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缓控释系统

合集下载

6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质量综合评价

6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质量综合评价

6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质量综合评价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制剂体外质量评价、体内评价及体内外释药的相关性考查。

体外质量评价包括制剂学常规项目的检查,如片剂的外观、片重差异等,小丸的水分、圆整度、重量差异等,微球的外观特性、粒度分布、流动性等;定性检查,包括化学特征反应检识、薄层色谱检识等;指标成分的定量测定;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体内评价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生物利用度。

体外质量评价除体外释放度的测定外,其余检测项目与普通制剂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6.1体外释放度的测定释放度(releasing rate)是缓控释制剂中药物在规定介质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释放度与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具体测定方法与条件方面两者有一定的差别。

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是模仿缓、控释制剂在胃肠道内的运转状态及胃肠道环境制定的,是筛选缓、控释制剂处方和控制其质量的重要手段。

6.1.1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及判断标准转篮法(stirring basket method)与浆法(stirring paddle method)是两种最基本和最常用的释放度测定方法,对于大多数中药缓控释制剂,由于其有效成分含量低,宜采用小杯法测定。

各种方法的仪器装置、测定方法及结果判断可参考《中国药典》(二部)附录溶解度测定法。

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2000年版释放度测定方法及判断标准对比见表6-1。

美、日、德对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的具体规定对比见表6-2表6-1 中美两国2000版药典中口服固体缓释制剂释放度测定对照表表6-2 美、日、德对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的具体规定对照表美国日本德国在极端的生理条件下进行溶出实验在尽可能多的不同条件下测定3种PH条件下测定溶剂PH值1.0-4.0-6.0-7.4 溶剂PH值1.2-4.0-6.8溶剂PH值1.2-4.0-6.8或7.4遇到难溶药物不用有机溶剂而是加入表面活性刑(SDS)至少2种搅拌强度(50—100—200r/min)至少2种搅拌强度至少3次取样1h,t(50%),t(80%) 考察药品润湿性和离子强度的影响换用另—种溶出方法测定(桨法、篮法互换)考察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或油性成分(如脂肪)的影响考察其它成分如酒、酶等的影响换用另—种溶出方法测试6.1.2影响释放度的因素及其控制影响释放度的主要因素除药物制剂本身固有的性质外还可由溶出仪、溶出介质及取样引起,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流体动力学因素、溶出介质物理化学性质及固液介面动力学因素,详见表6-2。

药物制剂的缓控释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缓控释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缓控释技术研究缓控释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调控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药物制剂的缓控释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缓控释技术的概述缓控释技术是指通过改变药物制剂的结构和/或使用特定的载体材料,实现对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时间的调控。

这种技术可以使药物在给药后快速释放,或者缓慢释放,甚至持续释放,以满足临床上的不同治疗需求。

二、缓控释技术的研究方法1. 多层包裹系统多层包裹系统是一种常用的缓控释技术,它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多个层次的载体中,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聚乙烯醇、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等。

这种方法具有制备简单、释放稳定的特点,适用于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的需求。

2.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缓控释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药物制剂的颗粒尺寸控制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纳米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常见的纳米技术包括纳米颗粒、纳米胶囊等。

3. 水凝胶技术水凝胶技术是一种利用水凝胶材料制备缓控释制剂的方法。

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性和可逆性,可以根据体内环境的变化,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

这种技术适用于需要根据疾病的程度或不同的治疗阶段来调整药物释放速率的情况。

三、缓控释技术的应用前景缓控释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长期使用药物的情况,如抗癌药物。

通过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能够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此外,缓控释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药物的控制性释放和定向释放。

通过合理设计药物制剂的结构和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能够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更加精确和高效,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四、缓控释技术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尽管缓控释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和制备方法,以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药剂学-张志荣-第章缓控释给药系统---副本(1)

药剂学-张志荣-第章缓控释给药系统---副本(1)

药剂学-张志荣-第章缓控释给药系统---副本
(1)
缓控释给药系统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缓控释给药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缓控释给药系统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缓慢而持续地释放,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作用在长时间内,使治疗效果更为持久。

一、缓控释给药的优点
1.减少药物的体内消耗,达到最优治疗效果。

2.减少患者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因反复用药带来的病理情况改善。

二、缓控释给药的分类
1.固体给药系统
2.液体给药系统
三、缓控释给药的原理
缓控释给药系统可以在药物的配方中加入需要抑制药物释放的成份,使得药物在体内持续缓慢释放,起到稳定和持久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原理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酶促释放过程等。

四、缓控释剂型的设计
1.控制释放速度。

2.控制药物释放量。

3.控制药物的释放时效。

4.控制药物在给药过程中的降解。

五、缓控释给药的应用
1.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3.肿瘤治疗。

4.肝肾疾病的治疗。

5.糖尿病的治疗。

六、缓控释药物的评价标准
1.质量标准。

2.效果评价标准。

3.安全评价标准。

四、总结
缓控释技术的发展为药物治疗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在临床应用中,缓控释给药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缓控释剂型的设计和制作存在很大的难度,需要更加精确的技术和设备,评价标准也需要不断地完善,以确保缓控释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开发及工艺控制

