时建立了正确的灵活的考核机制和用人导向,坚持“发展决定一切,发展说明一切,发展衡量一切”。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合肥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城市规划,为未来的投资和合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
1. 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合肥市的GDP增长情况、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结构,
了解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2. 产业结构
通过对合肥市各主要产业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其产业结构特点和优势领域,为产业合作提供前期准备。
3. 城市规划
调查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包括城市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环境等方面,为未来的城市合作提供参考。
三、调研成果
1. 经济发展情况
合肥市的GDP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
口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2. 产业结构
合肥市主要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等,
其中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 城市规划
合肥市城市规划和建设较为完善,城市交通畅通,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城市环境优美。
四、发展建议
1. 深化产业合作
针对合肥市的产业特点,可以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合作,推动产业互补和优化。
2. 加强城市合作
可以在城市交通、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开展人才交流
可以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共享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引进。
五、结语
合肥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在产业合作和城市合作方面都有广阔的空间。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合肥交通调研报告
合肥交通调研报告合肥交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市交通状况,包括交通网络覆盖范围、道路拥堵情况、交通工具使用情况等,为合肥市交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居民对合肥市交通状况的看法和建议。
2. 田野调查:观察并记录合肥市主要道路的交通情况。
3. 统计数据分析:收集合肥市交通相关数据,如交通流量、道路建设情况等。
三、调研结果1. 交通网络覆盖范围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交通网络较为完善,主要覆盖了市区和周边地区。
市区内主要道路密集,连接方便,但周边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差,道路建设不完善。
2. 道路拥堵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主要道路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高峰时段,特别是早晚上下班时间,主要道路拥堵情况较为严重,交通速度明显下降。
特别是部分瓶颈路段和交叉口,拥堵问题更为突出。
3. 交通工具使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居民主要使用私家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私家车在市区内占据主导地位,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其中,市区内地铁和公交车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但线路覆盖面仍有待改进。
四、调研分析1. 道路拥堵问题合肥市道路拥堵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a) 交通流量增加: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流量大幅度提升。
b) 道路瓶颈:部分道路交叉口和连接路段容量不足,无法满足交通需求。
c) 不合理的出行方式:私家车使用率高,并且车辆通行道路有限,导致交通拥堵。
2. 公共交通利用率低合肥市公共交通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a) 我们发现,在市区内的部分地区,公共交通覆盖范围不足,线路不完善,难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b) 部分居民对于公共交通的乘坐体验不佳,例如车厢拥挤、车辆时间不准确等问题。
c) 私家车拥有更高的出行自由度,方便性和舒适度相对较高,因此,一些市民更愿意使用私家车。
五、建议1. 加大道路拓宽和建设力度:针对合肥市主要拥堵路段进行道路拓宽和改造,增加交通容量。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doc
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考察,我们不仅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维,振奋了精神,激励了斗志,而且还亲身感受到了“合肥速度”,领略到了“合肥风采”,深切地感受到合肥思想观念之新、发展速度之快、工作效果之显,为合肥的大发展、大建设的速度所震撼,为合肥“决策准”、“行动快”、“措施硬”、“方法活”的工作作风所折服。
作为新加入大合肥的成员,我们既倍感荣耀又深感责任重大。
这次合肥考察学习之行,边看边学,边对比边思考,合肥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结合城东新区实际,为快速对接和融入合肥,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等高对接,高起点完善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力按照省会城市的标准,树立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水平,体现时代性、超前性和城市发展特色,重新审视和完善庐城城东新区规划。
充分发挥好规划的统领作用,加强规划的管理。
大到新区开发,小到生态绿化、道路修建、重点标志性建筑的设计都要科学制定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同时切实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做精做美庐城城东新区。
二、坚持“四个优先”,打造精品,凝聚人气,展示新区新形象始终坚持“四个优先”的原则,即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聚集人气优先,以主要承担居住、行政办公、文化、商贸服务等为新区功能定位,统筹安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并快速推进。
近期着重抓好:(一)紧抓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已建成“两横一纵”三条骨干路网和两条次干道基础上,继续抓好道路建设,着重抓好内环东路拓宽改造、纬二路(东段)、经五路、经三路(双石路至东山路)、纬一路、东山路等道路建设;适时启动外环路、城东大道和晨光路向西延伸工程。
继续抓好供水加压泵站、垃圾转运中转中心等城市配套工程建设。
(二)紧抓文化教育等公益项目建设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庐江中学新校区、县医院城东分院、广电中心、大剧院、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晨光小学等社会事业公益项目建设,加快城东中央水体公园建设,加强奎星楼后续建设和管理,适时启动体育中心、文化艺术馆、名人馆、沿山沿水(舒庐干渠庐东支渠)休闲公园等项目。
合肥文化调研报告
合肥文化调研报告1. 引言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我们进行了一次文化调研,以便更好地推动合肥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本报告将就我们的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历史文化遗产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古代的战国时期的城市遗址,合肥保留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遗址,如包公祠、合肥古城墙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合肥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研究者的重要景点。
3. 传统艺术合肥是安徽省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其中,安徽黄梅戏是合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黄梅戏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纯熟的唱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合肥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如皖剧、皖南民间艺术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合肥的民间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现代文化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合肥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企业的成长。
现在,合肥拥有许多文化公司和机构,涵盖了影视制作、艺术设计、文化咨询等各个领域。
这些文化产业为合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5. 文化教育与研究合肥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文化教育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师范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学府在文化领域的研究与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合肥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场所。
