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生产力落后,发展不平衡,提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二、贫穷落后根源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提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问题)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二是党领导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4、实现社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理念: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物质财富的增长(片面),怎样发展:一是赶超型战略,二是非均衡战略
基本条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命运结合在一起,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实践),第二,它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体系”:贯穿了一个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了一个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当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具体制度组成的、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制度体系。
制度存在形式有两种:(1)正式的、成文的有形制度(法律、规章等)(2)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无形制度(风俗、习惯、道德、价值观念等)
三、中国特色的三个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
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紧紧围绕时代的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问题,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四、战略机遇期的背景(两个方面)
从国际形势看,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法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
的国际环境。
(3)世界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4)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从国内形势看,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是
第一、2001年在中国经济总量上到世界第六位,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第二、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和黄金发展期。
第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进入全面开放时期,与国际经济的正式接轨。
第四、20多年的改革,中国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更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具备了经济起飞的条件。
2、什么叫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雨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一、第二讲: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条件
第一、第二转变是宏观领域的问题,由政府来转变。
第三个转变要由企业来完成,企业是实现转变的主体。
三个条件: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机制是自然形成的。
企业能否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关系到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法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
这一体制要为政府构建,是宏观领域的问题。
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对能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制定鼓励性政策。
一是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二是发挥利益激励作用。
对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行为制定限制性政策。
五、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开放提出什么样的新挑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严峻挑战。
开放型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受到挫折。
国际经贸环境不容乐观,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其次,我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海外并购遇到重重阻力。
再次,尽管我国在对外经贸交往中小心谨慎,尽量避免贸易摩擦,但仍然受到无端指责。
最后,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与保障我国持有的国际资产安全运营的新矛盾凸显。
坚持通过扩大开放来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在对外开放遇到新挑战和新问题的形势下,我们不仅不能动摇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且还应当坚定信念,通过扩大开放来寻求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办法。
首先,退回去和停下来都是没有出路的其次,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我们仍然处于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期。
再次,只有继续扩大开放,才能把握化解矛盾的新机遇,并提高驾驭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能力。
对于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我们只有在扩大开放的实践中才能逐渐认识和把握其客观规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
而如果不敢实践,就永远无知。
这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没有代价的成功是不存在的。
针对我国国际性资产的安全保障问题,我们不仅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诉求,而且采取了货币互换、区域金融合作、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实际措施,推动国际金融合作。
这些初级的合作形式虽然不可能根本解决主权货币与国际储备货币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有助于缓解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造成的交易风险,是通向成功道路的铺路石。
我们只有一步步地不断迈开对外开放的实际步伐,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
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点)问题一:民主的基本含义的不同视觉
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看:民主是权利本位的价值选择。
民主首先是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在制度上的一种理性设计与安排。
从民主的内容看:民主是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
民主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由谁来掌握国家权力,即国体二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怎样行使国家权力,即政体。
民主是指人民通过直接或代议制间接的组织方式行使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
五、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六、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关于“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
一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
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三是“三权分立”本身也有缺陷。
关于多党制不适合中国
一是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是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弊端
三是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效果不佳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思想。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思想。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民主法治建设、民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4. 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管理制度
八、正确认识民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完全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
民生问题根源:
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是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发展关系上重经济轻社会,导致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三是相关制度缺失、政策机制不完善。
九、如何深化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之争、科技之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1)我国资源相对不足。
水、耕地、电、石油等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石油等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上升。
(2)资源消耗高浪费大(3)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粗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目标: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四个危险:精神懒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提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制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十、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3、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五个目标:思想、组织、作风、防腐倡廉
4、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点:
关于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
关于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思想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
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
1、关于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部分主要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
题。
大纲中首先介绍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提出的过程和背景,接着强调了三个要点: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2、关于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贡献就越大
1、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外交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一心一意谋发展
外交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③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④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大纲的内容主要取自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今天不再展开重点谈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成功,使世界把目光转向中国,使“中国经验”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8年中国的汶川抗震救灾和奥运会,2009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一些国外人士十分重视中国经验,在不同场合对中国发展模式给予了积极肯定,国际社会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大讨论。
第2题:中国和平发展的鲜明特征(六个方面)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自主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合作发展、坚持共同发展、
第3题:和平发展道路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其世界意义,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
第三,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进一步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第四,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这对国际社会讲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第五,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将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19 为何在现在特别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
1、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社会稳步推进发展改革。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等都需要安定环境。
3、和平发展道路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社情,国情,大势所趋。
4、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符合国情。
20 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成功,使世界把目光转向中国,使“中国经验”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8年中国的汶川抗震救灾和奥运会,2009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一些国外人士十分重视中国经验,在不同场合对中国发展模式给予了积极肯定,国际社会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