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开发及工艺控制

(五)、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缓释、 缓释
1.影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药物理化因素 剂量 pKa Ko/w 稳定性 生物因素 生物半衰期 吸收(速度、部位) 代谢 2. 设计要求 生物利用度 普通制剂的80~120% 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 低于普通制剂
(六)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缓释、
膜控型缓释、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1)微孔膜包衣片 ) 不溶性材料: 醋酸纤维素,丙稀酸树脂, , 不溶性材料 醋酸纤维素,丙稀酸树脂,EC, EVA 可溶性致孔剂: 可溶性致孔剂 PEG,PVP, 糖,盐 药物释放: 药物释放:衣膜中的微孔控制 2)肠溶膜控释片 )
膜控型缓释、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3)膜控释小片 ) 小片( 小片(3mm)先用不同缓释作用或不同厚 ) 度的材料包衣,然后装入胶囊,在体内可恒速 度的材料包衣,然后装入胶囊, 释放。 释放。 优点:恒定的释药速率 优点 恒定的释药速率 生产工艺较控释小丸剂等简便 质量易于控制 4)膜控释小丸 ) 与片类似的方法, 与片类似的方法,然后装入胶囊
1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骨架型缓释、
亲水凝胶骨架片 蜡质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缓释、 缓释、控释颗粒压制片 胃滞留片 生物粘帖片 骨架型小丸
1)亲水性胶体骨架片 )
辅料: 辅料:MC、HPMC、HPC、CMC 、 、 、 释药机理:扩散药速率:取决于高分子粘度及浓度
1)单室渗透泵给药系统: )单室渗透泵给药系统
半渗透膜( 半渗透膜(水不溶性聚 合物CA、 、 合物 、EC、EVA等 等 包衣) 包衣)
水溶性药物、 水溶性药物、 水溶性聚合物、 水溶性聚合物、 电解质等 含药 渗透芯
Drug
H2O
2)双室渗透泵给药系统 )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摘要]技术的不断进展,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应运而生。

本篇就现存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做了综合的概述和评价,总结了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system)亦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宜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动力学为一级释放。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system)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其符合药物动力学需要,保持较长时间体内药物治疗浓度的恒定,免除峰谷现象,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动力学为零级或接近零级释药【1】。

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1. 1 微囊(球)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溶性药物扑热息痛的控释聚合物微囊,得到微囊的可压性远远相应的扑热息痛物理混合物。

虽然粉末不能减慢药物的释放,微囊压片却可在聚合物含量很少时显示出良好的控释性,并且刺激性低。

1. 2 口服缓释生物黏附片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口服缓释生物粘附片,因为不需要经过吸收,没有肝肠循环因此能最大限度的进入血液系统以快速地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粘附药物输送系统(频率)提供一个有希望的办法控制和具体地点传递到胃肠道的附加设备的粘液和粘膜经呼吸道生物粘附的过程中,这些粘附系统也被称为亲密之间的联系的剂型和吸收黏膜,导致较高的药物通量通过吸收组织提高生物利用度【2】。

1. 3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曲莉,王智民等【3】等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制系统( The Hydronamically Balanced controlleddrug delivery System ,HBS) 原理设计制备,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制剂,口服后与胃液接触时,亲水凝胶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膨胀使其密度小于1而漂浮于胃液上,同时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该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及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

中药缓控释片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缓控释片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给药系统的发展趋势
纳米药物载体
02
研究纳米药物载体在中药缓控释片剂中的应用,提高药物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减少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3D打印技术
03
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个性化给药模式的中药缓控释片剂,实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
中药缓控释片剂的制备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工艺不稳定等问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药动学研究包括药物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了解中药缓控释片剂在体内的药动学特性,为优化其剂型设计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理论支持。
药动学研究
总结词
中药缓控释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制剂或不同批次间药物的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为保证药物质量和临床效果提供保障。
影响因素
制备工艺
制备工艺也是影响中药缓控释片剂释药机制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影响药物的粒径、形态和结构等,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也是影响中药缓控释片剂释药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因素包括生物降解、代谢和吸收等过程,这些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疾病状态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蚀与扩散
中药缓控释片剂中的生物降解和水解过程也能够促进药物的释放。生物降解是指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分解过程,而水解则是制剂在水环境中的分解过程。这些过程受到制剂成分、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物降解与水解
释药机制Biblioteka 制剂成分制剂的成分是影响中药缓控释片剂释药机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度、粘度、表面张力等,这些性质决定了药物的释放行为。
新技术应用对中药缓控释片剂的影响

中药缓控释系统PPT课件

中药缓控释系统PPT课件

缓控释制剂质量综合评价
指标成分的确定
首先,指标成分应该是中药中的特征成分,并能反 映该中药在制剂中的存在及程度
其次,该成分应具有稳定、可行的检测手段和方法 再次,该成分应是活性成分,最好是有效成分
缓控释制剂质量综合评价
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制剂学常规项目的检查 定性检查 指标成分的定量测定 制剂体外释药特性与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及体内外释
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
首先应根据处方中主要有效成分的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如有效血药 浓度、生物半衰期等确定处方剂量及给药途径,选择满足于临床需要 的剂型。再根据各种剂型的制备特点,选择相应的制备方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原料,由于其纯 度高、结晶性好,物理化学性质比较清楚,易于筛选出适宜的缓释辅料和设 计出合理的制剂处方制成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其制备成型工艺与化学药品缓 控释制剂研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
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包括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毒性成分,如何 确定中药或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呢?首先必须选择适宜的溶媒,将药材 进行提取,应用化学分离手段,按化学性质将复杂的化学成分或组分进行 分类,然后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选择合适的药理 模型和指标,对分离的各部分进行体内外的药效学试验,确定有效组分或 有效成分,最后对有效成分进行结构分析与鉴定。
处方剂量 给药途径 剂型选择
制剂常规检查
体外释放度测定
生物利用度
定性检查
体内PK-PD模型
稳定性考查
定量测定
体内外相关性
指纹图谱
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释药特性可控、 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缓控释给药系统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常用辅料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常用辅料