6. 文化节庆活动合肥举办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如合肥黄梅戏节、合肥曲艺节等,这些活动除了展示了合肥的传统文化,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
7. 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文化城市,合肥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合肥市政府加大了对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推广文化传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8. 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合肥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
考察团赴华东五市考察报告
考察团赴华东五市考察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们考察团于近期赴华东五市进行考察,现向您提交考察报告如下。
一、考察目的与背景:我们考察团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华东五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投资环境以及市场潜力,以便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华东五市指的是上海、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福建厦门这五个经济发达、产业多元的城市。
这五个城市分布在华东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科技研发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二、考察内容与方法:我们的考察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方面:1. 经济发展情况:了解五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其经济增长动力与趋势。
2. 产业结构:调研五市的主要产业结构,探讨其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分析产业升级的潜力和机遇。
3. 投资环境:调查五市的政策支持、行政审批、市场准入等投资环境因素,评估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4. 市场潜力:考察五市的市场规模、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因素,分析其市场潜力与机遇。
我们的考察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分析等。
三、考察结果与发现:根据我们的考察,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发现结果:1. 经济发展情况:五市的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7%,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2. 产业结构:五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多元化,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五市还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适合发展科技型企业。
3. 投资环境:五市的投资环境良好,政府对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待遇。
行政审批流程相对简化,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条件。
4. 市场潜力:五市的市场潜力巨大,消费结构升级,人口结构年轻化,这为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五市还与周边地区形成了辐射效应,市场辐射范围广泛。
四、建议与展望:基于我们的考察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大对华东五市的投资力度,重点关注其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开展合作项目。
关于赴安徽学习考察报告
关于赴安徽学习考察报告关于赴安徽学习考察报告20XX年4月8日至4月19日,根据地委组织部的安排,本人赴安徽合肥学习考察。
重点学习了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宗教管理、领导干部形象塑造、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管理与沟通、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徽文化,并对合肥市政建设、合肥市博物馆、黄山及沿途旅游发展、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考察。
收获匪浅,体会颇多。
现将赴安徽合肥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安徽印象(一)保护历史古迹,宣传本地人文旅游资源。
安徽是才子辈出、名宦高官代代有人,传统文化积淀厚重的江南地区。
伴随着这些历史名人的古迹比比皆是,轶事广为流传。
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切实保护当地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收集史料编印成册,丰富了本地人文旅游资源。
安徽黟县西递村民居有数百年历史,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景点上,各种资料书籍琳琅满目,可供游客挑选购买。
这些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为景区增添了特色和魅力。
(二)旅游文化品种丰富,宣传和服务功能健全。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加深对旅游地的感性认识。
各地景点上,有关当地的历史古迹、名人事迹等相关书籍,各类文化艺术产品,在小摊或店铺摆售,甚至饮食业也体现当地的特色。
(三)打造文化品牌,激活乡村旅游业。
把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福山福水福人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徽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居融为一体,促使文化旅游有了新发展。
当地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整理、包装乡村民俗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合肥企业调研报告
合肥企业调研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合肥市的企业进行调研,探讨其特点、行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该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合肥企业的整体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合肥企业概况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是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和区位优势的发挥,合肥企业发展迅速。
合肥以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方向,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为三大支柱的产业体系。
三、合肥企业行业特点1.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大合肥企业的特点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较大。
在全国范围内,合肥的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近年来,合肥在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合肥市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建设了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合肥的优势产业集聚区也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和服务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和项目落户。
3. 产业协同发展合肥市注重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和高技术产业示范区。
这些园区和示范区集聚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圈。
四、合肥企业面临的挑战1. 人才缺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合肥企业面临人才缺口的问题。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急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资金压力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着资金压力。
由于缺乏投资和融资渠道,这些企业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3. 产业结构升级合肥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但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相对落后。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合肥企业需要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
五、建议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肥市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2. 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银行和风投机构加大对合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压力问题。
