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供大家赏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为什么读哲学史?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一个事物需要看他形成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他的现在。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今年暑假选读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二、介绍冯友兰。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六十多年前,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其英文讲稿整理后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可以说是历久弥新。
这本书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正如冯先生自己所说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所以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
现在本书被列入北大学生应读书目,同时还被确定为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之一、与《傅雷家书》、《美的历程》并称为学生三书。
三、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所得。
(一)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以前我们都学过,他教我们世界观方法论,让人感觉到它正确的无懈可击,很高深,也很枯燥,离我们的距离很远。
再加上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日益精确化,专家们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哲学家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哲学还有用吗?关于哲学的功用是什么,冯友兰先生有这样的见解: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
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
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
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哲学,宛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人类思考与探索的道路。
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则是一幅描绘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宏伟画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对话。
冯友兰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清晰的思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竞相绽放。
儒家倡导的“仁”“礼”,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要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就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
道家则以“道”为核心,追求自然无为、顺应天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
庄子则以其奇幻的想象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和逍遥的向往。
他的“庄周梦蝶”,让我们思考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体现了对真实与虚幻的深刻洞察。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倡导平等、博爱,反对战争和侵略。
墨家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由于其过于理想化,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注重法律和制度的建设。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哲学在秦汉时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权威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
玄学家们热衷于探讨宇宙的本体、人生的意义等抽象问题。
他们崇尚清谈,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不够了解,但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以前总是听人说,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于是,我便通过学院这次的赠书活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
读了这本书,我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他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我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畅游。
比如说,在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那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
孔子面对众多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要“仁”,要“礼”。
这个“仁”字,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想象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有多和谐,社会得有多美好。
还有道家的思想,老子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解释说,这个“道”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可太玄乎了,一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
但后来,通过书中的例子和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比如说,四季的更替,日月的轮转,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在推动着呢?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再说说墨家,墨家提倡的“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思想。
想象一下,在一个战乱频繁、等级森严的时代,有人站出来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我们都应该平等地去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古代哲人的智慧所震撼。
他们在几千年前,就能思考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先完善自己,才能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吗?还有道家的“顺应自然”,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提醒我们要偶尔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呢?而且,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中国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儒释道,再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学习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
这些学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自然、无为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而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道家的自然观念可以启发我们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感触颇多。
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冯友兰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大家的思想世界。
比如说孔子,以前对孔子的了解,无非就是知道他主张“仁”“礼”,是个很厉害的教育家。
但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说的“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尊重,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尊重。
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仁”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温暖啊!还有老子的“道”,以前觉得这概念太抽象,云里雾里的。
但冯友兰先生的解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子说的“道”,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花开花落,树叶随风飘落,突然就觉得这好像就是老子说的“道”在起作用,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说到庄子,那更是有趣。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我好生羡慕。
想象一下,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束缚,那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给自己加了太多的枷锁,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标准、社会的秩序等等。
他们的思考和争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后来者能够有幸聆听和参与。
而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里。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背后就有哲学的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哲学不仅仅是西方的一种传统。
在中国,也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是哲学家冯友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到朱熹的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强调的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接着是孟子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性本善或本恶的问题,以及道德的起源和作用。
接着是道家和儒家,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
接着是佛教和道教,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生死轮回、涅槃净土等问题,以及人类的解脱之路。
最后是朱熹和陆九渊,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理气论、心学等哲学问题,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注重精神境界、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善良、正义、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哲学对中国人民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看着那不算薄的厚度,心里还真有点犯嘀咕。
但当我真正翻开它,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奇妙世界的大门。
冯友兰先生以他那清晰而又深入浅出的笔触,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明明白白。
在书中,我看到了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再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至近代哲学的演变。
这一路走来,中国哲学就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汇聚着各种思想的溪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景象。
就拿先秦诸子百家来说吧,那真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
儒家的孔子强调“仁”和“礼”,他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规范秩序来实现和谐美好的社会。
孔子就像一位慈祥而又严厉的老师,教导着人们要做有道德、有担当的君子。
而孟子呢,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就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孟子的言辞犀利而又充满激情,仿佛在为正义和善良大声疾呼。
再说说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不应该过多地干预,而是要顺应自然。
这种思想让我想起了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自由自在生长的花草树木,它们没有经过人工的刻意修剪,却依然展现出了一种自然而又和谐的美。
庄子则更加逍遥自在,他的“逍遥游”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
想象一下,像一只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冲破云霄,遨游于天地之间,那是多么畅快淋漓的感觉啊!还有墨家的“兼爱”“非攻”,墨家的弟子们就像是一群充满正义感的侠客,为了天下的和平与公正奔走呼号。
法家的商鞅、韩非,他们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着社会,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虽然手段有些严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些古代的哲人们进行了一场场精彩的对话。
我能感受到他们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也能体会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始终是世界各高校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但凡对中国文化感爱好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晰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进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由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才智。
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全部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
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关心。
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
读冯友兰先生的书,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的许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方:人不满意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如今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当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制造。
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终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那么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由于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到达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需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赐予他这种觉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其次,中国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古籍,大多都是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语义富于暗示而不清晰,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但作为哲学读物却是短处。
因此读古籍如果读译本和注本,很难完全领会读原著的思想。
这些弱点与中国哲学所遭受的环境相关,哲学是人对环境思考的产物,之所以有不同的哲学,正因为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产生的思考不同而形成。
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大陆国家,土地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所有的思想都是围绕土地和农业相关的。
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中国人为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参透天地,做到天人合一。
这与开放的海洋国家所发展的思想完全不一样,古希腊对于商业更重视,因为贸易和交换是最主要的经济,所以发展出逻辑和数学,他们更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
中国哲学并不是儒家哲学,儒家哲学也并不是一成不变。
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独尊儒家、道家复兴后又佛教传入,新儒家兴起以及西方哲学的传入,中国哲学一直处于变革中。
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后的巅峰是宋明理学,他们是新儒家的代表,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的综合。
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看来,这样的综合代表着发展,因此是好事,不是坏事。
但儒家哲学到近现代成为思想的禁锢,并不是儒家哲学本身的错,而是环境发生了改变,他的思想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境况。
此外每个哲学系统都可能被人误解和滥用,到了晚清的时候,新儒家因为保守已经完全失去了活力因此只有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做了充分的了解,。
对每一派的思想所赞成的和反对的做了深入的认识,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哲学。
这也是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不管怎样中国哲学缺少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这是致命的弱点。
冯友兰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将哲学的形而上分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
“负的方法,试图消除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正的方法,则试图做出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
逻辑分析是正向的方法,而中国哲学从道家到佛家到最后的新儒家,都是一直在加强负向的,正的方法从未得到发展。
然而”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
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
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为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想;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企图往哲学的最高顶点走,可是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
冯友兰最后写到“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而中国哲学却一早就意识到人的最终目的是静默,而忽略了说话的过程………
从《中国哲学简史》出发,可以找到许多被忽略的有价值的古代思想,如儒家的荀子、墨家等,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其他书的导读。
此外,冯友兰指出的中国哲学所缺少的逻辑分析能力,也是中国人普遍缺少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亦可以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指示,只有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去通
过中国哲学的复杂性,最后体验到中国哲学的单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