3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常用辅料在进行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时,为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应先根据药物动力学原理,调节速释和缓释部分的剂量,然后根据处方中缓释材料延效的药剂学原理,借助缓释材料的特殊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使药物按设计的要求释放,以达到延效的目的.控释材料与缓释材料有许多相同之处,通过改变药物结合或混合的方式或工艺,可表现出不同的释药特性.不同给药途径,所需缓控释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也不相同.为满足缓控释制剂的释药特性,应充分考虑缓控释制剂的适用X围及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还应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和不同的形式要求,合理地选择缓控释材料.按照辅料的性质将其分为三类:水凝胶、生物降解聚合物、离子交换树脂3.1水凝胶水凝胶<hydrogel>是一些高聚物或共聚物吸收大量水分形成的溶胀交联状的半固体,其交联方式有共价键、离子键、X德华力和氢键.这些聚合物可以是水溶性的,也可以是水不溶性的.水溶性凝胶在有限溶胀条件下保持凝胶状态,过量水存在时,发生溶解.而水不溶性凝胶只能吸收有限的水分,溶胀而不溶解.水凝胶对低分子溶质具有较好的透过性,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较好的重现性,具有缓控释性能,很容易合成,近年来已广泛用于各类缓控释给药系统.水凝胶主要通过发生水化作用形成起屏障效应的凝胶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调节不同性能的材料与药物用量间的比例可以得到不同释药速率的制剂.水凝胶还可以用于生物粘附制剂中,因其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生物粘附作用长时间粘附于粘膜,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水凝胶可分为以下五类:①天然胶:明胶、果胶、海藻酸盐、角叉菜胶、瓜耳豆胶、西黄蓍胶等;②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MC〕、乙基纤维素〔EC〕、羟乙基纤维素〔HEC〕、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羧甲基纤维素〔CMC〕等;③非纤维素多糖:甲壳素、脱乙酰壳多糖、半乳糖甘露聚糖等;④合成聚合物:聚乙烯醇、卡波姆〔Carbomer〕;⑤改性淀粉:预凝胶淀粉等.3.1.1天然胶明胶<Glatin>明胶又名白明胶,药用明胶,为浅黄色或琥珀色半透明的薄片、条状、碎片或粗细不等的粉末,微带光泽,易碎,无臭.不溶于冷水,可吸收本身重量5~10倍的水而膨胀,变软,能溶于热水,形成澄明溶液,冷后成为凝胶,溶于醋酸、甘油和水的热混合液,不溶于乙醇、氯仿、乙醚、不挥发油和挥发油中.利用明胶的独特的理化性能:①能形成凝胶,易于成型;②能与甲醛等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缓释层:③能被酶降解,易彼人体吸收等. 目前医药市场上以明胶作为缓释材料的药物并不多见,但资料显示,已有不少此类制剂正处在研制开发之中,如肠溶胶囊、明胶包衣缓释胶丸、可吸收性缓释药膜、伤口控释抗生素、缓释微胶囊、缓释透皮剂等.[11]果胶〔Pectin〕果胶为无色或淡黄色粉末,分子量为5万-30万,无毒,对皮肤和粘膜无刺激性,耐热性强.溶于水〔1:20〕形成乳白色粘稠胶液,不溶于乙醇和其它有机溶剂.以果胶为骨架材料制成的片剂遇消化液发生水化作用生成凝胶,控制药物的释放.海藻酸盐海藻酸及海藻酸盐是来源于褐藻的亲水性胶态多聚糖,具有与多价阳离子形成凝胶的特性,如海藻酸钠与钙离子形成海藻酸钙凝胶,电镜扫描为三维网状结构,被称为"鸡蛋箱"[12]结构,海藻酸及海藻酸盐广泛应用于药学、食品、生物技术领域.海藻酸钠可溶于水中,不溶于乙醇、乙醚及其它有机溶剂.蒋新国等[13]以盐酸普罗帕酮为模型药物,比较海藻酸钠、脱乙酰壳多糖以及两者混合物骨架的缓释作用和释药特性.结果海藻酸钠与脱乙酰壳多糖混合物的缓释作用最好.又以盐酸普罗帕酮、盐酸地尔硫卓和硝酸异山梨酯为模型药物,研究不同分子量的海藻酸钠骨架片剂中释药规律.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的分子量与释药速度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固化成囊,与其它辅料合用,可制海藻酸钙不溶于水,故海藻酸钠可与CaCl2备缓释微囊.海藻酸钙凝胶小球具有以下特点:①溶胀特性,可作为缓控释给药的载体.②其溶胀特性受pH值的影响,故可防止酸敏感性药物在胃中被降解.③小球大小适宜<一般约为1mm>,可防止药物局部突释.④口服无毒性.基于以上特点,海藻酸钙凝胶小球作为口服药物的缓控释载体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适合以下模型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①酸敏感性药物海藻酸钙凝胶小球的溶胀对pH值有依赖性,在pH 6.8的介质中溶胀,在pHl.2的介质中不溶胀,故可将酸敏感性药物制成海藻酸盐凝胶小球,该制剂在胃中不溶胀,不崩解,可防止酸敏感性药物被降解.②疏水性药物以硫水性药物为模型研究的凝胶小球报道很多,如硝苯地平、茶碱等.③阳离子药物海藻酸及海藻酸盐中羧基的存在使其具有离子交换的能力.Naoki[14]以阳离子药物普萘洛尔为模型药制备了海藻酸钙凝胶小球制剂;Hisao[15]以阳离子药物丙米嗪为模型药,制备了海藻酸钙凝胶小球缓释制剂.④大分子药物海藻酸钙凝胶小球作为大分子药物缓释载体的可能性曾进行过探讨.以海藻酸盐凝胶小球作为大分子药物右旋糖苷<分子量约为2x105道尔顿>的缓释载体的研究是成功的,故可进一步探讨其作为疫苗、多肽类等其它大分子药物缓释载体的可能性.⑤酸性药物 Sumihiso[16]制备了吲哚美辛海藻酸盐凝胶小球制剂.用贝克狗作了体内实验,在健康志愿者中考察了该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给药后2小时达最大血药浓度,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12小时.表明海藻酸钙凝胶小球不失为一种有前途的酸性药物缓释载体.角叉菜胶〔Carrageenan〕角叉菜胶又称爱兰苔胶、卡拉胶,本品为淡黄棕色至白色的粉末,分子量约为100万以上,无臭.在冷水中逐渐水合,胶凝后加热至80℃完全溶解,形成粘稠澄明的或略具乳光的溶液. 