3. 推动产业升级合肥企业应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其他地区优势产业的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赴外地考察的调研报告
赴外地考察的调研报告赴外地考察的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我于近期赴外地进行了一次调研考察,以下是我对此次考察的总结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外地的相关情况,并与本地区进行比较,以便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考察的区域为某某市,这个地方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着很高的生活水平和绿色环保的形象。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调研考察,发现其成功之处并加以借鉴。
二、考察结果1.城市规划方面:某某市的城市规划非常先进,街道宽阔、建筑高楼大厦,整体环境干净整洁,交通顺畅。
城市的绿化面积非常大,公园绿地随处可见,起到了很好的生态保护作用。
此外,当地政府还注重文化建设,建设了一些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给市民提供了更好的文化环境。
2.科技创新方面:某某市的科技创新水平非常高,拥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科技企业,并与大学、研究院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种科技创新的氛围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前来投资和创业。
3.经济发展方面:某某市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城市的工业、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发达,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降低了企业的税负,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很多企业前来投资。
4.社会管理方面:某某市的社会管理非常稳定,社区服务设施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健全。
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团体的发展,加强社群的互动交流,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活力。
三、启示和建议1.加大城市规划力度:我们应加大城市规划的力度,注重街道宽阔、建筑高楼大厦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同时,要增加绿化面积,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保护好环境。
2.加强科技创新:我们应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我们的经济发展。
3.优化营商环境:我们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的税负,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合肥旅游调研报告
合肥旅游调研报告合肥旅游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也积极发展旅游业。
为了了解合肥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我们进行了相关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合肥市民和游客进行了调研。
问卷包括了旅游偏好、旅游频次、旅游目的地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50份有效问卷。
三、调研结果1. 合肥市民旅游偏好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民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自由行,占比41%;跟团游和亲子游分别占比28%和16%;其他方式占比15%。
市民更加注重旅游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体验。
2. 合肥游客旅游频次调研显示,合肥游客的旅游频次较高。
有45%的受访者表示每年都会有一次或多次的旅游经历;30%的受访者表示每年会有一次旅游经历;25%的受访者表示平均每两年会有一次旅游经历。
合肥游客对旅游有较高的频次需求。
3. 合肥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根据调研结果,合肥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美景占比30%;人文历史占比26%;美食占比22%;休闲度假地占比15%;其他占比7%。
合肥游客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和文化价值。
四、调研结论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对合肥旅游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合肥市民旅游偏好的变化传统的跟团游在市民中的占比有所下降,而自由行和亲子游比较受欢迎。
这可能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市民更加注重旅游的个性化和自由度。
2.合肥游客较高的旅游频次需求合肥游客的旅游频次较高,年均旅游次数较多。
这为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和多样化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游客并提升他们的忠诚度。
3.合肥游客注重景观和文化价值合肥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更加注重美景和人文历史。
合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应该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提升其吸引力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合肥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合肥、长沙、武汉三地支持工业的考察报告
近年来,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工业竞相发展,各有特色,其中武汉工业总量最大,合肥工业增速最快,长沙工业特色明显,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支持工业发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我市重点企业壮大工程,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合肥、武汉、长沙三地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合肥市初步形成以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体系。
2009年,总产值超3亿的工业企业126户,超10亿元的36户,超50亿元的9户,超100亿元的2户。
完成工业总产值2749.2亿元,年均增长34.4%;实现增加值767.5亿元,年均增长25.4%;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816.5亿元,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0.5%。
今年1-8月,全市共新增规上企业274户,规上企业已达1998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72.3亿元,同比增长35.5%;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62亿元,同比增长23.2%;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23.8亿元,同比增长52.3%。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将重点发展新能源、光伏、新型平板显示、通讯等产业,计划投资6000亿元,形成汽车、装备制造、
家用电器、新型平板显示、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6个千亿元产业,打造化工、冶金、新材料、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10个500亿元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0亿元,力争达到15000亿元。
武汉市推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汽车及机电产业、食品产业、电子信息及生物医疗产业、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等四个产业集聚区。
2009年全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752亿元,完成增加值1772亿元,利税637亿元。
全市过3亿元的企业178户,过10亿元的企业50户,过50亿元的企业14户,过100亿元的企业8户。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将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到2015年,计划工业投资6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0户,20户企业过百亿,3户企业过千亿。
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0亿元,增加值4200亿元,其中,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产值各突破2000亿元,食品、钢铁、石化等产业产值各突破1000亿元。
长沙市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
2009年,规上企业达到2386户,工业总产值完成3311.4亿元,增加值达到1158.2亿元,实现利税685.5亿元。
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2.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26.1%,增速列全国27个省会城市前三位。
“十一五”间全市预计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6778亿元,比“十五”末净增4.8倍,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超越了西安、昆明、哈尔滨、长春、福州、济南、石家庄7个省会城市,上升到第8位。