可用作缓释材料、控释材料等,本品为硫酸多糖与碱性药物络合成盐,尤其适用于制备碱性药物的长效制剂.如阿片生物碱类长效制剂,扑热息痛控释剂等.瓜耳豆胶〔Guar flour〕瓜耳豆胶又名愈创木胶,分子量约为22万,白色或淡黄色,无臭,有特殊味.能分散于冷、热水中,形成粘稠的胶体溶液,1%水溶液的粘度为4~5Pa.s,为天然胶中粘度最高者.不溶于醇,丙酮、乙醇、强酸、强碱、硼酸盐等,能阻止本品的水合作用.本品具有较好的胶凝作用,可作为缓释剂的缓释材料.西黄芪胶〔Tragacanth〕西黄芪胶又名西黄芪树胶、黄芪树胶、托辣甘树胶,本品为白色或黄白色的半透明扁平而弯曲的带状薄片,质硬而脆,无臭,味淡.难溶于水,但易吸水饱胀成凝胶状,1g在50ml水中溶胀成光滑、稠厚、乳白色无粘附性的凝胶物,2%水溶胶的PH为5~6,PH5时粘度最大,不溶于乙醇,在60%乙醇中不溶胀.本品具有成膜性、胶凝作用,能用作缓控释制剂的阻滞剂,调节药物的释放.3.1.2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Methyl Cellulose ,MC〕甲基纤维素又名纤维素甲醚,分子量为2万~38万,白色或近白色粉末或颗粒,无臭,无味.有吸湿性,不溶于热水、醇、醚、氯仿和饱和的盐溶液,可溶于冰乙酸及等量混合的醇和氯仿的溶液中,在冷水中膨胀成澄明至乳白色粘稠的胶体悬浮液,溶液在室温时,PH2~12X围内对碱和弱酸稳定,加热和冷却会导致不可逆的粘度下降,55℃左右时,溶液凝胶化.可用作微囊的囊材,用量为10~30g/L,亦可与明胶、羧甲基纤维素盐〔SC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配合作复合囊材.乙基纤维素<Ethylcellulose EC> 乙基纤维素又名纤维素乙醚,白色至浅灰色的流动性粉末,无臭,无味,化学性质稳定,耐碱、耐盐溶液,遇强酸易水解,故对强酸性药物不适用.在较高温度、阳光或紫外光下易氧化降解.不溶于水、甘等多种有机溶剂,可与树脂、腊、油等油、丙二醇,能溶于乙醇、苯、丙酮、CCl4混溶.本品广泛地应用于缓释固体分散体,EC为载体的分散体释药速率受扩散控制,粘度和用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单独使用时药物溶出速度不理想,可与HPC、PEG、PVP等水溶性物质合用调节释药速率,以达到缓控释目的.如长效盐酸新福林即用EC与HPC合用来调节释药速率.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cellulose ,HEC〕本品为白色至黄色或褐色易流动的粉末,无臭,无味.在135~140℃软化,溶于冷水和热水中成为均一的澄清液,在大多数有机溶媒中不溶,但在乙二醇可部分溶解或溶胀.在低PH时发生水解,在高PH时被氧化.可作为缓控释材料,如长效三硝基甘油片、双氢可待因控释片、普鲁卡因胺缓释片剂等中均用羟乙基纤维素作为缓控释材料.羟丙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lulose ,HPMC〕本品为白色至乳白色纤维状或颗粒状易流动的粉末,无臭,无味,分子量约8.6万.在水中溶解成澄明至乳白色的粘性胶体溶液,不溶于乙醇、氯仿和乙醚,可溶于甲醇与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有部分型号的产品可溶于70%乙醇、丙酮、氯甲烷和异丙醇的混合溶剂中.HPMC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物具有优良的缓释、控释能力,可用作阻滞剂、控释剂.高粘度型号用作制备混合材料骨架缓释片、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的阻滞剂和控释剂,低粘度型号的用于缓释或控释制剂的致孔剂,使这类制剂迅速获得治疗作用的首剂量,然后再缓释和控释,维持血中的有效浓度.如美沙芬控释片、硝苯地平缓释颗粒、盐酸普萘洛尔缓释胶囊、盐酸萘普洛尔骨架片、乙胺嗪衍生物混合材料骨架片、醋氨酚缓释胶囊、茶碱亲水凝胶骨架片等.影响HPMC缓控释制剂释药速率的因素有HPMC等级、粘度、用量,一般粘度越大,释药越慢,用量越大,释药越慢.[17]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cellulose HPC〕羟丙基纤维素又名羟丙纤维素,纤维素羟丙基醚,分子量为5万~125万,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本品有较强的亲水性,微溶于冷水,在水中膨胀度大,溶胀成胶体溶液,不溶于乙醇、丙酮、乙醚,本品也有良好的成膜性.低取代基者主要作片剂崩解剂和粘合剂,高取代基者主要用作包衣材料、成膜材料、缓释材料等.本品不能与其它高浓度电解质配伍,会引起"盐析".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羧甲基纤维素又名纤维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子量为9万~71万,白色至乳白色纤维状粉末或颗粒,无臭,无味.本品易于分散于水中形成澄明的胶状液,不溶于乙醇、乙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分为低粘度、中粘度、高粘度、特高粘度四个级别,对热较稳定,20℃以下粘度迅速上升,80℃以上较长时间加热可使胶体变性而粘度下降.可用作缓释胶囊,如硝苯吡啶缓释胶囊.3.1.3非纤维素多糖甲壳素〔Chitin〕甲壳素又名几丁质、壳多糖、甲壳质、聚N-乙酰葡萄糖胺,为白色无定型固体,具纤维素结构.本品不溶于水、稀酸、碱、醇及其它有机溶剂,可溶于浓盐酸、硫酸、冰乙酸和78%~97%的磷酸.可作为缓释材料用于制备缓释制剂,如:阿斯匹林缓释片、消炎痛缓释颗粒、心得安缓释片、复合膜材料包衣缓释制剂.3.1.4合成聚合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P〕本品为白色至奶油色粉末或颗粒,分子量〔平均〕高粘度为20万、中粘度为13万、低粘度为3万,无臭.易溶于水,在较高温度下溶解更快.与大多数无机盐有配伍禁忌,特别是硫酸盐与磷酸盐,磷酸盐能使5%聚乙烯醇沉淀.本品具有极强的亲水性和极好的成膜性,可用作缓释材料,用于制备缓释骨架片,在低浓度时,与乙基纤维素合用,可作为缓释剂的致孔剂,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卡波姆〔Carbomer〕卡波姆又名丙烯酸聚合物、聚羧乙烯、羧乙烯聚合物、卡波普耳,为白色、疏松、酸性粉末,微有特臭,可溶于乙醇、水、甘油,吸湿性强.卡波姆具有内在特有的交联结构,其良好的粘滞性和亲水凝胶性使其具有较好的控、缓释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起缓释作用,一是可与碱性药物生成可溶性凝胶性内盐,使药物缓慢释放,用于制备缓释滴眼剂、滴鼻剂,能耐高温、高压灭菌面不影响释药速率,且外观不改变,用于制备缓释片、缓释颗粒、缓释膜起到亲水性骨架材料的作用,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长效的目的,二是起阻滞剂的作用而使药物缓慢释放.Sastry等[18]制备了阿替洛尔双层渗透控释系统,一层为药层,由卡波姆934P 等组成,一层为渗透层,由卡波姆974P等组成,然后对双层片进行包衣.结果该渗透片控制释药可达24小时.由于卡波姆遇水后变粘性,制备时不易控制处理,以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铝等强电解质水溶液代替水作为润湿X,那么显著减少了卡波姆974P与微晶纤维素混合物的粘着性,成功地制备了含卡波姆和微晶纤维素的扑尔敏小球.使用卡波姆制备的缓释制剂,药物释放受卡波姆的种类、用量、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释放介质pH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pka和离子化程度也会影响药物的扩散及释放.卡波姆在中性或偏碱性环境中可形成强凝胶,因此药物在肠液中从卡波姆骨架中的释放一般比在胃液中释放得要慢.目前,卡波普作为缓释材料已应用于多种药物的缓控释制剂,已有产品上市.如:抗坏血酸、异烟阱、阿司匹林等. 卡波姆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子亲水性材科,其良好的缓释性能及其特殊的pH依赖型释药性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5改性淀粉预凝胶淀粉〔Pregelatinized Starch〕预凝胶淀粉又名α-淀粉,为白色的物理变性的粉末,具有一定的冷水可溶性和较好的流动性与粘合性.3.2生物降解聚合物〔biodegradable polymers〕生物降解聚合物含有对水和酶敏感的化学键,可以自动降解;在机体生理环境下能化学降解或酶解为可被机体吸收或代谢的小分子;与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降解产物或代谢产物安全无毒.生物降解聚合物在药剂学领域主要用于缓控释给药系统,目前生物降解聚合物正广泛用于血管内给药的控释微囊、微球以及长期给药的埋置剂型.如:聚乳酸、聚氨基酸类、聚羧乙酸、聚丙烯酸类等.聚乳酸 <Polylactic Acid>聚乳酸又名乳酸低聚物、聚丙交酯,分子量为1万~15万,白色粉末,无臭,微酸.溶于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二氯乙烯、丙酮,不溶于乙醇、水.本品可用于缓释材料,微囊囊膜材料,可用熔融法、直接压片法制备缓释制剂.如:Acularubicin Hydrochloride<一种抗癌药>颗粒剂,其释放可持续半个月,从而降低了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醋酸强的松龙微球释药可达64小时;聚肌胞微囊释药可达118小时.3.3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是含有与离子结合的活性基团且能与溶液中其它离子物质进行交换或吸附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三部分构成:①三维立体结构的网状骨架;②与网状骨架载体以共价键结合不能移动的功能基团;③与功能基团以离子键结合而电荷与其相反的活性离子〔如:H+、OH-〕.离子交换树脂不溶于一般的酸、碱溶液及有机溶剂,可以再生,反复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按活性基团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两性树脂等.树脂分子结构中的解离酸性或碱性基团可以通过离子键与荷正电或荷负电的药物形成聚合物盐,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稳定释药速度,离子交换树脂的控释作用逐渐应用于口服缓控释释放系统中.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有微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均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和大孔网状吸附树脂.3.3.1微孔型树脂微孔型树脂在水中溶胀状态下,孔径一般为2-4nm,是在凝胶载体骨架上引入活性基团而成的,其交联度、孔隙率和表面积较低,只能在水中溶胀后使用,交换速度随交联度的增加而显著地减慢,吸附能力降低,容易污染老化3.3.2大孔型树脂大孔型树脂是在聚合物原料中加入不参加反应的填充剂或致孔剂,聚合物成形后再将其除去,在树脂内形成"永久孔",孔径可达100nm甚至1000nm以上.其交联度高、溶胀度小,有较好的稳定性及机械强度;可在非水溶胀状态下使用;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交换容量大.3.3.3均孔型树脂均孔型树脂主要是阴离子交换树脂,交联度均匀、孔径大小一致、重量和体积交换容量都较大、密度及膨胀度适中、有较强的抗机械强度及抗污染的能力、再生性较好.3.3.4大孔网状吸附树脂大孔网状吸附树脂是一种非离子型、具有大孔结构的球形聚合物,表面积大、易解吸、机械强度高、流体阻力小、可重复使用.按极性大小可分为非极性大孔网状吸附树脂,如苯乙烯二乙烯共聚物;中等极性大孔网状吸附树脂,如聚丙烯酸酯型聚合物;极性大孔网状吸附树脂,如丙烯酰胺共聚物;强极性大孔网状吸附树脂,如氧化氮类聚合物等.[11] 徐绪国明胶科学与技术1996,16〔4〕:194[12] 一种新的缓释载体——海藻酸钙凝腔小球的研究概况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1998,19<3>:190[13] 蒋新国,何继红,奚念珠.海藻酸钠和脱乙酰壳多糖混合骨架片剂的缓释特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念,1994.29<l0>:610[14] Naoki Segi.Chem Pharm Bull,1989;37:3092[15] Hisao tomids.Chem Pharm Bull,1993;41:1457[16] Sumihiso Shiraishi Biol Pharm Bull,1993;16:1164[17] 羟丙甲基纤维素控释、缓释骨架片研究进展西北药学杂志 2000年6月第15卷第3期[18] Sastry SV,Reddy IK,Khan MA.J Controlled Release,1997;45<2>:121。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简介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简介