“十二五”期间,长沙工业将着力推进“44111工程”,即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烟草、材料产业进一步壮大为4个过2000亿元产业集群,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力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做大成为4个过500亿元产业集群,还包括支持比亚迪、广汽菲亚特、陕汽重卡、晟通科技、山河智能等10家龙头企业实现100亿元规模,培育1000家规模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特色企业,重点扶持10家以上龙头或骨干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
把现有的“两区九园”和市级工业乡镇小区整顿规范为三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即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材料等产业为重心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电子信息、食品及烟草为重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电力设备、家用电器为重心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到2015年,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力争达12000亿元,年均增长22%,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1600亿元。
二、合肥、武汉、长沙三地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
合肥市把“工业立市”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提出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工业发展提到重中之重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一次专题汇报,及时解决涉及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根据需要及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重点项目建设的调度。
长沙市实施“兴工强市”战略,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由3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长沙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开展以“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经济增长”为主题的“两帮两
促”活动。
武汉市自2008年开始,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建立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与大企业对口联系制度。
每位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对口联系6—8户大企业,定期到企业调研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直接听取企业关于加快发展、改善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服务调度到位
长沙市自2007年以来,开始实施帮扶企业发展工程,特别是2009年,在全市开展“两帮两促”活动。
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组,即经济组、项目组、宣传组、督查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宣传部、市纪委)。
从成员单位抽调100名县级干部和1000名机关干部组成100个工作小组(活动期间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不承担原来具体工作任务和学习培训,其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变),深入100家企业、100个重点项目和30个重大工程开展帮扶活动,集中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主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小组汇报会,每月开展一次评比活动,督查各类问题处理结果,每月的评比情况将作为各单位年终考评奖励的主要依据。
合肥市提出打造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少、服务意识最强、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所有行政许可项目统一到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行并联审批、告知承诺、限时办结、缺席默认。
2008年、2009年先后选派60人和120人市直机关干部驻企帮扶,在各县区、开发区集中办公,现场服务,围绕企业发展规划、用地、资金、环境等方面,为企业解决了几百个难题。
创造性建立了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调度制度,搭建融资平台,采取政府与人行联合推荐模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贷资金。
开通了网上“金融超市”,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组织融资小分队与工业园区对接。
在运行监控上,建立了30户重点骨干企业、10户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以及30多个重点产品的监测直报体系,采取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办法,确保工业生产按序时进度推进。
每月召开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市直部门、县区党政“一把手”,以及部分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专门针对工业运行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工业发展情况汇报,包括全市工业总量、企业总量、税收、全国(省)排名,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等,及时研究、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根据需要随时对工业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进行调度,并建立了由工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的工业投资和经济运行两个联席会制度。
武汉市建立“并联审批”制度。
对重点企业的重大项目和事项实行“一门受理、转告相关、分头审批、限时办结”的并联审批制度,由主办部门统一接件、统一受理。
并联审批最终单位为并联审批主办部门。
职能部门内部涉及多个处室办理的事项实行“首问责任制”。
对大企业建设项目审批,主要职能部门牵头协调,按照提前介入、超前服务、靠前指导的要求,主动为企业提供前期咨询、市场准入、规划选址、征地、环评、竣工验收备案、注册等方面的服务。
自2008年开始,成立市企业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市长为组长,每位市领导对口联系6—8户大企业,定期开展走访调研。
下设大型企业直通车服务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市经委、市监察局“一把手”任副主任,38个市直部门和15个县区(开发区)为成员单位,直通车办公室负责收集掌握直通车服务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并加强督促检查考核;负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布置相关工作。
3、政策支持有力
合肥市2005年确立了工业立市战略,先后制定了《优先加快工业发展的行动纲要》、《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奖励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注重承接产业转移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扶持工业企业面。
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设立2.5亿元的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达到3.3亿元,工业项目在建设期内,按申报期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范围为项目土地使用权、生产厂房、设备和辅助设施等,对列入《合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十一五”期间累计撬动工业投资1816.5亿元,年均递增57.3%。
武汉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政府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为大企业提供便利直通车服务的意见》、《关于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协调,保障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用地,工业项目用地要占全市年度建设用地计划30%以上。
2009年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3.5亿元,并且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技改投资补助、自主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全民创业基金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长沙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关
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政策。
全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为2.5亿元,2010年达到3亿元,对工业园区引进大项目进行支持,给予资金进行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开发建设项目累计超过4000个,累计撬动工业投资22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