对缓控释材料进行预处理 ,如干燥、研磨等,确保 其与药物混合均匀。
采用合适的成型技术,如 压制、填充等,制成适合 口服的制剂形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气 相色谱仪等设备进行质量 检查,采用稳定性试验箱 进行稳定性考察。
质量控制标准与要求
01
02
03
04
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对原料药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确保其符合规定。
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可用 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 胃溃疡、胃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在呼 吸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一 定的应用,如止咳化痰类 中药等。
特殊人群用药需求
老年人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具有 缓慢释放的特点,适合老 年人用药,减少用药次数 和剂量。
儿童
对于儿童患者,中药口服 缓控释制剂可以确保药物 在体内的有效释放,避免 药物过量或不足。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简介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概述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制备技术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应用领域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市场前景
与挑战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未来发展
趋势预测
01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是一种通过特定 的制剂技术,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 ,维持药物浓度的稳定,从而达到缓 释、控释效果的制剂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口服缓控 释制剂将采用新型缓控释技术, 如纳米技术、微囊技术等,以提
高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稳定性。
智能化生产
引入智能化生产技术,实现中药口 服缓控释制剂的自动化、数字化生 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环保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 材料和绿色生产工艺,降低对环境 的影响。

缓控释制剂中的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所应用的释药原理

缓控释制剂中的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所应用的释药原理

缓控释制剂中的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所应用的释药原理
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是一种用于控释药物的缓控释制剂。

它是根据药物溶解速率与骨架降解速率相匹配的原理设计的。

这种骨架系统一般由可溶性基质和药物组成。

基质可以是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如聚乳酸酯或聚酸酯等。

药物则会被包裹在基质中。

在应用缓控释制剂中,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被植入到目标部位。

一旦植入,基质开始逐渐降解,同时释放出被包裹的药物。

药物的释放速率与基质的降解速率相匹配,因此可以实现缓慢且持续的药物释放。

释药原理涉及基质降解以及药物的释放速率控制。

当基质开始降解时,水分子进入骨架结构,引起基质的体积膨胀和拉断,从而形成微孔结构。

这些微孔使得水分子更容易进入基质内部,进而导致基质的进一步降解。

同时,药物会通过基质的微孔从内部释放出来。

药物的释放速率取决于骨架结构的孔径、药物的扩散性能以及药物在基质中的溶解度。

通常情况下,骨架结构的孔径较小、药物的扩散性能较差,可以实现较为缓慢的药物释放速率。

这种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

可以调整基质的降解速率和药物的释放速率,以满足特定疾病的治疗要求。

药学中的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

药学中的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

体内外评价方法及标准
体外评价方法
利用溶出度试验、释放度试验等体外评价方法,模拟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过程, 预测其体内行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药物的释放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体内评价方法
采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体内评价方法,观察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生物利用度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表现。结合体外评价结果,对制剂的缓控释性 能进行综合评价。
的释放速度。
药物控释原理
02
通过特定的制剂设计,如微囊、微球、脂质体等,控制药物在
体内的分布和释放行为。
作用机制
03
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能够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波动、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顺应性。
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治疗、镇痛、抗炎、抗肿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领域。
日期:
药学中的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
演讲人:
目录
• 药物缓释与控释技术概述 • 药物缓释技术 • 药物控释技术 • 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 • 新型缓控释材料研究与应用 • 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药物缓释与控释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药物缓释技术
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药物 在机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 物作用时间的技术。
市场前景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 阔。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应用。
02
药物缓释技术
骨架型缓释技术
亲水凝胶骨架
遇水膨胀后形成凝胶屏障控制药物释放。
蜡质类骨架
通过调节骨架中蜡的含量以控制药物释放。
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 总体设计思路
中药的特点
多成分 多作用 多途径 多靶点 整合调节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主要研究内容
药材的前处理 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 缓控释制剂的质量综合评价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研究
药材的前处理
炮制 提取 分离 纯化
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法
适用范围:本法适于化学成分比较明确的制剂,
与化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原理类似,常采用 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等测定中药已知成分在血、 尿或其它组织的浓度,研究其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排泄。
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法
优点:快速、简单 缺点: 缺点:
中药成分复杂, 中药成分复杂,不同于结构明确、成分单一的化学药品,即使是单味中药也 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小复方,有效成分难以确定。 同一种有效成分在不同中药中所处环境不同,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各异,有 人研究了牡丹皮和徐长卿中丹皮酚的药动学参数有显著差异。 同种中药中的不同种有效成分,由于结构不同, 同种中药中的不同种有效成分,由于结构不同,其药代动力学参数也不同。 单一成分与其在药材或复方中的药动学参数不同,有人证明黄连素单体与 黄连药材中黄连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显著性差异。 所检测成分并非是该制剂的唯一有效成分,并不能代表整个制剂的药动学。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到2003年经SFDA批准临床研究的缓控释新药有201个 2003年经SFDA批准临床研究的缓控释新药有201个
缓释剂189个 缓释剂189个 片剂110个 片剂110个 胶囊剂60个 胶囊剂60个 混悬剂1 混悬剂1个 微粒3 微粒3个 小丸5 小丸5个 其它剂型有8 其它剂型有8个
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
首先应根据处方中主要有效成分的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如有效血药 浓度、生物半衰期等确定处方剂量及给药途径,选择满足于临床需要 的剂型。再根据各种剂型的制备特点,选择相应的制备方法及辅料。
如果是以中药中提取分离的单体成分作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原料,由于其纯 度高、结晶性好,物理化学性质比较清楚,易于筛选出适宜的缓释辅料和设 计出合理的制剂处方制成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其制备成型工艺与化学药品缓 控释制剂研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
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包括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毒性成分,如何 确定中药或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呢?首先必须选择适宜的溶媒,将药材 进行提取,应用化学分离手段,按化学性质将复杂的化学成分或组分进行 分类,然后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选择合适的药理 模型和指标,对分离的各部分进行体内外的药效学试验,确定有效组分或 有效成分,最后对有效成分进行结构分析与鉴定。
缓控释给药系统
一、概 述
定义 特点 分类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缓释制剂
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 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 速释放,每日用药次数与 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 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 有所延长的制剂

控释制剂
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 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 或接近恒速释放,并且每 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 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 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 的制剂
的药物的量和质不一定完全相同,同一种处理方法并非完全适于不同时间点的血 清样品,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中药缓释剂药动学研究存在的难点
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低
服用后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肝脏代谢、 酶、细菌的分解、与血红蛋白结合等),使有效成分浓度 进一步降低,由于缓释剂的释放是限速过程,有效成分一 旦释放,就很快在机体内发生各种变化,有时即使用灵敏 度高的仪器也难以检测出来。
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
然而,大多数中药及其复方很难以一个或几个单体成分作为中间体原 料,一般为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群,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混合体,其 形式一般为膏状物或无定形粉末,物理化学性质也比较复杂,给缓控 释辅料的筛选及制剂处方的设计加大了难度。因此,大多数中药缓控 释制剂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的方法,必须根据中 间体的性质,借鉴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的试 验研究,筛选适宜的缓释制剂的的辅料,并对制剂处方及成型工艺进 行优化,是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关键之一。
由于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法与药理效应法各自存在着优缺点,目前, 由于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法与药理效应法各自存在着优缺点,目前, 中药缓释剂的动力学研究正在向着药代动力学(Pharmaxokinetics,PK) 中药缓释剂的动力学研究正在向着药代动力学(Pharmaxokinetics,PK)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PD)即PK-PD模型相结合的方向发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PD)即PK-PD模型相结合的方向发 展,考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 展,考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 从而更客观地反映制剂在体 内的动力学特征。
缓控释制剂质量综合评价
指标成分的确定
首先,指标成分应该是中药中的特征成分,并能反 映该中药在制剂中的存在及程度 其次,该成分应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稳定、可行的检测手段和方法 再次,该成分应是活性成分,最好是有效成分
缓控释制剂质量综合评价
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制剂学常规项目的检查 定性检查 指标成分的定量测定 制剂体外释药特性与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及体内外释 药的相关性测定 建立中药缓释制剂的指纹图谱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 脉冲式给药系统 自动反溃释药系统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 必然性:目前大多数制剂还停留在“粗、大、黑” 必然性:目前大多数制剂还停留在“粗、大、黑”的阶
段,采用先进的制药技术研究开发高效、长效的中药缓控 释制剂是十分必要的,是中药制药工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发 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然
可能性: 可能性:随着新型辅料的开发与应用,借助西药的缓控
释制剂的理论与制备技术,不断创新,采用多学科相互交 差、相互渗透,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将 逐渐形成和完善。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目前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研究比较多, 但批准上市的制剂品还很少。中药缓控释制剂中 研究较多的是外用剂型,如青藤碱贴片、复方养 阴生肌膜等。 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缓控释制剂从外 用制剂(贴剂、膜剂、)向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胶囊剂、片剂、微囊、微球等)发展;从单方 (如:雷公藤缓释片、正青风痛灵缓释片)向复 方(复方丹参缓释片)发展。

缓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SRDDS ) 是指药物在体内非恒速地 从制剂中缓慢地释放,从而延 长药物作用的一类给药体系, 对一个具体的品种可称为缓释 制剂

控释给药系统(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RDDS) CRDDS) 是指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 (零级或近似零级)从制剂中 释放到作用部位而发挥疗效的 一类给药体系,对一个具体的 品种可称为控释制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 外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 究开始时间 90年代上市品种 90年代上市品种 20世纪50年代末 20世纪5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 80年代初 30余种 30余种
19类、200余种、 19类、200余种、 500个规格 500个规格
品种分布
心血管系统药物、 心血管类、呼吸系 利尿药、神经系统 统类及解热镇痛类 药物、呼吸系统药 药物 物
生物效应法
生物效应法的观察指标应是药物的主要作 用,尽可能与临床用药目的一致。
中药缓释剂药动学研究存在的难点
血样处理 有效成分含量低 指标成分的选择
中药缓释剂药动学研究存在的难点
血样的处理 药物成分从血样中的提取(分离、纯化、富集)是药动学(特别是用血药浓 度法研究)的首要步骤,血样处理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中 药是多成分的复杂体系,各成分的化学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将性质不同的化学 成分同时分离、富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中药缓释剂,在不同的时间,其释放

释药机理研究
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释药特性可控、 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缓控释给药系统
三、中药缓控释制剂的 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缓释剂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评价
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法(体内药物浓度法) 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法(体内药物浓度法)
生物效应法(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 生物效应法(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效量半 衰期法) 衰期法)
特 点
优 点 减少给药次数 血药浓度平稳 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 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降低了随机调节剂量的可行性 价格昂贵 缺 点
易产生体内药物蓄积
分 类
按释药方式 零级释药系统 自调式释药系统 按给药途径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植入缓控释给药系统 按释药机理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 按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 胶囊剂 片剂 丸剂 乳剂 一级释药系统 脉冲式释药系统 透皮缓控释给药系统 注射缓控释给药系统
中药缓释剂药动学研究存在的难点
指标成分的选择 中药成分复杂,各成分间相互影响,指标 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难度。
中药缓释剂药代动力学研究发展趋势
PK-PD模型相结合 PK-PD模型相结合
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毒性成分药代动力学相结合
中药缓释剂药代动力学研究发展趋势
PK-PD模型相结合 PK-PD模型相结合
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法
在中药缓释剂的药动学研究,观测指标的 选择应以该制剂的功能主治为指导,尽量多地 选用与功能主治直接相关的成分进行测定,以 便更客观地反映制剂的整体药动学过程。
生物效应法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对于有效成分不明确、缺乏微量、定量检测方法的制剂 优点: 优点: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了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反映该制剂的动 力学特征 缺点: 缺点: 生物个体差异大,测定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差,测定的参数具有 一定的表观性。 由于中药具有多作用的特点,实际上以某种药理效应强度为指标 也并非能反映该制剂的动力学特征,指标不同,所得药动学参数可有 较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